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中国化之路编辑本段回目录
王思齐
[ 讲坛所带来的多样性的思考,能为听众开启新的窗户,去探寻更为广大的天空。“这是开启民智的重要方式之一。”戴剑飚表示。 ]
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之前,“一席讲坛”创始人言冬刚刚忙完一席成立两周年的纪念活动。7月22日,从下午三点到晚上九点,六个小时的马拉松式演讲,邀请到学者许知远、作家严歌苓、环保实践者吕植在内的十一位嘉宾。讲者轮番上阵,与观众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感悟。而与一席过往的演讲一样,活动的视频也被传上互联网,与网友一同分享。
剧院式演讲、一场活动多位讲者、免费分享活动视频……这样的形式与风靡世界的TED十分相似。自1984年在加州举办第一场TED演讲以来,这个非营利性会议机构,以科技(Technology)、娱乐(Entertainment)和设计(Design)为主旨举办演讲活动。成立30年,TED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演讲形式之一,各类演讲视频通过网络风靡世界,而每年2月底到3月初的TED大会,门票价格虽高达7500美元,依然阻挡不了观众前往参与的热情。
讲者跨越科技、艺术、文化等多个领域,既有比尔·盖茨这样的业界大佬,也可以看到八岁女童站在台上,一本正经地向场下的观众讲述“为什么小孩子比大人懂得多”,还有自幼失明的盲人,讲述数十年来科技进步为他的生活带来的改变。无论是谁,能站在台上演讲的时间,只有十八分钟——也正是每一个独特的十八分钟,塑造了TED的价值。
“像TED这样的会议形式,其实也是一个媒体。”魏武挥这样看待TED的成功。作为新媒体的实践者和研究者,魏武挥也曾受邀登上“上海版TED”的众多分支之一TEDxJingAn的讲台,和台下观众分享自己对于游戏的见解。“和我们熟悉的高峰论坛或各类讲座相比,TED非常注重自己媒体品牌的打造。而当一个媒体品牌足够有分量,在面对商业合作时,就能较好地保证自己内容生产的独立性”,而正是基于高质量的演讲,TED在面对铺天盖地的商业赞助时,依然完美地保持了自己品牌的核心价值。
新的生活方式
2006年,当第一条TED视频传到互联网上,这个曾立足线下的会议形式在短短几年间席卷世界,中国同样也处在这浪潮之中。
人们对于新鲜知识的好奇与渴求,毫无疑问地促成了TED的大热。而“随着线上了解的愈加深入,人们对线下交流的渴望会愈加迫切”,魏武挥这样说,急于充电、渴望新知的心态,将人们从电脑面前带离,走到现场去感受语言的魅力。“邀请到一个有意思的讲者,人们会对他的故事感兴趣而走进现场。这更像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2010年5月,距泛科技主题网站“果壳网”成立还有半年时间,网站创始人姬十三邀请4位科学家,每人在20分钟内演讲和问答——国内最早的剧院式演讲之一“果壳时间”由此诞生。
“当时经费有限,整个活动需要资金几十万,活动开始前一周,资金才勉强到位,还是上海的一家基金公司给予支持才促成了这次活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姬十三曾谈及第一场科学演讲艰难的筹备情况。
正如TED身后有种子基金会,果壳网同样得到了国内基金会的长期支持。兴业全球基金的陈光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他们与果壳网的合作已有多年:“公益并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物质捐助。果壳网一直坚持在城市之中普及科技知识,这与我们的公益理念是相通的。”基金公司的介入,让果壳旗下众多传播科技知识的非营利项目寻找到了一条长远发展的道路。
“果壳时间”后来改名为“未来光锥”,而这个项目仅仅是国内众多演讲类活动中的一个。自2012年起,以“一席”和“听道讲坛”为代表的会议组织开始探寻剧场式演讲模式。可以说,这是一次浩浩荡荡的TED模式本土化的尝试。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无法搬运TED运作模式的情况下,国内的团队如何打破资金的限制,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商业之路?
立足于上海的“听道讲坛”坚持非营利的演讲模式。“2011年底,我在复旦大学的一次互联网演讲上和主持人简昉、蒋昌建等遇到,谈起TED和剧院式演讲,决定搞一个立足中国的演讲分享活动——听道。”戴剑飚在回复《第一财经日报》的邮件中回忆道。
和TED一样,听道讲坛也坚持做非营利的演讲活动。而听道讲坛的演讲形式,也很大程度地借鉴了TED的经验。“听道讲坛的每次活动都利用晚上,或是半天,大约两个小时。每个讲者分配15到20分钟。”每逢双月举行的听道讲坛,邀请跨领域的讲者分享自己的故事。钢琴家孔祥东、山村教师毛世林、急诊科医生于莺,都曾受邀参加听道讲坛。
邀请讲者并非没有困难。TED的演讲中,关于科学和技术的演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听道邀请的讲者多来自人文、艺术、商业领域。“国内好的科技创新团队太少。”戴剑飚坦言,这也正是困扰他的问题之一。
目前听道讲坛还未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盈利模式,依然以非营利的公益讲坛为目标在活动。维持听道活动的经费,主要靠发起人自己承担,“目前尚能支持活动的正常运转。来自社会的捐助能补贴小部分支出,但更大意义上是精神上的支持。”戴剑飚坦言。听道并不拒绝商业赞助,但必须保证讲坛本身的内容和思想上的独立性,“在听道讲坛的现场不会出现商业LOGO”。
将思想变成生意
对于“一席”,“商业模式”并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必由之路。言及创立的初衷,言冬表示,一席没有将目光锁定在非营利的讲坛形式上,“一席的未来是做优质视频的分发平台”。
言冬瞄准的是更为广大的视频市场。“两年前,一席刚刚进入的时候,视频网站充斥的内容以消遣娱乐为主,显杂乱平庸。两年后的今天,整体网络视频的内容质量并未见较大程度的提升”。在这个意义上,较高层次的视频需求依然没有被释放。一席的观众中,22岁到39岁的人数占到71.3%,而大学本科以上的人数占到总观众数的76.6%。通过讲座积累的讲者资源,和高素质的观众资源,成为了一席手中的重量级砝码。
“我们看到各分发平台,包括视频网站、智能电视和机顶盒、楼宇航机等,以及未来各种可能的视频分发渠道,受众都同样面临内容选择障碍。”言冬说,“受众最容易获得的,是类似各家视频网站主推的视频节目。因此更高的需求被隐藏。受众在选择视频时,需要较高的机会成本,加之信任的缺失,使得更多的视频消费未能实现。此时不依赖于某一家分发渠道的中立的有信任度的品牌,将带来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对于如何将内容优势转化为商业价值,一席有自己的精确布局。“一席演讲”“一席记录”“一席课堂”,品牌的三个分支分别瞄准视频、纪录片和线下的课程交流。在演讲中积累的优质讲者资源,为纪录片和针对性课程提供了深度发掘盈利模式的可能。
第一季的一席课堂推出收费课程“于小丹的内衣课”,曾担任一席讲者的设计师于小丹推出了自己的内衣设计课,为期四天,限定20人。一席团队全程拍摄,并制作成视频资料分享——打通品牌的三个分支,从而形成完整的媒体平台。“品牌的打造并非朝夕。真正盈利之前,团队必须要做好长期亏损的打算。”魏武挥说。
“这并不是一种商业模式的选择。”言冬解释道,这本身就是一席商业道路上的一部分。凭借内容优势,将线下讲座与线上视频有机结合,在视频媒体领域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希望观众在休闲娱乐之外,“能在知识、思想和精神层面获得提升”。
短短两年,一席的演讲视频仅在优酷平台上的点击量就达到了4700万次。一席的讲者从民艺保护人黄永松,到《蒋公的面子》的“90后”编剧温方伊,从古琴演奏家成公亮,到导演贾樟柯……以“人文、科技、白日梦”为题的一席,已在北京、上海、武汉、深圳、香港等多地举办演讲。
在众多关于听道讲坛的微博(20, 0.47, 2.41%)里,戴剑飚转发了观众发布的这样一条内容“听道讲坛是在做思想的慈善”——这也与他对听道的定位不谋而合。“语言是最直接的交流”,戴剑飚这样看待剧场式演讲的意义。如今越来越多人走到现场,将聆听演讲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去接受新思想和新观念。而讲坛所带来的多样性的思考,能为听众开启新的窗户,去探寻更为广大的天空。“这是开启民智的重要方式之一。”戴剑飚表示。
TED演讲的秘密:4条与听众建立情感联系的纽带编辑本段回目录
浓缩观点
如何像TED演讲者一样打动观众?在你思考如何通过建立情感联系来激励观众的时候,一定要谨记:在满足了生理健康和人身安全的需求后,人们还有四个基本需求。
在播放次数最多的10个TED演讲中,有7个都致力于激励人们更好地改造和提升自我价值。他们演讲的观点并无创新——太阳底下无新事,这7个演讲关注人类的观点,包括精神疾病、创新、领导力、幸福、激励、成功和自尊。
其他三个播放次数最多的TED演讲则是在探讨促进人际交往和社会变化的话题。他们号召我们对公众健康,公共教育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采取行动,或是改变自己以前的看法。
这些演讲者并不是第一个针对这些课题发表演讲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但他们从自身的角度去审视和思考这些问题,并且以此感动了我们。是他们让我们明白了为何这些事情很重要,我们怎样才能去改变现状。
在你思考如何通过建立情感联系来激励观众的时候,一定要谨记:在满足了生理健康和人身安全的需求后,人们还有四个基本需求。
这四个基本需求中的第一个就是爱和归属感。
2011年年中,格尔达·格里姆肖(GerdaGrimshaw)在LinkedIn网站的TED讨论组发布了一个问题:“什么让你快乐?”格尔达是“CallMom”的创始人,这项公益活动免费资助那些单身妈妈和他们的孩子,为他们提供自给自足所需要的生活资源和让孩子可以健康成长的教育资源。在超过100个被资助的家庭中,有92个愿意与别人分享他们幸福的源泉。虽然我的方法不能说非常科学,但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幸福背后的秘密,我仍然对所有答案进行了分类。就像你将看到的,与他人交往中感受到的爱和归属感占据了主要地位:
□ 与家庭成员、朋友、宠物之间的互动(30.4%);
□ 体验大自然(12%);
□ 慈善机构和志愿者服务(10.9%);
□ 完成工作的满足感(9.8%);
□ 通过培训、指导和写作来激励他人(7.6%);
□ 反思和学习(7.6%);
□ 正念和“活在当下”(6.5%);
□ 身体健康—尤其是在近期生病或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中(5.4%);
□ 生理的愉悦和锻炼(5.4%);
□ 自我表现(2.2%);
□ 良好的财务状况(2.2%)。
第二个根深蒂固的基本需求是欲望和私心。
在上述列表中,生理的愉悦和锻炼、良好的财务状况都被划为欲望和私心这一组。老实说,这些需求出现在普通人的清单中的比例会相对高一些,但在LinkedIn网站上这些大多崇尚道德且不匿名的讨论组中还是比较少见。
想一想玛丽·罗切在2009年分享的TED演讲《性高潮不可不知的十点》,还有海伦·费舍尔(HelenFisher)2006年的TED演讲《恋爱中的大脑》,以及那些关于金钱的TED演讲,我们就能感受到,反映人的欲望和私心的演讲话题往往更受欢迎。
促进个人发展是第三个基本需求,你可以借此来建立与观众的联系。
每个人都想要不断学习和成长。我们对自身充满好奇,愿意迎接挑战并且最终克服自身的局限性。同样,我们对周围的世界也充满好奇。
所以,如果你有一个能够设定并完成目标的方法,你就有了完成一个优秀TED演讲的基本素材。人们经常运用这种结构性话题,其实,小说就是用故事来讲述一个人从失败到吸取经验教训再到战胜逆境取得胜利的过程。
“希望与变革”这一口号是帮助巴拉克·奥巴马赢得2008年总统竞选的核心内容,这并非偶然。每一项群众运动的核心力量其实都来源于此,不管是社会活动,政治立场,还是宗教信仰。这是人类的第四项基本需求:吸引你的观众,帮助他们摆脱安于现状的心态,勇于展望明天,并让他们明白为了到达这一天,一切付出都值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体验过存在的无意义感。人们需要改变,当有人帮他们指出存在的意义时,他们就会在世界留下自己的印记。
以上内容摘自《TED演讲的秘密:18分钟改变世界》
作者:[美] 杰瑞米•多诺万(Jememey Donovan)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