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圣贤
 
- 发短消息
- 用户积分:
- 人气指数:
- 创建词条:
- 编辑词条:
- 注册时间:
- 个人介绍:
|
创建的词条
编辑的词条
- 佛海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佛海
摘要:佛海 拼音: 解释: 1.佛教徒认为佛界如海一般广大,故名。[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佛母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佛母
摘要:名词解释 (一)指释尊的生母摩耶,或养母大爱道︰如《大爱道般泥泹9经》(大正2·867b)︰‘阿难言︰我自念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于佛有阜恩。佛母寿终时,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乳养长大佛。’《四分律》卷五十四(大正22·967b)︰‘摩诃波阇波提于佛有大恩。佛母命过,长养世尊。’此上所指之‘佛母’即是释尊之生母。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即摩诃波阇波提,也就是摩耶逝世后,代彼抚养释尊成人的大爱道。 又如《大爱道般泥洹经》(大正2·868a)︰‘是时佛告贤者阿难︰汝行明日平旦入惟舍利国到耶陀迦罗越舍,已到便[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佛欢喜日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佛欢喜日
摘要:佛欢喜日 拼音: 解释: 1.佛教节日。农历七月十五日。又名僧自恣日。[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佛果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佛果
摘要:佛果 拼音: 解释: 1.佛教认为成佛是持久修行所得之果,故名之为"佛果"。 2.借指亡灵经超度而脱离地狱苦海。[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佛曲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佛曲
摘要:简介【 佛曲 】 《 佛学大词典 》 以乐曲旋律配以佛经偈颂谱成之歌曲;或描述佛教精神之乐曲。据毛奇龄所著西河诗话载,佛曲在隋、唐即有,非始于金、元,如唐乐府有普光佛曲、日光明佛曲等八曲,入婆陀调;释迦文佛曲、妙华佛曲等九曲,入乞食调;大妙至极曲、解曲,入越调;摩尼佛曲,入双调;苏蜜七具佛曲、日腾光佛曲,入商调;邪勒佛曲,入征调;婆罗树佛曲等四曲,入羽调;迁星佛曲,入般涉调;提梵,入移风调。清代吴中佛寺,犹能作梵乐,每唱佛曲[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佛智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佛智
摘要: 佛智 佛教术语。亦称“佛无漏智”。指佛所特有的智慧。 相关条目 佛教 佛法[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体空观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体空观
摘要: 概述 【体空观】为‘析空观’之对称。全称体色入空观、体假入空观、体法入空观、体法观。系指不待析破色、心诸法,而直接体达‘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之观法。 详述 三论玄义有言(大四五·四上):‘小乘拆法明空,大乘本性空寂。’即指成实论等之观空法,乃析破色、心诸法而见空;相对于此,大乘则直观因缘所生法本性空寂,如幻如梦。 于天台宗,以此体空观为四教中通教菩萨所修观空之法,而以析空观为藏教之观法。又将体空观与析空观作一比较,谓两者皆属于从假入空观,亦同样能破界内之见、思二惑[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体空教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体空教
摘要: 定义 【体空教】 (术语)说体空之教门,在方等部般若部之诸经及涅槃经。 介绍 如金刚般若之六喻,维摩经之十喻是也。天台之四教,名之为通教。钝根之菩萨,依此而证等于三藏教之空寂涅槃,利根之菩萨,依此而证如别圆二教之中道,一教通于前后故也。[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体空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体空
摘要:体空指布施时之应有态度。又称三事皆空、三轮清净。指布施时住于空观,不执着能施、所施及施物三轮。此三轮略如下述︰ (1)施空︰指能施之人体达我身本空,既知无实在的能施之我,布施时便无希求福报之心。 (2)受空︰指既体达本无能施之人,故对受者不起慢心。 (3)施物空︰指了达资财珍宝一切所施物品本来皆空,对所施物品不起贪惜心。 如此透悟三轮体空之布施行,最为清净,亦最殊胜。般若部经典中,随处可见此等说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大正8·749a)︰‘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宗泐、如 ‘世人行[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体相用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体相用
摘要:【体相用】说明佛教教义之用语。乃自法之本体(体)、其所显现之现象与特质(相),及其作用(用)等三面考察时所用者。即起信论中所言之体大、相大、用大等三大。 [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体相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体相
摘要:【体相】定义体与相之并称。本质不变而为差别现象之所依者谓之体,依于体而外现之差别现象谓之相。盖体者,为一、绝对、无限、真常之法性;而相者,则为非一、相对、有限、非常之法相。 描述 法相宗与法性宗对体、相之说法各异。法相宗谓于能依之相外,另有所依之体;即于依他起之万有之相外,另有圆成实之真如为所依之体,如草木之外,尚有所依之大地存在。法性宗则谓能依之相乃所依之体,而赅通依他起之万有之相者,即圆成实之真体。[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体用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体用
摘要:体用 正文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体,指本体或实体;用,指作用、功用或用处。这是它们的本来涵义。在中国哲学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有体有用、体用一如的思维模式。体用范畴也被赋予了复杂多样的涵义,但主要有两种:①指实体及其作用、功能、属性的关系;②指本质与现象或根据与表现的关系。此外,还用来表示一和多、全和偏、必然和偶然、原因和结果、主要和次要等多种关系。 起源和含义 体用二字早就见诸先秦典籍,如《周易·系辞上》说:“故神无方而易无体。”又说:“显诸仁,藏诸用”[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体灭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体灭
摘要:【体灭】为‘用灭’之对称。有为法之事体皆由因缘而生,于刹那刹那间其体灭亡,故称体灭。成实、唯识宗谓其体灭亡,皆为后生法之因,由是更生新事体而沿以相续,故自其当体而言,则为灭亡。但此灭非断灭之意,而系以因果关系言之,故非毕竟断灭。又萨婆多部虽主张‘三世实有,法体恒有’,无论一时或永久,皆不认为体上之灭亡,而仅就体上之作用而言,故主张有‘用灭’而无‘体灭’[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体性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体性
摘要:(术语)论法身之体性诸家不同,先言小乘。小乘理性不论,只以戒定慧解脱知见之五分功德为法身,称为五分法身。次言大乘诸家。三论宗以实相为法身,实相者空理,真空无相,是法身之体性,真空无相,故现其无边之身相也。维摩经方便品曰:‘佛身即法身。’同注:‘肇曰:经云:法身者虚空身也,无生而无不生,无形而无不形。’往生论注曰:‘实相无相,故真智无知也。无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灭,故法身无相也。无相故能无不相,是故相好庄严即法身也。’胜鬘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虽谓为实相,然与台宗之实相[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体大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体大
摘要:【体大】 起信论所说三大之一。见三大条。[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了生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了生
摘要:了脱生死。[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了悟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了悟
摘要:已经醒悟。[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了因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了因
摘要:二因之一,即以智慧去透视事物的原理,如灯照物,了了可见。[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了义经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了义经
摘要:说理非常透彻和究竟的经典。[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了义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了义
摘要:解释1说理非常透彻究竟的意思。解释2简介:[清]僧。初名常清,号松光,主杭州南屏净慈寺。工诗、画、善琴、弈,山水得奚岡(一七四六―一八0三)指授。历代画史汇传作“字相先,主云徒,南屏方丈。山水与其师抗衡。”尝为陈文述写壑庵招隐图。著妙香轩诗录。作品:《墨林今话、畊砚田斋笔记》[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乱心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乱心
摘要:乱心 拼音: 解释: 1.作乱的心思。[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习气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习气
摘要: 名称 习气 内容xí qì1、行为举止上不良的习惯和作风。一般指旧时代遗留下来的陋习,如小市民习气、市侩习气、流氓习气等。共产主义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克服守旧心理以及旧习气。 2、书法术语。对书法情调的品评语。泛指用笔、结体等方面流于熟滥的情调。寓有贬义。清代王澍论赵孟钍椋骸白影禾觳某?莶患八嗡募遥??し蛭?ぃ?硭瓿擅?螅?蚰鸭蚨裕?幻飧』??跤邢捌?![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习性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习性
摘要:名称介绍 xí xìnɡ 在某种条件或环境中长期养成的特性:夫帝王子孙,~骄逸。习性(habitus) 习性的社会作用 个人与社会本是相生相成的有机整体,然而在传统社会科学中,对个人的研究往往归属于心理学范畴,对社会的考察则划归为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布迪厄采取了一种关系式研究姿态使社会学打破个人和社会分离的社会学传统,聚焦于具体而微的日常社会实践而不是抽象演绎的理论思辨。“习性”概念就源于这种关注实践、关注身体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 “习性”概念的酝酿与布迪厄早期所从事的[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乞士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乞士
摘要:乞士 拼音: 解释: 1.比丘的别称。[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九难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九难
摘要:九难佛家用语,又作佛九恼、九厄、九横、九难、九罪报。指佛因过去世之业障,而于成道后所受因果报应之九种灾难。(一)佛昔为婆罗门之子火鬘,与瓦师之子护喜相善,护喜曾数邀火鬘拜见迦叶如来,然火鬘以‘何用见此髡道人’之恶言三拒,由此因缘受‘六年苦行’之报应。(二)佛昔为博戏浪人,曾诱淫女鹿相至辟支佛日常修道之园中娱乐,后杀鹿相女而嫁祸辟支佛,故受‘孙陀利谤’之报应。(三)佛昔为部主商客,因争船格战,以矛穿另一部主脚致命终,故于乞食时受‘木枪穿彻足趺’之报应。(四)佛昔为婆罗门时,曾妒比婆叶如来及比丘众受[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九识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九识
摘要:1.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摩罗识。2.指□摩罗识,华译为无垢识,或清净识,即真如,或真心。[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九结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九结
摘要:九种的烦恼。结就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使众生结缚於生死。九结就是爱结(贪爱)、恚结(□恚)、慢结(骄慢)、痴结(愚痴)、疑结(疑正法)见结(身见边见邪见等)、取结(见取见及戒禁取戒)、悭结(悭惜财物)、嫉结(嫉妒他人)。[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九经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九经
摘要:三藏十二部经中的九部经,有大小乘的分别。见九部经条。[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九类生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九类生
摘要:胎生、卵生、□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九种食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九种食
摘要:介绍 【九种食】 【出增壹阿含经】 食有长养资益之义。言九种者。世间之食有四。以其能资养生死色身也。出世间之食有五。以其能资益法身慧命也。经云。佛告诸比丘。当其专念。舍除世间四种之食。求办出间之食。盖令众生但以世间之食。资养色身。不当贪着。须求出世间之法食。增长菩提慧命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菩提。华言道。慧命者。以智慧为命也。)一段食段即形段。食有资益之义。谓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入腹变坏。资益诸根。故名段食。佛地论云。任持名食。谓能任持色身。令不断坏故也。古译经律。皆云搏食。二触食触即触对[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九种大禅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九种大禅
摘要:九种大乘菩萨所修的禅定、即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净禅。[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九病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九病
摘要:寒病、热病、饿病、渴病、大便病、小便病、欲病、饕餮病、老病 。[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九漏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九漏
摘要:九个漏泄人体中不净物的地方,即人的两眼、两耳、两鼻、口、大便处、小便处。[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九次第定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九次第定
摘要:初禅次第定、二禅次第定、三禅次第定、四禅次第定(以上是色界四禅天的根本定)、空处次第定、识处次第定、无所有处次第定、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以上是无色界四处的根本定)、灭受想次第定。[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九横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九横
摘要:1.人横死的九种原因,即不应饭而饭、不量食、不习食、不出食、止熟、不持戒、近恶知识、入里不时、可避不避。2.人有九种的横死,即得病无医、王法诛戮、非人夺精气、火焚、水溺、恶兽啖、堕崖、毒□咒咀、饥渴所困。3.指佛的九横。见九恼条。 "九莲" 九品莲台,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净土。[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九有情居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九有情居
摘要:三界中有情乐住的地方共有九所,叫做九有情居,或九众生居,简称九有,或九居,即欲界之人与六天、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中之无想天、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九有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九有
摘要:见九有情居条。[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九显一密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九显一密
摘要:真言宗判十住心中之前九住心是显教,後一住心是密教,故日九显一密。[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九无学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九无学
摘要:九种的无学位。中阿含经所说的九无学是退相、守相、死相、住相、可进相、不坏相、不退相、慧解脱相、俱解脱相。俱舍论所说的九无学是退法、思法、护法、安住法、堪达法、不动法、不退法、独觉、佛。[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九想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九想
摘要:解释【九想】 【出禅波罗蜜门】 谓佛为众生贪着世间五欲。以为美好。耽恋沉迷。轮回生死。无有出期。是故令修此九种不净观法。想念纯熟。心不分散。若得三昧成就。自然贪欲除灭。惑业消尽。得证道果。此之九种。虽是假想作观。然用之能成大事。譬如大海中死尸。溺人附之。即得度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一肨胀想(肨。普降切。胀知亮切。)谓修行之人。心想死尸。见其肨胀。如韦囊盛风。异于本相。是为肨胀想。(韦囊者。皮囊也。囊本空虚。盛风则满。以譬死尸肨胀之状也。)二青瘀想(瘀[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九恼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九恼
摘要:又名九难,或九横,即佛在此世间成道及在成道之後所遭遇的九种灾难。一、梵志女孙陀利谤,五百阿罗汉亦被谤。二、旃遮婆罗门女系木盂作腹谤佛。三、提婆达多推山压佛,伤足大指。四、逆木剌脚。五、□琉璃王兴兵杀诸释子,佛时头痛。六、受阿耆达多婆罗门请而食马麦。七、冷风动故脊痛。八、六年苦行。九、入婆罗门聚落,乞食不得,空钵而回。[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九山八海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九山八海
摘要:指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九山八海。在须弥山的周围,有游乾陀罗等八大山,成列迥绕,而山与山之间,又各有一海水,一共就是九山八海。[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九地九品之惑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九地九品之惑
摘要:三界共有九地,九地各有九品之惑,所以一共是八十一品之惑。[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九地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九地
摘要:又名九有。三界共有九地,其中欲界占一地,其他色界和无色界各占四地,即五趣杂居地、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以上九地,因皆贪著境界,不肯离去,所以叫做地。又因为是从有漏业因所得来的果报,所以又名九有。[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九因一果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九因一果
摘要:在十法界中,前九界是因,後一界是果。[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九品觉王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九品觉王
摘要:指阿弥佛陀,因阿弥陀佛是九品净土的教主。[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九品行业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九品行业
摘要: 九品行业 往生极乐净土的九种修行。词语录入:菩提 作者:佛学常见辞汇 来源:佛学常见辞汇 图片相关连接得智自在得业自在[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九品莲台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九品莲台
摘要:【九品莲台】 谓九品往生之行者所乘坐之莲台。略称九莲。行者临命终之际,圣众即持莲台来迎,行者乘此莲台,花合到净土,到已花开,身相具足。行者之品位由上至下计有九种,从而莲台亦有九品之别。观无量寿经于此有详尽之叙述,其中,除中品下生于文中省略外,余由上品上生至下品下生依次为:金刚台、紫金台、金莲华、莲华台、七宝莲华、宝莲华、莲华、金莲华。[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九品净土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九品净土
摘要:又名九品净刹、九品安养、九品莲台等,即有九品分别的净土,因为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人有九品的分别,所以所往生的净土,也有九品的不同。[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九品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九品
摘要:九种的品类,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九十六术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九十六术
摘要:九十六种外道的学术。外道,指的是佛教以外的道,总称为外道;佛陀所说的教法,则为内道,盖心外求法是为外道,心内求法是为内道。佛教自古以来,统称异教徒为外道,此一名称并非轻侮之意,因为佛陀在各经论中,都说佛法在自己心中,不向外求;禅门中国也说:“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可见佛法即自己的真心自性,若在此以外谈法论议,都是心外求法,故被视为“外道”。 最近有人在吧里极力混淆佛法与外道的区别,认为: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得的只是“灭苦之道”,而佛家的“禅定”是源自“瑜伽”,佛家的“轮回论[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九净肉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九净肉
摘要:九种清净的肉,即一、不见,我眼不见它被杀时的情景;二、不闻,我耳不听见它被杀时哀叫的声音;三、不疑,它之死不疑是为我而杀者;四、自死,鸟兽命尽自己死亡的;五、鸟残,鹰鹫等食其他鸟兽所剩馀之肉;六、不为己杀,不是我亲自动手去杀害的;七、生乾,死亡多日而自乾的;八、不期遇,不是约定日期而是偶然遇到的;九、前已杀,不是现在因我而死,而是前时已被杀的。[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九僧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九僧
摘要:在大法会中领导众僧做佛事的九位比丘,即导师、咒愿师、呗师、散花师、梵音师、锡杖师、引头、堂达、衲众。[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九众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九众
摘要:比丘、比丘尼、六法尼、沙弥、沙弥尼、出家、出家尼、优婆塞、优婆夷。[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九世间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九世间
摘要:在十法界中除去佛界,就是九世间,因为这九界都是迷的境界,所以叫做世间。[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九世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九世
摘要:过去现在未来各有三世,合称为九世。[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主事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主事
摘要:官名 汉 代光禄勋属官有主事。 历史 北魏 置尚书主事令史,为令史中的首领。 隋 以后但称主事,本为雇员性质,非正规官职。 金 代始列为正官,职务以文牍杂务为主,也分管郎中、员外郎之职。 明 代于各部司官中置主事,官阶从七品升为从六品。 清 代又升为正六品,与郎中、员外郎并列为六部司官。其他官署如内务府、理藩院及各部亦有主事。 民国 初,于国务院秘书厅、各部及驻外使馆中,设主事,在佥事下,相当后之科员。[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临济宗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临济宗
摘要:临济宗,禅宗五个主要流派之一。从曹溪的六祖慧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慧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创立及发展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希运(?-857),少时在家乡福建福清县随师出家。之后,参谒名师,得奉新百丈山怀海禅师(720-814)正传,唐开成年间(836-840)到宜丰黄檗山驻锡, 宣讲自己所悟得的禅宗新法,四方僧侣趋往问法者甚众。僧徒义玄(?-[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丰干饶舌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丰干饶舌
摘要: 典故 唐台州牧闾丘胤受高僧丰干之嘱,抵任后,拜谒寒山﹑拾得二僧。二僧笑曰:"丰干饶舌。"后指多嘴多舌。 相关连接 成语 古汉语 故事 典故[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中阴身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中阴身
摘要: 解释●中阴身的定义自亡者断气,第八意识脱离躯壳,至转世投胎前之历程称之为「中阴身」。所谓「前阴已谢,后阴未至,中阴现前。」前阴已谢指此期寿命已尽,后阴未至意谓尚未投胎。就一般而言,人死后皆有中阴身。然大善大恶者则无。一人生前积极行善,认真修行,对三宝及净土深具信心,断气后毋需历经中阴阶段,刹那间往生极乐。升天及下地狱者亦等同此速。生前未闻佛法,然奉行十善,乐善好施,为世间之大善人,百年之后,亦得瞬间投生天堂。生前作奸犯科,烧杀掳掠,瞋恨恚怨,强取豪夺,此等极恶之徒,命终直入地狱。至于[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