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网融合博弈真相编辑本段回目录
三网融合是否已夭折的讨论产生了出乎预料的推动效果。最新消息称,首批12个试点地区的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与电信运营商已经启动“双向进入”的交叉申报并进入准备阶段,其中歌华有线等北京地区企业申报的“双向进入”业务方案已率先获批。虽然从业务范围看,尺度还不大,但将成为三网融合进展中最重要的分水岭之一。
尽管如此,电信系与广电系双方的利益博弈远没有落定,表面的和气和寒暄掩盖不了本质上的意见分歧。最近,国家广电总局高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高调表示,双向准入是大势所趋,广电已经开始向电信业部分开放。但同时他也表示,广电限制内容开放符合国家政策,但是电信业向广电业开放则是义务。这样的表态本身就意味着关于三网融合的种种争执都还没有彻底有效的解决方案。
三网融合僵局本质上仍然无解
“双向进入”难实现其实是三网融合推进缓慢的核心,一旦突破,就意味着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有了实质性进展。据歌华有线日前介绍,歌华有线已获准进行宽带接入服务,而北京联通则可以在北京地区试点IPTV等广电业务。另据知情人士介绍,天津、上海等试点地区企业提出的业务方案也已进入最后审批程序,并有可能在北京地区相关方案公示后陆续出台。
不过,此次的“双向进入”能否为三网融合破局打开大门,多数专家并不完全乐观。电信专家曾剑秋就认为,三网融合推行的主要障碍其实是观念方面的障碍,一直以来,电信、广电都未能从理念方面进行转变。直到现在,尽管双方已经有了合作和需要和动作,但总体来说,仍然是以竞争为主。事实上,广电真正恐惧的正是电信利用自己的光纤网络直接传输有线电视信号,这对广电的打击作用是动摇根基的。因此,牢固掌握内容播控权就成了广电必须坚持的信条。
最近,广电高层的表态也印证了这一点,他重申,广电业务中电视台和节目集成单位的审批,是有具体规定的,不可以是公司性质,对资本也有要求,比如有线电视网络的数字集成,一定要是国有企业广电控股50%以上,这方面国家有一系列的规定。这基本定调了广电在三网融合问题上的底线,也即只有广电为主的企业才有资格申请内容播控。其他都可以谈,播控权绝对不放。但是电信业真正想要广电开放的,恰恰就是这个“绝对不能放开”的内容播控权。
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广电的网络即便迅速改造成功,真正要抢夺电信业已经占据绝对主导的宽带互联网市场,也绝非一日之功。所以,允许包括广电在内的有条件的行业外力量进入电信市场,对电信业来说,并不纠结,关键是广电可以经营这些业务就能大大提高广电网络的价值。电信市场的业务开放现在成了一种态度,一个与广电博弈的筹码而已。三网融合僵局缺乏真正彻底有效的解决方法。
广电领域的市场准入扩大是三网融合破局的核心
三网融合说到底其实就是电信网和广电网的两网融合。摆在广电面前的首要问题其实不是三网融合的进程,而是自身全国整合的进展。要完成三网融合,广电的困境在于各地广电分割严重,不够集中。本来计划去年年底就成了的全国性市场主体仍未浮出水面。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有限电视网络的自身整合和改造是与电信业融合的前提。以美国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联邦电信委员会认为,有线电视业经过整合后已发生很大变化,应允许电信公司进入视频节目服务市场,以促进视频节目多样化,因而建议国会废除混业经营的禁令,最终促成美国《1996年电信法》出台。由此,美国三网融合才获得爆发式发展。
反观国内,广电网络全国整合还在推进中,全国性运营主体尚未建立,这样的背景下,广电产业对开放市场是格外谨慎的。国内电视节目制作领域目前严重缺乏竞争力,尤其群众需求最大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领域,真正获得观众认可和追捧的节目屈指可数,这是广电长期严厉准入制度管理的产物。曾剑秋教授就曾指出,新闻时政类电视节目要继续由广电总局严格管理,但是电视剧等其他类节目制作完全可以放开市场,允许竞争。
另一方面,互联网目前的融合能力已经相当充分。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现在的大部分青少年已经成了与电视绝缘的一代人,他们通过互联网,在享受互联网特色业务的同时,在视频方面,国外影视剧、娱乐节目可以实现在线观看和下载,尤其国外制作精良的各种视频产品的网络翻译能力迅速提高,加之宽带带宽的不断扩展,使互联网的视频提供效率大幅提升。一旦广电放开内容播控权,对广电现有节目体系的冲击是巨大的。
三网融合要国家意志强力推动
从全球三网融合的成功经验来看,国家意志的强力推动是快速推进的决定性力量,尤其政策和法律规定的约束力。无论是美国、欧洲还是日本等都通过法律对三网融合进行了详尽了规定。英国电信专家指出,在三网络合的过程中管理和引导非常重要。2003年,英国成立新的通信业管理机构Ofcom,融合了原有电信、电视、广播、无线通信等多个管理机构的职能,极大地促进了网络融合的产业发展。统一融合的监管体制也是三网融合稳步推进的重要保障。
在我国的国情下,无论电信业的三大运营商还是广电业即将整合成的全国市场主体,其本质上都是国有资产。这就需要在融合监管的同时,建立强力有效的国有资产监管机制。广电方面对于广电建NGB,电信建NGN的本质就是在搞重复建设的观点表态时提出,有重复建设才有竞争。当然,三网融合的过程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但要限制在适度之内。这就需要国资管理的有效介入,避免过度重复建设造成浪费。
三网融合僵局催生舆论战编辑本段回目录
三网融合夭折论引发的尴尬还在继续,广电、工信部到运营商在夭折论引发关注的过程中的处境都很纠结。虽然夭折论多少有些夸大其辞,但是也确实反映了三网融合当前遭遇的僵持局面。在此背景下,广电电信两大体系都不愿承认自己是三网融合或将夭折的“元凶”,舆论大战随即展开。
夭折论引发舆论战,运营商很被动
工信部在公开否认三网融合夭折论的时候也坦承,在推进三网融合的过程中,存在有关认识和理解不一致的问题,三网融合是一个长期过程。据透露,国务院三网融合协调小组办公室将于今年中期对第一阶段试点工作进行总结。针对试点城市三网融合的业务发展、网络建设和安全保障情况进行评估,在全面总结第一阶段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再确定下一步的试点工作。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了三网融合的5年时间表。第一阶段为2010-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第二阶段2013-2015年,全面实现三网融合,普及应用融合业务。2010年6月底,三网融合12个试点城市名单和试点方案正式公布,三网融合终于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政府强力推进的三网融合被专家和业界判断为已经夭折,这让参与各方都很不是滋味,尤其广电总局和工信部,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夭折论无疑让其多少产生了执行不力的印象。
随即,舆论战开始,上周,央视针对电信业物联网创新业务--翼机通在推广过程中的某些不当,展开报道,并直接与电信业垄断相挂钩,让中国电信很不自在。事实上,长期跟踪三网融合发展的业内人士都发现,广电利用旗下掌握的强大舆论工具,在三网融合博弈过程中,直接制造了有利于广电利益的舆论氛围。难怪有网友戏称:只要央视开始曝光电信业的问题,很快就会有有利于广电的三网融合政策出台。这虽然调侃的评论,某种程度上折射了电信业现实中的尴尬。更为尴尬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权威客观的媒体成了这种舆论战的工具,损害了应有的新闻公信力。
电信运营商在这种局面下,处境是非常被动的,话语权的缺失使其显得格外被动,就如一位电信高层在其微博上无奈的一句抗争,他说,为什么电信业取得的连国外都惊叹的成就没被报道,比如各行各业都在涨价,唯独电信资费不断下降。可是,业务运营中的一些小问题却偏偏被大肆放大,这种曝光背后已经不仅仅是维护用户利益那么单纯了。
广电系电信系究竟在争什么?
应是三网融合最大受益者的用户却毫无感觉,三网融合探讨了十几年,真正让用户感到它是不可或缺的业务少之又少。事实上,广电真正恐惧的绝不是IPTV,而是电信利用自己的光纤网络直接传输有线电视信号。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广电的网络即便迅速改造成功,真正要抢夺电信业已经占据绝对主导的宽带市场,难度可想而知,而语音业务市场,电信资费的持续下降也让广电没有多少可以扩张的动力。这就难怪三网融合推进缓慢了。
工信部发展司司长张峰坦言,在发展推进中,三网融合正面临着诸多困境。其中主要原因是广电、电信两大部门围绕播控权竞争激烈。这也导致了一些争议与质疑的声音出现。不过,从现状来看,广电掌握内容播控权几乎已经板上钉钉,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专家直言,三网融合不是夭折而是结束的原因。那么既然如此,融合业务为什么还是难产呢?
从电信运营商的角度来看,融合业务的发展越来越迫切,尤其随着3G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视频内容的融合应用创新空间迅速铺开,而且需求强大。近日工信部发布了一季度电信业通信质量相关数据,一季度,互联网普及率提高到35.6%。3G用户总数累计已超过6000万,3G用户渗透率达约7%,今年年内有望突破10%。尤其重要的是,3G带动了终端革命性进步,大大增加了智能手机的普及范围,手机从打电话发短信的通信工具进化到移动互联网终端的趋势迅速加深,这直接刺激视频内容融合业务创新的发展,而且需求强劲。
从广电系统来看,现在面临最大的就是全国网络的数字化改造和全国运营主体的组建,这个过程是复杂而纠结的。不同于电信网络一开始就具备的全程全网特点,广电网络的条块分割特点决定了全国整合要处理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目前全国有线电视光缆干线达333万公里,有线电视用户达1.87亿。按照广电的目标,一方面,加速双向改造,给用户提供“内网”方式的高速宽带接入,另一方面,加速数字化改造,腾出更多的无线频率资源,同时积极申请特殊政策,利用“黄金频率”UHF、VHF频段开展无线宽带服务,从而建立起一张以广电光纤网络为基础、有线无线立体覆盖、以视频直播点播互动交互为目标的泛广电网。
不过这个改造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而且与电信业飞速发展的速度相比的时间差也并不充裕,而且现在广电双向改造真正确定的标准和方案还没确定。这意味三网融合的业务一旦全面推广,广电系面临的竞争压力是其完全无法应付的,尤其在与市场化程度已经相当充分的电信运营商来竞争,广电甚至连一个市场经营主体尚不具备,这种竞争是荒唐的。
广电的市场化改造远比网络改造更迫切
广电早就提出网台分离的改革思路,但是因为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条,始终无法全面推行,这对三网融合博弈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网台利益合一,因此″台″为了″网″的利益,不惜损害媒体的客观公信力,利用一切机会曝光打击电信系,全力维护“网”的利益,这也直接导致电信企业与广电事业单位的荒唐竞争,这也是电信专家韦乐平提出三网融合或已夭折的根本原因。
目前,广电掌控着内容播控权,在三网融合的现有体制下又不断强化网络建设:2010年广电明确抛出宽带化战略,2011年再度深化面向综合信息服务转型的战略。广电对三网融合的主导权表现出强势的进逼,使得电信运营商在三网融合市场启动异常艰难。事实证明,广电的政企合一的体制决定了三网融合推进必然面临重重阻力,但是市场不等人,不能一味等待广电自身缓慢梳理内部矛盾而拖延三网融合。分散的运营格局导致广电运营商各自为政,未来要在竞争力上赶上电信行业,进行国家级整合不仅是必经之路,而且是基本前提。
从发展来看,与电信行业不同的是,广电行业从一开始就没有走上统一、标准、规模化之路,广电在新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下,必须制定统一、开放的标准,组建全国级得市场运营主体,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推动中国三网融合的进程。
当然,过去的9个月里,电信系希望得到内容播控权,而广电则希望电信真正开放宽带业务的IDC等资源,电信系的目标明确,但是来自广电的阻力巨大,广电则还在为内部理顺制造时间差,不急于展开业务层面的融合。这就意味着来自政府的强力推动力量不可或缺,而且愈加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