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4523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3-21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Enigma
Enigma
IT领域25大鲜为人知秘密
IT领域25大鲜为人知秘密
PowerPC
PowerPC
晶振
晶振
计算机多媒体发展史
计算机多媒体发展史
施乐公司
施乐公司
家酿俱乐部
家酿俱乐部
《竞技完美》
《竞技完美》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竞技完美》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基本信息编辑本段回目录

英文书名:The Race for Perfect: Inside the Quest to Design the Ultimate Portable Computer (Hardcover)
by Steve Hamm (Author)
Hardcover: 312 pages
Publisher: McGraw-Hill; 1 edition (September 24, 2008)
Language: English
ISBN-10: 0071606106
ISBN-13: 978-0071606103

中文暂名:《竞技完美》《完美竞赛》
作者:史蒂夫·汉恩(Steve Hann)

作者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Stephen Hamm is a senior writer in BusinessWeek'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ction. Hamm first joined BusinessWeek in the Silicon Valley bureau and was then an associate editor in New York. Prior to BusinessWeek, Hamm was an editor and writer for PC Week, the San Jose Mercury News, the New Haven Register, and other publications. Hamm is a graduate of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联系方式:steve_hamm@businessweek.com

图书目录编辑本段回目录

Introduction
Chapter 1: The Quest
Chapter 2: Dynabook and the Legacy of Xerox PARC
Chapter 3: Compaq versus Apple
Chapter 4: Thinkpad
Chapter 5: Yang's Dream
Chapter 6: Kodachi
Chapter 7: The Dream
Chapter 8: Hype, FUD, and E-Marketing
Chapter 9: Very Small Computers
Chapter 10: The Convergence Converges
Chapter 11: The Future of Portable Computing

ThinkPad X300

Index
Acknowledgements
About the Author

书评编辑本段回目录

The Pursuit of Perfection. That Drives an Entire Industry

Nowhere is the drive to create better products and powerful branding more intense than in the tech industry. Over the past four decades, entrepreneurs and designers have been driven to produce ever-better portables�whether they�re laptops, handhelds, or the latest smartphone. BusinessWeek senior writer Steve Hamm traces this journey in The Race for Perfect, revealing how waves of inspiration and struggle at companies from IBM and Apple to Compaq and Palm have produced a succession of soaring successes and embarrassing flops. Woven throughout this tale is a richly detailed narrative following a single laptop, Lenovo�s ThinkPad X300, from conception to the marketplace. the creators of thinkPad X300 dreamed of perfection. They fell a bit short. But the quest goes on.

�This is a really remarkable book! Covering past, present, and-most excitingly-the future of mobiles, it brings back extremely vivid memories to me and puts in context the many challenges and great opportunities still out there.�
-John Ellenby, CEO, GeoVector, and creator of the GRiD Compass, the first laptop computer

�If you have a couple of mobile devices in your pocket and wonder why there isn't a perfect single device, this book is for you.�
-Robert Scoble, author of the Scobleizer blog and former chief blogger for Microsoft

Steve Hamm's new book The Race for Perfect is finally released. Having led the design effort for the X300 I was thrilled to see it in market. The book builds and expands on the cover story BusinessWeek Magazine article that Steve co-authored about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enovo ThinkPad X300. I finally managed to carve out enough time to read my advance copy of the book. Unfortunately it's been hard for me to squeeze in reading something other than e-mails lately. The book did not disappoint me, it's both entertaining and an accurate portrayal of the Kodachi story. It also goes beyond the X300 story to include a detailed history of portable computing. Yes, there was life before ThinkPad.

Of course I instantly scanned the index looking for Kodachi references and possible embarrassing David Hill quotes. After all, I did interviews on a monthly basis with Steve for well over a year and a half. Who knows what I might have told him in the heat of passion that ended up in print. I am pleased to report that Steve did a great job protecting me from myself, and more importantly telling a great story. I may have a bit of "cultural backwater" explaining to do the next time I head back to my hometown Bartlesville, Oklahoma, but the portrayal is certainly not without substance. Sorry but you will have to read the book to totally understand this reference. For the "backwater" record, Bartlesville is the home of the Price Tower, the only true skyscraper ever designed by Frank Lloyd Wright, but I must admit that cultural milestone was a very long time ago in Bartlesville history.

In my opinion Steve has written a great book. It's a very informative chronicle of portable computing and the rich technology and design history that accompanies it. His writing style is engaging and the story is easy to follow. The early history of how ThinkPad was born is still fascinating to me. Congrats to my friends Richard Sapper for his design vision and Tom Hardy for his corporate perseverance. It was truly a pleasure working with Steve on this historic endeavour. My sincere congratulations to him for this accomplishment. I recommend that all fans of portable computing and especially ThinkPad design enthusiasts check it out. This one is a must read.

As Steve points out in his book , the race for perfect is never really over. We continue to strive to create the ultimate ThinkPad. Who knows, maybe Steve is already working on his next book.

David Hill, VP Design Lenovo

精彩摘要编辑本段回目录

,《商业周刊》杂志记者 Steve Hamm 写就了一本相关作品,名为《完美竞赛》(The Race For Perfect),在此前,我们曾编译过一段关于 Alan Kay 的漫画,就是藉由此书创作而成。而同样有趣的段落,是本书第三章:《康柏 VS 苹果》。写上一代主流 PC 公司与苹果在笔记本领域大战的故事。因为其中一些细节几乎是今天的映照,我让我在《环球企业家》的同事倪妮(有人还记得她在 Apple4.us 上的照片吗?)将它编译了出来,发在了我们 3 月 20 日出版的杂志上。

文: Steve Hamm; 译:倪妮;

权利和影响力在电脑行业中总是易逝的。如今,惠普和戴尔正在PC的王国中争夺着霸权。然而,在并不遥远的八十年代,康柏实际上才是行业标准的制定者(2002年疲于生计的康柏被惠普收购)。在康柏成立初期,它是一个将便携设备中的新技术引入主流的领导者。而到九十年代早期,其领导力则最终被苹果所撼动。

康柏前传

康柏的奠基人是罗德·肯尼恩(Rod Canion)。1982 年 1 月 9 日,还是电子产品巨头——德州仪器(TI)公司技术经理的肯尼恩与两名TI的同事比尔·默多(Bill Murto)和吉姆·哈里斯(Jim Harris)商量着创建一家公司。彼时,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便携式电脑 Osborne I 已经发布, IBM PC 也已畅销于市场半年。于是,肯尼恩突然想到,何不创造一台类似于 Osborne I、又能与 IBM PC 兼容的便携式电脑?这样,他们就能借助 IBM 的声望——后者直到现在在计算机领域还拥有着强大实力。

 

当时,很多电脑同 IBM 一样使用的都是微软的 DOS 操作系统。但其他公司的操作系统与 IBM PC 上的并不兼容,它们的芯片也不一样。所以,专营文件处理及电子表格等软件程序的独立公司某种程度上不得不为每家公司的机器重写一遍程序。这无疑损失了效率,代价也是昂贵的。肯尼恩决定创造一个稳定的、能与 IBM 兼容的便携式商务电脑。这是一个宏大的设想,凭此他们不仅成立了的公司,也帮助塑造了整个行业。

德州仪器主要是一家芯片制造商,但当肯尼恩加入时,它渐渐介入了电脑业务。不久,肯尼恩领着团队为汽车交易商设计了一个可以通过电话线远程连接到中央电脑的数据终端。在该项目期间,他与默多和哈里斯结为了好友。三人都有感于萌芽时期的 PC 行业中翻天覆地的变革,也都对上级心怀不满。所以他们决定要自己开辟一片天地。
 
其第一个想法是为 IBM PC 制作磁盘存储设备。这将是一个商务人士愿意买来增加 IBM 内存的玩意儿。他们知道使一家科技公司尽快落地的最好方法是从投资公司那里获得资金。其选择了一家位于毗邻的达拉斯新成立的风投——赛文-罗森创业投资基金。

当本·罗森(Ben Rosen)还在摩根士丹利的时候,他经常让助手拖着 1977 年问世的 Apple II 和一台电视显示屏访问顾客,以表明电脑的潜力。某种程度上,他将 Apple II 变为第一台便携电脑,他也是让华尔街开始重视个人电脑的第一个人。其发表了一系列技术方面的通讯,从 1978 年开始,组织了多场针对华尔街投资人的技术会议。

1981 年他和半导体先驱赛文(L. J. Sevin)创立了一家风投公司,开始支持微电脑企业。其早期的一个项目就是 Osborne。不久,其投资组合中增加了电子艺界、电子表格软件商 Lotus 以及康柏。罗森还记得与康柏创始人的第一次见面,1981年末,他们专门来到了达拉斯。“我喜欢这些人,但不喜欢他们的产品,因为没有足够的门槛阻碍其他公司进入这个领域。”罗森回忆说,“我告诉他们,当你们有更好的主意时再来找我。”

磁盘驱动器的项目被否定后,肯尼恩他们又要重新开始。仅仅几天,三人就写好了商业计划。肯尼恩还找来了 TI 的退休工业设计师泰德·帕帕约翰为他们做图示。帕帕约翰从来没有设计过电脑,所以肯尼恩带他来到一家电脑商店,指着那里的 Osborne I 说:“最好长得不要像它。”他要求其键盘的设置类似于 IBM。然后在一家批萨店中,肯尼恩继续描述着他们设想的机器的样子,帕帕约翰则在翻过来的餐垫上画出了草图:它有着圆润的边角,而不是像 Osborne I 一样四四方方。其屏幕也要比后者大一些。而在其侧面还有一个可以打开的门使用户能够看到机器里面的构造。

 

图示:罗德·肯尼恩、吉姆·哈里斯和比尔·默多(从左至右)

他们已经准备好了将此呈现给投资人。会面进行了两个小时。“我喜欢这个主意。”罗森回忆说,“赛文也很激动,但他提醒我不要戴着有色眼镜,他是个怀疑主义者。”对于肯尼恩来说,这两个人有些冷淡。他问他们担心什么:“你怕我们没有经验吗?”这确实是一部分原因,赛文和罗森承认。实际上二人不愿承认的是,他们仅仅成为投资人半年,自己也没有充分的信心。他们让肯尼恩去找经验更为丰富的 KPCB 合伙人约翰·杜尔。

事不宜迟,肯尼恩几天后就飞到了圣弗朗西斯科与杜尔会面。虽然杜尔警告其有许多公司也正准备进入便携式电脑领域,所以在这个到时拥挤的市场中取得成功并容易,但很快赛文和罗森就打电话来说他们与 KPCB 都会投资。

首先,赛文和罗森给 Lotus 注入了第一轮资金。康柏和 Lotus 是八十年代最成功的两家科技创业公司。而他们的命运也交织在了一起。罗森提议,两家可以捆绑在一起于西尔斯百货中一同销售,而西尔斯也成为康柏早期的重要经销商。

一个领导者的诞生

最初,康柏名叫 Gateway 科技公司,但这个名字并不引人注目。创始人们花了 1 万美元给一家专业的取名公司,后者提供了一系列备选,其中包括康柏(Compaq)。罗森喜欢这个名字,因为它有体积小之意(compactness)。而官方解释,其代表着兼容性(Compatibility)和质量(Quality)。

康柏刚成立,新的竞争者就纷纷涌现,但这并不能吓倒肯尼恩。Kaypro 家用电脑推出了它的便携版,但和 Osborne I 一样,它运行的是 CP/M 操作系统而不是 MS-DOS ,所以不能和 IBM 机器兼容,这也意味着为 IBM PC 书写的程序无法在 Kaypro 或 Osborne 上使用。而 Hyperion 公司的电脑虽然要苗条些,但它使用的是 3.5 英寸软盘,而不是IBM采用的 5.25 英寸。“我们认为与 IBM 的兼容性才是我们成功的基石。”肯尼恩说。

而要想和 IBM 完全兼容,还有两件事要做。首先是芯片。每台 PC 的电路板上使用的都是作为硬件和操作系统媒介的 BIOS 芯片,康柏需要一块在功能上能匹配 IBM 设备的 BIOS 芯片,但又不能完全抄袭它。因此,肯尼恩成立了一个专门设计 IBM 芯片复制品的小组。同时,它开始着手软件问题。IBM 的个人电脑从微软那里取得了 MS-DOS 的使用授权,并命名为 PC-DOS。虽然二者的内核相同,但还是有些区别。结果是,为 IBM 的 PC-DOS 所写的软件应用无法在公司的其它机器上直接运行。肯尼恩由此看到了一个广阔的空白市场:所有的应用都应不经修改地可以在所有机器上运行。在与微软的人协商未取得很大进展后,肯尼恩决定直接找比尔·盖茨聊聊。

1982年春,罗森在一次电脑展销会上安排了这次会面。肯尼恩之前没见过比尔·盖茨,他惊讶于微软的领军人物还是一个留着一头蓬乱长发的孩子。不过他还是向盖茨传达了其想法:微软要做一款不仅能够与 IBM 的版本兼容,也应提供给任何想要获取使用权限的 PC 生产商的 MS-DOS 独立版本。盖茨担心此举会惹恼 IBM,但肯尼恩怂恿他,这样微软可以卖出更多的软件,并将减少对 IBM 的依赖。不过,盖茨对此的记忆稍有不同。他说他早就想到不同 DOS 版本的兼容是个好主意。但在那次会面中,他希望让康柏为兼容性做出更多工作,但肯尼恩希望微软做更多。

终归,微软和康柏一起创造出了 DOS 的新版本,二者的合作也最终促进了 PC 市场的增长,并从 IBM 那里夺得了控制权。当 IBM 意识到这种兼容性使它无力再统治 PC 行业时,其试图转向新的专利技术以重新占据领先。但为时已晚,电脑零售商和用户已经接受了由微软、康柏和英特尔组成的轴心作为行业的规则制定者。IBM 不得不遵守它们的标准,否则就只有被远远甩掉的命运。

1982 年 11 月 6 日康柏的便携式电脑发布。它有着和 Osborne I 相同的基础设计。使用时,需要把一侧放平,直立的底部则显示出一个 9 英寸的屏幕,整个重量达 28 磅( 25 斤左右)。其当然不能称之为漂亮或便携,但起码 2995 美元的价格相当划算,而且最重要的是,它能与 IBM PC 兼容。另外,它还非常耐用。一名顾客曾在机场的升降机上不小心掉落了一台机器。它磕磕碰碰了两层,键盘也脱出了,但将其重新安上后,仍然可以工作。另一台机器甚至在被汽车碾过后还能奇迹般地运行。
其新闻发布会上,在罗森找来的 100 多名平面、广播以及电视记者耀眼的闪光灯下,肯尼恩展示了这台机器的所有特点,其中包括其 CRT 显示屏可以在图形模式和文档模式之间自由切换。

肯尼恩他们设立了已经看起来疯狂的销售目标,但结果仍然出乎预料。1983 年他们希望取得 7000 万到 8000 万美元的销售额,而实际上达到了 1.11 亿美元。康柏也是历史上至今头一年取得最大销量的美国公司。想想看,这个令人惊叹的纪录是由当时一个无名的 PC 制造商创造的,而如果拿起其称为便携式电脑的产品,很有可能还会弄断你的手臂。但其成功的原因是,商务主管和销售人员已经被灌输了“个人电脑是必不可少的”的理念,所以其出行时,无论如何都会坚持携带这么一台机器。

接下来的八年,康柏的运气仍然不断,产品遍布便携机和台式机,并先于其他公司首先取得了 10 亿美元收入的里程碑。通过帮助新技术先锋,而不是简单地向它们索取电子零件,康柏在便携机的设计上一直保持领先。比如,肯尼恩曾认识了一位在一家生产磁盘驱动器的公司担当主管的人,当后者决定自己创业时,他投了资。1986 年这个人为便携机设计出了小巧的 2.5 英寸硬盘。这使康柏在其生产阶段的头半年就使用上了该产品,而两年多来,康柏始终在高容量的小磁盘驱动器方面出类拔萃。

1989 年 10 月 16 日,康柏公布了一款改变了移动电脑市场游戏规则的产品,并由此粉碎了一向是个人电脑领域先锋的苹果的信心。康柏的 LTE 是第一款将台式机的所有性能都挤进一个只有 11 英寸长、8.5 英寸宽盒子的移动设备。虽然第一台所谓的笔记本电脑早在一年前就由日本的 NEC 公司生产了出来,但康柏的 LTE 凭借其性能,为笔记本应该是什么样子作出了定义。它是第一款同时包括硬盘和软盘的便携机,重量仅为 6.2 磅,而价格为 2999 美元。《纽约时报》为此评价其将旅途中的电脑变为了办公室电脑的无限延伸。
   
苹果的惨败

不过,这一令康柏工程师欢欣鼓舞的日子,对于苹果来说则是一场残酷的打击。几周前,他们刚刚发布了其第一款移动电脑 Mac Portable。其重量达 15.8 磅,价格 6500 美元。
这次打击成为了苹果的转折点,它让公司开始重新审视设计,并于两年后引入了 PowerBook 笔记本生产线。而 PowerBook 也成为了电脑史上的奇迹之一。

苹果便携机的失败归咎于一个法国人让·路易斯·加赛(Jean-Louis Gassée),其想要创造一台超越市场步伐的电脑。他回忆说,当比尔·盖茨带着康柏的第一代便携机来法国时,其目光就无法移开了。1985 年加塞被苹果当时的 CEO 约翰·斯考利升迁到总部。

加塞的第一个举动是成立一个小组负责设计一款便携电脑,以便使其每一个零件都像最初的麦金塔一样令人印象深刻。1984 年 1 月发布的麦金塔不仅给电脑行业,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一股潮流。它并不是像人们印象中的那样为商务人士设计的,而是给学生、艺术家以及所有有创意的人的一款个人提升工具。它拥有图型用户界面,并以鼠标取代了 IBM 等早期电脑基于文本和键盘的命令系统。乔布斯之于麦金塔的格言是:“给我们所有人的电脑。”而加塞则致力于让 Mac Portable 成为给我们所有人的移动电脑。

为达成这个目标,这款便携机需要一个能显示逼真图像的显示屏。最初的麦金塔就凭此立刻吸引了图像艺术家和设计师,并使在台式机上出版书籍、杂志以及宣传材料成为可能。而 Mac Portable 背后的理念则是让富有创意的专业人士可以随时携带他们的数字设备。这需要一个耗电量极大的有源矩阵液晶显示屏。而为了给其充电,苹果的工程师采用了一种大而沉的铅极酸性蓄电池,这大大增加了便携机的重量。而开发小组还希望给便携机装上所有前沿的技术,就像他们对待麦金塔台式机一样。

而该小组不慌不忙的态度则成为了另一个问题所在。乔布斯曾创造了一种文化:在产品真正准备好之前不要出品。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而其雇用的员工也同样追求着设计细节。这使其新产品的开发过程总是持续两到三年。而 Mac Portable 项目则延续了四年。延迟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很难找到一块很好呈现图型用户界面的平板显示屏。不过不管原因是什么,当其便携机最终问世时,在尺寸和价格方面它至少已过时两年了。

在其发布前的几个月,加塞就有不安的感觉:这个机器太大了。讽刺的是,由于麦金塔的用户基础,尽管有着明显的缺点,便携机最初卖的相当不错。“它卖给了麦金塔的忠实用户,但也仅停留于这个圈子,”加塞说。事实上,在第一个圣诞节来临之前,其销量“奇迹”彻底幻灭了。

重新起航

康柏的 LTE 公布后,斯考利召集了所有便携机小组的人。没有叫骂与指责,斯考利虽沮丧,但还算平静地告诉他们,移动电脑将成为 PC 市场的一个主要部分,所以苹果必须在便携机上取得成功。其第一次尝试失败并没有击垮这家公司。“康柏为我们证明了这个市场。现在我们需要创造出我们自己所设想的便携机。”斯考利说。

斯考利让大家回到苹果的三个核心原则。乔布斯总是坚持苹果的产品开发项目应基于对用户所想所好的评估。这也许显而易见,但当时许多 PC 生产商完全是工程师导向的,因此他们会不断加大芯片、磁盘驱动及其他一些零件的尺寸,并将所有配置挤进这个无趣的盒子中。第二个核心原则是:乔布斯笃信工业设计的力量。这些机器应该耐看并提供良好的感觉。第三:他崇尚简洁。苹果的产品必须易于使用。

斯考利开始围绕产品线重组公司。在短短几个月期间,他建立了新的便携机部门。而接下来则要考虑到底要创造什么。为此,小组的产品高管各自去研究新的概念。其中,由克拉克欧尔(Jon Krakower)发起的一个概念后来成为了 PowerBook 的奠基。

当时,所有笔记本电脑的键盘都设置在机器的前端,所以大多数人都将它搁置在桌面上,这样在敲字时,手肘可以以桌面为依靠。苹果的便携机配备了一个可以安置在机器任何一侧的轨迹球。这使得人们要移动光标时,需要一手离开键盘来操作轨迹球。克拉克欧尔想出了更好的主意:为何不改变键盘,使人们可以把手放在前方的平面上?为何不将轨迹球放在中间,让人们用大拇指滚动它而无需离开键盘?这一设计变动实际上使笔记本电脑放在膝盖上而不只是桌面上成为可能。这意味着移动电脑真正可以在任何地方发挥效用。继克拉克欧尔之后,几乎所有笔记本都开始采用他的想法设计。

克拉克欧尔的正式工作是升级 Mac Portable 。升级版需要在屏幕上加入背景灯以方便阅读,并要提高磁盘的容量。而他的一个搭档是 1989 年被雇来增援工业设计部门的设计总监罗伯特·布鲁纳尔。

原先人们希望将苹果台式机的设计规则移植到第一款便携机上,布鲁纳尔认为这并不可能。从1980 年代中期开始,苹果使用了一套名为“白雪”的统一设计语言。乔布斯和苹果早期的工业设计师为了达到设计的统一,曾对于其未来七个项目的外观求助于一些设计顾问,而每个项目都有一个《白雪公主》里七个小矮人的名字。最终其采纳了德国青蛙设计公司的建议,勾画出了“白雪”的雏形。1984年到1990年,所有的苹果产品都遵循着一些核心的设计元素,包括采取白色、直线型、在机器上运用条纹以起到装饰和通风的作用。

“白雪”开始取得了成功,它赋予了苹果产品——从 Apple II 到麦金塔——独特的外观并帮助树立了品牌。但对于便携产品,“白雪”却并不适用。“条纹占据空间太大。白色也太浅,如果携带时弄脏了的话会非常难看。”布鲁纳尔说。另外,“白雪”并不够个性,感觉太商务了。布鲁纳尔为苹果带来的另外一项重要改变是,他很好地在设计与工程学之间取得了平衡。早期,乔布斯们只会告诉你电脑应该是什么样子,却不关心人们是否可以创造它或为它服务,而布鲁纳尔鼓励设计师与开发商之间的合作。

布鲁纳尔很喜欢克拉克欧尔的想法,并认为到了该改变苹果设计规则的时候了。1990年5月,克拉克欧尔的项目取得了正式地位,并拥有了一个代码:TIM,这个项目名称最终孕育了 PowerBook。有趣的是,其名字应该是 TTM,代表“尽快投入市场”(Time To Market),这说明开发产品的时效性开始成为苹果的新指令。但后来,这个名字却被人误拼。

布鲁纳尔和助手基于克拉克欧尔的想法进行了概念设计。他决定先不将这个设计出示给目标用户,虽然焦点组调研应是产品开发的一个必备步骤。但布鲁纳尔认为,因为这个设计太与众不同了,人们会本能地反对它,当时,大家对便携机外观的普遍感官就是便携打字机的样子。“如果要通过焦点组,也许我们永远都不会创造出 PowerBook 。”布鲁纳尔说。但他们仍然必须取得一个人的同意:斯考利。好在,斯考利喜欢这个新笔记本样机的激进设计。

但 TIM 前方的道路还并不清晰。工程部分同工业设计一样需要大幅度变革。为了使机器尽可能小巧,工程师们需要设计并向供应商订购将近50个新零件。每个细节都需要关注。其中一个主要争论是,除了硬盘外,机器中还是否有必要增加一个内部软盘。反对者认为这会加大厚度和重量,但布鲁纳尔和克拉克欧尔坚持它是必要的,而克拉克欧尔也想出了一个只占用很小空间的办法。

设计师和开发员还花了大量的时间优化追踪球,仅尺寸他们就尝试了多种方案。如果球太小,人们就无法足够自如地控制屏幕上的光标。另外,考虑到人们或许使用它前刚刚在飞机上吃完小吃,开发团队还用沾着油的手指对其进行了实验。他们发现较大的球在此情况下会操作得更好。

苹果还有一个冒险之举,他们依靠其他公司来设计 PowerBook 其中一个型号。索尼成为没有软盘的低端机型 Model 100 的设计和生产商。这是苹果首次将电脑的设计和生产工作外包给他人——而这一安排随后几年也为整个行业所效仿。

重拾光环

PowerBook于1991年10月20日发布,据Mac Portable首次亮相仅仅两年。三台四四方方的小巧样机为暗灰色,每一个元素都经过精巧地设计而融为一体。其中一台拥有内置背景灯的有源矩阵显示屏——这是轻巧的笔记本首次采用的形式。上市头一年,其卖出了40万台,销售额高于10亿美元。对于那些无数个不安的日子里为TIM小组工作的人来说,这是个极大的安慰。“它上市前的几个月,我几乎觉得它会失败。其诞生太艰难了。我想我会被开除。发布头一天晚上,我失眠了。”布鲁纳尔回忆说,“然而,所有人都喜欢它。我的照片也出现在了《商业周刊》上。”

计算机行业曾对Mac Portable陷入深深的失望,这也损害了苹果的声誉。而今PowerBook无疑为品牌重拾光环。而其来临的时机也至关重要,那时微软Windows 3.1刚刚上市,并对麦金塔软件的优越感官构成了实质威胁。人们开始质疑麦金塔的产品线还有什么特别之处。现在,答案不仅明晰而且响亮:有,那就是PowerBook!

直到PowerBook2006年终止前,它一直占据苹果产品线的主要位置。当斯考利回忆这段早期时光时,他发现在移动电脑领域,苹果在设计上的角色要比在技术上更重要。将设计决策提升到组织中的最高水平历来是乔布斯的一个指导原则。实际上,乔布斯选择斯考利作为其继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来自于他工业设计的背景。将二人最紧密地联系起来的是对出色设计的同样欣赏。
   
1990年早期,小巧的便携式电脑已经可以具有台式机一样的性能了,售价也降至到2500美元左右。但设计和创造一台你可以携带到任何地方并能在膝盖上使用的电脑,其所需要的艺术和工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大多数早期的机器还很脆弱,并不坚固。而要想达到台式机一般的性能,其重量需要8-10磅,这仍会让你携带时感到沉重。另外很少产品能够无线收发电子邮件。最重要的是它们还是很昂贵。因此在随后的十几年里,笔记本依旧在不断发展完善着,直到其成为办公室和家庭的主流。

参考文章编辑本段回目录

本书部分章节阅读:http://theraceforperfect.wetpaint.com/

张亮:完美竞赛:康柏与苹果的笔记本创世之战

亚马逊:http://www.amazon.com/Race-Perfect-Ultimate-Portable-Computer/dp/0071606106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电脑设计 笔记本电脑历史 笔记本电脑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