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公知识分子编辑本段回目录

公公知识分子-产生背景编辑本段回目录
公公知识分子-社会期望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为何盛产“公公知识分子”编辑本段回目录
最近“公公知识分子”成为网络热词,还进了媒体热词榜。公公知识分子与公共知识分子只有一字之差,含义却大相径庭。公公学名太监,因没了男根,对于权贵主子自然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这里的男根在我看来,就是知识分子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是对真理、正义、良知的信仰。
中国历代都有对“公公知识分子”的批判,孔子就给这种人取了个名字,叫“乡愿”。所谓乡愿,就是一乡之中谁也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唯唯诺诺,左右逢源。孔子认为这种人是道义德行的祸害。孟子更反感这类人,直接说“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这里“阉然媚世”就是指像公公一样被阉割的媚世者。孟子这样说他们:这种人你要指责他,找不出什么大毛病;他们同于流俗,合于污世,为人好像忠信,行为似乎廉洁,他们也自以为是,但与真正的道义是完全背离的,他们是人类品德中的败类。
孔孟当年所说的为士之道,与我们今天对公共知识分子的定义大意相同,强调的也是知识分子的独立意识与批判精神,以及对公共事务的关注。他们期望知识分子奉行的是独立的道统,而不是“妾妇之道”。
“妾妇之道”与“听话哲学”,是这类“公公知识分子”奉行的准则,在他们眼中,真理不过是服务于既得利益者的意识形态,知识也平庸成可以沿街叫卖的产品。他们因此成为这个社会最安全、最少异议的人群,随机应变的活命主义和功利主义,是其真正信仰。
孔子对这类知识分子还有一个称呼,叫“小人儒”,荀子更是直呼“贱儒”。他为“贱儒”画过三幅像,我看也很适合用来描绘“公公知识分子”:一类帽子戴在头上也显得颓废而没有精神,谈吐平淡无味,却故意模仿圣人的样子;一类外表衣冠整齐,脸色庄重,一副自得的样子,整日不发一言;还有一类,懒惰懦弱胆小怕事,没有廉耻却贪图吃喝和利益。
看了荀子的画像,我们会发现这个时代确实盛产这类“公公知识分子”。孔子说,君子不器,这里“器”的意思就是指囿于某一专业,不关心世道人心。而“公公知识分子”却往往以成“器”为傲,根本不会在意学问背后,是否还有什么活的生命法则和真理法则。所谓的学术殿堂,早已成了这类“公公知识分子”买卖学问的菜市场,只不过这个市场的规则,要复杂一点抽象一点。
“公公知识分子”被阉割不仅仅是勇气
有人对知识分子分了类:一类沉默的大多数。二类是公共知识分子。现在加上一类:公公知识分子。
公共知识分子就是保持独立人格敢于对公共事件或是政策提出批判性意见,立场是大众的利益,不为利益集团服务的。当然和他们相对应的就是“公公知识分子”,就是被阉割、没有血性的那一群被利益集团收买,为权势说话,或是只顾自己谋取利益,或是怕给自己招惹麻烦而默不作声,就这样他们还号称自己是 “知识分子”的人。
“公共”知识分子为何成了“公公”知识分子?编辑本段回目录
伯乐常有,千里马老了也还能跑。一看成龙那张国字脸就知道,他是唱《国家》的不二人选。成龙不仅可以演绎《神话》,还可以将《神话》唱出旋律来。其实《国家》这首歌完全可以换一个名字,就叫《神话》:“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
就这样,在家国不分的神话逻辑中,这个民族连滚带爬地在旷野行走了六十年。从小米加步枪到坦克大炮,广场上的身姿总是雄赳赳气昂昂。谁说神州没有赞美诗?只是神州的赞美诗讴歌的不是神。自以色列拜金牛犊事件以降,人类对“国家”的讴歌显明偶像崇拜已达登峰造极之境界。
记得第一次听崔健的《盒子》,我的呼吸情不自禁急促起来。那是怎样一个盒子啊。鲜红的旗子包裹着,像隔壁大妈擀的千层糕。人们在里面急得手脚开始乱踹。崔健最后唱到,回去砸了那些破盒子,回去撕破那个烂旗子。可是,曾经那些唱歌和听歌的人都已成为千层糕的一部分。
国家到底是什么?它真的可以被装进人的心里吗?
几年前王怡在一篇文章中说,国家只能是一条狗。我觉得这是对国家最精确的表达。国家不能是狮子,不然公民就受到威胁。国家也不能是兔子,不然容易被外地侵覆。那么国家就只能是一条狗。对外敌凶狠,对公民摇尾巴。这便是狗的看家本领。有人会认为此说法大逆不道,有污蔑国家之嫌。其实不然。真正感到羞辱的应该是狗。看看那些在大街小巷里遛狗的大姨大妈的表情,你就知道,狗是人类多么友好的伙伴。如果狗有反抗的权利,它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抗议人类未经授权就将国家和狗相提并论——有失“狗格”啊。
当狗不再是狗而是凶猛的狮子的时候,公民面对的将是血盆大口。
由此观之,沸腾民意的福建三网民案其实也没有什么新鲜的。三个血肉之躯居然想和国家机器对抗,那不是螳臂当车吗?“盒子”里面装的不是千层糕,而是铁棒——《刑法》第243条。《新世纪》周刊发文说,诬告陷害罪可能是中国的特产,在其他国家法律中少见。是啊,这就是国情。很少有国家的法律会承认国家是一个具体的人。如果不具备人格,何来诬告陷害之说呢?再说了,那些官员也不一定就代表国家吧。带三个表就是国家了?
据说,《南方都市报》的某位编辑因为刊登一篇文章而遭停职。狐疑之际,人们不免好奇,这是一篇怎样的檄文呢,竟有如此威力?查了一下才知道原来是《爱国家不等于爱朝廷》。这篇文章也许仅仅代表了作者个人的观点。但是不论如何,这篇文章最终被和谐掉,至少说明了真理部是不同意“爱国家不等于爱朝廷”这一说法的。那么潜台词是什么呢?一目了然:国家=朝廷=干部。三位合一。
韩寒说电影《孔子》没有存在的必要,是一部完全可以抹去的电影。我以为,韩寒实在太客气了。其实,目前为止所有国产大片都是可以完全抹去的,包括《色戒》。但是这里不准备谈论这部电影,因为它已经被抹去了。我要谈的是由《色戒》衍生出来的话题,其中最为敏感的莫过于封杀汤唯风波了。据《中新网》报道,汤唯和张学友合演港片《月满轩尼诗》,看似高调复出,穿梭香港和大陆宣传,正当外界以为她获重生之际,却传出另有“黑手”封杀汤唯上大陆电视节目。大家可以尽情猜想这只黑手来自何方神圣。
“封杀汤唯”的消息在网上满城风雨。女歌手吴虹飞在微博上发问:“为何要和一小女子过不去呢?”在众多跟帖评论中,阿飞这句话是最刺痛我神经的。这种发问一般是在“女子”遭遇侮辱或者暴力袭击时才会发生,而且对方往往是男性。根据国情,有权封杀汤唯的,显然不是某个民间机构,更不是某位无权无势的人。权力天然就具有攻击性,以此观之,权力是雄性的。我们可以体会阿飞那句发问背后包含的意思,大概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对受害方遭遇的表示同情和不解,二是对加害方的行为感到鄙视和愤慨。当然,目前为止,汤唯女士绝对说不上伟大,我们大可不必过分吹捧她。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女子居然让那些权力的黑手感到瑟瑟发抖。这样一对比,除了说明权力的羸弱和渺小外,还能说明什么呢?
看到这期《南都周刊》的一篇文章,作者根据“公共知识分子”的谐音发明了一个新词:“公公知识分子”。这篇文章是这么解释的:公共知识分子保持独立人格敢于对公共事件或是政策提出批判性意见。而公公知识分子却是被利益集团收买,为权势说话,或是只顾自己谋取利益,或是怕给自己招惹麻烦而默不作声,就这样他们还号称自己是“知识分子”。我觉得这种提法实在妙不可言。那些权力的附庸,利益的傀儡,纵然有凶神恶煞的外表,也不过是一个被阉割过的“公公”。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回去砸盒子,撕旗子”了,因为那里站着的只是一个“公公”。
现在我们知道,那个强迫周洋“感谢国家”的体育官员是多么狐假虎威啊。遗憾的是,不仅周洋,很多人还是在庞大的国家偶像面前俯伏跪拜。记得白岩松说过一句话,少一点畏惧就会多一点真话。白岩松这句话其实等于正确的废话。关键是:谁可以不畏惧?如何才能不畏惧?《圣经》告诫我们,speaking the truth in love。意为“要说出真话是需要凭着爱心的”。当一个人所爱之物是一个虚假的符号,或者是虚空的偶像时,是不可能有真实的爱心的。如果没有爱心,所出之言不过是哀怨和咒诅。个人的内心因着恐惧也跟着扭曲和虚弱下去。
破除国家偶像,寻回民族信仰,看清“盒子”其实早已破烂不堪的本相,方能坦然无惧。
公公知识分子与傻子专家 编辑本段回目录
公公知识分子与傻子专家都是知识分子中的另类,是时代的产物。
由于男根的传统文化逻辑,公公就成了阿谀奉承、贪图荣华、阴阳怪气之怪物。骂人以公公,就是讽刺这个人心不正、腰不直,没风骨没正气。然而每个社会又是崇尚骨气的,都需要独立的建言者;每个社会,人们又是对文化人期望颇高,期待他们来扮演斗士。 毫无疑问,民众对各类专家学者的不满,认为许多学者就像是被阉过的男人,勇气被阉割,骨气被阉割,独立人格被阉割。这大约有一半的原因在个人,还有一半的原因在社会环境,毕竟人是要生存的。
原来还怀疑这些个人是不是存在,现在看来确实存在,如果你留心一下的话,还不在少数。公公知识分子的特点我想一是没有男根,二是不长胡子,三是没有风骨。而傻子专家基本上当属于幼稚的知识分子。也是没有主见,听命于权势。
这些个另类及他们所处的场合,以及接触到的权贵们可以做出什么样的事呢?我想大家能猜出一二,大凡一些臭事,屁事中总会有他们的影子。
照片中的这一堆废墟,是一所省会城市的一所中学[注]教学楼拆除后堆积而成的,就这样已静静地躺了十个月了,还准备躺多少时间,不得而知。这座教学楼是以教育局的百校兴学办公室组织拆除重建的一个项目,于2009年九月拆除,本打算于一年后重建完成,投入使用的。投标、招标搞的很象一回事,不想中途搁浅,一拖就是近一年了,还没有动静。年后教育局的一位官员到校进行开学视导,说这乱七八糟的需要盖住,随后就找了个工程布捂住了,可这么大一堆废墟如何能捂住?到这里我想到一个词叫捂蛋,是政府捂蛋,可这个蛋捂的再久能孵出什么呢?老师们玩笑说,这可以搞成一个景点了,就叫废墟假山吧。
什么原因呢?后来听说是拆除楼房招标时有三家投标单位,其中最低的一家报价是22万元,后来中标。拆的过程中被举报没有资质,草草地将拆除的门窗、暖气管子、钢筋等卖掉,留下一堆废墟,工程停了下来,人不见了踪影。
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思考:
一、当时招标时的专家是由电脑在全市范围内选取的,一是绝对的专家,二是电脑选取不会有做弊嫌疑,为何会招了一个没有资质的主?
二、拆除楼房为何需要22万?如果三家投标单位穿一条裤子,42万是最低价是不是也会中标?
三、当时有人找来,拆除楼房不要钱,白干。最后清理了废墟。如果不放心还可以先压10万,等你们满意后再退回10万元钱,但不符合这规定那规定干不成。后来才知道现在拆楼甲方都不出钱,拆除方通过卖门窗、暖气管子、钢筋及板材、旧砖等还可以赚到不少钱,但专家装傻。
四、专家真傻吗?公公知识分子就没有知识吗?非也。但他们为何能做出这些让人耻笑的事呢?这是因为他们惧怕权贵,愿意遵守哪些陈旧的“规章”,失去做人的根本,丢掉了知识分子应有的风骨。
五、这事停下来了,而且什么时候能再清理了废墟,开始建新楼不得而知,谁为这损失买单?国家!国家要为养了这么一伙人承担多少责骂与无奈!
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有一个不负责的“百校兴学办公室”和一群公公知识分子和傻子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