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1512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5-24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刘韵洁
刘韵洁
钱华林
钱华林
张树新
张树新
Charles Hedrick
Charles Hedrick
杰·西·亚·利克里德
杰·西·亚·利克里德
拉里·罗伯茨
拉里·罗伯茨
文顿·瑟夫
文顿·瑟夫
保尔·贝恩
保尔·贝恩
Einar Stefferud
Einar Stefferud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保尔·贝恩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保尔·贝恩(Paul Baran) ,也译为保罗·巴兰,或者保罗·巴伦。

(图)Paul BaranPaul Baran

出生于1926年4月29日,是与Donald Davies和Leonard Kleinrock一起的分组交换网络的其中一个发展者。

保尔·贝恩出生在波兰,但是他的家庭在1928年搬到波士顿。他在1959年获得他的工程学硕士学位和在同一年为RAND公司工作。

1968年,基于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技术的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网络(ARPANET)。这一科研进步的根本动力并非其它,而是冷战:为了防止苏联的核武器破坏美国的通讯系统,恩格尔巴特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莱纳德·克莱恩洛克(Leonard Kleinrock)、兰德公司的保罗·巴兰(Paul Baran)和ARPA的J.C.R.里克里德(J.C.R. Licklider)一道,开发出电话和广播系统之外的第三张网。多年之后,它成为了互联网。

今天回忆当年的故事,Paul Baran他说:“当时我们需要一个能经得住打击的通讯系统,但我们没有,苏联的导弹瞄准了我们,导弹可以摧毁我们的电话系统,当时,战争决策命令通过两种途径发出,一是电话系统,二是无线电,电话因为是个集中式系统,间接的打击足以将之破坏,所以我们需要一个非集中式的系统,即使受到打击也能够找到其它路径。

我获准开始一些从未做过的事,我只是做了数据包交换的一小部分工作却因整个 Internet 遭到责备,技术已经成熟到一定程度,所需的东西已经具备,需求摆在那里,经济看上去也不错,那就找人做吧。”

目录

[显示全部]

保罗•巴伦的故事编辑本段回目录

    保罗•巴伦(Paul Baran)1926年生于波兰,两岁的时候,全家移居到了美国的波士顿。父亲到一家鞋厂做工。不久,他们又举家迁往费城,开了一家小杂货铺维持生计。

(图)Paul BaranPaul Baran


    一次,小巴伦问母亲,家里算不算是有钱人。母亲微笑着回答说:“我们是穷人。”后来,他又用同样的问题问父亲,而父亲却说:“我们是有钱人。”这一回答是巴伦有生以来遇到的第一个难解之谜,同时也使他幼小的心灵开始懂得,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
    也许,巴伦遇到第二个较大的难题是在Drexel技术学院。学校对计算的要求极为严格,不管你是否已经真正理解题意,只要在一次考试中出现两次计算错误,就算不及格。许多很优秀的人在这个政策上栽了跟斗。然而学校却坚持认为,准确而快速的计算是成为科学家的前提。幸好,巴伦靠他的实力过了关,于1949年获得了这里的电器工程学士学位。
    当时的工作不那么容易找。经过几次波折,他后来结了婚,和妻子一起搬到了洛山矶。在那里,他为一家飞机公司工作,同时参加了加州大学洛山矶分校的夜校。
1959年,巴伦获得了该校的工程硕士学位。
    随后,巴伦参加了兰德公司的研究工作,同时继续在加州大学洛山矶分校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导师也极力鼓励他。可是仁慈的“上帝”却对此有不同的安排。一边工作一边读书本来就是一个苦差事。而有的时候事情会比读书本身更糟。
    一次,巴伦照例开车赶到洛山矶分校上课,居然转遍了所有地方还是找不到一个停车的地方。
    “正是在那次偶然的事件,使我得出结论:一定是上帝的意愿,不让我继续读学位了。要不然,他怎么会让所有停车位都占满了车?”    这样,巴伦一心一意地投入到兰德公司的研究项目上去。
    对于巴伦来说,也许最重要的就是对“指令”与“控制”理论的研究了。因为,这是军队指挥系统的生命线。用巴伦的定义,“指令”就是“让他们按你的意愿做某件事”;而“控制”则正相反,是“让他们按你的意愿不做某件事”。但是,如果敌人的一颗原子弹把“指令与控制系统”的中心破坏了,全国的军队就会立即瘫痪。
    早在60年代初,美国空军就与军方的思想库“兰德公司”(RAND)签有协议,研究如何在战争中保护他们的通信系统。巴伦感兴趣的也正是这一点。
    (模拟化还是数字化)    1962年, 就在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成立“指令与控制研究室(CCR)”的同一年, 保罗•巴伦为兰德公司写了11份报告, 讨论了我们今天称为“包交换”(Packet Switching) 以及“存储和转发”(Store and Forward)的工作原理。
在这11篇报告中, 影响最大的是1964年3月发表的 “论分布式通信网络” (“OnDistributed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 IEEE Trans. Comm. Systems, March1964)。在这篇报告中,他概括了“亢余联结”的原理,举出了多种可能的网络模型。

(图)设计原理设计原理


    两点之间不一定直线最短    与传统的中央控制的网络理论完全不同,巴伦的设想听起来就有点异想天开。
他提出,要在每一台电脑或者每一个网络之间建立一种接口,使网络之间可以相互连接。并且,这种连接完全不需要中央控制,只是通过各个网络之间的接口直接相连。
    因此,在这种方式下,网络通信不象由中央控制那样简单地把数据直接传送到目的地,而是在网络的不同站点之间像接力赛一样地传送。每一个网站并没有整个网络的“地图”,更不受中央的控制。网站收到数据之后,只是按当时最可能的路线把信转走。这虽然不一定是最近的路线,但往往是最有效的。
    用网络理论专门一点的话来说,传统的网络是“中央控制式网络”;而巴伦提出的网络模型则是“分布式的网络”(Distributed Networks)。
    比如,要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和广州的网络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一般的做法是在北京建立一个网络的中心控制, 由北京来控制整个网络的运行。IBM公司1975年建立的SNA网络就是这样的系统。
    就象我们平时打电话有时会听到杂音,数据在网络中传送的时候也可能会遇到干扰。电话中即使有杂音,还仍然能大致听明白对方的意思;而如果在网络通信中遇到干扰,则会引起数据的丢失。在由中心控制的网络里,可以很好地控制这类差错。
    但是,按照巴伦的设想,在分布式网络中,每一个节点都可以相互连接。并不需要通过北京的控制。从表面上看,如果某一个节点出了差错,不由中央的指令来控制修复,而是由各个节点自行修复的话,修复的时间也许会更长一些,并且不那么及时。但是,无论如何,对于分布式网络来说,单个节点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了。
一条线不通,完全可以走另一条线。
    况且,如果是中央控制的网络,从广州往重庆发一封信,仍然需要绕道北京来经过“批准”。而分布式网络倒反而更直接了当些。即使广州通往重庆的线路出了毛病,也只需绕道上海,而不必到北京来。这样,看起来效率最低的网络,却变成效率最高的网络了。
    还有,中央控制网络中的线路如果正在使用,会象打电话那样“占线”。而在分布式网络里,根本不会有占线的问题。“条条大路通罗马”,这里则是条条线路都能够送信到家。在整个通信的过程中,分布式网络只关心效果——最终把数据送到目的地,而不关心过程——从哪条路线把数据送到。
    最为重要的是,中央控制式网络并不适合打仗。如果发生战争,只要破坏了北京的中央控制,整个网络就瘫痪了。分布式网络则把这几个网站直接连接起来,不必经过北京。就象一个打不死的“变形金刚”,不管破坏了那里,它都会自行修复。

(图)Paul BaranPaul Baran

如果要从天津给广州发一封信,这封信可能通过北京,也可能通过上海到达广州。
如果北京、上海都“占线”,或者已经被破坏,这封信也仍然可以通过重庆发往广州。
    因此,巴伦在他的报告中提出,要建立一种没有明显中央管理和控制的通信系统。在这种通信系统中,每一个点都可以和另一个点建立联系。这样,破坏网络中的任何一个点都不至于破坏整个网络。
    更加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巴伦的分布式网络理论中,不仅通信的线路不是中央控制下的固定线路;而且每一次传送的数据也被规定了一定的长度。超过这个长度的数据就被分开来再传。因此,同一个数据有可能要被分成不同的部分才能传送。
这听起来似乎比分布式的线路更加不合常理。
    在这样的网络里,每个网站的工作就是接收和转送。就象寄明信片。它规定了每一封信允许的长度, 超过这个长度的信被分成不同的“块”(block)。同一封信,从同一个节点发出,到达同一个目的地却很可能要被拆散,并且也可能要走不同的路线。。
    因此,每一个“块”都不仅有“块”的内容,而且还必须做上标记:来自哪里、传往哪里。这些“块”在网络中一站一站地传递,每一站都有记录,直至到达目的地。如果某个“块”没有送达,最初的电脑还会重新发出这个“块”。送达目的地后,收到“数据块”的电脑将收到的所有“块”“合而为一”,确认无误后再将收到信件的信息反馈回去,这样,最初发出数据的电脑就不用再往外寄了巴伦的想法由于适合战争的需要,所以正对军方的胃口,因而受到了重视。同时,这一思想也体现了数据共享网络的基本特点,直到现在仍然是互联网最核心的设计思想。
    当然,巴伦之所以能够提出这一革命性的理论,不仅和他本人的才智有关,而且,当时的网络理论也到了突破的阶段。在许多时候,天才是在时代的需要中产生的。因此,不是“英雄造时势”,而是“时势造英雄”。从当时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得出同样的结论,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英雄所见略同    尽管“分布式网络”的想法有悖于常识,也有悖于传统的网络理论,然而却符合科学。因此在当时提出这一理论的不仅仅是巴伦一个人。
    如果追踪朔源的话,首先提出这一思想的应该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Leonar d    Kleinrock。 早在1961年7月,Kleinrock就发表了第一篇有关这方面理论的文章, 题目是:  “大型通信网络中的信息流”  (Information Flow  in  LargeCommunication Nets, RLE Quarterly Progress Report,J uly 1961)。这比巴伦的报告至少早了半年多。而第一本关于分布式网络理论的书也是由L.    Kleinrock在1964年完成的, 这本书的题目就是:《通信网络:随机的信息流动与延迟》(Communication Nets:Stochastic Message Flow and Delay,Mcgraw-Hill,New York,19 64)。

(图)三位互联网创始人:Leonard Kleinrock, Paul Baran, and Larry Roberts三位互联网创始人:Leonard Kleinrock, Paul Baran, and Larry Roberts

    更加引人注目的是,就在巴伦提出“分布式网络”理论之后不久,1965年的秋天, 远在大西洋另一端的英国, 41岁的物理学家D.W. 戴维斯  (Donald  WattsDavies,见右图)也在考虑建立一个崭新的网络理论。
    戴维斯出生于一个工人阶级的家庭。父亲是英国的威尔士一家煤矿的职工,在戴维斯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一家人搬到朴次茅斯,自己在邮局做收款员。
戴维斯从小就对物理感兴趣。据他自己回忆,在他还不到14岁的时候,母亲把一位先生忘在邮局里的书带回了家。这是一本关于电话系统的结构和设计方法的技术书。
他居然津津有味地读了好几个小时。
    中学还没有毕业,戴维斯就获得了几所大学的奖学金。为此,他所在的中学专门给全校放了半天假以资庆祝。经过几年的努力,戴维斯在伦敦大学获得了物理学和数学的学位。 1947年, 他加入了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  (National  PhysicalLaboratory)。在那里,他对建造当时英国速度最快的电脑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4年,戴维斯获得了去美国做一年研究的资助,其中,他在麻省理工学院还工作了一段时间。然后,又回到了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
    如果不是因为戴维斯根本不认识巴伦,如果不是因为戴维斯事先完全不知道巴伦的工作的话,完全有理由认为他是在抄袭巴伦的思想。因为,他们提出的原理简直如出一辙。不仅基本的理论框架完全一样,甚至连数据被分成的每个“块”的大小,以及数据传送的速度也被设计得一模一样。
    也许, 他们二人的理论的最大区别只在于名字。 在巴伦那里,数据被分成了“块”。巴伦还给这种把数据拆开来传送的方法,起了一个非常饶口的名字:“分布式可适应信件块交换”(distributed adaptive message block switching)。而戴维斯起的名字却真正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可以从很多名字中选一个,比如,“块”、“单元”、“部分”、“节”或者“框”(block,unit,section,segment,frame)等等。但是,最后他还是用了“包”(packet)这个词。他甚至专门为此请教了两个语言学家!后来,戴维斯回忆道:“我当时认为,给分成小块传送的数据起一个新名字很重要。因为,这样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讨论。我最后选中了“包”,用这个词来指小的数据包。”直到现在,大家一直沿用戴维斯起的名字,并且把这种数据传送方式称作“包交换” (packet switching, 不少专业书都按意思译为“分组交换”)。

(图)Paul Baran近照Paul Baran近照

    也许在巴伦和戴维斯之间还有一个小小的不同。尽管两人得出的结论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两人的出发点却根本不同。巴伦的目的是要为美国的军队建立一个用来打仗的网,而戴维斯的目的则是要建立一个更加有效率的网络,使更多的人能够利用网络来进行交流。
    又经过半年多的思考,戴维斯确认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于是,1966年春,他在伦敦的一次公开讲座上描述了把数据拆成一个一个的小“包”(packet)传送的可能性。
    讲座结束后,从听众中走出一个人,来到戴维斯的面前,告诉他,自己在英国国防部工作,他的美国同行正在做着与戴维斯一样的工作,并且得出的结论也完全一样。在美国主持这项工作的就是保罗•巴伦。
    几年以后,当戴维斯第一次见到巴伦的时候,风趣地对巴伦说:“噢,也许是你先得出结论。不过,是我给起的名字。”    这真是“无巧不成网”。三部分不同的人,在三个不同的地方,在互相完全不知底细的情况下竟然得出了完全相同的结论——远距离网络通信必须通过“包交换”来实现。 而且,他们的工作几乎是在同时进行的:Leonard Kleinrock领导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工作是在1961年至1967年;P.巴伦领导的兰德公司的工作是在1962年至1965年;而D.W.戴维斯领导的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的工作则是在1964年至1967年。
    这可以说是偶然,也可以说是巧合。但是,更加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包交换”理论的正确。否则的话,三部分人同时犯同样的错误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而这样一个正确的理论当然需要在实践中获得验证,同时也需要拿到实践中去应用。

分组交换技术编辑本段回目录

    1961年,现代数据网络之父伦纳德•克雷洛克(Leonard Kleinrock)提出了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也称包交换)的概念。

(图)Paul BaranPaul Baran

    1964年,美国兰德公司的保罗•巴兰(Paul Baran)提出一种通信方案:通信时把发送的数据分成若干片断,然后把这些片断和发送人及收件人的地址组成“数据包”,让数据包沿着预定线路传送出去;到达目的地时,再将这些数据包还原。该方案中所有数据包在传送过程中都是独立的,彼此之间没有任何联系,直至到达目的地后重新组合,这个机制就是分组交换技术。

     每台电脑都是一个「节点」(node),每个节点都彼此相联,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此种网路结构中,不存在中央的概念,而且单个节点的重要性大大降低。相对於中央控制式网路,分散式网路只重视结果——把信号送到目的地,而不关心过程——通过何种途径传输。
  网路专家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ute)对包切换及网路传播原理做了如下解释:
  “一个个信息包各自独立,其中包含了大量讯息,每个信息包都可以经由不同的传输路径,从甲地传输到乙地。现在,假定我要从波士顿把这段文字传到旧金山给你。每个信息包......基本上都可以采取不同的路径,有的经由丹佛,有的经由芝加哥,有的经由达拉斯,等等。假设信息包在旧金山以此排序时,却发现6号信息包不见了。6号信息包究竟出了什麼事?军方拨款资助阿帕网时,正值冷战高峰。核战的威胁让人忧心忡忡。因此,假设6号信息包经过明尼阿波利斯时, 敌人的飞弹正好落在这个城市。6号信息包因此不见了。其他的信息包一确定它不见了,就会要求波士顿重新传输一次(这次不会再经过明尼阿波利斯了)。也就是说,因为我总是有办法可以找到可用的传输途径,假如要阻止我把讯息传输给你,敌人必须扫荡大半个美国。没错,在寻找可用的传输路径时(假如越来越多城市被敌人摧毁),系统的速度就会减慢,但系统不会灭亡。了解这个道理非常重要,因为正是这种分散式体系结构令网际网路能像今天这样三头六臂。无论是通过法律还是炸弹,政客都无法控制整个网路。讯息还是传送出去了,不是经由这条路,就是走另一条路出去。”

(图)Paul BaranPaul Baran

  1961年,麻省理工学院的L.克莱因罗克(L.Klenrock)博士发表论文《大型通讯网路的信息流》,第一次详细论述了分散式网路理论。
  60年代,美籍波兰人保罗·巴兰(Paul Baran)撰写多份报告,不仅系统地阐述了分散式网路理论而且提出後来网路传播的核心——「包切换」(Packet Switching)。
  1965年,在兰德公司(Rand)的支持下,巴兰正式向美国空军提出建立分散式网路的计划。由於巴兰的想法适合军方的需要,因而受到美国国防部的高度重视。按照分散式网路的原理,由於单个节点的重要性大大降低,所以网路的任何节点遭到破坏,都不至於影响整个网路,而且节点越多,网路的安全性能就越高。
  与此同时,英国物理学家D.W.戴维斯也提出「分散式网路」理论,其原理同巴兰的构想如出一辙,唯一的区别在於命名。巴兰将拆分的、便於传送的数据称为「块」。而戴维斯经过深思熟虑,并请教语言学家後,选择了「包」(packet)这个术语,从此拆分传送数据的方式也就被称为「包切换」。另外,戴维斯构想包切换的初衷,也同巴兰为军方服务有所不同,他是想建立一个更加有效的网路系统,从而使更多的人可以利用网路进行交流。

英文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Paul Baran (born April 29, 1926[1]) was one of the three inventors of packet-switched networks, along with Donald Davies and Leonard Kleinrock. He was born in Grodno (then Poland) and his family moved to Philadelphia in 1928. Baran did undergraduate work at Drexel University, obtained his Masters degree in Engineering from UCLA in 1959 and began working for the RAND Corporation in the same year.

Similar ideas for a distributed data network were being independently pursued by Donald Davies from the National Physical Laboratory in the UK, although Davies was primarily concerned with the problem of resource-sharing rather than Baran's focus on military issues.

(图)布什给Paul Baran授奖布什给Paul Baran授奖

Baran also provided a spark of invention to four other important networking technologies. He was involved in the origin of the packet voice technology developed by StrataCom at its predecessor, Packet Technologies. This technology led to the first commercial pre-standard ATM product. He was also involved with the discrete multitone modem technology developed by Telebit, which was one of the roots of 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 which is used in DSL modems. Paul Baran founded Metricom, the first wireless Internet company, which deployed Ricochet, the first public wireless mesh networking system. He also founded Com21, an early cable modem company. In all cases, he provided early ideas and gave credibility to strong groups of developers who then took those ideas far beyond Baran's original spark.

Paul Baran also extended his work in packet switching to wireless-spectrum theory, developing what he called "kindergarten rules" for the use of wireless spectrum.

In addition to his innovation in networking products, he is also credited with inventing the metal detector used in airports.

预测未来编辑本段回目录

 早在1969年,互联网原始架构师之一的保罗·巴伦(Paul  Baran)就做出了20世纪最为大胆的预言:“2000年世界上最富有人将会是一名电脑设计师,这听起来有点离奇,但是当听到这一预言时优秀的设计师没有一个嘲笑。”   

  巴伦的预言并没有得到当时业内的支持,在1960年代,业内是大型主机的天下。当时,一些技术天才开始设想计算力量的强大威力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影响。而随后,比尔·盖茨一步步成为了全球的首富。

如今,保尔·贝恩发出更大胆的预测,预言每个手持设备都将成为一个“base station”,能收和发数据包,这样整个手持设备网络可以组成一个更大范围的mesh network。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3

标签: Paul Baran 保尔·贝恩 保罗·巴兰 保罗·巴伦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Paul Baran,保罗·巴伦,保罗·巴兰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