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2798 次
  • 编辑次数: 3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0-12-19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创新者》
《创新者》
《阿里巴巴正传》
《阿里巴巴正传》
《三位一体》
《三位一体》
《翻转世界》
《翻转世界》
《技术赋权》
《技术赋权》
《网络素养》
《网络素养》
《信息简史》
《信息简史》
《硅谷合伙人》
《硅谷合伙人》
《网飞传奇》
《网飞传奇》
《乔纳森传》
《乔纳森传》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网民的狂欢》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面对业余玩票凌驾专业考虑、智力成果在网络上免费下载,并将其视为理所当然的现象,该如何重建信息的专业性和版权保护系统?作者并不反对科技,而是指出误用科技将对人类价值观、经济与创造力造成严重伤害。书中简洁有力的论述提醒众人:勿沉醉于民主理想,却扼杀了专业主流媒体的存在意义。
目录

[显示全部]

基本信息编辑本段回目录

网民的狂欢
著者:[美]安德鲁•基恩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0年3月
定价:25元
一句话点评:我们究竟是不是乌合之众?
英文原版出版于三年前 台湾2008年已有中文译本英文版:The Cult of the Amateurs
  出版社:Nicholas Brealey Publishing 出版时间:2007年6月
  出版社:Broadway Business 出版时间:2007年6月
  出版社:Broadway Business 出版时间:2008年8月(再版)
中文繁体版:《你在看谁的部落格?》 出版社:早安财经 出版时间:2008年
中文简体版:《网民的狂欢》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0年3月

内容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内容简介:在Web2.0的世界中,我们的世界观、我们的文化正在遭遇大批“业余者”的攻击。网络“剪贴文化”窃取了学者、艺术家、编辑、制片人辛勤创作的成果。网络博主的个人意见成为引领大众的舆论指标,YouTube上的自制视频取代了电视网,数字盗版压垮了音乐产业……面对业余玩票凌驾专业考虑、智力成果在网络上免费下载,并将其视为理所当然的现象,该如何重建信息的专业性和版权保护系统?作者并不反对科技,而是指出误用科技将对人类价值观、经济与创造力造成严重伤害。尤其是当一知半解的业余者与受过训练的专家变得模糊难辨,让人开始质疑信息的可信度之际,真相将成为可买卖与包装的商品!书中简洁有力的论述提醒众人:勿沉醉于民主理想,却扼杀了专业主流媒体的存在意义。

作者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资料图

安德鲁·基恩(Andrew Keen),美国著名媒体人,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节目中,他是一个“文化精英”论者,却在博客、播客等新技术中乐此不疲。他被网民口诛笔伐,群起攻之,被认为是博主最讨厌的人。他被《观察家》称为“网络技术的克星”。

生平

基恩出生在伦敦北部的汉普斯特德。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师从肯乔威特,获得了政治学硕士学位。曾任教于塔夫茨大学、美国东北大学和马萨诸塞大学。目前与家人住在加州伯克利 。

基恩自称是一名“.com”的变节者。虽然他现在时常批评web 2.0,却曾是上世纪90年代硅谷“新淘金”风潮的一位参与者。当时他创立了“有声咖啡馆”(audiocafe)网站,并获得英特尔和SAP公司的资助。然而不久之后网站即告倒闭。此后基恩辗转换过多份工作,却始终是一位网络技术的忠实信徒,直至2004年他参加的一次硅谷网络界人士聚会彻底改变了他。

语录

当被称作精英时,他回答说:“精英又怎样?”。当被问到互联网是否比纳粹更糟糕时 ,基恩的反应是,“至少纳粹没有让艺术家失去工作。”

基恩写道,Web 2.0的是一场“大乌托邦运动”,类似于卡尔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他表示“它推崇创新型业余者:自学成才的导演,宅人音乐家,从不发表的作家。它表明,每个人——即使我们中间教育程度最低的——都可以而且应该使用数字媒体来表达和实现自己。Web 2.0的为我们的创造力授权,它让媒体实现民主,它提供专家和业余爱好者之间的公平竞争平台。Web 2.0的敌人是“精英型”传统媒体。他将自由文化的支持者劳伦斯莱斯格描述为“知识产权共产主义者”,令他“特别厌恶”。

批评

“我发现,安德鲁·基恩的所有说辞,我觉得只是简单地在寻找一个角度,以制造争议为书的卖点。不论他如何大呼小叫,我不认为他说了任何实质性的东西。”

——蒂姆·奥赖利(Tim O'Reilly,“Web 2.0之父”,O’Reilly Media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

编辑推荐

《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编辑推荐:你知道吗?
网上的很多知识其实是大批“业余者”一知半解的意见;
网上的很多舆论其实是大公司雇用的“网络黑社会”一手炮制;
网上的很多音乐其实是不受限制的数字盗版;
来自硅谷的安德鲁·基恩大胆揭露互联网种种弊端,在美国引起巨大争论!书中描述的美国互联网对传统文化产业以及人们价值观的冲击也同样值得中国网民警醒!
《纽约时报》、《泰晤士报》、《出版家周刊》、《大众百科》共同推荐!互联网文化领域的一部醒世恒言!
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媒体推荐

观点尖锐。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热情,描述了刻意混淆事实与舆论、专业评价与业余推测对世界可能造成的后果。
  ——米希科·卡库塔尼《纽约时报》
基恩并非要反对网络技术:他只是期待能有更多的控制手段来避免技术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在维基百科和大众百科中二选一。是要任由维基百科中外行的、匿名的网民不负责任的大行其道,还是通过大众百科中的实名的、负责的专家进行信息筛选?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英国《泰晤士报》
字里行间体现出特别的洞察力和研究性。我期待着关于网民问题的进一步的争论和探讨。因为这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
  ——拉里·桑格,维基百科创始人之一,大众百科的创立者
Web2.0就像是一个打开了的潘多拉魔盒,又像是一个混乱中的巴别塔。基恩则最先注意到了这些。
  ——英国《独立报》

作者简介

安德鲁·基恩,美国著名媒体人,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节目中,如,福克斯新闻、CNN国际、BBC晚间新闻等。他还为《伦敦独立报》写一个关于企业重组的专栏,同时也在为Dutch paper Volkskrant 和the Belgium daily De Standaard 两个纸媒撰写专栏。

目录

序言
第1章 大诱惑
第2章 高贵的业余者
第3章 真理与谎言
第4章 音乐消逝之日(上)
第5章 音乐消逝之日(下)
第6章 道德失范
第7章 (2.0版的)1984
第8章 解决方案
致谢

序言

要不是因为涉猎网络较深,我多半会以为现在就像1999年一样,硅谷正再度繁荣,网络幻想家正“东山再起”。
最近在旧金山,我遇到一位对网络极为虔诚的痴迷者。在一次霞多丽①酒会上,我们举杯畅聊,并交换了对新兴事物的看法。这位网络痴迷者告诉我,他正在开发一种能够在网络上发布音乐、信息和视频的软件。
他说:“MySpace网、YouTube网、维基百科和谷歌正蓬勃发展。”
我说我的研究正与此相关,数字革命给人类的文化、经济和价值观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也包括破坏性的后果。我还说:“伴随着网络的繁盛,愚味和低品位,个人主义和极权统治也大量涌现。”
听了我的回答。他不自然地笑了。“赫胥黎①遭遇了数字时代,”他说,“你就像21世纪的奥尔德斯·赫胥黎。”他举起酒杯向我致敬,并说道:“让我们大步迈进2.0新世界吧。”
我也举杯与他相碰。但是,我知道我们所说的不是同一个赫胥黎,他谈到的是奥尔德斯·赫胥黎,而我想到的是奥尔德斯的祖父——T.H.赫胥黎,后者是19世纪的进化论生物学家,写过关于“猴子可以敲出《莎士比亚全集》②”的书。赫胥黎的“猴子可以敲出《莎士比亚全集》”是:如果向猴子提供足够多的打字机。总会有一些猴子最终能创造出诸如莎士比亚的戏剧、柏拉图的对话录以及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巨著等杰作。
在网络时代之前,T.H.赫胥黎提出给猴子足够多的打字机的想法.与其说是空想,还不如说是缺乏技术支持。赫胥黎的“猴子可以敲出《莎士比亚全集》”在过去像是一则玩笑;可是在网络时代,他的假设却预测到了文化民主化的后果:创作者与观众、生产者与消费者、专家与业余者之间的传统区别被人为地掩盖起来,这个后果很严重。

文摘

在媒体技术爆炸的时代,除了每个人自己坚持的“真理”外,不会再有真理了。
真理的价值遭到破坏,必然会影响著作的质量,而且会滋生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从而抑制创新活动。当广告和公共关系以新闻的形式包装起来时,事实和假相就更难甄别了。Web2.0革命不但没带给我们更多的知识、文化和共同体,反而带来了更多由匿名网友生成的不确凿的内容,它们浪费了我们的时间,欺骗了我们的感情。需要证据?让我们看看被恶搞的“企鹅大军”吧——“阿尔·戈尔的企鹅大军”,这段发布在YouTube网上的视频最能说明问题。这段由业余者制作的视频,讲的是身形胖如企鹅的戈尔对着一群企鹅大谈全球气候变暖,而这些企鹅对此毫无兴趣。这段视频直接讽刺了戈尔的环保电影《难以忽视的真相》,恶搞了戈尔严肃的环保立场。“阿尔·戈尔的企鹅大军”只是YouTube网上众多无聊的视频之一,看过这段视频的观众,大多认为这是一些怀有恶意的业余操手所为。《华尔街日报》将这段讽刺视频的制作者最终锁定为华盛顿一家共和党的公关公司——DCI集团,埃克森美孚公司就是该公司的客户之一。这段视频不过是一场“政治旋转门①”的游戏,Web2.0的匿名制可以让这样的游戏一直玩下去,而且不受任何干扰。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
博客也可以被公司当做宣传和欺骗的媒介。2006年3月,《纽约时报》披露,在某博网上,一位博主的文章中有关沃尔玛的信息与阿肯色州一家公关公司一名高级财务主管的新闻讲稿一模一样。这件事与删除维基百科中有关沃尔玛员工的条目的事件可能是同一伙人干的,他们专门负责删除有关沃尔玛的负面报道。
如今,博客越来越多地成为政治顾问发动公关宣传战的战场。2005年,在通用电气打算投资研究新型节能技术时,公司执行官特意接见了持环保态度的博主,并说服他们将注意力转移到新型节能技术上来。同时,诸如IBM、家电巨头美泰克公司和通用汽车这样的跨国公司都有自己的博客,这些博客摆出一副公正的姿态,实际上是在替公司向全世界做变相的宣传。
但是,那些攻击商业公司的博客所发布的信息同样也可能缺乏根据。2005年,当著名的“在辣椒中发现手指”的事件①被谣传开时,每位敌视温迪快餐店的博主都争相指证该店的非法行为。这一无中生有的事件使温迪快餐店的销售额减少了250万美元,造成了大量失业,导致该公司股票下跌。
正如英国前首相詹姆斯·卡拉汉所言:“真理不出门,谎言传千里。”这句话用在如今随心所欲、不受制约且飞速发展的博客文化上再合适不过了。 

简评:《网民的狂欢》:毁掉人类家园的将是网络?编辑本段回目录

推荐人:王小峰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推荐理由:我以最快的速度看完这本书,书中的观点99%我都赞同!

当人们还沉浸于Web 2.0——博客、谷歌等等网事的狂欢中时,近日,美国人安德鲁·基恩却在他的新书中对此提出全面的批判。《三联生活周刊》杂志主笔王小峰,以最快的速度看完了《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这本书,书中的观点,他说,“99%我都赞同,我以前经常在博客上批判互联网,但我不是一个网络从业者,批评起来并不专业,但本能告诉我,互联网正在摧毁人类建立起的美好家园,至少今天互联网对文化的破坏大于它的建设。”

安德鲁·基恩说:“伴随着网络的繁盛,愚昧和低品位,个人主义和极权统治也大量涌现。”作为一个记者,王小峰称,“深知信息对人的影响。网上大量无价值的信息不仅充满大量谬误,而且也让人们对信息取舍上带来很多麻烦。当人们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对‘是’和‘否’的判断上,是不会有进步的。”

如今很多网民虽然能力平平,却毫不谦虚地生产出不计其数的数字产品。如今,很多‘业余者’用他们的电脑在网络上发布各种各样的东西:漫无边际的政治评论,不得体的家庭录像,令人尴尬的业余音乐,隐晦难懂的诗词、评论、散文和小说。”安德鲁·基恩说:“如果继续保持这个速度,到2010年底,全世界将会有5亿个博客,它们将混淆公众对政治、经济、艺术和文化的认识。

基恩认为,“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最严重的是,那些曾经推动了伟大新闻、音乐、文学、电影和电视节目产生的传统制度也遭到了破坏。” 文/秋白

(《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美)安德鲁·基恩著 南海出版公司出版)

《网民的狂欢》:网络至死?编辑本段回目录

 78年前,奥尔德斯·赫胥黎发表了《美丽新世界》;35年前,尼尔·波兹曼发表了《娱乐至死》;如今,安德鲁·基恩的《网民的狂欢》中文版面世。这3本书都共同指向一个命题: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不同的是,赫胥黎说流水线将毁掉我们,波兹曼认为是娱乐,基恩则指向了网络。如今看来,我们并未被前两者毁灭,那网络会吗?

  ;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写道:“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基恩将娱乐改为了网络,他在《网民的狂欢》中写道:“伴随着网络的繁盛,愚昧和低品位,个人主义和极权统治也大量涌现。”

  无独有偶,美国埃默里大学英语教授马克·鲍尔莱因去年也发表了《最愚蠢的一代》,其副标题为“数字时代如何使美国青年变得愚蠢并威胁我们的未来,或不要相信任何三十岁以下的人”。

  和鲍尔莱因教授不同,基恩是业内人士,20世纪90年代第一轮网络“淘金热”时的“弄潮儿”。他创立了Audiocafe音乐网,梦想是“让世界充满音乐”。他希望人们能在笔记本电脑上听到鲍勃·迪伦的全部音乐,在手机上下载到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

  然而,他失望了。2004年,他发现新兴网络欢迎的是网民的原创音乐,而不是《勃兰登堡协奏曲》或鲍勃·迪伦的摇滚乐,优雅流畅的音乐被不堪入耳的杂音所取代。之后,他开始关注Web2.0革命,他觉得不仅是音乐变了,广播、电视、报纸、电影都变了,他在书中列举了这些领域种种让他担忧的状况,他担心所有文化产业都将“寿终正寝”。

  这是一部容易引起争议的书。甚至,对这本书的评论都会引发争议。媒体人王小峰在博客上发表了《我真希望这本书是我写的》的文章,称“这本书中的观点99%我都赞同”,随即遭到了一片口水围攻。其实,2007年该书英文版出版时,它在西方世界也引起了一阵轰动,许多网民甚至指责基恩是“愚昧的疯子”。

  推荐理由:在本书写就时,twitter还没火;在本书中文版推出时,微博正在各大门户网站大行其道。短短3年,书中许多让基恩痛心的案例似乎有了最新版本,而谁也不知道3年后又是什么技术会让他痛心。但他提出的问题却有待人们思考:能否有更多的控制手段来避免技术的负面影响?78年来,35年来,3年来,从《美丽新世界》,到《娱乐至死》,到《网民的狂欢》,丧钟为谁而鸣?

■书名:《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

■著者:安德鲁·基恩

■出版:南海出版公司2010年3月

■读家:王小峰

■推荐指数:★★★★☆☆

■入评理由:来自硅谷的安德鲁·基恩大胆揭露互联网种种弊端,在美国引起巨大争论。书中描述美国互联网对传统文化产业以及人们价值观的冲击也同样值得中国网民警醒。

我用最快的速度看完了《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这本书,书中的观点,99%我都赞同。我真希望这本书是我写的。

这本书对现在人们狂欢中的Web2.0——博客、Youtube、Myspace、维基百科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我以前经常在博客上批判互联网,但我不是一个网络从业者,批评起来并不专业,但本能告诉我,互联网正在摧毁人类建立起的美好家园,至少今天互联网对文化的破坏大于它的建设。

我很赞同安德鲁·基恩的很多观点,他说:“伴随着网络的繁盛,愚昧和低品位,个人主义和极权统治也大量涌现。”作为一个记者,我深知信息对人的影响。网上大量无价值的信息不仅充满大量谬误,而且也让人们对信息取舍上带来很多麻烦。当人们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对“是”和“否”的判断上,是不会有进步的。

19世纪进化论生物学家T.H.赫胥黎说过一句话:“猴子可以敲出《莎士比亚全集》。”很巧,我在网上搜索“赫胥黎”的时候,发现有人说他是18世纪的人,这就是互联网的信息。你会说:赫胥黎哪个世纪的人对我不重要。问题是,在网上你会经常遇到类似这样的谬误,但你却意识不到。基恩把“猴子可以敲出《莎士比亚全集》”赋予新的解释:“在Web2.0的世界里,‘打字机’就是联网的电脑,‘猴子们’就是成千上万的网民。很多网民虽然能力平平,却毫不谦虚地生产出不计其数的数字产品。如今,很多‘业余者’用他们的电脑在网络上发布各种各样的东西:漫无边际的政治评论,不得体的家庭录像,令人尴尬的业余音乐,隐晦难懂的诗词、评论、散文和小说。”他还说:“如果继续保持这个速度,到2010年,全世界将会有5亿个博客,它们将混淆公众对政治、经济、艺术和文化的认识。博客极大地迷惑了公众,使人们难辨真假和虚实。如今,孩子们已经无法辨认资深记者所报道的真实新闻与网上所发布的博客新闻之间的差别。在Y世代的空想家们看来,每一篇网络日志就是他人的真实信息,每一篇网络小说就是他人的现实生活。”

基恩对博客、Youtube、Myspace、维基百科这些互联网宠儿的批判是一致的,就是这些扯淡的东西对人认识世界的一种误导,正如这本书封面上的一句话:“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我们毁掉的是什么?基恩说:“最严重的是,那些曾经推动了伟大新闻、音乐、文学、电影和电视节目产生的传统制度也遭到了破坏。”

记住,今天你在互联网上共享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恰恰都是在没有互联网时代或者不是通过互联网的Web2.0创造出来的文化,互联网仅仅是给人带来最低级的本能狂欢,它自身所创造出来的不过是贩卖虚拟世界带给商人的利润而已,而对于具体的“你”,这个互联网世界的主宰者——其实你一无所获,好不容易知道的那点东西还充满了错误。基恩说:“网民们占领了各个领域,让那些专家和文化把关人——编辑、记者、新闻主播,音乐公司和好莱坞电影工作室都见鬼去吧;业余者和不计其数的网民已经主导了当今世界,他们正梦想通过操纵电脑来统领未来,尽管世界并不像他们所理解的那样。”卡尔·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都可能随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钓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评论时事。”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同时成为猎人、渔夫、牧场主和评论员(负责评论一切的人也做不到)。可是这一切在互联网上实现了,在一个充斥着业余者的互联网的世界,没有真正的猎人、真正的渔夫、真正的牧场主和真正的评论员,就是一群什么都是但又什么都不是的人。

狂欢之后,必定是空虚。本书开始对人们依赖的互联网进行反思,这是个很好的开头。对多数互联网的受益者来说,可能不会接受基恩的这些观点。因为人总是无法从被商业操纵的傀儡角色中挣脱出来,去反省自己,并且错误地认为“它确实给我带来了好处”。对互联网的操纵者来说,好处显而易见;对众多互联网依赖者来说,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好处是什么。

好地狱或坏天堂编辑本段回目录

安德鲁·基恩所著《网民的狂欢》是一本诊断互联网文化状况的新书,这从它的副题上可以看得很清楚: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我认真地阅读了该书的第7章,这一章名为“2.0版的1984”。

这标题生动确切一针见血外,也是文理通吃吧?理科生或许比文科生更知晓“2.0”?而文科生或许比理科生更知晓“1984”?

这个伪命题式联想的唯一可取处是,它试图从一个角度证明,在网络时代,没有谁不知道网络不使用它不专注它不沉溺它,也没有谁不是网民。在这同时,作为同一个网络的网友也是同一座监狱的狱友。

在这个高速成长高速膨胀的温柔乡,一切皆被挑战。所以,安德鲁·基恩在本书中讲述的种种弊端乃至由其引发的惶惑与担忧所指不是互联网文化革命,而是这场革命性所带来的种种衍生物,如太空技术生成的太空垃圾,如历史车轮所裹挟的泥浆污渍,如胎儿诞生间所携带的污血与粪溺,甚至比这一切更糟糕。

用印在该书封底的一则评论,可以大致概括安德鲁·基恩试图在本书中述说的焦虑和希冀:他“并非要反对网络技术,他只是期待能有更多的控制手段来避免技术的负面影响。”

就像大夫看病会天然带有专业预期一样,诊断互联网文化,安德鲁更多谈论的是那些看似艳若桃花的无名肿毒。从这个角度看,安德鲁简直就是一位身怀绝技心怀悲悯的大夫。

不过,也必须说,安德鲁是位西医。他洋洋万言关于互联网文化的病相报告无论取材还是判断无论焦虑还是彷徨无论下诊断还是开药方,都带有西医特有的理据和信念。

据此,在我们这儿,网络文化所带来的得失利弊乃至利弊之比需另行研判。打比方说,有谁会给感了冒的韩寒或崴了脚的凤姐开具同一张方子?

我个人一直觉得,网络文化,尤其是中国语境中的网络文化与学者巴赫金曾条分缕析的所谓“广场语文”非常近似,它的特点有三:一是粗鄙,二是戏谑,三是褒贬合一。

在巴赫金的分析,“广场语文”最重要的特点是第三点褒贬合一。而这一点也是我对中国网络文化的大致认知。我更赞同巴赫金关于“褒贬合一”的评判。

借用巴赫金的说法,我想,网络文化的褒贬合一属性本身所展现的是一种泥沙俱下“网络世界观”——用好地狱或坏天堂之类二必选一的判断来规矩来医治太简单了。

网络文化的美德和恶行更像一枚镍币的两面,正反同体,融合为一。它将世界看作一部永未完成永难定稿永难杀青的长篇小说,在死在生,大伪大真。

二〇一〇年五月十四日

书评人简介

黄集伟,男,1958年3月出生,籍贯陕西,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专栏作家、出版人、书评家、作家、语词收藏人。1995-1999年任《中国图书商报》编辑、编辑部主任。而后任博库网内容总编一年半。现任接力出版社第二出版中心副总监。

著有《审美社会学》、《纸上的后花园》、《孤岛访谈录》、《你走神儿不如我走神儿》;语词笔记系列《请读我唇》、《媚俗通行证》、《非常猎艳》、《冒犯之美》、《习惯性八卦》、《小规模荡气回肠》《年代剧,内心戏》等闲书行世。

无知且狂妄的基恩也不过是一介普通网民编辑本段回目录

作者安德鲁·基恩傲慢地写完这本诅咒网络群氓的书后,还是放到网上,希望借助网络来宣传和销售。这真是一个莫大讽刺!我还以为他会限制性地印刷两百册,分赠哈佛、耶鲁图书馆珍藏,严禁上网流传,只供专家学者来学习呢。此时我身处中国西部一个小城,还是通过网络读到他这本书,于是就以网民(业余者)的身份来参与这次狂欢。用网上流行的话来说,对他进行“围观”。

先看看基恩的第一个“洞见”。他认为,网上的很多知识其实是大批“业余者”一知半解的意见,维基百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维基百科没有对创作者进行筛选,大批光有热情、却“缺乏知识”的人参与进来来编写词条,最终使得维基百科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最要紧的是,维基百科相较于基恩所推崇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缺乏他所迷恋的“权威性”。

时至今日,竟然还有基恩这样沉浸在虚妄的“权威性”中的大学者!以知识社会学角度而论,“权威性”意味着权力或者支配力,必然危害知识的独立性。中国秦代的焚书坑儒,西方中世纪的释经学,都是少数人以权威的名义来决定整个社会的认知,不知基恩有没有从经典百科全书上了解过这些历史。

以知识论的角度而论,知识必定是分立的、分散的知识,再加上默会知识普遍存在,以至于不可能有个人或者群体掌握全部的知识。随着网络促成的知识爆炸,传统的知识分类、学科分类都已过时。基于过时的知识分类体系的“专家”,自然更是过时。许多“业余者”都可能在某些“专业性问题”上有比所谓专家更有见识。

再以认识论的角度而论,我们对知识的认识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在竞争和辩论过程中逐步加深,这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而且在今天极大地加速了。翻开任何一本较新的传统百科全书,都会发现大量过时、不准确的词条,而它们不可能像维基百科一样随时更新。

基恩批评维基百科上很多词条不够权威,往往因为人们在很多问题上至今仍未达成一致意见。比如“布什”、“拉登”、“伊拉克战争”等词条,随着时间改变,一定会被人不断改写。我们同样可以追问基恩,哪一本百科全书上的“布什”、“拉登”、“伊拉克战争”等词条比维基百科更权威呢?

不妨再看看基恩的其他几个洞见。比如他反对博客,因为“博客极大地迷惑了公众,使人们难辨真假和虚实。如今,孩子们已经无法辨认资深记者所报道的真实新闻与joeshmoe.blogspot网上所发布的博客新闻之间的差别。”同样地,他还反对视频网站如Youtube,因为“很多大公司在YouTube网站上以用户的名义发布网络视频,或是毫无忌惮地诽谤对手”。更深层地看,基恩是以保守的趣味反对这些新东西,“50%的人开博客只是为了与别人公开分享自己的私人生活和个人经历。YouTube网的口号是‘展示自我’”。

我们只要提几个问题,就能看出他的逻辑的可笑之处。“资深记者所报道的真实新闻”就一定比匿名博客更为可信吗?不要说孩子,即使像基恩这样的大学者,就一定能透过“资深记者所报道的真实新闻”来了解事实真相了吗?自从有了语言、有了文字、有了图像摄录手段,基恩所担心的幻像、拟像、虚构、谣言的现象就已出现。匿名博客在很多场合反倒有利于真相传播与澄清,这点已多此被验证。

至于很多大公司利用Youtube视频来攻击竞争对手的行为,更是很难归罪到网络头上。要知道,有了语言,就有了谣言;有了文字,就有了诽谤。诽谤文字可能出现在传单上,也可能出现在小报上,更可能出现在小说里,散文里,诗歌里,却没有一种文字载体要为此承担道德责任,为何网络和Youtube就要背负骂名呢?关于言论自由的法律尺度,西方已经讨论了数百年,基恩竟然轻描淡写地全部推给了视频网站。

基恩讨论的其他问题,如音乐盗版问题,网络公司垄断问题,网络上瘾问题,网上赌博上瘾问题等,也不过是老生常谈,且多半并非伴随网络产生的新问题。盗版问题,早在网络普及前,磁带复制、录像带复制就普遍存在;垄断问题,一百多年前就有大量石油、钢铁公司垄断市场;上瘾问题,电视上瘾、游戏机上瘾的情形人所共知;网络赌博,更是人类千万年前就已染上的恶习。基恩却把这些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技术问题,一股脑儿地推给了网络。

在我看来,无知且狂妄的基恩也不过是一介普通网民。他能写作《网民的狂欢》并在网络上传播,正好印证了他的主题,网民与狂欢。我的这篇评论将与他的著作在网络上并存,声音响亮程度有别,狂欢的性质却是一般无二。

5月13日于夏河

书评人简介

梁捷,知名青年经济学者。上海土著,笔名萧敢。电子书评杂志【读品】创办人,原总编辑。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专攻经济思想史、制度经济学、博弈论等。现为《第一财经周刊》负责书评撰稿。

何必扯上《1984》来哗众取宠?编辑本段回目录

安德鲁·基恩的《网民的狂欢》一书,称得上民主派与贵族派很好的试金石。或者大而言之,本书既然讨论的是对于互联网这一堪称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的态度,则对于互联网的褒贬,亦算得上民主派与贵族派的一块试金石。

可以说,在民主实践的历史上,互联网革命是希腊民主制、美国独立战争以来的第三次飞跃。如果说希腊的民主结束了君主与民众的对立,美国的民主树立了民众对于贵族的优势,则互联网的民主彻底消灭了贵族制度的残余,真正使民众成为民主体制的中心。目不识丁的民众不仅作为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占领世界,亦作为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主宰世界。其所造成的正反两方面之变化,不可不谓之深刻。

其实对于互联网革命后果之消极方面,基恩确有相当精准的认识。例如,他尖锐地指出了互联网时代庸众占领精神文明阵地的现象:

“‘不是专家统治,而是傻瓜专政。’……“高贵的业余者”的理想听起来像是硅谷的一则笑话,一堆华而不实的废话。 ”

他也揭示了“傻瓜专政”带来的各种问题:文化品位堕落,版权横遭侵犯,以及道德失范。

“在Web 2.0时代,由于“第二次生命”虚拟世界中并没有道德约束和法律监督,这样的世界很可能成为社会恶习以及道德沦丧之源。……Web 2.0就像打开的潘多拉盒子,它让我们的社会产生了频繁接触色情文化的年轻人、从事网络剽窃的盗贼、患有强迫症的网络赌博者以及各种各样的痴迷者;它诱使我们将人类本性中最邪恶、最不正常的一面暴露出来,让我们屈服于社会中最具毁灭性的恶习;它腐蚀和破坏整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和价值观。”

对于这一切我们该说什么呢?对于民主制度缺点的批判,自从此种制度建立以来便未曾停止。其最著名的例子,当然要数柏拉图对于雅典式民主的抨击,以及托克维尔关于多数人暴政的警告。换言之,综合民主制度批判者的种种揭露,我们大可以列出远较基恩的揭露更其完善、更其全面的清单,显示民主体制确乎具有种种不尽人意之处。然这里恰恰可以使用邱吉尔的那句名言:“它不是最好的制度,而是我们所能实行的最不坏的制度。”看不到这一点,片面放大互联网民主的种种缺陷,而不去关注其内在的优势,便是基恩立论的致命弱点。

作者把互联网时代的“傻瓜专政”称为“2.0版的1984”,这适证明了他的浅薄与无知。众所周知,奥威尔那恐怖的反乌托邦幻想,并不是民众专政的产物,这就像文革并不是“无产阶级专政”一样昭然若揭。唯有天真且对于文革时期统治机制一无所知的西方人,才会误以为彼时的中国是民众的天下,是民众对权贵的专政。同样,唯有不懂得奥威尔良苦用心的读者,才会误以为《1984》旨在揭露民主体制的弊病,而非对于极权体制的批判。然而,民主恰正是对抗极权的最有力武器。极权是要消灭个人的自由精神,民主却要将这种精神无限放大;极权是要令到全民服从领袖的意志,民主却要使民众的意志凌驾于领袖之上;极权是要把道德规范统一到统治者的信条,民主却要使每个人都成为道德的中心,从而有效地消弭领袖的道德权威。这样一来,以《1984》鞭挞互联网民主,不仅风马牛不相及,简直就是南辕北辙。

由此观之,则《网民的狂欢》实在算是一本坏书,一本——用中国曾经流行过的政治词汇说——“反动”的书。民主的浪潮发展至今,已经非贵族论者和极权主义者所能阻遏;你可以去设法疗治民主的缺陷,然而无法倒退回贵族政体和极权政体,否则便不啻螳臂当车的小丑。那么,作者何必如此危言耸听、哗众取宠?这难道不正是他所痛恨的民主政客所采取的同样手段?

所以,恐怕作者在把他的书送去出版之时,也在暗中感谢民主——如果他真的生逢《1984》那种体制,除了应和领袖的旨意而欢呼呐喊,难道他还有什么别的选择?

书评人简介

张晓辉,1984年入北京大学历史系。然不务正业,心多旁鹜,学史不成,遂入书业。混迹有年,做过翻译、策划编辑,亦曾厕身图书零售,为学术书店打点学术图书。目前在北京万圣书园任学术总监,兼为采购部之采购小生。

人肉搜索秦始皇 网民都是红卫兵编辑本段回目录

我们经常听到官方说,国情不同。这四个字仿佛一把万能钥匙,当固有的理论豪宅走到山穷水尽之时,大管家出来手持这把钥匙一转,就领你进到一个新房间——不管灯光有多昏暗,先进去再说。笃信普世价值的人群往往对这四个字嗤之以鼻,将其归结为监守自盗的说辞,但至少对于基恩的这本书而言,当美国的良药遇上中国的苦口,“国情不同”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成立的。

毋庸置疑的是,基恩是一个怀疑论者,对于试图集中大众的智慧、道德与细心的以维基百科为代表的web2.0,对不起,基恩压根不信任。这里我要说的是怀疑论,怀疑论总是使人看起来有一种高于常人的判断力,比如一个人对左派冷嘲热讽,正当你以为他是站在右边的阵营时,他又尖锐地批评右派分子,你以为他大概只是个中庸派吧,他又连自己都彻底批判反省一番,这时候你就会觉得他足够冷静,足够独立,永远不会陷入一种迷狂的境地而不自知。问题在于,基恩并不是一个彻底的怀疑论者——正如你注意到的,我在上文故意使用了“毋庸置疑”,而事实上这种判断所承载的内容往往是尤须怀疑的。基恩不信任大众,“当每个人都同时成为了读者和虚假作品的作者时,我们该相信谁?”对,没错,怀疑得太好了,可是,他信任“编辑、校对、管理者和核实人员的监督”,他信任“替我们将事实、真实的内容和正确的信息从一堆充斥着广告、错误的欺骗和信息中挑选出来”的“把关人”。

是的,摆在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路的尽头是基恩所描述的web2.0世界,民主发展成极端民主,大众蜕变为乌合之众,反智主义会把人间推向何种深渊其实并不难想象,甚至不需要想象,回头看看几十年前脚下的土地吧。于是基恩选择了另一条路,信任权威,依靠制度,他鼓吹实名制,不管怎样,至少这看起来更安全——一旦发现了想利用网络做坏事之人,依据基恩的完美设想,网站就可以主动驱逐该网民出去。且不论权威和制度本身就是值得怀疑的对象,在某些时候,网民们甚至已经明知它充斥各种谎言、阴谋和伤害,还可能将自己寄身于它的庇护之下吗?基恩引述别人的话并赞同说,“在美国,专业记者和业余记者的区别就是博主不会因为业余工作进监狱”。据此,我们当然可以指责基恩的天真——对于权威和制度的“合法伤害权”,他肯定未能足够地感同身受,但是你,就请再把头转回来吧。

所以,阅读这本书一度让我十分沮丧,因为我和很多人一样,有很多个瞬间会感到在这两条危机四伏的道路之间不知如何措身。不过,这并不是说只能原地不动了,至少在现阶段,在这一我们彼此同呼吸共命运的唯一时空,web2.0仍是我们战胜愚昧与谎言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基恩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来试着说明web2.0提供的“真相”其实是错误百出的:“想想你的孩子吧,为了写一篇关于美国选举的论文,他一定会在搜索栏里输入‘白宫’(the White House)以便找到行政部门的信息,然后从搜索结果中挑选前三条链接。第三条链接就可能会将你的孩子带到满是虚假新闻、无聊话题和攻击性标题的WhiteHouse网。”这当然是一种可能性,但如果反过来看,不是恰恰说明在web2.0时代,对信息进行甄别比较、去伪存真正逐渐成为一项基本生活技能?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追寻真实的信息永远是人们上网的重要驱动力。

但这并不是说基恩所言纯属无稽之谈。当草根被称作民主,网民几近于暴民,当人肉搜索成为人民群众不遗余力吹捧的对象——当杀警发展为屠童,基恩所见的一切荒唐与无奈其实也正在我们眼皮底下悄悄滋长。有一天,当我们走出了现在的阶段,来到另一个时空——属于基恩的时空,到那时,他现在所忧虑的一切也终将为我们所面对。

书评人简介

张西,媒体人,资料不详。

《网民的狂欢》与《长尾理论》的公开较量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今博客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覆盖着我们的网络世界,然而博客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却也为更多的谣言和文化垃圾提供了温床。最近,英裔美国观察人士安德鲁·基恩推出新书批判博客文化,在西方世界引起了极大反响。

1997年4月1日,一个名叫编撰新闻(Scripting News)的网站首次出现在互联网世界,它开创了博客这种新的传播模式,更悄然掀起了一场网络革命。到如今,全世界共有超过7000万个博客,平均每秒就有1.4个新博客诞生。它的流行拉近了社会名流与普通民众的距离,更成就了一批草根写手、歌手、导演,让他们凭借虚拟世界中的知名度,在现实世界里获得丰厚物质利益。

然而,就在博客大行其道之际,英裔美国观察人士安德鲁·基恩(Andrew Keen)却高调提出反对意见。虽然他本人也曾经营一家网站,并且拥有自己的博客,却在今年推出一本评论作品《业余爱好崇拜:看当今互联网如何扼杀我们的文化》(The Cult of the Amateur:How Today's Internet is Killing our Culture,下称《业余爱好崇拜》),称博客引发了民众的“数字自恋”,破坏了人类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因而注定只能成为文化史上的一朵昙花。

一场集体无意识行为

基恩是第一批靠网站发家的企业家,他经营的音频咖啡馆网站曾经在欧美世界风光一时,不过当互联网经济泡沫破裂之时,他的网站也随之倒闭。随后,他曾在美国多家有影响力的大型网站从事高层管理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基恩并不是互联网世界的异教徒,而是在深入了解这一行业后,决定成为一个背叛者。

在《业余爱好崇拜》中,基恩指出:通过写作或制作博客,人们相信他们比实际生活中的自己更能说会道,更令人关注,然而当红博客的内容虽然能引起大众共鸣,但容易失之浮浅,甚至只是哗众取宠,不但没有对当代文化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反而使暴力色情等低俗内容流行,给青少年带来恶劣影响,纵容了侵权盗版力量,更把出版社、报纸杂志社、电影和唱片公司挤到濒临破产的绝境。

基恩在书中写道:博客是嬉皮文化在新时代的一种延续。由于绝大部分网民都是匿名发言的,这使他们没有顾忌,可以自由表达心声,他们制造的内容就像一面镜子,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和观赏照出自己的影子,从而产生认同情绪。然而,作为一个普通人,其生活和思考是否可以支撑这种无休无止的表达呢?加之,匿名发言具有另一重意义,即发言者不需要对其言论负责,于是镜子变成了哈哈镜,使发言者和倾听者在无意中夸大了自己,导致激进分子丛生,社会文化气氛变得浮躁、功利。这样一来,博客成了一场集体无意识行为,成为狂热而缺乏内涵的混乱舞蹈。

他认为,博客时代之所以无法产生能够传世的经典,是因为缺乏具有话语权的精英把关者。传统媒体都存在一种固定的结构,即新秀得到他所在领域权威的认可,从而获得艺术上的规范和升华,同时得到发展的更大空间。他在书中回顾了希区科克的成功之路:在20世纪早期,希区科克来到洛杉矶,之前他在英国小范围内已经崭露头角,到好莱坞来主要是因为遇到了制片人大卫·赛尔兹尼克。大卫把他当天才挑了出来,给予他制作优秀电影的条件,并为他进行了精心的市场推广。由此可见,想制造文化精品就需要大卫这样的伯乐。

然而,网络时代大众成为评审文化标准的主宰,在缺乏精英批评和指导的情况下,文化归于庸俗。网络的兴起完全是一股技术浪潮,虽然让更多对文艺有兴趣的人进入这一领域,但也冲垮了旧体系的精华构架,让人们沉浸在盲目陶醉和乐观的情绪中。于是,很多颇有才华的网民从单纯对某种文艺形式的喜爱,发展到为了赢得大众,吸引更多的点击率而走上邪路。假如甲壳虫乐队生活在当今时代,他们很可能只是Youtube或者Myspace上的一颗流星,在短暂出名之后,就湮没在人海之中。

基恩还在书中打了个颇为尖刻的比方:以前,根据无限猴子定理,如果给出足够的排列,总会有一只猴子在打字机上随机键入一部名著出来。如今,猴子成了互联网广大用户,但事实证明,他们打出来的不是名著,而是一波又一波平庸的垃圾。

“长尾理论”VS“文化杀手论”

基恩的新书很快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他的意见赢得了众多传统媒体编辑、教育学家和保守人士的支持。然而,反对的声浪远远高过赞许。广大网民甚至破口大骂,指责基恩与时代脱节,是“愚昧的疯子”。于是,一场关于互联网和博客文化意义的讨论拉开序幕。在美国《旧金山纪事报》的大力撮合下,基恩与美国《连线》杂志总编克里斯·安德森展开了一场公开辩论。

安德森去年出版了《长尾理论》,对互联网技术如何促进世界的发展作了经济学分析。他认为互联网,特别是博客是个人能力的发动机,使大学教授的专用工具落到公众手里,保证信息不被任何中介扭曲,从而得以完整地传达到更多人手中。这种新兴媒体建立了完全不同的精品筛选机制,并使新机制更有效地发挥出来,使得当代文化向繁荣方向前进。

他指出,当代经济正从大众市场转型成一种无比丰富的“小众市场”。在旧模式下,大众市场的“货架”是有限的,只能容纳最流行的东西。

现在,市场“货架”有无限的空间,经营方就不需要把往常的好东西或要大卖的东西给予特殊对待,只要放上所有的东西,再算出实际上哪些卖得好,就知道了整条营销曲线的情况。通过这种比较,“小众商品”显然是一个巨大的、增长中的市场,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安德森以当红网络乐队“北极猴子”为例,指出优秀的知名乐队并未经过传统唱片公司的包装,也能赢得市场。他强调,世界上有才华的人非常多,星探不可能把他们都挖掘出来,于是网络就成为让艺术本身去打动人的媒介,而艺术具有特殊的市场号召力。网络在造就名誉的同时,也能体现不同声音,这就是鞭策民间精英不断进步,逐渐走向经典的力量。

另外,安德森还表示在纯粹生产时代,钱不是评测艺术质量的唯一标准,大多数人做博客并不为收取浏览费,许多乐队、写手、业余导演也没有辞掉日常工作,他们因为获得表达和被认可的机会而得到乐趣,这些已经超越了钱的价值。因而,用销量来衡量甲壳虫乐队和“北极猴子”在艺术水平上的高下,是没有意义、没有根据的。

对此,基恩则指出,网络和博客使大量信息供人免费浏览或欣赏,这种变革使得文化低价化,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产生误解,认为读书、看电影、听音乐都应该是不花钱的,从而加速传统文化产业的衰败。在文化低价化的同时,广告成为网络的主要赢利模式之一,于是Youtube等网站已经出现越来越多、越来越花里胡哨的“品牌植入”,大公司通过漫画、动画、短片、广告歌等方式宣传其产品,导致广告渗透到文化产业中,严重破坏了文化价值。

显然,这场公开辩论并没有分出胜负高下,基恩和安德森的支持者们仍在不同场合以不同形式进行类似的争论。这是一个好现象,沉浸在网络、博客世界里的人们有机会冷静下来,思考新媒体的流行对当代文化意义何在,这种思考本身对文化发展就有积极作用。(2007年7月27日《第一财经日报》)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news.qq.com/a/20100506/000237.htm
http://book.ifeng.com/shupingzhoukan/duyao03/
http://www.amazon.co.uk/Cult-Amateur-Internet-Killing-Assaulting/dp/1857883934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标签: 《网民的狂欢》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