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西·亚·利克里德(J. C. R. Licklider),全名Joseph Carl Robnett Licklider (March 11, 1915 – June 26, 1990)。
Licklider通常也被称作是互联网之父,这是因为他互动计算以及“巨型网络”的构想成为互联网的种子。他的构想在1962年被DARPA(美国国防部高等研究计划局)所开发。之后,它对ARPANET(阿帕网络)和互联网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帮助。
Vinton Gray Cerf也是另一位互联网创始之父。他通过开发出了我们如今在互联网中所使用的TCP/IP协议在网络的创建中扮演了一位关键的角色。
Joseph Licklider(1915-1990) 原来是 MIT 的一位心理学教授,他和McCarthy是 1950 年代末期,在MIT推动工时分享观念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并且在1957年离开 MIT 加入BBN(Balt,Beranek & Newmann) 公司,那个公司也就是设计工时分享系统的先驱之一。后来Licklider在1962年受邀进入ARPA担任信息技术局的首任局长。BBN公司后来在 ARPAnet的早期阶段,承包了许多工程,很难让人认为纯属偶然。
(ARPA: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ARPA 是美国受到苏联宇宙飞船升空的刺激之后成立的两个新研究机构之一,另一个是 NASA(...);两个都是花钱不眨眼的单位。 ARPA虽然没有NASA那亮眼,因为他没有『伟大』的新闻题材,但是也是为近代的科技发明做出决定性的贡献。除了课文中提到的ARPAnet直接促成了Internet之外,如今的 PC 和笔记型计算机,在早期也受到ARPA的资助,甚至间接促成了图形操作接口和鼠标的发明。信息技术局 (IPTO: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iques Office)
J. C. R. Licklider主要贡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列出所有对现代Internet的起源和演变有杰出贡献的人的话,这些书页将被填满。但是有一个人奠定了思想基础:J. C. R. Licklider,一个非常谦虚的人。他坚持要别人称他Lick而不是Licklider博士,而且乐于让别人因他的想法获得声誉。Licklider具有广泛的好奇心和(按他所说的)短暂的专注力。这些特性和解决问题的天赋相结合,使他成为了在许多领域具有深入洞察的通才。他是心理学家而非工程师的事实就说明了为什么他早期的关于计算和网络的想法侧重其文化角色而非科学技术。
1950年代中期在MIT研究心理声学期间,Licklider对利用计算机进行人的知觉建模产生了浓厚兴趣。在此期间以及后来任Bolt Baranek and Newman(BBN,一家专攻声学工程的咨询公司)副总裁时,他和他的学生开始激发了以计算机作为认知和通讯工具的想法。Licklider沉浸得如此之深,以至于到了1960年代初他就成了广受认可的计算机科学领导者,而在1955年以前他对计算机几乎一窍不通。[1]他的创意思想见于许多备忘录,后来刊在两个重要论文上,“人机共生”和“以计算机为通讯工具”。
Lick预见了家用电脑、图形用户界面、指点输入设备以及现代计算技术的许多其他方面。他的工作也使他成为人工智能之父。
J. C. R. Licklider,“人机共生”, IRE 汇刊之电子学人机工程,卷HFE-1,1960年3月,及“以计算机为通讯工具”,科学与技术,1968年4月。
Bob Taylor作序的两论文的重印版由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系统研究中心1990年8月出版,可在网上找到,"In Memoriam: J.C.R. Licklider,19151990," gatekeeper.dec.com/pub/DEC/SRC/research-reports/SRC-061.pdf。
Licklider公布的重要思想之一是实时交互性计算机处理,在“人机共生”论及。1950年代,计算由批处理完成:你把问题用公式表示,编出程序以计算结果。批处理的难处在于解决复杂问题的处理进程会改变最初的问题。未预见到的选项意味着从头开始再编一个批处理程序。Licklider引用Poincare的话:“问题不是‘答案是什么?’而是‘问题是什么?’ ”人机实时交互允许在处理问题过程中修改问题以适应发现的新信息。
批处理也意味着计算机在某一个时间内只运行一个程序;每个人都必须等待,轮着来。如果跟计算机的交互能实时发生,多个人就能够同时使用计算机。实时交互计算思想的一个扩展就是分时共享。
同篇论文论及的另一个思想是以计算机作为人类思想过程中的辅助手段的概念。以其自己典型的工作日为例,Licklider认为他大部分活动是文员式或机械式的:“我的‘思考’时间大约有85%用来找个地方思考、做决定和学点需要知道的知识。花在寻找或获取信息上的时间远多于消化它。”计算机在查找和整理信息方面比我们快得多;人机共生把取得信息和数据处理的苦差事交给计算机,使我们在新信息出现时有时间指引处理问题的进程。
从这些思想里生出了另一个思想--“思考中心”。如果一台计算机要用于取回信息,那它可能需要访问远超单机所能存储的海量数据。Licklider的想法里,思考中心是跨大区域互连的多个计算机形成的一种新型图书馆。用户在任意一台计算机上可访问思考中心任意计算机上的信息。当然,这把我们引到了基于WAN的网络互连的核心概念。
“以计算机为通讯工具”中提出的想法不只是联网的计算机能把广阔区域的人连起来,而且可以在基础传播心理学中起辅助作用。“创造性的、互动的交流需要一个可塑的或可模压的介质,这种介质是可建模的、动态的,在其上立出前提能自动得出结果。最重要的一点,是通用的,能贡献给大众使用。” Licklider认为计算机就是这种介质,能创造出人脑所不能的模型:“到目前为止最大量的、最复杂的、最重要的模型存在于人的大脑。在丰富性、可塑性、便利性和经济性上,人的思维模型无可比拟,但在其他方面有短处。它不会静止下来让人研究,也不能使它重复一件事。没人知道它是如何工作的。它对拥有者的希望服务得比对理智更忠实。它只能访问一个人脑中存储的信息,只能被一个人观察和操控。”这个概念构建于更早的人机共生概念上,但正好把我们引入使用广域网进行分布式数据处理的基本概念。
1962年10月,Licklider受聘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3] ,领导指令与控制研究和行为科学这两个分部。指令与控制研究分部很快更名为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IPO)。Licklider不仅带来了分时和人机共生思想,也吸引了许多当时的顶尖计算机科学家到ARPA。他把这个紧密的科学家团体称为银河际计算机网络——一个反映出他关于全球计算机网络的最重要思想的内部玩笑。
1972年ARPA更名为DARPA(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这有点没必要。虽然Licklider只在IPTO待到1964年,但他的想法深深植入了银河际计算机网络。这些科学家成了ARPANET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
互联网传奇编辑本段回目录
目前Internet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而这项庞大的工程真正的开始时间是1962年。不过确切地说,Internet没有明确的发展历史,因为它本身就是不易定义的,它只是人与人之间所达成的协议,是高科技的反映。它证实了通讯对人们的重要性,并充分肯定了个人的创造能力。
1957年,苏联率先发射两颗人造卫星。1958年1月7日,美国艾森豪威尔总统正式向国会提出要建立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该机构也被称为ARPA)。谁也没能想到,在ARPA成立4年后,一位拥有心理学博士学位的心理学教授,会被请到ARPA来领导指令和控制技术的研究工作。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就是J.C.R Licklider。
Licklider在担任麻省理工学院(MIT)心理声学教授期间,在林肯实验室的地下室偶然遇到计算机专家W.Clark,后者给他看了一台奇妙的机器TX-2,这让Licklider立刻着迷,转而将自己研究的“人际关系”改换成“人机关系”。后来,Licklider前去ARPA工作。虽然他向ARPA提出了一系列看似过份的要求,不过事实证明,ARPA没有找错人。Licklider把他所领导的办公室更名为“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IPTO: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iques Office)。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Licklider就把全国最强的电脑专家团结到ARPA周围,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矶分校的一批科学家和工程师。实际上,这些人就是后来研制ARPANET(阿帕网)的中坚力量。
1962年,人类历史上开始了崭新的一页,这完全可以与蒸汽机的发明相提并论。1963年,一位在电脑发展史上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终于制定出统一的信息表示方法ASCII(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码)。这为Licklider思想的实施,在技术层面上给予了强有力的帮助。这位伟大的人物就是后来被尊称为“ASCII之父”的Bob Bemer。
到1981年,IBM最终开始在PC中使用ASCII。至此,ASCII才真正成为计算机通信的标准。ASCII虽然诞生于1963年,但至今仍保持活力。虽然,在一些新型的操作系统使用了另一套新的编码方案,如Windows NT,但它都必须与ASCII保持兼容。ASCII的出现,使得电脑信息表示达成统一,为以后电脑联网交流奠定了基础。
在电脑联网迫在眉睫之时,人们必须尽快找到最佳的联网方案。早在1962年, Baran提出的网络模型是“分布式网络”(Distributed Networks)。尽管“分布式网络”的想法有悖于传统的网络理论,但当时提出这一理论的不仅只有Baran 一个人。
首先提出这一思想的应该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Leonard Kleinrock。1961年7月,Klei nrock曾发表了第一篇有关这方面理论的文章,题目是:“大型通信网络中的信息流”这比Baran的报告至少早了半年多。而第一本关于分布式网络理论的书也是由Kleinrock在1964年完成的,这本书的题目就是:《通信网络:随机的信息流动与延迟》。
无独有偶,就在Baran提出分布式网络理论之后不久,英国41岁的物理学家Donald Watts Da vies,也在研究一个相似的网络理论。?
分布式网络理论与传统的中央控制的网络理论完全不同。理论提出,在每一台电脑或者每一个网络之间建立一种接口,使网络之间可以相互连接。这种连接完全不需要中央控制,只是通过各个网络之间的接口直接相连。在这种方式下,网络通信不象由中央控制那样简单 地把数据直接传送到目的地,而是在网络的不同站点之间像接力赛一样地传送。重要的是, 如果某一个节点出了差错,不由中央的指令来控制修复,而是由各个节点自行修复的,修复的时间也许会更长一些,并且不那么及时。但是,无论如何,对于分布式网络来说,单个节点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了。一条线不通,完全可以走另一条线。
第一个将两台不同的电脑连接起来的实验是由Thomas Marill提出来的。和当时的许多 电脑迷一样,Marill也不是学习电脑专业的,他只是一名心理学家,曾经是Licklider的学生。Marill有一个规模很小的电脑公司,起名为“美洲电脑公司”。
1965年,麦瑞尔代表美洲电脑公司向APAR提交了一份计划,提议在马萨诸塞州和加利弗尼亚州之间进行一次联网实验。ARPA担心Marill的公司的规模不足以完成这项实验,于是建议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来主持这项实验。当时,Lawrence Roberts正好在林肯实验室工作,负责这项实验的任务落到了他的肩上。Roberts和Marill通过只有2,400bps的调制解调器,将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的TX-2电脑和加利弗尼亚州SDC系统发展公司的Q-32电脑连接到了一起。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不同电脑之间的远距离联网。
1966年,Taylor正式从Sutherland接过IPTO的工作,成为继Licklider之后,IPTO的第三任主任。同年,ARPA的局长也换成了来自奥地利的物理学家CharlesHerzfeld。Herzfeld是个十分爽快的人,只要是有意义的项目方案,他总是很快审批。
1966年的一天,Taylor走进ARPA局长Herzfeld的办公室,大胆提出联网项目的建议。很有趣的是,谈话不到20分钟,Herzfeld就批给Taylor100万美元的项目启动资金。对于这个项目的领导人,Taylor心里早有最佳人选,那就是1965年在林肯实验室负责远程联网实验的LarryRoberts。从Roberts加盟ARPA后,果然不负众望。他雷厉风行地调度人马,设计项目方案,不到一年时间,就提出了网络的构想。由于整个研究是在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的组织下进行的,所以这个网被称做“ARPANET”(阿帕网),也就是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网的意思。而后,Larry Roberts也就当之无愧地被称为“阿帕网之父”。
1968年6月3日,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IPTO)向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递交了《资源共享的电脑网络》研究计划。时间过去不到20天,ARPA就正式批准了这个计划,预算金额高达50万美元。而这时,Roberts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接口信号处理机(IMP)的设计问题。8月,Roberts代表ARPA的IPTO正式提出了课题,要求设计并制造出网络通信的关键设备——包交换装置。他们把这种装置称为“接口信号处理机”(IMP:InterfaceMessage Processor)。希望通过IMP来研究在小型的、交互连接式的电脑上进行通信的系统。这个课题的具体要求是制造出给4个节点用的4个IMP,实现这4个节点之间的联网,并且设计出今后可以容纳17个网站的电脑网络。为了广泛地筛选适合做这项工作的公司,Roberts代表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发出了140份“项目招标”。这下子引来了几十家对该项目感兴趣的公司。其中就有IBM这样实力雄厚的大公司。
1968年12月,马萨诸塞州的BBN公司在Frank0Heart领导下的一个小组正式得到了ARPA的IMP项目。而这规模很小的公司,当时职工不过600余人,在Frank Heart领导的小组也不过10来个人,的确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事实上,ARPA选择Frank小组的理由是,他们选择了一种名叫HoneywellDDP-516的微型计算机作为IMP的原型,该机不仅价格适当,而且坚固耐冲击,完全胜任ARPA规定的战争环境要求。
Frank小组要把DDP- 516电脑改造成一台谁也没有见过的机器。与当时所有的电脑一样,DDP-516机既没有硬盘,也没有软盘,由磁芯阵列充当存储装置,穿孔纸带阅读机输入程序,用汇编语言设计软件。以如此简陋的设备完成如此艰巨的使命,他们面临着无数的困难和挑战。除此之外,Frank小组还要与网络各节点相互协调,一个一个解决接口问题。千钧重担压在BobKahn肩上,许多时间他都伴随着电话生活,起草出一份精确明晰的接口技术参数说明书。在此期间,他的伙伴们也克服种种困难,按期完成了复杂的接口设备制作任务。而为了以后的联网实验,Roberts在美国西海岸选择了4个节点作为实验对象。
第一个节点选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因为Roberts他过去麻省理工学院的同事LeonardKleinrock教授在该校主持网络研究。第二个节点选在斯坦福研究院(SRI),那里有D.Engelbart等一批电脑网络先驱人物。此外,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和盐湖城犹他大学(UTAH)分别被确定为第三和第四节点。这两所大学都是电脑绘图研究的先驱,RobertTaylor的前任Ivan Sutherland教授此时正任教于UTAH另外参加联网试验的机器包括Sigma-7、IBM360、PDP-10和XDS-940四种大型计算机。
一切准备妥当之后,ARPA计划于1969年正式联网实验。既然是联网,就至少应该是两台电脑,也就是两个节点相连。可是ARPANET(阿帕网)的实验却是从一个节点开始的。其实,ARPANET最早的实验是从主机和接口信号处理机(IMP)的连接开始的。所以,只算得上是一个节点。在此期间,最早提出包交换理论,并曾经对Roberts产生过影响的Kleinrock已经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工作。Roberts给了他一个合同,在加州大学建立一个由他主持的“网络评测中心”(NetworkMeasurementCenter)。因此,建立ARPANET的工作,也就围绕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展开,“网络评测中心”则被选来当作ARPANET的第一个节点。1969年8月30日,BBN公司给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UCLA)送来了IMP。他们把这台用HoneywellDDP -516小型机改装的IMP与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的SDS
Sigma7型电脑连在一起。在网络上的第一个节点安装调试成功后不久,BBN公司又给斯坦福研究院(SRI)的XDS-940型电脑连上了IMP,由此完成了ARPANET上第二个节点的安装工作。一个月后,斯坦福研究院的主机(XDS-940)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主机(Sigma7)已经和各自的IMP连通起来。10月29日晚,Kleinrock教授命令他的研究助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大学生C.Kline坐在IMP前,戴上头戴式耳机和麦克风,以便通过长途电话随时与斯坦福研究院终端操作员保持密切联系。数小时后,系统完全修复,Kline不仅传出了“LOGIN”,而且传送了其它资料和数据。有趣的是,第一次通过IMP“握手”的两台大型主机,却分别使用不同的“语言”。一台使用的是ASCII码,另一台使用的却是EBCDIC码。
不久后,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学院(UCSB)的IBM 360/75电脑和盐湖城犹他学院(UTAH)的DECPDP-10型电脑也都分别连接上了IMP。这两个学院之间有图形方面的合作项目。从当时的草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所谓的“互联网”实际上是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学院和斯坦福研究院之间完成的。而犹他学院则是通过斯坦福研究院和其它节点连接的。 就这样,按照ARPA的计划,由4个节点构成的ARPANET正式投入运行。虽然当时用作接口机的HoneywellDDP-516型小型机的内存只有12KB,从加州大学到斯坦福研究院之间的信号传输速率只有50Kbps,但是无论如何,这四台电脑的连接已经具有形成今天的Internet的雏形!
1970年的ARPANET已初具雏形,并且开始向非军用部门开放,许多大学和商业部门开始接入。但是它只有四台主机联网运行,甚至连局域网(LAN)的技术也还没有出现。也许,当时的那种联网在今天看来实在是太初级了。当时用作接口机的HoneywellDDP516型小型机的内存只有12K。
ARPANET在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斯坦福大学、犹他州大学四所大学的4台大型计算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的接口信号处理机(IMP)和专门的通信线路相互连接。为了把这四个不同型号、使用不同操作系统、不同数据格式、不同终端的计算机连在一起实现相互通信和资源共享,有许许多多的人为此煞费苦心、艰辛探索,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其中包括有“阿帕网”之父的拉里·罗伯茨。伴随着ARPANET的成长,第一份有关最初的ARPANET主机-主机间通信协议的出版物,由C.S.Carr、S. Crocker和V.G. Cerf撰写的 “HOST - HOST CommunicationProtocol in the ARPANetwork”,发表在了AFIPS的SJCC会议论文集上。这份出版物在当时成了不少工程师的“掌中宝”。当然,政府的支持是早期ARPANET能够顺利发展的主要动力,以“保持美国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防止潜在对手不可预见的技术进步”为首要职责的DARPA(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主动把1969年的合同截止日期延续到了1970年12月31日。当初合同的总金额是50万美元,而实际执行的时候大约增加了一倍,在1970年与BBN公司新签定的合同中,金额则达到了200万美元。从此以后,ARPANET的规模开始不断扩大。AT&T公司在UCLA和BBN公司之间建成了第一个跨国家连接的56Kbps的通信线路。这条线路后来被BBN公司和RAND公司的另一条线路所取代。第二条线路则连接MIT公司和犹他州大学。1970年12月,S.Crocker在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领导的网络工作小组(NWG)制定出“网络控制协议”(NCP)。他也正是一年多前写出第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征求意见与建议(RFC)的人。至此,开始进入网络快速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