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4195 次
  • 编辑次数: 2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5-16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败》
《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败》
《二十一世纪资本论》
《二十一世纪资本论》
《快闪小子》
《快闪小子》
《中国走向全球》
《中国走向全球》
《大退化》
《大退化》
《私人帝国》
《私人帝国》
《不安分的帝国》
《不安分的帝国》
《虎头蛇尾》
《虎头蛇尾》
《可乐机器》
《可乐机器》
《好想法来自哪里》
《好想法来自哪里》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街头大战》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基本信息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文书名:《街头大战:华尔街最强势公司贝尔斯登的最后72小时》(译为《街头霸王》)

(图)《街头大战》《街头大战》

英文书名:Street Fighters: The Last 72 Hours of Bear Stearns, the Toughest Firm on Wall Street

作者:凯特·科利(Kate Kelly)

该书由企鹅集团(美国)公司(Penguin Group (USA) Inc.)旗下的Portfolio出版社于2009年5月12日出版

Hardcover: 256 pages
Publisher: Portfolio Hardcover (May 12, 2009)
Language: English
ISBN-10: 1591842735
ISBN-13: 978-1591842736

内容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The shocking fall of Bear Stearns in March 2008 set off a wave of global financial turmoil that continues to ripple. How could one of the oldest, most resilient firms on Wall Street go so far astray that it had to be sold at a fire sale price? How could the guys who ran Bear so aggressively miscalculate so completely?

(图)《街头霸王》《街头霸王》

In this vivid and dramatic narrative, Kate Kelly takes us inside Bear’s walls during its final, frenzied 72 hours as an independent firm. Expanding with fresh detail from her acclaimed front- page series i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she captures every sight, sound, and smell of those three unbelievable days.

For decades, Bear had proudly recruited “P.S.Ds”— employees who were poor, smart, and had a deep desire to become rich. An elite family or Ivy League diploma didn’t matter. Were you willing to do almost anything to make money for the firm? Were you tough enough to be a street fighter?

Bear’s leaders were arrogant and didn’t play nice. But their style had made them a fortune, and had helped Bear survive every crisis from the Great Depression to the dotcom bubble.

Yet as the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began to brew, the firm’s key executives descended into civil war. Kelly reveals fresh, never-before-told details about the moves that led to that brutal final weekend.

With a style as riveting as it is enlightening, Street Fighters is the definitive account of a once-great firm’s demise, and the human folly that led to the worst financial crisis since the 1930s.

作者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Kate Kelly is a staff reporter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nd a former reporter for Time magazine and the New York Observer. She attracted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for her three-part series of articles on Bear Stearns, which ran on the front pages of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in May 2008. This is her first book.

(图)Kate KellyKate Kelly

我成了一名记者的粉丝  作者:王冉

这两天,我成了一个人的粉丝。

她就是《华尔街日报》的记者Kate Kelly女士。我没有见过她,也不知道她长什么样,但是在读完她关于贝尔斯登的长篇报道的第一部分(全文连续三天分三次刊出)后,我把文章的链接转发了我们公司的同事,同时在邮件上方的“Subject”那一栏写了一句话:“这是财经新闻写作的巅峰。”

我平时看财经新闻基本都是一目十行,就连国内硬财经做得最好的《财经》杂志我通常也只花十来分钟就能看完。但是在读这篇报道的时候,我竟然有意地让自己放慢了速度,因为我忽然发现一个问题--我几乎舍不得把它读完。在获得第一天的惊喜之后,后面两天每天晚上回到家在打开电脑的那一刻我的心里都充满期待,像是等待一个恋人的出现。一个记者能让读者有这样的感觉,那几乎是她为这个职业赢得的骄傲。

只有一个原因让她做到了这一点:细节,以及细节后面的功课。

举个例子,全篇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在贝尔斯登宣布同意以每股2美元出售的12个小时之后,阿兰舒尔茨疲惫不堪地走进公司的健身房。

这是3月17日的早晨6点45分,这位贝尔斯登的掌舵人自从开始和摩根大通谈判关于这次紧急大甩卖的诸多丑陋细节后几乎没有合过眼。

当身着西装的舒尔茨先生出现在健身房更衣室的时候,穿着一件已经被汗水浸透的运动衫的阿兰敏斯对老板出言不逊。

“这件事怎么会发生在我们这一万四千名员工身上?”这位46岁的交易员有意把脸凑得很近,以至于让舒尔茨感到非常的不舒服。“看着我的眼睛,告诉我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两个半月之后,舒尔茨先生对这个问题仍然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面对敏斯先生以及他的同事,舒尔茨把问题归咎于一场当初他没看清的金融市场海啸。上个月,他告诉参议院的一个委员会:“即便站在今天回过头看,我也不认为当初我们能做什么事情可以给我们一个不同的结果。”

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觉得这个开头教科书般的经典。

类似的经典之处还有很多。当然,这种经典是建立在大量功课的基础上的。为了这篇报道,这位记者先后采访了将近三十位贝尔斯登的高层、普通员工以及市场中的相关人士。

就在这篇报道出来的同时,我看到另外一个新闻报道说《华尔街日报》的大老板默多克先生抱怨《华尔街日报》的文章太长。

(图)Kate KellyKate Kelly

我想默老先生抱怨的一定不是Kelly女士这样的报道。因为我相信,无论我们所处的时代多么数字多么互联网多么3G或者8G,一流的文字报道是不会没有读者的,一流的文字记者是不会不受尊敬的。

当然,我可能不会在手机上看这么长的报道,但是我愿意为这样的文字打开电脑,甚至愿意为它买一份除了在飞机上之外我已经好久没有触摸过的、最原始最传统的那个叫做“报纸”的东西。

在四川地震后,我看到过一些写得非常不错的灾区现场报道,特别是《三联生活周刊》和《南方周末》的几位主力记者。

遗憾的是,同等素养的新闻内容在财经媒体上还是太少,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譬如,围绕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娃哈哈达能事件我就没有看到过任何一篇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血有肉有细节有嚼头的深度报道。

不用说报刊杂志,甚至连那些封面印着马云、史玉柱等财经人物头像、动辄好几百页的所谓“传记”都能从头至尾没有一个让人记得住的细节。如果那也叫“传记”,国足踢的就也叫足球。(倒是有两本自传还给我留下了一定的印象,一本是冯仑的《野蛮生长》,一本是王佳芬的《新鲜》。)

几乎整整两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为什么中文财经报道反而看不明白》。两年过去了,我好像没有看到中国财经媒体的整体采编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总体感觉是,出色的记者和编辑不能说没有,但可以说太少。绝大多数财经媒体的版面上充斥的都是东拼西凑的东西、似是而非的东西以及人云亦云的东西。无论是《第一财经日报》还是《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能否成为未来的《华尔街日报》,中国本土的资本市场能否发展成为全球最主流的资本市场是一个大前提,但这个前提是它们所无法掌控的。它们能够掌控的是如何培养出一批像Kate Kelly这样的能够为这个职业赢得尊重和荣誉的记者。

我当然也理解国内财经媒体的记者们也有苦衷,这里面有环境的问题也有管理的问题,同时他们的收入肯定和Kelly女士还有相当的差距。不过我还是觉得,人一辈子总要做一两件牛叉的事情;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该至少努力在各方面允许的范围内写出一两篇能让自己骄傲、同时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不至于留白的东西来。哪怕什么都不为,就为牛叉一次,就为当一回大牌。

最后,我把前面提到的Kelly女士的那篇文字的链接放在下面。或许会有一些具备英文阅读能力以及渴望维护职业尊严的财经记者愿意在百忙之中抽点时间看一看并且受到激励或者刺激。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21184521826521301.html

书评编辑本段回目录

摘要:贝尔斯登72小时覆灭记编辑本段回目录

贝尔斯登公司(Bear Stearns Cos.),这家有85年历史的华尔街“老店”一向以强悍的交易风格著称。然而,贝尔斯登于2008年3月16日接受摩根大通公司(J.P. Morgan Chase & Co.)的收购,从破产边缘被拯救出来,成为此次金融危机的第一个重要牺牲者。这家公司从运营良好到实际上的资不抵债,仅仅发生在约72小时之内。

Kate Kelly
公司的崩溃从2008年3月13日周四晚初现端倪,贝尔斯登的高管层发现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公司的流动资金快不够了。由于忧心忡忡的客户纷纷抽回投资资金以及贷款人突然要求收回贷款,贝尔斯登此时只有不到30亿美元的现金--不足以满足次日周五的日常交易资金需求。

贝尔斯登首席执行长艾伦·施瓦茨(Alan Schwartz)马上打电话给负责为公司管理现金的清算代理行摩根大通,向其首席执行长杰米·戴蒙(Jamie Dimon)申请隔夜贷款。施瓦茨知道,如果无法从像摩根大通这样资金雄厚的贷款人那里借到钱,那贝尔斯登的唯一选择就是宣布破产。随后,他还打电话给时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New York Federal Reserve Bank)行长的蒂莫西·盖特纳(Timothy Geithner),表达了上述担忧。

作为资深的交易促成者,戴蒙愿意帮忙,但他担心仅仅通过几小时的研究就仓促做出如此重大的财务承诺有失稳妥,于是转而向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理事会(Federal Reserve Board)寻求对贝尔斯登提供贷款。

惊魂72小时
2008年3月的一个周末,政府官员和银行家们在争分夺秒地营救贝尔斯登。

Corbis2008年3月13日周四晚上6点正
贝尔斯登首席执行官施瓦茨、首席财务长莫里纳罗(Sam Molinaro)和其他高管正在开会讨论公司的现金头寸。令人震惊的消息是:公司只有不到30亿美元的现金,已不足以满足周五正常经营的需要。

Bloomberg News2008年3月14日周五凌晨4点45分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时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总裁盖特纳(见左图)、时任美国财长鲍尔森以及其他政府官员正在举行一个气氛紧张的会议,讨论贝尔斯登公司面临的危险状况,及其破产可能产生的市场影响。为避免引发灾难性后果,美联储理事会批准一项决议,通过摩根大通公司向这家濒临绝境的投行提供紧急贷款。

Bloomberg News晚上7点半
执掌贝尔斯登以来从未如此身心疲惫的施瓦茨正在回家的路上,接到盖特纳和鲍尔森共同打来的电话,告诉他必须在周日晚上前把贝尔斯登卖掉。施瓦茨打电话告诉首席财务长莫里纳罗这个消息,两人说好第二天一早就在办公室里详谈。
2008年3月15日周六 晚上6点正
与有收购意向的摩根大通公司进行整整一天的尽职调查会议后,施瓦茨从这家大型银行得到一个意向性报价,价格在每股8到12美元之间。施瓦茨及其团队很无奈,因为价格不高,但又感到如释重负,因为毕竟有了达成交易的可能。

Getty Images2008年3月16日周日上午9点正
在彻夜不眠地对贝尔斯登的账簿进行研究后,摩根大通的高管们聚在一起讨论这笔收购交易。摩根大通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戴蒙听取了部下对贝尔斯登公司所持抵押贷款资产品质的担忧后,决定终止收购谈判。

盖特纳将最新进展情况通报给鲍尔森(见右图)和伯南克,他们讨论政府能否通过同意承担贝尔斯登的潜在损失的做法来支持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

(图)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左)和贝尔斯登CEO艾伦•施瓦茨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左)和贝尔斯登CEO艾伦•施瓦茨

Reuters下午4点45分
贝尔斯登的投资银行家们接到摩根大通的来电,确认该银行的最终收购报价:每股2美元。虽然包括董事长吉米.凯恩(Jimmy Cayne)在内的贝尔斯登董事会成员都对此感到不满,但还是无奈地接受了报价。
晚上7点零5分
这场不到最后时刻不见分晓的并购交易终于尘埃落定并公告天下。10分钟后,美联储发布一个“开放贴现窗口”的计划,允许投行直接向政府拆借资金,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举动,目的是对其他陷于困境的华尔街公司伸出援手。3月14日,经过数小时的紧张磋商,美联储官员从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就从未启用过的一项法令中找到一个临时性解决方案:通过摩根大通银行,向贝尔斯登提供一笔规模不限的贷款。下文描述了这72小时之内发生过的一些重要事件。

2008年3月13日周四,晚上7点45分左右。

当晚接到来自贝尔斯登的电话时,盖斯纳并不吃惊,因为早在周四早上,艾伦·施瓦茨就给他来过电话,谈到公司可能将面临现金危机。

13号的白天,盖斯纳已经花了很长时间与同事和其他政府监管机构沟通,讨论陷入困境的贝尔斯登正面临的诸多问题,试图分析这家投行走下坡路的速度会有多快。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的一些官员不同,他对贝尔斯登当天开门营业时手头还持有近100亿美元现金的消息并不买账,他觉得最关键的不是手头有多少流动资金,而是这些现金在目前这种频临崩溃的市场状况下能够维持多久。他的猜测是:维持不了多久。

当晚早些时候,这位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已和施瓦茨通过话,知道他正在和摩根大通联系贷款事宜。然而,除非有新消息出来,否则盖特纳只能等待。当贝尔斯登首席执行长施瓦茨再次来电时,他正与妻子和孩子们在郊区的家中吃晚饭。

“我们手头的现金只有三、四十亿美元,看来别无选择,只能提出申请了。” 施瓦茨说,他说的“申请”是指申请破产保护。

当晚,施瓦茨也给杰米·戴蒙打电话,打断了这位摩根大通首席执行长正与家人庆祝的52岁生日派对。“我们得干点什么了。”贝尔斯登首席执行长施瓦茨说。他知道,现在邀请摩根大通整体收购贝尔斯登公司显得非常仓促,但如果不能马上获得融资,公司在周五就开不了门。他请求戴蒙考虑为公司提供250亿美元的信贷额度。戴蒙同意考虑一下。

结束与施瓦茨的通话后,摩根大通首席执行长戴蒙努力与史蒂夫·布莱克(Steve Black)取得联系,后者是负责此类交易的部门经理,目前正和家人在安圭拉岛(Anguilla)度假。布莱克是摩根大通投行部门的联席负责人,也是戴蒙的老战友,早年同在花旗银行任职。此时,布莱克正和妻子在外头吃晚饭,把手机留在饭店了。戴蒙必须想出布莱克会在哪家餐厅吃饭,并得到那家餐厅的电话号码。

2008年3月14日周五,早上8点半。

在贝尔斯登公司位于麦迪逊大道的总部大楼内,六层的办公区域一片混乱。美联储同意向公司提供紧急贷款的好消息让大家欢欣鼓舞,但兴奋的心情很快就被淹没在如何组织好公告措辞的焦虑和紧张之中。贝尔斯登当然希望新闻公告听上去尽可能地积极正面,仿佛公司能够像往常一样正常营业。他们还希望公告能给人一种暗示,即万一公司出现问题,摩根大通有意收购贝尔斯登。不过,在贝尔斯登与他方商谈并购事宜这一点上说到什么程度,各方都有不同观点,因为这些并购谈判都还处于初期阶段。

另一个争论焦点是美联储贷款的期限。政府官员和摩根大通建议贷款期限为28天,这段时间足够贝尔斯登度过难关,并给外界留下一个印象,即公司目前还很安全。然而,贝尔斯登的律师希望把这一期限定为“至少28天”,以提供更多的灵活性,但贷款方坚持立场,并告诉贝尔斯登,贷款期限最多只能是28天。

在这些争论中,贝尔斯登的财务主管鲍勃·奥普敦(Bob Upton)在高管的办公室间来回奔波,征求各方对公告内容的意见。经过90分钟的来来回回,奥普敦终于受不了了。“这件事必须马上定下来,”他对贝尔斯登一位资深投行家理奇·梅特里克(Richie Metrick)说,“得让市场知道这个消息!”

Associated Press
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左)和贝尔斯登CEO艾伦·施瓦茨但此时高管们已经分不清哪份才是最终的定稿了。奥普敦快速检查一下,抓起一份他认为是定稿的打印件,跑向复印机。此时,在首席财务长办公室等待的施瓦茨正好在冲着外头大叫:“把那该死的文件拿过来!” 梅特里克向奥普敦大声催促,奥普敦也大喊着回应:“我正忙着弄完那该死的东西!”他手拿稿件,冲向复印机。

大约一刻钟后,9点13分,摩根大通公司通过商业信息平台发布了公告,立刻成为各大新闻平台和CNBC争相转载的爆炸性新闻。“摩根大通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向贝尔斯登公司提供融资”,新闻标题上写道。公告中还说,摩根大通和美国政府将共同向贝尔斯登提供“有担保贷款”,即有抵押物作为担保的借款,“目前贷款期限不超过28天”。公告的最后一句话最耐人寻味:“摩根大通正与贝尔斯登密切合作,为该公司谋求长期性的融资或其他替代方式。”

9点21分,贝尔斯登发布了一份措辞相似的公告。这两份公告中都不包含美联储确认提供支持的声明,因为美联储理事会全体成员还没来得及开会,正式批准这个贷款计划。

几分钟后,纽约证券交易所开市营业了。从第一份公告发布到美国股市开盘之间的17分钟,贝尔斯登的盘前报价出现令人惊奇的大涨,涨幅超过9%。公司七层的抵押贷款交易员们欣喜若狂。“我们有救了!”有人喊道。贝尔斯登所发行债券的信用违约保险的报价降至数天来的最低点,有人开始打趣那些所谓的“空头”--看空贝尔斯登股票寄希望于股价进一步下跌的炒家--要被“逼仓”了,或者即将倾家荡产。

在听说了贝尔斯登股价的最新消息时,布莱克正在安圭拉岛收拾行李准备回程。摩根大通已在迈阿密安排好一架公司专机,前往安圭拉岛接布莱克夫妇回纽约,以便尽快让布莱克提出建议是否收购贝尔斯登--现在,这已成为放在台面上的选择之一。布莱克摇摇头,“大家都没搞明白刚发生的一切,”他对妻子说,“我敢打赌,等我们抵达纽约时,贝尔斯登的股价已经跌了一半。”

Associated Press几分钟后,纽约证交所开市,盘前贝尔斯登股票的买盘迅速被大量涌入的卖盘所取代,股价很快回吐涨幅,开始快速下跌。

在华盛顿,时任美国财长鲍尔森(Hank Paulson)正要与金融行业高管们举行一个电话会议,他想明确自己的谈话基调,因此在一张纸上写下一些要点。他不想看到有人趁火打劫,卖空贝尔斯登股票,给这家已经疲于奔命的公司雪上加霜,因此决定向各大金融机构把话挑明:我希望你们别捣乱。

电话会议一开始就没什么好兆头,技术上的问题一些与会者难以听清其他人的发言,施瓦茨是用一个临时手机打过来的,而戴蒙一直到会议开始15到20分钟后才出现。

等大家静下心来开会,鲍尔森首先发言。“我希望你们以一个负责任交易对手的方式与贝尔斯登打交道。”他对大家说,“你们都在不同的公司,理当保护自己公司的利益。”然而,现在是非常时期,他希望各机构在与贝尔斯登交易时不要提出不合理的资产抵押要求,或要求额外现金和证券为贷款提供担保,并要以诚信原则与贝尔斯登进行交易。

与此同时,在美国股市,贝尔斯登并非唯一一个股价大跌的公司。在开盘后的头一个小时内,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已经下跌超过300点,30只成份股中有29只股价下跌,包括摩根大通在内的其他金融机构的股价全都掉头向下。

抵达机场后,布莱克找到一台电视,但他难以相信股价的下跌速度。他预计自己四、五个小时后到达纽约时贝尔斯登的股价才会腰斩,而不是开市后的短短45分钟。

此时,美联储理事会已在位于在华盛顿的总部大楼开会,批准对贝尔斯登的紧急贷款。美联储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及其同事不喜欢用政府的钱来维持一家商业银行运转,但他们认为帮助贝尔斯登度过难关可能要比放任其倒闭更好一些。

对贝尔斯登的紧急贷款以全票通过。

2008年3月16日周日,早上8点半。

施瓦茨站在总部大楼12层的董事会会议室内,周围有100多名贝尔斯登的员工。他在讲述贝尔斯登与摩根大通合并所带来的潜在利益。这是一件正确的事情,他对大家说,而且在危机处境之下,双方的企业文化似乎磨合的不错。

“我们已经达成了协议,”他告诉大家,“但你们不会喜欢的。”

Kate Kelly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街头大战》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Street Fighters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