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明,1964年11月出生,四川省仁寿县人。会计学博士,教授。注册会计师,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北京分所主管合伙人。东北财经大学MPACC专业课教授、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会计硕士生指导老师。曾经担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标准部主任、北京天健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中国独立审计准则组副组长等。
生平
陈建明,24岁告别高校讲台进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34岁参与创办“天健系”后又投身德勤,20年职业生涯中有两次转型、三次重大选择。是什么让他将人生演绎得此跌如宕起伏。
饥寒中萌生的责任感四川省仁寿县,是眉山市的一个人口大县,也是一个才子辈出的地方,宋代的苏氏三兄弟以及新中国的大文豪郭沫若均出生于此。1964年,陈建明就出生在仁寿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兄弟姐妹共7人。那个年代的农民家庭一贫如洗,想起童年的岁月,“饥饿”和“寒冷”成为陈建明刻骨铭心的记忆。
在陈建明12岁时,母亲就去世了,是父亲挣扎着把子女们养大。尽管生活非常清苦,上过私塾的父亲仍然尽力教育子女,送他们上学读书。父亲的执著与睿智对陈建明兄弟姐妹几人的影响很大。此后的事实证明,读书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在陈建明心中,儿时穷困的生活练就了他吃苦的能力,也为他今后克服事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阻力打下了基础。同时,父亲拼命劳作供养子女的行为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和感恩。不能改变社会,就要改变自己,以后有能力改变社会的时候,要回馈社会,这成为当时陈建明学习的动力。
由于天资聪颖加上刻苦努力,陈建明的求学生涯十分顺利,在当时的学制体系下,16岁的陈建明考入中南财经大学。
首次转型—— —弃学入实务
1981年时的交通远不如现在方便,从仁寿到武汉,年幼瘦弱的陈建明走了几天几夜。学校提供的助学金让陈建明终于不再为钱发愁,从而也得以顺利完成学业。在他心中,大学时光过得很快乐,因为能够吃饱饭,比在家乡时强很多。
当时的陈建明心里充满希望,也明白自己要珍惜这段时光。虽考上了大学,但陈建明并没有能进入心仪的专业,而是糊里糊涂地进了会计系。当时的他根本不喜欢会计,觉得学出来也就是个“账房先生”,但仍然认真学习,随后才发现其中大有学问。
1985年,学习成绩优异的陈建明服从组织分配,在中央财经大学当上了老师,此时的他尚未到21岁。而当时,有些学生的年纪比他还大。在教学中,陈建明一直备课细致认真,讲课活泼生动、深入浅出,受到学校师生认可。凭着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年轻人拼搏的活力,他很快便成了小有名气的会计学界年轻教师。
看起来,他的从教之路似乎已是一片坦途,但陈建明却选择了离开。当时的校园生活是单调 的,而会计专业教科书更新缓慢,一份教案可以用上多年,职业前途也因论资排辈而一片黯淡—— —这让年轻的陈建明有些难以忍受,他觉得这样会“耽误了自己”。
此时,一个机会也是一次抉择的时刻到来了。1988年11月,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成立之初,中注协人手紧缺,便在各相关单位招兵买马,有人推荐了陈建明。面对这个机会,陈建明动心了,他想进入实务领域拼搏一番,为此,他放弃了悠闲的校园生活。
回首大学的8年时光,陈建明觉得,正是这段时间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上学时当学生干部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教书又锻炼了口才;更为重要的是,自己的责任感更强了。这一时期,陈建明也形成了今后的做人原则:第一、不马虎应付;第二、认准的事一定要做成。
注协十年拼搏十年快乐十年
1989年,刚刚踏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大门的陈建明,对审计等实务工作了解并不多,为此他提前恶补了一番。进入中注协后,他先是在杨纪琬先生主持的《会计研究》杂志社做了几个月编辑。期间,陈建明亲眼看到杨老这样的会计大家在学术上的精益求精和不懈耕耘,还结识了很多当时的青年才俊,后来他们成为陈建明在专业准则和法规拟定推广过程中的同事和伙伴。
1990年,他进入了刚刚成立的中注协专业标准部。当时,国内经济转型已经开始,出现了大量企业财务审计、验资需求,但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还刚刚起步,各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开展等缺乏系统的规范和标准,不少单位还在使用计划经济时代“会计大检查”的模式进行审计、验资,所谓工作底稿就是在笔记本上记录。建立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的注会行业标准已迫在眉睫。
在这种情况下,陈建明和同事们借鉴国外注会行业经验,并结合中国行业特点,边学边干,先后搞出了验资规则、查账计划规则和工作底稿规则等。从1991年到 1993年,中注协专业标准部先后制定并发布了《注册会计师检查验证会计报表规则(试行)》等7个执业规则。这些执业规则对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走向正规化和专业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1992年至1993年间,陈建明接受委派赴澳大利亚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学习。“这一年里,看了比大学4年还要多的书籍,学到了很多将来受益无穷的知识。”陈建明学成回国时,仅是书本就运回了70多公斤。在澳大利亚,陈建明开阔了视野,了解了国外注会行业发展的状况,先进的经验、严密的准则体系令他产生紧迫感。相较于国际注会发展现状,国内的注会水平已落后太多。他萌发了 研究中国会计审计准则的强烈冲动。
二次转型—— —欲语还休天健系
忙上加忙,1997年,陈建明以一篇《独立审计规范论》获得了会计学博士学位,他的导师便是中国会计界泰山北斗级人物杨纪琬。完成了准则制定和推广,拿到了博士学位,坐上了中注协专业标准部主任的位子,仍然年轻的陈建明似乎可以因循导师的足迹在协会发展,但他却选择了再次转型。
上世纪90年代末,针对国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做大、本土事务所形不成品牌和气候的现状,财政部领导意欲把国内优秀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集合起来,办成一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后在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领一时风骚的“天健系”在 1998年酝酿成立,陈建明成了领导眼中一个合适的人选。
与首次选择相似的是,陈建明的内心仍埋藏着开拓人生新领域的火种,不同的是此时他已不再冲动。前景坦荡的仕途、安定的生活以及导师的期许,让陈建明有些犹豫,但最后,他仍选择再次创业。
生死抉择编辑本段回目录
当陈建明的事业再次走向巅峰,当“天健系”的美妙蓝图逐渐成为现实,北京天健却于2005年突然与“四大”之一的德勤合并,陈建明也成为了“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北京分所”的主管合伙人(后升任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华北区主管合伙人)。随后,深圳天健也与德勤合并,“天健系”在业界一片哗然中成为历史名词。
从天健到德勤,其功过是非,陈建明觉得应留给后人评判,但直到今天他仍然认为,这是一个在既定环境、既定条件下他所做出的最恰当的决定。“政策环境变了。”陈建明显然不愿对外部原因过多评述,但他一直在说,自己的选择是“为员工负责,为客户负责,为付出了心血的北京天健负责”,如果是为了个人收益,自己完全可以有更多别的选择。“我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依据实际情况,做出我认为正确的决定。早点抉择比贻误时机要明智。”他说。
任职经历编辑本段回目录
2)1985年7月至1989年10月在中央财金学院会计系(现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任教;
3)1989年10月至1998年8月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工作,负责专业标准制定;
4)1997年获得会计学博士,论文题目《独立审计概论》,导师杨纪琬。
5)1998年8月起,和来自全国几家大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负责人共同创办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并担任北京天健会计师事6)务所首席合伙人。此举旨在通过实行强强联合,把国内优秀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集合起来,办成一家具7)有国际影响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
8)2005年6月1日,北京天健正式并入德勤后担任德勤中国大陆北方区副主管合伙人。
研究领域编辑本段回目录
2)《独立审计规范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
3)《中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多位思考》《会计研究》1995年
4)《中国独立审计准则的特色与特点》《会议研究》1996年
寄语编辑本段回目录
20多年间,从学界到行业管理者再入商界,由“本土”走向“国际”,两次人生转型、三次重要抉择,陈建明的职业生涯似乎暗合了中国注会行业发展的20年历程。言谈中,他很感谢这些经历所积累的精神财富,特别是加入德勤后,他有了更为宽广的视野和更大的实现抱负的平台。
对于年轻的注册会计师们,以及那些梦想着并在努力成为注册会计师的青年,陈建明也给予了期许。他说,年轻人在选择这项职业前应该认真想一想,这是否是一项值得用毕生精力去追求的职业?陈建明说,会计师行业非常锻炼人,要求从业者付出激情,能吃苦,并不断学习进步,它适合那些喜欢挑战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