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3390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5-09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龙牙
龙牙
龙树
龙树
龙光
龙光
齐云
齐云
鹿门
鹿门
鹤林
鹤林
鹅湖
鹅湖
马祖
马祖
韶山
韶山
顶果钦哲仁波切
顶果钦哲仁波切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净空法师
净空法师
释净空,俗姓徐,名业鸿,1927年2月15日生於安徽省庐江县,幼居福建建瓯。抗战时,求学於贵州国立第三中学,胜利後就读於南京市立第一中学。1949年赴台湾,服务於实践学社,公馀之时研读经史古文,先後追随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等研习哲学、佛经13年。净空法师中国当代的高僧大德,一生弘法无量。不仅熟通佛教各派经论,对于儒学、道家和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学说,也广泛涉猎。于众多典籍中,对佛教净土宗着力最多,成就也最为辉煌。

目录

[显示全部]

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净空法师
净空法师
1959年於台北市圆山临济寺剃度,法名觉净字净空。受具足戒後,在国内外,弘扬佛法,讲述《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圆觉经》、《六祖坛经》、《金刚经》、《净土五经》等大乘经论数十种,36年无间断,现存音影三千数百卷。法师在国内先後创办华藏法施会、华藏精舍、华藏佛教视听图书馆、华藏讲堂、及佛陀教育基金会。首开风气之先,使用视听教育之方法,弘扬佛法,大量制作佛法讲经录音带、录影带,分送世界各地,以及倡印赠送《大藏经》暨各种经论善书逾千馀万册,佛菩萨像多种数百万张流通全球。
(1)法师职位
法师曾任台北圆山临济寺书记,十普寺三藏学院教师,南普陀佛学院教师,中国佛教会设计委员,弘法委员,东方佛教学院学教授兼教务主任,松山寺大专佛学讲座讲师,中国内学院院长,中国文化学院教授,中国佛教会大专院校佛学讲座总主讲,天主教东亚精神生活研习所教授,华藏法施会会长,华藏精舍住持,华藏佛教图书馆导师,华藏净宗学会会长暨佛陀教育基金会董事长,美国达拉斯佛教会会长,新加坡净宗学会导师。法师於海内外倡导促进成立“净宗学会”,提倡专修净业,专弘净宗。一九八五年移居美国后,曾获颁美国德州荣誉公民及达拉斯荣誉市民。

公元二千年移居澳洲,两年后(二千零二年)即获颁澳洲格里菲斯大学荣誉博士,并获聘任荣誉教授。同年,图文巴市长颁发荣誉市民。

次年(二千零三年),昆士兰大学亦聘任法师为荣誉教授。

二千零四年,法师先后荣获澳洲南昆士兰大学及印尼伊斯兰教州立大学颁发的荣誉博士学位。尽管,对于毕生淡泊名利的法师而言,世间的名闻利养犹如过眼云烟,修道人绝无丝毫染着。但这些荣誉,却显示了世界各地的志士仁人,对于提倡多元文化教育以及重振伦理道德之刻不容缓,有着高度的共识。正是基于这份肯定与认知,法师在澳洲、印尼等地,与政、教各界人士都建立了真诚的友谊。
二千零三年七月,联合国国际和平大学,在泰国曼谷举办国际研习会议,讨论“宗教是冲突还是和平”;法师以澳洲格里菲斯大学教授身份,代表该校出席并讲演。同年八月应邀参加“澳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发起的“西藏光明万里情”义诊活动,为西藏同胞捐助治疗白内障的仪器与医疗基金。在世界灾难频传、国际恐怖份子活跃与多种传染病的袭击之下,人们对于和平安定的渴望与日俱增,对于“和谐、世界一家”的理念,也产生更广大的回响。

(2)法师的足迹

二千零三年十一月,法师应印尼副总统罕扎哈兹之邀,至该国进行首次访问,会见前总统瓦西德长老以及政府各部首长及宗教代表;谈话中,再三强调应重视弘扬宗教教育,对印尼的种族和谐及安定和平做了极具建设性的提议。长老及各代表纷纷表示,热烈欢迎法师常到印尼讲经说法。

二千零四年四月,印尼国家宗教部部长塞德亚基先生,邀请法师再度访问印尼。讲演中,法师就“人道、爱、世界和平”的主题,谆谆说明社会安定、世界和平的大同理想,必须建立在恢复圣贤伦理道德教育的基础上。

两千零四年一月,法师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亚洲非政府机构资讯网组织会议之邀,出席于日本冈山所举办的“教育永续发展”之国际会议。在大会讲演以及数天密集的访问座谈中,与世界各地的宗教领袖及学者专家共聚一堂,探讨化解冲突之道。法师提出古圣先贤“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思想,说明一切宗教都是仁慈博爱的教育,要想消除冲突、挽救劫难必须先从化解自己内心的冲突与不平做起。人人反求诸己,心地纯净纯善,世界必定充满光明。法师慈祥温和的风范,恳切真诚的言论,加以深入浅出的说明,让来自不同种族文化背景的宗教人士及学者们留下深刻印象,并表达了诚挚的敬仰之意。

(3)法师的荣誉

净空法师
净空法师
过去十年,法师在中国所设立的华藏奖学金、孝廉奖学金,帮助许多莘莘学子完成学业。

近年来,法师不仅资助澳洲格里菲斯大学及昆士兰大学的多元文化和平工作,并提供南昆士兰大学奖学金。二千零四年初,与印尼宗教部联系,拟于印尼大学设立奖学金,面向具有宗教信仰并专修人文学系、神学或哲学的贫寒学生,每年得到资助的人数约可达3500人。法师近年来积极倡导:神圣仁慈博爱的教育、与各个宗教和睦相处、多元种族文化平等对待。希望结合更多的仁人志士,在这动乱的大时代中,实现消弭战乱冲突、促进世界和谐安定的大同理想。

法师首倡「佛教」正名为「佛陀教育」。指出大乘教学方针在彻底破除迷信,启发真智,使能明辨真、妄、正、邪、是、非、善、恶、利、害,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慈悲济世的人生宇宙观,才能圆满达成解决众生一切苦难,获得真实永恆幸福的教育目标。

1977年初,倡建「中华民族百姓宗祠」,凡中国民居留地,皆应兴建。旨在教民诚信忠敬、继孝思、笃人伦、醇风俗、隆国运、开太平。又指出「文言文」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共同语文,为中华文化独具之异彩,是世界文化最伟大的发明,使数千年前人类智慧经验宝藏,与今人结晶成一体,因此必须提倡。文化復兴,光被全球,惠及一切众生,咸得和平安乐,犟根固本在於此也。

法师於第六任 总统就职前,在台北市中国佛教会宣讲《仁王护国般若经》以为祝贺,特别犟调教育救国,教育救世。尤望东亚各国发菩提心者,同心一德,携手合作,为全人类谋求真正和平幸福繁荣的新时代。

法师云:「今世乱极,人各望治。欲求普济全球,救劫难於眉急,化乖戾於无形,务令一切众生,人人存好心、做好事、说好话、做好人。欲达此目的,唯有极力提倡大觉教育,以古今中外圣哲之金言教训为依归,

以期建立共识。」佛曰:「见和同解,戒和同修也。」於是有匯集群书,採撷格言的想法。如:《佛教大藏经》、《中国四库全书》、《荟要》、《史鑑》、群书等,皆可摘取编成菁华录流通。务令一切众生能读、能解、能行,则不辜负古来圣哲垂化之婆心也。採撷要领:
一、取明白易晓之短句,不取长文。

二、取急切实用之教诲,不取不切实际之玄谈。

三、必利於自身之修养,家庭幸福,事业成败之教训。社会和谐,国家富犟,世界和平,各民族,各学派,各宗教,共存共荣之诸目标为撷取之标准。

四、分类匯集编订一册,译成各种文字流通世界。介绍中华文化精华,促进世界大同,为吾人理想之目标也。

五、他如西洋学术菁华:伊斯兰、新旧约、金训格言菁华,若能普遍流通全球,必能建立共识、共存、共荣、和睦大同、亘助亘惠的美满世界。

出家缘由编辑本段回目录

净空法师
净空法师
(1)出家动机

我们四众同学只会念经,而不解经典之义,修行完全着重在形式,却无内容,所以入不了境界。烦恼习气、贪瞋痴慢不比一般人差,甚至与日增长。冷静思惟,惭愧至极,上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下对不起后代。因此,我们佛门四众弟子没有尽到责任,使世人对佛法、对经典产生严重的误会,我们对不起释迦牟尼佛。

现在年轻人发心出家,其动机为何?不知道!总而言之,就是糊里糊涂出家的,连佛法是什么,完全无概念。然而不论是因何动机出家,重要的是出家之后要认真学习。

我与大家稍有不同,我是明了后才发心出家的。为何发心出家?发觉这么好的佛法无人学习。如同大学的课程,此课程很好却无人修学,我才来修。如果修学的人很多,我未必会出家。在世间,不须与人竞争,能做别人不愿做的事,这是好事!社会上有许多事,众人争着做,若我也去争,有何意义?别人不肯做、不愿意做的好事,我就做。有人争着要做的,我双手捧着让给他做,甚至于背后助其一臂之力,乐见其早日成功!

何者是世间最有福报之人?于人无争,于世无求,清闲之人最有福。心地清净,无忧虑,无牵挂,身心安稳,粗茶淡饭,游山玩水,此为世间第一等有福报之人。真正懂得享福,就是世人所谓的神仙生活。其实,最有福报并不是有地位、有财富,但一般世人不以为然,这是不懂得生活的真正乐趣。

早年,我未学佛之前,喜欢读历史。《二十五史》中有“隐逸传”,初看之时,还很迷惑。历史记载的人物都是对国家民族有贡献的,青史垂名,而隐逸中所记载之人称为闲人,对国家、社会无任何贡献,为何为其作传?因为他有学问、有道德、有能力,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如诸葛亮,如果不是先主三顾茅庐,他还是隐士,自己种几亩田,每天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游山玩水,过着隐逸的生活,这是会享福。

像这种没有挺身而出为社会人民做事的人,为何为他作传?

学佛后我才明白,他是我们社会最好的典型、模范;他并不是没有本事、能力与人争,而是用身体力行来教化社会,不要去争。隐士就是“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如果人人皆能守此原则,则社会安定、世界和平。

也许有人反对,这样的社会不是永远没有进步了吗?其实这个社会是以非常平稳缓和的速度在进步,世人永远是幸福的。现在大家鼓励竞争、斗争,斗得头破血流,得到什么?细细想来,过隐逸的生活有其道理!

从前“儒、道、佛”三教的圣贤人,都是“于人无争,于世无求”,儒家的高士,道家的道长,佛家的高僧,都是有学问、有德行、有能力,他们从另一个方向去发展,从事于社会教育。那时没有“社会教育”这个名词,实际上他们所作所为就是教化众生,现在就是称为从事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工作者

这行业无争无求,很自在、很快乐,物质生活很简单。衣服能穿得暖,三餐能吃得饱,有房子能遮风蔽雨,睡得很甜,这人生多快乐!这才叫真正会享受。尤其是高明的人,智慧高的人,天天在提升自己的境界,这绝非一般世人能相比的,也不是一般世人能了解的。

讲经秘诀编辑本段回目录

净空法师
净空法师
早年,我在台中求学时,同学有二十多人,我常常劝勉大家专精学一部经。因为今人之能力,不如古人。通宗通教,实为不可能的事。我有个想法,也是个妄想,但此妄想有其道理。我一生中,用十年的时间专门学一部经,我十年学一部;另一个人也用十年的时间,但是学十部经,平均一年学一部。试想,何者效果较彰?十年功夫皆用在一部,可说是这一部经的专家权威。而十年学十部的,虽然学得也不错,但一部都不专,无法精通。唯有专精,自己才能得受用,这就是深入。

(1)长时间讲,重复讲

民国初年,江味农老居士一生学一部《金刚经》,用了多少时间?四十年。周止庵居士也是一门深入,专攻《心经》,二百六十个字,也用了四十年的功夫。今天我们欲研究《金刚经》或《心经》,一定要读他们的著作,这是权威的著作,下得功夫深。江味农居士写了一部《金刚经讲义》,周止庵居士着有《般若心经诠注》,都是专精,一门深入,成了这一部经的权威,如今无人能超越。以后是否有人能出其左右?很难说,谁肯下如此大的功夫!他们都是我们的榜样、模范。

今天同学们在此也是学一部经,常年讲这一部经,也许你们会觉得讲座有七十天,一部《阿弥陀经》,我十天就讲完了,后面还有六十天,怎么办?从头再讲。一部经从头至尾讲七遍,听众听了不厌烦吗?听众若听得厌烦,你就失败了。要使听众听得欢喜,必须遍遍味道不一样。

因此,更不能写一部讲稿,讲七遍皆用此讲稿,而是讲七遍要用七篇不同的讲稿。讲第二遍时,绝对不用第一遍的讲稿,要重新写。每讲一遍都重新写,才会有进步。如果用一部讲稿讲一辈子,就毫无进步,听众听了会打瞌睡,甚至于离去。遍遍皆不同,听了一遍,再听第二遍,听了甚是欢喜,这就有进步。

一部经不断重复的讲,心是定的。而且每一次准备都依照规矩,如《内典讲座之研究》提供的原则,《实用讲演术》提供的方法,祖师大德的注疏提供的参考资料。只要了解现实社会的状况,再将此经典的义趣落实到现今社会中,所讲的经绝对是活活泼泼的。

过去我在李老师会下求学,我给自己定的标准,是一部学会之后,要在最短的时间中从头至尾讲十遍,讲熟后再学第二部。这是当年学经的想法,我确实是如此做,我会找机会讲十遍。那时,我也把此标准劝导我的同学,似乎很少人做到。

到何处讲?谁请你去讲?我是到居士家去讲。所以,平时与大众结善缘很重要,人家才会接纳你,请你到他家讲经。一个星期讲一次,星期一在张三家讲,星期二在李四家讲。在台中,我们一个星期听李老师上课,只有三堂课,所以还有四天没课,我们就找机会讲经。自老师处学到之后,我们就覆讲,绝不中断,如此才能学得成功。每一遍讲得都不一样,自然遍遍不相同,遍遍有进步,自己也愈讲愈有兴趣

美国洛杉矶有一位赵立本居士,也将近七十岁了,比我小一些。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四十多岁,在加州大学教书,后来遇到一些挫折,把工作辞了,跟几个朋友开了间四川餐馆,每星期到馆中照顾两天。有时间就听我早年讲的《金刚经》与《六祖坛经》,他就听这两部经。他来问我:“我专学这两部经,念佛求生净土,可否?”我说:“可以,江味农居士就是这样,‘教宗般若,行在弥陀’,他成功了。”他讲《金刚经》似乎是一个月就讲圆满,一次是一个半小时,总共约四十五个小时。《六祖坛经》的分量也差不多。

他专听这两部经,听了二十六遍。我告诉他:“不够。”他说:“那要听多少遍?”我说:“至少要听一百遍。”他真的照做,一百遍听下来之后,他能讲了。为什么?听熟了,熟能生巧,遍数听多了,变成自己的。听说他现在在美国各地讲《金刚经》、讲《六祖坛经》,很受大众欢迎。这就是听多了之后,自己有悟处。一生专攻一部经会得定,能得三昧。涉猎的东西太多,心里杂乱,不能成就,自然学得很辛苦。

(2)心要清净

《无量寿经》中“三辈往生品”最后一段,慈舟大师判此段为“一心三辈”,就是修行其他大乘法的,不是修净土五经一论的,以此回向求生净土,一定得生。净土法门广大无边,并非一定要修净土宗才能往生。不论是修任何宗派,只要修到心地清净,心净则佛土净,也必定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标准,就是心要清净。

此方法是古人传下来的,今人不相信。实而言之,今人多好高鹜远,什么都想学,学得太杂,学得太乱。冷静想想,自己的心是定的,还是乱的?终日妄念纷飞,如何能成就?学经教的人心清净,心是定的,时时刻刻心想着经文,所以有悟处。现今学经教者,大多数心中无经、教,有的是人我是非、五欲六尘、名闻利养、贪瞋痴慢,这如何能成就?何以会有进步?

修行人,特别是修经教,将来是要代佛讲经说法,若不能把整个精神完全贯注,就无法深入,所学的都是文字皮毛而已,一分一毫皆无契入。任何一部经教,字字句句无量义,所以讲无量遍都不重复,听起来都有味道

往年,我在台中听李炳南老居士讲《阿弥陀经》,他讲六遍,我听六遍,遍遍不一样。观其讲经的笔记,他无讲稿,仅编表解,每一次讲的皆不同。因他不用之前的讲稿,一部经讲几遍,这部经就有几种讲稿。所以,虽然重复讲经,仍将听众抓住了。如果只用一个讲稿来讲,抓不住听众,因为听了一遍,再听第二遍时,讲得内容一样,有何好听的?

听众中最重要的是学,同学内行,会批评指教。学经者,同学就是善友,就是善知识。其批评与指教,我们要虚心接受、参考改进,才会有进步。一般听众不内行,要内行人来听,我们才会有进步。所以,同学非常重要,须互相提携。

而修学者要将全部精神贯注在经教上,才能学得成功。如欲偷懒,不愿将全部精神投入,必定无法学经教,而学经教就是修行。所以,同学们要发心专攻一部经。

弘法理念编辑本段回目录

净空法师
净空法师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二十个字是老法师修学教化的基本理念。老法师诲人不倦地以此来劝化他人,自己亦终身奉行不渝。自一九五九年开始在台湾讲经弘法以来,迄今已有四十年。自始至终,老法师不厌其烦地阐释“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释迦是一位义务的社会教育工作者;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须”等思想,让社会大众重新认识佛教,并且也极力提倡孝道、师道和中华传统文化。在四十余年的弘法历程中,法师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尤其在美洲、澳洲和东南亚地区法缘非常殊盛,所到之处极受当地社团、学校及四众弟子的尊敬和爱戴。净空老法师的思想体系蕴含丰富,博大精深,现试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对其加以说明,俾使我们能对老法师的思想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一)以教育弘扬佛法 (二)以讲学培养人才 (三)以慈悲利益社会 (四)以真诚增进交流 (五)以专修求生净土

(一)、以教育弘扬佛法

【1】、成立佛陀教育基金会
  净空老法师倡导下,一九六二年起便创设“华藏法施会”以印送佛经善书,无条件赠送给需要的人。一九八五年一月“佛陀教育基金会”正式在台北成立。基金会秉持“促进道德,推展佛慈,阐发伦理”的宗旨,多年来以赠送经书及佛教音像制品、举办佛学讲座、捐助奖学金等为主要弘法方式。先后翻印《大藏经》及佛教历代祖师大德著作、儒家《四书》、《五经》等善书及一切与提升善良品质、恢复心性、昌明道德、改善社会风气、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书籍。目前,佛陀教育基金会的经典及音像制品赠送范围已由原来的亚洲、美洲地区扩展至澳洲、非洲和欧洲地区的许多国家。单单在一九九八年,世界各国接受佛陀教育基金会赠送法宝的团体就达到两百多个,所赠送的经典总数达到两万八千多箱一百七十余万册。数十年来,“华藏法施会”及佛陀教育基金会已累计赠送经典善书千余万册,佛菩萨及祖师大德像数百万张流通全球

【2】、佛教是教育
  按净空老法师的指导思想,凡是新的净宗学会成立,首先所要进行的会务重点便是印赠经书、流通音像制品,展开佛教的“正名”活动。净空老法师经常说∶“佛教沦落为宗教,并且被纳入低级的宗教(西方观点中的多神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作为一名现代的佛教弟子,所首先应该明白的就是搞清楚我们和佛陀之间的关系。我们称佛为“本师”,他老人家是我们根本的老师,他和我们之间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非常明显的教与学的关系,而不像其他宗教那样存在所谓的“父与子”的关系或“主与奴”的关系。佛教的教学是非常艺术化的教学,每一尊佛像,每一种仪式,每一个供养具都是非常好的教学工具,都有无限深广的表法意趣。如果我们进入任何一座寺院,在天王殿首先所看到的是一尊袒胸露乳,笑容可掬的弥勒菩萨塑像,它代表的是──如果想学佛、如果想作菩萨,第一步便要从“欢喜大度”修起。要学会包容别人、体谅别人、时时笑面迎人,不生烦恼,对任何人都能平等看待,这样,我们才有资格进入佛门薰修。由此看来,这“微笑运动”还是佛教首先提出的呢。另外,“四大天王”、“四大菩萨”、“十八罗汉”等所有塑像;供香、供花、供果等种种供奉仪式,各有其表法深意。如果我们现在只是把佛菩萨当成偶像加以崇拜,以为多烧几支香,多磕几个响头,便能得到佛菩萨的保佑,便能升官发财,这是迷信!这简直是对佛菩萨教学的侮辱!任何事情是以因果而存在的,如果不明白因果的事实真相,不按照佛教导我们的理论方法去学习,只是一味的盲目崇拜,这完全与佛教化的宗旨相违背,也完全脱离了佛陀教育的本怀。

所以,老法师四十余年来,一直推行“佛教是教育”的理念,并在一切场合、聚会和演讲中对此概念加以阐述和论证,使闻者无不颔首称是。所以由“净宗学会”的命名中,我们即可以看出法师的一番苦心,虽然此名在二战后即由夏莲居老居士提出,但一直以来,并未落实到实际修学生活中,净空法师所推行的“教育”理念才真正把夏老居士的理想变成现实

【3】、在祖国各地设立奖学金
  在普通社会教育方面,净空老法师也作出非常引人瞩目的成绩。一九九三年法师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及南京市第一中学(净空法师早年母校)五校第一次设立“华藏奖学金”。一九九八年老法师又在另外三十所学校设立“孝廉奖学金”。在这短短五年中,法师在中国各地大学、师范大学(学院)、中学所设立“华藏奖学金”及“孝廉奖学金”的学校共达八十八所(其中师范大学(学院)三十所,大学(学院)二十九所,民族及医科学院(大学)两所,中学二十四所,小学三所),每年单单用于颁发奖学金的款额就达二十万美元。

由奖学金的分配情况,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师范大学(学院)是“华藏”及“孝廉”两奖学金的主要受惠者。净空法师十分赞同《礼记~学记》中所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思想,法师认为教育可以救国,教育可以兴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国家的文明进步、社会秩序的安定祥和、人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而教师素质道德水平的高低是取得这些成果的关键性因素之一。虽然,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丧失与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传播形成强烈的反差,但依老法师的思想∶只要我们在教学上下功夫,给少年儿童从小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从小就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并逐渐教育青年人拓开心量,包容他人,对于传统优秀文化积极继承和发扬,使它们“古为今用”;对于外来文化采取有取有舍“洋为中用”的态度,这样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一定会充满希望。当然,虽说教师是从事这些工作的中坚分子,但必须有赖政府的支持和社会贤达的配合。让净空老法师十分欣慰的是中国在这个方面已做了很多很多,并且“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一直以来就被各级领导所重视和提倡

(二)、以讲学培养人才

净空法师
净空法师
【1】、人才是佛教发展的保证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在一九九一年中国佛教教育工作(上海)座谈会上,曾说过一句令国际佛教界至今不能忘怀的话,那就是∶“在当前和今后,中国佛教最重要的事情,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其言之恳、语之切、心之真令在场者无不为之动容。

自朴老的上海讲话发表之后,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重视和培养佛教接班人的热潮。这股热潮至今仍然在神州大地上激荡着,发挥着不可思议的神奇作用。各类佛学院如雨后春笋般的在红墙绿瓦中矗立起来,一批批的寺院管理和弘法人才,也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大江南北大大小小的寺院中。毋庸置疑,这次会议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和法门中兴奠定了十分深厚的基础。尤其让外界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自“文革”之后,中国佛教界在政府支持下,能在极短时间内,运用极其有限的师资和资金,在颇为艰苦的条件下培养出一大批颇有素质的佛教后继人才。净空老法师对于这个成果非常认同和赞叹,于世界各地讲经弘法时亦常常提到。

对于中国的佛教教育事业,净空老法师一直以来寄予无限厚望和满腔热忱,老法师十分希望有朝一日能在祖国的大地上教书育人,课徒醒众,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美好的理想一时无法变成现实。于是,老法师遂走向国际弘法的道路,并于一九八五年移居美国。居住美国期间,由于在团结种族、祥和社会、提升道德方面贡献卓著,一九九五年被美国德州州政府及达拉斯市政府分别赠予“荣誉州民”及“荣誉市民”的称号。但“叶落归根”的观念仍然占据着老法师的思想,遗憾的是因缘一直不是那样纯熟和遂人所愿罢了。

【2】、创办“弘法人才培训班”
一九七七年老法师应邀于香港弘法,八七年起应邀于新加坡弘法,于此两处法缘深厚,每年几乎是例行往返讲经弘法。一九九五年五月,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和净宗学会诚邀老法师来新讲经,并主持“弘法人才培训班”的日常教学工作。当老法师得知第一届所有受训法师都来自祖国大陆时,欢喜之情溢于言表。能为祖国佛教界培养一批讲经弘法人才、能将自己所学奉献给祖国佛教事业,是老法师多年来的心愿。第一届九位法师圆满结业后,在老法师的殷切期望和鼓励下欢喜而归。“一石激起千层浪”,第一届弘法人才培训计划的成就,在国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要求赴新培训的申请信雪片似的飞来,老法师和李木源居士商量后,遂决定将培训名额大幅度增加。这样,依来信先后录取的原则,来自中国各省市的三十位法师,在一九九六年底参加了第二届培训班。紧接着第三届和第四届分别在九七年九月和九八年三月成功开办。

截至目前,弘法人才培训班共开办四届,接受了来自祖国大陆、美国、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的法师居士七十余位(其中来自国内的法师共六十八位),这些法师现已分别在各自的寺院或应邀至各地正法道场讲经弘法。弘法人才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无疑为中国佛教注入一股强有力的新生力量,在一定层次上改善了佛教界说法人才奇缺的困境

【3】、开办“华严班”
一九九八年中,净空法师应邀在居士林开讲《华严经》,对于这部“佛门第一经”的开讲,四众弟子感到无比欢喜。为此,居士林特意请上海同济大学设计,在国内铸造了两座铜塔运至林内安置(此二塔目前是世界最大之铜塔),并命名为“华严双塔”,以纪念《华严经》在新加坡开讲。同时,为了继承华严经义及对整体佛教经藏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华严班”遂在各方大力支持下正式启动。

进入华严班学习的共有十二位法师,其中决大多数曾经参加过前几届的讲经培训,并且百分之九十来自祖国大陆。目前他们除了每日听经、做讲记、做注解、进行佛学讨论外,还编辑杂志、学习英语和电脑,并按次序定期升大座习讲。

【4】、筹办“佛陀教育学院”
九八年底,在新加坡创办首间佛教学府“佛陀教育学院”的计划,正式被净空老法师和李木源居士提上日程。目前,所有文字资料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并已提交给新加坡教育部审批。“佛陀教育学院”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办学宗旨,准备开设三级教学课程,即预科班(一年)、正科班(三年)和研究班(三年)。学院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理论等方面稍有别于一般的佛教院校。教学计划将分单元逐步进行,一个单元课程学习结束后,经过导师验收许可,学生才能进行下一单元的课程。学习方式基本上以攻读一部经论为主,围绕自己所选学的这部经典展开必要的探讨和研究,所涉及其他所有经论都为其辅助,中途不得随意转换所学课程,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以这种教学方式为指导原则,以撰写讲记、心得报告和小座习讲、大座复讲为考试和实践,所有听众都可根据自己的观点提出建议,进行批评。课业结束后,以提交命题论文为阶段成绩评估。老法师希望通过这种中国传统的私塾教学方式,能为祖国佛教界培养一批宗教兼通,解行并进,有修有证,并能运用现代科技设备为弘扬佛法服务的高素质法门精英

(三)以慈悲利益社会

净空法师
净空法师
【1】、慈悲是佛教的基本教义
毋庸置疑,佛教是以推行和平和慈悲为其主导思想的特殊教育。净空老法师经常教导弟子和学生们,要拓开心量,包容一切,并且时时提及佛教所要求的慈悲不仅仅是对家人、朋友、认识的人或不认识的人,它还包括了我们的对手、敌人、动物、植物和一切我们能看见或看不见的有情生命。佛教的慈悲观主要是建立在“物我一体”,即“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的理论基础上。它的立足点坚定精纯,是佛弟子勇猛精进的推动力。佛教深明因果关系,不但坦然面对我们现前所报得的一切顺逆境遇,还放眼在我们过去的造作和未来的果报上。佛门有一句“百年修得同船渡”的老话,假如我们能明了此事的真相,我们自然会善待和珍惜所遭遇的一切因缘,和言软语,结欢喜缘,不再斤斤计较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不会执着于个人的得失取舍,完完全全跳出“小我”的圈子,成就“大我”的功德。不但如此还要有一种“所有众生皆是我过去父母、未来诸佛”的想法,尊敬爱护一切众生,处处替他们着想,为他们谋福祉,这样,佛教所要求的慈悲才算是做到了第一步。

当然,在慈悲的表现方式上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以自己的财力、物力、劳力在生活上帮助众生,使他们重树信心,度过难关,这是慈悲的基本形式;除此之外,如果能给予他们佛法的利益,让他们明白今天所受苦报或善报的原因,并能告诉他们离苦得乐或获得幸福快乐的方法,这是慈悲的深入和拓展。在这点上净空老法师确实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极好的榜样

【2】、说法四十年慈悲利人天
净空老法师自讲经弘法以来,足迹已遍及亚洲、澳洲、美洲各地,四十余年来老法师以讲经弘法为唯一正业,横说竖说无间断说,教化劝导无以数记的东西方有缘众生,使他们以积极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超越瓶颈,满怀信心,满怀希望的迎接新的生活

这四十年来,在弘法生涯中老法师走过了一段鲜为人知的不平凡历程。那是一种孤寂和艰辛的历程,是一种一时不能被人们理解和支持的历程;当然,那也是一段磨炼身心,看破放下,得大自在的历程。我们现在只看到老法师不管走到何处,总是被鲜花和掌声包围,总是有那么多的拥护者追随者,总是在人们热烈渴求和极度崇敬的目光中走向法座。但我们又有谁想过老法师那轻松微笑背后所饱含的沉重∶那是一种全心全意为众生着想的沉重,是一种鞠躬尽瘁代佛宣化、让正法永住世间的沉重,那也是一种念念不忘众生苦、念念帮助有缘出离轮回的沉重。老法师悲天悯人的胸襟和“明月清风焉能比其朗润”的情操造就了他处处随缘、处处报恩、处处为公、处处利众的思想,在这种思想观念下的一举一动,便无不体现出无尽的悲心和无私无我的坦然胸襟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老法师讲经弘法近四十年的历程中,始终不渝,克服一切障碍困难,护持讲习不中断的韩?正士(韩馆长)。韩馆长是在老法师最需要帮助时,开始发心,并全家人鼎力以赴成就老法师的弘法事业的。当时离开法藏莲社,何去何从,老法师眼前一片茫然。就在这时,在馆长盛情邀请下,老法师开始暂住在她家里,但谁能想到这一住就是十七年!这在常人眼里是不可想像、不可思议的事,遭别人的误解和非议也并不奇怪,但奇怪的是馆长竟然全部忍受,不但毫无怨言,反而对老法师的照顾更加周到,对佛法的护持更加虔诚。

如果稍有头脑思惟,我们便不难发现馆长对老法师的护持,并不是冲着老法师这个人来,而是她真正明了正法久住的重要性。对佛法的尊重和对弘法人才的爱护,是对众生慧命负责,是对法运兴衰饱具忧患意识的具体体现。正是这样,在这种“为护法而生”的力量及“舍我其谁”的气慨推动下,才有她千方百计,四处奔走,借、租讲堂让老法师的讲演得以中继。这种护持,常人谁能做得到?难怪老法师感慨的说∶“我这棵菩提树苗是经方老师选种,章嘉大师孕育,李炳南老居士栽培,然后移植到此地(指台北)接受韩馆长三十年的照顾,三十年的灌溉。这棵菩提树长成、开花、结果了,她的功德圆满,阿弥陀佛就来接引她往生,这是我们亲眼所见,从这里我们能真正体会到护持正法的功德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因缘,才有不可思议的成就”。老法师对师友之深情始终念念不忘,并以此耳提面命教导学生,知恩报恩他完全做到了。

净空老法师已步入古稀之年,在这个常人或尽享天伦或坐以待旦的年岁里,老法师却将无量众生的生死大业一肩挑,处处以身作则,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里讲经说法从不中断。九八年十一月中旬,老法师得重感冒已有数日,随侍弟子及护法同修数次劝他休息几日,可老法师一句话也不说,在讲经之前甚至比平时提早搭好衣,准备好经本,正襟危坐,等候侍者到来。那几日是新加坡四众弟子永难忘怀的时光,早餐开示半小时,晚间大座两小时老法师一次也没有耽搁。尤其在晚间大座时间,听众们所看到的是老法师浮肿的双眼和不断掩面剧烈咳嗽的病相,但一等咳嗽稍停,便立刻神采奕奕,谈笑风生地进入正题。那几个晚上很多法师流泪了,很多居士流泪了,一千多人的讲堂鸦雀无声,那实在是一种颇为悲壮的场面,从那以后,跟随老法师修学的年轻法师们再也无颜轻易称病,再也无人轻易请假。

【3】、捐款捐物救灾救心
九八年秋季,所有的中国人和全世界华人的眼睛都聚焦在祖国长江流域和东北松花江、嫩江流域。成千上万的人民子弟兵和灾区人民一道浸泡在百年不遇的洪水中,用自己的身体铸起一道道“钢铁长城”来保护人民的家园和生命财产。“视众生苦为己苦”的老法师在焦虑中彻夜难眠,虽然,他知道在祖国各族人民的同心协力下,一定可以战胜水灾,但身为华夏儿女又岂能袖手旁观?

八月中旬,在老法师和李木源居士的大力号召下,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和净宗学会发起了为祖国灾区捐款捐物的热潮,短短半个月中,即筹集到新币十五万元,交由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转交给灾区人民。而捐款救灾的行动仍然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后来老法师和李木源居士又分别将所筹救灾款额五十余万新币,分数次如数交由中国大使馆转交灾区。中国驻新大使馆一等秘书彭安海先生同随同人员专程至居士林接受捐款,并访问净宗学会,转达了特命全权大使陈宝鎏女士及中国灾区人民的谢意

后来,当老法师得知东北灾区已近寒冬,可灾区人民过冬棉衣仍然不能及时供给到位时,老法师再一次号召四众弟子们修大布施、修大慈悲、修大喜舍,尽力协助东北受灾人民度过难关。在老法师的感召下,十万套过冬棉衣和棉裤的款额很快便筹齐,然后,老法师委托本溪崔玉晶居士具体负责经办此事。崔玉晶居士除了尽力办好老法师交待的事情之外,还出资给每位灾民结缘人民币一百元和面粉一袋。

灾区人民的燃眉之急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解决,老法师感到无比欣慰。祖国毕竟和他心连着心哪!老法师在水灾后的这些举措,不但在物质上大大缓解了灾民的困境,而且使他们在精神上也得到极大的鼓舞。灾民们一颗颗曾经绝望的心被温暖了,一种重建更美好家园的信心之火被点燃了。

【4】、灾区建校播种希望
在这次松嫩流域水灾中,大片农田农作物被淹没,房屋被毁坏,很多学校不能再复启用,就连大庆油田也遭受无妄之灾。净空老法师认为灾区重建和灾民安居工程,中国政府已经做得非常圆满,但是在学校重建方面他可以尽心尽力地予以协助。老法师认为学校是播种希望的地方,是现代文明和文化知识的摇篮,任何重建工程可以推迟,但学校的重建进度,一分也不能延误。于是,老法师的案头又摆上一份援助灾区重建中小学校的计划。

在老法师的亲自督导下,为东北灾区捐建十所慈光中学,二十所孝廉希望小学的计划已经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着。不久,我们即可看到,凝结着老法师无限悲心的一所所新学校,在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逐个建成。

【5】、祖国结缘由来已久
其实,稍作回顾,我们便不难发现,净空老法师对祖国各界的支持,尤其是对佛教界、文化教育界及各地灾区的支持与资助,早在八十年代便已开始。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五年间老法师曾给国内各大寺院、佛学院居士林赠送《大藏经》达八百多部。一九九一年国内华东等地遭受特大水灾,老法师倾全力与华藏佛教图书馆、华藏讲堂共捐资二十五万美元救灾。一九九二年中国佛教文化教育基金会成立,老法师为基金会捐资四万美元。一九九三年,老法师在南京金陵刻经处及上海佛学书局印赠《佛学大辞典》一万部,与全国所有佛学院的学员结缘。同年,老法师还捐赠《四库全书荟要》三十三套,每套五百巨册,给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及各省市高校图书馆。一九九四年,老法师在新加坡捐资六万新币支持祖国“万村书库”工程。一九九七年法师返回阔别五十年的故乡,给庐江中学赠送一百台586电脑,次年又为庐江中学新建图书馆捐资六人民币十万元……

(四)以真诚增进交流
【1】、多元世界多元文化
“世界是多元的,种族是多元的,文化、宗教也是多元的……”,这是净空老法师多年来所提倡和推行的团体、族群、社会以及各类宗教、文化实体之间的相处、对话、交流的基本思想概念。“只有拓开心量,念念为别人着想,念念为遍法界一切众生着想,念念不忘自己是义务社会教育工作者的身分。这样,我们的视野才能日益扩展,我们的心胸才能日益扩大,我们起心动念才是真诚,才是正念;如果有丝毫的私心和不平等心,就不能与佛陀的教化相应,不能把多元文化、多元种族、多元宗教的理念落实。”又说∶“真觉了者,众生即是自己;善知识者,法界即是家园。虚空法界与自己其实就是一个完美的整体。所以,佛陀才说出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慈悲是佛教导的中心理念”。这是老法师对出家弟子及学生们的要求。

【2】、真诚是相互交流的出发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不管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还是宗教与宗教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的交流和往来已在所难免。对抗和猜疑,甚至采取暴力手段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用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和对方交流?这是老法师思考多年的问题。问题的产生看起来颇为复杂,也值得每个人去动脑筋思考,但老法师的答案却简单得让人吃惊,他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两个字“真诚”。“以真诚心平等看待一切众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种种难题会迎刃而解”。

讨论起来,任何事情似乎单纯而易于下手,但实行起来似乎就不是想像的那么简单和如愿。但在老法师的“教育”理念下,宗教、种族、文化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可以在十分融洽的气氛中进行。从古至今,我们可能没有看到过不同宗教的信仰者在同一个屋顶下作祷告、读同一本经书、唱同一首赞美诗,但是我们却看到各个不同国家和地域,不同宗教和种族的人们其乐融融地在同一间教室上课。很多宗教虽然是国际性的,但其国际性是相对范围内的国际,是十分有针对性的国际,它们所划定的界限依然十分狭隘,依然有颇多的排他成分。各个宗教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去评论他人,但在“教育”的理念下就不存在这些问题。如果以教育的理念为出发点,我们便站在一个相对高度上,以同一个立场推心置腹地进行交流和对话,彼此之间坦诚布公、无成见、无顾虑、真诚以待,这样交流才有成果,对话才有收获。

【3】、求同存异共存共荣
在澳大利亚昆士兰,每个月有一次由昆士兰少数民族事务局尤里局长所主持的“多元文化论坛”,各个不同的族群、宗教、学术界的领袖们同聚一堂,闲话交流,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以共同创造和谐、繁荣、安乐、福祉的社会为目的,各各作出真诚的贡献。净空老法师在澳期间,应邀出席并就论坛所提出的问题发表看法,提出期望。在该论坛上,大家围绕特定的主题展开辩论,交换意见,然后向政府提出解决宗教冲突或种族矛盾的方法。依老法师的观点,每一种文化,每一种宗教,每一个族群都有其优良美好可取之处。虽然各种文化和宗教所产生的背景与发展不同,但如果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他们之间一定有相同点或相似之处。老法师提议我们完全可以将此作为出发点,在这个基础上求同存异,共存共荣,共同发展。并且,彼此之间假若能够互相帮助,互取所长,在真诚和尊重的基础上展开交流,既不蛮横相互干涉内部事物,又不运用一切非理性手段去解决问题,则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和平无战事,我们的社会一定会安定繁荣。以此因素,老法师深切期望能在澳洲创办一间“多元文化大学”,或在当地大学内开办“多元文化学院”、“多元文化学系”,来培育全球从事多元文化教学和推广此一大事因缘的专业人才。

净空法师
净空法师

【4】、尊重传统反对渗透
净空老法师的交流理念其实与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思想不谋而合,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周总理在一九五五年万隆会议上曾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开展国际交流。这五项原则(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在当今社会仍然闪烁出煜煜光华,被国际社会所遵从,甚至已成为联合国宪章的基本条例。它们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公正平等,不亢不卑的立场和崇尚和平的观念。“我们如果以真诚心来践履这五项原则,收到的效果则会更为显著,种种矛盾也就不称之为矛盾”老法师感叹地说,“这种好的思想观念,我们每一个种族、文化和宗教团体都有义务把它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老法师讲经时常说∶“不同的文化、族群和宗教之美,正如我们身体上的每个部位,它们各有其特色,各有其妙用。头有头之美、头之用,手有手之美、手之用,但是本末不能倒置,不能因为头戴帽子便强迫手也戴帽子,这样有违自然天性,也有违生存法则,会搞得不伦不类。不同的宗教与文化有其不同真善美的妙作,不可以差强人意甚或以强制手段去灌输自己的文化、生活方式或处事原则给别人,不可凌驾于别人之上,认为只有自己的东西才是最好的,全世界都得向我学习,这种观念从着手处已经错了。各个族群都有其优秀传统,传统的东西才能真正体现出这个民族的特色,也能体现出它文化的长处和妙处,都应该保留和发扬光大。”

翻开近代史,我们看到在二战时代,强权政客打着维护世界和平,为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旗号,四处推销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人权和法制模式,完全不考虑其他国家的国情和历史文化,完全不懂得尊重别国的思惟方式和人民意愿,只想以自己一元文化、一极格局来强加别国,统治世界,这怎么能行得通呢?所谓“得道者昌,失道者亡”,他们势必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巨大的代价。老法师还常常譬喻说∶“我们炎黄子孙所接受的是圣贤的教导,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文化之广博绝非他国人所能测度。中国文化就好像是一间独具特色的千年老店,而有些国家,如美国就像是一群小摊贩,他们没有历史渊源,大家推举一个人来代表这个团体是正确的。但如果是一所老字号的老店,它自有其承传管理的法则,不能任人宰割,不能轻易舍弃传统,也不可贸然取法他人的经营模式,而自毁优良传统文明,岂非可惜。因此不同的文化,我们不可厚非,应当平心看待,我们没有控制人、事、物的意念,没有占有人、事、物的心行,世界一切是完美的,不同文化更是多彩多姿,美不胜收”。老法师在演讲中常申述此一观点,既表明了立场,也维护了中华文化和整个民族的尊严,并且也称扬赞颂一切不同异族文化的真善美慧,令在场者赞叹不已。

【5】、访问伊斯兰教中心
九八年底,在净空老法师和李木源居士的率领下,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净宗学会六十多位法师和居士,首次对新加坡伊斯兰教中心及所属慈善福利机构进行了访问,并向该中心老人院及孤儿院住众结缘红包、赠送礼品,另外发出五十份助学金申请表格供新加坡马来族贫困学生申请。此举立即在新加坡社会各阶层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当地华文报《联合早报》、《新民日报》及英文报《海峡时报》都做了详细报导,并且报章评论及社会人士在访问结束两三个星期之后,还津津乐道地谈论此事。看到政府及民众如此珍视宗教融洽和种族交流,老法师和李木源居士已计划在适当时候也对基督教、天主教和印度教等其它宗教团体进行友好访问。期望能以此抛砖引玉,引导各宗教、各民族加强交流,鼎力维护社会安定,种族和谐。

(五)以专修专弘求生净土

净空法师
净空法师
【1】、净土修学以孝亲报恩为基础
《观无量寿佛经》中佛陀对修学净土的人提出了三个基本条件,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观经三福”,这三福第一条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也就是说,净土宗的修学是以遵行孝道和师道为入门第一要求。净空老法师经常说∶佛法是师道,但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一个连父母都不孝养的人,我们怎能相信他对社会大众的真诚;一个连老师都不尊敬的人,我们怎能相信他对有情众生的诚敬。当然,孝道所要求的是,不但要“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志”,中华传统文化的源泉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但是,如果我们能以此为基础再将它加以拓展,不但孝养自己的父母而且还孝养别人的父母,尊敬一切有情生命、爱护一切无情事物、慎重一切因缘际遇;除此之外,还尊敬我们过去世无量劫以来的父母眷属,甚至珍惜我们生存和生息的环境,珍爱一草一木,这样孝道才能做得彻底、做得圆满。

由此看来,儒家讲孝道是将它限定在一个家庭或一个族类的小界限内进行;而佛家讲孝道是将它放在一个永永无穷的因果链中,并拓展于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这个无限广袤的范围之内。所以,每一个佛教修学者每天课诵时都有发四弘誓愿,它首先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一种极度广阔的心襟,这也就是佛教所提倡的知恩报恩思想,说实在的报恩思想也就是儒家孝道的无限延伸。

当然,话说回来,净土宗修学要求我们必须做到孝亲尊师,报四重恩,佛教其他宗派又何尝不是如此。佛教初传进中国时,所以能完全被这个东方大国所接收,除了它圆满的教理教义,高度智慧的人生态度等原因之外,尊师重道,孝亲报恩思想的提倡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2】、一门深入是最直截的解脱方法
净空老法师在早年对禅宗、天台、华严、唯识、三论等佛教其他经教几乎都有涉猎,当时由于所亲近的老师都学养深厚且德高望重,所以老法师契入十分快捷,佛学基础也打得非常扎实,研究极有心得。老法师经常说,在亲近方东美先生时“我知道了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在追随章嘉大师的年月里,“我明了了‘看得破,放得下’这六个字的真谛”。所以,后来老法师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按老师的要求把以前所学全部放下。老法师那时深深地体会到纵然千经万论,部部皆能大开圆解;八万法门,门门都能直趣般若,但学佛者在下手时一定要遵循一门、一条路而入,也只有这样心才会专,心专一,自然定力日增,智慧日长。持之以恒,不管在佛学知识上,还是在修行见地上都会有明显的成就。

自“佛陀教育学院”的创建计划开始逐步落实之后,学院的课程安排便完全按照老法师的思路进行,这也是为什么学院实行单元教学制模式的原因。在现代社会中只有这种模式比较接近于中国传统的私塾式教学方法,也只有这种方式才适合于运用在佛教教育之中,当然,它也符合“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的原则。老法师对于一般佛教学院安排课程时参照社会大学的教学理论不以为然,因为老法师经常说∶“佛教学校与社会学校办学的目的迥然不同。譬如社会医学院的教育目的是培训学生将来当医生,法学院的目的是培训学生将来当律师,而佛学院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将来作菩萨成佛。社会教育的理论方法、课程设置及管理模式等一系列东西,绝对不能适应佛教教育,如果这样,我们不但会浪费人力财力,更重要的是我们会断送很多人的法身慧命。这种事情我们千万不能做。所以我主张佛陀教育学院采用单元教学制,并且强调一门深入的重要性是有原因的。古来祖师大德都是依这种方式而开悟而成就的,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在佛教教育上有成就,主要原因就是我们丢掉了好方法,而拿来了世间一些捆绑我们双手双腿的绊索,一句话我们在舍本而逐末,怎么会有收获呢?”

【3】、净土法门最切合现代社会根基
净空老法师决定此生专修专弘净土是在亲近李炳南老居士之后(李炳南老居士是灵岩山印光大师的传人)。当时受李老居士的影响,在台湾地区修学净土法门的人约有二十万左右。李老居士的教学非常活泼,他老人家观机逗教,随缘施化,并且言行相应,心口一如,倍受当时教内外的尊崇。在亲炙李老居士的十年中,净空老法师的思想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他认为作一个“似乎什么都知道,但是又什么都不通”的通家或佛学家并不能解决生老病死等人生根本问题,也不能帮助有情众生出离六道轮回。依据佛陀“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的教诲,在我们现代,净土法门最能应机,也最能在根本上帮助众生,于是老法师有了尽形寿弘扬净土法门的决心

现代社会,在东西方任何国家和地区,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受用日益丰富,但生活节奏却日趋紧张,生活心态逐日苦闷。佛教教育在这个时代无疑是解决人们精神和心理问题屈指可数的门径之一,当西方人在无奈中呐喊“上帝死了”时,独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色彩的佛教,在西方人渴盼的目光中进入他们的生活中。但是,由于佛教各个宗派侧重不同,修学方式各异,华严、天台、唯识等宗并未叩开西方的大门;而禅与净土却很快被许许多多人接受了。但我们知道,禅宗修学一定要有明眼人的指导才能有所成就,而我们又有多少明心见性和将要见性的禅师远度重洋呢?这个问题我们大家谁都心里有底。但净土修学就不会存在这样的难题,也不会有太大语言上的障碍和环境上的限制。

净土修学可在动中、静中、工作中、休息中随时随处,不拘形式,随意而就。它只要求修学者具足真信、切愿,然后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即可带业往生,不退成佛。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转型,如果能在这个多变的群体中保持一颗真心不变,保持出离六道的意念不变,保持念佛修学,看破放下的精进不变,假以时日我们绝对不会说没有收获。所以老法师经常说∶净土法门虽难于产生信心,但却易于修学,所以,只要大家肯干、真干,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一门深入,常时薰修,把每一个心念都转换成“阿弥陀佛”,这样我们一定会成就。

相关词条编辑本段回目录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净空法师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