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些所谓标准,心里还是有些异样。从民间俗语说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从社科理论看,这是贫困在代际间的恶性循环。很多人认为现在的社会已经开放,向上流动的机会变多,而实际上,这种流动在起点的机会上已经不平等。就拿教育来说,从古至今,读书都是很多贫困人口跻身上流社会的机会,但从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儿童教育的起跑线上,有钱人家的孩子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上更好的大学。
不管这个标签贴得是否得当,不管这个所谓标准是否扯淡,但贫穷人家的代际循环是个客观的现实。面对这么个庞大的人群,政策不仅要顾及,社会也需要关照,否则最后受伤的会是整个社会,谁都无法避免。
那些在改革开放中没有致富的产业工人或者农民,他们的子女如今有很多仍属于弱势群体,他们广泛地存在于城市和农村之中。如果符合其中部分标准,那就需要高度警惕,努力鼓起生活的风帆,最终还要靠自己的努力。
“贫二代”的18个标准:
1.在各种“拼爹”(注:比拼老爹,指学得好不如有个好爸爸)游戏中失败。
2.感到当农民工和大学生区别不大,于是勇敢地放弃高考。
3.别人说:家里钱不是问题;你说:问题是家里没钱。
4.寒暑假,经常需要到田里收庄稼或在城里打工挣学费。
5.有当城管的冲动,能罩着天天被驱逐的父母。
6.经常有扼住命运喉咙的冲动,但每次喉咙都被命运扼住。
7.如果读过《红楼梦》,最受触动的应该是晴雯的判词: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8.对“宁当富人三奶,不嫁穷人”的说法强烈认同。
9.从不思考“永远有多远”这样的蠢问题,却经常为明天发愁。
10.在城市经常被取笑甚至欺负,熟悉各种人的白眼。
11.从迷恋个人奋斗到觉得奋斗根本改变不了命运。
12.最熟悉的交通工具是农用车、火车和长途大巴。
13.熟悉人民币分币的购买力。
14.家里往往有没有户口的兄弟姐妹。
15.有仇富心理,并十分痛恨贪官,觉得他们不仅夺取了你父辈的财富,更夺取了你翻身的机会。
16.害怕自己尤其是家人生病,特别是慢性病,因为没医保。
17.经常看《读者》之类的“心灵鸡汤”,但好多姐妹为生活选择了“出卖自己”的方式。
18.大体认同这样一种说法: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双手解决,无法反抗就要学会接受。
[1]娱乐生活网评论:这个社会到处都是游戏,拼爹游戏只是其中一个社会游戏规则,也是一个人的资源。不用去抱怨自己的家庭背景不够好,假如你觉得你现在去参加这个游戏还不够格,那就试着以后让自己的儿子能去参加这个游戏。贫二代没有后台基础,那么在自己的过程就要去建立社会人脉,积累这个财富,如果不去积累,那么你家世世代代都只能看着别人做游戏,而你在旁边做一个贫穷的过客。
说农民工和大学生没区别,其实农民工和大学生还是有区别的。农村享有三农政策的优惠,许多农村人现在过得比城市的还好,当然他们不是农民工。如果你能上大学,那么是否有区别就要看你了,我想一个一线大学的、有认真读书的、掌握有完善的理论体系的大学生,一定比一个农民工强大多的。所以这里不要说都放弃了高考。而是要说,到底中国教育制度,中国的贫穷人群教育条件,能让多少个贫二代,像天才般地考上大学。
钱永远是这个社会一张通行证,虽然不是万能,但是也是通过9999个门槛的。对于贫二代而言,没钱永远是约束其发展的一个要素。没钱读书,没钱发展人脉,没钱看病,没钱买房,甚至没钱吃饭。当然我们也相信那句话,一部分先富,然后带动另一部分人。我们也怀疑这句话,除了以上两部分人,是不是还有第三部分人,就是这些贫二代、贫三代的。
假期打工,并不是不好。多少大学生寒暑假也是打工,只是家庭条件好点的,赚的钱是自己的零花钱,而贫二代的拿来当学费而已。其实这样对一个人的成长,比那些寒暑假呆在家里,什么都不会的那些,强多了。
想当城管,理想不是很远大。要知道,城管管你父母,但是城管上面还是有人管他,这个管理制度是一层一层的,层层监管,只为这一管。只当城管,可能有时会被叫去大义灭亲。如果你能当高层点了,那么,你要灭谁就灭谁。这个不是什么真理,而是这个大地上从古自今的赤裸裸的现象。
红网庄华毅:这个标准,是穷人们最后的试探,是放任贫富阶层继续隔离而彼此世袭,关系继续恶化,还是打通上下阶层流动的渠道,让“贫二代”看到在目前体制下,至少下一代还有出人头地的机会?选择前者,就必须有控制贫一代贫二代不断反弹的准备和自信,选择后者,则必须有能力遏制目前许多地方媚商媚钱的冲动。
乔香阁赵少谭:抓住机遇,抓住机遇
西祠胡同“诸葛木头” :命是天生的,运是可以适当改变的!
沈阳晚报评论: 一个家庭要斩断贫穷传递的链条,首先要传递给下一代正确的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拥有了好品质,好习惯,好理念,才会“一切皆有可能”。
成永律师博客: “为富者不仁”是历代贫者聊以自慰的说法,“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最不讲因果关系的无赖逻辑。真正有罪的不是财富,而是我们如何去利用和看待财富。
新浪网友上官煜: 这个社会之所以不公正,是因为财富分配不合理的制度,这些制度确保了利益分配偏向少数精英。
现实矛盾
富二代引发的社会问题很多文章在估量中国社会由贫富差距造成的社会矛盾,基本观点是认为中国社会的财富高度集中,穷人太穷太多,并且对少数富人和大批穷人在同一个社会里能否长期地和谐相处表示忧虑。阶层的差距产生生活的隔离和心理的不平衡以及情绪的对立,以至形成了一个世人深信不疑的说法:“仇富心理”。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可能还存在一种“仇穷心理”。于是,每当有某种极端事件出现,人们就归结到这种社会心理。事实似乎也确实如此,现在“富二代”似乎更愿意在“富二代”的圈子里待,“富二代”与“贫二代”似乎越走越远。
化解措施
社会应强调贫富阶层之间的沟通与相互理解,贫富不是孩子所能选择的,但追求富裕生活是应该鼓励和支持的。现在最首要的问题是消除歧视和不公正,使“第二代穷人”感到公正是可以追求的,感到生活有奔头,感到他们有希望摆脱贫困。政府应该在增加中等收入者的数量、减少“贫二代”数量上下工夫,否则“贫二代”与“贫二代”结婚生子也许会产生“贫三代”。减少“贫二代”是在优化我们的社会结构,政府在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应大幅度提高对“贫二代”的关注度和帮扶力度。另外,这也不仅仅是政府的事,全社会都应帮助“贫二代”早日富裕起来。
长久以来,以城市为主的“富二代”拥有较多的教育资源,“贫二代”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享受自己受教育的权利。对“贫二代”进行教育投资,就是投资中国的未来。解决“贫二代”的问题是一个战略问题。投资“富二代”只是投资一棵苗子,而投资“贫二代”则是投资很多种子,会给国家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毕竟目前还没富裕起来的占大多数。解决“贫二代”的问题,有利于国家稳定、持续发展。
作者:长平
你有没有“三仇(仇富、仇官及仇警)”情结?此问题没有好回答。假如你承认有,那么你的心理有问题;假如你说没有,那么就没人做错了什么。
最近网络流行的帖子《“贫二代”的18条标准》中,坦然地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有仇富心理,并十分痛恨贪官,觉得他们不仅夺取了你父辈的财富,更夺取了你翻身的机会”;“有当城管的冲动,好罩着天天被驱逐的父母”。
这个热帖最大的价值,是让人们把目光从“富二代”转向“贫二代”,站在穷人的角度看问题。
那么为什么,在此之前,时评人为穷人作过那么多辩解呢?这是因为,这些时评人都不是穷人,都被这个问题误导了。我自己也曾经认为,中国人在历史上是不仇富的,现在也敬仰靠诚实劳动致富的人。但是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富二代”这个词,可以在网络上激起如此大的情绪波动。显然,我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一颗老鼠屎,可以搅坏一大锅粥。那么,十颗呢,百颗呢,成千上万颗呢?无处不在的权钱勾结,已经让富人作为一个阶层被抹黑了。
这不免唤醒了历史的记忆。我们的确受过“仇富”的教育,那是一种强大的意识形态教育。这种教育要求人们关注的东西,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当事者的身份和阶层,分清“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然后,“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这种意识形态认为,地主和资本家都不是好东西。
早在去年贵州瓮安事件和上海杨佳案发生之后,就有人写文章说,“三仇”是一种社会病。诊断“三仇”病的人,虽然也都认为为富不仁、贪赃枉法和滥用权力是病因,但是通常认为这更是一种社会公众的病态心理,他们在这种心理状态中夸大了富人、官员和警察的坏处,甚至根本不了解情况,也不想了解情况,“逢富(官、警)必反”,有反必应。
“三仇定律”的分析方法,其实也是早年意识形态“仇富”教育的结果,因为它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对人群进行分类,然后贴上一个“爱”或“仇”的标签。所以,分析者首先界定说,“三仇”是人民内部矛盾。
这种分析方法在学理上已经被抛弃,但是它对于人们心智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
把目光集中到富人如何为富不仁,就会让人以为,是他们的奢侈引发了愤怒。事实上,一边过着奢华的生活,一边真诚地关心穷人的富人并不少见。极端的例子,是比尔·盖茨和迈克尔·杰克逊,他们的豪宅可谓穷奢极欲,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登上慈善榜榜首。就算富人过起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但是他去勾结权贵,恃强凌弱,穷人还是会愤恨。
如果多想想“贫二代”,你就会同意,“三仇”是一个事实,但是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把这个问题作为重点,就掩盖了愤怒的实质:贫穷与公正。如果社会把资源用来解决这两个问题,而不是去培训“富二代”,仇恨就会少很多。因此,与其站在富人、官员和警察的立场,去观察穷人有没有“三仇”,不如站在穷人的角度,看看有没有人在“仇民”。(作者为资深媒体人、评论家)
"贫二代"标准引争议 被指误解贫穷对富人有偏见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份“贫二代”标准里,能看出很多复杂的东西。这份标准,由一位博客作者提出,并主要通过博客和论坛,在网络上悄悄流传。
这份标准过于庞杂,短短538个字,几乎是一份社会问题的杂烩。它提到贫穷,比如“熟悉人民币分币的购买力”;它也提到不公,比如“从迷恋个人奋斗到觉得奋斗根本改变不了命运”;它批评保障制度,“害怕自己尤其是家人生病,特别是慢性病”;它还顺带着抨击了管理政策,“有当城管的冲动,好罩着天天被驱逐的父母”。
符合其中一项或几项的,据作者宣称,就是“贫二代”,一个承受着父辈的贫穷,并且目前看上去将延续这贫穷的群体。
相比之下,这份“标准”更像是一份即兴创作的社会评弹,而不是一次深思熟虑的学术考量。其中所论述的问题,大多数确实是这个社会正在忍受、并久受诟病的事实,但其中的许多,并不仅仅与贫穷有关。
无论是创造者还是传播者,都将“贫二代”这个尚未被认可的新词汇,和“富二代”这个已经臭名昭著的词汇放在一起。结果,这份“标准”被笼罩在另一种情绪下,人们关心的,并不是它折射的社会问题,而是耳熟能详的关于穷人和富人的对比。目前所能搜索到的大多数评论,都可以嗅出浓浓的敌意。
简言之,一个意在为穷人立“标准”的举动,被自然地转变成又一次对富人的抨击。这一次,穷人的后代和富人的后代被对立起来,“富二代”被当做与贫穷者比较的标杆,无处不在。
与大多数人一样,我对“标准”里所列举的许多问题感到无法忍受。同样,我也对饱尝生活艰辛的所有人心怀牵挂。因此,我愿意怀着极大的善意来看待这份“标准”,并且体谅这个社会里许多人心里的屈辱和不安。
然而我无法接受这份“标准”及其传播者背后的逻辑。这个逻辑将“贫二代”和“富二代”天然对立起来,事实上,无论是基于常识还是基于统计数字,我们都无法证实这个观点。那些受媒体轰炸,被认为“不仁”的“富二代”,在富人的子女中实在比例太小,无法拿来支撑对整个群体的抨击。
相反,这份“标准”中所折射出的许多问题,是这个社会所有成员一起承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主要由于我国尚不够完善的社会模式。将矛头引向与我们一起承受这种不完善的富人群体,只能积攒一些无益的愤怒,却无助于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本身。
随着这份“贫二代”标准一起传播的,还有更让人担心的东西。除了对于富人群体的并不理智的偏见,还有对于“贫穷”本身的误解,以及我们面对贫穷的不当方式。
就在不远的几十年前,我们曾被某种畸形的“越穷越光荣”的观念所绑架。如今,又见一种不健康的对于贫穷的耻感。我们的先辈曾经崇尚的美德是,既不放弃追逐富裕的生活,又对目前的贫穷坦然以对,并且不轻易放弃改变命运的希望。如今,这种传统恐怕正在远离我们。
我们的社会存在许多不完善——它不够公平,没有为所有人提供足够平等的机会,反而给贫穷者制造了许多障碍——是的,我们承认这些,我们厌恶这些,但我们不应该怀着怨恨来对待这些。怨恨是一个人能找到的最不明智的自我安慰。
我们应该相信,这一切都可以改变,而改变它,需要每个人,包括穷人的后代和富人的后代,来一起努力。无端的仇恨和满腹的牢骚,无助于这种改变。
我们应该相信一些虽然艰难,但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原则和目标,而不是悲观地认为自己已经无路可走。悲观不是命运的益友。
我们应该相信,即使在目前,每个人也都有机会改变人生。那些可以被称为“贫二代”的人,都还处在自己人生最好的年纪,有足够的时间来改变命运。
我们应该相信,贫穷并不耻辱。请不要唾弃和仇视自己的生活,我们可以改变它。
这些才是我们,无论是否自认为是“贫二代”的人们,应该相信的东西。这些也才是我们这个社会,无论发展路径如何设计,必须守住的底线。(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