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4111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3-13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吴佩慈
吴佩慈
汪峰
汪峰
罗大佑
罗大佑
母亲
母亲
故乡
故乡
黄述国
黄述国
《重庆野玫瑰》
《重庆野玫瑰》
《从侧面爱你》
《从侧面爱你》
《锉冰进行曲》
《锉冰进行曲》
《一个人的冬天》
《一个人的冬天》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图)柳腔
柳腔
柳腔是青岛地区的地方剧种,产生于清代中期的即墨西部,由民间说唱“本肘鼓”演变而成。乾隆年间,“肘鼓子”传入即墨后,与当地民间小调、秧歌相互融合,逐渐由说唱变为演唱,虽然形式简单、表演朴实,但因乡音浓郁、生动有趣而颇受欢迎。约在百余年前,又因受莱阳县四弦小调的影响,开始用四弦胡琴伴奏,并配以哨呐帮腔。初用四胡伴奏时,因无定式曲谱,琴师与演员不能完全协调,只能配合着往上溜,故称“溜腔”,后因溜字不雅,改为“柳腔”,即墨也因之称为“柳腔之乡”。后来,柳腔戏逐渐流行于胶东一带,并于30年代传入青岛市区,深受妇女和老人喜爱。

目录

[显示全部]

概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柳腔
柳腔
戏曲剧种。流行于山东省青岛市及胶东的部分地区。它和茂腔同源,都由诸城、高密一带的民间演唱“本肘鼓”发展而成。

柳腔也叫邦柳,是“本肘鼓”吸收花鼓秧歌和河北梆子等地方剧种的曲调融合发展而成的。它与茂腔、五音戏血缘相近,声调委婉悠扬、柔和细腻。曲调中有花调、悲调之分。花调欢快舒展,适宜于演喜剧,悲调低沉而缠绵,多用于唱悲哀之戏。板头有慢板、二板、三板、四不像、导板、娃娃、哭迷子等。唱腔中,演员往往一唱就是几十句、上百句,道白很少。他的伴奏乐器有四胡、二胡、月琴、坠琴、三弦、扬琴、低胡以及笙、箫、唢呐、锣鼓等,唱起来琴音缭绕、乡音浓郁,耐人寻味。

清代末年,流传到胶东的即墨、平度、掖县、莱阳等地。早期演唱时只敲手锣,没有丝弦乐器伴奏,后经业余爱好者采用四胡寻声伴奏。由于演员们对定调演唱很不适应,只能顺着弦音强往上溜,群众称它“溜腔”,后来谐音定名“柳腔”。

柳腔的传统剧目与茂腔基本相同,不少老艺人都能兼唱茂腔。唱腔分悲调花调。主要板式有慢板、二板、快板、散板、四不象、哭迷子、尖板等,另有娃娃、南罗。在柳腔音乐中,每当剧中人物演唱大段剧词、中间需要换韵或告一段落时,便吹唢呐当作过门衬垫,叫做“吹垛子”。主要伴奏乐器有四胡、二胡月琴等。1920年前后传入青岛市,组成“四喜班”,名演员有刘作莲(艺名刘森)、刘洪石(艺名刘小)、刘德昌(艺名刘嫚)等。50年代,先后组成青岛市及即墨县柳腔剧团,主要演员有张秀云宋洵光等,经常演出的剧目有《赵美蓉观灯》、《于秀英求情》、《丹凤关》等。

起源初探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柳腔
柳腔
柳腔发源地在青岛市即墨县西部,是当地流行的民间小曲发展形成的剧种。和茂腔一样亦曾称“肘鼓子”、“轴棍子”、“周姑子”等。柳腔名称的确定时间,比茂腔早100多年。

据考,柳腔发源于平度市仁兆镇的大沽河一带,距今约有二百余年历史。

《中国地方戏曲集成》中载:柳腔其前身为“本肘鼓”,是由民间说唱的“肘鼓子”形式发展演变形成的。“肘鼓子”产生于明末清初,距今约有三、四百年历史,山东地方戏曲多由此演变发展而成的。“本肘鼓”系指本地“肘鼓子”的意思。流传于平度、即墨一带则发展成柳腔;流传于胶州、高密一带则发展形成了茂腔。故有“茂柳不分家,两剧姊妹花”之说。
  
嘉庆年间(公元一八00年左右),地处小沽河西北岸的仁兆镇沙窝村,有一王姓外地人,以演唱兼营手工业谋生,人称王师傅,在该村定居(因无后人,故原籍及名无考)。他在演唱和授徒过程中,将流传当地的民间曲调“姑娘计”和“绒花调”与“本肘鼓”结合,配上一些流传民间的神话故事,乡间俚曲,创作了韵词,串乡走户进行演唱,并藉此为生计。由于其曲调宛转,词意明达,易学好懂,故深受群众喜爱,本村和邻村的青年纷纷向其学习。借吹打、演唱谋生的吹鼓手、盲人更是如鱼得水,争相效仿,一时间,此曲调风行四乡八里。因其主要演唱形式是串村走户,故当时被称为“串门调”。每逢节日、庙会,民间艺人则围桌盘椅,五七人一伙,生旦净末丑,你一段,我一句,辅以简单的乐器唱起来,观众四堵,这种演唱形式,民间称“盘凳子”。也就是柳腔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第二步——曲艺演唱阶段。

王师傅晚年,专门授徒传艺,但由于当时学无曲谱,徒弟只好跟着师傅唱的溜,不会的的跟随着会的溜,于是就被群众称为“溜腔”。后王师傅的第二代传人孙增基、孙传富、王启培等人,嫌其不雅,取曲调宛转悠扬之特点,借“溜”字之谐音,定名为“柳腔”。至此,柳腔已具雏形。
(图)柳腔
柳腔

  
柳腔在发展及形成的整个过程中,孙增基是关键的一个人物。据考,他出生于道光年间(公元一八三0年左右)。村人至今尚流传着他不少传奇故事,称孙增基身材修美,聪慧过人。他青年时代跟王师傅潜心学艺,虽家道殷实,终因学艺心切,荒废农桑而中落。孙增基之曾孙孙秀春(平度市磷肥厂党委书记,现已离休,七十八岁),忆及儿时,亦热于习学柳腔,然常遭爷爷斥责,并数说其曾祖孙增基当年因学柳腔不顾家业,有时搞得神魂颠倒,达到了入痴入迷的程度。有一次去挑水,因心中想的全是柳腔的事,挑起两个粪筐子就走,到了水井时才知道搞错了,可见其用心之专。
  
孙增基作为柳腔艺术第二代传人的代表人物,既继承了王师傅教传下来的艺术成果,又与其他民间艺人一起,在串村走街“盘凳子”的演出实践中,对柳腔艺术进行了加工整理,丰富了柳腔演唱的各种曲牌,并开始将四胡作为要伴奏乐器,不断的使柳腔这一新的剧种发扬光大,为逐步由“盘凳子”曲艺演唱阶段过渡到登上舞台奠定了基础。据仁兆镇沙窝村八十六岁(一九九0年时调查)的柳腔老艺人孙传亭说:他在十二、三岁就学习柳腔,当时的师傅就是孙增基、孙增田。其时孙增基已八十余岁,对柳腔艺术中的各个行当、音乐伴奏、锣鼓经等,无不精通。自述年青时常年在外,组班演出,足迹遍及大沽河两岸。据年代推断,时间当三一八五0年至一九00年之间。这是柳腔艺术从“盘凳子”到登台化妆演出的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
  
柳腔在经过长期的串村围场“盘凳子”演出中,不断的吸收融汇其它剧种的精华,逐步完善成熟。在一九00年前后,由王师傅的二代传人孙增基、王启培等人发起,租赁了戏装,在古岘镇管村戏楼第一次把柳腔搬上了舞台化妆演出。至此,柳腔这个产生于民间,发展和活跃于民间的戏曲艺术,终于在王师傅、孙增基、王启培、孙传富等两代民间艺人经过百余年的艰辛努力,而脱胎于“盘凳子”的曲艺演唱形式,发展成了一个完整的、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

发展及流派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1959年青岛柳腔剧团进京演出
1959年青岛柳腔剧团进京演出
柳腔走上舞台后,以她浓厚的乡土气息,鲜明的艺术特色,深受群众欢迎。随着戏班走南闯北的串村登台演出,柳腔艺术迅速在平度、即墨等地流传开来。有很多村也相继成立了柳腔戏班,形成了以专业戏班为主,民间戏班为辅的局面。促进了柳腔艺术的普及和提高,使这一崭新的地方戏曲成了流行于胶东各地的一个重要的民间舞台艺术。
   
孙增基、王启培等人在演出过程中,对师傅传授的剧目进行了全面的加工整理,并不断增加演出剧目,以适应营业演出的需要。期间,王启培又收了古岘刘邦君、麻兰刘德昌为徒弟。“二刘”天赋司性俱佳,除擅演柳腔外,京、评、梆、茂都能唱,对以后丰富柳腔的唱腔和表演程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柳腔艺术第三代人中的代表人物。刘邦君工生,艺名刘伶;刘德昌工旦,艺名刘曼。与即墨的刘洪石,艺名刘小;刘柞连,艺名刘森齐名,被人们称为柳腔“四刘”,饮誉四乡。
   
职业柳腔戏班活跃于胶东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艺术造诣较高的柳腔艺人。然因连年灾荒战乱,民不聊生,这些民间艺人也时聚时散。聚时搭班演出,散时四乡传艺,更加强了柳腔艺术的互相联络和交流。这些职业性戏班,有时单演柳腔,有时柳、京、梆、茂“三合水”或“四合水”同台演出。为柳腔向其它剧种学习创造了条件。
  
当时,柳腔艺人多是贫困的农民,因此,在组班演出时,多由地方上有钱有势的乡绅或官员做财东,购置行头,聘请演员组成戏班,四乡演出。一九二四年,周祥山赁装组班,聘请刘德昌、刘邦君及苏万喜、陈春香、李洪喜等人,组成戏班,专演柳腔。历时四年,演遍平度、即墨等地。
  
一九三0年,由崔乐曾为东,柳腔的第二代传人王启培重新出山执鞭组班,历时四年。戏班演遍平度、即墨、莱阳、掖县。据原平度市政府食堂七十六岁退休的事务李典元同志忆及:一九三0年秋后,他家乡(灰埠镇城子村)全村凑钱写了“刘曼”、“刘小”的戏,村里扎了“七出头”的大戏台(戏台系用苇席扎成,五出头、七出头等,是指戏台的规格)。当时戏班约有二十多人,唱了四天,四乡观众争往观看,盛况空前。
(图)柳腔
柳腔

  
一九三五年,平度城区区长张彬庆为东挑头,购置了行头,遍请柳腔四大名流,即:刘德昌、刘邦君、刘洪石、刘柞连,成立了柳腔“四喜”戏班。张胜祥(艺名垛官)、官振民、袁秀莲等,也应聘入班。戏班历时五年,演遍胶东各地。这次组班,由于大部分演员都是成名人物,角色多,行当全,且又以当地颇有势力的地方政府出面做东,财力雄厚,政治上也有了靠山,演出排练等活动较为稳定。所以艺术水平迅速提高,是柳腔艺术走上舞台后发展提高的火红阶段。至今,平度不少地方还流传着“刘小刘曼上了台,大嫂抱着枕头跑出来,冬瓜地里摔了一跤,把瓜当儿怀里揣”的笑话。说明当时“四喜”班地确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四喜”班成立后,四乡流动演出。年节山会农闲时活跃于农村乡间;农忙时,则进入城镇。“四喜”班子进青岛大致就在这一时期。后由于敌伪“强化治安”,农村不准聚众唱戏,“四喜”斑被迫解散。艺人们各奔东西,自谋生路。由刘柞连、官振民等人带领一批人进入青岛市,重新以“盘凳子”的演唱形式进行活动(间或也进简陋剧场演出)。带了一批徒弟,培养了一批观众,为解放后成立的“青岛市金星柳腔剧团”打下了基础。
  
柳腔的第二代传人孙增基晚年不能登台演出,回到了柳腔的发源地仁兆镇沙窝村,组织了子弟戏班,传授柳腔艺术。据笔者一九九0年在该村调查,这段时间大致在一九一五年以后。据考:该村当时戏班已具相当规模。孙增基的弟子较出名者有:孙传正、孙传宝、孙武保、孙增虎、孙增智等。戏班以本村拳房为基地,常年活动,逢农闲节日则四乡演出。演出时杂以高跷、杂耍,有时也“盘凳子”。因沙窝村子弟多习武,故高跷、杂耍用的都是真刀真枪,四乡闻名。在登台演出时,也一改柳腔专工文戏的传统,增加部分武打剧目。其中,孙增虎就是当时较出名的“刀马旦”。据现已八十六岁(据一九九0年调查)的柳腔老琴师孙传亭述:其时到外乡演出,约有二十多人,用席扎的戏台有“三出头”、“五出头”,辘轱架子上铺上木板,有“明柱”、“戏脸”(戏剧报子广告),很有气派。演出的大多是柳腔的传统剧目,有“四京”、“八大记”等。并辅以其它群众喜爱的剧目。其中,孙增虎扮丑旦、孙德海扮花旦演出的《拉磨》一戏,是表现恶婆婆虐待“熬头”媳妇(童养媳),逼媳妇推磨。舞台上拉磨的毛驴是演员借助道具扮成的,演出逼真。二位演员功底深厚,唱做俱佳。剧情谐时使人捧腹,悲时催人泪下。所以,每次演出,都在观众的要求下“返场”。有一次在“蒲城”演出此戏后,扮演恶婆婆的孙增虎在派饭时竞没人愿要他,说他心太“狠”。孙增虎武功极好,擅演武戏,在平度东乡,即墨西乡很出名。当时即墨地有一殷富人爱(有四十多老亩地),相中了他,将闺女许配于他。一时孙增虎唱戏唱回个俊媳妇成为美谈。因平度、即墨两地隔河相望,故历史上多有联姻。如一九二0年左右,沙窝柳腔艺人孙武保做为养老女婿在即墨吕家庄定居,同时也把柳腔艺术带到那里。这对柳腔的传播交流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促进作用。
(图)柳腔
柳腔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侵占胶东,到处修碉堡、炮楼,加强殖民统治。不甘受奴役的沙窝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地加入到反抗侵略的行列中。据孙增基的曾孙,曾在村里当过儿童团长、地下党支部书记的孙秀春说:在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五年之间,沙窝村住过我八路军胶东五旅十三团的修械所。村里的青年抗日热情极高,经常组成时装高跷,扮演打日本鬼子的内容,以及秧歌队到河乐即墨地移风店一带鬼子炮楼附近活动宣传。有时也把抗日的内容编成柳腔在大沽河两岸村子里“盘凳子”演唱。
  
解放后,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柳腔艺术也获得了新生。在胶东地区迅速发展。青岛市于一九五0年十月在东镇光陆剧场组织成立了“金星柳腔剧团”。一九五四年春,即墨县以柳腔名流刘柞连为首成立了“民艺柳腔剧团”,即现“即墨市柳腔剧团”的前身。一九五九年,平度市成立了“平度柳腔剧团”,并聘请了著名老艺人刘洪石、刘德昌为艺术顾问。这些专业剧团成立后,加强了对柳腔音乐的加工、整理和创新,改变了过去那种“学唱跟着师傅溜,演员乐队两接就”的局面。同时,对服装、道具、乐器伴奏、演出剧目等,均做了大量的改进,净化了舞台。删选、新编了演出剧目,使柳腔这个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以崭新的面目,重新活跃于广大的城镇农村。
  
专业剧团的成立,使柳腔这朵土生土长的戏曲之花越开越艳。不但丰富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成为胶东地区主要的地方戏曲,并先后多次在全省、全国戏剧会演中获奖。涌现出一大批艺术造诣高、群众喜爱的优秀演员。如青岛金星剧团的张秀云、张喜云、官秀兰等。一九五九年十一月到十二月间,金星剧团应邀进京演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精湛的舞台艺术,赢得了首都人民的喜爱烽欢迎,并三进中南海怀仁堂,向党中央以及戏剧界汇报演出了《赵美蓉观灯》等传统剧目。受到了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称?,等到文艺界的充分肯定。为此,中国戏剧家协会召开了专题座谈会,北京各大报纸亦纷纷载文,对柳腔艺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极大的关注。柳腔作为地方戏曲艺术,从王师傅由“本肘鼓”与地方民间小调相结合演唱开始,经孙增基、王启培、孙富田、刘德昌、刘邦君、刘柞连、刘洪石以及孙增虎、孙德海、官振民、袁秀莲等几代民间艺人二百余年的艰辛努力,完成了一个戏曲艺术从发源、演变到流传发展的全过程,终于从旧社会民间艺人赖以生存要饭吃的地方小戏,登上了艺术的大雅之堂。在祖国繁花似锦的戏剧艺术丛中,争得了她应有的一席之地。在张赣生著《中国戏曲艺术》一书中,柳腔被列为全国主要剧种的第十六位。
  
在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历史原因,几个专业柳腔团相继解散。演员改行后,他们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艺术生涯,各自成为骨干和教师,活跃在农村、厂矿文艺战线上,培养和造就了大批的柳腔艺术人才,为柳腔艺术的生存付出了自己的贡献。也显示了柳腔这一民间艺术极强的生命力。一九七六年,即墨市重新成立了专业剧团,成为现在唯一的柳腔专业团体。一九八三年,柳腔的发源地,平度市仁兆镇投资八十万元建起了影剧院,投资二万余元,购置服装、道具,成立了仁兆镇业余柳腔剧团。现在,村办业余柳腔剧团,遍布平度、即墨两市的广大农村,为活跃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演唱形式与剧目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柳腔
柳腔
柳腔初期的演唱形式非常简单,所用的乐器也只有一只手锣,一只手鼓和一支竹板。后来受"四弦小调"的影响,开始采用"四弦胡琴儿"伴奏。初用弦乐时,拉与唱不相协调,艺人们就配合着往上溜,因此,被戏称为"溜腔",后来艺人们觉得不雅,就借用同音字,定名为"柳腔"。从此,柳腔作为一个剧种,登上了即墨的大众舞台。

柳腔剧目内容多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故事,对白运用即墨方言,曲调有欢调、悲调、垛板、慢板、数板、南锣、娃娃腔等板式。唱腔委婉细腻,优美流畅,语言风趣生动,表演朴实无华,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深受群众喜爱。特别是在"四弦胡琴儿"悠扬悦耳曲调的伴奏下,加上柳腔特有的向上翻高8度或6度的尾音"勾勾腔",听来真是余音袅袅、绕梁三匝,令几代家乡父老为其痴迷。

建国后,柳腔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即墨县于1956年成立了专业的“即墨柳腔剧团:。经新老艺术工作者发掘、整理和创新,使柳腔不论在演出剧目,还是唱腔板式、音乐伴奏与曲牌上,都达到了空前完美的程度,同时,也迎来了柳腔艺术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1959年,青岛市柳腔剧团应邀进京,并三进中南海怀仁堂,向中央领导和戏剧界知名人士及首都人民汇报演出了《割袍》、《赵美蓉观灯》等剧目,获得极大成功,演职人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毅等的亲切接见和热情鼓励,得到了郭沫若、田汉、老舍、梅兰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的肯定和赞扬。

柳腔的传统剧目有上百出,以“四京”、“八记”为主。“四京”是《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八记"是《罗衫记》、《玉环记》《火龙记》、《绣鞋记》、《钥匙记》、《金簪记》、《风筝记》、《丝兰记》。反映家庭伦理道德的剧目不少,如《七人贤》、《双拐》、《马寡妇开店》、《小姑贤》、《打城隍》、《拾麦子》等。他们还创作演出了《春暖花开》、《两亲家》等一大批现代戏。

柳腔长期扎根于民间,舞台上洋溢着乡土气息,许多艺人土生土长,熟悉生活,演出的节目也深受观众喜爱。早期的“柳腔四刘”(艺名刘森的刘作廉、艺名刘小的刘洪石、艺名刘朝的刘永华)就为观众所称道。群众编成顺口溜赞扬他们:“刘森唱得强,刘小浪得强。”柳腔老艺人刘顺仙,擅演旦角戏,主演的《月墙》、《丝兰记》等在观众中享有盛誉。老艺人张秀云曾晋京汇报演出了《割袍》、《赵美蓉观灯》等剧目受到欢迎。艺术新秀张淑英、袁玲崭露头角,张淑英主演的《孟姜女》、袁玲主演的《花灯记》等功底扎实,唱腔优美,独具特色。

演出活动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柳腔
柳腔
柳腔进入青岛是在20世纪初。青岛东镇的平民市场、大陆市场和市南区的劈柴院都曾有柳腔艺人拉大篷演出。1938年后,柳腔老艺人刘作连领戏班来青岛演出,并在东镇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这一时期柳腔和京剧及其他地区的地方戏梆子、评剧同台演出,吸收了其他剧种的长处,使柳腔在艺术上更加完善。青岛解放前夕,柳腔艺人的活动已渐销声匿迹。

青岛解放后,人民政府把柳腔艺人组织起来,1950年10月正式建立了金星柳腔剧团。柳腔艺人们积极挖掘整理传统剧目,同时还移植排练现代戏,先后演出了《九件衣》、《一贯害人道》、《钗头凤》、《白蛇传》、《琴瑟缘》等剧目,给观众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使柳腔戏登上了戏剧艺术舞台。1954年和1956年金星柳腔剧团分别以《月墙》、《寻工夫》(李川改编)和《割袍》参加山东省戏曲会演,三剧主要演员获一、三等奖。

1959年6月,金星柳腔剧团改名为青岛市柳腔剧团,并转为国营。11月,山东省梆子剧团、青岛市柳腔剧团、菏泽两夹弦剧团组成山东省戏曲进京汇报演出团联合进京演出。在京期间,三进国务院小礼堂,两进中南海怀仁堂。演出的剧目,一场为梆子戏的《孙安动本》,一场是两夹弦的剧目和柳腔的《赵美蓉观灯》。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毅、彭真、徐特立等观看了演出,接见了演员并合影留念。首都文艺界领导和知名人士周扬、郭沫若、田汉、老舍、欧阳予倩、梅兰芳、阳翰笙马少波、吴雪、小白玉霜新凤霞等也先后观看了《赵美蓉观灯》或《隔帘》、《割袍》,并参加了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召开的座谈会,对柳腔的演出给予很高评价。《光明日报》、《北京日报》、《戏剧报》等分别发表文章盛赞柳腔粗犷、纯朴、生活气息浓郁。至1966年5月,青岛市柳腔剧团共排练演出新剧目87出,其中现代戏23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柳腔剧团被迫停止活动。1971年1月,剧团被撤销。

即墨柳腔剧团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即墨柳腔剧团
即墨柳腔剧团
即墨县在1956年成立了专业的“即墨柳腔剧团”,从此,柳腔艺术事业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1959年,青岛市即墨县柳腔剧团应邀进京,并三进中南海礼堂,向中央领导和戏剧界知名人士及首都人民汇报演出了《割袍》《赵美蓉观灯》等剧目,获得极大成功,演职人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热情鼓励,得到了郭沫若、田汉、老舍、梅兰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的肯定和赞扬。《北京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戏剧报》等报刊都发表了评论文章,对柳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把柳腔誉为“胶东之花”。从此即墨柳腔这—地方小剧种,以她独特的艺术魅力,扬名全国。著名诗人贺敬之在观赏即墨柳腔之后,也即兴写下了“杯接田单饮老洒,醉人乡音听柳腔”的精彩诗句。

即墨柳腔剧团有一大批优秀剧目和优秀演员获奖,其中柳腔《王三卖鱼》 ,被青岛电视台制作成电视戏曲片,荣获1985年中国首届戏曲电视片"鹰象奖"二等奖。由于柳腔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及广泛的群众基础,即墨市除有专业柳腔剧团外,不少村庄都有业余柳腔剧团。

相关词条编辑本段回目录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柳腔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