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0880 次
  • 编辑次数: 3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0-12-05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浙江省通信管理局政策法令
浙江省通信管理局政策法令
2014年3月中国互联网大事记
2014年3月中国互联网大事记
浙江互联网政策
浙江互联网政策
2014年360大事记
2014年360大事记
中国大事记360
中国大事记360
中国知网
中国知网
古永锵
古永锵
根服务器
根服务器
桑福德·华莱士
桑福德·华莱士
Spinternet
Spinternet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图)音频毒品音频毒品

据外媒体报道,一种被称为“数码毒品”的音乐近日在美国网络走红。这种音乐可以改变人脑状态,让人陷入类似吃完迷幻药后的疯狂状态。专家提醒,这种音乐具有危险性,可能会引诱人们最终尝试真实的毒品。 

音频毒品,英文名称I-Doser,又名“听的Mp3毒品”,主要通过控制情绪的α波、使人处于清醒和梦幻之间的θ波以及令人紧张和兴奋的β波等各种频率,可以使人进入幻觉状态。音频毒品引起的情绪改变或与听者的背景经历有关。此种“毒品”,主要在韩国互联网上迅速扩散。在我国某些网站论坛上也已经出现了这种“音频毒品”的下载链接,并迅速被传播。

   在音频附带的“说明”中,音频发布者介绍道,音频毒品通过控制情绪的α波、使人处于清醒和梦幻之间的θ波以及令人紧张和兴奋的β波等各种频率,以使人进入幻觉状态。兰州大学音频毒品教育学院心理学老师邓红对此解释,当听者在安静、私密的空间中闭眼专注某一事情时,人的脑波和清醒时本就不同,当声音经由耳朵传递到听觉中枢时,也会激发起人们不同的情绪体验。至于有的人听到的是噪音,有的人听到的是乐音,可能因为听者生活背景、经历不同,声音所能激发的体验也不同。

   该“毒品”的原理是,刺激脑电波中使内心平静的α波长(7~13Hz)以及有紧张、兴奋效果的β波长(14~30Hz)等,从而引发心理变化。该网站主张说,这和能刺激脑电波、提高注意力,一度备受欢迎的可提高成绩的机器原理相同。   韩国某网站2009年2月19日推出73种I-Doser MP3文件,并细分为消除不安情绪、消除抑郁情绪、类似毒品、镇静剂、和促进性欲等十大类别。

   类似毒品的类别共有28个文件,提供可以体验吸入可卡因、海洛因和大麻等毒品后的感觉。点击相应文件,就传出可以使人出现类似吸毒幻觉的10~45分钟频率。

  在国外不叫音频毒品而叫“药”,它通过像噪音的一种音频改变人的脑电波。有抗抑郁、抗焦虑、失眠、减肥等方面的治疗但另一方面它有可卡因、大麻、冰等一些毒品的音频因而不能在市面上流通但具体也没有法律制约。

目录

[显示全部]

揭秘数码毒品 编辑本段回目录

  近日,一则关于数码毒品的新闻在网络上广泛流传。这则新闻引用了俄克拉荷马州政府机构的一个声明,警告家长关注这类“毒品”对青少年的危害。

  “数码毒品是一种音频制品”。网上的文章声称,当人们听着这类音频的时候,脑电波就会随之改变,大脑会产生和吸毒相似的化学变化。尝试“数码毒品”的人,也会出现类似吸毒的反应,甚至成瘾。对于这种“毒品”的原理,文章认为是由一种叫做双耳效应的现象导致的。这则新闻可靠吗?双耳效应是什么?要了解这些,我们得从脑电波说起。

  神奇的“双耳效应”

  上世纪20年代,德国医生伯格 (Hans Berger)首先发现了人的脑部存在放电的现象。伯格经过长达近10年的研究,排除了放电的一切其它来源,证明了他测到的电流来自人的大脑。此外,伯格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不同的状态下,人的大脑放电的频率不同。当人在清醒的时候闭上眼睛,大脑以大约每秒8-13次的速度放电,伯格称之为α波;当睁开眼睛时,大脑放电的频率明显加快了,这种波被称之为β波。

  随着测量技术的改进,科学家们就不用在裸露的脑部上测量脑电波了。只需要在颅骨外放上电极就行了。这种更加安全并方便的新技术大大促进了对脑电波的研究,一些新的脑电波频率也被发现,比如睡眠时出现的θ波,以及深度睡眠时会出现的δ波。在发现脑电波以后,科学家试图通过改变人的脑电波来改变脑部的状态。譬如,让大脑以θ波的频率放电,也许就能起到催眠的作用。相关的研究不少,但是其可靠性一直存在争议。

  在这些改变脑电波的方法中,有一种很受关注。早在1839年,普鲁士医生德夫(Heinrich Dove)就发现,当我们的两只耳朵同时听到频率有微小差距(譬如几十赫兹)的声音时,大脑会自动把它们混合成一种频率的声音,这就叫做双耳效应。后来,科学家们又发现,根据这两种声音频率的差距大小,我们的脑电波频率会受到影响和改变。例如当我们一只耳朵听到的是500赫兹的声音,另一只耳朵听到的是510赫兹的声音,差别10赫兹,而这正好落入脑电波中的α波的波段(通常是几赫兹到十几赫兹),我们的α脑电波就会受到影响,倾向于以10赫兹的频率活动。上世纪70年代,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双耳效应可以改变人的大脑状态,也可以成为治疗心理和精神疾病的疗法。前述“数码毒品”正是号称可以利用双耳效应,让大脑进入和吸食大麻或者迷幻剂以后类似的状态,以起到吸食毒品的效果。不过无论是双耳效应能否使人产生吸毒后的体验,还是可以治疗疾病的论断,都缺乏非常完备的证据。

孩子听“毒品”音乐时陷入幻觉

  声音当不了“迷幻药”

  2005年,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的科学家试图研究双耳效应能否让患有多动症的儿童集中注意力,不过并没有得出肯定的结论。弗吉尼亚大学也开始了关于双耳效应是否能缓解疼痛和焦虑的研究。可以大致确定的是,通过双耳效应不太可能产生和服用迷幻剂甚至毒品相似的大脑变化。

  美国犹他大学教授汉森(Glen Hanson)曾表示:“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包括双耳效应在内的音频效应能够让大脑产生和滥用药品相似的化学效应。‘数码毒品’本身也不会让人产生依赖性或者成瘾。这种东西相对来说是无害的。”他说类似的号称可以让人产生精神变化的音频制品频频在市场上出现,但是也往往迅速消失。同在犹他大学研究青少年心理学的教授伍里则解释了有些听“数码毒品”的人为什么会出现明显的反应:“一些孩子非常强烈地期望能获得效果,所以出现了安慰剂效应。”换句话说,视频中听者的反应,并非来自“数码毒品”本身,而是来自其心理暗示。一名相对中立的“数码毒品”使用者在网上写下了他的经历。他写道:“这些声音改变了我的意识吗?恐怕没有,如果有的话,可能是让我进入了一种更安静的冥想状态。不过说实话,如果不是听着那些讨厌的声音,我可能可以更快地进入这种状态。”

  虽然这些“数码毒品”不是真正的毒品,但它们往往含有突然的声调变化,可能损害听力。其实,可怕的并不是“数码毒品”本身,而是很多青少年对改变精神的药物强烈的好奇心,以及这种好奇心背后巨大的商业利益。当孩子们戴着耳机天天坐在电脑桌前的时候,即使他们不在听“数码毒品”,父母们也应该引起足够的注意。

产生渊源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音频毒品音频毒品

这个称之为“I-Doser”的音频文件,最早源于意大利,并通过互联网迅速扩散。韩国“NAVER”搜索引擎结果显示:韩国网站上最早出现“I-Doser”内容介绍的网页时间为2009年2月3日,至2009年2月20日,已经多次转载。其中2009年2月3日至2月20日,6个网页显示了该内容;2009年2月8日至2月20日,韩“CAFE”社区共有14篇个人博客有该内容介绍;2009年2月13日至2月18日,韩国“NAVER”个人博客上有7篇相关介绍内容;2009年2月20日,韩国“NAVER”网站“知识”栏有4篇相关内容介绍;2009年2月20日,韩国“NAVER”网站“VEDIO”栏目附有1个音频资料;此外韩“联合社”和《朝鲜日报》中文网站上有对此内容的介绍。中文网站上截止2009年2月20日,通过“谷哥”搜索,只有3个网页。分别为韩《朝鲜日报》中文网站相关内容,及环球论坛和“中文业界咨询站(CNbet)”网站从《朝鲜日报》转载的相关内容。

基本介绍编辑本段回目录

韩国一家网站推出了73种MP3免费文件,并细分为消除不安情绪、消除抑郁情绪、类似毒品、镇静剂和促进性欲等10大类别,其中类似毒品类共有28个文件,提供相当于吸入可卡因海洛因大麻等毒品后的感觉,点击相应文件,就传出可以使人出现类似吸毒幻觉的频率。

据网站发言人声称,这些音频毒品都是经过数十次临床试验的产品,非常安全,在海外已经卖到数十美元。通过调节脑电波,可以出现同等于吸毒后的状态,但是时间只有吸毒所持续的十分之一,因此不会中毒。

主要原理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音频毒品音频毒品

在音频附带的“说明”中,音频发布者介绍道,音频毒品通过控制情绪的α波、使人处于清醒和梦幻之间的θ波以及令人紧张和兴奋的β波等各种频率,以使人进入幻觉状态。兰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老师邓红对此解释,当听者在安静、私密的空间中闭眼专注某一事情时,人的脑波和清醒时本就不同,当声音经由耳朵传递到听觉中枢时,也会激发起人们不同的情绪体验。至于有的人听到的是噪音,有的人听到的是乐音,可能因为听者生活背景、经历不同,声音所能激发的体验也不同。

该“毒品”的原理是,刺激脑电波中使内心平静的α波长(7—13Hz)以及有紧张、兴奋效果的β波长(14—30Hz)等,从而引发心理变化。该网站主张说,这和能刺激脑电波、提高注意力,一度备受欢迎的可提高成绩的机器原理相同。

韩国某网站2009年2月19日推出73种I-Doser MP3文件,并细分为消除不安情绪、消除抑郁情绪、类似毒品、镇静剂、和促进性欲等十大类别。类似毒品的类别共有28个文件,提供可以体验吸入可卡因、海洛因和大麻等毒品后的感觉。点击相应文件,就传出可以使人出现类似吸毒幻觉的10—45分钟频率。

使用说明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音频毒品音频毒品——毒品标识

网络上很多网友都在讨论“音频毒品”,也有人把它称为“可听药”,还有人在寻找下载地址。据悉“音频毒品”的文件名大都是“可卡因”、“酒精”、“抗疼痛”等英文名字,每段音频的长度为30至45分钟。此外,还附有一个“使用说明”,说明中除了对部分音频的内容和效果做了介绍外,还建议听者最好用随身听或者MP3,听的时候要闭上眼睛、在私密的环境中倾听,以达到最佳效果。

这个音频毒品是一个5分钟的MP3音乐文件,同时还附加了可称之为“处方说明”的文本文件。上面写着:“应该戴上耳机,双手整齐地放在一起,闭上眼睛听”。

按照指示方式去做后,反复听到“嘟——”的单调的机械音,时高时低,好像接受听力检查一样。

很多网民对在网络上不断传播的这个“药”感兴趣。被称作“I-doser”的这个“听的药”共分为10项(73种)。除了抗抑郁剂、镇定剂、止痛药、兴奋剂安眠药之外,能产生饮酒和服用毒品、壮阳药效果的“Alcohol”、“LSD”、“Cocaine”等药尤其受欢迎。

免费提供听的“MP3毒品”的I网站自2009年2月14日开设以来,在短短6天时间里登载了150多条使用后记,每条的浏览次数高达100至1000多次。但是,网站根本没有介绍是谁、如何开发以及是否经过医学验证等问题。

专家评价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杜绝网络病毒杜绝网络病毒

对于“音频毒品”是否有效,延世医疗院精神科教授南宫锜表示:“单方面从外部受到特定刺激时脑电波会改变的主张完全没有医学根据。”建国大学医学院神经精神科教授夏智贤斩钉截铁地说:“完全是安慰剂(placebo)效应。”越是容易轻信别人的话而且敏感的人,越容易自我催眠。网站上写道:“药效持续的时间只是毒品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因此没有中毒的危险。”但专家对此表示:“这根本没有经过科学验证。”

有关专家表示:“这一主张虽然像模像样,但可信度很低。”延世医疗院精神科教授南宫锜表示:“单方面从外部受到特定刺激时脑电波会改变的主张完全没有医学根据。”建国大学医学院神经精神科教授夏智贤斩钉截铁地说:“完全是安慰剂(placebo)效应。”越是容易轻信别人的话而且敏感的人,越容易自我催眠。网站上写道:“药效持续的时间只是毒品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因此没有中毒的危险。”但专家对此表示:“这根本没有经过科学验证。”

而另据重庆晨报报道,对于“音频毒品”,兰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老师邓红称,当听者在安静、私密的空间中闭眼专注某一事情时,人的脑波和清醒时本就不同,当声音经由耳朵传递到听觉中枢时,也会激发起人们不同的情绪体验。至于有的人听到的是噪音,有的人听到的是乐音,可能因为听者生活背景、经历不同,声音所能激发的体验也不同。

社会反响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音频毒品音频毒品

有的网友称产生幻觉,有的称没有。很多网民对在网络上不断传播的这个“药”感兴趣。被称作“I-doser”的这个“听的药”共分为10项(73种)。除了抗抑郁剂、镇定剂、止痛药、兴奋剂、安眠药之外,能产生饮酒和服用毒品、壮阳药效果的“Alcohol”、“LSD”、“Cocaine”等药尤其受欢迎。

一位网友称,开始以为没什么效果,但之后从脚尖涌上一股寒气,非常清爽,倦意顿时全无。但更多的网友却表示下载试听后没有任何效果,专业医学人士则认为完全没有医学根据。网民们在体验网络毒品后,纷纷在该网站留言,勾起网友的好奇心。

(一)一位网友称,一开始以为没什么效果,但开始从脚尖涌上一股寒气,非常清爽,倦意顿时全无。但也有不少网友提出副作用和中毒性。网友“OK”表示,听了十几次就感觉头非常疼。还有一位网友也表示头疼。另一位网友称,它会让人疯掉。为了看(在幻觉中看到的)绝世美女,只能再去听。

(二)体验音频毒品的人不断在网上发帖介绍亲身感受,而希望亲自体验的网友也在迅速增多。不少人担心会让人中毒,但目前还没有整治的法律依据。

(三)韩国警方负责人表示,韩国警察厅网络恐怖应对中心对“音频毒品”无可奈何,难以认定其触犯了现行法律”。首先将进行调查,然后再制定对策。

2008年7月,意大利也曾出现I-Doser,但由于不含毒品成份,而是利用频率,很难证明其违法性。

法律探讨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音频毒品音频毒品

这种“听的毒品”从2008年开始在意大利等海外网站上流行起来。据说是该药出处的海外I英文网站宣传称:“一家值得相信的公司开发了这个药,多数经过了专家的临床试验,是值得信赖的产品。”药价为每个文件3至56美元

但是,该网站没有公开开发该药的公司名称和临床试验结果等资料。可以说,完全是“真相不明”。警方主张说,无法加以制裁。韩警察厅网络恐怖应对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不是毒品,也不是淫秽物,很难认为其触犯了现行法律。”

保健福利家庭部精神健康增进科科长?志馨表示:“如果根据《国民健康增进法》认定其为没有得到医学验证的夸张广告,就可以加以制裁。”

相关比较编辑本段回目录

“音频毒品”不同于“音频病毒”,这一点需要澄清。后者只是单纯的电脑病毒,顶多通过修改系统文件将电脑中的某部分软、硬件损坏罢了,前者就厉害多了,搞不好就能把正常的人“蛊惑”到疯人院里。

“音频毒品,英文名称I-Doser,也可以称做‘听的Mp3毒品’。它主要通过控制情绪的α波、使人处于清醒和梦幻之间的θ波以及令人紧张和兴奋的β波等各种频率,可以使人进入幻觉状态。

美国流行"音频毒品" 有致幻效果如同嗑药?编辑本段回目录

美国少年中流行

收听“音频毒品”的男孩仿佛陷入巨大的恐惧之中

美国少年中流行

一个正在收听“音频毒品”的女孩在床上辗转不安

美国少年中流行

一名正在收听“音频毒品”的少年表情看起来非常痛苦

国际在线7月22日报道 据《每日电讯报》和《每日邮报》报道,近日美国青少年中疯狂流行一种被称为“音频毒品”的网络下载文件,据说听这种文件能够产生和口服毒品相同的致幻效果。

最近美国有大量与“音频毒品”相关的视频被上传到视频网站YouTube上。从这些短片中可以看到,带着耳机“吸毒”的少年有的会突然惊起,有的剧烈颤抖,还有的仿佛在忍受巨大的痛苦,他们的面部表情如痴如醉,显然已经脱离了现实。

“音频毒品”很容易就能从网上下载到,每段音乐长约10分钟,通常都有一个引人注意的名字,例如“地狱之门”和“上帝之手”等,听起来就像轮船汽笛声或快进播放的粗砺合成音。音频的制作者称,这些音乐能够精确模仿致幻剂和大麻等毒品产生的不同效果。但是也有很多少年并没有把这所谓的“毒品”当真,YouTube上也有不少年轻人对其进行搞怪讽刺的视频。

美国俄克拉何马州毒品与危险药品局警告年轻人远离“音频毒品”以防被引入歧途。一位负责人称,这些音乐及其发布网站很可能会诱使青少年产生好奇心,想要尝试一下真正的毒品。一些学校也寄信提醒学生家长警惕“音频毒品”可能对孩子产生的危害。

据报道,专家称这些音乐实际上利用了1839年一位德国心理学家发现的“双耳节拍”效应。当两只耳朵同时分别接收到频率稍有不同的相同音乐时,收听者会感觉声音是直接从大脑深处发出来的。但是实验表明,“双耳节拍”效应其实并不会产生和吸毒同样的作用,有些研究人员认为“音频毒品”之所以能够达到致幻效果,只是因为收听者主观上想要得到这样的感觉。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1] 吾爱得娱乐网 http://www.wuaide.com/2009/03/2081.html

[2] MSN中文网 http://msn.huanqiu.com/world/roll/2009-02/381414.html
http://tech.sina.com.cn/d/2010-12-05/01404943903.shtml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标签: 音频毒品 听的Mp3毒品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I-Doser,数码毒品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