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3350 次
  • 编辑次数: 3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5-04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败》
《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败》
《二十一世纪资本论》
《二十一世纪资本论》
《快闪小子》
《快闪小子》
《中国走向全球》
《中国走向全球》
《大退化》
《大退化》
《私人帝国》
《私人帝国》
《不安分的帝国》
《不安分的帝国》
《虎头蛇尾》
《虎头蛇尾》
《可乐机器》
《可乐机器》
《好想法来自哪里》
《好想法来自哪里》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打造一个更安全的地球》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图书基本信息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打造一个更安全的地球打造一个更安全的地球

《打造一个更安全的地球:如何管理气候变迁,创建一个进步与繁荣的新时代》

Blueprint for a Safer Planet: How to Manage Climate Change and Create a New Era of Progress and Prosperity (Hardcover)
by Nicholas Stern (Author)

Hardcover: 256 pages
Publisher: The Bodley Head Ltd (2 April 2009)
Language English
ISBN-10: 1847920373
ISBN-13: 978-1847920379

内容概况编辑本段回目录

渴望看到些更新锐观点的读者或许会更喜欢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爵士的新书。尼古拉斯爵士是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他还为英国政府写过一份很有影响力的关于气候变化经济的报告。书中他重点讨论成本收益问题,得出一个与他2006年所作报告类似的结论,投入世界总产值的1-2%来解决温度显著上升问题是一个合理的选择。这让本书看起来似乎有些多余,但该书针对的是更广大的读者群体而不是政府官员,并且书中还引述了一些最新的(也是令人担心的)关于气候科学的发现,倒也值得一看。

今年这份研究比起当年的官方报告,行文更加平易近人,便于普罗大众阅读和理解,并整合了一些更新进又震撼人心的气候科学研究发现。

作者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Stern爵士是中国人民大学名誉教授,曾于1988年在人民大学任教半年(时任伦敦经济学院教授),2001年来人民大学访问并演讲。Stern爵士现任英国政府气候变化与发展经济顾问、气候变化经济斯特恩观察小组主席、政府经济服务网络主席;2003年起任财政部常务次官;2004年起任首相非洲问题委员会政策研究主任;2000-2003年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 1994-1999年任欧洲复兴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和总裁特别顾问。

斯特恩报告冲击波编辑本段回目录

  世界上“第一份以美元为单位的全球变暖影响估价”声称,到下世纪初,全球可能因为气候变暖而损失5%-20%的GDP

(图)斯特恩爵士(Sir Nicholas Stern)斯特恩爵士(Sir Nicholas Stern)

  □ 《财经》杂志记者 王以超 王丰/文

  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为期12天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正在举行。将于11月17日闭幕的这一会议曾被普遍认为对启动“后《京都议定书》”谈判具有重要意义,却被之前另一份更具爆炸性的报告抢走了风头。

  会议正式开始前一周,10月30日,英国政府正式发布了由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Nicolas Stern)主持完成的评估报告,对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经济影响给出了迄今最为清晰的图景:

  如果在未来几十年内不能及时采取行动,那么全球变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将堪比世界性大战以及20世纪前半叶曾经出现过的经济大萧条。届时,全球GDP(国内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都有可能灰飞烟灭。

  在接受《财经》的书面专访时,斯特恩用“迷人而又复杂”(fascinating and complex)来形容全球变暖这一话题。

  他或许早就清楚,这份报告仅是一个新话题的开始,关于全球变暖的经济影响的争论还远未结束。

  “温室气体”功过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对于冷暖阴晴这些变化习以为常。但实际上,地球的气候系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它既不高又不低,且没有急剧的变化,简直是一个完美的“生命温床”。殊不知,在很多其它行星上,动辄数百度的变化是再平常不过的了。

  问题是,地球是如何保持这样一个适宜生存的环境的?

  到19世纪,科学家已经逐步揭开了其谜团:最终的热源实际上来自太阳,阳光照射在地球上,部分被反射回太空中,有部分被空气和地球表面吸收,从而使得地球变得温暖。

  同时,地球也会把自身的热量以长波(红外)的形式向外辐射。不过,这些辐射并不会全部返回到太空中。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甲烷以及氮氧化物等气体会吸收这些长波辐射,从而把地球包裹得像温室一样温暖。这些气体,统称为“温室气体”。

  感谢这些温室气体,如果没有它,也许整个地球都会变成比西伯利亚还冰冷的荒原。但问题是,一旦这些温室气体的浓度太高、气温上升到一定程度,也许会彻底改变现有的气候系统,从而造成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紊乱,甚至毁灭性打击。

  第一个这样的警告,或许可以追溯到1896年。诺贝尔奖化学奖得主、瑞典化学家阿列纽斯(Svante Arrhenius)表示,每年因燃烧煤炭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将会造成气温的轻微上升,长期积累下去就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如果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一倍,全球气温将上升5-6摄氏度。

  自上世纪50年代,科学家的目光越来越集中在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对气候的影响上。转折性的事件发生在1988年,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决定建立“气候变化政府间专门委员会”(IPCC),以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影响及对策进行评估。

  1990年,IPCC发布了第一次评估报告。此后的1995年和2001年,第二次和第三次评估报告相继发布。预计第四次评估报告将于2007年正式发布。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首席科学家张称意博士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目前,主流科学界对于全球变暖的趋势已基本达成共识,即现在的温度已经达到了1000年来的最高点。

  预测气候这种复杂系统的变化规律仍存在相当的不确定性,但人类活动尤其是工业生产、能源利用以及土地利用等,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得到了广泛的接受。一个明晰的信号是:在整个工业革命之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约为百万分之二百八十,且长期保持稳定;而在过去200年内,却增加到了百万分之四百三十,增长幅度超过50%。

  斯特恩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他的这份报告已经考虑到了一些科学上的最新证据;在完成报告的过程中,他也一直与英国气象局(哈德利气候预测中心)、IPCC的气候专家们保持着密切联系。

  对于这种说法,不少专家在接受《财经》采访时也给予了认同。“这份报告从科学角度是严谨的,它包含了世界多个组织的重要发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气象学专家冯又嫦教授(Inez Fung)对《财经》强调。

  经济影响之争

  不过,这份历时一年多完成、凝聚了20多位专家学者心血的报告,在经济学上的意义仍然充满争议性。

  报告称,如果不立即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到下世纪初,全球可能因为气候变暖而损失5%-20%的GDP。11月2日出版的英国权威科学杂志《自然》指出,这是世界上“第一份以美元为单位的全球变暖影响估价”。

  在接受《财经》专访时,斯特恩表示,这只是基于长时间、世界多个地区以及一系列可能出现的情景的一个平均比例。但是,高达20%的GDP损失可能性,仍然使得不少人感觉受到了“惊吓”。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的经济学家理查德·托尔(Richard Tol)在接受《自然》采访时就认为,在评估全球变暖对水供应、农业、健康以及保险等的影响时,实际上斯特恩只选择了最为悲观的研究结论。此外,在评估海水上升的影响时,也忽视了防波堤等设施所起的保护作用。

  “这是一份很好的报告,但其中却包含了太多的假设。”他委婉地批评说。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大源教授接受《财经》采访时也表示,在经济学中,估价本身就是件很困难的事情;更何况全球变暖仍然充满着不确定性,引起争议是很自然的事情。

  报告还宣称,如果人类希望把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百万分之450-550的水平,也就是说,确保气候变化不超过人类之前的经验(即温度变化不超过5-6度,这也是人类走过冰期迄今经历过的最大温差变化),那么每年所需要的投资,只占到全球GDP的1%。

  这显然不是一笔过分奢侈的投资。斯特恩对《财经》表示,这样一笔支出根本不足以中断现在的经济增长,同时也不会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剧烈变化。

  然而,不少人对这个数字也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斯特恩在高估全球变暖的经济影响的同时,又人为低估了从目前的经济体系过渡到“低碳(排放)经济”的成本。

  根据《京都议定书》,仅要求发达国家到2012年,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相对于1990年下降5.2%的目标。但从实际进展看,加拿大、日本以及欧盟一些国家要实现这一目标都有相当难度,何况到2050年要达到削减60%-80%的额度。

  一些经济学家、能源专家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就指出,目前全球接近九成的能源供应仍然依赖于传统的化石能源,要实现整体转型,其成本可以想像。

  中国面临更大挑战

  在接受《财经》采访时,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江家驷表示,斯特恩报告虽然只是“系列警报”中最新的一次,但“中国过分重视能源问题,相对忽略气候问题”的取向,确实到了重新思考的时候了。不少专家、学者在接受《财经》采访时,也都发出了类似警告。

  在目前《京都议定书》框架下,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并不承担强制性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相反,通过清洁发展机制,中国企业及政府还可以从碳交易中获得一些收入。

  但在“斯特恩报告”发布之后,一种担心是——气候问题有可能越来越多地成为新的“国际性工具”,中国必须提前做好应对的准备。

  斯特恩报告,是直接受英国财政大臣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委托完成的。舆论普遍认为,布朗很有可能明年接任首相职务;届时,英国可能会在欧盟提出更加激进的控制温室气体的政策建议。而随着共和党在刚结束的中期选举中遭到挫折,一直对气候变化持强硬立场的美国态度也有望出现松动,从而加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大合唱”中。

  根据国际能源署最新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09年,中国将可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

  接近政府决策层的人士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至少在2050年之前,鉴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中国都不会倾向于接受硬性的排放限额。但是,中国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加,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斯特恩在接受《财经》专访时就指出,要把全球的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百万分之五百五十,不仅发达国家要作出大幅削减,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也必须使得2050年的排放与1990年相比,增长幅度不超过四分之一。

  据联合国的统计,目前中国的人均碳(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仍然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五分之一左右,只相当于美国的六分之一。但从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态势来看,如果不做大的结构调整,中国人均碳排放突破世界平均水平并不遥远。

  11月10日,正在访华的欧盟贸易专员曼德尔森在北京发表演讲时就表示,将来的WTO谈判中,可能会考虑到气候变化因素,比如对“气候友好型”的产品征收更低的关税等。而这些一旦付诸实施,显然,会使得正在经受“绿色壁垒”困扰的众多中国企业面临更多的挑战。

  但是,中国要在短期内大幅度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的政策、制度、技术以及资金方面的挑战,也是可想而知的。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与经济政策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胡涛博士接受《财经》采访时就指出,目前中国的大部分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更缺乏足够的技术来完成这种转型。他呼吁建立类似于“蒙特利尔多边基金会”这样的机制,来确保发展中国家获得良好的支持。

  1987年,旨在削减臭氧层消耗物质用量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正式签署;三年之后,正式成立了一个基金会,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产品替代。截止到今年4月,发达国家等对这个基金的投入已经超过20亿美元;在全部189个缔约国中,有143个已经达到了排放削减目标。

  目前,已经有不少发展中国家的专家学者建议设立类似的基金会,由美国、澳大利亚等人均碳排放大国出资,通过基金的形式来购买其“超额额度”。

  在接受《财经》专访时,斯特恩也承认,仅仅依靠现有的机制,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显然难以在财政上得到保障。要知道,要完成这种经济转型,每年需要的投资都在200亿-300亿美元。

  在技术方面,斯特恩则建议开展国际性的研发合作,包括统一市场标准以及分享信息等。长期关注气候变化政策的国际资本结构委员会(ICCF)董事总经理玛尔戈·托宁(Margo Thorning)博士也向《财经》记者强调:“发达国家应该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一起分享相关的知识产权,这才是真正‘双赢’的选择。”-

  本刊实习研究员宋凯琳、谢志宁对此文亦有贡献

专访《斯特恩报告》主笔古拉斯·斯特恩编辑本段回目录

专访《斯特恩报告》主笔、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

陈达

当一份有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斯特恩报告》正形成一股冲击波时,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来到了中国,同中国的官员和经济学家就《斯特恩报告》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经过一年调研,斯特恩主持完成了《斯特恩报告》(下称“报告”)。10月30日,英国政府公布了这份报告,英国首相布莱尔和财政大臣布朗当天都出席了报告的发布仪式。这份长达700页的《斯特恩报告》指出,不断加剧的温室效应将会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其严重程度不亚于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

12月1日,斯特恩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的专访。斯特恩告诉记者,《报告》首先就是要让那些对环境保护在经济中的重要性表示怀疑的人改变他们的态度。

拿着这份报告,斯特恩似乎开始了其漫长的游说历程。前几日,斯特恩和日本方面进行了报告内容的分享,之前和欧洲一些国家的相关人员进行了磋商,再之前在联合国的气候变化大会上进行了发言,还将会去印度。“明年的早些时候我会将报告提交给美国、巴西、印度尼西亚。”

“明年在印尼举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我想这个报告也会是个强有力的‘武器’。”斯特恩说。

关于经济损耗

和成本的数字

《报告》一公布,最吸引眼球的就是其中关于经济损耗和成本的数字。斯特恩告诉记者:“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的话,气候变化的总代价和风险将相当于每年至少失去全球GDP的5%。而如果考虑到更广泛的风险和影响的话,估计损失将上升到GDP的20%或者更多。”

他进而又谈到,相比之下,采取行动的代价,也就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避免遭受气候变化最恶劣的影响的成本,可以被控制在每年全球GDP的1%左右。

事实上,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该份报告中带有太多的假设,对于估价本身提出质疑。外界普遍认为,从目前的经济状况要过渡到斯特恩所提出的“低碳经济”需要付出高额的成本,转变目前的能源利用模式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而且减少温室气体还会影响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

然而,斯特恩向记者坚持自己的观点,“我并不认同这种情况,我认为从经济角度看,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尽早采取有力行动的收益要大于成本。”

《斯特恩报告》认为,如果各国政府在未来10年内不采取有效行动遏制温室效应,那么全球将为此付出高达3.68万亿英镑的经济代价,这将超过一战、二战和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所付出的代价。到本世纪晚些时候和下个世纪,经济和社会活动会因我们今后几十年的行为面临遭受重大破坏的危险。

相反,斯特恩告诉记者,与气候变化影响带来的经济损失相比较,减排成本更加经济。将空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550PPM二氧化碳当量以下所需的成本是GDP的1%。

“但是,我们采取的行动应该是持续的。现在的应对措施只能对未来40年~50年的气候产生有限的影响,但若将行动持续10年~20年,则将对本世纪后50年乃至下个世纪的气候产生深远影响。”他说。

必须全球共同采取行动

斯特恩在接受采访时,特意给记者罗列了气候变化将给中国带来的影响,首先极端天气时间的变化,会使得华南地区洪涝灾害上升50%,冰川加速消失,极端天气事件和趋势对农业收成、水资源和土壤退化都有不利的影响,因而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储蓄和投资。其次区域发展和旅游业方面,中国三分之一以上的自然旅游景点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脆弱。另外,中等水平的海平面上升将威胁到中国的海岸地区,包括城市和人口稠密的三角洲。

他告诉记者,这些都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经过严密测算得来的。但是他强调,在全球协调行动的时候,中国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他撰写报告的一年多里,他和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经常交流,得到了他们很多的观点。而在此次的访华过程中,他和中国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煤炭部和铁道部的人士及50个国家主流经济学家共同探讨了很多融资和技术的问题。

(图)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

“中国没有在等待和观望。”他说,这是他一年多撰写过程中从中国感受到的。在许多次会谈过程中,他感觉到,中国政府对这个问题抱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而且对于细节有很细致的研究。

“他们会去考虑相关的技术是否可以用到实际的领域中,并会考虑到资金支持问题,我并没有感觉中国政府想要推后行动的意向,我能感受到中国政府已经把这个问题看得非常急迫了。”他说。

他告诉记者,这次来到中国很高兴看到,中国政府对他最后这份报告的结论表示认可。在他看来,发展中国家,先考虑增长,再考虑调整,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比如说,提高能效可以节约我们的能源,减少森林砍伐,向低碳经济发展,所有这些行动是促增长的,而并非使经济增长放慢。”他表示。

然而,斯特恩特意向记者强调,在他撰写报告的过程中,他深刻地感受到必须全球共同来采取行动,没有必要让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单独完成。在他看来,即使发达国家承担起在2050年前把绝对排放减少60%~80%的责任,发展中国家也应该采取具有实际意义的行动。

Related相关

与政府“密切合作”的经济学家

事实上,英国媒体曾经这样讽刺地评论说,作为英国经济服务部门的负责人,也是英国财政部最高的官员(财政部常任秘书长)之一,斯特恩的正式任务是对气候变化作出经济上的阐述,但是英国财政部部长戈登·布朗选择了他最亲密的朋友之一斯特恩来完成这个报告,确是想要获得他所想要的答案,而英国政客们认为,《斯特恩报告》的结论是为了让这位财政部长更容易推行他不受欢迎的“绿色”税,而这正是布朗惯用的战术伎俩,而《斯特恩报告》给予了他无懈可击的力量。

的确,先是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后是英国财政部的高级官员,在他离开大学的教学工作之后,他从一个学院的教授成为了政府部门的成员。“在政府部门从事经济学研究和相关内容的推广,让我获益匪浅。”斯特恩说。

他承认英国政府在他撰写报告过程中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但是他认为正是由于气候变化问题是需要各国政府支持和认可的,所以这方面的研究和政府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在谈到其他国家时,他说道:“今年2月,我在美国呆了很长一段时间,和媒体进行了会谈,他们也有强烈的兴趣,虽然和政府没有直接的交流,但是明年2月份我会去和他们交流,他们已经意识到认可我的报告,这是美国政府的态度。”

但是斯特恩表示,作为一名经济学家,他不会对制定政策进行干预,而他的工作只是建议。

他认为,政策工具的选择取决于各国的国情、特定行业的特点,以及气候变化对策和其他政策的相互作用。在实际过程中,有的政府可能注重交易,有些可能注重税收或监管等,而且政策的选择在各个行业之间可能还有所不同。

“我的核心观点是,全球应该朝向低碳经济发展,而且从成本上来说是可以控制的,但是如何使用低碳技术,这由各个国家自己决定。”他说。
在他看来,在各国走向“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应该会包括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的利用,至于哪个国家选择哪种能源,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中国已经有大力发展核能的计划,中国也考虑采取其他能源的种类,在“十一五”规划中也强调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这些雄心勃勃的计划需要中国自己来进行具体设计。

全球经济风险评估的空白编辑本段回目录

  坦白地说,对全球经济体系稳定性做出公正评估,需要两种独立性。首先,除了自身的名誉外,做分析和判断的机构不能有任何东西依赖于它所做的评估;自身的政策或贷款尤其不应受到其判断的左右。这意味着它不应该拥有任何政策或贷款机构。因此,它不可能是现有的国际金融机构之一,因为这些机构都是决策性的、政府性的或贷款性机构。

  其次,这个机构必须独立于大国或全球经济体系中可能影响未来稳定的部门。因此,它不能受到董事会的干涉。这意味着,它的评估不能由目前形式的国际金融机构做出,甚至也不能由改革提案中可能出现的任何形式的金融机构做出。现实情况是,对于任何可能解读为批评自己国家的声明,主要股东总是会凭借其董事会成员身份进行干涉。

(图)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

  那些国际金融机构的资深人士(以我来说,我曾在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工作了10年)会知道,要对重要经济体做出判断,而不受董事会成员或职员直接和间接的干涉——通常依据来自其中央政府的明确指令,这有多么困难。如果这类具有政治动机的董事会干涉或修改成为可能,就不可能对经济风险进行坦诚而明确的评估。

  我们一定不能欺骗自己说,培育未来稳定性的职责可以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金融稳定论坛(Financial Stability Forum)、国际清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或任何未来形式的这类机构承担。1944年,凯恩斯(Keynes)在布雷顿森林设计这些机构的时候,就清楚预见到了此类董事会干涉的必然性。历史经验证明了他的先见之明。把评估与董事会干预分离开来至关重要。

  要求是什么?任何新机构的架构均需遵循上述两种独立性的要求。此外,对不稳定根源的评估,其影响力将取决于分析质量,因此人员组成必须是一流的官员。它的任务是就未来不稳定的主要根源发出明确警告,同时向政府或关键私人机构的决策者施加压力。

  一个拥有100位高质量员工和出色领导力的机构会非常高效。每年2000万美元的预算应该就足够了。5亿美元的捐赠,将令它在30年或更长的时间拥有必要的独立性。它的董事会将是顾问性的非常驻机构,每年召开会议的次数不超过两次。董事会会有权力任命主管(比如说,7年的任期),确保其财务得到妥善管理。但它无权干涉评估或对其发表评论。

  它的领导人应该具备杰出的经济资历、丰富的高级别政策经验,将因为走上独立于其祖国的职位而受到尊敬。可能的领导人选——聚焦于非G8国家(如果某人拥有较强的国际视角,那么这不是一个必要条件)——举例如下:印度的蒙特克·辛格·阿卢瓦利亚(Montek Singh Ahluwalia)、波兰的勒茨克·巴塞罗维茨(Leszek Balcerowicz)、土耳其的凯末尔·德尔维什(Kemal Dervis)、墨西哥的弗朗西斯科·希尔·迪亚斯(Francisco Gil Diaz)、以色列的斯坦利·费西尔(Stanley Fischer)和南非的特雷弗·曼纽尔(Trevor Manuel)。

  对现有机构进行修修补补,无法提供我们需要的独立性。就不断增加的系统性风险发出警告,这项具有政治敏感性的任务只能由一家新机构承担。我们可以创建一家这样的机构,让付出的代价远低于我们所面临的危险。由于我们见证了走错路的极端后果,现在是时候采取行动了。

  本文作者是伦敦经济学院IG帕特尔讲座“经济学和政府”教授,曾任欧洲复兴开发银行(1994-99)和世界银行(2000-03)的首席经济学家。他的新书《打造一个更安全的地球》(A Blueprint for a Safer Planet)将于4月2日出版。

气候变暖可能导致全球经济大萧条编辑本段回目录

     根据英国政府首席经济学家Nicholas Stern于10月30日在伦敦公布的一份全球温室效应评估报告,全球气候变暖将使世界经济出现一次严重衰退。这项研究同时建议世界各国应着手减缓进一步的气候变化。报告指出,如果不对温室效应采取适当措施,全球将出现上世纪30年代那样的经济大萧条,由气候变暖造成的洪水或干旱将使大约2亿人流离失所。

      目前大多数有关全球变暖影响的研究都预测其对于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将是适度甚至是最小限度的。这些预测结果中的一个最主要的影响恐怕就是气候模式的变化将对全球的渔业和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同时将有数百万人因飓风、干旱、洪水以及其他极端气候事件被迫转移。然而根据Stern的这份报告,这些研究远远没有做到家。Stern和同事特别指出,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之前的经济学研究大大低估了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全球气温升高。利用一种更为精确的评估方法,研究人员预测,气候变化将使全球的生产总值削减5%到20%。

      然而这份报告也具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全球各国通过使用对环境更为友好的技术从而能够将这一损失减少至1%。报告建议全球增加对能源技术研究的投入,使目前的科研经费增加一倍。报告特别指出,全球应该重视对二氧化碳的收集和储藏的研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Stern的研究小组呼吁世界各国携起手来减缓全球变暖的进程。但是这份报告同时提醒发达国家必须承担经济投资面临的主要冲击,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欧洲和北美国家需要为迄今为止全球7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负责。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市非营利机构电能研究所的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主管Richard Richels表示:“这项研究确立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共同点。”Richels指出:“这份报告中的许多问题都已在来自全球不同政治范畴的人群中达成了共识。”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尼古拉斯·斯特恩 打造一个更安全的地球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Blueprint for a Safer Planet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