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43524 次
  • 编辑次数: 2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0-11-16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茉莉花革命
茉莉花革命
乐退
乐退
囤时代
囤时代
给力
给力
博士工
博士工
愤老
愤老
X二代
X二代
民二代
民二代
公公知识分子
公公知识分子
农二代
农二代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给力读音为,gěi lì,中国北方的土话,表示给劲、带劲的意思。“给力”一词最初的火热源于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文配音版中悟空的一句抱怨:“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所谓“不给力”就是形容和预想目标相差甚远,而“给力”一般理解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在2010年世界杯期间,由于“给力网”的网友对该词的广泛运用,“给力”开始成为网络热门词汇。
  1. 作为形容词,类似于“牛”、“很带劲”、“酷”。   用法如:“这课上得好枯燥,不给力呀!”、“这BOSS真给力啊!”、“这装备真给力啊!”……   又如:“这个动画太给力了!”。   尤其是当某个事件或某个现象给人以强烈的刺激,让人精神为之振奋,例如dota里队友的犀利操作,内涵的歌曲或视频, 我们就说:“太给力了!”   2. 作为动词,相当于形容词动用,随着被网民(主要是DOTA玩家)用得越来越多,也经常被用作动词,也就是它的本意“给予力量”、“加油”的意思。   用法如:也是dota中“大家给力啊”,“DPS要给力啊 ,后期靠你了”。   3. 也类似于东北时候说的够劲的意思。或者可以直接解释为给予力量。
目录

[显示全部]

来源编辑本段回目录

 最早广泛使用给力一词的是一家叫做"给力网"(又名雷人给力网)的网站,该网站主要关注古今中外,人文历史,天文地理,热门新闻,图片,视频等等各方面的最雷最给力的资讯.在一些男性网友之间很受欢迎.给力一词开始慢慢流传开来.在世界杯期间由于给力网的网友的对给力一词的广泛运用,"给力"一词正好能很好的表  给力
达网友看球赛的绪,"给力"一词开始成为热门词汇,广泛流传.    世界杯期间,网友们说的最多的词是什么?不是越位,不是进了进了,而是给力。“西班牙太给力了。”“不给力啊,德国。”……类似于这样的感叹声不绝于耳。但是追根溯源,一些网友却又纳闷了,这“给力”一词究竟从哪来的呢?其实,秘密就在由“cucn201”配音组配的六集《搞笑漫画日和》中。 在《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一集中,画面一开始,师徒三人(动画设定为八戒仙去了)历经磨难到达天竺后,却发现所谓的天竺只有一面小旗子,上书“天竺”二字。弄得师徒三人都愣了神,悟空不无抱怨地说:“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悟空的这番话也成为后来“给力”一词的渊源。所谓“不给力”就是形容和自己预想的目标相差甚远。而“给力”自然就是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的意思了。   以上出处不全面,其实“给力”一词是从闽南话演变过来的。闽南话、海南话中,给力就是很精彩、很棒的意思[1]。会说闽南话的人直接用“够力”(闽南话音)来解释“给力”就便一目了然!!

网络词“给力”登《人民日报》头版引热议编辑本段回目录

网络词“给力”登《人民日报》头版引热议(图)
《人民日报》版面截图

  网络热词“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让不少人有些“意外”。一向以严肃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采用如此“潮”的标题,立刻引发如潮热议。有网友将这一标题截图发布在微博上后,网友纷纷大呼“标题给力”。

  网络热词上党报

  这篇文章引题为“改革攻坚迸发动力 政策创新激发活力 厚积薄发释放能力”,文章约3200多字,主要以上面三个方面为经验介绍了江苏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华丽转变。与很“潮”的标题相比,文章中并没有提到“给力”这个词。

  “给力”,音gěi lì,原本属于网络语言,最早出现于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的中文配音版,属于东北方言和日语的混合产物,意思类似于“牛”、“很棒”、“酷”,常作感叹词用。另外,在实际使用中也可加一个否定前缀,如“不给力”,表示某个事件或某个人带给自己一种很失望的感觉。

  另一种说法是,“给力”一词是从闽南话演变过来的,意思为很精彩、很棒的意思。

  2010年,“给力”一词流行起来,并在世界杯期间被网友广泛使用,还有网友根据“给力”造出一个新的英文单词——ungelivable(不给力)。

  不少网友称“意外”

  像以前的“囧”等网络热词一样,“给力”原来只属于网民的“自娱自乐”,这次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立刻引发热议。仅在新浪微博,截至昨天晚上20:00,这一消息就被转发了数千次,评论近千条。大多数网友都对此表示意外,有人大呼“今天的《人民日报》很给力!”。

  在感到意外之余,不少网友表示,《人民日报》采用网络新词是顺应网络潮流,亲近网民的表现。

  此前一天,也就是11月9日,《人民日报》刊发南京市委宣传部长叶皓题为《网络时代堵信息不现实》的文章。其中谈到:“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网上舆情,将亲自上网、了解舆情作为每天上班的必备功课。”有评论认为,“既然领导干部都已上网了解舆情了,那作为党委的机关报《人民日报》活用网络词汇,无疑是顺应了这个趋势,无形之中也是鼓励与赞同。”

  有人质疑用错了

  不过,也有网友认为,《人民日报》如此用“给力”令人费解,因为通常情况下,网友将“给力”用作形容词或感叹词,“给力文化强省”似乎不通。网友“李蓬”在微博上表示:我请教各位网友:在网民使用这个词时,是当形容词用,还是当动词用?人民日报当什么词用了?是否合适?

  还有人为《人民日报》的头版编辑“担心”,有网友说,不知道编辑检查写起来是不是“给力”。对此,《人民日报》视点新闻版主编何炜在其微博中回应称:“顾虑很给力,不过神马都是浮云……”

  - “脖友”声音

  @老记的崆峒岛:“给力”成为2010年网络流行词板上钉钉了!

  @杨化涛:刚过去报夹看了看,是真的耶。这是我近几个月看《人民日报》看得最认真的一次

  @社上君:这是网络热词的一小步,却是中国语文的一大步。

  @搜噶阿米达:不是PS的吧?

  @伪文青小满:“给力”是形容词,又不是动词,没这么用的。

  @滚吧吧弹子球:结合副标题,这个“给力”就说的通了,给力用在这里是一个动宾词组,而并不是一个网络名词。(高家涛)

网络热词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版系年轻编辑所拟编辑本段回目录

  说“给力”是当下最热最流行的一个词,应该没人提出异议了吧!且不说它在网站论坛、博客里正铺天盖地出现,按照百度搜索提供的结果,仅仅就在进入11月以来的10多天里,标题里含有“给力”一词的新闻条数竟然就已多达600多条。这股“给力热”到11月10日这天“登峰造极”,甚至有人断言:“给力”将毫无悬念入选2010年度网络热词,因为,这一天,它登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

  本版撰稿 戚庆燕 刘璞

  “给力”流行线路图

  最早出现:网友给动画片配音

  “给力”到底最早何时出现的。现在基本上有两派观点,一是认为这个词可能源自东北或闽南方言,有很棒、很精彩的意思,现多用来形容事物“够劲”、“使人振奋”、“感到力量”等。

  另一派则认为:“给力”是网络上的“cucn201配音组合”给动画片《搞笑漫画日和》配音时的发明。在其中一集《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唐僧师徒历经磨难到达天竺,发现所谓终点只是一面写有“天竺”二字的小旗子,孙悟空便对唐僧抱怨说:“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悟空的这番话也成为后来“给力”一词的渊源。所谓“不给力”就是形容和自己预想的目标相差甚远。而“给力”自然就是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的意思了。

  初次流行:南非世界杯期间

  据了解,开始广泛使用给力一词的,是一家叫做“给力网”(又名雷人给力网)的网站,该网站主要关注古今中外、人文历史、天文地理、热门新闻、图片、视频等等各方面的“最雷最给力”的资讯。该网站很受一些男性网友的欢迎,“给力”一词开始慢慢在他们当中流传开来。

  而“给力”得以“比较流行”是发生在南非世界杯期间。由于恰好能很好地表达网友看球赛时的情绪,“给力”一词开始成为热门词汇,广泛流传。有人笑言,今年世界杯期间,网友们说的最多的词,不是越位,不是进了进了,而是“给力”。类似“西班牙太给力了”的感叹声不绝于耳。

  大范围流行:今年9月

  今年9月,人们忽然发现,“给力”仿佛处处都看得到、听得到。在课堂上,学生们经常说“这课上得好枯燥,不给力呀!”;在公司,职员们私下议论公司涨工资时,人们往往说“这boss真给力啊!”;在魔兽世界或者是dota游戏中,如果看到好的装备,玩家也会痛快喊出“这装备真给力啊!”当然,“给力”更多地出现在网帖的标题以及网友的回复里。

  登峰造极: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在很多人看来,“给力”的红,到本月10日“登峰造极”。当天,一向严肃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就用了“给力”——《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短短8个字,一下子就成为网上、办公室、课堂、街巷话题的焦点。

  “连一贯严肃的人民日报都用‘给力’,我被镇住了!”南京市民李先生这样描述他那天拿起《人民日报》的感受。更多的网友则更乐于探讨《人民日报》用“给力”做标题的喻意。“给力啊!代表了党报对网络声音的了解和接受。”“真时髦,这是党报党刊改变文风的‘给力’之作!”这两天,类似的讨论帖已达28万多条。

  幕后 连线人民日报记者赵京安"给力"是年轻编辑改的

  据《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作者——人民日报江苏分社副社长赵京安介绍,她的原稿标题是《“文化强省”看江苏》,文中并没有提及“给力”这个词。10日当天早上,看到见报的这个“给力”标题,这位资深的记者坦称自己也感到惊讶。“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发行量240万份,是全国第一大报、全球十大报纸之一。虽然我之前就接触过‘给力’这个网络用词,但从没想过把它用在稿子里。”赵京安说,“给力”这个词若出现在《人民日报》第6版以后的专副刊版面上,可能她不会觉得惊讶,如今竟出现在要闻版,而且是头版头条,这是她怎么也没想到的。

  赵京安告诉记者,她后来专门了解了此事。原来“给力标题”的诞生,可谓“过五关斩六将”。她的原标题《“文化强省”看江苏》顺利通过编辑流程的前两关,到了总编部时,几个年轻的编辑共同想出了《江苏给力“文化强省”》这个题目,另外还拟了其他几个标题备选,究竟用哪个更好,大家都不确定,最后,由值班老总拍板敲定最后的标题。

  “我感觉这个标题改得很好,跟年轻人很匹配,因为文化产业本来就是年轻人所喜欢的。”赵京安说,从这个标题可以看出,报社很开明,报网互动的意识很强。

  相关 "编辑会不会要写检查""神马都是浮云"

  一个仅八个字的标题却引发了热议,缘于“给力”一词的网络属性与《人民日报》严谨平实的风格产生了强烈的反差。有意思的是,不少人为《人民日报》的头版编辑“担心”。比如凤凰卫视名嘴杨锦麟就在他的微博(http://t.sina.com.cn)里发问,不知道编辑检查写起来是不是也“给力”。对此,《人民日报》视点新闻版主编何炜在自己微博中幽默地回应称:“顾虑很给力,不过神马都是浮云……”

  延伸

  《人民日报》10日“给力”

  12日,有10家报纸都“给力”

  正如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媒体系主任杨溟所预测的,“人民日报的给力标题”是一种信号,今后传统媒体可能会越来越多地使用网络媒体的词汇,这对传统媒体来说,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给读者一种新鲜感,能很好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记者昨日粗略统计了一下,11月12日一天,全国至少10家媒体不约而同都给力地用了“给力”。

  昨日各大媒体的“给力”标题

  央行给力 货币政策名义宽松实转紧缩  (《重庆晨报》11月12日)

  CPI创25月新高 食品给力74%  (《沈阳晚报》11月12日)

  抗通胀工资是否能“给力”?  (《成都商报》 11月12日)

  中石油“给力”五大措施力保甘肃油品供应  (《西部商报》11月12日)

  7万个亿了!财政应“给力”民生  (《燕赵都市报》11月12日)

  新能源公交“不给力”故障频发 引乘客不满  (《生活新报》 11月12日)

  高房价给力光棍节  (《东方早报》 2010年11月12日)

  根除“霸王条款”,监管需“给力”  (《济南时报》11月12日)

  为青年法官成长“给力”  (《江苏法制报》 11月12日)

  江苏公推公选给力“阳光权力”  (《南京晨报》11月12日)

  事实上,除了“给力”,细心的读者早就发现了,“神马”啊“浮云”啊这些最新网络热词,早就被传统媒体悄悄用掉了。对于传统媒体更多更频繁地使用到网络词汇,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朱强表示非常赞赏,“民间语汇补充、进入、修正主流的官方语言,是语言发展的常有现象,人们不需要莫名惊诧。”他举例说,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被尊为儒家经典,但它的《风》这部分,就是完全来自民间的土风、风谣。

  朱强认为,“给力”这个网络热词出现在严肃的人民日报上,透过这个标志性事件可以看到,网络已经多方位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工作中,这些灵动、鲜活的词语,为中国传统语言带来了活力。另一方面,也让人们看到了网络的强大力量。

  但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颐也委婉地提醒有些媒体“不要盲目跟风”。他指出,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是约定俗成的,要让人看得明白、听得懂。“给力”这个意思的词,在传统的语言词库里,其实还是有现成的、规范的词汇可以表达。“不分场合,硬是要用网络上流行的‘给力’,并不一定就是代表贴近读者。”陈颐说,就他个人感觉,如果“给力”没用好,有的标题反而会有点不伦不类,令人费解。

  评说

  网络热词不再仅仅是“自娱自乐”

  “网络热词出现在《人民日报》上,之所以让人们如此惊讶,是因为不少人预设了一个定位,认为这种网络词汇不属于它的使用范畴,不符合它的写作方式。”既是传媒人,又是研究新媒体的学者——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媒体系主任杨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这一事件更值得思考的是,“给力”如果是小众化的词汇,那么在传统报纸上使用,很多读者看不懂就不妥当;但现在这个词是相当一部分人,或者说大部分人都能理解,那么像人民日报这样的报纸就完全可以使用。

  省社科院副研究员方明更是直言,当下网络热词之所以能被主流媒体认可,是基于一个前提:如今,绝大多数的网络热词事实上早就摆脱了当初网友纯粹自娱自乐的特性,现在的网络热词确切地说也是一种社会热词,大部分与社会热点事件相关。

  2008年,网络热词发生“质变”

  “过去的网络流行语,多见类似‘偶’、‘稀饭’、‘94’这样的,它们更多像是种语言游戏,是网友挑战现有语言规范而创造出来的比较新鲜活泼的用法。”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徐默凡特意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解释新旧网络流行语的变异,前者多用来凸显和标识自己的个性,而从2008年开始,网络流行语有了质的变化,“现在的网络流行语已不再是网虫们标新立异‘不足为外人道’的专用语言。这些热词并不仅仅‘热’在网络,日常交际中也会出现。”

  “确切讲,现在有许多网络热词更可以称之为社会热词,它们多与社会热点事件相关,并以网络传播的形式被大众知晓熟悉。”杨溟说。

  “现在的网络热词,大多‘有故事’。”方明提醒记者注意,比如最近很流行的“我爸是李刚”以及“一个艰难的决定”,之所以能飞快地在网络上沸腾、在坊间光速传播,也是因为河北大学撞车事件和腾讯360之争两件事本身受关注度就很高,受众面广。“也就是说,一些网络热词之所以热,并不在于本身的语言变异,而是在于这些词的出处即社会热点事件被大众关注,从而导致了这些词汇的流行。

  方明认为,网络已经成为除报纸、广播、电视以外的第四媒体,越来越深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说说自己的看法,网络已成为公民表达看法、参与社会进程最为便捷的普遍的方式。也正是因为公众通过网络表达意见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网络词汇才得以从网上的“小热”有条件衍生为有着公众广泛参与的“大热”。 

  许多网络热词的背后,是一个新闻事件,或者一类社会现象,但它们却往往只是精炼一个词或者一句短语,在杨溟看来,这本身就是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以前,中国人写文章有‘曲笔’,如今,我们则有了更形象生动的网络热词。”比如“柜族”是对“蜗居族”表现出的苦笑和无奈;“蒜你狠”有对物价上涨的调侃;还有“躲猫猫”、“楼脆脆” 等,都包含有情绪和感情的表达,包含有对事对人丰富的态度,“可以说,有了这些网络热词,我们的话语方式、语言特点和节奏都有了更多的变化。”

  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曹景行也说,语言实际上是一个活的东西,它会不断的更新、不断的淘汰、也会不断的补充。这些年来我们新的词汇最多产生的就是在互联网上,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用语,淘汰了那些陈旧的词汇,更重要的是它更能反映我们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猜想 "给力"或许会out 

  “天哪,怎么铺天盖地地到处是‘给力’。‘给力’或许很快就‘不给力’了吧。”昨日,在一些论坛上,部分网友已表现出不堪“给力”骚扰、厌烦“给力”之意。

  “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生活日新月异,社会不断发生新的事件,网络上就会不断产生新的词汇。就像时尚一样。”省社科院副研究员方明笑说,当一个热词开始被滥用时,也就到了这个词“式微”的时候了,因为人们会审美疲劳,某个网络热词看得多了,也就麻木了,最初它给人们带来的冲击也就弱了。

  她直言,既然是叫“网络热词”,那么它肯定就有热度消退,逐渐变冷的时候。一方面,当孕育某个网络热词的新闻事件受关注度减少,热度降低以后,这个网络热词也就由热变冷,最终销声匿迹了;另一方面,有些网络热词实际上只有修辞作用,而无语意作用,网民对这些词的使用多是出于好玩或者讽刺的心态,基本上,经过一段时间流行后,也就自然“冷却”下来。不过,尽管大部分网络热词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专家们却分析还是会有一些词可能会被一直沿用下去。

  ■链接 今年流行的网络热词

  豆你玩:

  “逗你玩”一词,最早是出现在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最著名的段子之一《逗你玩》中,从今年初开始,绿豆的价格不断攀升,从以往的两三元左右涨到了10元左右。网友据此发明了“豆你玩”,是继“蒜你狠”后的又一网络潮语。之后还有“姜你军”、“糖高宗”到“油你涨”、“苹什么”接力不断,新词也层出不穷。为了应对,不少人还成了“海豚族”(海量囤积一族)。

  神马都是浮云:

  2010年的10月初,小月月只用了三五天的时间就成了网络红人,之后又戏剧化的变成了虚构中的人物,但她带来的震撼和晕眩很久都无法消去,神马,浮云,你说过没?

  我爸是李刚:

  2010年10月16日晚,一辆黑色大众迈腾轿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一死一伤,肇事者不但没有关心伤者,甚至态度冷漠嚣张,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李启铭(又名李一帆)之父李刚。此事一出迅速成为网友和媒体热议的焦点,“我爸是李刚”语句也迅速成为网络最火的流行语,网友们由愤怒变为冷嘲热讽,发起了名为“‘我爸是李刚’造句大赛”的活动,参与者迅速过万。如普希金版“不要悲伤,我爸是李刚”;李白版“床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刚”;凤凰传奇版“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我的爸爸是李刚”以及特仑苏版“不是所有爸爸都叫李刚”等多个版本。

  一个艰难的决定:

  2010年11月3日晚间腾讯发表了“致广大QQ用户的一封信”称“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随后网民开始模仿腾讯公开信改写“QQ体”,其中最经典台词为“我们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令人啼笑皆非。有网友整理了一个万能模板:亲爱的____用户:当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们刚刚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在_____停止____之前,我们决定_______。我们诚恳的向您致歉。_____有幸能陪伴着您成长;未来日子,我们期待与您继续同行!

全国众多媒体紧随人民日报使用“给力”一词编辑本段回目录

“给力”登上《人民日报》 
 “给力”登上《人民日报》

11月14日合肥日报03版:中国体育舞蹈很“给力”
11月14日合肥日报03版:中国体育舞蹈很“给力”

引渤入疆:真给力?假消息? 11月14日扬州晚报B8版 
 引渤入疆:真给力?假消息? 11月14日扬州晚报B8版

  南都讯 自《人民日报》10月10日在头版位置刊发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报道后,网络热词“给力”再度走红,与上半年仅在网络世界流行不同,这次却是在正式的全国性媒体报道之中。接下来几天,该词以井喷态势被各类媒体在新闻标题中使用,以致有网民称之为“网络热词的一小步,却是中国语文的一大步”。

  “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就很给力

  “《人民日报》真给力啊。”10月10日一大早,北京的媒体人“康定斯基”在新浪微博(http://t.sina.com.cn)(http://t.sina.com.cn)上发帖说。让他如此兴奋的,是这份报纸当天的头版头条报道———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网络热词登上《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可谓出人意料”。

  “给力”原本是上半年流行的网络热词,用来形容事物“够劲”、“使人振奋”、“感到力量”。至于其来源,有人认为可能源自东北或闽南方言,但其走红网络,普遍被认为是因为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的一句中文配音———“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这个被认为极具创造性的翻译随后在网络上流传,甚至成为人们的口头禅。

  实际上,就在《人民日报》使用该词做标题前三天,网民还创造了“给力”的英文“ungelivable”,并在微博上广泛转发。

  值班老总敲定“给力标题”

  “不是PS的吧。”新闻事件催生网络热词,这并不鲜见,诸如“俯卧撑”、“打酱油”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些词汇反过来也会被后来的新闻报道使用,这也并不奇怪。然而,“给力”出现在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而且是在头版头条这样的醒目位置,还是让很多网民大吃了一惊。

  这个标题的出现也引发了网民的猜测。不少人认为这与前一天的《人民日报》刊发的南京市委宣传部长叶皓的文章有关,其中提到:“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网上舆情,将亲自上网、了解舆情作为每天上班的必备功课,将网上舆情作为工作第一信号,将能否使用网络、能否发现舆情、能否应对舆情作为衡量工作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

  而据江苏本地媒体披露,报道的原稿标题是《“文化强省”看江苏》,文中并没有提及“给力”,“到了总编部时,几个年轻的编辑共同想出了《江苏给力‘文化强省’》这个题目,另外还拟了其他几个标题备选……最后,由值班老总拍板敲定最后的标题”。

  全国众多媒体竞相“给力”

  事实证明,《人民日报》当天的这个标题的确很“给力”。仅过了一天,该词便开始以井喷的态势被各类媒体在新闻标题中使用。

  比如,11月12日出版的《成都商报》第42版在讨论通胀下的工资上涨问题使用的标题就是《抗通胀工资是否能“给力”》;同一天,江苏本地的《南京晨报》在封面导读“公推公选”时,同样用到了“给力”———《江苏公推公选给力“阳光权力”》;而11月13日出版的《燕赵都市报》在第2版的时评和第17版的经济热点的标题中,同时使用了“给力”一词。

  甚至在最近两天的广州亚运报道中,也很容易在标题中找到“给力”的影子。比如11月13日《东亚经贸新闻》在封面报道亚运开幕式时使用的标题就是《放鞭炮点火炬很中国很给力》。

  “‘给力’成为2010年网络流行词板上钉钉了”。对很多网民而言,当在正式纸质媒体新闻报道中读到这样的网络热词时,显然更多了一分亲切感。更有网民评价这种现象是“网络热词的一小步,却是中国语文的一大步”。

  南都记者 张东锋

  近日部分“给力”标题

  ●抗通胀工资是否能“给力”11月12日成都商报42版

  ●江苏公推公选给力“阳光权力”11月12日南京晨报01版

  ●为青年法官成长“给力”11月12日江苏法制报01版

  ●校长亲荐小白菜 学生感叹:很给力11月13日青年报04版

  ●放鞭炮点火炬很中国很给力11月13日东亚经贸新闻01版

  ●老板都很给力11月14日都市快报02版

  ●引渤入疆:真给力?假消息?11月14日扬州晚报B8版

  ●中国体育舞蹈很“给力”11月14日合肥日报03版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news.sina.com.cn/m/news/roll/2010-11-15/101021472939.shtml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给力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