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5591 次
  • 编辑次数: 2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0-12-13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亚文化逆袭
亚文化逆袭
同志民族主义
同志民族主义
诸葛暗
诸葛暗
中国苹果教
中国苹果教
不插电的生活
不插电的生活
快钱族
快钱族
数码控
数码控
互联网鄙视食物链大全
互联网鄙视食物链大全
机器人伦理学
机器人伦理学
韩国佛教教育智能化
韩国佛教教育智能化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何谓草莓族 : 这是流行于台湾的说法,也就是生于1980年以后的新鲜人,因此80的人又称为7年级生之说,这群人的特性就是如草莓这种水果,外面光鲜夺目,却质地棉软,稍一施压就整个抵抗不住变成一团稀泥,但是它的表层也疙疙瘩瘩挺有个性,和他们相处拿捏要十分小心。 
 
草莓族的特性 : 1 独生子,从小被父母宝贝的不得了;2 从小不缺钱花,抗压能力低,心理承受能力低; 3 一有小挫折或是被说两句就就像草莓被碰撞到全身,被撞烂了无法恢复;4 一碰到压力就崩溃,就像草莓禁不起压力一压就扁。 
不管是原始名称「草莓族」还是后来衍生出的「柿子族」,都泛指年轻人承受不了太多压力,就像是一压即烂的水果。 事实上,职场上有非常多的草莓族不限于六、七年级生,只要是稍一承受压力就唉唉叫的人,通常工作效能都不佳,只是六、七年级生不像以前的人明显表现出「吃苦耐劳加耐操」的样子,所以才会被冠上这样一个名词。

现今的“草莓族”,多用来形容1981年后出生的年轻人像草莓一样,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却承受不了挫折,一碰即烂,不善于团队合作,主动性及积极性均较上一代差。开始投入职场的“草莓族”,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工作时往往没什么定性,只要有更好玩的工作,或是较高的薪水,就会见异思迁。 
目录

[显示全部]

中国的“草莓一代”和“果冻一代”编辑本段回目录

美国《密尔沃基商务时报》(BizTimes Milwaukee)当地时间15日发表前威斯康辛州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韩国政府对外贸易机构顾问艾纳·坦根(Einar Tangen)题为《镜子中的中国》的文章,摘要如下:

  从镜子中看中国,你不会看到其背后的故事——过去60年塑造出的五代人的生活。

  历经革命洗礼的一代已为人父母或是祖父母。时过境迁,尽管当今社会充满致富机遇,但却常会迫使人们背井离乡,来到陌生城市打拼。如今,在历经苦痛与付出后,中国前三代人发觉新新人类是如此陌生,就好像美国婴儿潮一代看“X一代”和“Y一代”感到陌生一样。

  中国社会中的独子、独孙现象,成为中西方社会的一大不同。因为孩子代表未来,因此任何付出或投入都不过分。对于父母而言,教育是一种不可以想当然的优先权。通过复杂的人际关系及长期努力,才能得到工作或升迁机会。由于工作场所和时间因需要而定,有时父母每年只能彼此见上一两回。孩子常由祖父母抚养,同时还要挣钱、攒钱,为孩子上学做准备。我认识的一些父母,在本职工作外会另做些体力活,为的是让孩子上学有零花钱。在他们看来,履行抚养下一代的义务是人生首要任务。

  所有付出的结果,就是“草莓一代”和“果冻一代”——分别是对“80后”和“90后”的称呼。“草莓一代”(因为草莓脆弱易损)同样被称作“小皇帝”。他们是第一代独生子女,因此成为父母和四位祖父母的唯一至爱。每当新的一天刚刚破晓,爷爷奶奶就会起床去市场买菜,而且只买最好。但好笑的是,他们的厨艺却最终被麦当劳和肯德基快餐所取代。每每取得成绩,小皇帝们就会央求去那里大吃一顿。

  父母的个人付出是在为子女的未来铺路。想象一下这样的个人背景:拥有骄人学习成绩,北大、清华或复旦学历,国际顶级商学院的硕士学位,加上国际知名投行的工作背景,挣下10亿左右的第一桶金作为热身,在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隐退后,接管他的公司。

  学习成绩永远是第一位:从早到晚,一周6天半时间都在学习,包括请家教辅导以及暑期补习班。由于老师始终伴随学生走过他们的初高中时期,加之学校奖励也建立在学生成绩基础上,因此长期以来,学校和家庭之间始终存在一种高压容器,让孩子几乎没有锻炼和娱乐时间。由于他们感觉负担过重,未得充分肯定,因此许多人形成了“自我一代”的世界观。

  而生于1990年代的“果冻一代”经受了同样的压力和父母溺爱,在旁人看来,他们比“草莓一代”更加娇贵。他们是“闪亮”的一代,沉迷在为Facebook个人主页的自拍中,畅游于网络世界里,难以想象一个没有相机、手机或iPod播放器的世界该如何生存。在他们眼中,“80后”缺乏敏锐时尚嗅觉和超级沟通技巧。“果冻一代”的师长们认为,“90后”不太尊重师长,对指令性要求存有逆反心理,但易受情感动机影响。如果他们喜欢你,便会做你所要求的一切。他们不十分关注学习,而是更为热衷时尚。他们通晓所有的外国主流品牌,可即便有足够钱购买真品,他们还是会选择“山寨”,而“草莓一代”却会不自觉地购买“正版”。“草莓一代”会回敬说:90后是喝着“不良婴幼儿配方奶粉”长大的一代。

  在描绘中国时,若以我们的现实环境为参照,则更易观察到不同而非相似。问题在于,中国环境与我们不同,因此西方观察中国时会感觉其行为方式神秘。殊不知,在外人看来,我们的举止同样神秘。

  随着中国市场的崛起,我们需首先了解中国人的生活环境,而后才会理解他们的行为方式。如果你想把产品卖给中国的“草莓一代”和“果冻一代”,就必须首先了解他们。

90后一代是不是“草莓族”编辑本段回目录

       对80后的议论还没有褪去,针对90后的种种说法又袭来了。“他们的素质都很不错,可就是承受不了打击,太容易受伤害了。”这话听着是不是很耳熟呢?是啊,大概因为80后和90后这样的情况太普遍了吧,所以人们用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来指代他们——Strawberry Generation。

  草莓族 Strawberry Generation
  They look chic and sophisticated. They are soft and get hurt easily. They seem unbearably spoilt and can't take much pressure. They are the so-called "Strawberry Generation"。
  他们看起来时尚又世故。他们软弱也容易受伤。他们好像被宠得一塌糊涂,承受不了什么压力。他们就是所谓的“草莓族”。
  The term was coined by a Taiwan writer in one of her books about office rules. It refers to the post-60s generation of office workers,who grew up in a protected environment and got easily dented - just like strawberries - by life's lightest knocks。
  “草莓族”这个说法是由一位台湾作家在她一本关于办公室法则的书中创造出来的,它指的是60年代后出生的办公室职员,他们像草莓一样是在多方保护的环境中长大的,生活中轻微的碰撞就能让他们受到伤害。
  This expression is now finding its way into the mainland, and refers to young workers,of only child families, who have been active in the workforce for justa year or two. They are generally well educated but are self-centeredand give too much importance to appearance and material comforts。
  这个说法现在在中国大陆也很流行,指刚刚参加工作一两年的独生子女一代。他们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多以自我为中心,过分注重外表和物质享受。 

新兴人类或成“草莓族”?编辑本段回目录

 早期电子游戏产品的画面,不用凑得太近,也能看得出构成人脸和环境画面的,不过是一个个小方格子。如今分辨率和色彩还原都不是问题,能在银幕上制造出阿凡达的虚拟现实技术,已经渐渐擦去了虚拟和现实的边界。“80后”“90后”中流行的“cosplay”,还用自己的行为和身体,复原虚拟故事,模拟虚拟人物。“虚拟现实”反而成为被现实模拟的对象。

  用现实模拟虚拟总有几分“离间”的味道。于是,只需要动动鼠标,敲敲键盘,就能坐拥成就感和挫折感的电子游戏,常常被指是耐压性近乎于零的“草莓族”的成因。

  不过,当“草莓族”集体步入中年,那些游戏虚拟的胜败提纯,也有了太多的现实印证。现在,草莓族自己已经将技术“反安装”,有意用低分辨率回看草莓族的是是非非。或许画面又会粗糙得像打了马赛克,但是厘清虚拟和现实的边界,却是清醒和反思的第一步。

  中国网游这桩年规模超过27.5亿美元的大买卖,已经从资本的跑马圈地,上升为跨国文化传播的新媒体,成为由全国1亿玩家参与的集体行为艺术——电子游戏。网游引进超过10年,陪伴着一代人的成长经验,而以80后90后为标签的二代“玩家”在游戏中的游刃有余和不现实中的“脆弱”与“沟通无力”,在网上被称为“草莓族”,游戏中常见的“你死我活”的PK行为,让玩家们放下遥控器后的日子搅成一团“草莓酱”。这是一代孤独而敏感,封闭而联盟,倍受宠爱却内心寒冷的人,他们“宅”在电脑前的状态,他们具有怎样的内心,而这样的内心受到怎样的理解,应该受到人们充分的关注。 ——编者

  游戏是生活的“beta测试版”?

  “生存还是死亡,是一个问题。”演绎《哈姆雷特》这句名言最多的,并非话剧舞台或者电影银幕,而是由全国1亿玩家参与的集体行为艺术——电子游戏。高浓度提纯的“生死选择”,抹去了社会生活中的细节,像像皮擦,近擦掉了亲情爱情友谊,有人说,情感苍白的“PK式交往”,游戏是制造“草莓族”的陷阱。

  “电玩(电子游戏)让新兴人类成为‘草莓族’的可能性大幅度上升。”台湾清华大学学者郑圣勋,在上海大学中韩网络游戏文化的越界与挑战研讨会的间歇,跑到距离会议室很远地方,悄悄点了根烟。1979年出生的他,自己也是游戏玩家。一头黄色的头发、古铜色的皮肤、宽松的街舞七分裤、大号的卡骆驰鞋,这些形象元素,都是80后熟悉的游戏玩家的标志。他说,“非生即死的游戏结果,是社会经验的提纯。没有了过程的结果,让‘草莓’更容易成为‘草莓酱’。”

  郑圣勋口中的“草莓族”,是台湾流行文化对“80后”“90后”年轻人个性的负面概括——外表光鲜,却难以承受压力,像草莓一样好看,也如草莓一样易碎,稍微施压,即成草莓酱。

  8月1日,在上海大学举行的“中国与韩国网络游戏文化的越界与挑战研讨会”透露,中国网游这桩年规模超过27.5亿美元的大买卖,已经从资本的跑马圈地,上升为跨国文化传播的新媒体。

  同日,文化部制定的《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生效,其中有条款明确禁止网络游戏中的“强制PK”行为。两个玩家操控的游戏角色,见面就得打一场,不到你死我活不收场的游戏规则,将在网游设定中被修改。不过,文化部的规定,几乎完全淹没在同样于8月1日迎来高潮的ChinaJoy(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产品及技术应用博览会)中。ChinaJoy日均迎来5万疯狂粉丝。在他们眼中,游戏生活很简单,除了PK,就是showgirl(广告女郎)。

  “将来如何玩游戏?”从ChinaJoy热潮中渐渐回过神来的玩家,这几天在游戏论坛上议论,没有了PK之后该如何玩游戏。毕竟,单机游戏出现超过30年,网络游戏引进超过10年,唯一未曾更改的就是游戏输赢界定——“消灭对方,保全自己”——玩家从不怀疑的铁律。“生存-死亡”在体验游戏世界里被放大,放大倍数几乎有些“极端”。

  游戏中高纯度的“你死我活”,省去了社会交往中的太多细节,擦去了亲情、爱情、友谊,让沉迷其中的玩家渐渐习惯了这种“beta版(测试版)”生活方式。用社会新闻中最司空见惯的文字形容,网游的娱乐形式是没有日夜的“网吧+泡面+王老吉”,还有父母的苦口婆心,老师的严重警告,心理医生的研究分析。游戏虚拟的成功和失败,代替了现实的经历。“beta版”生活,被误以为是一种真实。而这种体验,一旦放进现实社会,难免磕磕碰碰。

  “我也有些受不了研讨会一本正经的对话模式,所以想出来换口气。”郑圣勋耐不住研讨会的“拘谨”,让人很怀疑他本人其实也相当“草莓”,只是作为文化学者,他比其他“草莓族”更敏感和理性一些,知道在变成“草莓酱”之前,给自己找到一个空间。只是,没有了PK不会玩游戏的现实,让文化学者忧心忡忡:是不是已经有太多玩家掉进了草莓陷阱,是不是又有太多的人已经成了“草莓酱”?

  所有人都会变成“草莓族”?

  伴随游戏动漫长大的“80后”“90后”草莓族,现在最大不过30岁。动漫游戏只不过是他们“草莓化”过程中的诱因,使得他们的样子更像草莓。其实,所有人都必须面对“工具时代”一切简化带来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加速变化的困局。“现实抗体”的在泛草莓化的流行文化中渐渐缺失,会令所有人都变成“草莓族”?

  在以游戏为代表的操作越简单越好,结果越明显越好,说明越少越好的“工具时代”,机器和网络成了人和人对话的中介,人机对话代替了人际交流,让草莓族的人际交往能力退化,渐渐失去应付生活压力的“现实抗体”。

  可以在网络中用标点和动漫头像“画出”不下百种表情的草莓族,有时却读不懂现实生活中的表情。毕业于上海知名高校金融学院的一位80后女孩,应聘成功后,被部门经理安排整理名片。谁知她当面拒绝:“我读了这么多年书,不是来做这种杂务的!”于是愤然离席,辞职走人。“怎么会变成这样?”习惯了前网络时代的社会学研究者,往往不能体会草莓族对网络有多依赖。一个办公室里背靠背坐着的白领,中午约吃饭都“懒得”转身说话,而是宁可选择网络聊天工具。草莓族的生活“很宅很网络”。

  “很宅很网络”,并不只是全国1亿多游戏玩家的专利。全国有17万家网吧,拥有计算机2300万台,宽带网民3.46亿人。很宅很网络早就从一种游戏亚文化,升级成为大众流行。“PK”、“秒杀”、“萌”,每年创造25亿美元的市场规模的中国网络游戏,也是流行文化的策源地。就连游戏停服时,无所事事的玩家也能造出个“贾君鹏”。微软高层造访上海时,说起大众文化消费,用的例子也是“贾君鹏”。尽管贾君鹏的例子被评论赋予了种种温暖的亲情色彩,但是其中的草莓族“基因”却也十分明显——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宅男宅女,习惯了用虚拟的手法表达现实的感情?

  因为游戏和网络周延开去的“泛草莓”文化,究竟有多泛?“20岁以下的,40岁以上的,都在流行萌文化。”这是台湾社会学者近年来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萌文化、月光族都是草莓族的标志。所谓“萌文化”,是指从动漫走来的一种形象流行。主角多半拥有超大的脑袋,和不成比例的小身体。脑袋上的一双眼睛大而天真,小身体则套在不同职业装之中。可爱的一面被无限放大,生活的不同被人为缩小,萌文化中的“减法生活”用意明确,令学者摸不着头脑的,却是流行准“草莓族”理念的,不仅有20岁以下的小朋友,还有40岁以上的成年人。

  几乎所有人都会成为草莓族?现实社会的节奏和压力,让人无所遁逃。转向网络的虚拟空间求得beta版生活的慰藉,也算是现代化带给“地球村民”的一点慰藉。不过,从最早形容“60后”光鲜亮丽创意精神的“草莓族”,到如今“80后”“90后”耐压能力差而被凸显为容易变成草莓酱的草莓族。世界真的变化快得到令几乎所有人都无法明白?

  “草莓族”回应

  无法逃跑——就做一颗坚强的“草莓”

  有些东西比眼泪还疼

  谁戳破了草莓的光鲜亮丽,将它变成一团稀泥?一定有带刺的榴莲存在!“五月天”替年轻人忿忿不平地喊:“谁是草莓族?你才是榴莲族!”

  “80后”似乎还未老去就先怀起旧来,在网上晒完儿时的零食、玩具、动画片,最近疯转的帖子又多了这么一条——“老版《还珠格格》罕见幕后照片”。乍一看,不经意,猛一想,新版《还珠格格》真是开拍在即了,可不确确凿凿将仿佛就在昨天的“小燕子”赵薇、“紫薇”林心如推向“老版”?有人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感慨:“居然不敢看完这个帖子,虽然不见得对这部戏有多爱,但绝对能明白无误地想起那年我初三,真是掷地有声的12年啊!”

  那么长时间过去了,那么多的梦里狂欢舞蹈,可是醒了世界依然“残酷”。

  今年对于被扣上“草莓族”帽子的“80后”而言意义非凡——他们中间将首次出现迈入30岁的群体。最近一项参与人数近万的调查显示:30岁“80后”中,近六成恐惧家庭责任,生存状态不理想,在工作上力不从心,薪酬不高;近五成无房无车,且处于未婚状态。该类人群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

  曾经的他们,怀揣着崇高的理想,闯进陌生的城市,只为寻找最初的梦想;曾经的他们,生活得再怎么艰难,都想着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曾经的他们,单纯地以为,一个很小的房间,就能容下自己美丽的爱情;可是,当事业依然碌碌无为,爱情变得虚无缥缈,他们还敢不敢说,年轻不怕失败?

  成长伴随着变革阵痛

  网友“盛世天子”在豆瓣网“草莓族”小组中无奈地发言:“我们一边被人注目着,一边被人鄙视着。我们一边教人宠溺着,一边任人声讨着。我们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默默保护着,和男朋友女朋友同学发小网友偷偷长大着。”

  “草莓族”属于特殊的一代人,这种特殊不是说多值得炫耀,而是某种介于年代、历史、命运之间的特色:一出生便搭上了现代化的高速列车,成长却也伴随着社会变革的阵痛。他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他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他们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他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做;他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他们可以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他们没有进入股市的时候,傻瓜都在赚钱;他们兴冲冲地闯进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成了傻瓜;他们没找对象的时候,人们是讲心的;他们找到对象的时候,大家都是讲钱的……

  “草莓族”可能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潇洒”和“任性”。承担着来自现实和思想上的双重压力,谁能保证与“草莓族”绝缘呢?

  看影碟拼命“快进”?上网站狂点“刷新”?吃饭优选“快餐”?寄信惯用“快递”?平时出门到徐家汇、人民广场、陆家嘴之类的地方,是不是脚步想不快都很难?超市排队等候结账,是不是看着前面还有三四个人就不知不觉着急起来?老实说,是不是你也有上述症状——莫名被搅入快城的漩涡,时刻得警惕被强大的离心力甩出去?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谁能保证不变成“草莓”,或者直接就变成“草莓酱”?

  既然如此,要做就要做一颗坚强的“草莓”!

  草莓族——新新人类闪亮的“负面标签”

  名词解释:“草莓族”反讽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徒有光鲜亮丽的外表,以及自大骄傲的态度,却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无法承受压力与挫折。导致个性“一压就扁、一搓就烂”,就像草莓一般。

  近亲词:“柿子族”“水蜜桃族”

  反义词:“石榴族”。外表一般般,内部却有核有肉还有甜甜的汁水。抗压能力较强,“小宇宙”很强大。

  升级词:“榴莲族”。气味强大硬刺坚挺。固执己见,“小宇宙”强大到几乎随时会给外界造成伤害。

  词源:最早出现在台湾作家翁静玉1993年出版的《办公室物语》一书中。“草莓族”用来形容当时的年轻人,也就是“60后”一代人的整体状况。和现在成为形容“80后”的负面标签不同,草莓族最早是褒义词。

  由于“60后”当时在职场上表现抢眼、漂亮、有创意,和拘谨、强硬的前辈大相径庭。从事职场研究的翁静玉就用草莓形容新兴的一代。最初,这代人身上耐压性差的特性还没有充分暴露,所以当时草莓族的脆弱,并不是社会关注的主要方面。草莓族反而被引申为形容青少年消费者的天真、好奇。直到“80后”问题在台湾和内地的集体出现愈演愈烈,他们光鲜亮丽外表下,是受不了挫折,耐压性、团队合作性、人际沟通能力较差的群体负面性格。“80后”挤不得、亚不得的一面,与“草莓族”十分相似。于是,“草莓族”渐渐被固定下来,成为描述新新人类的负面标签。

  网友定义“草莓族”特性甲乙丙丁

  甲

  学历高应试能力强,却实践操作能力差,没有社会经验。

  乙

  注重外表、物质与享乐,尽管也接受过“爱集体”教育,却一般把个人权益放在首位。

  丙

  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宠爱,往往“说不得”,否则情绪很大。一点小事就会爆炸。

  丁

  找工作要高工资,有面子,容易跳槽见异思迁。工作中,不懂得合作,不愿意面对不足,同时容易高估自己。撰稿 王磊 范昕

新一代独生子女“草莓化”

     期中考完,又要开家长会了,已经有十几年教龄的陆老师却对即将到来的家长会产生了恐惧,因为她又要见到班里小胖墩儿郭健的妈妈了,从9月到现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陆老师已经是第4次见这位家长了。

  今年9月,陆老师所带的初二年级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军训。军训开始后不久,孩子们就受不了了,第一天晚上就有5个学生来到了陆老师的办公室,哭着想回家。经过一番劝说,有4个学生同意继续完成下面的军训,但是郭健却非回家不可。

  没办法,陆老师只好给郭健的父母打电话,希望他们能帮老师一起劝劝郭健。没想到郭健父母到了军营后马上就把孩子接走了,陆老师对郭健父母的做法提出异议。这让郭健母亲很不满,三番五次来学校与陆老师理论。

  “独生子女的班主任真难当呀”,陆老师对记者说,“老师们有时很想做点儿什么,可是家长太娇惯孩子了,我们已经看到这一代孩子身上存在着共同的弱点了”。

  李晔是北京一所重点学校的高三学生,他的话印证了陆老师的担忧。“不少人说我们是‘草莓族’,外表看起来色彩鲜艳,里面却苍白绵软,稍一施压就变成一团稀泥,表层还疙疙瘩瘩的挺有个性。我们也希望自己能多经历风雨,尽快地成熟起来,可是大人们却很少给我们机会”。

  教育界人士担心:未来的中国将是个老年社会,需要年轻人比前辈人更有感恩之心、责任之心,而这些正是这一代独生子女身上最欠缺的,他们将如何担当起这个角色呢?

   从“421”到“6+1”爱孩子却养成宠物

  上海市进才中学的校长金卫东向记者介绍,最近有一件小事在上海很是轰动。有家长提出,不要让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擦黑板。原因是,擦黑板时孩子容易吸进粉尘,对健康不利。

  “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已经非常普遍了”,金校长说。

  北京的冯老师最近也碰到了一件恼人的小事。她是一所重点中学的老师,学校这两年才恢复了初中,由于冯老师以前曾经有过教初中的经验,于是学校决定让她从高一年级的班主任改任为初一年级的班主任。让冯老师没想到的是,她接手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动员学生做扫除并教会孩子使用笤帚。

  新学期的第一次大扫除后,冯老师一进教室,看到一片狼籍,“那不是打扫卫生,是垃圾搬家,玻璃比没擦之前还要花”。可是当冯老师提出批评的时候,孩子们却说,家里扫地、擦玻璃这类的活都是爸爸妈妈或保姆做的。

  当冯老师决定好好教会孩子这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时,一个孩子却说:“我爸爸妈妈从来不让我碰笤帚,他们说我学会这些没用。”

  有人说,以前的独生子女是生活在“421”结构的家庭中,即4个祖父母两个父母再加上一个孩子,现在随着第二代独生子女的出现,更多的独生子女开始生活在了“6+1”结构的家庭中了,孩子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得到强化。孩子的事情是一家的绝对重点,孩子想要什么家长都会千方百计满足。

  “有些家长似乎觉得怎么爱孩子都不够,他们已经无意识地把孩子当成玩具当成宠物来养了”,北京精诚教育集团的王培信说,“这样的结果,孩子得到了比他们的需要多得多的爱,家长则丧失了教育者的功能”。

  从“我很特殊”到“我要特殊”孩子凌驾于家庭之上

   10岁的楠楠最近上学有些不积极。她告诉妈妈,班里有个叫鹏鹏的女生越来越不像话,经常打人,连男生都怕她。

  楠楠所在的学校坐落在北京一条旧胡同中,是由一所旧庙改建的,学校里有很多犄角旮旯的地方,“鹏鹏经常把自己看着不顺眼的同学叫到离教室比较远的一个夹道,在那里打他们,我们都不敢招惹她”。

  楠楠说,前两天鹏鹏看上了自己那块漂亮的橡皮,楠楠没有给她,结果在课间的时候差点儿被鹏鹏逮到。楠楠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师,老师也没管。

  “其实老师知道鹏鹏经常欺负同学,不过她体育特别好,是班上的体育委员,运动会上能给班集体挣分,老师基本不怎么管她。”楠楠说。

  据了解,现在学校里有个别像鹏鹏这样的特权生,仗着自己在某些方面突出,而获得老师特别的关照。

  另外,不恰当的家庭教育也使某些孩子成了家里和学校的强悍派。

  北京四中的心理老师、心理学博士孙老师介绍,现在不少家长对孩子的爱没有原则,使得孩子完全凌驾于家庭之上了,他们在家里很霸道,稍有不顺心就会发脾气、摔东西,在学校也处处跟同学争抢,同学不听命于他时就可能动手打人。

  冯老师班里就有这样一个孩子。一次这个孩子犯了错误,冯老师把孩子的家长请到了学校。结果这个孩子当着家长和老师的面躺倒在一把椅子上,并把脚放到了老师的办公桌上,家长刚提醒了一下,这个孩子就把眼睛瞪了起来,毫不客气地打断了家长的话,脚动都不动。这位家长也就没再说什么了。

  “孩子和家长的关系发展到这个地步,家长就很难再教育孩子了”,孙老师说。

    孩子像宠物没学会感恩 新一代独生子女"草莓化"

   北京市东城区教委刚刚完成的一项对工读学校问题学生的调研也印证了孙老师的观点。该项目的负责人介绍,家长溺爱是产生问题学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些家庭由于种种原因从小对孩子百依百顺,没有任何约束,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才意识到是自己的溺爱酿成了这样的后果,但是通常已经没有能力改变现状了。家长在这些孩子眼中毫无威信,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位负责人说。

  “家长过度的爱还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更可怕的后果”,北京精诚教育集团的王培信说。王老师介绍,在学校中像鹏鹏那么强悍霸道的孩子是少数,多数孩子在学校还是比较乖的,但这其中蕴含着更可怕的状况,“很多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完全像两个人”,在学校里,孩子生活在集体中,每个孩子基本是平等的,孩子们似乎能和平相处、平等相待,也能遵守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但是在家里,孩子从父母的过度关爱中逐渐得出“我很特殊”,再后来慢慢发展为“我要特殊”。

  从学校到家里,孩子地位从“平等”到“特殊”不停转换,一些孩子的性格中已经出现了两面性的东西,“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王老师说。

   家长一味付出无法教会孩子感恩

   家长对孩子付出了那么多,但是往往得不到孩子的回报。

  48岁的孙女士最近有了寒心的感觉。

  孙女士夫妇生活并不富裕,丈夫10年前做了换肾手术,高昂的医药费让这个家庭经济非常拮据。

  即使这样,女儿小盈初中毕业后,孙女士夫妇还是倾其所有、东拼西凑地送女儿到日本读书。今年,小盈终于读完了语言学校,就在即将准备上大学的时候,签证出了问题,小盈只能回国了。

  看着经过历练而显得成熟许多的女儿,孙女士盼望着一家人可以团团圆圆地过几天舒心日子了。可是没想到,才回来几天女儿便开始抱怨:“家里没有达到自己在日本的居住条件”、“不能24小时上网”……于是孙女士又为女儿买了电脑、安装了宽带,还买了加湿器专门在女儿的房间“制造”东瀛湿润的气候。

  但是这两天小盈却提出,家里房子太小,自己没有专门的练琴房,如果父母不能改变现状,她希望父母能再给她准备些钱,她准备到新加坡生活。

  “我们已经为她花了那么多的钱,现在我们没有力气去挣钱了,本想她能担负起这个家,没想到她不但不担这个责,还嫌我们做得不够,我们还要怎么做?”孙女士说。

  “不少家长都在抱怨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家长们是否想过,您在为孩子付出的时候有没有教会孩子感恩”,北京四中的赵燕梅老师说。赵老师曾经在新加坡工作和生活过。她介绍,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家长为孩子做得太多,几乎包办了家里的所有事情,“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这些是父母应该做的,享受这些也是理所应当的了”。

  在中国的大城市,我们几乎每天能看到,孩子从学校里蜂拥而出,年迈的祖父母第一个动作是接过孩子手中重重的书包。家长们根本没有让孩子体会生活中的艰辛,把一切都承担下来,“当一切变成‘理所应当’时,谁会对一个人做了应该做的事情而感恩呢”?赵老师说。

  不让孩子承担学习以外的压力 困境面前孩子往往承受不住

   与家长在生活上对孩子的放纵相对应的是,家长对孩子学习上的严格要求。很多家长对孩子生活的“大包大揽”就是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不停给孩子加压,但是孩子们没有经历过其他压力,往往缺少承受压力的能力。

  北京市东城区工读学校问题学生调查组的一位老师介绍,很多问题学生最初往往是因无法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境,心理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而采取了逃避和放弃,最终让问题越来越严重。

  小雨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父母虽然收入不高但足够让小雨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父母不希望他长大后再过平庸的生活,所以对小雨的学习要求很严,并且包办了家中所有的事情,让小雨只专心学习。还好,小雨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

  一次,老师在班里巡视的时候,无意间发现小雨身边的白墙上有随意涂抹的痕迹,而且涂抹的内容正是小雨的名字。于是老师认定这件事是小雨干的,小雨不承认,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小雨不诚实,还打了小雨一下。

  小雨很难承受这样的对待。他想不通老师为什么冤枉自己,慢慢地不爱上这个老师的课,上课也不听讲,后来发展到逃学、旷课,最终成为一名问题学生进了工读学校。

  北京市教科院的一位专家分析,在这件事中老师的做法不对,但是小雨在遇到困难时的应对方式,也是造成小雨最终成为问题学生的主要原因。

   成人应该对孩子的成长问题负主要责任

   “独生子女在教育上具有天然的缺失,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更多的关爱,而当他们有问题时却又缺少适当的排解渠道”,心理学博士孙老师说,因此在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成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们身上出现的问题更多是由于家长、老师的教育不当造成的。

  很多老师和专家认为,这代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的这种缺陷并不是独生子女本身带来的,而是他们身边的成人并没有教会他们如何感恩、如何承担责任。

  正如北京四中的赵燕梅老师说的:不让孩子品尝饥饿,他们就不会知道食物的价值;不让孩子品尝寒冷,他们就不会知道温暖的可贵;不让孩子品尝挫败,他们就不知道成功的美妙。“是过多的爱和关注剥夺了他们体验负面经历的机会,要让孩子感恩,首先要教给他们如何感恩”。

80后,尴尬的草莓一代?编辑本段回目录

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 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
当我们还不能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 当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头破血流也难抢到工作;
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 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
当我们没找对象的时候,姑娘是讲心的; 当我们找对象的时候,姑娘是讲金的……

当这段话在80后中流传开来,他们的种种尴尬似乎终于找到了一种既无奈又幽默的表现方式。然而,生活无法娱乐,当这些困境真正摆到80后面前,他们能否绕开来自社会和自身的险滩暗礁,自信而踏实地前行?

2008年4月的一个下午,家住成都市罗浮世家的梁贵友下班回到家中后,发现女儿无力地躺在客厅沙发上。联想到她今天称自己感冒请假不上班的事,梁贵友上前把女儿扶起送往医院“看感冒”。入院后,经医生详细询问,梁静终于说出了真相:根本不是感冒,3月31日晚上10点多钟,她在家里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将2ml百草枯稀释成4ml后注入了自己体内!

4月15日清晨,24岁的梁静经过14天的抢救后,最终离开了这个世界。

一位年轻美丽的女护士为什么会选择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人世?原来,梁静去年8月因为没通过医学检验职称考试被医院从正式员工降成了实习员工,每个月只能拿到300元钱的工资。她一直为此闷闷不乐。而3月31日那天,梁静又因为一些小事故,被领导斥责了三次。在极端的压抑与痛苦中,她运用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在梁静的悲剧中,人们看到了一个“好累”的年轻女孩。这样的压力,在一些年长的人看来似乎并不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因此,他们将无法承受压力的80后称为了“草莓一代”:外表光鲜,一碰就烂。在梁静事件中,许多人再一次对80后的抗打击能力表示出担忧。究竟是社会对于80后太苛刻?还是80后真的就是“草莓一代”呢?本报推出“80后的困惑”系列报道,将从工作、爱情、成家、立业、奋斗等各个方面详细剖析80后,为读者呈现真实的80后,也为有80后的家庭提供些许可参考的例子。

80后之现状篇
“一出生就没挨饿,一上学就没听课,一毕业就没工作。”这是一句流行在“80后”圈子中的话,也道出了部分刚刚踏入社会的“80后”的生活状态。面对梁静自杀事件,记者采访了三位80后,详细了解他们各自的生活工作状态。

  80后当主任 不满80后的工作
贺强 男 生于1982年
职业:某知名医院信息科业务主任
月收入:3500

“你是否认为80正好赶上了工作特别难找的时期?”当记者将这样的问题抛向贺强,他如是回答:“不难找,找不到是因为他们缺乏自知之明。”显然在他看来,一些80后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我自己是从软件维护工程师、应用工程师、高级应用工程师、业务主任一步步走过来的,工作压力是大,但是,只有经过了这些压力,人才会有成长。但现在很多人很浮躁,动不动就想一步登天,怎么可能呢?”他认为除了部分优秀者,很多80后都让人非常不放心,普遍缺乏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工作虽然成功,但在感情上,贺强还是一片空白,“我接触过一些年龄相仿的女孩儿,但她们的任性、娇气很难让我下决心一起牵手走过未来的人生。”

他认为,无论是工作中还是感情中的不成熟,都是80后的一大问题,“6个大人疼一个小孩儿,娇惯的后果就是他们永远长不大。”

参考文献 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news.house365.com/gbk/whestate/system/2006/11/09/001043520.shtml
http://edu.qq.com/a/20100813/000300.htm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草莓一代 草莓族 Strawberry Generatio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Strawberry Generation,草莓族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