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纸媒寒冬编辑本段回目录
12月8日,《德国金融时报》结束了其在德国纸媒市场12年的奋斗历程。从这一天起,这张在德国颇具影响力的报纸正式停刊。停刊原因是该报创刊以来从未赢利过,12年赔进2.5亿欧元。就在3周前,被视为德国报业“旗舰”之一、历经了67年风雨的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提出了破产申请。该报近年每年亏损2000万欧元。不到1个月,两家主流媒体相继倒闭,使向来自傲的德国媒体人感到了正在袭来的“严寒”。惊恐中,“报纸死亡”这个媒体人创造的新词,像幽灵一样在各家媒体游荡。默克尔总理也对上述报纸的命运表示扼腕。
德国报业的“寒冬”已经降临。除了已倒闭的上述纸媒,还有德国《商报》等更多报纸在亏损中挣扎。(光明日报维也纳12月8日电光明日报驻维也纳记者 方祥生)
欧洲第一份现代意义上的报纸就是德语报纸,由出版商约翰·卡罗鲁斯于1605年在斯特拉斯堡创办。当时报道的主要内容是国际新闻,如:地中海的海盗袭击、罗马教皇近况、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等。消息来源主要是远道而来的商人和旅行者。1650年,德国首张日报在莱比锡发行。1705年创刊,迄今仍在发行的《希尔德斯海姆汇报》则以“年龄最长”载入德国报刊史。德国人对报纸情有独钟,可见一斑。
据德国报纸发行人协会统计,德国现有日报347份,周报26份,周日报6份,总发行量为2400万份。14岁以上人群中,每千人有279份报纸,远高于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德国人爱阅读在欧洲是出了名的,尤其是火车上,多数人会看书读报,很少有人聊天。14岁以上人群中,现在仍有2/3经常读报。既然报纸有读者,《德国金融时报》、《法兰克福评论报》又都是业界口碑不错的报纸,为什么会相继倒闭?
首先是报纸的业务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广告锐减。以往,报社的收入2/3靠广告,1/3靠发行。据德国报纸发行人协会的数据,自2001-2003年的广告危机以来,报社业务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去年,德国报业已是连续3年发行收入超过广告收入。德国报业的总收入为85.1亿欧元,比上年下降0.1%。其中广告收入为35.5亿欧元,同比下降2.2%,而同期,德国广告总量却增长了1%。更为严重的是,德国报业占广告市场的比重已从2000年的29%退缩到目前的20%。德国许多小企业更愿意将广告投放到互联网,因为互联网的广告费仅为报纸的1/10。
其次是人们的阅读习惯正在变化。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一方面使报纸受众达到空前多的地步,有72.4%的德国人每天读报(含印刷版、网络版、手机报);另一方面又在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14岁以上人群中,有40%是看报纸的网络版,14-29岁的群体中,有62.6%的人在网上读报,比去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许多报纸的网络版是免费的。既然有“免费午餐”,何必再去掏钱。正是这些变化,使德国报纸的实际销售量在今年第3季度跌到了2280万份,与一年前相比,跌幅高达3.5%。
还有一个重要变化是信息垄断被打破。以往,人们需要通过报纸来了解发生了什么。现在,随着新媒体的涌现,人们可以实时跟踪事情的发展,对记者和媒体的报道、评论有了对比、监督的可能。有些报纸不负责任的报道或评论,反过来又伤及了报纸自身。一位德国读者在网上留言中指出,许多记者的观点已远离生活:吃肉会破坏气候;奥巴马是万灵上帝;莱茵河泛滥会冲掉德国核电站……我们不想再读他们的梦语。另一位网友则指出,“媒体传播谎言的时代已经过去”。
面对挑战,德国报业的出路何在?据德国报纸发行人协会掌握的情况,德国报业的基本应对方法是改变经营模式。“办报加广告”的传统经营模式走不通了。一些报业集团在约10年前已经开始探索“三条腿发展”的模式:一是继续办好报纸,印刷业仍有利可图;二是依托报纸品牌和信誉进军网络业务,包括报纸上网、办手机报等,吸引更多读者和网络广告;三是拓展业务领域,包括组织各类活动、开展教育培训、为企业提供一对一服务等。一些起步较早的媒体集团取得了较好的经验。如德国布尔达媒体集团透露,印刷媒体已降到其业务量的25-30%。施普林格集团旗下的《图片报》和《世界报》今年都出现萎缩,但因为有了其他业务,集团总利润今年仍有增长。此外,也有人提出,报纸是德国的重要文化组成和民主支柱,主张给报纸以“非赢利机构”的地位和免税待遇,以改善报纸的经营处境。也有人主张报纸“傍大款”,找富豪或财团当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