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圣贤
 
- 发短消息
- 用户积分:
- 人气指数:
- 创建词条:
- 编辑词条:
- 注册时间:
- 个人介绍:
|
创建的词条
编辑的词条
- 三白法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三白法
摘要:三白法 拼音: 解释: 1.佛教喻身口意三种净业。[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三病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三病
摘要:三病 中国画术语,指用笔的三种疵病。 典故 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论用笔得失》,“画有三病,皆系用笔,所谓三者:一曰版(板),二曰刻,三曰结。版者腕弱笔痴,全亏取与,状物平褊,不能圆浑也;刻者运笔中疑,心手相戾,钩画之际,妄生圭角也:结者欲行不行,当散不散,似物凝碍,不能流畅也。”中国画重视用笔,重视线条美,画中若无线条美,谓之“无笔”。[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握固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握固
摘要: 注解出处 道教养生修炼中常用的一种手式。出《老子》“骨弱筋柔而握固。” 方法简介 方法为以余四指握大拇指成拳,仿胎儿之状,男左女右。《道枢·众妙篇》“握固者何也?吾以左右拇指掐其三指之文,或以四指总握其拇,用左右手以拄腰腹之间者也。”这种手式有促使心气归一、辟邪毒之气的作用。《寿世青编·十二段动功》:“两手当屈,两大指抵食指根,余四指捻定大指,是为两手握固。” [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护法四元帅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护法四元帅
摘要:护法四元帅 为道教四位十分有名的护法神,其说法大致有三。其一指马、赵、温、周四大将,此为清代说法。马为马灵耀、赵为赵公明、温为温琼(马、赵、温有专介)、周为周广泽。《北游记》称周广泽原为斗隔山中的一妖,号广泽大王,生得赤发獠牙,用着风轮,手持大刀,见物好人美,即兴风作怪,卷入洞中。后被真武降伏,玉带封其为“风轮周元帅”,随真武行道。 其二指岳、赵、温、康四元帅,岳为岳飞,岳穆王,死后世之犯之为神;赵即赵公明;温即温琼;康为康席。《北游记》称康席为“仁圣康元帅”,曾是西安府黑松林中一妖,在仁圣岩[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成公兴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成公兴
摘要: 概述 成公兴:胶东(今山东省平度)人,十六国时算学家。学通儒道,尤精算学。遍游名山,采药修仙,死后被道教奉为仙人。 相关条目 胶东 算学家 儒道 采药 [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意气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意气
摘要:意气 :(1)意志气概,如~~风发(2)志趣性格,如~~相投 (3)主观情绪,如~用事 义气: 指主持公道或忠于朋友的感情,如“重义气”。 相关条目 性格 情绪 公道[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悟真篇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悟真篇
摘要:简介道教论著。中国北宋道士张伯端撰,书成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此书以诗词歌颂文体,阐发内丹修炼理论及方法,认为修炼内丹为修道成仙之主要途径。据张氏自序,原书分正编与附录两部分。正编有诗词93首,言“养命固形之术”,即内丹修炼之“命功”。其方法以人体为鼎器,以身中精气神三宝为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而结成金丹。附录部分收入歌颂诗曲杂言32首,借用佛教禅宗“明心见性”之说,阐述道教“ 达本明性之道 ”,即内丹修炼之“性功”。认为通过心性修养,可以达到虚寂无为,返本还原,与道体合一之境界。全书所[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三疑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三疑
摘要:简介【三疑】 【出禅波罗蜜门】 禅波罗蜜云。以疑覆故。于诸法中不得定心。定心无故。于佛法中空无所获。疑虽甚多。未必障定。今且明障定之疑。有三种焉。一疑自疑自者。谓疑自身。诸根暗钝。罪垢深重。非是受道之器。作此自疑。禅定不能发生也。二疑师疑师者。谓疑受道之师。威仪相貌。皆不具足。自既无道。何能教我。作此疑慢。禅定不能发生也。三疑法疑法者。谓疑所受之法。非正真之道。故不敬信受行。既不信受。禅定亦不能发生也。相关条目宗教,佛学,佛教,术语[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性命圭旨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性命圭旨
摘要:名称 性命圭旨 相关信息《性命圭旨》,作者不详。分元、亨、利、贞四集。相传出於尹真人高弟之手。前有万历四十三年(1615)余永宁序,此书或为明代著作。全书以图配文,阐述内炼理论与功法,博采众家之说。书中首标三圣图,叙述吸取儒佛之说,有明显的三教合一思想,最终归结於道教。如元集收录宋儒周敦颐《太极图》、又录佛教《观音密咒图》,最终落脚於道教《飞升图》。为研究元、明道教内炼理论与方法的参考资料。收入《道藏精华录》第七集。[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性命双修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性命双修
摘要: 性命双修 中国古代体育哲学人体观的范畴之一,也是传统养生的基本理论。指身心全面修炼。不同养生流派对“性”“命”的理解及对两者的关系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大多数认为性命一体,神形相依,主张“性命双修”,即精神与形体同时修炼,只有形与神俱,才能延年益寿。性命一词,原指“人性”和“天命”,是性与命的统一。后来,人们赋予它新的内涵,即指修性与养命、“性功”与“命功”的有机结合。在修养顺序上,有的主张“先性后命”,也有主张“先命后性”。其修养原则为“性为主导,命为基础”,以静为主,以动为辅,性命[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心斋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心斋
摘要:心斋 正文 中国战国时期庄子的哲学用语。指一种排除思虑和欲望的精神修养方法。《庄子·人间世》有寓言说:颜回向孔子请教游说专横独断的卫国国君的方法,孔子叫他先做到“心斋”,并指出这不是祭祀之斋,而是精神上的斋戒,说“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认为,摈弃一切知觉和思想,完全泯灭意识的作用,耳只听而不闻,心只与气的运动相符而不作任何分析鉴别,这样保持心的虚静清明即是“心斋”。做到心斋,才能与“道”契合[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心印经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心印经
摘要: 书名 《 心 印 经》 介绍 作 者 不 详 。 一 卷 。 全 文 四 字 一 句 , 共 二 百 字 。 全 称 《高 上 玉 皇 心 印 妙 经 》 , 简 称 《 心 印 妙 经 》 。 主 要 讲 道 教修 炼 方 法 , 论 说 内 丹 中 炼 养 精 气 神 的 秘 要 。 认 为 「 上 药 三 品 , 神 与 气 精 」 。 强 调 人 各 有 精 , 精 合 其 神 , 神 合 其 气 ,[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三界九地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三界九地
摘要: 介绍 【(1)欲界∶指有食欲、淫欲、睡眠欲之处,即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间及六欲天。(2)色界∶指有净妙色法之处,即四禅天。(3)无色界∶指无有色法之处,即四无色天,或说尚存微细色法之处。《顺正理论》卷二十一就三界的区别云(大正29·459a)∶'若界有色而无定者,是名欲界。若界有色亦有定者,是名色界。若界无色而有定者,是无色界。若界有色有欲境者,是名欲界。若界有色无欲境者,是名色界。若界俱无,是无色界。 三界九地】 【出释氏要览】 谓欲界五趣。杂居一地。色界四禅。[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德云观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德云观
摘要: 基本介绍 南平德云观 道教宫观。在福建省南平市城西十公里处的溪源村。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3);南宋嘉熙二年(1238)理宗赐额“德云观”。 历史记载 明孝宗(1488—1505)时加封为“玄真宝殿”、“圣君宝殿”此后名声益增,香火旺盛。“文革”期间被毁,现已重修开放了圣君宝殿和玄真宝殿,并新建了一龙桥、二龙桥、步云桥、德云桥、鲤鱼亭、卧龙亭、瀑布亭、栖霞亭等景点。每逢农历二月初五、六月二十九、七月初七、七月二十三、九月十六等德云[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形神俱妙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形神俱妙
摘要:丹家上乘,形神俱妙,若神虽有灵妙而形质早衰,则非丹道之正路。释家尚炼神证性,而弃形之粗鄙曰臭皮囊,讥道之留形住世为守尸鬼,实乃不知炼形之妙也。 丹家本来特重炼形、炼气,然后来似乎日益受到佛教的影响,从重视实际的养生功夫,转而追求虚玄的性地证悟,虽然还是以性命双修为口号,却开始偏重于讲无为、讲虚空、讲先天一气从虚无中来,反而轻视以切实的生理变化为核心的命功修为,尤其是近代的丹家,几乎很少有人认真地提及炼形功夫了。理论的日渐高明,反而带来了实践的日渐退步,近代以来,丹道大成者几乎见不到了————其中[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张道陵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张道陵
摘要:张道陵张陵为正一道(东汉时俗称“五斗米道”)创始人。字辅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道教徒称“张道陵”,尊奉为“天师”。生卒年不详。《汉天师世家》说他生于东汉建武十年(34),卒于永寿二年(156),七岁即学道。但《太平御览》卷六百七十二引《上元宝经》称:“太清正一真人张道陵,沛国人。本大儒,汉延光四年(125)始学道。”与《汉天师世家》所载相差八十四年。根据《蜀记》,张陵大约卒于东汉熹平(172~178)末。基本资料名称:张道陵又名:张天师性别:男所属年代:汉代生卒年:34—156 人物概述张[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三生成佛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三生成佛
摘要:三生成佛 即谓众生因见闻、解行、证入,而于三生之中即能圆成佛道。此为华严宗之教义。(参阅‘三生成佛’544)三生指前生、今生、后生。 介绍 (一)前生,又作前世、宿世。即过去之生涯。(二)今生,又作现世、现生。即现在之生涯。(三)后生,又作后世、来世、来生。即未来之生涯。[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三灾八难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三灾八难
摘要:词目 三灾八难 发音 sān zāi bā nàn 释义 比喻小孩生来多病。也形容经常遭遇不幸。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二回:“我想你林妹妹那孩子,素日是个有心的,况且他也三灾八难的,既说了给他作生日,这会子又给人去装裹,岂不忌讳。”[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张紫阳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张紫阳
摘要:张紫阳张紫阳(984~1082)中国北宋道士。内丹学家。原名伯端,字平叔。天台(今属浙江)人。少好学,精三教典籍。尝为府吏,因触火烧文书律,谪戍岭南。宋英宗治平年间,随龙图阁学士陆诜自桂林赴成都。据说在神宗熙宁二年遇刘海蟾(一说遇青城丈人)传金液还丹之诀,遂改名用成(诚),号紫阳山人。熙宁八年作《悟真篇》,宣扬内丹修炼及道教、禅宗、儒家三教一理思想。道教奉为南宗五祖之首,称紫阳真人。生平简介张紫阳, 张紫阳生于宋太宗雍熙(984-988年)元年(984年),登仙于宋神宗元丰(1078-1086年[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张正随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张正随
摘要:人物介绍 北宋道士。信州贵溪(今属江西)人,字宝神。 相关介绍 据《汉天师世家》载,为二十四代天师。真宗时召至京师,赐号“贞静先生”。吏部尚书王钦若为奏立授录院,并敕改龙虎山真仙观为上清观。年八十七而卒。元代追赠“清虚广教妙济真君。[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张梁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张梁
摘要:张梁张梁(?-184),钜鹿(今河北巨鹿)人,黄巾军首领张角的弟弟。参加黄巾起义,号称为“人公将军”。 个人资料个人 张梁资料 字 未知 终属 张角 张梁籍贯 [冀州]巨鹿郡 [今河北巨鹿一带] 容貌 暂无相关记载 官至 人公将军 生卒 ? — 184 家族 资料 父亲 未知 母亲 未知 配偶 未知 子女 未知 兄弟姐妹 张角 张宝 相关人物 暂无其他相关人物 曾效力过的势力 张角 简明演义传记张梁(—184年),张角弟,钜鹿(今河北平乡)人,东汉末黄巾起义首领。中平元年(184年)随[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张恩溥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张恩溥
摘要:张恩溥——天师道第六十三代“天师” 简介张恩溥,字鹤琴,号瑞龄,谱名道生 (又名岩生),生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为天师道第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字晓初)之长子。幼读诗书五经,诵习道教经典,并习道教之斋醮、符箓,1924年嗣掌天师道之玉印、法剑,道教界按传统习俗称之为第六十三代天师,住江西贵溪上清镇祖传之“嗣汉天师府”,在名义上为当时天师道(亦称道教正一派)之首领。曾在上海、苏州一带开展道教教务活动,抗战期间退隐于龙虎山。1946年冬,张恩溥在上海倡议成立上海市道教会。标榜以“宗教为重,团[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张志和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张志和
摘要:中国文化璀璨千年,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国姓氏也是百家争鸣。在本条目中将为您介绍的是古往今来各个不同领域相同姓氏的人物——张志和。唐代诗人唐代诗人——张志和张志和(约730~约810)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烟波钓徒,浪迹先生,玄真子。浙江省兰溪(今属金华市)人。十六岁游大学,以明经耀第,献策肃宗,深蒙赏重,任翰林待诏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并赐名“志和”。后因事贬为南浦尉,未到任,还本籍,亲丧不复仕。扁舟垂纶,祭三江,泛五湖,自称“烟波钓徒”,著《玄真子》十二卷三万言,因以为号。兄鹤龄,恐志和[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张宝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张宝
摘要:基本资料图片姓名:张宝生卒:出生于1763年,卒死于1832年描述:籍贯:江苏 南京个人概述(1763—1832) 清代诗人、画家及旅行家。字仙槎、梅痴。江苏上元(今南京)人。20岁时即绝意功名,载笔浪游40余年,足迹遍及当时中国14省。每遇名胜美景,各绘图画,并题诗其上,一时王侯公卿、学者、释道妇孺及外国使节争相藏、赠。曾五游岭南,与当地名士多有交往。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游历澳门,作有《澳门远岛》,图坐西向东,正面临澳门内港北湾,为澳门西侧隔海对面山所见的澳门全景,形象较真确,富有史料[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三灾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三灾
摘要:三灾 拼音: 解释: 1.佛教谓劫末所起的三种灾害。刀兵?p疫疠?p饥馑为小三灾,起于住劫中减劫之末;火?p风?p水为大三灾,起于坏劫之末。见《俱舍论.分别世品》。亦泛指灾难。[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三火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三火
摘要:三火 拼音: 解释: 1.三堆火。 2.燃烧三日夜的炉火。 3.三度被焚烧。 4.即三毒。[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张君房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张君房
摘要:张君房 见《云笈七籤》。[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张修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张修
摘要: 简介 张修[清]号损之,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家金陵(今南京)。性狷介,自辟三径于鵞峯寺侧,常独坐钟楼,闭户不闻声息。遐想云外,肃然吮笔,作画不凡。工山水、花草、虫鸟,更好图绘藕花。尝戏画春灯谜,别有风趣。 著作 《栎园读画录》、《画传编韵》 、《图绘宝鉴续纂》[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开漳圣王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开漳圣王
摘要:开漳圣王 又称圣王公、陈圣王、威惠圣王,原是唐末以来福建地方的保护神,据说姓陈名之光。 个 人经历 相传他又叫陈元华,祖籍河南人,父亲是唐末福建地区的军事长官,逝世后,陈之光奉旨承袭父职,任闽太祖王审知的骑将。当时龙溪一带还属于未开化地区,生产落后,社会动乱,后来陈之光率军平定了龙溪、南靖、海澄等七县,继之进行全力开发,在龙溪设置了漳州府的府治,并施仁政,教化人民,开垦山地,修建水利,漳州地区发展很快,百姓生活改善,安居乐业,附近欢区的人民纷纷移居漳州,出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陈之光去世以后,[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开元道藏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开元道藏
摘要: 名称介绍 开元道藏:中国道教史上的第一部道藏,编纂於唐开元(公元713─741)中。唐玄宗即位,令史崇玄等四十余人撰《一切道经音义》,在此基础上,又於开元中发使四处搜访道经,加上原来京中所藏,纂修成《藏》,目曰《三洞琼纲》,总计三千七百四十四卷(一说五千七百卷,一说七千三百卷)。 具体分类 《开元道藏》的编纂体例采取三洞分类法,分三洞三十六部,即洞真、洞玄、洞神各十二部。天宝七年(748)诏令传写,以广流布。至唐末五代,毁於兵火,遂不复存。[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廉泉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廉泉
摘要: 民间传说 天下名泉知多少,不曾考究,唯廉泉让水为古邑称谓,并传为千古佳话,引起笔者颇感兴趣,阅史考稽,也做一番研究,为其原由而兴奋,它记载着传统文化对世人心灵的洗涤。 早在西晋太康年间,平利始设县治,取上廉水名置上廉县,距今已经1700多年了。邑人总想为古县名的来由问个究竟;岂知中国文化史中著名的廉泉让水的典故就产生于安康平利境地。我国传统文化最注重自身人格素质的构建:习文者要能治国,学武者为了安邦,入仕做官要清[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度人经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度人经
摘要:名称 度人经 相关资料《 度 人 经 》 , 作 者 不 详 , 全 称 《 太 上 洞 玄 灵 宝 无 量 度 人 上 品 妙 经 》 , 一 名 《 元 始 无 量 度 人 上 品 妙 经 》 道 教 灵 宝 派 经 典 。 主 题 思 想 是 「 仙 道 贵 生 , 无 量 度 人 」 。 主 张 斋 戒 诵 经 , 也 讲 存 思 法 , 与 《 大 洞 真 经 》 有 类 似 处 。 《 度 人 经 》 的 产 生 使 道 教 教 义 有 了 新 的 发 展 , 从 存 想[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庞元帅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庞元帅
摘要: 简介 雷部天神之一,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载:“帅姓庞名乔,字长清,汉江渡口,父庞定,母姚氏,生于汉献初癸丑年十一月癸亥日丑时。 传说 世虽驾渡,心行菩提,待凡往来客无不平等。一夕、客重阳日夜渡归急,顿遗百金于船。次日:泣而诉其情,帅出其封贴如故也,客愿委一,不受。又除夕前二日,幼妇孤行晚,告以渡,来一日雪禁,无有行者,氏无处,帅留之而火其衣,鬻其食,凛然尺寸清洌,次日雪愈。其人踪绝矣。又次日,帅忙于应接,其父被蓑揭竿而渡,妇从[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应物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应物
摘要:作者简介韦应物(737~792或793),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自天宝十载(751) 至天宝末,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常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乱起,玄宗奔蜀,他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广德二年(764)前后,为洛阳丞。后因惩办不法军吏,被讼于府衙,愤而辞官,闲居东城同德精舍。大历十年(775)为京兆府功曹参军,代理高陵宰。十三年,任鄂县令。建中二年(781)擢比部员外郎,在长安与畅当、刘太真、李儋、吉中孚等相交游。次年出为滁州刺史。兴元元年 (784)冬罢任,因贫不能归长安,暂居滁州西涧[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三漏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三漏
摘要:简介【三漏】 【出法华文句记】 漏。失也。落也。谓诸众生由起惑造业。漏落三界生死。不能出离也。然有因果之分。惑业为诸漏之因。生死为诸漏之果也。一欲漏谓众生因欲界见思二惑。造作诸业。而于欲界不能出离。故名欲漏。(意根对于法尘而起分别曰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而起贪受曰思惑。)二有漏因果不亡曰有。即色界无色界见思烦恼也。谓众生因此烦恼。不能出离色无色界。故名有漏。三无明漏无所明了。故曰无明。即三界痴惑也。谓众生因此无明。漏落三界。故名无明漏。相关条目佛学,佛教,宗教[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三法无差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三法无差
摘要: 三法无差 所言三法无差者,谓众生法佛法心法,是三虽因果攸殊,自他有别,其为理性一也。理体无差,融妙不可思议,故曰三法无差。语出华严经夜摩天品。 介绍: 如经云:心如工昼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四明于观音玄义记释之云:经文先示心造一切,便以此心而例于佛,示佛权造同心实造。次复以佛而例众生,示生实造同佛权造。权实虽异,因果暂殊,三皆能造一切世间,故得结云三无差别;又指要抄云:三千法门,遍于诸法,若色若心,依之[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广泽尊王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广泽尊王
摘要:概述 广泽尊王的全号为「威镇忠孚惠威武烈保安广泽尊王」,一称保安尊王简称除广泽尊王外,尚有郭圣王、郭府圣王、郭王公、郭姓王、圣王公诸称。据传广泽尊王,姓郭,名洪福,是唐代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清时福建泉州人。在台湾,广泽尊王的信仰深入民间,其祭典亦极盛,惟关于郭王公殊少神歷可查,仅有下面一些传说: 传说 不义帝王,显做神明一说:广泽尊王,叫做郭洪福,幼小即失双亲,因家境贫困,受雇于地方富豪陈长者家里,做牧童,每天都要到荒效旷野,去饲养羊群。说也奇怪,他所饲养的羊群大了,主人把它出卖,不论卖多少只,[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三法印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三法印
摘要: 概述 大乘和小乘,是佛教的两大宗派。小乘的教义,是以四阿含经为依据,说的是三法印,一、诸行无常、二、诸法无我,三、涅盘寂静。而无常无我的道理,就是佛教对于宇宙人生万事万物的解释,也可以说是世界一切诸法的总则。无常就是生灭相续的道理,他不但包括一刹那一刹那生灭不停的意思,而且也包括因果相续的道理。佛教说世界有成住坏空、众生有生老病死,万物有生住异灭,而且是时时刻刻在那里新陈代谢,刹那刹那的在那里变化迁移,这就叫做无常。什么是无我呢?无我也就是对于人生、宇宙、心身世界,一切诸法之中,没[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三法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三法
摘要: 概述 1.古代三刺﹑三宥﹑三赦之法的合称。 2.指三代之筮法。 分类 3.【中医】三法,治疗学术语。 ①对疾病初、中、末三阶段的处理方法。出《三法五治论》。谓疾病初期感邪方浅,正气未伤,以攻邪为主,用药宜峻猛;中期邪正交争,养正祛邪兼顾,用药宜缓疾适中;末期邪虽未尽,但正气已虚,应宜养正为主,使正胜邪却。 ②指汗、吐、下三种治法。详各条。[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帘帏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帘帏
摘要:帘帏 拼音: 解释: 1.犹帘幕。[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布气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布气
摘要:布气 拼音: 解释: 1.谓散布阳和之气。 2.旧谓有道术者运气与人。[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三毒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三毒
摘要:三毒 拼音: sān dú 解释: 1.佛教称贪?p嗔?p痴为三毒。[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嵛山派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嵛山派
摘要:王处一金宣宗贞佑六年(1217年)飞升,仙化后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赠“玉阳体玄广度真人”。为“北七真”之一,以修炼、传承他的教理、思想为主的门人派别称为全真道嵛山派。简称嵛山派。 起源全真道支派。尊北七真之一的王处一为开派祖师。发展历程王处一,字精通,号玉阳子。全真教祖王重阳之弟子。卒于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玉阳体玄广度真人”,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君”。1926年北京白云观抄藏之《诸真宗派总薄》,记有该派传代派字,证明该派[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尹真人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尹真人
摘要: 简介 尹真人又称文始真人,他在道教中的地位较高。一说他是周至县龙乡闻仙里(今陕西周至县)人。或说他是天水(今甘肃天水市)人,姓尹名喜。 历史 《列他传》曰: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学星宿,服精华,医隐德仁行,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后回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与老子俱之流豆沙之西,服巨胜实,莫知其所终。《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也记述尹喜得道经过:周康王时尹喜为巨大夫,后为东宫宾友,结草为楼,仰观乾象。一日,观见东方紫回气西迈天文显瑞,知有圣人当[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尹澄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尹澄
摘要:人物尹澄 简历[唐]善画功德,第能品中。《唐朝 名画录》[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尸解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尸解
摘要:简介道教认为道士得道后可遗弃肉体而仙去,或不留遗体,只假托一物(如衣、杖、剑)遗世而升天,谓之尸解。《后汉书·王和平传》李贤等注云:“尸解者,言将登仙,假托为尸以解化也。”①《无上秘要》卷八十七云:“夫尸解者,形之化也,本真之练蜕也,躯质之遁变也。”②故又喻之为“蝉蜕”,“如蝉留皮换骨,保气固形于岩洞,然后飞升成于真仙。”③但《洞真藏景灵形神经》又云:“尸解之法,有死而更生者;有头断已死,乃从旁出者;有死毕未殓而失骸者;有人形犹存而无复骨者;有衣在形去者;有发既脱而失形者。”④可知失去骸骨或仅留[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三武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三武
摘要:三武 拼音: 解释: 1.星名。 2.北魏道武帝?p北周武帝和唐武宗的合称。他们皆禁佛教,令僧尼还俗,佛家称为"三武之难"。[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小周天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小周天
摘要: 小周天 本义指地球自转一周,既昼夜循环一周;后经引申,被内丹术功法借喻内气在体内沿任、督二脉循环一周,即内气从下丹田出发,经会阴,过肛门,沿脊椎督脉通尾闾、夹脊和玉枕三关,到头顶泥丸,再由两耳颊分道而下,会至舌尖,与任脉接,沿胸腹正中下还丹田。因其范围相对较小,故称小周天。又称子午周天、取坎填离、水火既济、玉液还丹等。地球丹田肛门小周天是古代气功主要流派之一内丹术功法中的第一阶段,即练精化气的过程,也称百日筑基。内丹术认为:人到成年,由于物欲耗损,精气已不足,必须用先天元气温煦它,[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封炉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封炉
摘要:解释气功内丹术术语。又称封固。丹药采取之后,当送归丹田封固温养,谓之封炉。为炼精化气四要诀之一。方法为归精气于丹田而以意守之。 出处 《道乡集》:“封炉者,即归土釜,恐其走失,以意而守,以目而照,先存后忘,合乎自然,即封炉之要诀也。”[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三根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三根
摘要:介绍指众生的三种根性︰即上根、中根、下根三者,又称利根、中根、钝根。上根指根性优良,速发智解,堪忍难行,能忍妙果者;中根次于上根;下根为最劣者。《法华玄论》卷九云(大正34·441b)︰‘能化之佛有三世益物,所化众生有于三根。(中略)就三世分者,若过去久习无所得观,观强而烦恼弱者,于过去值释迦得了悟名为上根。二者于过去习无所得观,观弱而烦恼小强,故值恶知识流浪五趣,乃至渐习善根,今日释迦出世从初出至闻说法华,皆得领悟,名为中根也。若过去习善弱而烦恼强,亦流浪五趣,然后稍习善根感释迦出世,从初生乃[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导引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导引
摘要:简介 亦作“道引”。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的意思。指呼吸俯仰,屈伸手足,使血气流通,促进健康。常与服气、存思、咽津、自我按摩等相配合进行。俗称医疗保健体操,又有俗称肢体导引为外导引、内气运行为内导引者。 导引术起源于上古,原为古代的一种养生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非常流行,为当时神仙家与医家所重视。后为道教承袭作为修炼方法之一,并使之更为精密,使“真气”按照一定的循行途径和次序进行周流。道教将其继承发展,以导引为炼身的重要方法,认为它有调营卫、消水谷、除风邪、益血气、疗百病[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三果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三果
摘要:又名:“三勒”源自印度的三种植物果实,庵摩勒、毗醯勒、诃梨勒。1、庵摩勒,又名余甘子,余甘,庵摩落迦果,望果,油甘子,牛甘子,橄揽子,喉甘子、鱼木果),滇橄榄。2、毗醯勒,又名鞞醯勒,毗梨勒,新云毗鞞得迦,尾吠怛迦。善见律十七曰:“鞞醯勒,其形如桃子,其味甜,服能治癞。”慧琳音义十六曰:“毗醯勒,西方果树名也,今毗梨勒是也。”百一羯磨八曰:“毗鞞得迦,旧云鞞醯勒者,讹也。”梵语杂名曰:“毗醯勒,尾吠怛迦。”3、诃梨勒,亦作“ 诃黎勒 ”。 梵语harītakī,意译为柯子。植物名。常绿乔木。使君[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寮房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寮房
摘要:“寮房寮房”是海南黎家人的一种特殊居所,只有靠近汉区,已改住砖瓦房的地区才例外。 海南黎家儿女的"寮房"对“寮房”,过去有人误认为是黎族男女淫乱的地方,后来经过民族调查和深入黎族地区体验生活的文化工作者证实,寮房其实是黎族人的女儿房。因为黎族的习惯,女儿到十四、十五岁,便不能与父母同屋而睡。男的要自己上山砍木料盖“笼闺”,女子则由父母盖“笼闺”。于是汉族人就巴黎族男子住的“笼闺”称为“兄弟寮房”,少女住的称为“姐妹寮房”。大的可住四、五人,小的仅住一人,住一人的为数较多。 黎族的茅屋与[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容成公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容成公
摘要:容成公 正文 见神仙。 配图 相关连接[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三杂染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三杂染
摘要:简介【三杂染】 【出显扬圣教论】 一烦恼杂染烦恼杂染者。亦名惑杂染。谓身见边见及贪嗔痴等一切烦恼。皆能染污心识。令不清净故也。二业杂染业杂染者。谓或因烦恼所生。或因烦恼缘助。动身口意。造作恶业。皆能染污真性。令不清净故也。三生杂染生杂染者。亦名苦杂染。谓因烦恼及业故生。因生故苦。即生老病死等苦。皆能染污真性。令不清净故也。相关条目佛学[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三有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三有
摘要:三有: 1、三有农村:人人有工作,人人有保障,人人有股份。“上海第一村”九星村“掌门人”吴恩福如斯说。2、三有党员:有理想、有责任、有能力。断章取义于“三有一好”。3、三有人生:有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有一个和工作无关的爱好、有一个能推心置腹的朋友。4、三有青年:有型、有‘米’、有自由。5、三有健康: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作有序。6、三有政工:有为、有威、有位。7、三有工地:有标准,有制度,有保洁。8、三有男人:有内涵、有修养、有耐心,有说有钱、有房、有车。[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三智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三智
摘要:定义1指大智度论卷八十四释三慧品所说之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1.1 一切智,即了知一切诸法总相之智。总相即空相。此智乃声闻、缘觉之智。1.2 道种智,又作道种慧、道相智。即了知一切诸法别相之智。别相即种种差别之道法。此智乃菩萨之智。1.3 一切种智,又作一切相智。即通达总相与别相之智,即佛智。天台家认为,此三智为空、假、中三观所成,即一切智为空观所成,道种智为假观所成,一切种智为中观所成。又依空、假、中三观之义,别立二种三智,即:(一)别相三智,别教菩萨次第修习别相三观,成就一切智、道种智,[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宝文统录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宝文统录
摘要:宝文统录 中国道教史上生要道藏之一,编纂於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年间。 搜集整理 唐安史之乱後,两京所藏道书多遭焚毁,後经唐肃宗、唐代宗诏令搜集整理,道士申甫、杜光庭、暨齐物海内搜罗,但“玉笈琅函,十无三二”(《太上黄 斋仪》卷五二),流失较大。宋朝开国後,於宋太宗时期搜寻道书七千余卷,命散骑常侍徐铉、知制诰王禹 等校,删除重复,得三千七百三十七卷。至大中祥符初,宋真宗命宰臣王钦若总领,选道士朱益谦、冯德之等修校,在徐铉、王禹[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定观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定观
摘要: 定观指慧心内照的内观与静定相结合的修炼过程及其境界。定者,心定也,如地不动;观者,慧观也,如天常照。见《洞玄灵宝定观经》。即是自己观察自己的心念,心中念头产生时就立即抱弃,保持无思无虑,寂静明亮的本心。其修炼过程,据《洞玄灵宝定观经》称:夫欲修道,先能舍事,外事都绝,无与忤心。然后安坐,内观心起,若觉一念起,即须除灭,勿令安静。接着,虽非有贪着,浮游乱想,亦尽灭除。唯灭动心,不灭照心;但凝空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行而久之,自然得道。[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 三昧
- 词条创建者:admin 创建时间:
- 标签:
三昧
摘要: 概述 三昧是佛教用语,来自于梵文Samādhi,也译作“三摩地”、“三摩提”。 三昧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意为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如何集中精神,可分为两种:一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即“生得定”,另一种是因后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即“后得定”。前者靠积德,后者靠修行而得。 见于 《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一》载“三昧乃四禅(四静虑)、八解脱以外之一切定;又言三解脱门(无漏之空、无相、无愿三昧)和三三昧(有觉有观定、无觉有观定、无觉无观定)称为三昧。”,在原始佛教与大乘佛教对[阅读全文]
- 编辑:|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