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179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3-29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李克强经济学
李克强经济学
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
自由竞争
自由竞争
春游经济
春游经济
婚姻经济学
婚姻经济学
裙摆经济学
裙摆经济学
牛肉饭经济学
牛肉饭经济学
《经济学人》
《经济学人》
股票过户
股票过户
上市品种
上市品种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外国经济史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外国经济史编辑本段回目录

 

正文编辑本段回目录

  与中国经济史相对应的一门学科。研究中国以外的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演变的历史,以及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共同的发展规律、各自的特点和形成这些特点的主客观因素。
  对象和范围  外国经济史是一门历史科学,同时也是一门经济科学。如以地域范围来划分,包括:国别经济史(英国经济史、美国经济史等);地区经济史(欧洲经济史、拉丁美洲经济史等);世界经济史(世界经济形成、发展的历史)。如以经济部门来划分,包括:农业发展史、工业发展史、货币银行史等。
  研究世界各国或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历史,首先要解决一个有关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说,人类社会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或五种社会经济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综观世界各国或各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除某些特殊情况外,一般说来,都曾依次经历了前面的四个阶段;现在,有些国家和地区已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段。由于各个社会经济形态或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生产关系,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规律和过程,因此研究外国经济史,应先划分五个社会经济形态或发展阶段,然后依次在每个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选择处于这个历史阶段上的主要地区或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些国家,分别阐明它们经济兴衰的历史过程、规律性和具体特点。这样的体系结构,有利于对不同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共同规律性的探索和处于同一阶段的各个地区或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的比较研究。在外国经济史这门学科中,不宜于自始至终按现有的国家范围或各个地区分别阐明它们的经济历史过程,否则,外国经济史将成为各个地区经济史或各个国家经济史的简单总和。至于对现有的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从古至今的经济发展历史的研究,这是国别经济史或地区经济史承担的任务。同时,对外国经济史这门学科来说,也不宜于简单地用几世纪到几世纪的办法来划分历史阶段,因为处在同一社会经济形态或发展阶段的地区或国家,各有自己的历史起讫年代,按世纪一刀切,将会模糊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界限。
  原始社会经济  由于考古发掘的资料有限,目前还不可能按地区或国家分别追溯各自地域范围内的原始社会的经济生活状况,而只能就世界各地已有的发现作综合的说明。从猿到人的分水岭是人工制造工具的出现,而最早出现的人造工具是石器。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以及金石并用几个时代。与此相适应,原始社会的组织经历了血缘家族、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三种形式的演变(有的学者否认血缘家族这一形式的存在)。
  血缘家族是旧石器时代早期(约在三百万至二三十万年前)和中期(约在二三十万至五万年前)的社会组织。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公社。这个时期人类主要靠采集野生植物的根、茎和果实为生,同时猎取动物,并学会了使用火。采集和狩猎是他们生产活动的主要内容。在公社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们集体生产,共同消费,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
  母系氏族公社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约在五万年前至一万五千年前),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定居。石器的加工比以前精细,角器和骨器也已广泛流行,同时还出现了复合工具和复合武器,如木柄的石矛、石斧等。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过渡,称为中石器时代,人类进入这一时代约在一万五千年以前。这一时期出现了细石器、弓和箭,并开始驯养绵羊和狗。进入新石器时代,生产力有了进一步发展:磨光石器已广泛流行;发明了陶器;产生了原始畜牧业(猪、羊、牛等先后成为家畜)和原始农业(学会栽种大麦、小麦、稻、小米、玉米等);并开始有了家庭手工业(制造陶、皮革,编结篮筐,纺织麻、棉、毛等)。新石器时代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仍然很低,一切财产仍归氏族所有,只是武器、衣服或装饰物归个人所有,没有剩余产品,没有剥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平等的。
  从母系氏族公社转变为父系氏族公社,是在金石并用时代,即新石器时代向金属器时代过渡的时期。公元前4000至前3000年代,西南亚、埃及、中国以及南欧和中欧先后开始炼铜。最早的铜器多半是指环、手镯、项圈之类装饰品,后来才懂得用铜来制造工具、器皿和武器。约在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人类学会冶炼青铜。最早使用青铜的可能是西亚两河流域和南亚印度河流域,然后是埃及、中国和其他一些地区(约在公元前2000年代)。在此前后,出现了游牧部落,他们拥有牛、马、羊、骆驼等。牲畜最初归氏族或部落所有,畜产品除了用于集体消费外,还有剩余,从而使经常性的交换和私人占有成为可能。游牧部落除从事畜牧业外,为解决冬季饲料,逐渐学会种植谷物。以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又逐渐形成以经营农业为主的农业部落,原始的锄耕农业发展为犁耕农业。畜牧部落与农业部落相分离,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同时,男子逐渐成为生产的主要力量,母系氏族公社开始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部落之间的交换也日渐频繁起来,并出现了私有制。畜牧部落与农业部落形成分工后,一方面增加了剩余产品,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氏族公社和氏族成员的劳动量,在部落战争中获得的俘虏不再被杀掉而变成奴隶。这样就出现了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继青铜器之后,出现了铁器。最早发明冶铁术的地区可能是西南亚(约在公元前2000年代后半期)。公元前2000年代末至前1000年代上半期,东南欧、南亚次大陆、北非以及中国等广大地区先后进入铁器时代。随着青铜器与铁器时代的到来,手工业、特别是金属武器和器皿的制造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各种武器作坊和各类工匠(铁匠、木匠、皮匠、织匠等),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发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随之交换便进一步发展起来,不仅有部落之间的交换,而且在部落内部、氏族成员之间也有了交换。同时,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私有制有了进一步发展,奴隶成了生产中的主要力量。在两次社会大分工过程中,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和阶级的分化,氏族公社逐渐解体,向奴隶制社会过渡,并产生了国家
  奴隶制社会经济  由于古代世界各个地区生产力和交换的发展不平衡,原始公社解体和奴隶制社会出现的时期颇不一致。最早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地区,一个是在埃及的尼罗河流域,一个是在西亚的两河流域,时间约在公元前4000年代后半期至前3000年代初。接着,南亚的印度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欧洲爱琴海的克里特岛,也进入了奴隶制社会,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代末、前2000年代初。往后,在公元前2000年代后期,在希腊半岛的迈锡尼等地也出现了奴隶制国家。公元前 8世纪至前 6世纪,在半岛上又形成了许多希腊奴隶制城邦。在公元前1000年代初,意大利半岛上的罗马也逐步从氏族制度向国家过渡,到公元前 6世纪也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这样,除中国外,在外国经济史的奴隶制社会部分,主要阐明以下五个地区的国家的奴隶制经济的形成、发展和衰亡过程及其共同特征和各自的特点。
  ①古代埃及的奴隶制经济,包括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以及埃及先后在波斯、马其顿·希腊、托勒密王国和罗马统治时期的奴隶制的发展演变。
  ②古代西亚各国的奴隶制经济,包括苏美尔、阿卡德各城邦、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波斯帝国以及西亚地区先后在马其顿·希腊、塞琉古王国、安息帝国、萨珊波斯帝国(前期)统治时期的奴隶制的发展演变。
  ③古代印度的奴隶制经济,包括印度·雅利安人各城邦、孔雀王朝时代至笈多王朝建立前的奴隶制的发展演变。
  ④古代希腊的奴隶制经济,包括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希腊城邦以及马其顿统治时期和罗马征服时期的希腊奴隶制的发展演变。
  ⑤古代罗马的奴隶制经济,包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奴隶制的发展演变。
  各个地区的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一般都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原始社会末期成长起来的家长奴隶制,这是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过程中产生的。这一时期的奴隶制只是“零散现象”,奴隶也只是“简单的助手”。到了第二个阶段,奴隶被成批地赶到田野和工场去劳动,这个阶段是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后出现的。在第二阶段中,奴隶制已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关系,在与之并存的诸种生产关系中,不同程度地处于主导地位,从而决定了这个社会的奴隶制性质。
  在奴隶制社会里,奴隶主不仅占有生产资料,而且占有作为直接生产者的奴隶。奴隶被当作会说话的工具,遭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被当作商品随意买卖,被当作牲畜任意驱使以至杀戮。奴隶制的出现,使工业农业之间,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交换的进一步扩大和古代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因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的出现是一个巨大进步。但是奴隶制毕竟是一个赤裸裸的残酷的剥削制度,当奴隶制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反映这一矛盾的阶级对抗日益尖锐后,在奴隶的反抗和大规模起义的打击下,每一个奴隶制国家都逃脱不了衰亡的命运。
  古代世界各个地区的奴隶制,虽然有其共同的本质特征,但由于各个地区进入奴隶制社会的时期、地理和历史条件不同,它们之间又各具自己的特点。例如,在奴隶制发展程度上,有的比较成熟,有的不甚充分;在生产上,有的主要满足奴隶主本身的生活需要,有的主要为了进行商品交换;在剥削形态上,有的采取庄园制,有的采取份地制;在奴隶来源上,有的主要是战俘奴隶,有的主要是债务奴隶,等等。另外,在奴隶制社会里,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外,还存在小生产者、租佃雇佣关系、公社制残余等等。这样,除了奴隶主和奴隶这两大阶级的矛盾外,还存在自由民内部的贵族与平民、富者与贫者等各种矛盾。一般来说,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是这个社会的主要矛盾,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奴隶制社会的初期,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往往表现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此外,在不同的奴隶制国家中,由于各自历史条件的差异,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导地位,有的表现得比较明显,有的却表现得不充分。例如,公元前1000年代的希腊、罗马,由于生产力水平和商品货币关系已经发展到较高阶段,奴隶制的主导地位在一部分先进城邦中已充分显示出来,成为奴隶制的典型形态。而在另一些国家中,这种主导地位就表现得不甚明显,以至难于确定这些古代国家的社会性质。特别是农村公社残留比较浓厚、残存时间比较长的地区,更是如此。 
  奴隶制时代的终结,在各个地区也是不平衡的。但就上面列出的几个地区来说,大部分约在公元后的几个世纪,相继进入了封建社会。
  封建制社会经济  封建制社会在世界各个地区发展的起讫年代也是很不一致的。中国早在公元前 5世纪春秋战国之际进入了封建社会。古代印度奴隶制约在公元1~4世纪逐渐解体。4世纪笈多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封建制在印度的开始。西亚两河流域的奴隶制在萨珊波斯帝国统治前期(特别是4~5世纪)渐趋衰落,后期进入封建制社会。在西欧,则在 5世纪西罗马帝国奴隶制内部的封建因素和迁入西欧的日耳曼人部落原始公社制解体的基础上形成了封建制生产关系。公元 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制社会的终结和封建制社会的开始。而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等地),却因历史条件不同,延至7世纪左右才转入封建制社会。至于非洲、美洲、澳洲以及亚洲的部分地区,当上述一些国家的封建制经济已经充分发展或已趋衰落的时候,有的刚进入封建制社会,有的甚至还处于原始公社制或奴隶制阶段。同样,封建制社会解体的年代在各个地区也不一致。西欧各国大体上在16~18世纪先后解体,而印度、中国和其他亚洲地区的封建制经济却在西欧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后才加速瓦解。因此,对中国以外的各国和各地区封建制经济的形成、发展和衰落过程,可做大致如下的划分:
  ①西欧各国的封建制经济,包括:日耳曼人进入西欧,在西罗马帝国奴隶制崩溃后建立的法兰克国家的封建领地制经济;法兰克王国分裂后,法国封建领地制经济德国封建领地制经济英国封建领地制经济,以及对西欧封建制经济的发展和解体具有重要意义的中世纪城市的兴起,手工业、区际贸易、国际集市等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地中海贸易、新航路的开辟、西欧殖民者初期的殖民掠夺等。
  ②拜占庭封建制经济的形成、发展和解体。
  ③俄罗斯农奴制经济的形成、发展和解体。
  ④印度封建制经济的形成、发展和解体。
  ⑤日本封建制经济的形成、发展和解体。
  上述各个地区和国家的封建制经济的兴衰,有各自的特点。一般来说,封建制社会是在奴隶制社会的废墟上产生的,在奴隶制经济解体过程中就出现了封建生产关系因素,但各个国家的封建制的兴起,都有各自复杂的历史条件。例如西欧封建领地经济,就是西罗马帝国内部的隶农制与处于氏族公社瓦解阶段的日耳曼人进入西欧时具有的社会经济结构相结合而形成的。其他地区和国家向封建制社会过渡,也都各有自己的具体情况。但一般来说,这一过渡,都是经过奴隶和广大被剥削人民对奴隶主阶级进行长期和激烈的斗争,以至大规模的起义,使奴隶制统治受到沉重打击后才实现的。
  和奴隶制相比,封建制下的直接生产者已有相对独立的经济,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是一个重大进步。各个地区和国家的封建制经济有自己的具体形式,但作为同一的社会经济形态,则有着共同的特征:封建主阶级占有最大部分的土地,农奴或农民只有少量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他们对封建主有不同程度的人身依附关系,被强制束缚在土地上,被迫向封建地主缴纳不同形式的地租。向封建国家缴纳贡税,服劳役,形成封建主阶级同农奴或农民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在封建社会中自足自给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同时商品生产和交换也有所发展,甚至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国家还较为发达,但都是主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服务的。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制社会的基础,但各地区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各有不同的特点。东方国家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一般来说是国家所有制,国家控制灌溉系统,国王是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大量国有土地以封邑、禄田等形式分封给封建主和官吏,形成大土地所有制。此外,也有一般地主和寺院的土地私有制。在西欧,随着农村公社的瓦解,公社成员的份地逐渐被新兴的教会和世俗封建主据为私有。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大部分农民的份地成为封建主终身占有的“采邑”,以后采邑又变为世袭领地。除了封建主的领地外,也存在着农民和手工业者对小块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占有。
  封建主凭借对土地的所有权和农民对他们的人身依附关系,征收各种形式的地租,无偿占有农民的剩余产品。在东方封建制国家中,一般来说,劳役地租并不发达。国家向农民主要征收实物和部分货币的贡赋,在这里地租和赋税是合一的。封建主和一般地主对依附农民则主要征收实物地租,到后期,部分地征收货币地租。在西欧各国的封建制早期,盛行劳役地租,同时也有实物地租和部分货币地租;到封建制发达期和后期,实物和货币地租就逐渐占据优势。在封建制后期,只有中欧和东欧的一些国家的封建地主,为向国外市场出口粮食,扩大庄园经营,加强对农奴的剥削,才反而更多地采用了劳役地租形式。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是封建制社会的共同特征。生产主要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满足封建主阶级的需要和维持生产者的最低生活和劳动力的再生产。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在西欧产生了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封建城市。在东方国家和拜占庭帝国,则在进入封建制社会时保存了有着比较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的古代城市。
  到了封建制后期,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在许多国家出现了具有雇佣劳动性质的分散的和集中的手工工场。这样,在封建社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除了以一定的生产力发展为基础外,一般还需要一个暴力的原始积累过程。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而来的西欧国家初期的海外殖民掠夺,是这个原始积累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民的土地剥夺,把农民赶离土地,则是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这在英国是以“圈地运动”的典型形式完成的。原始积累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向资本主义的过渡。但这个过渡一般还经过农民大规模的反封建的频繁起义所给予封建统治的打击,以及在政治上经历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或不同形式的资产阶级改革,才得以完成。西欧各国是最早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地区,一般来说,16~18世纪是西欧封建制解体,资本主义产生的时期;中欧和东欧各国,由于在16~17世纪劳役制的重新加强,向资本主义过渡较晚。亚洲的先进国家在同一时期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和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这个发展受到挫折。只有在北美,由于封建制没有在那里生根,18世纪后半叶,在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取得独立胜利的同时,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发生、发展和走向腐朽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经济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侵略和奴役下演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以及它们反对外国资本压迫、剥削和争取政治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历史过程。研究中国以外的外国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包括如下一些国家和地区:①在欧洲,以英国、法国、德国、俄国(至十月革命前)为主,兼及南欧、北欧、中东欧诸国;②在北美,以美国为主,兼及加拿大;③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④大洋洲的资本主义经济;⑤拉丁美洲地区经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化;⑥亚洲地区经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化,以印度为主,兼及东南亚诸国;⑦埃及和北非诸国经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化;⑧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的殖民地化。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演变,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资本主义确立和发展时期;二是帝国主义或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两个时期的划分界限,由于各国历史条件的不同,对各个国家不尽相同。
  综观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尽管各有自己的历史条件和具体特点,但它们有着共同的特征。在由封建制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前提,而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胜利和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则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随后发生的从英国开始的以机器大生产代替工场手工业的产业革命,给独立手工业者以毁灭性打击,使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最终确立起来,形成两个完全对立的阶级: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英国是产业革命的先驱国,欧美各国产业革命开始的时间、进展的速度和深度各有差异,但它们的基本过程和后果是相同的。在产业革命过程中,资本主义关系在各国的农业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尽管发展的道路有所差别。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高速的发展,同时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内在矛盾也随之尖锐起来。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家所有制基础上的剥削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制度。生产社会化和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使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地陷于生产过剩的危机。随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贫困的加深,各国工人群众反抗资本主义剥削的斗争此起彼伏。
  到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的加深,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引起了垄断组织的发展。19世纪最后30年中的技术进步,也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创造了物质基础。由于各国社会经济历史条件不同,垄断组织发展的程度和组织形式也各有差异。美国是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典型国家。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相继确立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统治地位,标志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生产集中和垄断,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的统治,资本输出成为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国际垄断组织的出现,世界领土被瓜分完毕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这是列宁所总结的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在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无产阶级和垄断资产阶级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和帝国主义统治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都日益尖锐起来。帝国主义列强由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实力地位发生变化,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激化,终于导致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争使帝国主义受到削弱,无产阶级得以在帝国主义最薄弱的环节取得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处于危机频发,经济停滞,各种矛盾进一步加深的境地。这充分表明帝国主义时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同时也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革命的时代。
  至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经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化,大体上经历了两个演变阶段:一个是16~18世纪主要作为西欧国家原始积累掠夺对象的阶段;二是西欧国家产业革命后,主要作为发达国家工业资本剥削对象,即成为它们的销售市场和原料附庸的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印度都是殖民地经济的典型;在后一阶段,拉丁美洲各国则是半殖民地经济的典型。当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亚、非、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不仅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的作用比以前更重要,而且进一步成为金融资本最有利的投资场所;另一方面,外国资本的侵入,在客观上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造成了某些物质条件,刺激了民族资本的近代工业的生长,但是由于受到帝国主义种种的阻挠和压制,发展是微弱的、畸形的。随着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侵略和剥削的加深,亚、非、拉各族人民广泛开展了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到20世纪初,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统治日趋动摇。
  社会主义社会经济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一次世界大战末,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东欧和亚洲又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统治地位,对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管理,继续存在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对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这些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和因国情不同而采取的不同的发展模式,是外国经济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书目
 M.M.Postan, E. E.Rich and E.Miller,eds, 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63.
 樊亢、宋则行主编:《外国经济史(近代现代)》第1~3册,人民出版社,北京,1980。

 

配图编辑本段回目录

 

相关连接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外国经济史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