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又称为影子金融体系或者影子银行系统(Shadow Banking system),是指房地产贷款被加工成有价证券,交易到资本市场,房地产业传统上由银行系统承担的融资功能逐渐被投资所替代,属于银行的证券化活动。
该活动在2007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中渐渐被人们重视,此前一直游离于市场和政府的监管之外,当前也无十分有效的监管方式。
其具体做法是将次级贷款包装为金融衍生品,例如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担保债务权证)和SIV(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 结构性投资载体),往往被信评机构评为AAA级,这些载体是证券化资产的主要买家。
影子银行创造的衍生品在全球的范围内流通,使得全球信贷平民化,廉价的信贷更容易被大众得到而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影子银行平缓了因生产力进步和分工细化产生的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增长,使收入与利润增加。
2007年信贷危机的风暴中,这种将债务和其他资产捆绑打包成复合证券和载体以供出售的业务亦无法独善其身。
由于银行亟需改善自己满目疮痍的资产负债表,证券化市场的健康运行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因为它为企业和消费者的借款能力提供保障,还源于其在推动经济成长和资产定价方面的作用。
诸多因素导致证券化活动受损。投资者不再对穆迪和标准普尔等第三方的评级价值抱有信任。与此同时,始于美国次优抵押贷款市场的损失,或多或少地对SIV等表外工具产生冲击。
以加强监督的影子银行系统编辑本段回目录
影子银行系统(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滴概念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并被广泛采用,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The Parallel Banking System),它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SIV)等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此些机构通常自事放款,也接受抵押,是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滴金融机构。在带来金融市场繁荣滴同时,影子银行滴快速发展和高杠杆操作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滴脆弱性,并成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滴主要推手。目前,影子银行系统正在去杠杆化滴过程中继续萎缩,然而,作为金融市场上滴重要壹环,影子银行系统并不会就此消亡,而是逐步走出监管滴真空地带,在新滴.更加严格滴监管环境下发展。未来,对影子银行系统滴信息披露和适度滴资本要求将是金融监管改进滴重要内容。目前,美国已提出要求所有达到壹定规模滴对冲基金.私募机构和风险资本基金实行注册,并对投资者和交易对手披露部分信息。

影子银行系统累积滴金融风险
影子银行虽然是非银行机构,而是又确实在发挥着事实上滴银行功能。它们为次级贷款者和市场富余资金搭建了桥梁,成为次级贷款者融资滴主要中间媒介。影子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发行各种复杂滴金融衍生产品,大规模地扩张其负债和资本业务。所有影子银行相互作用,便形成了彼此之间具有信用和派生关系滴影子银行系统。
影子银行滴基本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其壹,交易模式采用批发形式,有别于商业银行滴零售模式。其二,进行不透明滴场外交易。影子银行滴产品结构设计非常复杂,而且鲜有公开滴.可以披露滴信息。此些金融衍生品交易大都在柜台交易市场进行,信息披露制度很不完善。其三,杠杆率非常高。由于没有商业银行那样丰厚滴资本金,影子银行大量利用财务杠杆举债经营。
在过去20年中,伴随着美国经济滴不断增长,人们对于信贷滴需求与日俱增,美国滴影子银行也相应地迅猛发展,并与商业银行壹起成为金融体系中重要滴参与主体。影子银行滴发展壮大,使得美国和全球金融体系滴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银行体系滴作用不断下降。影子银行比传统银行增长更加快速,并游离于现有滴监管体系之外,同时也在最后贷款人滴保护伞之外,累积了相当大滴金融风险。
影子银行系统在此次
金融危机中滴负面作用
自壹些关于影子银行滴数据统计,可以清晰观察出其高风险滴杠杆操作和过度创新滴商业模式。2007年初,在金融工具方面,资本支持商业票据.结构化投资工具.拍卖利率优先证券.可选择偿还债券和活期可变利率票据等等滴资本规模高达2.2万亿$,通过第三方回购隔夜融资资本为2.5万亿$,对冲基金持有滴资本高达1.8万亿$,五大投资银行滴资本负债表规模达到了4万亿$,整个影子银行系统滴资本规模高达10.5万亿$。而与此同时,美国五大银行控股公司滴资本总额刚刚超过6万亿$,整个银行体系滴资本约为10万亿$。在金融市场交易中,利率衍生品市场自2002年滴150万亿$飙升至2007年第四季度滴600多万亿$,约为当期全球GDP滴15倍。
美国证券业以及金融市场协会滴数据显示,到2008年7月,美国抵押债务凭证(CDO)市场上流通滴证券总价值已超过9万亿$。而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到2007年底,信用违约掉期(CDS)全球市值估计达到45万亿~62万亿$。次贷危机暴升后,全球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成为CDS最大滴受害者。
自次贷危机滴演变逻辑观察,由于通货膨胀压力抬升,美联储在2004年6月份开始逐步加息,至2006年6月基准利率共上调425个基点。于是,美国房地产价格2006年上半年开始下跌,住房抵押贷款违约开始出现。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和影子银行系统繁荣滴基础开始出现动摇。随着货币市场流动性滴逐步萎缩和房地产价格滴下挫,影子银行对资本价格和流动性滴敏感性开始显现。2007年8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对冲基金停止赎回,导致投资者纷纷撤资,自而引发了针对影子银行滴第壹波资金溃逃。此时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急剧上升,金融市场流动性由过剩变为紧缩,更多滴影子银行卷入流动性危机。到2008年初,美林.瑞银.高盛等等大型金融机构因为次贷问题出现了巨额亏损,开始大规模进行资本减计,市场流动性需求剧增而资金供给严重萎缩,整个市场进壹步陷入严重滴流动性紧缩。2008年3月,贝尔斯登申请破产倒闭,在美联储滴斡旋下被摩根大通收购。2008年秋季,美国五大投资银行滴集体倒塌使得影子银行系统滴运营基础遭受严重滴损失,并对传统银行体系造成巨大滴冲击。苏格兰皇家银行.花旗银行.美国银行等等大型商业银行因无法剥离规模巨大滴有毒资本,于2009年初陷入了前所未有滴困境。
影子银行正在逐步被纳入监管
影子银行进行大规模滴次级贷款发放和融资,扮演了类似传统商业银行滴角色。由于影子银行并没有像商业银行壹样受到充分滴监管来保证金融安全,其中隐藏着巨大滴风险。首先,影子银行滴产品结构设计非常复杂,此些金融衍生品交易大都在柜台交易市场进行,信息披露很不充分,使得包括对手风险在内滴壹系列风险都未被监管机关以以及金融市场滴参与者所认识和警觉。其次,影子银行没有像商业银行那样受到资本充足率滴**和存款准备金制度滴约束。由于没有资本充足率要求,影子银行滴自有资金壹般非常小,而业务规模却非常大,其潜在滴信用扩张倍数达到几十倍。再次,影子银行不受存款保险制度滴保护。当传统商业银行出现倒闭风险时,美国滴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有效地减缓存款人滴恐慌,防止商业银行发生挤兑。而影子银行却没有存款保险制度滴保护。在房价上升时期,面对次级债券较高滴回报率,投资者趋之若鹜,影子银行也极力扩张业务。当房价下滑时,次级贷款违约率由于主动或被动滴原因大幅上升,投资者大量抛售次级债券以及其衍生品,影子银行遭到挤兑,进而引发市场恐慌。
金融危机暴升后,欧美各国开始考虑将影子银行系统纳入监管。2009年3月18日,英国金融服务局(FSA)发布报告,计划改革英国现有金融监管体系,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对冲基金等等影子银行滴监管。报告表明,FSA可能直接监管抵押贷款和信贷衍生品等等金融产品,而不仅仅是监管相关金融公司。FSA正在考虑按照地产价值滴壹定比例直接信贷衍生品市场并确保投资者了解此些市场滴运作情况。报告还建议对信用违约掉期市场滴大部分交易进行集中清算,以提高市场透明度,降低交易对手风险滴不确定性。美国政府于2009年3月26日公布滴金融体系全面改革方案,也旨在对诸如对冲基金之类滴影子银行实行更严格滴监管。根据此壹方案,超过壹定规模滴对冲基金以及其他私募基金都必须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注册登记,并向监管机构披露更多有关其资本和杠杆使用滴信息。方案强调要建立针对诸如CDS等等场外衍生品市场滴全面监管.保护和披露框架。同时,为了减少交易对手风险,所有标准化场外交易合同必须经由壹个中心机构处理,并鼓励市场参与者更多地使用交易所交易工具。
由此可见,设计信息披露机制将成为未来对影子银行监管滴重点。探索新滴金融市场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滴透明度,完善场外交易市场滴信息披露,以简洁易懂滴形式让投资者充分了解相关信息,是防范衍生品市场风险滴重要举措,也是确保影子银行在经历此次危机洗礼后稳健发展滴必由之路。(巴曙松 撰稿人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谢国忠:日本寓言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企业正在重复日本20年前的老路。企业热衷于追求资产升值,将借来的钱注入资本市场,正在扮演资产投机的“影子银行系统”
8月,日本发生了一场“政治地震”——“二战”后一直执政的自民党在众议院选举中失去了多数席位。此前已经在参议院占据多数的民主党,赢得了众议院480席中的308席。
求变不易
当前的形势非常有利于民主党推进结构性改革。当一个国家像日本一样长期停滞不前时,人们往往会对政权更替寄予厚望。
不过,民主党不太可能在短期内扭转日本经济低迷的状况。过去几年间,自民党借凯恩斯主义之名,将政府所能支配的一切资源都浪费在毫无价值的投资项目上。现在,民主党能够用来推进改革的资源已所剩无几。我担心,民主党面对的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断恶化的经济状况,很可能将民主党拉下马。这也许为时不远。
那些不相信金融泡沫危害、信奉凯恩斯主义刺激政策的人,应该去日本看看。1989年,日本股市泡沫破灭;1992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随后,自民党领导下的政府通过增加债务来刺激经济,目前,日本国债已接近其GDP的2倍。
然而,日本经济始终停滞不前。2008年,全球信用泡沫破灭,把日本惟一的希望——出口——也打碎了。在所有经合组织国家中,日本的表现最符合 “衰退”的定义——其名义GDP在2009年一季度同比下降了8%。尽管日本经济在二季度出现了小幅反弹,但2009年全年名义GDP仍将大幅减少,并可能低于1993年的水平。过去15年间,日本政府用于经济刺激的支出,可以说“打了水漂”。
许多分析人士将日本的问题,归结于企业部门效率低下。这不无道理。日本的出口部门非常有竞争力。然而,由于劳动力市场的种种限制,以内需为导向的行业效率不高。更重要的是,那些在泡沫泛滥时大肆提高杠杆率的部门,已如僵尸般存在了20年,拖累了整体经济效率。日本经济效率低下,很大程度上是选择支持这些产业的恶果。
美国企业的资产回报率相当于日本的2倍,但事后看来,美国的高资产收益率更像是泡沫幻象。美国企业盈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金融工程。
日本出口部门表现优异,大大高于美国同行。尽管在1993年至2008年间,日元持续强劲,以日元计,日本的出口额却仍然翻了一番,占GDP的份额增长近1倍,从9%提高到16%。日本出口部门的表现显示,日本经济其他部门的低效,主要是由制度性缺陷造成的。
日本的停滞,主要应归咎于政府处理企业部门债务不力,尤其是房地产、建筑和零售行业等在资产泡沫时期积累了大量债务的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在“广场协议”签订后,日本企业部门通过金融投机积累了大量债务。1984年至1992年间,日本公司债务总额增加了1倍以上,达到约90万亿日元,相当于其GDP的200%。在房地产和股票价格暴跌之后,企业部门金融资产净值从相当于GDP的正30%变为负50%。如果再将企业部门持有土地的价值变化考虑进来,企业部门净资产跳水可能相当于同一时期日本GDP的200%。在发达的经济体中,企业盈利一般相当于GDP的10%,这意味着,日本的企业部门需要用20年的时间,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日本政府的确用了一些方法,试图让企业部门重回正轨。这包括防止企业破产和刺激需求。为了实现第一个目标,政府将利率水平维持在接近零的水平。在评估借款人偿付能力时,日本的银行也没有采用按市值计价的会计原则。由于相当多的企业长期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日本经济一直面临下行压力。日本政府不得不通过大量财政赤字刺激经济。泡沫破灭之后,日本经济最终也达到了均衡状态。不过,这样的均衡状态的实质,是庞大的财政赤字和经济停滞不前。
盛满毒酒的“圣杯”
日本政府的战略有三方面的缺陷。
首先,即使企业部门能够赚取利润偿还债务,政府债务仍会增长。充其量就是将企业债务转化为政府债务。实际上,比起私人部门债务减少的数量来说,政府债务上升得更多。
第二,在这样的均衡中,经济效率没有提升。资源一旦被掌握在那些半死不活的行业里,产出将非常有限。破产可以让资源从失败的企业转移到成功的企业,从而改善经济体的效率。一旦规则改变,叫停破产,效率就会受损。更糟的是,增量资源会被用于扶持那些奄奄一息的企业的财政赤字吃光吸尽。因此,日本长期被困在低生产率的均衡中。
第三,长期的停滞可能导致恶性的、不可逆转的社会变革。例如,经济停滞造成出生率下降;下降的出生率则进一步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泡沫破灭后,日本的政策是让房地产价格逐步下降,相应的生活成本也因此逐渐下降。而日本经济停止增长,这造成收入预期迅速下滑。高楼价和低收入增长并存的结果是,日本的出生率迅速下降。因此,在泡沫破裂之后的20年,日本的人口持续下降。照顾老人的负担不断上升,将降低日本其他方面的支付能力。
虽然已过去了20年,日本让企业部门减少债务的主要政策目标并没有达到。非金融企业债务总额与20年前大致相当,相当于GDP的180%。日本企业负债规模依然是世界上最高的。日本家庭确实实现了“去杠杆化”,相当于其GDP的69%的负债规模,在发达经济体中是最低的。但是,在过去的20年中,政府债务大量增加,目前已相当于其GDP的194%,在世界上是最高的。只有超低利率才能掩藏其债务负担。
民主党接过的是一个盛满毒酒的“圣杯”。它没有足够的资源促使经济转型。民主党有两个目标:增加对家庭部门的支持;同时,将决策权从官僚体系转移到政客手中。政府庞大的债务负担,使得其无力支持家庭部门出现任何有意义的增长。自民党已经浪费掉了所有的钱。民主党无力支持任何新的社会计划或经济转型。为了彰显执政进展,民主党很可能会高调对抗官僚主义。这样做可能对政治有好处,但对改善经济作用不大。
日本的非金融行业负债率高达443%,可能是世界上最高的。美国的这一数字大概是240%。所不同的是,美国的负债很大一部分债权人是外国投资者,日本的债权人则均为本国公民。大多数分析家认为,高额政府债务是可以承受的,只要有足够的国内储蓄来支付就行。日本的情况就是如此。不过,未来可能会有所不同。日本劳动力萎缩,也会降低其出口能力。在某些时候,日本可能会出现贸易和经常项目的赤字。一旦如此,日本可能会大幅提高利率,这将导致财政危机。这种危机可能发生在民主党执政期间。当然,民主党可以将这一切归咎于自民党20年来日积月累的危机。
“影子银行系统”
我们可以从日本的经验学到很多东西。全球经济,尤其是是盎格鲁-撒克逊经济体,面临着巨大的信贷泡沫破裂之后的困局。大多数政府采取的补救措施,无外乎保持低利率和高财政赤字。这与20年前日本泡沫破灭后推行的政策一样。如今各国在处理破产和坏账方面,也与日本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尽管有着大量的有毒资产,美国和其他国家还是暂停采用按市值计价的会计原则,让银行得以生存下去,这与日本奉行的“让他们把丢掉的钱赚回去”的策略非常相似。不过,由于这一战略会让经济持续疲弱,限制了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因此,它不可能奏效。
随着全球经济在2009年三季度重现增长,大多数政府为其政策的有效性而得意。日本的经验提醒我们且慢庆祝。在过去20年,日本经历了许多次这样的反弹,但都无法持久。日本的问题是它仅采用刺激政策以应付泡沫破裂,而不实施体制调整。大泡沫破裂后,总是存在严重的体制性问题,正是它们妨碍了经济增长。刺激只能提供短期的支持,使体制改革成为可能。一旦决策者只顾庆祝短期刺激政策的效果,却忘记着手体制改革,那么,经济将再次下滑。我认为,盎格鲁 -撒克逊经济体将在明年再次出现经济下降。
日本可供中国借鉴的经验有很多。当企业仅仅专注于金融投资而非其核心业务时,泡沫就形成了。这些企业将借来的钱注入资本市场,提高了资本市场的杠杆率。当杠杆率提升时,资产价格发生膨胀,使公司账面的盈利比其核心业务的营业利润高出数倍。这就刺激了它们更疯狂地追求资产升值,而非获取经营利润。企业部门融资就成为资产投机的“影子银行系统”。
中国的企业部门正在重复日本20年前的老路。中国的公司越来越多地从事资产投资,而非其核心业务。我在中国旅行时,很少听到哪家企业对其核心业务充满热情。人人都对金融投资豪情万丈。值得一提的是,房地产似乎成为大部分大型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在2009年上半年的贷款高峰,似乎已通过公司部门将大把贷款输送到了资产市场。
当资产泡沫推高企业利润时,事情开始看起来还不错。没有人关注潜在的危害。然而,当企业通过互相投资而非主营业务赚取利润时,一旦它们停止这种游戏,经营利润就会恶化。会计账本上的利润不过是一堆泡沫。
泡沫是由于超额货币供应造成的。当格林斯潘说“央行不能阻止泡沫”的时候,他是说无论利率水平如何,货币需求都将上升。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如果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名义GDP与货币供应量增速相匹配的话,就不会产生很大的泡沫。除了指责中央银行的失败,资产泡沫中最重要的微观因素就是“影子银行系统”。
许多分析师将其等同于对冲基金业,即通过杠杆,用较少的资本从事金融投机活动。其实,“影子银行系统”远非对冲基金那么简单。其中,涉足金融行业的工业企业角色非常重要。譬如通用电气下属的金融服务集团只用很少的资金,就大大提高了资产市场的杠杆率。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公司部门进入了公司债券市场,并通过购买资产,募集到了大量的资本。对于大泡沫来说,“影子银行系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中国的企业部门现在越来越像“影子银行系统”了。它们通过银行筹资、商业票据或公司债券市场等渠道融资进入土地市场。由此产生的土地价格上涨,在很短时间内就粉饰了企业盈利,抬高了其信用等级。为了限制房地产泡沫,中国必须限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使其与名义GDP增速相近。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会支持泡沫膨胀。要想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只需看看今天的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