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飞于1997年加入IDGVC。此前他曾担任过广东省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市发行部部长、广东联合期货交易所负责人、广东外经贸发展研究所咨询部主任。他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1982年获理学学士,1989年获硕士学位。杨飞是国家重点课题“中国地区发展战略研究”的主要研究人员之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方面有一定造诣。他长期从事证券业的管理,对国内证券市场演进过程熟悉。在资本经营、企业购并重组、上市融资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访问录 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唯一采用国际通行合伙人制的专业风险投资公司——美国国际数据集团(简称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副总裁、合伙人杨飞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进一步阐释了IDG淡化中国互联网风险投资的观点。IDG副总裁及合伙人李建光日前曾在北京“2001年互联网论坛”上公开表述相同观点。杨飞在谈话中更多针对“中国”概念,而非“互联网”概念。
杨飞认为,资本推动社会进步,推动科技进步,创业者和职业经理人应该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不能人为在舆论上造成经理人与股东之间的对立,也就是管理者与资本之间的对立。只有承认并且深刻认识到资本对事业的不可或缺,才能真正推动互联网的进步。杨飞还透露,IDG还会追加对已投项目的投资,并且会实现已经承诺的投资项目,但会淡化互联网概念,他强调,IDG合伙人在这一点上认识高度一致。
针对前一段时期有些国内互联网创业者借助媒体发表对股东不负责任的意见,杨飞表示这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分析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杨飞认为这些创业者缺乏面对资本的经验。
杨飞认为,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资本的“虚位”,其结果或者是内部人控制,或者是一盘散沙。在风险投资进来以后,必然出现股东与经营者面对面的情况,这时候,经营者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对股东负责、对资本负责,其结果是造成经营者与股东间的矛盾。而互联网的特性更加凸现了这种矛盾。
杨飞介绍说,在市场经济成熟国家,经营者非常明确的一点是:经营企业的目的就在于为资本增值,就是一个资本积累和维护股东利益的过程。
杨飞认为,部分创业者人为造成经理人与股东之间的对立,把事业的推动力——资本和经营者矛盾化,结果必然导致对事业的伤害。细细推敲不难发现,在互联网业界出现的一系列闹剧大部分即缘于此。
杨飞还表示,Z2国企业数量增长速度已经接近世界水平,但规模老是上不去,原因同样在于对资本认识上存在误区。一方面资本方不能使用高水平职业经理人管理企业,另一方面创业者又不能达到职业经理人的素质要求,这样就导致了资本和经营者难以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妨碍了企业在高层次参与国际分工。这样就会与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的世界经济大潮背道而驰,也就很难做大做强,步入世界强林。
人物故事编辑本段回目录
IDG是第一家进入中国的美国技术信息服务公司,是进入中国的第一家外国风险投资公司。1993年时,IDG投资2000万美元,在上海创立了“太平洋技术风险投资(中国)基金”,后来更名为“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简称IDGVC.IDG在中国投资了近200个项目,总投资额超过2亿美元,平均回报率达48%。随着中国互联网企业掀起了第二次海外上市的浪潮,IDG在低谷时投资的项目如慧聪、携程、腾讯、金融界、百度等纷纷上市,IDG大获丰收,2005年,IDG凭借其强劲的势头,一举坐上中国创业投资机构50强的第一宝座。
IDGVC的成功离不开其背后七个合伙人的努力。IDGVC华南区办事处并不大,十几个工作人员就玩转了以“亿美元”为单位的各种投资项目。VC不是销售产品的传统行业,而是用眼光赚钱的新兴产业。作为IDGVC产品的“眼光”,主要来自几个合伙人的智慧组合。杨飞,是该组合中的重要一员。
“误打误撞”进入VC行业
杨飞进入VC行业纯属“误打误撞”,他笑称自己曾经的梦想是为“共产主义献身”。1994年至1995年杨飞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考察,发现美中在资金管理上的强烈差距,1995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杨飞认识了周全(IDGVC另一合伙人),当时周全代表IDGVC在广东太平洋投资基金找一个总经理,直到1997年,杨飞才顺利离开政府进入IDGVC。
进入IDGVC后杨飞投资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北京慧聪国际网。1998年杨飞与周全在北京跟慧聪创建人郭凡生会面,却没有马上谈到合作问题。杨飞认为投资不能像买东西一样凭直觉,后来看到慧聪B2B业务的转型,IDGVC才强势进入。慧聪2003年在香港上市,最近又把10%的股票卖给了美国一家叫“全球资源”的上市公司,可谓前景大好。
到目前为止慧聪仍然是IDG中国一笔大的单笔投资。“我们至今为止还没有将我们持有的慧聪股票售出,是因为我们认为慧聪上市后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杨飞认为转型后的慧聪业务更集中也更专注。
许多中小企业或创业者都想获得IDG的投资,却苦于无路可寻。杨飞认为判断一个创业公司有没有投资价值,首先要看它的市场前景如何,竞争力如何,创业者有没有较强的魅力和执行力。比如“速达”软件,原来是做翻译引擎的,后来发现市场不好,杨飞和几个合伙人商量建议他们转做财务软件,帮助他们和美国最好的财务软件公司INTUIT建立关系,将其产品QUICKENBOOKS引进到中国的市场。后来“速达”上市并成为2004年香港涨幅最大的股票,IDG也取得了很好的回报。
“一见钟情”造百度
一向认为投资不能一见钟情的杨飞,也曾经一见钟情地投资过一个项目,并且成为IDG在中国的投资中赚钱最多的项目。这个项目就是百度搜索网页,那个让杨飞“一见钟情”的人就是百度的创建者李彦宏。
2000年夏天杨飞与周全在北京的恒基中心IDG公寓里与李彦宏第一次会面,当时李彦宏正拿着百度的项目寻找投资者。李彦宏告诉杨飞,百度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100万美元的融资,现准备用10个月的时间融资1000万美元。杨飞告诉李彦宏说他们没这么多钱投,但是他们一定要投。
2000年9月,杨飞在百度第二轮融资的时候,投入150万美元,IDG共获得百度5%的股权。回顾当时的环境,IDG投资百度的时间是在2000年9月,此时距离2000年4月份网络泡沫破裂只有5个月的时间,互联网经济正处于最寒冷的严冬,大家都对。COM公司避之不及,而杨飞作出了投资的决定,此举曾经被业内认为是最勇敢的一次投资。为什么在这样的互联网寒冬时期杨飞还要毫不犹豫地投资百度?杨飞说签约前一夜整晚没睡,当时的百度只是一个为其他网页提供搜索引擎的技术提供商,从中赚取技术使用费,并没有自己的门户网页。而由于当时网络的泡沫经济,全国有几千家类似的互联网公司毁于一旦。杨飞知道对百度的投资如履薄冰。
第二天杨飞还是与李彦宏签下了合同,这缘于杨飞对李彦宏“一见钟情”的冲动。杨飞说李彦宏是少有的给他留下强烈印象的人,李彦宏有着很好的背景,北京大学毕业、留美并享受过硅谷生活;对自己所要做的事情理解得非常深刻,这正好符合老到投资人杨飞对项目人的预期理想,于是火花一擦就亮。
与李彦宏的第一次会面,杨飞就刺激他:“搜索技术本身既是高科技又是普通技术,一般大学都能做到,其高科技含量只在于精度,你能够做的一定是中国最好的吗?”
李彦宏回答:“你知不知道目前最好的技术是什么?如果你不知道就谈不上哪个最好,就好比买衣服,财主会买最贵的以为是最好,其实谁也不知道谁最好。既然这样,我们就有机会做到最好……”接下来李彦宏阐述了他们将如何组织团队运营的计划。与其说杨飞是被李彦宏的计划打动,不如说是被李的霸气镇住了。
在杨飞眼里李彦宏是非常难得,尽管百度的商务模式有让杨飞忧虑的地方,但150万美元还是坚定地压在李彦宏身上。杨飞认为互联网的发展有很多的机遇,而有能力的人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一定能够迅速成熟和发展,李彦宏就是杨飞看准的这个人。
事实证明杨飞的眼光是没错的。百度是IDG推出的NASDAQ最成功的案例之一。2005年,百度上市后,为IDG基金带来100倍的投资收益,回报数额高达一亿美元,成为风险投资界的一段佳话。
进入百度后,杨飞仍为百度的商务模式提心吊胆。2002年的一个晚上,杨飞与李彦宏谈了6个小时改变商务模式的问题。按照原来的模式走,不足以支持百度成为一个大公司,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成为搜索引擎的服务提供商,成为新兴的媒体。两人还就要做世界第一的中文搜索引擎还是只次于Google的搜索网页做了争论,最终决定要做就做第一,绝不跟着别人屁股走。
退出腾讯是“决策失误”
IDG一般关注的是新技术,因为新技术总是能带动新经济。比如微处理器、PC、网络技术以及互联网,每一种新技术的推出,实际上对经济增长都会起到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在新技术市场化的进程中,美国往往都扮演着原创技术的角色,而这种技术应用到发展中国家,一般都会有一个时间滞后问题,这就为敏锐的创业公司和风险投资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互联网的新兴性决定了把玩互联网的创建者一般都是年轻人。杨飞有时候觉得要跟一些比他小20岁的“孩子”谈判,那种感觉实在不怎么样,比如遇见马化腾。
1999年马化腾刚要创业的时候,通过一个朋友找到了杨飞。当时马只有27岁,有股初生牛犊的味道。杨飞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星期五的中午,三人在深圳一家很小的面馆各吃了一碗面条,总共就花了十块钱。吃完后马化腾买了单,钻进了杨飞的车,让杨飞送他。
过了一个星期,马化腾又找了银科数码的另一个投资人,让银科数码与IDG各占20%股份。由于马化腾在技术和界面上都做得不错,杨飞便给腾讯投了100万美元,并在2000年获得了1000万美元的回报。
但对腾讯的投资却始终被IDG认为是一次“决策失误”的投资,因此至今IDGVC内部都不愿意过多地谈论腾讯。究其原因,在2001年腾讯香港上市之前,IDG就从腾讯退出了,却没想到腾讯上市后涨幅迅猛,有着谁都未曾预测到的大空间。
杨飞对当初退出腾讯仍然有点耿耿于怀。按照IDG的决策模式,一般项目如果能获得十倍以上的回报,又没有看到太大的空间,就要考虑退出的问题。但如果当时没退出腾讯的话,还可以获得至少10倍的回报。
人是最难吃透的
投资有成也有败,杨飞说,就IDG已经通过海外上市或股权转让的方式成功退出的少数项目或未退出的多数项目中,将有65%会获得较好回报,25%将有微小收益,还有10%的项目可能会以失败告终。
在杨飞负责投资的近20个项目中,曾经有一个项目让杨飞感到非常痛恨。那是2002年,北京一个项目人想做互联网流媒体管理,他想吸收韩国的经验,做一个流媒体的传输服务公司,并找到杨飞,希望能融资50万美元。当时杨飞看准了该项目的前景,却忽视了项目人的能力和信誉。在杨飞给该项目投资了50万美元以后,该项目人拿着那笔钱瞒着杨飞偷偷地另外搞自己的公司,完全没有按照项目计划进行。杨飞大呼上当。然此事却并没有进入司法程序,谈判也没有带来任何结果,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在IDG做了十多年,我看错的事不多,就是说我对行业的理解和研究还算及格,但是对人是最难的,吃工夫。”杨飞不无感慨地说。吃一堑长一智,杨飞说他并没有因为那次失败而减慢投资的脚步,但他对人的考察就变得更严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