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情报监控系统揭秘编辑本段回目录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章节 萧萧】不断发酵的“棱镜门”事件,引发各国对美国庞大情报系统的兴趣。据韩国《朝鲜日报》12日报道,美国国家安全局不但使用个人信息搜集分析系统“棱镜”,还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情报机构一起组建全球性的大型监听系统。除了国家安全局外,美国还有多个隶属于不同部门的情报机构,监听范围从商业活动到国家领导人的通信,几乎无所不含。
据介绍,美国情报系统如今已发展到17个公开单位,包括大名鼎鼎的中央情报局、国防情报局(DIA)和国家安全局(NSA)。这次被曝光的国家安全局是全世界单独雇佣数学博士、计算机博士和语言学家最多的机构,也是美国最神秘的情报机构。由于太过神秘,甚至不为美国其他部门熟悉,所以它的英文缩写“NSA”常被戏称为“No Such Agency”(“没这个局”)。国家安全局是美国密级最高、经费开支最大、雇员总数最多、规模最大的超级情报机构。而相对年轻的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NGIA)编制1.6万人,年度预算接近50亿美元,新落成的总部大楼耗资18亿美元,规模堪比五角大楼。毫不夸张地说,NGIA就像一只眼睛盯着整个地球,是美国地理空间情报的主要来源。
类似国家安全局这样的超级情报机构,坐在办公桌前翻阅美国网络巨头资料库只是其工作内容的一部分,它们的触角早已探向世界各地。《朝鲜日报》在报道中提到,国家安全局在英国约克郡拥有曼威斯山监听站。美国“全球安全”网站对该基地进行过详细报道。据称, 1947年春美国提出“全球监控”的构想,针对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建立一个庞大的全球监听网。同年夏,美国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达成一项协议,组成后来著名的“梯队”监听系统。这项协议根据各国的地理位置以及监听能力,划分了彼此的监听范围。由财大气粗的美国提供监听设备和建设资金,澳大利亚负责中国南部和印度地区;新西兰负责西太平洋,加拿大负责苏联的北极地区,英国则主要负责苏联的乌拉尔山以西地区、非洲和欧洲。而美国自己的监控能力覆盖中国北部、亚洲、苏联亚洲部分和拉美。 后来美国相继在德国、日本和韩国建立军事基地,监控活动也随之扩大到这些地区。
在美国的海外监听站中,最著名的当属建立在英国国土上,但却由美国国家安全局控制的曼威斯山监听站。该监听站占地560英亩,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众多天线和卫星接收器,它们都包覆在巨大的球形天线罩内。最初,这里的主要工作是监听通过英国的国际电话和短波通讯。后来该基地利用超级电脑自动窃取未被译成密码的电报信息。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国家安全局很快就开始收集美国三大电报公司的所有电报和电传。据《纽约时报》披露,1996年车臣叛军领导人杜达耶夫因打卫星电话遭到定位和打击,而曼威斯山监听站就曾参与监听活动。
《澳大利亚人报》则披露,澳大利亚也是美国“梯队”间谍系统在太平洋地区的重要环节,其核心部分是澳大利亚西海岸的杰拉尔顿基地,该基地位于西澳大利亚州首府珀斯以北约370公里处。“梯队”系统在全球范围内至少建立了7处大规模的监听基地,可以对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收发的电子通信——电话、电报、传真,以及包括短波、民用航空和航海通信在内的各种无线电信号进行窃听。1993年投入使用的杰拉尔顿基地便是其一。杰拉尔顿地面站现有4支碟形卫星信号接收天线,侦察目标是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上空轨道运行的国际通信卫星,负责拦截亚太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情报。 此外,澳大利亚的松峡基地、诺福克岛无线电接收站也都有情报收集设备。经过几十年发展,松峡基地已成为设备先进、装备精良的情报中心,可对东亚和南亚地区的军事目标进行全方位监测。
《纽约时报》称,美国在韩国的监听部队主要是驻韩美军第501情报团,正式名称为第501军事情报群,驻扎于美国第8集团军龙山基地附近的普光洞。它诞生于1950年10月13日,当时称为“501通信侦察团”,是驻韩美军情报机构的总代表。第501团的标志性识别物是青灰色的抛物面天线群。它利用陆基天线群、海上侦察舰队、空中侦察机以及卫星等4种手段,监控朝鲜半岛所有无线和有线通信内容,号称朝鲜半岛所有部队的调动都在第501团的监控之下。第501团对收集到的情报进行整理和分析后每天制作成五份报告书上报驻韩美军最高层。而且该部队的监听对象不光针对朝鲜,据美媒披露,第501团早在1975年就开始对韩国总统府青瓦台实施窃听。▲
美情报监控揭秘者:美一直对华实施网络攻击编辑本段回目录

■ “CIA前雇员曝光美情报监视内幕”追踪
●网络攻击
爱德华·斯诺登:美国国安局全球范围内的网络攻击行动超过6.1万项,针对中国内地及香港的此类行动数以百计……主要攻击网络中枢,这样可以接触数以十万计电脑的通信数据,而不用入侵每一台电脑。
●政治避难
爱德华·斯诺登:美国政府担心事情暴露,以至于希望用尽一切手段防止信息公开,包括外交威胁……我希望各地政府拒绝屈从于美方压力,引渡正寻求政治避难的人。
致使“棱镜”等秘密情报监视项目“曝光”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13日在香港媒体刊登的专访中披露美国政府更多监视细节。斯诺登说,美国政府多年来一直从事针对中国个人和机构的网络攻击。
告密者秘密地点受访
斯诺登上月20日离开夏威夷后,一直身处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棱镜”监视项目经媒体披露后,斯诺登本月9日通过英国《卫报》公开承认自己是秘密情报监视项目幕后消息源,次日从香港九龙区一家豪华酒店退房后去向不明。
斯诺登此后在一处秘密地点接受香港《南华早报》记者独家专访,13日通过这家报纸英文版披露美国政府更多监视细节。
大约1小时的专访中,斯诺登披露,根据他向美国《华盛顿邮报》提供的机密文件,自2009年以来,美国国家安全局一直从事侵入中国内地和香港的电脑系统。
斯诺登说,美国国安局的攻击目标包括香港中文大学、特区政府公务员、企业和学生的电脑以及位于内地的电脑系统。
“美通过网络攻击获中国情报”
随着“棱镜”秘密监视项目大白于天下,美国媒体近期曝光更多美国政府着眼海外的秘密情报搜集行动。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10日报道,处于风口浪尖的美国国安局旗下设有一个部门,名为“定制入口行动办公室”(TAO),过去近15年中一直从事侵入中国境内电脑和通讯系统的网络攻击,借此获取有关中国的有价值情报。
这家杂志援引国安局前官员的话报道,“定制入口行动办公室”1997年成立,专门从事秘密侵入外国目标电脑和通讯系统,破解密码和安全防火墙,获取和复制目标信息。
鉴于行动的绝密性质,这个部门办公区域与国安局其他下设部门隔离,就连国家安全局内部也只有少数人了解这个部门。
不愿公开姓名的消息人士说,“定制入口行动办公室”旗下的军事和民间“黑客”、情报分析师、目标定位专家、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设计师以及电子工程师总数超过1000名,是国家安全局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部门。
消息人士说,1997年以来,“定制入口行动办公室”通过网络攻击行动获得包括有关中国情报在内的多项重要情报,在美国情报界赢得声誉。
不过,《外交杂志》说,美国一直就网络攻击问题施压中国之时,却从不提及美方大范围攻击中国网络的情况。而在中方指出美方动作时,面对媒体的求证,美国政府始终拒绝公开置评。
徐超(新华社专稿)
美秘密监视项目据称几乎可监控所有美国家庭编辑本段回目录
张喆
“斯诺登效应”正在把美国政府的庞大监视系统层层剥开。
美国《华盛顿邮报》16日继续爆料称,爱德华·斯诺登所曝光的“棱镜”项目,缘起一个此前从未公开过的“星风”(STELLARWIND)监视计划。2004年,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等政府核心层通过一些司法程序手段,成功绕开了有关“公民隐私”等法律困境,“星风”监视计划分拆成了由美国国家安全局(NSA)执行的4个监视项目,除“棱镜”外,还包括“主干道”(MAINWAY)、“码头”(MARINA)和“核子”(NUCLEON),这些都只是项目的代号,具体名称及含义仍属美国国家机密。在“反恐”的名义下,小布什及其继任者奥巴马不断扩充着这些监视项目的内涵及范围。尽管按照美国情报部门官员的说法,上述项目的监视目标均为“外国人”,但这些项目事实上也几乎将所有的美国家庭监视在内。
在“棱镜”项目曝光后,美国总统奥巴马本月7日曾辩称:“没有人监听你电话通话的内容,政府所做的仅仅是分析电话号码以及通话时长,然后从中找出有‘恐怖主义嫌疑’的通话。”但《华盛顿邮报》的这篇报道直接指出,“核子”项目就是负责截获电话通话者对话内容的。
切尼称斯诺登是叛徒
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如何避免遭受更多的恐怖袭击成为美国情报部门关心的重点,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情报分析师提出了“联系链”概念,试图在信息海洋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以便提前获取“敌人”的动向。当年10月获通过并延续至今的《爱国者法案》(Patriot Act)为美国政府提供了大规模监视的法律依据。而小布什政府内最热心推动该计划的是副总统迪克·切尼。
《华盛顿邮报》将2004年3月12日清晨视作美国大规模秘密监视计划的分水岭,以代理司法部长詹姆斯·科米为首的众多司法部高官当天试图以集体辞职的方式,反对在美国国内收集大量外国情报的监视计划,司法部认为这一计划是非法的,该计划据报道正是“星风”。当时小布什进行了妥协,签署一项新的监视令,缩减了监视项目规模。
不过,切尼不愿轻易放弃这一计划,切尼的法律顾问大卫·爱丁顿拨通时任国家安全局局长麦克·海登的电话,要求国安局收集美国四大电信运营商AT&T、Sprint、MCI和Verizon中的电邮及Skype通话数据。3个月后,当年的7月15日,一个秘密法庭正式授予国安局大规模收集美国电信运营商数据的法律裁决,但法庭给出的法律依据至今仍是机密。
迄今为止,“星风”监视计划到底是什么仍然是个谜,科米等人当时反对什么,又认同了什么,同样也是个谜。《华盛顿邮报》只是大致确认,由“星风”引申出的4个监视项目,成功帮助小布什和奥巴马政府对全球范围内的现代通信技术进行了有效监控。此外,美国总统奥巴马正有意提名科米担任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局长。
对于上述报道,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局和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均拒绝评论。而在这些监视项目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切尼昨日发声,为美国政府的反恐监视项目辩护。他告诉媒体,监视项目“拯救了生命并保护我们免遭袭击”。他还指责斯诺登“是个叛徒”,是“中国的间谍”。
监视数据规模非常庞大
按照《华盛顿邮报》的说法,“主干道”和“码头”项目分别对通信和互联网上数以亿兆计的“元数据”(metadata)进行存储和分析。“主干道”项目负责监视电话信息,包括通话或通信的时间、地点、使用设备、参与者,但不会窃听通话内容。《卫报》本月披露的国安局从Verizon获得的大量电话记录,就是“主干道”的原始情报源之一。从2009年一份流出的机密材料来看,美国国安局花费了1.46亿美元的反恐基金购买硬盘等设备,用于存储“主干道”监视项目上的元数据。
另外两个“规模小得多”的项目则负责截取内容。其中,用来截获电话通话者对话内容及关键词的叫“核子”项目。而由斯诺登最先捅出来的“棱镜”项目,则是用于监视互联网,从包括微软、谷歌、雅虎、Facebook、PalTalk、AOL、Skype、YouTube以及苹果等美国IT巨头的公司服务器上收集个人信息。
数据专家称,监视机构有效地挖掘元数据的能力,已经使窃听和截取通信内容的重要性大大降低。“美国法律和美国政策把通信内容视为最为私密且最有价值的,但这在今天已经过时了。”总部在华盛顿的电子隐私信息中心的负责人马克·卢腾伯格告诉媒体,“如今,与通信关联的信息远比通信内容本身更重要,那些从事数据挖掘的人都清楚这一点。”
据悉,美国法律限制窃听和偷听美国公民通信的实际内容,但对于打电话这个行为所产生的数据只有很少的保护。而且,对于其他与电话无关的数据,例如用信用卡付账,几乎没有法律保护。当不同的数据流被整合到大型数据库中后,例如把使用手机的时间和地点与信用卡购物、或使用电子收费系统的数据相匹配,情报分析师能获得一个人生活的不同侧面,而在过去,仅靠偷听他们的谈话绝对无法得到这么多。《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有关打一次移动电话的地点和时间的仅仅四条数据,足以在95%的情况下确定打电话者的身份。
尽管此前一些民调显示,超过五成美国民众并不介意政府以反恐为由收集个人信息,但上述监视项目的确已刺探了太多普通美国人的隐私。由于这些项目直接收集民众的电邮、聊天记录、通话信息等,这或许可以帮助追踪恐怖分子,但也将普通人的健康状况、政治或宗教倾向、商业谈判机密甚至婚外情都暴露在美国的情报部门的眼皮底下。
(原标题:美国四大秘密监视项目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