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2702 次
  • 编辑次数: 2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0-10-12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Road Runner
Road Runner
drkoop.com
drkoop.com
人民计算机公司
人民计算机公司
ComputerLand
ComputerLand
美味书签
美味书签
贺氏
贺氏
Comdisco
Comdisco
Webvan
Webvan
AST
AST
利多富电脑
利多富电脑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1978年的一个夏天,美国人丹尼斯·贺氏(Dennis Hayes)与伙伴代尔·赫斯林顿(Dale Heatherington)在贺氏家的餐桌上又一次会面,他们没有随意鼓捣,力图大业的二人终于在餐桌上运用DOS系统测试AT指令成功连接了世界上第一台Modem,勾勒互联网前程的使命开始了。 
  同年,这个中文名叫贺丹毅的29岁青年便在亚特兰大成立了贺氏计算机产品公司(Hayes)。众所周知,20年后的1999年,贺氏破产清算永远告别了IT业。Dennis Hayes没有想到这个结局,如同没有想到公司成立7年时年收入超过1.2亿美元而被尊为Modem之父、鼻祖等如雷贯耳的耄号一样。没有他,我们可能到现在还不知道互联网是什么样子。Dennis Hayes爱好中国文化,不但取了中文名字,还娶了中国宁波人为妻子。大概这也可以算作是Hayes Modem早在1996年进入中国的缘故吧!中国人还以他,称Modem颇人情味——猫,一种温存的感觉。 
  贺氏虽然倒闭了,但其广为人知的Hayes AT命令集却宝贵遗产般的被继承下来,遵循AT命令集的调制解调器之间可以很方便地交换信息,并接受客户端PC控制。业界广泛采用的V.90传输协议也是贺氏后期开发并力推的标准。国际电信联盟ITU接受了这一标准。1997年,31岁开始创业的中国青年董兵在北京海淀体育中心的半地下室领导全向电子公司开发并推出中国大陆第一款56K Modem,满足V.90高速协议。至此,V.92已经成为Modem顶级标准。同在1997年,贺氏曾与Access Beyond公司合并。新领导者隆·霍华德(Ron Howard)试图将公司的产品转向诸如远程访问服务器、线缆调制解调器和高速DSL等的高端通讯设备。然而,贺氏的运气还是差了一点,这些产品还是没能占据由模拟调制解调器为主的市场。而且在当时的3com来势汹汹之际,贺氏几乎是被3com的子公司U.S. Robotics打败了的——Dataquest的资深分析家丽莎·佩格里姆说。贺氏没有把握住IT技术产品客观的更新换代的规律,不论技术上从模拟式到数字式,还是市场应用上,尤其在全球范围内。 
    Dennis Hayes。1977年创建Hayes Modem,目前是风险投资公司Rothschild合伙人,同时还是互联网咨询机构Virtual Resources总裁。
目录

[显示全部]

贺氏调制解调器(Hayes Modems)编辑本段回目录

贺氏调制解调器是什么

这是一个拨号上网的调制解调器,以其公司创建人丹尼斯·哈耶斯(Dennis Hayes)的名字命名。哈耶斯发明的这个设备所形成的标准已经成为当时所有拨号上网的调制解调器的标准。哈耶斯调制解调器垄断了该行业数年之久。在当时,它就是该类产品的代名词。

发展状况

调制解调器的重要性一直在不断下降。但贺氏调制解调器的衰落则早在拨号上网死亡之前就发生了。贺氏公司顽固地坚持高价策略,面对更为廉价的产品的竞争仍然不做丝毫改变,而且认为其发展未来要依赖于ISDN调制解调器,但实际上这个市场从来没有获得真正的发展。因此,贺氏公司在1994年和1998年分别两次宣布破产,并于1999年清算。

“猫”的诉说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全球互联网神速发展的今天,调制解调器(Modem)对于通过拨号连接进入Internet的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坐骑”。在中国,它还有个极富人情味的名字:猫。网虫们经常议论的话题之一曾经就是谁家的“猫”跑得快。那些在网上冲浪的先驱和后来者们几乎没有不知道贺氏的:在99年以前,毫不夸张地说,“贺氏”就是猫的代名词,网人梦寐以求的就是有一只Hayes猫!如今,市场上几乎所有的Modem都是Hayes-compatible(与贺氏兼容)的,因为其工业标准是由贺氏制订的。这一标准就是广为人知的Hayes AT命令集,执行AT命令集的Modem之间可以畅通无阻地交换信息,并接受电脑的控制。

1978年, Dennis Hayes和他的伙伴在家里的餐桌上开发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用于电脑的Modem,随后总部位于亚特兰大的贺氏公司正式创立,那年,丹尼斯只有29岁。它的风流历史的大幕也就此拉开——在贺氏二十年的生命中,几乎一直领导了Modem技术的潮流并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成为Modem市场的霸主,直到最后几年。它也曾一直致力于新技术和新标准的开发和制订,V.90就是贺氏制订和推广的、用于56K Modem的标准。

如果说声卡的发明引领了个人电脑的多媒体时代,那么Modem的发明就有可能引领个人电脑的全球互联网时代。从八十年代起到九十年代初期,贺氏的发展势头一直不错,其大背景就是Internet的出现和令人眩目的发展速度。

1985年,也就是贺氏创建后的第七年,其年收入超过1.2亿美元,成为调制解调器市场的龙头老大,享有近50%的市场份额。九十年代初是贺氏发展的顶峰时期,其年销售总额曾达到2.5亿美元,员工人数达1200人。此时的贺氏可以说是风景一家独好。

有人分析说如果它能够在这时发行上市股票,吸引资金开拓更大的市场;或者从Modem制造转向提供系统网络服务;或者,如果能够更好地预测到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冲击,那么贺氏或许还能继续维持它的领先地位。

不过,这些都是假设,IT生活可不是假设而成的。贺氏并没有如创新公司那样常胜不衰。实际情况是业界常见的一幕出现了:它对自己的成就感到踌躇满志,忙着应付纷至沓来的订单,开始忽视产品导向及研发;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随着越来越多兼容厂商产品的上市,调制解调器市场份额的争夺趋于白热化,贺氏的市场份额在激烈的竞争中一点点的缩小,1994年占有25%,1997年只占有8.4%。霸主地位随之失去,日子越来越难过。

在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IT界,“只有偏执狂才能够生存”,Intel如此,Microsoft如此,AMD、SUN、Cisco、3Com无不如此,Creative、Real.com依然如此。其实,贺氏最大的竞争对手是3COM的子公司U.S.Robotics。3COM是业界最有名的网络设备制造商之一,其网卡、集线器、交换机等产品一直以品质优异闻名于世。它进入Modem市场后,市场份额不断攀升,使得贺氏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由于贺氏收入的95%来源于零售Modem,故而经济状况每况愈下。

有点类似于Netscape与Microsoft的浏览器之争了。但贺氏在经营上的毛病一点点显现出来:企业额外支出过大;Hayes在领导上独断专行,过于求细,与其他高层管理人员摩擦不断;同时,妻子是中国人的Hayes也许因为喜欢中国传统文化而有强烈的“家族观念”,他不愿放松他对公司的控制,多次拒绝与其他公司合并的计划,也就拒绝了摆脱困境的机会。

IT技术的发展却从未歇息过。这样到了1994年,由于ADSL Modem和Cable Modem产品销售不畅,导致面临严重的资金困难,贺氏被迫宣布破产,申请破产保护,试图进行战略重组,可是收效甚微。也许并非什么致命的错误毁了贺氏,而是一点一滴小错误的积累再加外部竞争的压力最后压垮了贺氏,或者说是技术上的不够偏执和管理上的不够开放葬送了贺氏。

Hayes不甘让其他人接收他辛辛苦苦创建起来的公司,拒绝了让其他公司偿还债务、接手贺氏的提议,而是提出了自己的公司改革方案,寻求外来资金以渡过难关。终于贺氏艰难地闯过了破产保护这一关,开始重整旗鼓,进行最新的56k Modem的营销。Hayes也付出了代价——迫于众议,他不得不把公司日常经营的事务移交给从IBM转来的Joe Formichelli,开始集中精力负责产品研发的工作。同时贺氏也展开了激烈的产品推销战,贺氏的市场份额开始恢复,销售额也开始增加;似乎可以暂时喘口气了。

然而技术的发展与市场的变化从来不给IT人以喘息的机会。实际上,经历着公司重组阵痛的贺氏,此时还面临着更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难关。1998年对Modem产业来说是极其残酷的一年。几乎所有的Modem制造商都加入了激烈的削价战。为了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各公司开始不计利润,用赔本的价钱来出售各自的产品。所有的公司都受到了重创:贺氏在1998年上半年里亏损了2100万美元,而它的竞争对手——Boca Research公司则亏了1300万,Diamond Multimedia Systems公司略好,只亏了40万。刚经历了破产保护大手术,尚未恢复元气的贺氏此时终于无法再承受这么严酷的压力,开始再一次申请破产保护,但这一切都已经显得太晚了。

尽管贺氏的失败主要应归咎于Hayes在公司管理和产品导向上的失误,与他不愿放弃公司的控制权也不无干系,但Hayes曾经的辉煌也毋庸置疑:他确立了贺氏在亚洲Modem市场的主导地位;兼并了Practical Peripheral公司,获取了相当一部分市场;他在Cable Modem上进行投资,在宽带网迅速发展的今天,Cable Modem已逐渐成为Modem产业的主流产品之一;而Hayes的最大功绩,应该说还是将Modem推到了主流;但引领紧接下来的技术的潮流,从ISDN开始,ADSL Modem、数字Modem以及硬猫、软猫的细化等等却显得力不从心了。

但正如贺氏的崛起是生逢其时,应运而生,贺氏的衰落源于Hayes在迫于市场压力不得不进行调整时面临着过于艰难的竞争环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概他是深深体会到了:Hayes黯然离开了他的公司,只在董事会里保留了一个职位。它此时的股票也一落千丈,每股仅值6美分。1997年底,美国另一家网络技术公司“访问无限”(Access Beyond)兼并了贺氏公司,进行了艰难的重组,于惨淡经营之中期待着重新崛起的机会。然而,神话未能再造,留下来的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

公元一九九九年一月四日,世界上第一个电脑调制解调器的制造者向全世界宣布将永远地关闭……Netscape之后,IT业界的又一颗明星陨落了。

贺氏孤儿:联想曾欲存亡续绝编辑本段回目录

  作者:姜洪军

  “我要上网去吃鱼,速度太慢饿肚皮,喜闻贺氏来救急,上网提速抢先机。”

  这是1997年9月贺氏公司发布的一则广告,广告以漫画的形式画着一只猫,旁边配着这首打油诗。当时,“贺氏上网提速大行动”营销计划全面开展,其具体内容是:经过预约登记,拥有贺氏低速型号Modem产品的用户,付少量费用即可更换一台高速率新品。

贺氏孤儿:联想曾欲存亡续绝

  当时的贺氏,在中国,其业务已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在Modem领域,当时中国的知名IT公司方正、实达、联想等只能望其项背,而且联想还是贺氏麾下的一个代理商。

  饭桌上的构想

  1978年的一个夏天,美国人Dennis Hayes与伙伴Dale Heatherington在贺氏家里会面,二人在餐桌上成功地勾勒出世界上第一台Modem(调制解调器)的原型。同年,这个中文名叫贺丹毅的29岁青年在亚特兰大成立了贺氏计算机产品公司(Hayes)。

  贺氏公司的起家风格符合那个IT产业初创的狂野年代的特征——随性而又剽悍。我们在前面的系列文章中提到了乔布斯在车库里倒腾出苹果机原型,康柏电脑第一款产品设计图是由三位公司元老在餐厅餐垫上绘制的,Gateway在美国中西部一间农舍里创业,ARM的第一间办公室设在一间改建过的谷仓中,IBM甚至为了应和苹果创业时的仓库文化,刻意选了一个漏水的、前身为仓库的办公室来研发自己的PC。

  由于手中拥有专利权,面对的是一个自己起主导作用的卖方市场,加上正在加速前行的PC产业的推动,贺氏公司业绩蒸蒸日上,到1985年,贺氏的年收入已经超过1.2亿美元,成为Modem全球市场的龙头老大,享有近50%的市场份额。

  当时,贺氏麾下拥有一流研发力量和技术人才,它制定了几乎左右市场的技术标准。像IBM PC早年的地位那样,康柏、AST等主流品牌会标榜自己是IBM PC的兼容机;在Modem领域,有些名气的品牌都会在包装上写明Hayes-Compatable(兼容贺氏标准)。贺氏提出的数模转换中的AT指令集,直到今天,还广泛存在于实际应用和专业教科书中。

  贺氏当时的一个重要对手是3Com,3Com也开发了Modem,并拥有自己的子品牌 U.S.ROBOT(美国机器人)。3Com当时在网络领域举足轻重,但在Modem这个细分市场上,却长期屈居贺氏之下。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是贺氏发展的顶峰时期,其年销售总额曾达到2.5亿美元,员工人数达1200人。而当时互联网的轮廓也逐渐清晰起来,贺氏似乎面临着一个更美好的年代。

  可是风暴的力量在慢慢聚集,贺氏即将遭遇第一次危机。

  慢慢流逝的手中沙

  攥住一把流沙,你手中会有一种充盈感,但沙子开始慢慢流失,你攥得越紧,沙子流失得越快。

  这很像上世纪90年代初期贺氏经营情况的写照。

  步入巅峰期的贺氏想上市很容易,如果它能够在当时公开上市、发行股票,将能吸纳资金开拓更大的市场,甚至可以从制造Modem转向提供系统网络服务。

  可是贺氏不缺钱,企业公开上市,势必会引入职业经营管理团队,贺丹毅不愿放松他对公司的控制。贺氏对自己的成就感到踌躇满志,忙着应付纷至沓来的订单,开始忽视产品导向及研发。随着越来越多的厂商的加入,Modem市场份额的争夺趋于白热化,贺氏的市场份额在激烈的竞争中一点点地缩小。

  在这段时间里,贺氏公司在经营上似乎没有犯什么大的错误,市场上也没出现让它凛然一醒的强大对手,有的只是不计其数的小品牌日积月累地对市场的缓慢“侵蚀”,贺氏大厦的根基在一点点地动摇。

  1994年11月,危机终于爆发,贺氏公司进入破产保护状态。

  贺丹毅不甘让其他人接手他辛辛苦苦创建起来的公司,拒绝了让其他公司偿还债务、接手贺氏的提议。他提出了自己的公司改革方案,寻求外来资金以渡过难关。根据重组计划,贺氏公司将全额(包括利息)赔偿其债权人。偿还债务的资金来源有三项:ACMA公司和北方电讯公司共同投资的3500万美元、CIT Group/Credit Finance的债务贷款7000万元,以及该公司卖出自有土地的所得收入。

  作为回报,ACMA公司和北方电讯公司获得该公司49%的股权,余下的股票则由贺丹毅和其雇员持有。

  贺丹毅也付出了代价,迫于众议,他不得不把公司日常经营的事务移交给从IBM跳槽来的Joe Formichelli,自己则开始集中精力负责产品研发的工作。同时贺氏也展开了产品推销战,贺氏的市场份额开始恢复,销售额也开始增加。

  贺丹毅爱好中国文化,不但取了中文名字,还娶了一名中国宁波人为妻子。此时,他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正蓬勃兴起的中国市场。

  1996年,贺丹毅做出进军中国市场的决定后,当年11月6日贺氏公司在北京宣布,正式授权联想集团公司、吉山系统科技公司为贺氏系列Modem中国总代理。

贺氏孤儿:联想曾欲存亡续绝

  福地也挡不住回光返照

  “联想可以犹豫是不是娶我们,但3Com却决心非联想不嫁。”1998年4月22日,联想集团与3Com公司签定代理Modem协议,时任3Com北亚区总裁的吴锡源这样说。

  为什么一年半前刚刚成为贺氏Modem中国总代理的联想科技,此时却投向了贺氏最大的竞争对手3Com的怀抱?

  是贺氏Modem销售业绩不佳吗?

  恰恰相反,当时,中国互联网正风生水起,Modem市场需求旺盛,加上联想的市场推广能力,短短一年的时间,贺氏就跃居中国Modem市场的龙头老大。

  “贺氏要保持1997年的销售旺势,我们在今年要保证增长率在50%以上。这对于一个基数已经很高的公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1998年初,贺氏公司中国区总经理谢纪良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当时的一项调查显示,1997年贺氏在中国Modem市场的占有率超过了50%。这对于两年前曾一度宣布申请破产保护的贺氏公司来说,成绩不错。谢纪良指出1997年的成功的重要原因是严格的总代理和二级代理制度。

  贺氏对联想总代理的业绩比较满意,但联想科技对贺氏正滋生不满情绪。当时3Com推出了更高速率的Modem,市场反应不错,而贺氏却迟迟没有跟上,于是联想在继续做贺氏总代理的同时,签约成为3Com Modem总代理。

  此举让贺氏不爽,但仍然坚持同联想科技合作,原因是联想科技的市场推广能力让贺氏难以割舍。之前,联想科技要求贺氏取消另外一个总代理的资格,而贺氏怕失去平衡也没有同意。双方似乎扯平。

  贺氏开始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中国。1998年8月4日,北京建威大厦里欢歌笑语,外面摆满了花篮,贺氏(中国)有限公司正在这里举行20周年庆典暨北京办事处新址启用仪式。贺氏公司高管陈佰强专程来华,出席这一仪式。陈佰强在讲话中表示,贺氏公司非常注重中国市场。随后,陈佰强赴上海同有关部门就信息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项目签订一系列合作协议,其中包括建立贺氏上海互连网高速接入实验室。

  但来自东方的喜悦并没有冲散笼罩在贺氏国总部上空的乌云。在内部,企业额外支出过大,但公司技术研发投资却在减少,大批中坚离开,以致最后几乎没有技术贮备,所以技术上被3Com超越。在外部,其全球市场份额一降再降,1996年占Modem市场第6位,1997年退居第7位。1998年对所有的Modem厂商来说都是痛苦的一年,几乎所有的Modem 厂商都卷入价格战泥潭,为了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许多公司开始不计利润,赔钱销售产品。贺氏在1998年上半年里亏损了2100万元,且市场份额也未保住,1998年年初贺氏的市场占有率为9.9%,年底只有2.2%了。贺氏股价一跌再跌,最后每股只值几分。

  贺氏无法再承受这么大的压力,1998年10月开始再一次申请破产保护。

  “银行声称只资助我们进行清偿而不再资助公司运作。”时任Hayes公司首席执行官的Ron Howard说。

  各怀心事的抢救

  “贺氏的破产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同时也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时任联想科技发展公司副总经理的刘志军这样说。

  1999年1月4日,贺氏向全世界宣布公司将永远地关闭。这杯苦涩的酒,不仅仅由250名离职的北美及亚洲的贺氏员工来品味,品味者还包括联想在内的代理商以及等待售后服务的中国用户。

  而这其中,受到冲击最大的是联想。联想在先后成为贺氏、3Com Modem总代理后,1998年6月,推出它的第一款Modem产品,其运作模式宛如当年代理AST PC的同时推出自己联想品牌电脑的翻版(详见《中国计算机报》记者姜洪军采写的《i殇·外企志》系列之《逝去的AST:联想第一大桶金发掘地》)。

  联想的构想是这样的:代理的3com、贺氏的Modem作为自己经营产品线上的高端产品,联想的初期产品定位于中低档,这样可全线覆盖Modem市场,3com、贺氏也不会对联想有太大的意见。在这种组合下,可以慢慢培养联想自己的Modem品牌影响力。

  经过近4个月的试销,1998年11月联想品牌全线Modem产品正式问世。正当联想的构想全面铺展开来之时,贺氏公司轰然倒闭,这无疑给联想科技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打乱了其全盘经营规划,而且广大的贺氏产品用户售后服务问题也浮出水面。

  当时,谁来托管中国50万的“贺氏孤儿”成为大众关注的问题,联想科技、吉山、Zoom公司都纷纷宣称要托管。

  1999年3月10日,联想发表了《联想科技就承担贺氏维修的一封公开信》,表示在贺氏去向未明的这一段时间里,联想科技将承担对贺氏相关产品的维修服务工作。公开信称“联想科技经过积极努力,终于在3月10日前,将承担贺氏产品后续维修的维修地点、人员、备件、相应网站、数据库全部准备完毕。在承担贺氏维修一事上,我们已做出数百万元的损失准备”。

  而在当时Modem市场的另外一家重要商家致福公司在与原贺氏代理商吉山公司签约的会上,向消费者承诺负责贺氏Modem的维修工作,欲充分利用吉山的渠道来争夺贺氏的用户。

  1999年4月, 美国Modem厂商Zoom公司宣布收购贺氏公司的大部分业务,以贺氏和Zoom两个品牌冲击中国“猫”市。

  但Modem市场的春天已过去,这在1998年通信展上已初见端倪,通信巨头们纷纷展出新的接入方式。“不管未来会怎样,可以肯定,互联网接入产品不是今天熟悉的品牌。”1999年,《中国计算机报》记者在报道中称,“(Modem)厂商在56k标准使模拟Modem再无技术进步的余地时,尽快捞一把,即使当上老大,也只是短命的。”

  不知道电话什么时候会响

  贺氏公司破产后,贺丹毅曾在亚特兰大开了一家大众夜总会,名字叫Whiskey Rock Saloon,但仅过一年就倒闭了。后来贺丹毅从事风险投资管理事业,还成为“因特网服务残疾人”的倡议者之一。

  他说,与以前最大的不同是他的生活变得难以预料。“当我拥有Hayes时,我知道我将在哪里工作,为什么而工作。现在我不知道我的电话什么时候会响,我将为完全不同的事情而努力。我开始羡慕我的那些演员以及音乐家朋友在期待下一个十亿(观众)时的感觉了。”(姜洪军)

  《i殇·外企志》记者手记:创始人与经理人间的断裂带

  企业创始人与经理人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远到可以势同水火,譬如国美电器创始人黄光裕与现任董事局主席、公司执行董事陈晓;近到可以相得益彰,像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与两位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赛吉·布林,甚至可以融一体于一身,譬如退休前的比尔·盖茨。

  融一体于一身似乎最完美,但也很难,创业要求激情大胆,经营管理需要周到大气。

  贺氏公司的创始人贺丹毅显然拥有创业的特质,而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则体现出相应的局限性。

  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提到,优秀的经理人会经常自问:什么事情是必须做的?什么事情是符合企业利益的?接着优秀的经理人会制订行动计划,承担起决策的责任,承担起沟通的责任,更专注于机会而不是问题,召开富有成效的会议,在思考和说话时习惯用“我们”而非“我”。

  而综观贺丹毅主导贺氏公司20多年的发展历程,则多有不足之处:

  贺氏公司在10年里,有着良好的上市机会,可贺氏公司却满足于充沛的市场订单带来的盈余,认为自己不缺钱,不需到股市融资。其实,成为公众公司,不仅仅能迅速获得一大笔可用于公司扩展的资本,关键是可藉此打造一个富有进取心的专业管理团队,有可能由专业的职业经理人带公司上一个新台阶。但公司创始人需让出自己的权利,或使自己的权限收缩,这一点可能让贺丹毅难以接受。这从贺氏公司第一次进入破产保护期后,贺丹毅仍不情愿接受外部资本和职业经理人的介入可以得到充分验证。

  满足于亲自操持公司运作的贺丹毅,在具体经营细节抓得很紧的背景下,抓小放大,疏离了对网络接入技术的前瞻性研发与把握。要知道,贺丹毅研发出Modem原型机是1978年,其后的20年正是IT技术突飞猛进的时期。如果以摩尔定律为参考坐标,Modem技术似乎是蜗牛般的发展速度,而在Modem初期起主导作用甚至是垄断市场的贺氏公司显然没有英特尔那样的眼光和能力。但接入技术最后还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是引领者已不是贺氏了。

  作为管理者,贺丹毅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但作为互联网接入的先驱,其形象已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清晰而又生动。(姜洪军)

IT业破产保护案例编辑本段回目录

王安电脑的倒下是20世纪80年代最惨痛的例子之一。成立于1951年的王安电脑曾经、并且现在也是全球华人的骄傲。在计算机科学最为发达的美国,王安电脑曾经长期担任着领导者的角色。王安公司开发的文字处理机也促生了后来的个人电脑。但是,当渐渐老迈的王安没能抓住个人电脑的机会时,王安电脑开始走入困境。1990年,王安离开了这个世界,没有善于经营的继承人,使失去王安的王安电脑甚至没能维持超过两年。 

贺氏计算机产品公司死于1998年。1978年时,贺氏创始人丹尼斯·贺丹毅用DOS系统测试AT指令成功连接了世界上第一台Modem。从此以后,在相当一段时间以内,贺氏成为为数不多的堪称引领互联网发展的人之一,很多贺氏创造的Modem工业标准至今仍然在应用着,贺氏曾经就是Modem(调制解调器)的代名词。1996年,贺氏正式进入中国,贺氏的Modem让我们初识互联网,触到了信息高速公路的脉搏。与中国文化有深厚渊源的贺氏在中国市场大受欢迎,根据1997年《计算机世界》报对国内Modem市场的调查表明:贺氏产品销售台数为22万套,而当年国内的整体市场规模是40多万套,贺氏的市场占有率高达53.8%。但是随着高速接入设备的普及,3Com、Motorola等迅速侵占了市场,尽管贺氏将主攻方向转移到数字和其他一些新的技术,但该公司在对待快速Modem市场和亚洲金融危机的问题上仍然是慢了半拍,最终,深受中国用户喜爱的贺氏没有逃脱破产倒闭的命运。 
Netscape几乎已被微软逼死,被技术上的垄断竞争迫害致死。1994年4月,Netscape发布了它的浏览器软件Netscape Navigator(通常称作Netscape),使得Internet用户可以方便地访问Internet,现在被广泛使用的微软浏览器软件Internet Explorer是在Netscape推出6个月以后推出的,Netscape在1994年4月推出后,很快地就以其强大的功能、友好方便的用户界面获得了广大用户的好评,成为盛极一时的浏览器。1995年Netscape公司的股票上市时,Netscape浏览器几乎拿下了整个浏览器市场,就像微软IE浏览器今天的市场地位那样。1998年的时候,Netscape还与微软在浏览器市场上打得难解难分,甚至在1999年初,Netscape还占据着全球浏览器市场份额的32%。 

但是,微软比别人更清醒地认识到,浏览器在未来的网络社会中,将成为最基本的软件工具和最广泛的应用平台,微软将IE浏览器集成在操作系统当中免费赠送,在竞争对手这样的步步紧逼之下,Netscape已然无所遁形。终于有一天,AOL宣布不再开发Netscape。 

Informix在2001年4月25日被IBM以10亿美元现金收购,这个当年位列三大数据库专业品牌的技术打牌归入蓝色豪门。这样的收购,同样逃脱不了技术魔咒的诅咒。因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化协同、网格式计算和无处不在的按需计算,必然需要技术和系统的整合,单纯的数据库软件的市场之路越来越窄,要么自己扩张,要么加入别人扩张的版图。更何况,在此之前Informix就是IBM亲密的合作伙伴。 

昆腾曾是主流硬盘产品的标准制定者和生产者之一,但是正如其他几个同命运者一样,昆腾也未能逃脱技术创新的魔咒。自从1999年后,QUANTUM硬盘的开发脚步变得慢了起来,许多产品推出都很不合时宜。2000年对于昆腾是至关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微软推出了Windows2000,网络的日渐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用户对机器存储与交换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昆腾未能及时地认识到这一点,硬盘容量没有及时提升,昆腾产品逐渐在技术上落后于其他硬盘品牌,市场占有率开始萎缩。昆腾经过对形势的判断,毅然决定把赖以成名的硬盘业务出让,2001年4月,世界著名的四大硬盘制造商之一Maxtor公司以股权置换的形式以小搏大收购了昆腾的硬盘部门,从此以后,昆腾硬盘品牌落入了迈拓家,变成了“迈拓的昆腾”。 

“猫”的历史编辑本段回目录

  调制解调器即Modem,中文俗称“猫”。 
  1978年的一个夏天,美国人丹尼斯@贺氏(Dennis Hayes)与伙伴代尔@赫斯林顿(Dale Heatherington)在贺氏家的餐桌上又一次会面,力图大业的二人终于在餐桌上运用DOS系统测试AT指令成功连接了世界上第一台Modem,勾勒互联网前程的使命开始了。
  同年,这个中文名叫贺丹毅的29岁青年便在亚特兰大成立了贺氏计算机产品公司(Hayes)。众所周知,20年后的1999年,贺氏破产清算永远告别了IT业。Dennis Hayes没有想到这个结局,如同没有想到公司成立7年时年收入超过1.2亿美元而被尊为Modem之父、鼻祖等如雷贯耳的耄号一样。
  贺氏虽然倒闭了,但其广为人知的Hayes AT命令集却如宝贵遗产般地被继承下来,遵循AT命令集的调制解调器之间可以很方便地交换信息,并接受客户端PC控制。业界广泛采用的V.90传输协议也是贺氏后期开发并力推的标准。然而,贺氏并没有能够把握住IT技术产品客观的更新换代的规律,随着网络带宽的升级,模拟向数字转化是大势所趋,而他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在更聪明而且强大的摩托罗拉、3com等对手面前败下阵来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除数字Modem以外,摩托罗拉等大通信厂商还依靠各自优势开发了多种通信设备,包括使用有线电视线路传送数据的Cable Modem 和使用专用设备的ADSL Modem,这些产品不再起调制解调功能,但仍然被叫做猫。 
  从世界上第一只Modem--Dataphone诞生起,“猫”的数据传输速率就一路飞奔,从一开始的300bps,到1200bps、2400bps、4800bps,一直到56Kbps,“猫”在成长的同时也记录了互联网的历程,虽然随着新兴接入技术如ISDN、CableModem、xDSL的发展,传统的模拟Modem已日渐式微,但“猫”的丰功伟绩不可忘却,正因为有了“猫”,才增强了互联网的亲和力,使用户可以轻易地登入互联网的殿堂,封“猫”为互联网大使并不为过。

中国的“猫”
  相比较而言,“猫”在中国的发展比其他IT技术迅速,也更成熟,不知道这是不是和贺氏娶了一位中国妻子有关,但早年熟悉中关村的人都知道,早在互联网热潮刚刚开始的1994年,村里就已经有了相当数量的“养猫专业户”,这股热潮一直持续到1999年。
  熟悉中国Modem的人对于国产“三大猫王”--全向、实达、方正一定不会陌生,正是他们在早期洋品牌一统天下的市场中喊出了“中国猫”的声音并最终在市场上占据了领导地位。早期的Modem品牌和型号都比较单一,主要是摩托罗拉和一些台湾的品牌,而且价格昂贵,一般都在千元以上,提供给消费者选择的余地很小,从1996年开始,市场上的产品开始丰富起来,实达、全向、TP&Link、金浪等一大批品牌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产品,价格也有所下降。
  对于Modem市场的变迁,北京伟天时代网络系统有限公司销售经理魏志忠深有感触。
  “我们是村里最早一批做Modem的,大约从1996年底开始这个(生意)就不好做了,因为竞争越来越激烈,不过那时候还不算太厉害,因为市场毕竟还在增加。到后来宽带慢慢普及,就更困难了,现在Modem的价格很低,留给经销商的利润也很小,需要走很大的一个量才有可能保证利润。”
  而硅谷电脑城3层B26柜台的王春林也有着类似的看法,他表示,从2001年开始,猫就已经非常不好销了,特别是全向出事以后,目前他们都只是在卖其他产品的时候捎带着卖一下Modem。
  “我估计这个过渡市场还会存在一到两年吧,等不久以后宽带完全普及了,卖猫的日子也就到头了”。

后记
  随着全向的人去楼空,实达大换血后的改弦更张,昔日的“三大猫王”如今只剩下了方正依旧屹立不倒,但就是这最后一只“猫王”,也显得有点名不副实了,因为方正的Modem业务早已严重缩水。
  也许退出历史舞台对于“猫”来说既是一种夙命,也是一种使命的结束--网络诞生以后,宽带普及以前,“猫”毫无疑问是互联网过渡时期的主角,但现在,是该退隐江湖的时候了。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IT界的规律。
  当然,如果希望能服役更长时间,变革无疑是必需的,王安倒下去了,贺氏也倒下去了,但更多人在大浪淘沙中活了下来。“小猫”的消逝已经只剩下时间的问题,那么“大猫”呢?又能在互联网的日新月异中走多远?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www2.ccw.com.cn/04/0426/g/0426g04_50.asp
http://home.donews.com/donews/article/5/50092.html
http://tech.sina.com.cn/it/2010-10-12/15304737038.shtml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贺氏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Hayes,贺氏公司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