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纪寅:回忆首台计算机——103机 编辑本段回目录
原738厂的夏纪寅和远在澳大利亚的钱基广先生,一直在认真地回顾50年前,他们生产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电子管的103的情景。
2009年7月30日,夏纪寅先生写了15,000字的信,寄给钱先生。
我们摘录其中部分内容和回忆中的用户单位。
第四个问题,再回到关于103,DJS-3机的往事。
先回忆1966年“北京市103型电子计算机系统技术交流会”,是在那年2月8日—12日在西郊科学会堂举行,历时五天,共有48个单位,86名代表参加(其中包括26个单位的外地正式代表)。
我已查到资料更正了过去回忆的时间。会议的资料,我还保存了一些,但不可能是全部,例如会议总结及其附件“技术交流总结”,会上对各单位的调查情况资料(复写件)保存了,也找出来查看了。
这次会议由“北京市电子学会计算机专业组”召开的,738厂协办,在年前冬天我就被厂里委派去协同发文,会议期间,高副厂长委派我,又派出24号计算机总装车间副职负责人和供销科的得力干部等组成会务小组,协助主办单位搞好会务。
并在会上登记各单位对工厂提出增配磁芯储存器机柜,光电输入,快速打印,磁带储存器和备件需求,以便会后作进一步签合同等服务,这是工厂为103机,DJS-1机,DJS-3机停产后表示继续服务的态度。
这次会议,所有103机,DJS-1机,DJS-3机用户几乎都派正式代表来参加,只有七机部706所没有来人,因为他们的机器已经转给七机部701所,后者代表二台早期的103机(当时都已具备了磁芯储存器)。
这次技术性会议开得很热闹,圆满成功。在会议最后,请到当时国家计委三局(以前我错记忆为国家科委三局,应予更正)的戴忠经局长来对到会代表做计算机发展形势报告,并作指示,他说:“103机是我国第一台计算机;目前数量最多,分布各地,占了计算机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现在是发挥103机作用的时候了,要大力研究103机怎样普及,推广,应用,让机器‘吃饱’,让计算人员都来使用电子计算机。
103机要在计算技术上再作一次贡献,这个责任落在到会的单位身上”。在这次讲话最后部分,我印象深刻地记得他还讲到:现在要发展,制造晶体管计算机了,而制造103机的功绩在于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熟悉计算机技术的人才,这是很有意义的。
我当时体会这既是对当时还留在电子管计算机岗位工作人员语重心长的安慰,又是对大家的鼓励。可惜我在当时没有把后一段讲话写入“总结”文件中,如果看过这篇“总结”全文,会体谅当时情况下,不便于这句人情味很浓的话写入的。
戴局长可算得当时具体管计算机科技,工业生产计划的最高行政领导了,是计划分配科研,试制经费的,他和其唯一助手郑如俭在业界是高瞻远瞩的人物。
二.关于各种类型103机的数量,在1966年会议上统计,738厂在1961年之前,共生产了19台103机(计算所的八一机加1至第18台),61年之后生产的DJS-1共16台,共计41台,41台用户都有代表到会。
另据可靠的传说:上海736厂(上海有线电厂)曾用738厂的初期图纸生产装配了十台机器,但会议上只有中科院华东计算所和华东自动化元件和仪表研究所二家代表,这二家的103机估计是736厂的机器上改进成功的。
另外已知华北电力设计院自制的161计算机;三机部六院八所进口一台M-3计算机(只有磁鼓储存器,向738厂提出配磁芯储存器);南京大学自制的NDJ-1计算机共三个单位,三台机器,各有代表参加会议。
还确切知道15所曾做过一台机器(称113机),但15所没有代表出席开会,机器是否已半途而废也不可知。这样,一共竖起有55台机器,当时我匡算个大概数为60台,因为考虑到是否另有进口的M-3机,(当时还听到有乌拉尔电子管计算机还在进口)和其他单位自制的103机未被发现。
60台是当时的概算,约为60台左右,我在后来的30多年中也曾误说过62台,那就不对了,60台左右更符合约数。至今我没有听说过更加新的消息,那么当时出席会议单位代表了46台在用的机器(加不明情况的736厂8台机器,和15所的那台,共有55台),前述701所和兰州地质所兰州计算站二单位各拥有二台机器。以上是当时较确切的数字了。
其中,DJS-3机的六台用户是:水电科学研究院;电力科学研究院;地质部物理探矿研究所;煤炭科学研究院;一机部汽轮锅炉研究所;武汉中南电力设计院。
当时就听说电力科学研究院安装好DJS-3机后,只用了不到一个星期的调试,机器就可用了,说明他们科技人员能力强,其中有的技术骨干曾在华北电力设计院的(有磁带储存器)161机上工作过的,技术熟练;另也说明DJS-3机出厂质量确已提高了。
我在统计表中查到了19台103机,和16台DJS-1机的用户名单,不在此详列,容已后再列。
最后,我要说的感想是:以高兆庆为代表的738厂领导自从承接103机任务以后,从试制到改进,一直是很负责任的,组织人力,物力,善始善终,为用户服务(感人事例很多,不在此谈了)。您老钱开创的第一台电子管103计算机的技术发展之路(和开拓了晶体管计算机生产的良好技术基础),都是在排除万难之后,才获得成功,奠定了此后几年工业和技术的顺利进展的基础。至今您仍对103机感情深厚,实属难能可贵!
顺颂
身体健康 夏纪寅 毕于7月30日
103机用户:(次序大致与出厂先后相同,单位名称以1966年调查时为准。)
试样机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
1 七机部七0六所 ★
2 铁道科学院 ★
3建筑科学研究院 ★
4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5七机部七0一所 ★
6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 ★
7中国科学院数学技术研究所
8,9 兰州地质所兰州计算站(共二台)★
10 华南师范学院
11 西安总字714部队 ★
12 武汉大学 ★
13成都西南电子所
14 南京航空学院
15 中国科学院精密机械研究所
16 长沙铁道学院
17吉林师范大学
18四机部16所
注:凡有★记号的,指同厂方有较多联系,或在记忆中,出厂后曾有过联系的单位。下同
DJS-1机用户
1 中国科学院大连402所 ★
2北京航空学院 ★
3电器科学研究所 ★
4北京大学 ★
5 8309部队 ★
6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7 三机部六院一所
8 沈阳东北计算中心
9华北电子仪器研究所计算站
10 华北自动化元件材料研究所
11 哈尔滨工业大学 ★
12 六机部七院二所
13 大庆油田 ★
14吉林大学
15上海复旦大学
16 兰州兰州化学工业公司自动化所
来源:http://www.biia.org.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