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全国电影总票房131.15亿元 5年间增长4倍编辑本段回目录
131.15亿元,这是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2011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这一数据5年间增长了4倍。正是这一令人艳羡的增长速度,吸引着各路资本蜂拥而至。
张艺谋新片《金陵十三钗》总投资高达6亿,数额足以令电影圈为之咋舌,而令金融圈惊诧的是民生银行[6.31 0.32% 股吧 研报]对该片1.5亿元的贷款,创下金融业对单一影片的最大投入。与此同时,与《金陵十三钗》对垒的《龙门飞甲》也得到金融资本的垂青,身后是北京银行的贷款支持。
金融资本的介入繁荣了中国的电影市场,但光环的背后却是难以盈利、风险无法衡量的尴尬。业内认为,资本蜂拥而入之时,更应加强风险控制,让资本投入更为安全和透明。
银行贷款支持大片制作
《金陵十三钗》通过版权质押的方式获得民生银行贷款1.5亿元,《龙门飞甲》获北京银行“打包贷款”。
民生银行与《金陵十三钗》合作之初,曾建议出品方做创新型的投行产品融资,如股债结合的信托或者基金产品,但《金陵十三钗》的制片人张伟平则坚持要“最简单的金融”贷款。最终,《金陵十三钗》通过版权质押的方式获得贷款1.5亿元,利息只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略有上浮。
同样是以贷款方式投资《龙门飞甲》的北京银行则采用“打包贷款”的模式,北京银行朝外支行一次性“打包”贷款给博纳影业1亿元,用于《龙门飞甲》、《不再让你孤单》等四部电影和《十月围城》电视剧的拍摄,以此分散风险。
2007年起,银行就开始尝试给电影贷款。当年11月,北京银行以版权质押方式为华谊兄弟提供1亿元的电视剧打包贷款,共14部456集电视剧。2008年,冯小刚执导的贺岁巨片《集结号》获得招商银行5000万元的无担保授信贷款。
投资电影产业带来的财富效应与光环效应,不仅吸引了银行持续介入,也吸引了VC/PE、产业资本各路游资的关注。
比如,IDG资本参与投资了《雪花秘扇》。还有来自其他行业的资本也加入了电影投资的行列,如乐视网投资了《机器侠》等项目;湖南广电、江苏广电等依托渠道平台优势,成功加盟《建党伟业》等影片。此外,盛大、非常完美、麒麟三大网游公司争相进军影视投资。
机构投资者也蜂拥而至。据北京新元文化产业俱乐部统计,截至2011年11月,已经披露规模的文化产业基金数量为83只,包括大摩华莱坞基金、IDG新媒体投资基金、腾讯影视投资基金等等,总规模折合1330.45亿元人民币。
一位正在考虑投资电影产业的PE负责人张先生告诉记者,去年以山西和鄂尔多斯为首的热钱涌入电影行业非常明显,一类是寻求投资电影业的荣耀;一类是寻求资本回报。
博纳影业集团总裁于冬对此的判断是,未来3到5年内,中国电影产业将全面迎来资本时代。预计未来将有8到10家公司赴港或在国内A股上市,融资规模将超过150亿元。另外,民间资本非常活跃,预计将有50亿-60亿元投入到电影产业。
光环背后多数电影亏损
数据显示,在上映的电影中,只有20%左右赚钱,10%打平,剩下70%亏损,耗资巨大的大片账面浮亏。
越来越多的资本嗅到了电影市场的商机,纷纷涌入电影市场“淘金”,但投资中国的电影产业是不是真的都能赚钱?事实并非如此。
“现在的电影市场票房繁荣,票房的增长仅仅是由电影屏幕数量增长拉动,其实盈利能力开始下降,大多亏得厉害,很多电影投资成了一锤子买卖。”张先生表示。
华谊兄弟传媒董事长王中军1月10日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中国电影总体来讲是阶段性不健康,泡沫很大,拍的电影无数的多。中国去年大概拍了500多部电影(广电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当年共生产故事影片558部),进电影院的大概160、170部。
即使上映的这些电影中也并非都能盈利。电影界一个尴尬的数字是:在上映的电影中,只有20%左右是赚钱的,10%打平,剩下的70%都是亏损。
2011年全年,中国地区的票房总数达到了131.15亿元,其中,国产影片全年票房超过了总份额的50%。但是国产大片则几乎都是亏损、持平,即便是最终赚了的,数量也并不高。
如投资1.5亿的《战国》总票房不到8000万,投资浮亏接近1亿;投资1.5亿的《关云长》总票房仅为1.6亿,投资浮亏也超过了5000万;号称制作费高达2亿的《倩女幽魂》总票房不到1.5亿,投资浮亏也超过了亿元。而投资巨大的《金陵十三钗》要盈利也并非易事,业内人士按照现有的国内分账比例计算,该片票房收入达到13亿方可回本,目前该片票房正奔着6亿迈进。
“钱多项目少,遇到好一点的项目各种资本竞相追捧,原本2000万的制作预算,投资方可能会说我给你4000万,你换上大导演、名演员,无形之中,小制作被推成了大制作,到最后就一味地追求大制作,而忽略了内容本身。”张先生介绍。
电影投资界2011年流传这样一则笑谈,山西煤老板捂着数百亿热钱急切寻找出路,“拍电影,搞文化”成了其继炒房、炒股后,另一时髦投资项目。一电影公司筹划拍一部山西题材的电影,熟料该想法刚一放出,当地就有不少山西煤老板主动找到他承诺:“你一分钱都不用出,来人拍就行。” 根据于冬的估算,目前盘旋在电影产业上空至少有几百亿资金,但目前的市场盘子才130亿元。
“拼抢资源造成电影市场的非理性。”中国电影集团总经理助理赵海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成本虚高、片酬虚高,很多投资迷信大明星、大成本,而没有把钱花在刀刃上。这个刀刃就是品质,对行业来说,并不是件好事。”
投资电影难在项目估值
银行方面称,其他很多贷款项目都有固定资产抵押,但电影投资失败只会剩下一堆废胶片,风险很高。
大制作可能意味着高票房,但并不等同于高收益,而小制作却往往出奇制胜,获得了更好的效果。2011年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失恋33天》。投资仅900万元的《失恋33天》,累计票房高达3.5亿元,获得了近17倍的投资收益。
投资电影风险有多大?张先生道出了投资电影的难处,要找到合适的电影项目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无论是贷款还是投资,都免不了一个估值和定价环节——它到底值多少钱。
给电影做过贷款的银行客户经理谈道:“过去做授信,什么样的公司都见过,但是像电影这样的很少见,不像别的东西,失败了还有地、厂房等固定资产,文化产业如果失败了就什么也没有,几乎没有什么资产可以作为投资保证,电影砸了就会只剩下一堆废胶片,风险更高。” 所以,在文化产业界,最靠谱的还是看人,主要是以导演为核心的主创人员和制片方的过往记录和推广宣传能力。”
电影产业是典型的轻资产。创作人员是临时签合同,日常雇员可以随时被高薪挖走,看得见、摸得着的资产少之又少,历史悠久的好莱坞片商可以用大量经典片库版权和早年购置的土地为新项目贷款融资,但发展才十数年的中国电影就没这么幸运了。
一位信托公司负责人透露,曾经想尝试电影投资项目,但拿到《关云长》的剧本时,只能“爱你在心口难开”。“风险未知,我们也不太敢投,这比贷款的风险还大。”该人士称。
跟着经验走,捧红了所谓的大制作、大导演、大片。由于缺乏理性的分析工具使得投资者、参与者只能通过“多投几部”来对冲风险,而无法把握影响一部电影是否能赢利的最关键因素。
业内认为应加强风险控制
国外有专业保险公司对影片投入市场后的收益进行监测。业内人士称,中国在这方面应加强风险控制。
“盲目是对这个行业最大的瓶颈,缺乏理性,产业投融资难以量化,何谈深入发展?”赵海城说。
据了解,中影股份已经联合艾亿新融资本推出了中国首个电影票房量化分析系统(BRP)。正如晨星之于基金投资、穆迪之于债券投资,BRP将帮助电影投资人、银行和金融机构、制片人量化一部电影可能的收益。
艾亿新融资本BRP系统通过对过去4年中600多部影片的统计分析,发现了六条有趣的现象:低成本的影片一般会比大片更卖座;无名小卒主演的影片要比明星主演的影片利润率更高;类型的艺术特征跟利润之间不存在直接关联,但评论的多寡(好评或者劣评)跟利润之间有密切关系;不含暴力、色情成分的家庭影片最容易赚钱;大片的续集要比普通新片更容易赚钱;明星在为影片带来更高票房的同时,也往往拉低了利润率,因为大部分收入进了明星的口袋。
“有效实现金融资本和电影资产的对接,BRP能帮上忙,但这不是全部。”艾亿新融资本投资银行部影视产业组董事经理刘小平说。这个考题会留给金融机构,而非电影。
金融与电影产业的结合国外已有很好的经验。比如国外有专业保险公司,当一部影片投入市场,就会有在各个层面上的收益监测。
赵海城表示,风险控制现在看起来越来越重要,尤其是业外资本和境外资本涌入得越来越厉害。怎样保证资本投放是安全的、是透明的?这不仅仅是对一个投资方的保护,实际上是对整个电影产业的保护。
“任何一个产业,任何一个投资方向,有赔的时候就必然会冷静,要么转身走掉,要么重整旗鼓,重整旗鼓者会反思总结,中国电影投资已经有了理性的土壤。”赵海城说。本报记者 苏曼丽
全国总票房超131亿元编辑本段回目录
本报北京专电(记者 马竞宇)昨日,电影局在京召开2012年新闻通气会,电影局局长童刚向媒体通报了中国电影全年的数据,并指出中国电影在过去这一年中所遇到的问题和今年主要的发展任务。
商业大片支撑票房正在改变
2011年,全年生产故事影片558部、动画影片24部、纪录影片26部、科教影片76部、特种影片5部,电影频道生产供电视播出的数字电影102部,全年生产的各类电影总产量达到791部。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131.15亿元,较2010年增长28.93%,其中国产影片票房为70.31亿元,占全年票房总额的53.61%。
此外,随着电影产业的不断进步,全社会对投资电影的热情和信心继续高涨。2011年,新建影院803家,新增银幕3030块,平均每天增长8.3块银幕。截止年终统计,全国城市影院数量突破2800家,银幕总数达到9200多块。在新建影院和新增影厅中,数字化技术得到普遍应用,90%影院都已具备数字放映条件。
治理票房“偷、漏、瞒、虚”报
在提及2011年电影市场的问题时,童刚特别指出,票房收入的“偷、漏、瞒、虚”报现象有日益严重的趋势。电影盗版现象屡禁不绝,市场监管仍不规范,严重制约了产业良性发展的活力。童刚说,2012年电影局将对电影票房的“偷、漏、瞒、虚”报等问题施以重拳,对于违规操作、有悖公平竞争、干扰市场秩序的影院和院线,准备实行红、黄牌警告制度,严重者取消执业资格。配合有关执法部门严厉打击盗版行为,从源头查起,对影片制作、发行、放映流程中可能产生盗版行为的环节进行严密监控,切实有效地控制盗版。要加强票价体系、分账比例等方面的市场调研,适时出台相关规定或指导性意见,确保制片、发行和放映各环节的正当收益,把握市场分配机制的公正和平衡,并将出台具体措施,规范影片植入广告和映前广告问题,就映前广告经营归属的权责进行明确规定。
中国电影期待“走出去”
在电影国际交流方面,2011年,共有485部次国产电影在境外44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举办了75次中国电影展及专题活动;有关单位选送了295部次影片参加了28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82个电影节,有55部次影片在18个电影节上获得82个奖项;中国电影保持了上升的文化影响力。另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共有55部影片销往22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达20.46亿元。童刚表示,海外票房比2010年有所下降,这给电影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2012年,电影局将全面推进中国电影“走出去”工程,大力提高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努力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转变。要努力实现中国内涵和国际表达的有机结合,集中优势资源和优秀人才,精心打造适销对路的电影产品。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开展电影对外合作,加大对合拍影片的支持力度。要重点扶持、重点资助具有国际传播潜力的优秀作品。要加强海外渠道建设,培育市场化、专业化的营销主体,构建符合市场运作规律、覆盖广泛的营销体系。要将商业性电影输出、艺术性节展交流和公益性对外放映协同推进,进一步提升中国电影的文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