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517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3-11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夏培肃
夏培肃
思想个体户刘军宁
思想个体户刘军宁
庄礼伟
庄礼伟
智效民
智效民
张海迪
张海迪
张放
张放
袁伟时
袁伟时
余习广
余习广
于丹
于丹
杨奎松
杨奎松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徐中玉 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系毕业,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毕业,历任中山大学中正大学、山东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沪江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建国后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研究所所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现为名誉系主任。国家教系全国高教自学考试指导委员兼中文专业委员会主任(15年),上海作家协会第四届副主席,第五届主席(12年)。现仍担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均已二十年至今)两次赴美讲学(斯坦福大学、内布拉斯加大学)。
目录

[显示全部]

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姓  名: 徐中玉 徐中玉
笔  名: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15/2/15
民  族: 汉族

人物介绍编辑本段回目录

徐中玉,作家与文艺理论家,1915年2月15日生,江阴华士人。少时就读于华士积谷仓小学、杨舍梁丰中学。1929年考入省立无锡中学高中师范科,毕业后至县立澄南小学教书。1934年考入青岛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担任山东大学文学社社长。1938年3月山东大学并入国立中央大学,他任“中大文学会”主席,并经老舍推荐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39年毕业后到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研究古代文论。1941年起任中山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1946年8月任山东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47年任沪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1952年起历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文学研究所所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高教部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1989年至1997年,任上海作家协会主席。
   
徐中玉倾心文艺理论研究,精心写作、编著教学书籍约1000万字,主编教材和期刊达2000万字,可谓“著作等身”。其作品观点新颖,见解独特,构思缜密,学术价值很高。其主编出版的《古文鉴赏大辞典》赢得学术界和广大读者欢迎,荣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一等奖;《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卷》荣获1999年国家图书出版最高荣誉奖。

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撰著主编书刊数十种。主要作品:《论苏轼的创作经验》1981年华东师大出版社;《关于鲁迅的小说杂文及其他》1957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古代文艺创作诗集》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美国印象》1985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现代意识与文化传统》1987年河南大学出版社;《激流中的探索》1994年华东师大出版社;等作品。《古文鉴赏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全国长书金钥匙一等奖。《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卷》(上海书店)全国长书最高荣誉奖。

重要成就编辑本段回目录

徐中玉:大学语文三十年徐中玉

国文
  
作为高校非中文专业大学生的公共课,大学语文在建国前许多高校都已开设,名称和叫法不全一样,有叫“中国文学名著选读”,有叫“文选及习作”,口头统一名称叫“大一国文”。
  
大学语文是新文化运动后的新开课程,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古代语文的教学,白话文迅速流行,从高中到大学,就有必要继续选教文言文,增加语体文这两方面的文章。一是仍要文言文的根基教学,二是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语体文的新作品,无论文言还是白话,都立足于汉“语文”的各类名著。
  
这门课程当时并无统一的教材,教师各编各的。北方的大学比较开放,大一国文除了文言文,还有一些白话文,甚至外国文学作品。南方大学比较保守,选的多属学术性文章,后来白话文章才多起来。
  
在师资安排上,各大学安排的多是知识面最博的老师。比如当时的清华大学,是最有教学经验的朱自清、吕叔湘等来担任,很多人即使愿意,还上不了这门课。
  
我当时在青岛国立山东大学读书,知道山东大学采取的就是清华的做法,由沈从文等系里最好的老师来教。
  
我是读中文系的,教《文学名著选》的老师是当时的《楚辞》专家游国恩先生。冯沅君陆侃如郭绍虞朱东润许杰等先生都曾上过这个课。我后来在中山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也相继多年教授这门课程。
  
版本
  
新中国成立后,大一国文采用的是郭绍虞、章靳以两教授编的教材。“文言白话之争”尘埃落定,白话文名作多起来,大学语文内容逐渐趋向古代、当代、外国文学三方面的融合,但仍未及出版一本比较流行的教材。1952年的高校院系调整后,教育学习前苏联模式,文理科分家,不再有人重视文理要交叉,大学语文课程不再开设,从此中断了三十年。
  
1978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教授约我在高校恢复大学语文课程,南京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恢复。随后,山东大学杭州大学等一批学校也陆续恢复了这门课程。
  
从1981年到现在,我们主编的大学语文已经出到了第9版。在风格面貌上,随着时代和视野的变化,大学语文教材仍在进行不同的修订。
  
编第1版大学语文时,我们选编的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没有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因为那时文化空间不能让我们完全自由发挥,所以在编选文章时不免有些保守;结构上采用的是文学史的办法,从先秦两汉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最后到近代、现代;在编著体例上采取的是原文、作者简介、注释、练习题几部分。这版大学语文一出版就受到热烈欢迎,两年时间里,三百多所大专院校都采用了这本教材,一次发行量高达34万册。为了配合教学,也弥补没有外国文学的缺陷,1982年5月,我们又出版了补充教材,增收了现当代文学作品8篇,外国文学代表作品10篇。结果也很受欢迎。
  
根据读者反馈,1983年,我们召开编写会议,在第1版的基础上,在坚持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为主的同时,又增加了少部分现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
  
为满足不同高校的需要,第2版大学语文分出两个版本。一个只有我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一个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
  
1985年5月,大学语文又修订了第3版。这次修订,撤换了与中学语文教材重复的文章,补充、修改、重写了某些说明、注释和思考练习题,增加了《常用应用文写作要点》和《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写作要点》。
  
这次修订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当时80岁的巴金对我们工作的支持。我们收录的由他翻译的屠格涅夫的《门槛》,因为在修订中向他请教过问题,他很快把这篇散文重新翻译了一遍。
  
1987年3月,第4版大学语文修订出版。这时有种思潮兴起,提出解放思想,改革旧观念,就该怀疑、否定过去的文化传统,认为过去的传统有一些表现“民族劣根性的东西”,许多作品都“已经陈旧,不必再读”,大学语文也应该把这些东西清除掉。
  
我当时特别气愤,十年“文革”才过去,就有人忘了“文革”过程中“要彻底扫荡过去一切遗产”带来的沉痛教训了。
  
不管编哪种大学语文,传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宗旨不能变。我主张精选中国优秀文学名作为主,酌选外国文学精品。力主启发、感悟,而非重复教条空谈,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薰陶滋润,结合有准备、有重点的讨论。
  
入选作品多是名作,强调文史打通,比如《史记》 ,不是文学作品,但其文章优美。再比如庄子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等,他们的文章好,能够代表他所在时代的文学成就。古人写文章都很短,所以看起来,古代文学作品比较多一点。古代文学精品应该认真读原著,它一翻译过来味道就变掉了,感受不到其中的精美。
  
教学徐中玉
  
现在的大学语文,应该重视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但我认为不能把这个课变成思想观念课,而是要感悟从作品本身所体现出来的魅力。
  
现在不少院校开了大学语文,是件好事。但学习时间不宜太短。课程只有半年一学期,学校也不重视,随便找人来教,不求效果。
  
不能要求上了一个学期大学语文,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语言表达、写作能力、人文素养、道德情操,都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大学语文的实际定位应该是通识教育,它对人类精神文化的传承、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文化修养、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编好教材重要,教好这门课,方法更重要。
  
人的说话能力经常有机会发言才能培养起来。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想讲什么就讲什么,不怕闯祸。后来到了政治年代,你讲错一句话就是反动了,不敢讲,惟恐讲错,别人打他小报告,过去的人不都这样嘛。所以这是跟当时的环境有关的,所以在宽松的环境之下,容易培养说话能力。
  
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还很严重。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通过作品艺术分析,把人固有的精神和力量表现出来,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感悟文章的力量。因此,我赞成大学语文教学多学习艺术院校的课堂教学,结合创作、课文,教师谈经验,学生谈读后的体会,发言机会多,而且十分热烈。
  
叶嘉莹先生有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本身修养高,讲课也好,生动优美,懂得怎么说服人,能够通过艺术的描绘把文章内蕴思想体现出来,现在这样的教师太少了。台湾和香港的语文教学里,保留传统优秀的东西也许比我们多。
  
现在大学扩招,学生很多。有的大学为新生做语文测验,学得好的就不用再学大学语文了,不好的再去学,并不叫所有的新生都要必修这门课。我觉得这个方法不错,这样的方式可使教室里的人少点,教师可以关心的也多一点。
  
我去过美国几次,美国大学其实也有这门课程。我有个孙子去美国读大学,他是学国际贸易的,但也要学这门课程。外国的大学,对语文课程比我们抓得还紧,不仅上完课,还要规定写读书报告,你不交这个报告就没有成绩。

人物故事编辑本段回目录

良师徐中玉徐中玉

文汇出版社推出的《四季青作家丛书》中有我的一本散文集《岁月留香》,德高望重的徐中玉先生为拙作写序,为本书增光添彩。他在文中谈及我曾为他当过信使,代他拜访张光年、臧克家、姚雪垠、陈荒煤等前辈的往事。我拿出当年的录音带,听着诸位前辈亲切的话语,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可惜姚、陈两公已作古,令人徒生感慨。

记得1994年,那时我在主编劳动报月末刊,欲北上拜访一些文坛前辈,想让我的导师、时任上海作家协会主席的徐先生为我牵线搭桥。来到徐先生府上录下他对北京老友的问候,到北京后放给他们听。北京老友与徐先生已多年未谋面了,十分思念,耳闻从远方捎来的问候,倍感兴奋,个个脸上洋溢着喜色。我又录下京畿诸公问候徐先生的话语,返沪放给徐先生听。徐先生认认真真地听着老友的熟悉的声音,笑容满面,这给徐先生带来了快慰,令我无比欣慰。在京诸前辈听说我是徐先生的学生,对我十分热情,一谈就是好几个小时。回来后,我写出了《一代诗人臧克家》《姚雪垠话说李自成》等报告文学作品,被多家报刊转载,受到读者的好评。

“文革”期间,有人把苏东坡列入儒家加以批判,因他曾反对过王安石变法。徐先生课上还是实事求是地评价苏子瞻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这是要担点风险的。此事给我印象颇深,后来我也喜爱上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大学士的作品,还读背了他的许多诗文。用现在眼光来评价东坡居士,该称得上“德艺双馨”了。他忠君爱民,宠辱不惊,在庙堂为百姓争利,在江湖为社稷分忧,这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能有几人?我也对徐先生平添了几分敬意,他算得上一位真诚而有胆识的学者。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教委委托上海编写沿海发达地区教材。徐先生出任了H版中小学语文教材的主编,我有幸在他领导下从事编写工作,接触机会多了起来。他平易近人,关心晚学,工作十分负责,对我们拟定的编写大纲和体系都有具体的意见。我们选出的教材,他都仔细阅读并提供了具体的建议,有时还对文章作了文字上的修改。这套教材至今仍在中小学生中使用。

此次,文汇出版社推出《上海作家散文百篇》 ,编委会提出请徐先生作序,委托我与之联系。我想徐先生年事已高,工作繁忙,不好意思开口,想不到徐先生闻讯后第三天,就寄来了长达2300余字的精彩序言,还给我们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告诫我们:“这本书很有创意,但‘经典’与否,应由读者来评说。”这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在拟发新闻稿时作了低调处理。书出版后,我们想举行一次大型签名售书活动,以扩大这本展示新时期上海散文创作成果的新书的影响。此后还要义卖,其所得将捐给上海慈善基金会。有人说能请徐先生出出场就好了。我考虑天气已凉,再请年届86岁的徐先生出来助阵实在有点为难,想不到徐先生一口答应,这令我不安起来。我与一位作家朋友谈起此事,朋友说了这样一句话,“这就是徐中玉先生”。乍听觉得轻描淡写,但细细品味,这句话的分量该有多重啊。

徐先生一生历经坎坷,饱尝磨难,可他仍以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他忧国忧民,为人师表,服务社会,是一位赤诚的爱国者。他总以坦然的心态面对宠辱得失,光明磊落,真是“人到无求品自高”。1994年岁末他赠我《激流中的探索———徐中玉论文自选集》,我拜读后深受启迪。徐先生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在我的心目中,他永远是一位值得崇敬的长者。古人云:仁者寿。愿徐先生福寿绵长,笔力永健。 作者:钱汉东

重要思想编辑本段回目录

为学必须实事求是徐中玉

徐中玉,1915年生,江苏江阴人。毕业于中央大学中文系和中山大学研究院。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中文系主任、教授;全国高等学校文艺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出版专著十余种,最近出版的专著有《论苏轼的创作经验》

我学未成就,业无贡献,实在不敢妄谈什么治学经验。只能谈一些几十年来读书、学习、工作中的粗浅体会,不知能否有助于青年同志们少走一点弯路。
     
“实事求是”,这已是一句大家口头上常用的话了。这的确是一句非常有用,非常深刻的话。但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懂得或很快懂得它的作用、它的深刻意义的。坦白讲,我自己已快七十岁,也是白过了很多时间,才逐渐懂得了这句话的一些重要指导意义,而离经常能在学习、工作中身体力行,则还颇远。这句话首先说的是要“实事”,我们知道的是否全是“实事”呢?其中有没有虚假的、半真半假、三真七假、或者很不完整的呢?自己思想上当然不愿有,可是实际上这类东西是有的,也难免会有的。见闻寡陋,缺少调查研究,识别力差,实践之功太少,等等,有很多原因,可以产生这种毛病。这句话的核心是“求”,我有没有总是下定决心,满怀勇气,认真去“求”呢?常常并未做到。以致浅尝辄止,以“大路货”为满足,未曾多动脑筋的东西就冒出来了。这句话又说要“求是”,即不但去求,还必须求出个“是”来才可罢休。知也无涯,是也无涯,知识的海洋和绝对的真理当然谁也无力包办,但相对的真理,某些符合科学规律的知识,应该是人人都可能认识到一些、发现到一些的。各民族的文化,全人类的文明,原就是这样逐渐积累、提高,发展起来的。可是这却绝不是“灵机一动”,“大笔一挥”,花言巧语,徒凭耸人听闻、哗众取宠,一时得人口称就能做到的。我自己显然也极少这种“是”处。这不是我“故示谦虚”,实实在在就是这个样子。
     
治学应该从实事出发。也就是从实际出发。有些搞自然科学的同志,上天下地到处观察,搜集标本,回来还要用显微镜看,千百次的实验、分析、比较,求得精密的数据,不知做了多少工作,终于证明或概括出了某种规律、定理。如果他们不从实际出发,怎么能取得成绩,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呢?而我们搞社会科学包括搞文学在内的同志,会说“从实际出发”的人也许是更多的,而真能这样作到的人却好象一直比较少。书本当然要看,伟大人物的结论当然更值得重视,但不从实际出发而专从书本出发,专门重复伟大人物已有的结论、满口称赞,只会注释、疏解,甚至奉为神圣不可侵犯、永远不必再加补充、修正、发展的绝对真理,并以为这样做已尽科学研究的能事,这又怎么算得上在真正治学呢?自然有自然的实际,社会有社会的实际,都有其丰富而复杂的未知内容,学者们的用武之地太广了,太深了,一个人心安理得地钻在螺蛳壳里,凭脱离深广实际的沧海一粟之知自命英雄,甚至连用自己的语言来重复别人结论的本领还未学会,就自命“权威”,把生命如此浪费,既可惜,更可悲。
     
搞文学研究的人,“实际”同样是无比丰富、复杂的。有过去社会、过去各色各样人的实际;又有当前社会和当前各色各样人的实际。实际既记录、反映在书本里,有极为真实、全面的书本资料需要搜集、研究;有的就生动地感人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需要我们从种种现象中及时去捕捉、理解、思考。既要古为今用,又要鉴古知今,一个专门家当然有其着重的方面,可是治古全不知今,治今全不知古,结果会哪一方面都成不了专门家,发挥不出多少作用。我赞同章学诚功力不等于学问之说,不过丝毫没有轻视功力的意思,因为学问离不开功力。丰富而复杂的实际若无艰苦的功力去搜集,就到不了你的手里脑里,不从实际出发,又怎能经过分析综合概括出新知、即学问来呢?我之所以谈不上有何学问,一部分的原因就在连功力也未到家。
     
就以书面材料来说罢,也许比搜集、研究当前的活材料还稍稍方便些,但已实在不易。你选择的主攻方向即使很明确,也并未超过你目前的力量,但这往往已足够需要花掉你三年五载,甚至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你得知道有哪些目录、索引、资料汇编、年谱、前人书文等可供利用,知道了还要找到手,找到手了还要细看、记住、消化,甚至拣必要的抄录摘记下来。你当然不能只重视第二手第三手的东西,你当然不能贪现成,只在别人已经研究整理过的成绩上稍加补充辨正就算数,你必须更加注意钻研第一手的资料,第一手的资料又不仅有研究对象本人的全部著作,还有足以帮助我们知其人、论其世,评其作品高下的当时社会历史材料。即使你专攻的只是某一时代的某一问题,范围颇小的了,可是古书数量相对说来虽不甚多,却或残缺,或分散,或注释未周,或理解分歧,“竭泽而渔”全弄到手固难,弄到手了完全通解仍难。要搜求后人或当代有关的参考材料,虽较容易,也少不了相当周折。就说你手头已有的报刊罢,总该算是你的囊中物了吧,但有的从所登目录中看到有此一文,却找不到文章;有的从目录上看不出文章内容,却与你的研究课题有很多关系,易被忽略。就算你都已到手、摘下了罢,若不随时标题分类储存,堆积一大堆之后没功夫分放,岂不仍象废纸!而若能每天及时处理一下,也许只消个把小时就可以使之各得其所,随时都可以增加一些积累,利用一些新知。这样做并不难,难在持之以恒,天天如此,不做完决不罢手。当然有时时间有限,那就得见缝插针,把零星时间利用起来,好在这种事情并不都需整段的很长的时间,有时五分钟就可解决一两样应该安置的问题。也有时身体不好,或手里事情实在放不下,不得不隔一天两天补做。那就一定要抽空坚决把遗留下来的事补做完,然后仍是每天做完每天该做的一份。古人说:“业精于勤,荒于嬉”,真是心得良言。放松,疏懒,懈怠一下,让它十天半月拖下去搁一段也罢,往往就会发展成拖搁几个月,最后便连原来已经养成的好习惯也全抛弃了。
     
“求”,可见一定要“勤求”、“力求”,才有效。松松垮垮,打一天鱼,晒三天网,似求非求,得过且过,或者列举一大堆客观困难,或者“比下有余”,自得其乐。在吃了这么多年“大锅饭”之后的今天,此类余毒确还不少。在我身上也不是没有。我们只有大家共勉,互相鞭策,在“勤求”、“力求”,甚至“苦求”上狠下功夫,学术之功,才能大有建树。
     
材料要“求”,不“求”决不会自己跑来。我看人家先进,有电子机器可以储存大量材料供大家利用,这当然极好,可以节省学者查找资料的时间。不过,还是先要有人仔细地去“求”,才储存得起来;你还要有“求”的愿望,才会多方设法去利用这些储存。而且无论如何,总要有人不断地去求,科学知识的总储量才会越积越多。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是有志于“求”的学者发明创造出来的,发明创造这种先进技术手段的目的,还是为了进一步地“求”,求得全体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更快发展,全人类的生活过得更高尚,更美满,更幸福。
     
材料要“求”,“是”更要“求”,“求”材料的目的即在于通过真实、全面的材料以求“是”。前面说过,我以为符合科学、符合规律,含有真理性的东西就是“是”。真实、全面的材料难得,“是”更难得。虽然难,但也不是不能得。虽然谁也包办不了,毕竟有志之士总可以贡献其力量,发挥其作用。只要能从事实出发,从实际出发,全力以赴去求,或多或少,或迟或早,总能求到一些真理,不负此生,尽一些责任的。    
     
如果方向对,方法对,也尽最大的努力去求了,而还未曾发现自己所求得的结论有错了的地方,为什么绝对不可以“自以为是”一下呢?难道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自以为非”?真有这样的人才怪。学者应该有相当的自信。得到的认识符合实际,能以确凿的材料驳倒反对的意见,就可以姑且自信,姑且坚持下去。没出息的人才千百遍地象念经一般盲从别人的结论,私心太重的人才不敢坚持正确的东西而随风俯仰。多年风狂浪险,值得“自以为是”的人太少,而不必要地“自以为非”的人却太多了。这对学者来说,决非好现象,实在很可悲的。“自以为是”的人,有空虚不学,顽固不化,狂妄无知,应加指斥的;但也有见解独到,所知极深,视一时诋毁为无物,甚至把真理看得比生命还更宝贵的。必须具体分析,只有那种实践已经无数次证明它为错误而仍死不认错,坚决不改的“自以为是”之徒,才是应该受到贬责的。“自以为是”过一段,后来学有长进,承认事实,乃自以为并不全是,或者更进而“自以为非”,这样的学者难道不是很好的学习榜样吗?我觉得,很多大学问家,他们所以终于能够成为值得人们佩服、尊敬的大学问家,就因为有这种老老实实,认认真真的态度。一个学者,只要具有这样的品质,即使他的造诣不是很高深,总算是一个学者。没有这种道德品质的人,可以有钱、有势,却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学问。“狂妄自大”与“妄自菲薄”不对,也不必,因为它们都是有害的。    
     
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决不能丢,决不可轻的。鲁迅说他读过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书后,很多文学上长期纠缠不清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大意),我相信这是他的甘苦之言。比如,文学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又可以起到影响和改造生活的作用,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这种道理过去就不曾被科学地阐明过。更不要说今天的文学应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样的新道理了。而今天我们无论是搞创作,还是搞研究,不以这些根本原则为指导,显然是会走入歪门邪道,至少事倍功半,或徒劳无功的。
    
求“是”,就要“博采众长”,“集大成”,无论谁说谁写的,只要是正确、合理、有长处的,对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有益的,就应该博采广集,取精用宏。过去,这方面我们存在着过多禁区和不应有的框框,仿佛古人全是笨蛋、坏人、胡涂虫,什么真理和科学知识都全然未曾发现过。对外人也多这样对待。现在渐知并非如此,其实有很多好东西我们对之还不过是小学生。偏见也是一个框框,如说“儒家”完全反动,“法家”特别进步,宗教学说全是迷信,唯心观点一派胡言,等等。无知轻率,行政命令,实用主义,为害学术实在不浅。痛定思痛,今天应该坚决回到“实事求是”这条康庄大路上来了。

学者其实都是自学出来的。关键决不在于是否进过高等学府的大门。勇于探索真理,勇于坚持真理,贫贱不移,威武不屈,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学者。这样的学者同时便是革命战士。区区如我,差距远哉,写这些话,不过表示愿以余年黾勉以赴,追随同志们多少补些课而已。

徐中玉:“和而不同”与“殊途同归”

一、 对过去学术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回顾与今后期望

学术研究最需要懂得独立思考之必要,与能独立思考,并坚持不懈努力下去永远以追求学术真理、规律为职志的人才。宣传鼓动工作也需要,但这是另外一种工作,有所不同。学术研究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追求长治久安之道,不能朝三暮四,随风转弯,这正是它之所以有最大责任和最大作用。学术研究工作,特别需要能于勇于坚持独立思考品格的人才。现在讲创新的很多,讲需要能于勇于独立思考,质疑问题的却不多。要善于引导。再不能总喜欢驯服工具了。曹禺晚年自悔所以没再创作出早期那些好作品,就因为自己“太听话”了。“太听话”就不能突破自己,有所创新,甚至还会滑下去。

要大力形成对“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这些我国古老而至今仍新,真是“刚健、笃实、辉光”之至的精深历史教训之共识。前两句出于《论语》的“学而”与“子路”章;后两句出于《周易·系辞下》 ,都与孔子直接有关。这难道只是孔子个人的见解?孔子很坦诚,常说他只是“温故知新”,“述而不作”。他当时还能多看到一些历史资料,多听到一些口耳相传的历史经验,而像这些具有无比深沉历史内含,非具博学深思功力、敏锐眼光观察者不能说得出来的语言,肯定不属于某一个人的独见。 自然,孔子能如此深入又浅出的传达下来,仍有创造之功,生存在天地之内的人群,实际上会有矛盾差异,如悬殊的生存条件,必然引起过许多残酷的斗争、破坏与牺牲。代代传下来的教训,却就在三个字:“和为贵”。今天还经常到处都听得到的口头语还有:和美、和善、和乐、和合、和睦、和亲、和平、和谐、和顺,举不胜举。“和”可引来一切的好处,收到一切的益处。应非弱者的哲学,实是痛定思痛后的理性选择,是人群追求自身发展的需要的必然途径。立足点要力求在“和”,承认“不同”的合理性,容许人群内各自把“不同”的要求与建议提出来,承认这是应有的权利,从而大家一起来商量,协调,找到各方都可接受的方法,缓解了矛盾,避免了互相残杀,两败俱伤。虽有波折,毕竟天地之大,人类互相依存的共同利益空间更大。“百虑”促成“一致”,“殊途”总能“同归”。这“同归”之路就是人类、人群逐渐走向共同富裕发展之路,谁也决不要自限只有一条路可走,宁可在一条路上不惜一切破坏和牺牲,终致人群自身的重创与持续落后。不管在什么好听的名义下,宁可迷失在一条道路或吊在一棵树上都是极不明智的,这是我们都看见与经过的。我在又读了上述几句古语后,受到这一启发。我们现在也开始说要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了,这样很好。原无须强分古今中外,只要是优秀的合理的,都要吸收。不要自命不凡,不忙自叹不如,不卑不亢,自信地平等交流,就能互相沟通,补充交融。就像上述几句古语,过去不但不承认是宝贝,而批判为“唯心论”、“合稀泥”的反动理论。它当然同“以阶级斗争为纲”完全不同,驯服工具们怎能读出这些古语中的现实意义来呢?

已有的一些倡导与推进学术研究规划还应具体化,不要流于徒托空言。学术研究应有的自由。独立思考,不至于被认成不可容忍的政治活动,这些都应有法律保障。如何维护学术研究事业的公平、公正、公开皆然。各种官方奖助仍实际受到垄断,各种评估实际仍有意识形态干预。官本位,官僚主义,在学术界高校中蔓延民主进程甚少。在高校中,什么时候才能由教师们来选择自己的领导?如果连这样起码的权利至今还遥远,能说“与时俱进”了吗?

我讲的这些问题,其实也是把对文学问题的研究,包括在内的。对过去时代应该吸取的深刻历史教训,至今仍未认真总结出来,是早已应该做却还未做出的一件大事。

二、 自己工作中的一些体会

我学搞文学研究工作,从未想建立什么庞大体系,高谈一套一套理论。我没有这么多本钱,胡乱搞出来的东西毫无价值。我从不迷信文学流域内五光十色的主义,中间也或有一些亮点可以注意。开始时有些新意,到了成为主义,便以为可以解决所遇到的一切问题,这把钥匙可以开通所有的锁了。主义容易变成陷阱。种种生搬硬套,加上翻译语句的诘屈聱牙,似通非通,叫卖的不少,实际影响很小。国外学者,特别是对中国文学的研究,难以看到,不易得。希望今后有关研究机构能及时简报介绍,功德无量。

我喜读中国古代的文艺评论文字,篇幅短,文字简要,往往非常精彩,而且具体生动。读古人这些文字,很轻松、愉快,又有所得。他们不是为名利而写,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现代论文,洋洋洒洒,一两万文章,拍拍头脑,摇笔即来,没有保留价值。研究当代文学之作,尤多这类文字,极少要看。美学研究太哲学化,似与文学无缘。说要审美,美学文章却不审美,枯燥乏味。古代文论精品,中外都有论者这样评价,是直观的,随意性大,缺乏理性分析,逻辑不强,应向西方文论学习。这种评价也值得我们参考,研讨。不过何以能得出这种评价,是比较研究了多少资料才得出的,我怀疑其非常不够。古人认为“通道”必简,无须下笔不能自休,应让人有思考余地,留下想像空间,即有心使读者“思而得之”。他们多是把思考再三所得的综合感悟写了出来,理性分析的过程省略了,细心的读者多会明白。认为如此表达就是缺乏理性分析,还是逻辑有问题,未免牛头不对马嘴。烦琐的分析,把一座七宝楼台分析得鸡零狗碎,忘掉了主体的整体把握,生命力,就好么?死板统一的结论就好么?我觉得,各国都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欣赏习惯,不同的感悟焦点,是无法也不必求同、统一的。只据个人或极少的所见,怎么说也可以,但说服力主要还得看深思熟虑的结果。我以为中国古代文论专书最高明的是刘勰《文心雕龙》 ;并无理论专著,以创作为主的苏轼,则是留下最多文论资料、而且最有创新见地的代表人物。文学研究的文风,现在一般远不如他们的精细而又阔大,富有艺术魅力。今天的论者须把从使用电脑节省下来的时间精力,转用到精心思考和反复推敲修改上去才好。 (徐中玉)

访谈录编辑本段回目录

徐中玉先生访谈录:大学语文教育的理想与伤痛徐中玉

我们必须在传统的文化遗产中,努力挖掘、汲取出其中蕴涵丰富深刻的、对今天仍有普适价值的思想资源,再不可像过去那样一概抹杀,数典忘祖了。一些高校特别重视外语、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教育,本国语文教育似已可有可无。大学毕业时,外语是否达标,有考查办法,母语是否达标,却没被看成问题。

徐中玉,1915年2月出生,江苏江阴人。1941年起,在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沪江大学等校工作,1952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文学研究所所长,上海作家协会主席,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等职。现担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名誉主任,《文艺理论研究》主编,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名誉会长。

□从当年您与匡亚明先生携手组编《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到现在,这本教材已出到了第八版,其间哪些信念是你们一直坚守的,又有哪些在实践当中经过了调整?

■我想先简单地回顾一下"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开设情况。作为公共课,"大学语文"建国初在我国各大学基本上都开设。但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后,"大学语文"课程随即不再开设,并从此中断了三十年。正常的人文素质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严重脱节,人文教育几乎成为一片荒漠,教训极其惨痛和深刻!

针对这种严重违背教育规律的状况,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与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教授共同倡议,在高校中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此举立即得到了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数十所大学同仁们的热烈响应和积极支持。经教育领导部门批准,中断了整整三十年的"大学语文"课程得以重新开设。自此之后,全国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高校逐年增加,逐渐蔚然成风。

我们发起组织部分全国高校专家、学者,一起来共同编写新的"大学语文"教材。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二十多年间已经出到了第八版。这些年来,我国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等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发展变化,但我们一直坚持以精选我国丰富优秀的文化、文学遗产为主,择优选入教材,作为感悟、熏陶、启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材料,这样做的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我们认为,"大学语文"这门课,不仅可以让大学生们进一步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培养他们对祖国优秀文化、文学精品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表达能力,而且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品德,铸造"中国人为人的道德"(鲁迅语)。无论在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还是在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培养创新精神等方面,"大学语文"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认为开设"大学语文"课有巨大、深刻的意义。

□我们发现,现在《大学语文》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必须被赶超的领跑者,很多同类教材,甚至是一些不成系统的边缘性读物,都在高呼取代《大学语文》,大家都清楚这中间有商业竞争与商业炒作的因素,您对此怎样评价?

■我们认为大学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位,必须把重点放在讲好文学精品本身上,经过教师引导和课堂讨论,把作品讲话、讲透,使学生把握到其中所蕴涵着的人文精神实质,不是一味讲字、词、句、篇,而忽视了整体把握。不是在"大学语文"课中来学习文学史、文化知识,把它变成又一个思想课、观念课。坦率地讲,要做到这样并不容易,可以说目前大多数教师还待转变观念,改变救法,还得认真、负责,自己先要有充分的准备。有些人似乎认为"大学语文"最易教了,什么人都能教得好。这完全是外行话。对此我自己也要重新学习,决不敢轻薄为文,夸口妄谈。

大约在1900年以后,全国出现了纷纷编写和出版大学语文教材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的大学语文教材已有几十种之多,打破了教材编写中长期存在的单一状况,形成了多元互补、相互竞争的局面,给各类不同的高校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教材提供了可能。这其中也确实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例如粗制滥造,照抄他人框架,改头换面一下就大模大样用来作为自己学术成果,等等,应予辨别。有些情况应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自觉杜绝。比如,前不久某报采访了一位正在新编一种大学语文教材的负责人,他竟说这本还未编出的东西,已可预言将能"一统天下",学术工作者怎能如此信口开河,如此自我"炒作"呢!一些人文类的读物,对于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是有益的,但是否宜作教材,应据实际效果,不是靠商业炒作、靠自我吹嘘就能做到的。人们欢迎正当光明的竞争,应共同为提高教材的质量而努力。高校教材不会定于一尊,这是必然之理。我们一向赞同教材应郑重编写,各具特色,不断提高质量,这才是教材建设的正途。

□现在一些大学语文教师很痛心,在一些大学中,大学语文课程日趋被边缘化,我们的母语教育正在受到伤害。您如何评价这种现状?

■尽管大学语文课程得到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和提倡,但当前"大学语文"在高校教学中,仍处在边缘状态,极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大学语文》还没有被明确定为公共必修课,可开可不开,开多少算多少。教学时间未规定,教师缺乏编制上的保证。在一些高校《大学浯文》是否开课,时常决定于校系领导是否重视和支持,不仅各校情况不一,即使在同一所学校里,开或不开,课时多少,是否继续开设,也很不稳定,很不平衡。近年受到市场经济兴起后消费主义的严重冲击,实用主义观念大为流行,金钱至上,道德薄弱,整个社会追求立竿见影的功利效果,并以此来衡量、判断事物的价值,有些人因此对大学语文课的价值产生了怀疑,有一些高校院系要压缩、停开课程,首当其冲的往往就是"大学语文"。高校一般均特别重视外语、计算机技术、政治等的教育,本国语文教育似已可有可无。大学毕业时,外语是否达标,有考查办法,对母语是否达标,却没被看成问题。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切宜考虑解决。全国自学考试将"大学语文"作为必考课程,而有些全日制高校却将"大学语文"停开或仅仅作为选修课,这种现象令人费解,令人忧虑。

我知道很多发达国家知名高校的大学生,除主修某一学科外,几乎有一半学分是靠随意去选修人文、社会或自然方面的课程获得的,各种专家、专书、专题的课程有很大的吸引力。每个大学生应有一专之长,但通才教育就需要他们尽可能具有较为广博的学识,高远的视野,具有人文精神与素质。 《红楼梦》中留下这两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言简意赅,深刻中肯。仅有一些知识和专业技术是不够的,人文品行更重要。每个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都会遇到许多问题,要同各种人、各种事打交道,缺乏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怎么行,就非得从接受人类优秀文化传统和生活经验这一根本做起不可,因此,这种学习乃是一辈子的事。对本国语文教育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人类精神文化的传承,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审美能力的提高,对于以上方面学好、教好大学语文课程的作用都是无法替代的,它的价值是无法用一时的物质回报的多少来衡量的。可以说,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一辈子有用,只能进一步加强,力求做得更好,决不可忽视、削弱。愿有更多同行,专家们,一道来加大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关注。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徐中玉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