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9793 次
  • 编辑次数: 2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3-06-22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CloudFlare
CloudFlare
中国顶级域名根服务器故障
中国顶级域名根服务器故障
NSA局长舌战黑客
NSA局长舌战黑客
Xkeyscore计划
Xkeyscore计划
美国国家安全局数据中心
美国国家安全局数据中心
博思艾伦
博思艾伦
棱镜项目工作流程
棱镜项目工作流程
斯诺登反间谍技术
斯诺登反间谍技术
后斯诺登时代
后斯诺登时代
棱镜事件笼罩中国
棱镜事件笼罩中国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斯诺登效应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斯诺登事件”的多重效应。。。。编辑本段回目录

最近发生的斯诺登泄密事件引发了多重效应。这位前中情局技术人员声称,美国是最大的黑客帝国,美国国安局在全球范围内至少发起61,000次网络攻击,其中数百起是针对中国大陆及香港,同时它秘密监控美国人民,严重侵犯了美国人民的自由。

在中国的网络上,痛斥美国民主虚伪成了这几天的最强音。但比较此事件的“美国效应”与“中国效应”,会发现其中的差别很有意思。

美国社会反应:从激昂到冷静

斯诺登事件曝光之初,引发了美国民众对政府强烈的道德谴责。1971年向《纽约时报》透露五角大楼秘密文件的丹尼尔·艾尔斯伯格首先站出来,说斯诺登“为这个民主体制做出了巨大的、无法估量的服务”,将其拉抬到“英雄”的高度,附从者不少。《华盛顿邮报》6月11日一篇报道引用参与美国政府大规模监控项目曝光行动的独立制片人劳拉·波伊特拉斯(Laura Poitras)的话说:“我们有秘密的法庭对秘密的法律进行秘密的解释,这不行。这成了什么民主?”她认为,这些秘密规定使选民被蒙上了眼睛,成了法律法规的囊中物而不是主人,使有关政府机构和官员进入可以为所欲为、不必担心问责和追究的境界,使宪政民主成为有名无实的东西。

好在网络时代人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华盛顿邮报》最初几篇报道,Richard Burger写了“斯诺登、国安局、英雄主义和中国”。他嘲笑那些听到国安局监控装作大吃一惊的美国人,并指出,无论是电影还是书籍,早就告诉美国人,“国安局在记录我们的网站和电邮”,“翻查积累下来的大量数据”,但这是美国人同意的《爱国者法案》(US Patriot Act)授权的,斯诺登所揭露的并非违法活动,而是不符合他本人观念的事。该作者认为,斯诺登的行为是犯罪,应该把他送进监狱。

冷静下来后,美国人终于想到:911事件发生后,布什总统于2001年10月26日签署了《爱国者法案》,授权情报机构:为了保护美国人的安全,可以不经法庭批准就进行监控。因此,这不是个政府道德问题,而是美国国安局的监控是否违反了相关法规。于是,美国人的讨论进入了这些层面:个人自由、公民隐私与国家安全三者之间如何才算平衡?“爱国”与“卖国”应该如何界定?

政府监控是不是必要的“恶”?

斯诺登指控的主要是两点:一、美国对中国发动了网络攻击,窃取了了他国情报;二、“美国政府利用他们正在秘密建造的这一庞大的监视机器,摧毁隐私、互联网自由和世界各地人民的基本自由”。第一点极其有利于中国政府,因为北京可以此证明,中国是美国网络攻击的受害者,从而反击美国对中国军方黑客攻击的指控。世界各国当中,德国总理表示将来要就这个问题与奥巴马商讨,俄罗斯总统普京认为,俄罗斯早就知道斯诺登爆料的内容,并指出,在全球反恐的大背景下,监视项目在各国普遍存在,需要注意的是,监视时要遵循情报工作的相关法律。

至于向他国派遣间谍,是许多国家都在做的事,较量的只是实力。与核冷战时期不同,现在的网络战并无相关各国共同遵守的活动边界。奥巴马在习奥会谈中提出的其实就是这个问题。

关于斯诺登的第二点指控当中的所谓“秘密监控”,我查了大量资料才发现,这种监视并非秘密操作。根据2008年美国的《外国情报监视补充法案》的要求,2009年7月10日,美国司法部、国防部、中央情报局、国家安全局和国家情报委员会的总检察官们联合签署了一份《关于总统的监视方案(President’s Surveillance Program,简称PSP)的公开报告》,报告编号2009-0013-AS,对公众发布。这个报告向美国公民说明,911恐怖袭击以后,在美国总统指导下,国家安全局扩大了它的信息搜集能力,以便发现和防止在美国境内发生的恐怖袭击;据此授权,国家安全局开展了新的情报活动,包括搜集发往或发自美国的通讯活动的内容(通讯的其中一方是基地组织及其附属成员)。这个报告介绍了PSP方案在反恐怖活动当中的作用,描述了对此计划的不同看法,并再次完成了对PSP方案的合法性评估。

这个文件的存在,说明斯诺登(以及独立制片人劳拉·波伊特拉斯)的指控其实是个伪问题。美国政府应该回答的其实是:目前的监控是否于法有据?是否滥权?美国情报机构于6月15日公布了最近的解密文件,试图回答上述问题。我相信美国的法治,剩下的问题美国人会循法解决。

关于斯诺登的“监控侵犯了美国人民自由”之说,说明他政治学知识比零好不了多少。除了无政府主义者之外,形形色色的政治学派别都承认:政府作为必要的恶,必须存在。民主制度就是人民与政府之间缔结的一种契约关系,在契约关系里,民众让渡个人的部分权利给国家,国家则负责保护公民安全与福祉。军警及情报机构就是一种必要的国家安全机器。马克思将民主国家的军警特统称为“镇压人民的暴力机器”,但在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暴力镇压机器的残忍程度远远超过马克思批判的资本主义国家。


北京的“斯诺登牌”

至今为止,北京的“斯诺登牌”玩得算是有利有节,获益颇丰:斯诺登的指控帮助北京从黑客攻击者变成了受害者,还将美国从道德高地拉拽到泥潭里。《环球时报》不失时机地指出:“自由和人权是美国对外道德战的两把匕首,美国尤其喜欢拿这两把匕首扎中国。美国真实的一面和它虚伪的一面,我们都应该看清楚些,不能又傻又天真。”国内网站上的言论除了盛赞斯登诺是英雄之外,很快出现压倒性的结论:天下乌鸦一般黑,美国实行双重标准,高唱的自由民主是虚伪的。隐含的意思是:民主自由不值得追求,还是咱中国制度好。

但是,这张牌再打下去,北京会遇到不少困难。首先,斯诺登选择北京管治下的香港做为藏身之地,无论如何都让人觉得背后有故事。彭博社6月13日的报导说,美国的反间谍部门正在调查斯诺登是否已被中国策反或利用,相关调查将涉及斯诺登的个人财务状况、是否涉入色情陷阱、是否曾被勒索。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迈克.罗杰斯表示:“我们需要问一系列问题,比如他的动机、联系人,他最后到哪里去,为什么他留在那里、又如何维持生活,以及中国政府是否正与他充分合作”——北京若想继续缠斗,且不说斯诺登与中国有关这可能性存在,就算FBI、CIA将其掌握的中国高官及其家属在美国及其他国家的财产状况披露一二,中国政府将如何善后?

更重要的是,若在中国继续讨论下去,中国公众可能会逐步发现,美国政府监控的目的是出于维护公共安全的需要,与北京的监控目的是为了中共政权完全不同:美国打击的是试图制造大规模杀伤事件的恐怖分子,中国打击的却主要是批评政府的异议人士。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吉迪恩·拉赫曼6月14日发表“西方政府将赢得网络监控之争”一文,其主要观点是:斯诺登及其他一些人就互联网时代的个人隐私问题对美国和西方政府提出挑战,但“除非有谁能证明,(西方政府的)安保机构不但正在收集海量的信息,而且正在大肆滥用这些信息,我认为这场争论的胜利将属于西方政府。”

斯诺登的结局将由接下来的中美角力决定。我只希望,斯诺登事件的余波能够将中国的讨论从“美国民主是虚伪的”这种“动物庄园之歌”中拉拔出来,帮助我的同胞更真实深刻地认识民主宪政。

斯诺登效应影响巨大编辑本段回目录

资料图:“斯诺登效应”正在把美国政府的庞大监视系统层层剥开。
8
资料图:“斯诺登效应”正在把美国政府的庞大监视系统层层剥开。 [保存到相册]

  “斯诺登效应”正在把美国政府的庞大监视系统层层剥开。

  美国《华盛顿邮报》16日继续爆料称,爱德华·斯诺登所曝光的“棱镜”项目,缘起一个此前从未公开过的“星风”(STELLARWIND)监视计划。2004年,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等政府核心层通过一些司法程序手段,成功绕开了有关“公民隐私”等法律困境,“星风”监视计划分拆成了由美国国家安全局(NSA)执行的4个监视项目,除“棱镜”外,还包括“主干道”(MAINWAY)、“码头”(MARINA)和“核子”(NUCLEON),这些都只是项目的代号,具体名称及含义仍属美国国家机密。在“反恐”的名义下,小布什及其继任者奥巴马不断扩充着这些监视项目的内涵及范围。尽管按照美国情报部门官员的说法,上述项目的监视目标均为“外国人”,但这些项目事实上也几乎将所有的美国家庭监视在内。

  在“棱镜”项目曝光后,美国总统奥巴马本月7日曾辩称:“没有人监听你电话通话的内容,政府所做的仅仅是分析电话号码以及通话时长,然后从中找出有‘恐怖主义嫌疑’的通话。”但《华盛顿邮报》的这篇报道直接指出,“核子”项目就是负责截获电话通话者对话内容的。

  切尼称斯诺登是叛徒

  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如何避免遭受更多的恐怖袭击成为美国情报部门关心的重点,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情报分析师提出了“联系链”概念,试图在信息海洋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以便提前获取“敌人”的动向。当年10月获通过并延续至今的《爱国者法案》(Patriot Act)为美国政府提供了大规模监视的法律依据。而小布什政府内最热心推动该计划的是副总统迪克·切尼。

  《华盛顿邮报》将2004年3月12日清晨视作美国大规模秘密监视计划的分水岭,以代理司法部长詹姆斯·科米为首的众多司法部高官当天试图以集体辞职的方式,反对在美国国内收集大量外国情报的监视计划,司法部认为这一计划是非法的,该计划据报道正是“星风”。当时小布什进行了妥协,签署一项新的监视令,缩减了监视项目规模。

  不过,切尼不愿轻易放弃这一计划,切尼的法律顾问大卫·爱丁顿拨通时任国家安全局局长麦克·海登的电话,要求国安局收集美国四大电信运营商AT&T、Sprint、MCI和Verizon中的电邮及Skype通话数据。3个月后,当年的7月15日,一个秘密法庭正式授予国安局大规模收集美国电信运营商数据的法律裁决,但法庭给出的法律依据至今仍是机密。

  迄今为止,“星风”监视计划到底是什么仍然是个谜,科米等人当时反对什么,又认同了什么,同样也是个谜。《华盛顿邮报》只是大致确认,由“星风”引申出的4个监视项目,成功帮助小布什和奥巴马政府对全球范围内的现代通信技术进行了有效监控。此外,美国总统奥巴马正有意提名科米担任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局长。

  对于上述报道,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局和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均拒绝评论。而在这些监视项目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切尼昨日发声,为美国政府的反恐监视项目辩护。他告诉媒体,监视项目“拯救了生命并保护我们免遭袭击”。他还指责斯诺登“是个叛徒”,是“中国的间谍”。

  监视数据规模非常庞大

  按照《华盛顿邮报》的说法,“主干道”和“码头”项目分别对通信和互联网上数以亿兆计的“元数据”(metadata)进行存储和分析。“主干道”项目负责监视电话信息,包括通话或通信的时间、地点、使用设备、参与者,但不会窃听通话内容。《卫报》本月披露的国安局从Verizon获得的大量电话记录,就是“主干道”的原始情报源之一。从2009年一份流出的机密材料来看,美国国安局花费了1.46亿美元的反恐基金购买硬盘等设备,用于存储“主干道”监视项目上的元数据。

  另外两个“规模小得多”的项目则负责截取内容。其中,用来截获电话通话者对话内容及关键词的叫“核子”项目。而由斯诺登最先捅出来的“棱镜”项目,则是用于监视互联网,从包括微软、谷歌、雅虎、Facebook、PalTalk、AOL、Skype、YouTube以及苹果等美国IT巨头的公司服务器上收集个人信息。

  数据专家称,监视机构有效地挖掘元数据的能力,已经使窃听和截取通信内容的重要性大大降低。“美国法律和美国政策把通信内容视为最为私密且最有价值的,但这在今天已经过时了。”总部在华盛顿的电子隐私信息中心的负责人马克·卢腾伯格告诉媒体,“如今,与通信关联的信息远比通信内容本身更重要,那些从事数据挖掘的人都清楚这一点。”

  据悉,美国法律限制窃听和偷听美国公民通信的实际内容,但对于打电话这个行为所产生的数据只有很少的保护。而且,对于其他与电话无关的数据,例如用信用卡付账,几乎没有法律保护。当不同的数据流被整合到大型数据库中后,例如把使用手机的时间和地点与信用卡购物、或使用电子收费系统的数据相匹配,情报分析师能获得一个人生活的不同侧面,而在过去,仅靠偷听他们的谈话绝对无法得到这么多。《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有关打一次移动电话的地点和时间的仅仅四条数据,足以在95%的情况下确定打电话者的身份。

  尽管此前一些民调显示,超过五成美国民众并不介意政府以反恐为由收集个人信息,但上述监视项目的确已刺探了太多普通美国人的隐私。由于这些项目直接收集民众的电邮、聊天记录、通话信息等,这或许可以帮助追踪恐怖分子,但也将普通人的健康状况、政治或宗教倾向、商业谈判机密甚至婚外情都暴露在美国的情报部门的眼皮底下。

斯诺登效应引发中国安全公司股票大涨编辑本段回目录

   美国《华尔街日报》6月21日文章,原题:斯诺登创造中国股市赢家 前中央情报局雇员斯诺登称美国国家安全机构侵入香港和大陆的电脑后,十来个做网络密码和防火墙的中国公司股票纷纷上扬。比如网络内容审计和监管方案提供商任子行,和企业信息安全系统服务商蓝盾股份,分别在过去五个交易日内上涨23%和9%。根据国泰君安的分析,它们的上扬是因为“斯诺登效应”。

    在中国上市的这些公司中,启明星辰是一个领先的品牌。该公司创始人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的中国留学生,销售对象包括中国政府、军工、电信和银行等客户。该公司一季度营业额大增58%,受到实际需求增加和收购兼并的提振,其预测市盈率在51倍。卫视通,这家密码产品提供商的主要股东是西南通信研究所,隶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十大军工集团之一。该公司的政府背景使得它可以获得部队、政府、电力和能源等高端客户,这些部门和企业在过去一年内在信息安全方面的开支都有所上扬。

    中国在安全方面的开支已经不小,2012年在维稳方面的开支达1,110亿美元,超过国防开支。但就算如此,中国公司一般在信息安全和网络技术方面的投资相对外国企业来说还是比较低的。比如中口不少官员名片上印的是私人电邮,因为政府网络用得实在不方便。

    根据中国市场情报中心的数据,信息安全这一市场在2013年会扩大20%至300亿美元的规模。

    当然,这个市场内的竞争也在加剧,这些股票已经挺贵了。中国要完全不依赖西方技术尚无可能,就算是很多所谓的国产品,也是建立在西方技术的基础之上的。斯诺登的指控也不能说是一个转折点,因为之前在安全领域,美国公司在中国本来就遇到一些壁垒和挑战。

    就像在其他领域一样,本土企业正在快速赶上。这使得中国政府和公司越来越有可能因为价格和信任等原因,使用本地公司的产品。随着信息安全在中国成为更敏感的话题,国内网络安全公司具有良好的成长前景。 

斯诺登的棱镜效应编辑本段回目录

“棱镜PRISM)”是个物理名词,指透明材料(如玻璃、水晶等)做成的多面体。一般人对这个名词很陌生。

但这个陌生的名词一夜间火了。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被曝光有一个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直接接入9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心服务器,挖掘数据以搜集情报,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在内的9家美国互联网公司被指参与该项目。

于是“棱镜”从枯燥的物理名词变成有趣的谍战名词。

揭发“棱镜秘密项目”的是斯诺登,29岁的电脑高手,美国中央情报局前雇员,2009年离开中情局后,供职于美国国家安全局的一家合同承包公司。今年520日,他据称抵达香港,通过《卫报》和《华盛顿邮报》披露美国情报部门监听内幕,610日,正式公开身份。

这可是大新闻,它在全球引起了巨大争议、高度关注,它像“棱镜”一样照出了各种面孔各种反应。

 

斯诺登表示,他在那家公司工作的年薪是20万美元。他的雇主得知泄露机密的是自己的雇员,做的第一件事是解雇他,第二件事是郑重声明说,斯诺登的年薪为12万而非他自己声称的20万。

斯诺登年薪多少有那么重要吗?香港媒体人郭一鸣认为,斯诺登的雇主是要通过年薪问题来毁掉斯诺登的诚信。程老汉同意这个分析。

 

被标签为五毛党的中国政法大学的吴法天发了则微博很有趣:“66日,谷歌执行董事长施密特说‘因为受够了监控用户这类事情’谷歌不会重返中国市场。69日,斯诺登事件曝光,消息称谷歌将涉及到美国公民的私人信息移交给FBI。原来谷歌不能接受中国的管制,但可以忍受美国的强奸。目前中国网民觉得很欢乐,自由派公知对此事却基本保持沉默。”

程老汉的网上朋友@閩江浪子 转发吴法天上述微博时评论说:“谷歌的逼格尽毁。何必那么高调呢,出来做买卖的人。”

程老汉非常赞同“闽江浪子”的观点,商人何必在政治上那么高调?在商言商嘛。

 

欧洲国家很生气。

欧洲国家自认与美国政治利益紧密而且亲密,没想到老美这么不够意思。

欧盟主管司法事务的官员瑞丁12日致函美国司法部长霍尔德,称担心美国已取得欧洲国家公民的大量个人信息,要求美方对此作出说明。

德国总理默克尔最猛,她对监控事件表达不满,要求奥巴马访问德国时继续澄清此事。德国方面还要求美司法部澄清,监控事件中是否牵扯德国公民。

英国外相黑格则面临本国压力,要求他澄清英国在监控事件中扮演何种角色,在多大程度上支持了棱镜计划。

同属欧洲国家但跟美国并非盟友的俄罗斯表示,对斯诺登很有兴趣,克里姆林宫发言人称如果斯诺登本人提出意愿,俄方愿考虑向斯诺登提供政治庇护。

起哄啊这是!羞辱美国的机会,俄罗斯不会放过。

 

斯诺登爆料说,老美2009年起就已入侵香港和中国内地的网络。香港的被入侵者包括香港中文大学。

美国黑客为什么要入侵中文大学?

原来香港中文大学拥有服务于全香港的网络数据交换服务器

资料显示,香港中大于1995年成立香港互联网交换中心,其前身为中大连接美国的数据专线,后来开放予其他香港高校使用,并最终对香港所有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开放。

交换中心负责处理香港内部的数据交换,使这些数据无需绕道境外同类服务器进行交换,从而提升香港整体网速。

《南华早报》网络版说,中文大学校内的卫星遥感地面接收站是另一个可能被入侵的目标。这个接收站是华南重点卫星遥感研究设施之一,搜集了大批用来监测环境与自然灾害的卫星图像与数据,范围遍及中国吉林省、朝鲜半岛全境、日本南部与印尼北部。

这个猛料被披露没多久,中文大学校方发表声明称,该校网络得到保护,大学现时未有发现网络受到入侵,一切运作正常。

在斯诺登事件中,中文大学的反应是最匪夷所思的一个反应——说的是美国黑客入侵了中文大学网络,中文大学出来帮美国撇清?这是个什么逻辑呢?

如果被指控入侵中大网络的是共军而中大又发这种帮入侵者撇清的声明,中大会不会马上被港人包围啊?校长还做得下去吗?

 

好戏刚刚开始(o)哦。

……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b8e9a30101cxn0.html?tj=1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61/51/55/6_1.html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斯诺登效应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