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37074 次
  • 编辑次数: 3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3-05-04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全球创业型经济研究报告
全球创业型经济研究报告
创业型企业
创业型企业
核心团队
核心团队
创业的数学分析
创业的数学分析
创业简单原则
创业简单原则
20出头的创业者
20出头的创业者
创业企业社交元素报告
创业企业社交元素报告
创业公司死因清单
创业公司死因清单
创业者生态选择论
创业者生态选择论
创业风险
创业风险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全球创业型经济研究报告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全球创业型经济研究报告编辑本段回目录

《全球创业型经济研究报告》目录

  1.导言21.1基本概念31.1.1创业31.1.2创业者41.1.3创业精神41.1.4创业型企业51.1.5创业型经济61.1.6创业环境61.1.7创业政策71.1.8创业教育81.

2创业经济兴起的缘由91.2.1宏观方面的原因91.2.2微观方面的原因101.3创业型经济的重要性111.3.1促进经济发展111.3.2增加就业岗位121.3.3实现科技进步122.创业型经济的基础理论:起源、本质及概念模型132.1创业型经济的起源132.1.1企业家生产要素的非独立地位142.1.2企业家“市场发现者”功能的确立152.1.3企业家生产要素的独立地位172.2创业型经济的本质182.2.1生产要素以企业家禀赋为核心182.2.2新创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192.2.3融资方式以风险投资为主202.2.4经济增长以知识外溢和扩大竞争为主要途径202.

3创业型经济的概念模型212.3.1 Wennekers和Thurik模型212.3.2全球创业观察(GEM)概念模型223.创业型经济发展的美中概况233.1美国创业型经济典型模式:硅谷模式233.1.1硅谷模式的历史由来233.1.2硅谷模式的种类253.1.3硅谷模式的成功因素293.2中国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及挑战383.2.1创业型经济的发展现状393.2.2中国创业型经济面临的挑战404.

面向创业型经济的国别创业教育424.1面向创业型经济的美国创业教育434.1.1美国创业教育简史434.1.2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型444.1.3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特点和实践454.2面向创业型经济的英国创业教育494.2.1英国创业教育兴起动因494.2.2英国创业教育模型504.2.3英国创业教育的特点和实践514.3中国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挑战和对策534.3.1中国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534.3.2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挑战544.3.3中国创业教育发展的对策565.

面向创业型经济的国别创业政策575.1面向创业型经济的美国创业政策575.1.1新创企业政策585.1.2中小企业延伸政策605.1.3特殊(弱势)群体创业政策645.1.4整体宏观政策665.2面向创业型经济的欧盟创业政策725.2.1中小企业(SMEs)延伸政策735.2.2利基(Niche)创业政策805.2.3新企业创建政策835.2.4整体创业政策865.3中国创业政策发展的现状、挑战和对策925.3.1中国创业政策发展现状925.3.2中国创业政策发展的挑战1005.3.3中国创业政策发展对策102

  1.导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业(entrepreneurship)引起了研究人员与公共政策决策者们的密切关注。从全球范围来说,当人类进入2l世纪后,创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创业的核心是将思想转化为经济机遇的活动。创业是创新和变化的源泉,刺激了生产力和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创业型经济”不仅带动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在创业中实现了就业的增长,技术的进步。政府通过制定有效的创业政策能够促进创业活动的开展。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经历的工业结构向更少集中化和更多分散化的转变,集中表现为各国创业比率的增加。(图1)

  图1 经合组织(OECD)六国的创业率(企业主相对于劳工总数的比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由化导致全球竞争的加强,创业已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既有研究表明,当前讨论的“创业型经济”主要的对象是发达国家,创业政策主要是发达国家政策决策者关心的问题。事实上,对于面临“贫困、就业”难题,努力获取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借鉴欧美经验,推动创业型经济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和紧迫。正因为此,全球创业型经济论坛与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合作开展了全球创业型经济的初步研究,该研究主要关注四个领域:第一,创业型经济的基础理论:起源、本质和模型;第二,创业型经济发展的美中概况;第三,面向创业型经济的国别创业教育;第四,面向创业型经济的国别创业政策。

1.1基本概念

1.1.1创业

《英汉双解剑桥国际英语词典》中,“创业”的英文单词是“enterprise",其含义为“一种商业组织或者一种可以赢利的计划。” 熊彼特(Schumpeter)对创业的定义是:“强调革新,包含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法、新的市场、新的组织形式。财富就是在满足新的需求的革新的活动中被创造出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创业者可以被视为那些将各种不同的因素组合在一项革新性的活动中,并以此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的人。同时,他们也希望实现的价值要超越原来的各因素的价值总和,并且能够创造出新财富。”。美国百森商学院被誉为“创业教育之父”的蒂蒙斯(Timmons)认为,“创业不仅仅意味着创办企业、筹集资金和提供就业机会,也不只等同于创新、创造和突破。”南开大学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张玉利教授认为,“把创业仅仅理解为创建新企业是片面的,创业的本质更在于把握机会、创造性地整合资源、创新和快速行动,创业精神是创新的源泉。” 彭继华认为,狭义的创业是仅指创办企业;广义的创业是指人们根据社会需要,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立一种事业,或在工作中有所创造、创新和发展。 综上所述,创业是指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进行开创新企业或改进原企业的一种市场活动。

1.1.2创业者

企业家最早由康替龙(R.Cantillon)1755年引入经济学,创业者就是采取风险以及可能正当的分配利润的人。按照熊彼特(Schumpeter )的说法,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其作用在于创新,或“实现新的组合”。哈耶克和柯兹纳强调企业家在获取和使用信息方面的作用,企业家对利益机会很敏感,并且随时准备通过套利性的经营活动来利用这些机会,这就使他成为“市场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利本斯坦认为,企业家就是避免别人或他们所属的组织易于出现的低效率,从而取得成功的人。奈特认为企业家是在极不确定的环境中做出决策的人,并必须承担决策的全部后果。卡森把企业家定义为专门就稀缺资源的配置做出判断性决策的人。 综上,创业者,开拓性地将商业机会转变为经济实体,并扮演经济实体中组织、管理、控制、协调等关键角色的个人。

1.1.3创业精神

熊彼特认为创业精神系“创造的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力量,是一个被新商品或新服务引进而分裂的财富、将资源由现存公司转移,新公司因此而成长的过程。企业创业精神与既存企业进入新事业、在组织脉络中提倡新的产品创意和组织的观点、营运过程中充满着创业哲学三个现象密切相关。Lumpkin和Dess将创业精神区分成五个方面:自治,创新能力,风险承受,事前因应能力和竞争主动性。  Miller(1983)认为,创业精神不仅可以指创业者的个性特征,也可以指企业的行为特征。 Shaker A.Zahra & Donald O.Neubaum(2000)提出,公司创业精神体现在一个公司整体的创新与风险创业行为上,对组织的革新、新业务的开拓、公司业绩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Miller认为公司创业精神应包括产品市场创新、风险承担和行动领先三个维度。产品市场创新包括新产品开发、产品改进、新生产方法和流程的发明等。风险承担倾向是区别创业型企业家与工人的最主要因素,Dessetal(1997)认为创业战略必须具有大胆、直接、机会追逐的风格,并且必须具有风险承担和大胆尝试的特征。行动领先是指创业者试图领导而还是跟随竞争者,在追求机遇的过程中,敢于尝试并且非常大胆和激进。Bostjan antoncio & Robert d. hisrich(2001)提炼了公司创业精神的四个维度:新业务开创、创新,自我更新,行动领先纬度。 新业务开创是通过重新定位产品或服务来开发新的市场,在公司内部产生一个新的业务;还包括半自我管理或自我管理的团队或子公司的形成。创新指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尤其强调技术的开发和革新。自我更新纬度反应了公司通过主要观念、包括战略性的和公司层面的变革内涵的更新,来进行组织变革。行动领先的企业倾向于通过一系列的试验来承担风险,在追求机遇的过程中敢于尝试、并非常大胆和激进,试图领导而不是跟随竞争者。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其核心在于超越既有资源限制而对机会的追求(Stevenson,1999)。创业意味着变革、意味着探寻机会和承担风险,意味着创造顾客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有些学者认为企业家精神包括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契约精神、诚信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民族精神等7种精神特质。综上,创业精神就是勇于创新、并敢于承担风险的一种精神状态,它类似一种能够持续创新成长的生命力。

1.1.4创业型企业

创业型企业,又称为成长型企业或增长型企业,是关注于新兴的创新型产品及过程而得到快速发展的企业。创业型企业可能是由小公司发展壮大的,致力于占领市场份额;创业者经常将收益进行再投资来扩大他们原有的企业或创建新的公司。高成长性创业企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创业效率,强劲的竞争力,并且勇于采用新商业模型,是能迅速进入市场、成长速度较快的创业型高技术企业。该种企业数量越多,该地区的创业活力越强,发展速度越快,在促进经济增长、创新、解决就业方面功效卓著。推动高成长性企业的快速增长,将逐步培育为专业领域的“小巨人”和具有技术集成创业能力的“大公司”。美国、日本、德国等一批竞争力很强的高成长型创业企业,很多大型企业、跨国公司是由此发展起来的。硅谷对于高成长性新兴企业有一个特殊称呼――“瞪羚”。David Birch将“瞪羚企业”定义为五年内年增长速度至少为20%的公司。2005年第三季度有17个“瞪羚企业”坐落于硅谷。

1.1.5创业型经济

创业型经济(Entrepreneurial economy)相对于管理型经济(Managed economy)而言,它是基于企业家的创意和创新,以新办“创业型公司”为主要途径,微观上实现企业家个体价值,宏观上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表现为创业活动多,创新发明与专利多,创业型中小企业多。与传统经济相比,创业型经济具有较高的创业启动与退出率,较高的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投资、较高的经济增长等特征。如果说,传统经济的增长模型为Q=αKβLΦ,新经济的经济增长模型为Q=αKβLΦRη,创业型经济的经济增长模型则为Q=αKβLΦRηEE,其中的E表示企业家的创新与创业活动。也就是说,驱动创业型经济发展的主要不是传统资本、劳动,甚至不是科技研发,而是企业家的创意、创新与创业活动。

1.1.6创业环境

各国的学者都对创业环境的界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嘉特纳从个体、组织、过程和环境四个纬度描述了企业创生框架,认为创业环境由资源的可获得性、周边的大学及科研机构、政府的干预及人们创业态度等因素组成。借鉴嘉特纳的观点,我们认为创业环境指在创业者创立企业的整个过程中,对其产生影响的一系列外部因素及其所组成的有机整体。环境是一个外延很大的抽象概念,通常在谈及环境时,首先想到的是环境要素,我们可以把创业环境要素视为创业过程外部影响因素的集合。Henri把创业活动外部影响因素分为感性环境要素和理性环境要素。同时GEM报告中对创业环境要素体系有一个较明确的界定,其概念模型把创业环境要素归为九个方面,即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支持、教育与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进入壁垒、有形基础设施、文化与社会规范。另外相关学者还具体研究了区域创业环境要素体系,如AnnaLee通过对硅谷地区移民创业者研究,探讨了当地的创业环境,主要包含以地区网络为基础的工业体系、密集的社会网络、开放的人才市场、地区的社会文化氛围; Deborah从社会文化氛围、公共基础设施和政府支持三个方面研究了区域创业环境要素体系。创业环境主体是创业环境的承载者,如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而功能是环境主体对创业企业所发挥的作用。环境主体与环境要素具有映射关系,如果结合环境要素来解释功能,可以认为环境要素所体现出对创业企业的影响是环境主体所提供功能的外在表现。

1.1.7创业政策

创业政策(Entrepreneurship policy)是为激励一国或地区经济主体的创业精神并促进创业活动而采取的政策措施。David M.Hart(2003)认为,创业政策就是为熊彼特式的企业家创新与创业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的措施。 Degadt认为,支持创业意味着促进创造和创新,从定性角度,塑造更好的创业环境、为新企业提供更好的成长机会等,从定量角度,激励更多的人创建企业、提高初创企业的存活率;创业政策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其目标和手段能否为其目标群体所理解和感受。 Collins认为,“创业政策”就是政府所采取的鼓励小企业创立、成长的政策和支持措施。创业政策的本质就是刺激创业,其作用是用来减少初创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 表现在开始前阶段、开始阶段以及开始后42个月内的创业过程,通过设计和传递动力、技能和机会这三个要素来鼓励更多的人选择创业,使他们开始步入创业幼儿期和早期阶段。也就是说,创业政策是指为了鼓励人们创业而制定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伦德斯特罗姆和史蒂文森(LundstrOm和Stevenson,2001)根据10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发展阶段、政府角色、创业发展动态等因素,提出了4种类型的创业政策。(1)中小企业延伸政策。实施这类政策的国家有着完善的中小企业支持体系,这些业政策措施基本上是对己有中小企业政策的引申和补充。主要涉及创业贷款、融资担保以及创业和中小企业管理培训等。美国和我国台湾是实施这类创业政策较为典型的国家和地区。(2)细分创业政策。政府针对特定人群有的放矢地采取的措施。一类是弱势群体创业政策。如妇女、青年、少数民族、失业者、土著居民等,他们在获取创业相关信急、获得创业贷款等方面通常处于劣势,创业政策目标主要是帮助他们克服障碍。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通常采用这种创业政策来促进少数民族和青年创业。二类是技术型创业政策。这种创业政策瞄准那些具有创建高成长性企业潜力的群体,如科研工作者、发明者、大学毕业生以及具有技术和经验的人员等”,旨在促进具有高科技性、高成长潜力的企业的创建和成长,非常重视研发资助、风险资本支持和基于大学的孵化器,并鼓励大学毕业生和研究人员创立高科技公司。爱尔兰是采用这种创业政策最典型的国家,其次是瑞典和澳大利亚。(3)新企业创建政策。主要通过法律和制度保障,旨在减少进入和退出障碍,促进新企业的创立。包括简化企业创立程序,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微型创业贷款和担保、创立企业的相关信急、创业培训及企业孵化器等。这种政策也鼓励特定的目标群体进行创业,如年轻人、妇女和失业群体等。西班牙是实施这种创业政策的一个典型。(4)整体创业政策。整体创业政策是一种综合性创业政策体系,包括创业促进、创业教育、创业环境、创业融资、创业支持和目标群体战略六个方面,即旨在加强创业文化和创业能力。实施这种创业政策的国家一般都有较完善的创业政策体系,设立由主管部门领导、多部门合作的创业政策组织结构,并制定并实施旨在营造创业文化、建立创业促进机制和创业教育体系等的多方位政策措施。加拿大、芬兰、英国和荷兰等是最为典型的国家。

 1.1.8创业教育

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强调“通过教育培养21世纪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将是对新思想和新机遇最开放的人。柯林.博尔博士认为:未来的人都应该掌握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第三本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指出创业教育的两方面内容:“求职”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巴黎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提出:“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强调:“高等教育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基本目标,以使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是上作岗位的创造者”。关于创业教育的定义,并不统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柯林•博尔将创业教育总结为:创业教育是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韦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 根据《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给出的解释,第一,进行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第二,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创业教育又称为企业家教育或称自我雇佣式教育,是一种培养和提高人的生存能力的教育,是在失业问题日益严峻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人们对传统“就业教育”内涵的拓展与功能的延伸。狭义创业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创业技能培训以满足其自谋职业或创业致富需要进行的教育活动;广义创业教育则是适应创业社会需要与个人创业素质发展需要进行的教育活动。

1.2创业经济兴起的缘由1.2.1宏观方面的原因

  1.新科技革命。上世纪80年代,以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等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成为经济增长的技术基础,使资源优势日益让位于技术优势,推动了科技创业活动。传统企业注重生产要素的投入,科技创业型企业则将重心放在生产前端的R&D、技术项目转移和知识要素的配置。即创业企业依托高技术创新成果实现对创业资源的重新配置,并孵化出新企业。同时,在以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为先导的现代制造业领域,最佳规模较小或者不存在规模经济,进入壁垒较小,创业门槛降低,为新创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2.体制环境变革。①经济体制的变革。在垄断体制时代,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发展潜力受到了限制,其重要性得不到认同。二战后,垄断经济体制的崩溃为广大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小企业在吸纳社会就业、提高市场竞争性、培养企业家等方面都得到了各国政府的认可。②市场体制的变革。很多国家进一步放松管制,市场体制和市场结构更加灵活与开放,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配置更加自由,市场需求和供给也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使规模经济的优势逐渐让位于知识优势和信息优势。众多新兴创业型企业能把科技发展的前沿性与市场需求的前瞻性准确地对接起来,不仅满足了消费的个性化需求,还开辟出许多的新兴市场,催生出许多的新兴产业。可以说,创业适应了科技时代市场价值发现和竞争机制由“生产导向、供给推动”向“服务导向、需求驱动”转变的发展趋势。③金融体制的变革。知识和技术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只有与创业资本相结合,才能使创业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创业需要社会风险资本和政府政策性融资的支持。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功,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风险资本和技术创新基金的资助。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扶持政策,推动了创业活动的发展。

  3.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体现着一体化特征的世界经济增长关联和依存体系,世界经济正走向一个“增长条件共同体”,各国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全球化的程度。产业阶梯式转移成为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机制。发达国家高科技产业化程度高、技术成果多,与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势差”,这种“发展势差”和“技术势差”往往存在着“互动机制”,发达国家的某些产业可能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发展中国家转移。伴随着产业转移,也会获得相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了摆脱技术落后的现状,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许多新兴发展中国家,会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积极推动创业,试图缔造能与发达国家抗衡的新兴力量,以进入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另外,新兴技术的发明和发展,也使生产呈现分散化、小型化趋势。90年代以后,新兴发展中国家在第三次创业浪潮中表现出色,随着一批具有高速发展潜力、成长前景好的创业型企业脱颖而出。4.扶持政策。创业政策的基本任务是对创业行为形成一个激励集,鼓励人们创业,并得到合理的利益分配。各国政府制定了鼓励创业的政策和措施。增加R&D资金投入,完善商业基础设施,通过有针对性的、高效率的研发机构,加快技术成果商业化进程,提高专利和知识产权的效率和利用效益,刺激技术再生及催化,特别是形成有益于一些能够促进微观活力和促进创业知识溢出的制度激励结构,如知识产权制度、风险资本制度、技术商业化制度、利润分配制度、股权激励制度等。美国以硅谷和华尔街为代表,形成了以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相互联动的一整套发现和筛选机制。事实证明,这套机制具有强大的制度优势。强大的资本市场和科技创业浪潮帮助美国实现向创新经济的转型。1.2.2微观方面的原因

  1.市场结构与企业规模的变化。当前各国纷纷放松管制、降低税率,推动了经济全球化,以及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多样性,以及由此引起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得产业结构从高集中度向低集中度方向转变(Loveman andSengenberger,1991;Acs and Audretsch,1993)。市场环境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大企业掀起一股以缩小规模、集中核心业务为主要内容的企业重构(Corporate Restructure)浪潮,反映了大企业内部的组织创新和业务创新的内创业的兴起。美国大部分新企业是由大公司主动离职的雇员创立的,他们具有一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又有一定的积蓄。作为大企业内创业兴起的结果、中小创业企业由于经营灵活性,而比大企业更具市场适应能力。与成熟企业相比,创业型企业在生产要素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创业活动不仅增加了传统生产要素的投入,还增加了新生产要素――知识与信息,扩大了资源的范畴,比如知识、社会资本、创新能力、商业模型等。同传统工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相比,它们更侧重于资源的整合、技术的开发、组织的革新和行动的迅速反应,企业的竞争焦点转变为产品的创新性、多样化以及组织的灵活性。由于创业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和创新型的创业企业,成长速度很快,无疑会促进社会的技术步和生产率提高;同时,新创企业总是在不确定性中运行,生命周期短暂(大约3~5年)和生老更替频繁,优胜劣汰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都推动了经济增长。(2)劳资关系的变化。随着劳工关系的变化,去公司就业是不值得的。①劳资方之间的忠诚减弱了。工作40年能在退休时得到很好的补偿、已经被“人人为自己”的规范所替代,当雇员感到无法从雇主那里得到照顾,也就减少了对雇主的忠诚程度。②工作保障消失了。很多人选择就业、而不是创业,是因为能获得比较稳定的工资收入,而现在雇主可能仅仅为了节约开支、而雇员并无过错,就会开除雇员,这样,雇员的工作安全感就消失了。③雇主索取更多而支付更少。雇主往往通过让现有雇员干更长时间、而不是雇佣更多的员工来获得更多的利润。在过去四年中,GDP以8%的速度增长、而员工工资仅仅增长2%。④雇主越来越难以相信。非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与雇员曾经在课本上学到的伦理规范形成很大的反差,他们感到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活,没有多余的娱乐时间。很多想从被雇佣的境况中摆脱出来,走上试着自主创业的道路。

1.3创业型经济的重要性

1.3.1促进经济发展人们在信息不精确的条件下形成的预感或判断,难免导致供求不均衡以及资源配置不当的“失误”。创业者警觉地发现了那些“失误”,并从低价的地方购买资源,将其重新组合,然后以高价售出。因此,创业的过程,也是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也就推动了经济发展。麦克米伦和伍德拉夫(McMillan and Woodruff)认为,创业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扮演着中心角色,决定着改革的成败。 奥德里特施等(Audretsch etal)研究发现,在OECD国家的经济中,人们更加注重自我创业,企业正朝着小型化发展,将推动经济增长加速和减少失业。 全球创业观察(GEM)的研究表明,GDP增长差距的大约30%可以归因于创业活动水平的差异 拜格雷夫(Bygrave)通过实证研究指出,美国经济取得成功的秘密是其拥有一种创新与创业的文化,创业精神与创业活动是美国经济最重要的战略优势。  拉里•法雷尔(Larry Farrell)认为,发展创业型经济是打赢21世纪这场全球经济战争的关键。Audretsch( 2002)对OECD国家的统计分析表明:那些拥有较多小企业和创业活动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和较低的失业率,而小企业和创业活动较少的国家具有较低的增长率和较高的失业率。Baldwin(1995)揭示了制造业生产率增长中20%-25%来自于企业的进入和退出活动,也就是说,企业进入和退出推动公司分布和部门生产率的提高,尤其是那些有大量小公司主导的部门。

1.3.2增加就业岗位德鲁克发现,1965-1985年工作数量增长了1/2,从7100万增加到10600万个,而美国财富500强、政府机构、大型与超大型学校至少缩减500万个劳动机会,中小机构和企业却成为提供就业机会的源泉,而且它们许多是新创的企业。David Bireh( 1981)曾证实,美国超过80%的新工作岗位是由中小企业而非大企业提供的。 Balje and Waasdorp的研究显示,1997-1998年间,澳大利亚45%的新工作是由新创公司创造的;1994-1998年间,荷兰新创立企业和高速增长公司创造了新工作的80%(Bajie and Waasdorp,2001)。Davis Haltiwanger and Schuh发现,尽管大企业创造了53%的新就业岗位,与此同时也消减了56%的就业岗位。 Gallaghcr and Stewart和Storey and Johnson对英国的研究,也得出小企业创造了该国大部分新增就业岗位的结论。

1.3.3实现科技进步

21世纪是创业时代,各国的竞争聚焦在创业与创新水平上。创业是高新技术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和日益重要的推动力。而经济发展又会在更高层次上促进科技进步。(1)创业型经济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形态、表现为以创新为基础创业活动的全方位发展。创业型经济更依赖于创新、更易引发创新,创新是创业活动的本质,创新是创业型经济的基础力量。随着新经济时代知识研发与传播方式的更新,创新成为更普遍、更深入的活动。更多的人投入到创业活动中来,更多的现有企业通过内部创业活动开拓了新的事业。(2)创业型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方式、从微观到宏观形成促进有效创业的推进机制。从微观上看,在多样性、异质性、变动性的市场环境中,创业者为了促进盈利商业模型打造中成功率的提升,不断增强创业中的回应性、适应性、创造性。从宏观上看,企业适应市场环境的组织能力不断增强,行会组织、商会组织的作用也不断加大、大大提升了创业的组织水平;另一方面,政府在创业中的推动机制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也从如何规制转向如何鼓励和推动创业。这样,企业、社会、国家相互协同,形成创业活动有效的促进机制,体现市场自组织性和政府重要作用的创业推进机制已经成长起来。经济与科技的良好循环的系统得以建立。

2.创业型经济的基础理论:起源、本质及概念模型

2.1创业型经济的起源

“创业型经济”在熊彼特的长波理论中建立了其最直接的基础。熊彼特认为,“任何人当他实际上完成新的结合时,都是企业家”。找到产品要素的新结合是一个企业家的发现过程,它将促进经济的发展。这些“新的结合”会产生更好的方法去满足现有的需求或者创造新的产品,经常会使当前的技术和产品荒废掉(在一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中”)。因此,通过现存的供应者和对市场中提供的产品增长的全面需求(通过延伸经济活动的范围)这两个双重过程得到的市场份额,改革创新的企业家的公司将会成长。这样,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是建立在动态的、深思熟虑的企业家改变市场结构的努力,这个过程对改革创新和得到利益都是有利的。根据创造性破坏的观点,熊彼得明确地表达了他关于长波商业周期和经济增长的理论。商业周期被看做是改革创新的结果,这个结果是一个新想法的产生和这个想法在一个新产品、过程或服务中的执行,并且导致了国内经济的动态增长、就业的增加和改革企业的净利润的产生。经济发展进入标准化阶段,则预示着人员、实物资本的大量积累和专门化程度的提高。经济进入资本主义发展的工业化阶段,经济发展推动力则会发生质的变化。表现为经济发展主要由科技进步和知识积累所推动,知识积累产生于公司研究开发方面的努力(Peretto,1999)。舒米兹(Schmitz)提出了一个模型,指出创业活动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决定因素。在他的模型中,舒米兹(Schmitz)特别关注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模仿行为的作用。这一关注是由大量经济的发展经验所推动,表明革新企业家对发展所做的贡献不如模仿企业家做的贡献多。模仿企业家,指企业家模仿现有的行为并将其付诸实践,因此常常通过舒米兹(Schmitz)所说的通过执行学习的过程创造知识(Schmitz,1989)。可见,在多数生产、分配和增长理论中,企业家是作为创业型经济中最为基础的生产要素。因此,“企业家”作为独立核心生产要素的形成历史,实际上就是管理型经济转向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历程,也就是创业型经济的理论起源。

2.1.1企业家生产要素的非独立地位

学者们大多赞同企业家是经济中必不可少的要素。Lazear认为“企业家是现代经济惟一重要的角色”。奥地利学派甚至将企业家置于经济理论的中心位置。在经验上,已有许多学者就企业家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与更新的重要作用提供了系统检验。然而,尽管受到广泛重视,企业家始终没能作为一个独立概念进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框架。“企业家”概念在主流经济理论文献中甚至都很少被单独提及,而代之以“雇主”、“企业经营者”、“剩余控制者”等。奥地利学派强调市场作为一个过程的演化特征,市场随着交换收益的潜在信息的扩散由非均衡状态向均衡状态(Walras经济)收敛,这种潜在信息是通过企业家得以发掘的。然而,在信息充分的假设下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可以无成本地实现均衡,一些学者认为正是这种静态特征导致在均衡的实现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企业家在新古典框架里空间很小。另一方面,正如Bianchi & Henrekson评论说,“企业家”的各种定义大都缺乏分析上的可操作性,难以得出可检验的含义,这不符合主流理论就分析结论至少在原则上具有可检验性的要求。不难理解,那些无法被正式建模的想法通常不会引起广泛而持久的重视。在Coase之后,交易费用概念进入了新古典理论的分析框架,微观经济理论开始全面引入信息问题,现代企业理论由此发展起来。研究企业当然无法回避企业家,但在关于企业的现代讨论中,已经很少单独论及“企业家”概念,而代之以“CEO”、“雇主”、“企业所有者”、“剩余控制者”等。Coase(1937)将企业家视为“在竞争性体制中,代替价格机制而指挥资源配置的人”,他们是通过权威(authority)指挥生产的协调者(coordinator),实现特定市场交易成本的节约。Alchian & Demsetz则将企业家作为“中心缔约人”(centralized contractual agent),监督团队成员的生产行为,同时拥有剩余控制权并得到剩余收入以实现自我激励,企业因而是一个“监察装置”(policy device)。在Klein,Crawford & Alchian里,企业家的作用体现在通过纵向一体化的长期契约保护企业可占用的专用性准租不受合约对方机会主义行为的侵害。张五常进一步认为由于缺乏相应市场,很难获得中间产品的价格信息,于是在市场上通过产品合约得到中间产品(在市场上买)的成本就很高。这时如果有人组织并指挥中间产品生产者的生产行为(自己做)并相应支付工资,可能更为节约,企业就出现了,而那个组织者就是企业家。基于Grossman,Hart和Moore等建立的GHM框架则关注企业家式企业(entrepreneurial firm)事前剩余权利配置对专用性投资激励的影响。企业租金(事后剩余)产生于事前专用性投资,但是一旦形成专用性投资,专用性资产所有者就可能面临“敲竹杠”(hold-up)的威胁,因而事后谈判能力受损。因此,投资前就相关权利,特别是剩余权利配置而进行的事前谈判对实现事后剩余最大化的投资激励就有着决定性意义。国内的学者也开始试图以企业家为中心重新审视企业理论。关注企业家如何将各种分散的资源整合为企业,从企业家角度考察企业的创立、内部权利安排以及相关制度设计,在对企业家进行正式分析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2.1.2企业家“市场发现者”功能的确立

就奥地利传统看来,发现和运用市场(要素)信息是企业家最重要的才能之一。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企业家通过“生产手段的新组合”实现所谓的“创新”,对旧的市场秩序进行“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带来经济变革和增长,并获取相应的回报。创新有五种形式:采用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第73-74页)。显然,无论是何种创新,都离不开对市场信息的把握。在一轮创新完成之后,经济恢复到均衡状态,然后又开始新一轮创新,从而实现经济的发展。Kirzne着眼于对市场过程的考察。由于经济中的当事人并不能掌握所有信息,市场将经常性地处于非均衡状态,因而存在大量的低买高卖的市场机会。企业家就是那些“对变化着的环境或被普通人忽视了的机会保持机警的人”。正是企业家(由于掌握市场信息而)进行的这种套利(arbitrary)行为使得市场从非均衡状态趋近于均衡状态,从而在市场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Casson强调企业家就整合资源做出判断决策(judgmental decision),并因正确决策而获得回报(pp60)。他认为,在现实经济中,不仅信息是不完全的,不同的人获取信息的能力或者成本也不同。如果将决策权交给那些更具信息收集和判断能力的人,将导致更有效率的决策和更有效率的资源使用,从而实现更高的社会福利。Casson意识到企业家作为雇主可以从要素组合生产的生产力信息中获利。假设雇员彼此组合起来合作生产的产量大于其单独生产产量之和,如果只有作为雇主的企业家知道这一点而雇员仅知道其各自单独生产的产量,企业家就可以通过仅仅支付给每个雇员其单独生产时的收入而获取剩余或租金。在短期内,该剩余可被视为企业家超前判断(superior judgment)的回报,是一种垄断租金(pp337),这种“超前判断”是企业家最重要的特质。但在长期,其他企业家会受该租金的吸引而竞相收集相关信息,当知识或者信息逐渐扩散成为公共信息之后,利润就会消失。不同于奥地利学派,也有许多学者认为企业家的本质在于承担风险,代表人物是奈特。企业为了满足市场需要而进行生产,而市场需求是不可预期的,或者说存在不确定性。企业家组织生产,获得企业总收益扣除契约性支付之后的剩余,因此承担着经营风险。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企业家的“首要职责”是“决定做什么和怎样做”,其次才是任务的执行。于是,企业家就是在高度不确定环境中进行决策并承担决策后果的人。针对奈特对企业家的定义,熊彼特提出明确的反对。他认为企业家和资本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角色。前者“决定做什么和怎样做”,负责组织生产,后者才是实际上的风险承担者(没有预期到的变化对自己所拥有资源的市场价值的影响)。根据这种定义,企业家与经理是合一的,生产的组织及资源投入的组合要求不同于普通劳动力的技能来完成。就我们看来,从信息角度与从风险角度定义企业家并没有实质性的不同。正如Mises所说,由于不确定性的广泛存在,每个人都要面对并处理不确定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的行为人都是企业家”。对于资本家而言,决定将资本投入到什么项目本身就可认为是一种企业家行为,而做出这种决定当然又必须基于对市场信息的某种判断。另一方面,旁人观察到的企业家勇于承担风险则可能是由于他相对于别人拥有更充分或更为确定信息的缘故。企业家专注于发掘市场机会,便可能在事实上发现比其他人更多的机会,或者对同一个机会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信息,从而成功的把握更大。这样,企业家便会“表现出”比其他人更为风险偏好的特点。从现代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不确定性就是信息不完全,二者可以相互转换。事实上,将所有的企业家行为都归于信息或者归于风险也许有利于理论表述的彻底性,但对分析而言其实并无多少助益。对现代科学而言,能够进入标准分析框架的概念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2.1.3企业家生产要素的独立地位

也有一些学者试图将企业家纳入经典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之中。Lucas集中分析企业家的协调(coordinate)或管理能力。通过将企业家管理投入纳入标准的生产函数,其对产量的影响通过递增的凹函数得以实现。由模型可以得出一个企业家能力的临界值。禀赋低于此值的员工将选择成为雇员,高于此值的则选择做企业家。通过对模型添加更为丰富的结构,Lucas得出了所构造经济的竞争性均衡:最有才能的个人将去管理最大的企业,得到最多的利润。不过,Lucas并未对该临界值的具体含义做出定义,导致该模型所能得到的可验证含义非常有限。对此,Lazear用“平衡性才能”(balanced talent)来定义企业家。如果管理一个企业需要两种不同才能,擅长某一项才能的人将选择获得专业化收入,而两项才能较为均衡的人更容易成为企业家。Kihlstrom & Laffont集中分析企业家的风险承担能力。只要在主流框架里加入对风险的不同偏好,企业家就会作为风险承担者而自然产生。他们的模型非常类似于Lucas模型,不同的是个人之间的区别不是管理才能,而是风险规避系数。同样可以得到一个临界值,低于此值的人选择做企业家,高于此值的做雇员。进一步,风险规避程度又会受到财富禀赋的影响,因而初始财富高的人倾向于做企业家,初始财富低的人则倾向于做雇员。Holms & Schmitz集中分析企业家对盈利机会的把握能力。每个人都始终面临着潜在的盈利机会,但个人之间有能力上的差别。给定技术进步(市场机会),能力越高,每个时点上新建企业的质量就越高,产出也就越大(单位成本越低)。于是,个人会在选择管理既有企业与创建新企业之间权衡。个人能力低者选择前者,个人能力高者选择后者。

2.2创业型经济的本质

社会学家Reagan曾经谈到:“我们已经渡过了大工业和大公司的年代。但我相信现在是企业家的时代”。与管理型经济(managed economy)以经济均衡的稳定性、专业化、产品同质性、规模经济、确定与可预测性为特征不同,创业型经济(entrepreneurial economy)主要体现为经济均衡的变动性、灵活性、产品多样性、创新性、集群性。在理论上,创业型经济不仅关注新增长理论所强调的知识要素,而且强调管理型经济所忽视的创业资本(entrepreneurship capital)的作用。Audretsch & Thurik从基础力量(Underlying forces)、外部环境(External environment)、企业运营方式(How firms function)和政府政策(Government policy)四个方面刻画了创业型经济十四个不同于管理型经济的特征。在综合研究相关文献后,我们认为创业型经济主要具备以下几项特征:2.2.1生产要素以企业家禀赋为核心

  在本质上,企业家是拥有创意、管理技能、营销网络等关键性资源的中心签约人(central contractor)。依据自身拥有的关键资源,企业家与经理、供货商、银行、工人等签订协议,在支付给他们契约规定的报酬后,最终获得剩余收益或者承担损失。在传统的以资本、劳动力和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管理型经济中,企业内的生产和企业外的市场是相对稳定的。在创业型经济中,除了以上要素之外,知识(knowledge)或者技术(technology)作为一项新的生产要素也进入到某些行业的生产过程,并且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解释因素。然而,知识在本质上与传统生产要素不同,它具有高市场风险性、高信息不对称性和高交易费用的特点。知识作为生产要素进入生产过程,必然对企业家准确把握市场、准确识别知识的市场价值、有效管理和领导团队以及风险承担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在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家在创业型经济中比在管理型经济中发挥着更为核心和持续的作用。企业家在创业型经济中的核心地位还体现为以下事实:有相当一部分新企业是由雇员转变为企业家创立的。具有企业家潜质的雇员在企业内工作一段时间后,学习到企业运营的相关技能之后,就可能离开雇主自行创业。据统计,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500家小企业中,71%都是由那些从大型企业辞职的雇员创办的,其创意则大多来自原企业,或者直接复制原企业的生产方式。这在美国半导体和硬盘驱动行业的发展历程中尤为明显。该行业几乎80%的企业都是由从某个公司辞职的雇员创办的。我国的雇员创业同样活跃,根据2006年的《中国百姓创业调查》,在我国的创业者中,企业雇员占41.56%。

2.2.2新创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在创业型经济中,由于以下两个原因,新创立的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1.技术进步首先,随着技术的进步,制造业对规模经济的要求日益降低。其次,随着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革命性发展,资本和信息这类传统上不易流动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成本大为降低。这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其中企业竞争的范围日益扩大,面临的市场更为瞬息万变。第三,随着社会逐渐由工业时代进入后工业时代,市场需求逐渐由标准化产品向个性化产品分散。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灵活应对市场变化、为特定市场服务、用工制度更加灵活的中小型企业就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2.传统融资方式的限制当企业家掌握的关键资源不是实物资产,而是看不见的关于某种获利机会的信息或知识时,企业家的融资能力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在创业初期只能建立中小型企业。首先,企业家掌握的市场获利机会的交易存在“信息悖论”问题,这种高昂的交易费用导致企业家很难与资金持有人达成融资协议。买方由于不知道这一知识而不愿购买,但如果企业家为了获得融资而告诉买方这一信息,买方就已经无成本地获得了该信息。第二,银行作为市场资金的传统来源,其经营方式和理念是高度稳健性的。面对仅有创意、缺乏实物资产作为抵押的企业家的融资请求,由于难以控制企业家将资金投向高风险项目还是低风险项目,银行将收取较高的贷款利率,而这会打消原本想要从事低风险项目的企业家的融资意愿。最终,来向银行贷款的企业家都是从事高风险项目的,而银行根本不愿意对其贷款。这种逆向选择现象将导致所谓的“信贷配给”(credit rationing)问题,高风险的创业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第三,在创业型经济中,主要依靠自己把握获利机会进行创业的企业家面对着高度不确定性的市场。因此,银行即便能够准确地识别企业家类型,但考虑到创业型经济中几乎没有低风险的项目,也不会轻易贷款给企业家。2.2.3融资方式以风险投资为主

  前面已述,由于从事项目的高风险性,银行贷款作为传统融资方式不适合创业型经济中的企业。这使得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作为创业型经济中的重要融资方式应运而生。风险投资也可称为创业投资。根据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NVCV)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具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它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较多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一般通过由专业人员管理的风险投资基金进行。投资期限至少3-5年以上,投资方式一般为股权投资,通常占被投资企业30%左右股权,而不要求控股权,也不需要任何担保或抵押;相对于传统的银行贷款而言,风险投资是更为适合创业型经济中的企业。首先,银行贷款讲安全性,回避风险;而风险投资却偏好高风险项目,追逐高风险后隐藏的高收益,意在管理风险,驾驭风险。其次,银行贷款以流动性为本;而风险投资却以不流动性为特点,在相对不流动中寻求增长。第三,银行贷款关注企业的现状、企业目前的资金周转和偿还能力;而风险投资放眼未来的收益和高成长性。第四,银行贷款考核的是实物指标;而风险投资考核的是被投资企业的管理队伍是否具有管理水平和创业精神,考核的是高科技的未来市场。最后,银行贷款需要抵押、担保,它一般投向成长和成熟阶段的企业,而风险投资不要抵押,不要担保,往往投资到新兴的、有高速成长性的企业和项目。据调查,1999~2003年在美国上市的企业中,有一半企业是受风险资本资助的,其中IT行业受惠最大。而根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的最新报告,从2003年以来,中国内地不管在风险投资总量、风险资本规模、年度新募集风险资本规模还是风险投资强度上都在逐年增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风险资本就是新经济,没有风险资本就没有新经济。

2.2.4经济增长

以知识外溢和扩大竞争为主要途径与管理型经济通过传统生产要素加上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不同,创业型经济主要是通过知识外溢以及竞争加剧来促进经济增长的。1.促成知识外溢(knowledge spillovers)管理型经济的内生增长理论已经认识到,知识外溢能够导致递增规模报酬,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应该由公共部门来负责知识(如R&D)的生产。在创业型经济中,不仅知识外溢本身重要,其外溢机制也同样重要。与管理型经济关注如何激励知识生产不同,创业型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一个已经拥有某项知识的个人如何获得最高收益?答案是:创业活动。如果个人认为他在企业里的薪酬低于其拥有知识的市场价值,就可以选择创办一个新企业。通过这样的创业活动,知识完成了从原企业到新企业的外溢。2.增加企业数量,促进竞争

  创业活动导致企业数量增加,使得企业间的竞争不仅是同一市场内的产品竞争,还包括企业各种观念的竞争。同时,竞争的加剧还有利于专注于新产品开发的新企业进入市场。这都比管理型经济下的地区垄断更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3.促成企业间的多样化创业活动不仅导致企业数量增加,还会使得某一地区的企业类型增加。根据Jacobs的论述,丰富的企业类型导致地区内能够产生互补性的知识外溢,这种知识的正外部性会最终导致经济增长。

  2.3创业型经济的概念模型

近年来两个模型成功地解释了宏观经济领域的经济增长。相关模型结构由Wennekers,Thurik (1999)和GEM研究项目提出的。

2.3.1 Wennekers和Thurik模型

Wennekers和Thurik1999年建立了有关创业活动与经济发展的模型,如下:分析层次创业条件创业关键要素创业效果

  精神投资

  个人态度层次技能个人财富自我实现文化制度行动

  公司商业创业层次文化进入新市场公司业绩

  创新经济形势

  宏观多样性层次竞争 选择经济发展竞争力

  图1: Wennekers和Thurik模型

  重点讨论了“个人层次、公司层次和宏观层次”这三者之间的转换过程和所需条件。具体而言,创业活动产生于个人层次,创业由个人态度或动机、技能和精神禀赋所引发。但是个体企业家的创业动机和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社会文化制度、商业环境和经济宏观形势。公司层次是个体企业家将创业能力和抱负落实为新创企业这种行动。在国家层次,所有创业活动形成了“竞争实验,新思想和首创精神”的结晶体。竞争的结果是企业优胜劣汰,市场呈现多样性和灵活性;同时,创业活动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得优胜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并最终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宏观层次和个体层次相互联系,其中重要的是对个体企业家的反馈机制--企业家能从自己和他人的成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态度,提高技能(Caree and Thurik 2002: 19–20)。

2.3.2全球创业观察(GEM)概念模型

全球创业观察(GEM)概念模型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大公司为中小型公司创造市场机会的成功经验,以及创业作为推动宏观经济发展和完善的主要机制,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一般环境条件

  •开放程度(对外贸易)•政府(国际地位)•金融市场(有效性)•技术和研究开发(程度、密度)•基础设施•管理(技能)•劳动力市场(灵活性)

  主要的现有公司(第一经济)

  中小企业(第二经济)

  社会、文化、政治氛围

  创业环境条件•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教育和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环境和专业基础设施•国内市场开发程度•实体基础设施的可得性•文化及社会规范

  国家经济增长(GDP,工作机会)

  创业机会

  创业合成

  创业能力•技能•动机

  图2全球创业观察(GEM)概念模型图2的上半部分反映了大型现有公司的地位和作用。基于国家环境条件,大公司,逐步对国际贸易市场的融入,可以促进自我扩张和成熟。通过技术扩展和分立,大公司在经济上的成就,将为中小型企业(SMEs)创造新的市场机遇,为母国经济创造更大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为SMEs在供应网中的融合,等等。因此,母国公司是否能抓住这些机遇,很大程度是取决于竞争的存在和有活力的SME部门。

  图2的下半部分揭示的是第二套推动经济增长的机制:创立和发展新企业的创业活动的地位和作用。创业活动是在一系列环境条件的背景下进行的,可分为两部分:(1)创业机会的出现;(2)追逐机会的创业者的能力,动机和技能。大型现有公司在经济上的成就为新兴的小型企业创造利益机会,与此同时,这些小型企业也会促进大公司的利益获得。例如,以作为有竞争力和可信赖的供应商的方式,SEMs为世界各国的大型公司提供了竞争的优势。

  3.创业型经济发展的美中概况

美国是最大的创业型经济强国,中国是创业型经济发展的主要新兴经济体。硅谷模式是美国创业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典型,分析其内涵、种类和成功要素,联系中国创业型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挑战,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3.1美国创业型经济典型模式:硅谷模式

蒂蒙斯在《战略与商业机会》(1999年出版)一书中指在过去的30年里,“新的创业一代彻底改变了美国和世界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并为未来的几代人设定了‘创业遗传代码’。”它将比其他任何一种推动力量更能决定美国和整个世界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并将继续成为下一世纪或几世纪的领导力量。”创业革命催生了创业型经济的诞生。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创业型经济诞生是创业革命中新创成长型中小企业推动和既有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内部创业推动的结果。而硅谷模式则是美国创业型经济模式的典型代表。

3.1.1硅谷模式的历史由来

硅谷和斯坦福大学是两个关系密切的名词。硅谷,单纯从地理位置上看,她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是一块从旧金山绵延到圣何塞市,南北长约50公里、宽约16公里的广裹而平坦的土地。从硅谷经济发展的历史上看,硅谷与她所在神奇沃土的高科技经济有关,硅谷就取自于半导体的“硅”,是高科技创造了硅谷,因此可以说硅谷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高科技经济概念。1874年,一位美国前国会议员斯坦福来到加利福尼亚买下了一大片土地,并捐出一块面积约8800英亩的土地和2200万美元,用来筹建斯坦福大学,并规定学校的土地不得出售。1891年,斯坦福大学开门迎接第一批学子的到来。斯坦福先生主张大学教育应学以致用,培养能自我成功和在现实中有用的人才,主张课堂与实践、书本与实验室并重,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应该将知识运用到为社会服务的实践中去。他还鼓励教授在学校教书的同时到企业兼顾问,了解现实世界的需要。他的办学宗旨成为斯坦福大学的优良传统,也为硅谷未来的成功播下了种子。时下,硅谷中大概70%的公司是斯坦福的学子直接创办的或者跟斯坦福关系密切。被誉为“硅谷之父”的弗里德里克•特曼教授,是斯坦福大学教授、工程学院院长,还担任过副校长。1951年,特曼教授倡导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高新技术园区—斯坦福工业园,这可以说是硅谷的原型。斯坦福工业园创立后,因为土地不能出售,于是大学采取土地出租的变通措施,为人园企业提供便利。截至1955年,园内共有7家公司,1960年,增至32家,1970年达到70余家,全部是高科技企业,园内公司共有雇员2500多名,总共租出土地650英亩,每年给斯坦福大学带来600多万美元的租金收人,这为学校的科研机构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特曼教授倡导的工业园计划取得了初步成功,为日后硅谷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学研究试验室与工业园区内的公司之间的技术转移,推动了科研成果的商品化;教授等科研人员、大学生与企业的结合,加速了高新技术的发展;斯坦福大学源源不断地向工业园区输送高素质的大学生,同时工业园区和园中的风险投资基金也为学子们创业提供了资金支持,他们成功地创办一家又一家高科技企业。于是,硅谷的高新技术产业就围绕着斯坦福大学向四周蔓延开来,终于造就了硅谷今日的辉煌。仙童公司、仙童精神和硅谷裂变模式。1947年,威廉•肖克里与另两位科学家合作,在著名的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贝尔实验室发明了半导体晶体管,1958年这三位科学家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1954年肖克里毅然离开了贝尔实验室,回到母校斯坦福大学附近—硅谷来创业,与8名年轻的工程师共同创办了肖克里晶体管实验室,并成立了肖克里晶体管公司。令人遣憾的是,肖克里虽然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但在公司管理方面的才能却远不如他在科学研究上的才能,公司几年下来没有太大的起色,于是充满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的8名年轻人集体总辞职。随后他们合作创办了现在家喻户晓的仙童公司,他们中名叫罗伯特•诺伊斯的合伙人出任公司副总裁兼总经理,这是第一次裂变式的发展。他们对肖克里的背判开创了硅谷核裂变式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道路。1961年,他们8人中的4人包括薛尔顿•罗伯特离开仙童公司,创办了安纳克尔公司,这制造了第二次裂变。1964年,他们中的兰赫尼又创办了联合碳化物公司,四年后,罗伯特•诺伊斯与8人中戈登•茅尔又合作创办众所周知的英特尔公司,从这些后来创办的公司中又分裂出一系列的公司。据说,一次在美国召开的半导体学术会议上,出席会议的400多名代表中有380多位先后在仙童公司工作过。以仙童公司为起点的这种类似核裂变式的公司衍生模式是硅谷地区推动高科技发展的典型模式,也称之为硅谷裂变模式,它是造就硅谷辉煌之旅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硅谷区别于任何其他工业园的显著特点之一,还是硅谷精神具体而现实的生动体现。目前的硅谷是技术多元化的经济,其计算机硬件和存储设备、生物制药、信息服务业、多媒体、网络、商业服务等行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硅谷已突破了自我驱动的发展模式,通过吸引全球的资金和人才以及出口技术产品,形成了同全球经济高度互动的经济模式。硅谷的迅速崛起仅仅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它所开创的高技术区已成为高技术研究开发的一种重要形式,被称作硅谷模式。

3.1.2硅谷模式的种类

1.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Stuart W•Leslie和Robert H•Kargon在其论文《推销硅谷:弗里德利克•特曼的地区优势模式》中探讨了作为地区优势发展的硅谷模式的起源及其在美国其他地区与其他国家复制的努力,并就特曼意义上的硅谷模式的内在构成做了精辟的分析。作者指出,“硅谷之父”弗里德利克•特曼(Frederick Terman)构想的这种旨在建立学术界和产业界之间异不寻常的伙伴关系的地域优势模式造就了今天的硅谷,这或许为新泽西州、德克萨斯州和南朝鲜的高技术产业集群提供了一个更适宜的发展向导。但特曼在尽力包装和推销他的硅谷创意的过程中,却忽视了他的成功经验中的某些至关重要的教训。首先,特曼过于夸大研究型大学的作用。特曼认识到,无论对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加强研究开发与市场的联系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他极力在他的同事和学生中宣传一种技术企业家文化,并通过资助他的几位学生创立高技术公司来建设一个“高技术创业家社群”。他坚信,像斯坦福那样的研究型大学,即使不是作为刺激和维持地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充分条件,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然而,他低估了说服相互竞争的公司为支持共同的研究目标而携手合作的艰难。特曼试图再造硅谷的努力突出了他所唯一能够想象的、作为地区发展的硅谷模式的局限性。由于长期置身于没有商界直接经历的大学生活之中,尽管他曾作为几个高技术公司的董事,而且也精明地在许多公司投资过,特曼还是过分强调了研究型大学在硅谷方程中的作用。的确,在确立整个地区以横向结合(horizontal structure)和集体学习(collective learning)为特征的硅谷模式中,斯坦福大学作出了原创性的探索和努力。然而诸多努力表明,创造著名企业和名牌大学之间,或者甚至著名企业和新办大学之间合力效能是十分困难的。其次,特曼倾向于假定,对斯坦福有益的做法对硅谷也是有利的,反之亦然。他没有充分考虑这种共生现象与冷战早期那个特定环境的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关系。城市历史学家杰•法得莱正确地总结说,“斯坦福工业园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样板式的设计和它对高技术产业的贡献,而且也因为它是在适当的时间扮演了合适的角色”。如果在斯坦福的学术规划中和在它周围的工业社区建设中缺少巨额的联邦投资,其中大多数是来自国防方面的技术订货,不论斯坦福还是其周围地区的高技术创业型公司都不会有那么大、那么快的发展。特曼和他的产业伙伴们只是充分地利用了这些资源,他们并没有创造它们。在指导其他地区如何从他们的经验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特曼鼓励那些地区着力建造他在硅谷中培育起来的“技术专家社群”,而没有考虑各地具体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差距。事实上,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联邦机构已不在可能为科学和工程研究计划预支巨额资金。此外,特曼不承认斯坦福和硅谷相互协调、互动发展或许是因为它们一起成长壮大,渐渐地相互调适而进入它们共同的竞争环境之中的缘故。事实上,从50年代的微波电子技术产业开始,到随后几十年的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其他新兴产业发展中,斯坦福和硅谷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密切的互动合作,每一方帮助另一方找出其在科学和技术领域中的发展空间,而且当它们之间在空间上确定了相对稳定的关系之后,一种使工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受益的关系和体制将会持续乃至进一步发展。最后,特曼在重造硅谷的努力中所遭遇的困难和问题表明,将硅谷模式理解为动态系统远比静态模式要好。就在特曼分别在新泽西州、德克萨斯州和南朝鲜推销他的硅谷创意的同时,硅谷模式自身也已以几种重要的方式变化着。微电子技术正取代微波电子学,而且将为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技术以及生物技术所取代。商业市场正在迅速地超越军事需求,小公司正在做大,与之同时,国内国外的跨国公司正在硅谷兼并地区公司或者设立技术创新机构。硅谷已从特曼时代最辉煌的高技术生产中心演化成一个知识生产和技术创新的中心,一簇R&D实验室,而且硅谷建立了一个和同外部世界及他们相互之间有同样多的联系的社群网络,在那儿,大多数实际的制造活动在进行着。Stuart W•Leslie和Robert H•Kargon只是展示和分析了产业界和学术界互动合作的硅谷模式在具体实践中的困难和问题,并只是对特曼意义上的硅谷模式进行了评价,却没有把这种互动合作放在体制的视角中加以分析。

2.“地区文化与竞争优势”模式

伯克利加利福亚大学的安娜李•萨克森宁教授多年来一直在研究硅谷的特性,她指出:“仅仅拥有硅谷的基本因素并不意味着就能创造出该地区具有的那种活力。事实证明,那种认为‘科学园区+风险投资+几所大学=硅谷’的观念是完全错误的。”其他地方也可能拥有一流的大学,但是似乎只有斯坦福培养出来毕业生才人人都创办了公司。其他地方也可能悄然出现了一些风险投资基地,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同桑德希尔大街每个季度吸引将近10亿美元的投资额相匹敌。这一数字甚至还不包括该地区数千家以技术公司为服务对象的律师事务所、猎头公司、公关公司和营销机构等其他商业基础设施的投资额。这些只是硅谷拥有的最显而易见的因素。要仿造那些无形的因素,难度要大得多。这些因素包括鼓励风险尝试和宽容失败的传统;以购股权为中心凝聚在一起的流动人才库;以及那种激励包括上至高层管理者、下到普通编程员在内的每一个人的创业精神和开放体制。据介绍,萨克森宁在80年代写硕士论文的时候,原来的主题是想论述硅谷为什么将走下坡路,因为那里的生产成本变得越来越高。但后来的事实表明硅谷的收益增长得更快,这引起她深思,她试图去理解这个迷,就写出了《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以期对造成美国这两个主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发展差异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作深刻细致地比较分析。这本书在1994年一出版,就引起了各地区发展政策制定者和业内人士的极大关注,原因是,尽管128公路地区与硅谷开发着相近的技术,在同一市场上活动,结果后者蒸蒸日上,前者却逐渐走向衰落。在80年代前,128公路周围的高科技遥遥领先于硅谷。但是80年代后,硅谷超越了128公路。特别地,128公路地区有两所著名大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又有充足的资金——波士顿靠近纽约这一美国金融和商业的中心。这种现象的确令人深思。在《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中,萨克森宁令人信服地证明,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硅谷和128公路地区各创新主体生存和发展的体制环境和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硅谷之所以能与128公路地区有效竞争,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硅谷营造了一个打破高技术公司之间、以及高技术公司与金融、教育、法律服务公司等各类机构之间界限的社群网络。她认为,只有灵活的社会组织体制的创新才能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萨克森宁接着分析了两地的公司组织结构和体制。她说,128公路地区的大公司具有分散的自给自足的组织结构,他们偏重于在企业内部孤立地进行技术改进,而对市场信息的重要性往往熟视无睹,并且在实验和学习中缺乏自由全面的讨论。128公路周围的公司,比如王安公司,Digital,Prime Computer等等,大而全,多数自成体系,配件公司间相互不通用,实行一种封闭式的生产方式;与此相反,硅谷的企业家们摒弃传统的企业模式,它们力图把企业建成一个“自由人联合体”,鼓励每一个雇员把共同的技术创新目标转化为自己的个人追求,大胆地进行技术创新和创业学习。同时大多数公司实行灵活的工作制,并让雇员拥有一定的公司股票。在硅谷,高技术公司几乎都不是大而全,而是比较专业化,不同公司生产的部件兼容性强。这种开放型的生产有利于快速的技术创新和工艺改造。由于硅谷却创造了“一种组合和重新组合的非常灵活的公司网络”,新技术和新措施在硅谷传播和推广得十分迅速,从而使硅谷的高技术公司总能赢得新的技术优势和市场机会,例如,硅谷的个人计算机技术就使得设立在128号公路沿线的数字设备公司、通用数据公司、王安电脑公司和其他一些公司的处境很被动。优越的体制和便携的创业方式为硅谷的高技术公司吸引了大批有创新意识的技术专家和营销高手,尽管后者的房地产售价远高于前者,但却丝毫没有影响硅谷强大的吸引力。萨克森宁还分析了两地的文化差异。128公路地区的新英格兰传统使这里等级森严、僵化、保守,硅谷则没有旧的框框限制、人们不拘小节、蔑视繁文缛节,因而造就了一批勇于进取和敢于冒险的人。这种轻松随意的文化环境使他们得以共享理念并迅速行动。硅谷公司间的技术和信息传递速度比美国其他任何地方都快得多,这主要得益于人们之间建立起来的种种非正式的交流途径和方式。萨克森尼安的研究已接近于我们要讨论目标,她认识到体制和文化因素对硅谷成功的意义,但她把视角过多地集中到具体公司的结构和组织体制的变化之上,而对硅谷整体发展意义重大的产学互动体制重视不够。再者,她把硅谷的成功笼统地归因于“硅谷文化”。文化一词太虚泛了,可以把我们尚不理解的因素都装在里面,因而她对许多现实中的创新活动和机制解释得不很清楚。

3.创业“栖息地”的模式

近年来硅谷人喜欢把硅谷看做是高技术创业型公司的“栖息地”(Habitat)。用一个生物学的架构来透视硅谷现象,的确耐人寻味。栖息地原指动植物栖生之地。动物之所以来此栖息是因为环境适宜,环境包括了复杂的因素,比如气温、湿度、植被,还有许多尚未了解的因素。把硅谷说成是高科技创业型公司的栖息地,展示了创业过程的复杂性与系统性。按照这种观点,硅谷作为高科技企业的栖息地,至少包括了以下七个方面的因素。(1)硅谷公司的生产结构是开放型的。有关萨克森宁关于公司组织结构和运行体制的比较的观点正是这种开放型组织的体现。(2)硅谷人才流动频繁,跳槽的情况常有发生。听说某人原来在3Com工作,后来跳槽到另一个公司。两年后又想回来,但觉得有点不好意思。3Com公司的人说,没有关系,我们非常欢迎你回来。这在其他地方恐怕就比较难了。在硅谷,有时候换公司你都不用换停车场,因为停车场的这边是你原来工作的公司,而对面可能就是你将要去的公司。随着人才的流动,是信息的流动和知识的传播。(3)加州法律环境较为宽松,使跳槽变得容易。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各州法律并不相同。一位法学专家指出,美国各州都有商业秘密保护法律。雇员受雇时,要签一个保证书,防止将来跳槽时商业秘密被泄露。在其他州这一法律的执行过于严格,使得原公司比较容易告成跳槽的人。但在加州却不是这样,一般不太容易告成。(4)硅谷人允许失败。在硅谷失败了不丢脸,一家公司没干成,再去干另一个公司。在硅谷常听到一句话:It's OK to fail,即失败是可以的。硅谷对失败的宽容气氛,使得人人都想跃跃一试,开创新企业,这也对不想试的人造成压力。而在其他许多地方,失败了会遭人白眼。(5)硅谷人的生活和工作观是“活着为了工作”(Live to work),而在其他地方,则是“工作为了活着”(Work to live)。硅谷人是工作狂。工作本身是乐趣。创业本身是目标。百万、千万、亿万富翁们穿的是牛仔裤,吃的是比萨饼,喝的是可乐。他们的消费与他们的财富相比小得不成比例。(6)在硅谷工作的外国移民特别多。美国已是移民国家,硅谷尤其吸引新移民。在硅谷有两种新移民最多,一是印度人,一是中国人(包括来自台湾和中国大陆的)。“IC”本来是集成电路的英文缩写,在硅谷它成了印度人(Indian)和中国人(Chinese)的英文缩写。这些新移民的加入,事实上为硅谷引入了技术创新、观念更新和市场开拓的生力军。(7)美国的NASDAQ股票市场为硅谷公司上市创造了有利条件。绝大多数硅谷公司上市时还都不赢利,因此没有资格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但硅谷的NASDAQ市场为这些公司上市开了方便之门。公司上市既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筹措资金,又可以成为激励创业者的主要动力。正是得益于上面这些因素组构成的独特的创新文化和创业环境,硅谷才成为创业者的“栖息地”。因此,硅谷模式的实质就在于它所具有的鼓励创新和创业的文化和体制。

3.1.3硅谷模式的成功因素

斯蒂文•利维在美国《新闻周刊》上发表文章说,构建一个“硅谷”的基本要素是:(1)一个大型研究机构。这是“硅谷”建设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2)至少有一个取得重大成功的故事。一家著名的高技术创业型公司的出现不会遮挡高技术小公司的光辉,相反,它会把世界级的优秀人才吸引到新“硅谷”来,而且还会形成一股激励人们开创自己事业的高经叛道的潮流;(3)人才;(4)风险资本;(5)基础设施;(6)正确的观念。硅谷最有价值的财富是它的思想观念,这是两类行为特质的强有力的结合:一类是对于把公司押在高风险的新思想上——满不在乎的、最初的芯片制造者们的那种莽汉和孤注一掷的大赌徒类型的狂妄自大;另一类是早期电脑黑客们的文雅地起破坏作用的高科技理想主义。他说,这种观念是许多想成为硅谷的,尤其是美国以外的地区所缺少的。不过,人们也确实很难克服数百年来所形成的尊崇硅谷所不屑的观念的传统:厌恶风险,永远效忠雇主,心甘情愿地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下工作。从硅谷设想开始在斯坦福大学及其周围开始着手实践时起,人们就发现,构成硅谷的成功要素是十分明显的。一个与产业界有密切联系的实力雄厚的研究型大学和高技术创业型公司集群、崇尚技术的文化氛围、进取型的风险资本市场、扶持型的政府组织和政策、宜人的气候等等,都是硅谷在高技术产业领域创建惊世伟绩所不可缺少的。

1.著名大学是硅谷诞生的摇篮与衍生力

斯坦福大学是硅谷诞生的摇篮,正因为这一知识和人才的聚集地,最终孵化和造就了硅谷。台湾籍女作家邓海珠认为,硅谷于50年代初具雏形,斯坦福大学是一个重要因素,斯坦福研究“园区把大学与工业结合,形成理想的科学园区模式,新竹园区也是采此观念。由斯坦福园区慢慢向南扩大,就形成了今日的硅谷。”英国学者Nicholas Valery在其书《工业创新》中认为,斯坦福大学是硅谷的成功之源。硅谷的奠基人特曼劝说斯坦福大学把一片桃树林变成校园型的工业区。斯坦福工业区如今是加州最大的制造商惠普公司和施乐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PARC)的所在地。时至今日,斯坦福大学仍是硅谷发展的引擎,每年新创立的企业同它培养出的工程学和商学毕业生几乎一样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认为,硅谷“附近两所大学的斯坦福大学和伯克利加州大学的教授和大学毕业生在建设充满活力的新创办公司中起着重要作用。好的大学也许是发展新工业中心的必要条件”。雅虎创始人之一的杨志远就是被“工程师创造硅谷,斯坦福创造工程师”这句话打动而进入斯坦福大学获得电机工程学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斯坦福大学工学院的一座楼里先后诞生了三家著名公司:太阳微系统(SUN)、硅图(SGI)和思科(Cisco)。太阳微系统的英文SUN就是斯坦福大学网络(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的缩写。需要指出的是,斯坦福大学并没有“校办工厂”或“校办企业”。它办的工业研究园区当年象征性的价格出租给创业公司。它的技术专利办公室只是帮助教授申请专利。学校的几十亿美元的基金交给一个资本管理公司做多样化投资以分散风险,其中只有很小部分投在风险投资公司,但大学不参与所投资企业的管理。在这个意义上,学校并不经商。学校的基金主要来源于校友和成功企业家对学校的捐赠。虽然斯坦福大学是硅谷形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和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是它还不是决定性因素。在斯坦福大学建立研究园以后,美国有几十所大学也仿照这个模式建立了自己的研究区,但基本上没有起色。迈阿密大学的研究区甚至连一家企业都没有吸引过来。最有可能和硅谷抗衡的是波士顿128公路地区,它附近有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但是,起步较早,智力条件或其他条件较好的128公路地区,却远远落后于硅谷。可见,在这后面还有更深层的因素。正如加里•贝克尔所指出,“好的大学也许是发展新工业中心的必要条件,但仅有这个条件还不够。拥有科技力量很强的大学的其他地区(如厄巴纳伊利诺伊大学)没有很多高技术公司。”

2、政府国防军费拨款成为初始动力

军事拨款对硅谷早期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40年代,圣克拉拉谷还是农业区,主要以杏和核桃园闻名。那里除了少数小的电子公司以外,唯一的地方工业就是小型食品加工和配送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随后的冷战重绘了美国经济的蓝图。战争吸引了众多的人们来到旧金山湾加人到军事工业当中。联邦政府通过引导资源流向大学实验室,发展军工技术来刺激新的行业和地区的发展。斯坦福大学的科研人员,作为国防和航天合同的主要受益人,成为加利福尼亚北部经济转型的先锋。他们在雷达、固态电子学和计算机方面的开拓性研究,促使技术和供货在当地集中,这吸引了一些成熟公司,并促进了新企业的形成。创业和技术进步的过程初由联邦政府资金支持,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才开始自我维持,其时硅谷作为美国电子创新和生产中心的地位也已确立。1932年成立的里顿工程实验室,后来渐渐发展成为里顿工业,成为军事电子系统的主要生产者,万瑞公司生产的速调器在战争中成为美国地对空和地对海反潜艇雷达的核心部分。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坦福大学的大量教学科研人员被征用到东部参与军事技术研究,而这一地区的公司则主要为军方生产战争器材,如坦克、装甲车、通讯设备等。走101公路经过山景城,就会看到广阔的海空军基地Moffett FieLd,巨大的机棚、广大的停机坪,还有世界上最大的风洞实验室。这一大片地方是属于联邦政府的,除了空军地外,还有航太总署的单位,以及马丁洛克希德公司。里士满、奥克兰和通往太平洋的大门旧金山,拥有便利的军事装备和工业中心,仅莫非特海陆空军站就吸引了好几千的军事人员。早期的硅谷是由国防工业带起来的,军事拨款在硅谷发展早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的一个时期中,美国国防部购买了硅谷的芯片总产量的4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防技术逐渐商业化,由政府和民间共同开发、使用和经营,如快捷公司的集成电路就是应国防之需而做的,后来才找到消费市场,应用在手提收音机、助听器、电脑等方面。此外还有移动通讯、互连网、VCD、DVD等产品都是源于军事科研成果。1959年,仙童公司获得1500万美元合同,为“民兵式”导弹提供晶体管。1963年仙童公司又获得为“阿波罗”宇宙飞船导航计算机提供集成电路的合同。1958年到1974年间,五角大楼向硅谷的公司采购了10亿美元的半导体研究成果和产品。在20世纪70年代风险资本开始兴旺之前,联邦资金对硅谷创业和技术进步的推动是不能怀疑的。当然,关于军事采购在美国半导体产业的起源和发展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的争论,持续不断。抱怀疑态度的人们指出,许多军事研究资金,事实上都在命运不佳的项目死胡同中浪费掉了。当然,军费的支持不是硅谷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同样受军费支持,甚至更多支持的波士顿128公路地区,最后却远远落在了硅谷后面。对此,萨克森宁认为,“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虽然战争和电子研究及生产的军事资金的大量流入改变了这两个地区的状况,但是不同的起点决定了它们未来发展的轨道,硅谷的先驱者们试图通过复制波士顿的技术来克服本地区工业发展较晚的缺点。但在努力模仿这一模式的同时,他们不知不觉地改变了它。这个地区的建立者没有受到先前工业传统的束缚,创立了有自己特色的技术区域。”从这里是否也印证了一条道理,这就是“过去没有”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情,也许是一个地区后发展的一大优势。

3.风险资本成为硅谷企业孵化力

高技术不仅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而且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没有大量资本的支持,就不可能开发出高技术及其成果,更不可能把这些技术和成果产业化。如果说,硅谷早期高技术产业的形成是主要靠军事研究经费和国防采购支持的话,那么硅谷中后期到现在的发展则主要靠风险资本的支撑。福里斯特认为,“企业资本家对硅谷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西海岸的风险资本,往往比较充裕。的确,这就是在这方面占首位的硅谷之所以能够起飞的一个原因。”萨克森宁也说,“风险资本产业是这个新兴行业崛起的经济引擎。风险资本家们不仅是其关键的资本来源,而且也是当地社会及职业系统的中心人物。”然而人们在谈论硅谷时,往往注重的是硅谷的高技术及其产品,以及高技术企业家非凡的表现,而忽视隐藏在台后的风险投资家。而正是这些风险投资家以其对未来市场的洞察,对现代金融工具的掌握,并与高技术企业家的联手,才推动了硅谷经济的腾飞。可以说,没有风险投资家、“天使”投资人、战略投资家和投资银行家参与,就没有硅谷高技术企业家的成功。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政府联系出台鼓励投资和对中小企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了风险投资的发展,投资逐步取代军费成为硅谷创业者的主要来源,而大学也与产业之间形成了更为开放和互惠的纽带。风险投资具有资金放大器功能,为硅谷高技术产业化提供了资金支持。据对硅谷的一项调查表明,70年代以后成立的风险企业,有30%把风险资本作为主要创业资金来源,15%的企业则表示,在头5年中,风险资本是他们最主要的资金支持。苹果、英特尔、太阳、思科、恒心等一批批著名电子企业都是得益于私人风险投资。到90年代初期,硅谷已经吸引了60多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帮助创办了1700多家高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具有孵化器功能,硅谷企业提供管理等增殖服务。正如萨克森宁所说:“风险资本家们为注资的企业带来技术技能、操作经验和行业接触的网路以及现金资本。硅谷的风险资本家们卷入企业的程度是不同寻常的,他们在经营计划和战略方面为企业家出谋划策,帮助寻找共同的投资者,招募重要的经营管理人员,并在董事会中供职。”这就是说,风险投资不仅给新创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而且风险投资家往往还要运用自己的经验、知识、信息和人际关系网帮助高技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开拓市场,提供增殖服务。在硅谷,高技术知识与金融手段交叉,股票市场与技术市场融合,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联手已成为推动该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纽约,货币由专业金融公司来管理,而在硅谷,风险投资家们更倾向于创建新的公司,然后再把它卖出去。他们的投资一旦出了问题,他们定会参与其中,给予帮助。同时,硅谷的风险资本产业不是开始就有的,而是在原有的技术公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不是反过来。此外,硅谷不仅建立了与风险投资相关的健全的法律制度,高效运作的风险资本市场,以及多样化的中介服务机构,而且还建立了联结政府与风险投资机构、国内风险投资家与外国投资家和外国金融机构交流业内信息,规范同业经营行为的自律组织。4.高科技产业的聚集力哈佛大学波特教授认为,群是长期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群中的企业能够获得范围(Scope)经济收益。专业化的要素可更方便的获得,互动的增加可使创新更加容易。技术的不断溢出给别的企业带来利益。近年来的研究也表明,在“簇集型”(Clusters-Places)和“社群型”(Cummunities)的条件下,经济的成功容易发生而且持久。硅谷和好莱坞属于前者的代表,而犹太人和海外华商属于后者的代表。这就涉及到硅谷成功的又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硅谷高度集中的产业密度。产业集聚(Industrial Cluster),是创新因素的集聚和竞争动力的放大。波特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从世界市场的竞争来看,那些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品,其产业内的企业往往是群居在一起而不是分居的。群聚区能够提高生产率,能够提供持续不断的公司改革的动力,促进创新,催发新企业的诞生。首先,产业集聚有利于提高生产率。同一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能够使得厂商更有效率地得到供应商的服务,能够物色招聘到所需要的员工、能够及时得到本行业竞争所需要的信息,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得配套的产品和服务,并在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方面提供降低成本。这些都使得群聚区域内的企业能够以更高的生产率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有利于其获得相对于群聚区以外的企业更多的竞争优势。其次,产业集聚有利于区域创新。产业集聚是新企业诞生的催生婆。集中的顾客群降低了设立新企业的投资风险,投资者容易发现市场机会,创业者容易发现产品和服务的缺口,受到启发建立新的企业。企业所需要的设备、技术、信息、员工等都能在区内解决。同时,集聚促发了企业家的集体学习和同业之间的非正式交流。再次,产业集聚有利于竞争。竞争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产业集聚带来和加剧了同行业企业间的竞争,优胜劣汰,促进企业发展。当然,产业集聚同样有利于企业间的合作。5.创新成为硅谷经济的核心硅谷长盛不衰,其奥秘何在?创造是人类精神之本、力量之源。硅谷的增长是由创新驱动的。有人说硅谷是“成功的家园、创新的沃土”。“创新已成为20世纪末工业的信仰。经营者把创新看作是增加利润和市场份额的关键。”创新不仅打破了旧的模式,而且其回报远远超过一般商业行为。美国对17项成功创新的调查表明,其整体平均回报率为56%。而过去30年间,所有美国商业投资的回报率为16%。专家们普遍认为,硅谷的成功诀窍不是芯片,不是软件,不是电脑,而是创新,不断地创新。硅谷聚集了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形成了创新的观念和风气,建立起了创新的制度和环境。正如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弗•梅耶所说:“硅谷产出来的令人兴奋不已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使硅谷闻名遐迩,但这远不是硅谷最引人入胜的地方,硅谷最精彩的东西是其增长和创新的工作方式与精神。这种增长和创新的工作与精神源于惠普公司,并在硅谷这一独特的环境下日复一日逐渐强大起来。”钱颖一教授指出:“硅谷这块土地原以农业为主,特别盛产大樱桃,直到20世纪70年代还到处可见樱桃树。在外人看来,硅谷是高科技的圣地。但是从来没有人或政府定义过什么是高科技,或高科技含量。硅谷是变化的,60年代硅谷的主导产业是半导体,70年代是处理器,80年代又是软件,90年代则是互联网。硅谷是变化的。”“硅谷也不是永远增长,整个创新过程是一个新陈代谢、时起时伏的过程。”1999年,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访问了美国的硅谷,他在硅谷的记者会上说,他和特区政府官员都深深感受到硅谷无穷的创作动力。这股力量促使硅谷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心脏,美国人创新意念的摇篮。梅耶认为,“硅谷经济学:利润下降、时间飞逝……走向未来。”“硅谷产品的生命周期只有短短的六个月。这意味着如果你不是不断地研制新产品,你就只有呆在一边,没有东西可卖。高科技领域成果的产品价格从产品研制出来之时的价格到其生命结束时的价格一路下滑。其下滑程度几乎是每一季度达25%(更经常地,每年都是这个数)。”“关于边际利润,美国硅谷中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犹如正在下滑的电梯。撞对了窗口,就会把你从下滑的电梯中带回到顶端,而在电梯的顶端,你能赚到无以数计的金钱;如果你来晚了,那你就只能挣扎着挣一点点小钱。这种环境无条件地要求创新。在硅谷,没有创新,就难于生长,不生长,就得死。创新是要求,不是选择。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十年前卖一个产品走红,十年后还想凭这个产品一统天下,这样的好事,只有可口可乐才能摊上,而可口可乐在世界上只有一家。”英特尔总裁格鲁夫说过“你越成功,就越多人想分一杯羹,而且一杯杯地分下去,直到你一无所有。企业成功本身,就蕴涵了毁灭的种子。企业面前只有两条路———变革或灭亡。”美国商业周刊是这样评价硅谷的:“硅谷能够重复不断再生的能力———这也是硅谷生存繁荣的重要特质。”“硅谷这样的霸主地位,能够维持多久呢?永远!因为硅谷既是发动这场经济革命的前进引擎,又是一应俱全的商业模式,它更称得上是美国所有创业家的梦想之土”。“硅谷文化的中心思想,是一种‘凡事都有可能’的态度。”萨克森宁指出,“硅谷的独特优势是,创造新市场的能力。”“硅谷的发展极为迅速,新创企业的发展必须跟上。硅谷的全部文化可以归纳为两个字:变化。我们嘲笑人们更换工作的频繁程度,有这么一个笑话,说你可以换工作,但不必换停车场。与此相关的文化认为变化好,迅速的改变是兵家常事,这些对你的简历并不产生负面影响。……这就是你作为初创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一种迅速决断、迅速行动、迅速变化的文化氛围。”正如英国学者Nicholas Valery所指出,“即便是成功的企业,尤其是那些地位优越者,忽视突破性创新也很危险。也许无法按订单制造创新,但是公司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莫过于:创造适合激进想法的发展条件。有一点是清楚的,即所有大的创新都需要保护和长期的扶持,有时需要25年的时间。”台湾“半导体之父”张忠谋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过:科技的发展在于创新。创新,对高技术产业、对硅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更重要的是硅谷有一个创新的环境。“这完全因为在世界上没有其他地方像硅谷一样汇聚了如此众多的专业技能把创新推向市场。正是这种地方服务网路使得硅谷的创新如此容易。这个服务网包括从芯片设计师、软件专家到专利律师,从高技术营销人员到人才物色和攻关专家,更不用提聪明绝顶的风险的投资家。硅谷人衣着简单举止随便,外表看不出谁是老板,谁是雇员。他们思想活跃,不墨守成规,新点子层出不穷,并使其迅速转变为新技术、新产品,占领新的市场。他们竭力找寻自家产品的弱点,不时拿出更好的产品来击败自己的原有产品。无论国籍、肤色和性别,只要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就可以进入硅谷,并站稳脚跟。他们一有机会就可自立门户,另辟蹊径,甘冒风险,独闯天下。人们说,若有三个硅谷人在一起,他们的话题必然是办公司。他们确信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做不到的事。可以说,硅谷经济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的成功典范。正如美国《商业周刊》所指出:“硅谷所特有的无畏失败、勇于创新冒险、科技创意不断突破、不断追求超越的激烈竞争、永不停止前进的步伐……等一切的发展、成功轨迹,还是值得全球其他地区的企业引为借鉴。”6.崇尚竞争的创业环境要能使创新变成现实,成果变成产业,就必须有一个适宜创业的环境,而硅谷自然形成的创业环境天下又有什么地方能及?硅谷是一种一应俱全的商性模式,是美国乃至世界所有创业家的梦想之土:附近顶尖大学跟企业体紧密连结、交流,创业投资的资金管道不虞匮乏,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卓越科学家、工程师如潮水般涌入,以及大大小小的各种高技术周边产业。创新与创业是两个密切联系但又不相同的概念。创新(Innovation)可以在已有的企业中实现,也可以通过建立新企业实现。创业(Start-up)指的是在已有企业之外建立全新的企业。非常有趣的是,硅谷许多创新不是发生在已有的、技术力量和资金都很雄厚的大企业,而是产生在那些看上去既无技术力量,又无资金的新立企业。许多创新是通过创业来实现的。斯坦福大学的特曼教授,是创设这种优越文化格局的个中先驱,他全力鼓励鼓吹个人创业和追求卓越科技的精神。他的两名学生正是在他的鼓励下,把创意变成为实际行动,成立日后著名的惠普公司,并且在风起云涌的潮流带动下,一个又一个的科技创新从研究室里被带到市场上付诸实施,从而如雨后春笋般的,在硅谷孕育出一家又一家的高技术新公司。硅谷以其良好的商品化、市场化氛围,使其在将理念创意化作创业行动方面,几乎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成立新公司过程中所需整合的各方资源,从资本家、企业家、金融家到专业设计人员、营销人员等等环节,在硅谷早已成为高度效率化之下,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从1995年到1996年短短一年,根据普来斯•华特豪斯公司(Price Waterhouse)的统计,硅谷就成立了900家公司。1997年更惊人,光第一季度就有147家新公司成立。就如同从事网络业务的E•Trade集团总经理寇特(Christos M.Cotsakos)形容说:“我从来没见过任何地方像硅谷一样,一来到这里,就会闻到空气中那股令人振奋的气味。这地方,简直就像是圣地一样。”硅谷一位律师盖瑞•利贝克(Gary Reback)就说过:硅谷就像爆玉米花的容器一般,先加入一些创业家,再加入创投资金,新公司、新创意就会像玉米花一样,四处飞散。如此容易创立公司,还只是硅谷整套成功公式中的一部分而已;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应该归于硅谷特有的文化:强调创意、观念的研发利用。但由于这种高度依赖创意的文化特质,使得硅谷竞争异常激烈,公司倒闭也变成家常便事。尤其是在1985年到1986年间,电脑工业过度投资和竞争,造成公司倒闭、科技人员失业,整个硅谷甚至被称为“死亡之谷”。但危机也通常就是转机,这次的危机,再加上原本狂热追求创意的特质,反而造就硅谷特有的积极竞争态度。当然,硅谷一贯以低门槛、低投入的产业起步,一旦拥有核心创新技术,就一登龙门,身价百倍。这种产业模式意味着硅谷真正有创造力、有活力的主体实际上是在中小企业手中。不少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的核心创新技术往往掌握在小公司和少数电脑天才手中。硅谷成千上百万的中小企业在硅谷文化的簇拥下惟有两条路可求得生存:一则上市;二则被巨无霸收购。如Cisco公司2000年一年就兼并了34家中小公司。今日的全球竞争强度和步伐对硅谷来说,简直是老生常谈。高科技产业是世界性,竞争而是世界性的。高科技产业并不一定等于高获利,它整体成长确实大于其他产业,但这绝不保证,只要进来就通通可以获利。现实往往是,成功的企业眩惑了众人耳目,却忽略了竞争激烈之下,其实也不乏失败者。在硅谷,竞争残酷,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事实上,在硅谷只有少数人得以美梦成真。平均每10家新公司,只有一家得以存活,其中9家就只有梦想破灭的份而已。硅谷的文化给予创立公司者最高的敬意,人们的社会地位更多地是由技术交流成就而不是由经济成功所决定。7.非常完备的法制环境美国硅谷成功的经验,吸引世界各国和地区竞相推出类似的计划,但成就却一直无法超越硅谷,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一般国家和地区所效仿者,乃是硅谷亮丽的表面,也就是租税优惠、人才与创业投资等因素,却忽略了硅谷成就背后所依据的法律规范基础。因此,在探讨美国硅谷成功的因素时,实在不能忽略美国硅谷所凭借的法律基础和法制环境。为了打破这种研究与应用分离的樊篱,从1980年起,美国国会改变过去政府将研发成果一把抓的策略,转而准许接受联邦经费补助的计划执行单位,例如非营利的大专院校与研究机构,甚至国家实验室,都能取得研究成果的智能财产权并加以利用;此外,还突破过去不得对私人企业专属授权的禁忌,同意负责研发成果的执行单位,能对企业界以专属授权的方式,进行产业化、商品化。以此相关,主要有三个法案:一是史蒂文生———魏德技术创新转移法案(The Stevenson-Wylder Technology Innovation Act of1980);二是贝杜尔法案(Berduer Act of 1980);三是联邦技术转移法案(Federal Technology Transfer Act of 1986)。从美国有关技术转移与权利归属的相关法案法规来看,任何科技研究计划虽然有获得联邦政府全部或一部分的经费支持,但是,为了达成将研究成果尽快商品化的目标,美国政府宁愿放弃其可主张的专利权益,让给计划执行单位。这种做法成为近年来硅谷,乃至美国其它地区高科技采用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石。这种立法的变革,促使企业界与研究机构合作的意愿大增。研究机构既然可以对其成果自行加以利用,使得许多著名的研究机构或大学不但可以透过授权的方式获得稳定的收入,更透过设立衍生公司(spin-offs)的方式,直接与技术人员或是创业投资公司,投入高科技行列。此外,美国政府还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如1953年颁布了《小企业法》,用法律手段保护中小企业的利益。此后,美国政府又陆续制定了十几个有关法律,如《小企业政策法》、《中小企业从业人员所有制法》、《制度缓和法》、《公正平等法》、《扩大中小企业输出法》、《中小企业投资奖励法》、《中小企业资本形成法》和《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法》等。尽管硅谷地区与美国其他地区以及其他发达国家具有基本相同或相似的社会经济体制和法律环境,但硅谷这方面的优势仍然是明显的,即加州的法律环境更为宽松,如硅谷的商业秘密保护法律(主要用于防止雇员辞职时泄露公司商业秘密)远不如其他州执行得那么严格,这有利于人才流动和信息交流,从而极大地增强硅谷的活力。

  3.2中国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及挑战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全球化,中国正在掀起一股空前强劲的创业热潮,创业活动在经过了改革开放30年的积累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2006年中国新增创业企业60多万家,新增注册资本1万亿元,每天平均有1500多个企业诞生,有30亿资本下海淘金。创业型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3.2.1创业型经济的发展现状1.机会型创业占主流根据2006年创业观察的研究,中国“生存型”创业比重由本世纪初的60%以上降到了2004年的40%以下,而“机会型”创业上升为60%以上。在正形成的科技创业中心地区,创业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目前,中国65%的新增专利、6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创业企业完成的。无论是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还是在信息咨询、创意设计、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创业都十分活跃(曾培炎,2006)。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科技创业企业数量为163 991家,比上年增加2.87%;2006年全国科技创业企业资产总额达到70 120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9.09%;2006年全国科技创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5 966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30.34%;全年实现净利润6 192亿元,比2005年增长12.99%。2.创业活跃程度高从创业活跃程度来看,2006年中国创业活动的活跃程度达到了新的高度,创业活动指数为16.2%,即每百名18~64岁的中国成年人中,有16.2人参与到了企业创办时间不超过三年半的创业企业中。中国在全球创业观察项目的42个成员中排在第6位,相对于2005年的水平,排名稳定,且处于最活跃的国家之列。在参与该项目的亚洲国家中,中国超过印度、泰国、日本和新加坡。2006年,中国的创业活动活跃程度高于创业GDP曲线,表明创业活动对GDP贡献的潜力在增加,对未来经济稳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3.高科技、高成长型创业企业发展态势迅猛2005年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了534家,其中国家级135家,建立在国家高新区内的有239家,毕业企业已经达到15 815家,毕业企业创造的营业总收入达1 433.3亿元(科学技术部,2006)。2006年年底,中国已成立了留学人员创业园100多个,入园的留学人员企业6 000多家,人数15 000多人(张景华,2006)。2006年年底中国已建成62个大学科技园,转化科技成果近4 947项,有在孵企业6 720多家,累计毕业企业1 794家,提供就业岗位13.6万个。“瞪羚”是对高成长性新兴企业的特殊称呼,这类企业的年增长速度可以轻易超越50%、100%,甚至达到十倍、百倍以上。“瞪羚企业”的数量是评价硅谷创业活力和经济景气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中国,一大批高成长型创业企业也成为中关村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据中关村投融资促进中心介绍,2006年度园区“瞪羚企业”共计2 101家,比2005年新增加了323家,增长率达到18.16%,其中销售收入达到1千万~5千万元人民币的有1 455家,5千万~1亿的有336家,1亿-5亿的有310家。作为园区高成长企业的核心群体,“瞪羚企业”越来越得到境内外投资机构的高度关注和投资,总收入为1 129.4亿元,占园区总收入的30.5%。4.创业地域特征明显中国创业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基于当地资源、政策等原因,形成了不同的创业经济发展模型,呈现出典型的地域创业型经济特征。如以中关村为代表的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机会型创业模型”和以老百姓经济为代表的温州和苏南“生存型创业模型”。中关村模型的特点表现为:创业者多为高科技人员,产品是围绕计算机发展起来的电脑、软件及周边产品以及生物技术、医药技术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创新、创业,企业的特点是团队企业;而温州和苏南模型则不同,其创业者多为农民或城镇居民,产品以一般来百姓的日用品为主,主要是家庭创业、家族创业和个体创业等。中国沿海地区和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相对于经济落后地区而言,教育水平较高,有充足的发展创新型经济的人力资源,而且当地政府一般制定有较多的促进创业型经济发展的政策,对创业型经济的支持力度较大,如上海、浙江、广东等省市;但欠发达地区相对缺少创新性的投资,发展创新型经济必要的条件如信息支持、政策支持、金融支持等较差,人力资源不适应创新型经济的要求,创业型经济发展较慢。

3.2.2中国创业型经济面临的挑战

中国创业型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带动了经济发展,而且在创业中实现了就业增长,对经济的稳定和繁荣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但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创业型经济在发展中却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和艰巨性,创业型经济仍面临一些挑战。

1.创业融资难、资金缺口大

根据2006年中国创业观察报告的研究,创业融资主要依靠血缘、亲缘关系,其次才是金融机构的信贷融资和政府的资金扶持。企业创立初期往往资信缺乏、无可用于抵押的固定资产等有形资产,想从银行获取贷款相当困难。另外,由于中国90%以上的中小企业是私营企业,在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中,初创企业融资除了受到“重大轻小”的“规模歧视”外,还要受到“重公轻私”的“所有制歧视”,融资难度更大。第三,中国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银行和社区银行数量过少,无法满足创业企业发展大量的资金需求;加上中国的创业投资企业规模小、创业企业上市渠道不畅,加剧了创业企业融资的难度,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创业型经济的发展。

2.创业风险的规避机制不健全

为了保障失业下岗人员的基本生活水平和农民工的工资待遇,中国政府规定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最低工资制度,但对于创业者由于创业失败所可能产生的风险并没有相应的保障政策,包括创业者的最低生活保障、创业者的社会保险制度、创业者的破产制度、创业退出机制等,这样就使得原本风险很高的创业事业风险更高,可能会加重那些欲创业者的失败恐惧感,减少其创办企业的几率,从而影响创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3.创业政策对创业型经济的扶持力度较弱尽管中国政府从人才、金融、税收、有形设施等多方面对创业企业的创办和发展给予了大量支持,但由于创业政策制定时缺乏对需求方利益的切身考虑,对于创业企业所需要的政府服务、“国民待遇”、创业门槛等问题考虑较少;其次,创业政策的支持面较窄,对青年、下岗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以及高科技人员、大学生等高素质人才的支持较多,对一般人群和低技术行业的支持较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创业型经济的快速发展。

4.创业教育落后、创业文化缺乏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创业型经济的发展最终要依赖创业人才的培育。由于中国的创业教育发展较晚,尽管目前在国内很多高校已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但创业教育师资缺乏,创业教育课程的受益面不广,而且很多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多限于课堂教育,缺乏创业教育实践,使得学生的创业理念较好,但创业技能较低,创业人才缺乏;另外,中国尚未在中小学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未能在广大学生中树立创业光荣的意识,未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全民争创业的良好氛围,大部分学生往往把创业作为一种无奈的职业选择,而不是首选,缺乏良好的创业文化。

5.创业企业的社会化服务欠缺

创业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欠缺,表现在创业服务中介机构较少、行业协会缺乏或未充分发挥应有作用、中小企业共性的技术支持平台较少等。(1)我国的创业服务中介机构较少。创办企业需要市场调查、政策和行业咨询、管理咨询、创业培训辅导、创业信息提供和传播、技术测试和转移、创新资源共享等多方面的服务,需要大量创业创新服务机构的支持,如标准认证机构、估值机构、市场调查机构、风险投资咨询顾问机构等。但是,中国在这方面的服务中介机构较少,且专业化水平低,运行不规范,服务功能较为单一,加大了创业企业的创办和运营成本。(2)行业协会缺乏或未充分发挥应有作用。行业协会由于其行业相关度,在技术创新中具有降低产业化交易成本、维护合法权益等特殊作用,尽管2007年12月,科技部主管的中国技术创业协会在北京成立,但总体来说,中国的行业协会却较少,已有的行业协会也未能充分发挥其在创业扶持和推动方面的积极作用。(3)中小企业共性的技术支持平台较少。共性技术是指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可能被普遍应用,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及其企业产生深度影响的一类技术,具有较强的外溢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体现出准公共品特质。共性技术有利于缩短中小企业产品的开发周期,降低创新成本。但是,中小企业不愿意,也不可能开展共性技术的研发,必须由政府进行扶持。而中国这种共性的技术平台较少,大量的中小企业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技术指导、获得较为先进的技术支撑。

6.创业型经济发展受到体制性障碍的约束

中国经济属于转型经济,曾经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现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独特的国有企业制度变迁等因素使得中国的创业型经济具有明显的发展中国家转型经济的特征,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市场需求结构、投资结构、劳动力结构等还存在着既往传统经济模型的烙印,存在着严重的路径依赖现象。与创业型经济这一新经济形态相适应的创业孵化体系、教育培训制度、风险投资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利润分配与激励制度以及政府管理体制等一整套的制度结构尚未形成,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体制性障碍的约束。

7.创业水平相对较低

从重视科技创业、下岗再就业到重视普遍的创业活动,从单纯提供优惠政策到提供创业辅导,中国的创业政策正在不断改进。但由于中国创业政策的制定缺乏系统性和从创业者需求角度的思考,中国目前的创业水平依然相对较低。数据显示,美国每千人所拥有的中小企业数是103.8个,韩国是58个,欧盟是51.1个,而中国仅为32.7个,不足美国的1/3。4.面向创业型经济的国别创业教育企业家并不是天生的,企业家精神可以通过教育来获得和传承。通过对跨越10年的有关企业、企业家和小企业管理教育的文献回顾,“大多数经验主义研究表明,通过创业教育,企业家精神是可以教的,或者至少是可以被鼓励的。”[3]。“企业家奥妙不是魔术,也不神秘,更和基因没有关系。它只是一个学科,就像其他学科一样,是可以被学习的。”[4]。据此,发展创业教育是培养创业型个人的主要途径。4.1面向创业型经济的美国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最早兴起于美国。美国创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渐趋成熟和系统,堪称各国创业教育效仿的典范。

4.1.1美国创业教育简史

1.美国创业教育的萌芽。

1919年,美国商人霍勒斯•摩西(Horace Moses)创立了青年成就社,为高中学生实施“市场调研、选定商品、为商品定价、确定销售方案、建立账目、计算公司盈亏”等内容在内的商业实践教育,很大程度上催生了美国的创业教育。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的Myles Mace教授为MBA学生率先开设了《新创企业管理》,后来被认为是美国大学的第一门创业学课程。1967年,斯坦福大学和纽约大学开创了现代的MBA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专注讲授财富创造和企业创建。1968年,百森商学院第一个在本科教学中开设“创业方向”。1971年,南加州大学提供了有关创业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美国创业教育的迅速发展。1969-1970年两年期间,美国又有12所大学新开设了创业方面的课程。1973年,东北大学开设了美国第一个创业学本科专业。根据Katz(2003)的统计,1994年美国共有超过12000名学生参加了创业或小企业方面的课程学习[9]。1995年,开设了创业课程的美国大学已超过400所,其中50多所大学开设并提供了至少4门创业方面课程,并使之成为一个创业教育项目(Entrepreneurship Program),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0]。2005年,美国共有1600多个学院开设了2200门关于创业的课程,成立了100多个有关创业的研究中心,获得超过4亿4千万美元的基金资助,其中75%是1987年后资助的[12],44本学术性期刊涉及了创业问题的研究交流[13]。这期间,几乎所有参加美国大学排名的大学均已开设了创业课程,社区学院、初级学院和一些工程学院也开始开设创业课程,有的大学将其设置为全校必修课,并且90年代创业教育开始培养创业学方面的工商管理博士,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逐步得到完善[11]。可见,美国的创业教育经过了50多年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正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体系和教学研究体系,其内容涵盖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直到研究生的教育。

4.1.2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型

在美国的创业热潮中,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引人注目,当代许多著名的美国高科技大公司,几乎都是大学生创业者们利用风险投资创造出来的,如Intel的摩尔、葛鲁夫,Microsoft的盖茨、艾伦,惠普的休利特、帕卡德,Netscape的安德森,Dell的戴尔,Yahoo的杨致远等无不是创业者们的典范。据麻省理工大学(MIT)的一项统计,自1990年以来,MIT毕业生和教师平均每年创建150多个新公司,截止1999年该校毕业生已经创办了4000家公司,雇用了110万人,创造出2320亿美元的销售额,对美国特别是麻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可见,高校创业活动已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实践中,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基本形成了两种组织模型。即,聚焦式(focused model)创业教育和普及性(university-wide model)创业教育。聚焦式创业教育是只在MBA、商务、工程等个别专业学生的范围内开设创业课程,而不面向其他专业的学生开放。普及教育则是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而不局限于上述几个专业领域的学生。在普及性的大学创业教育中,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模型:磁铁式、辐射式和混合式。据调查,美国创业教育排名前38位的高校中,有10所高校采取聚焦式模型,比重为26%;有28所高校实行普及式模型,比重为74%。其中,10所聚焦模型高校中,只对工商管理硕士(MAB)开设的高校有5所(50%);有4所高校对“工商管理硕士与本科层次的商业”(MBA&UGB)同时开设的高校有4所(40%);对“工商管理硕士、本科层次的商业类以及工程类”(MBA&UGB&ENG)同时开设的高校有1所(10%)。28所普及式创业教育高校中,磁铁模型18所(66%),辐射模型2所(7%);混合模型8所(28%)。其中18所磁铁模型的高校,单一磁铁式16所(86%),复合磁铁式2所(14%)。

1.磁铁式(magnet model)就是通过特定的院系,一般是商学院,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课程,吸收各个院系和专业的学生参加。磁铁模型又可分为单一型(Single model)和复合型(Multiple model)两种。磁铁模型又可分为单一型和复合型两种。单一型模型就是由惟一的一个主体提供创业教育课程,如麻省理工学院,其创业教育就是由斯隆管理学院来单独进行的;复合型模型的创业教育中心不止一个,可以是有限的几个,如斯坦福大学,就有三个独立的创业教育中心。在这两种磁铁模型中,较为普遍存在的是单一型模型。纯粹的磁铁模型,具有“课程提供单一化”以及“教育资源集中化”两大特点。这里的“教育资源”包括“行政设施”、“师资”、“学生”、“经费”以及“校友资源”等。2.辐射式(Radiant Model)就是通过不同的院系,开设面向本院系学生的创业课程。与磁铁模型相比,具有“课程提供主体多元化”以及“教学资源分散化”两大特点。如康奈尔大学,就有九个院系提供了创业课程;每个院系都有自己独立的资金、教师和学生等资源。在纯粹的“辐射模型”下,在开设创业课程的各院系之外,还设置有一个创业教育的行政管理中心,这个行政单位负责向各参与创业教育项目的学术单位分配资金并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各个参与创业教育的院系尽管都有自己的资金、教师和学生,但作为学校整个创业教育项目的一部分,它们相互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和冲突。3.混合式混合式就是在一个学校内,其创业教育项目的一部分是普及性的,即面向全校学生,但另一部分还是集中于商业、工程等专业的学生,其实就是专业教育和普及教育的综合。

4.1.3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特点和实践

1.确定非功利性的创业教育目标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创业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标准。美国考夫曼企业家精神研究中心(The Kauffman Center for Entrepreneurship Leadership)将创业教育定位为向个体教授理念和技能以使其能识别被他人所忽略的机会、勇于做被他人所犹豫的事情,包括机会认知、风险性的资源整合、开创新企业和新创企业管理等内容。可见,创业教育涉及的不仅是“如何创办企业”,更重要的核心知识还有:(1)辨别生活中机遇的能力;(2)通过产生新想法和组合必需资源来寻找机遇的能力;(3)创业和管理新企业的能力;(4)富有远见和具备批判思维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培养创业意识、了解创业知识、体验创业过程,使大学生能像企业家一样行为,具备将来从事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特质”。美国创业教育主要的任务是揭示创业的一般规律,传承创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素质,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具有创业意识、创业个性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变革;而不再以岗位职业培训为内涵,或以企业家速为导向。

2.设立专职创业教育机构许多高校设立专职创业教育机构,美国高校管理层对创业教育的高度重视有力推动了创业教育的发展,很多学校的校院级管理者都在创业教育体系中担任重要职务。例如,仁斯里尔理工大学的校长提出的《仁斯里尔规划》中,把创业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商学院院长亲自兼任创业教育中心主任。百森商学院的校长、教务长、研究生院院长都是创业教育领域全球著名的学者。肯尼亚技术培训与技能开发部规定,凡有条件的职业学校都要设立“创业教育研究室”和“小企业中心”。“创业教育研究室”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创业教育的实施、评估、考核等方面的事务;“小企业中心”是学校与社区小企业联系的窗口,其主要任务是促进学校与当地小企业的紧密联系,为小企业的开设和经营提供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同时也为本校学生提供创业教育实习场所。

3.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素质是创业教育的关键,为了保障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美国高校大多配备了雄厚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百森学院有35名专职从事创业教育和研究的教师,共计开设33门课程。仁斯里尔理工大学有22名教师,开设了20门课程。伯克利学院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有20人,共计开设了23门课程。美国高校不仅重视教师的创业理论水平,而且非常关注教师的创业实践经验。美国百森商学院在1980年第一个设立创业学讲席教授席位,并且要求创业教育师资中必须有创业风险投资家、创业家、实业家和初创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以阿瑟-布兰克创业学中心主任和百森商学院创业学分部主席Stephen Spinelli.Jr博士为例,他曾经是美国石油交易公司的创始人、主席和首席执行官,也是杰斐润滑油国际公司的发起股东、董事和经理。虽然Stephen Spinelli.Jr博士现在全职教学工作,但是他继续担任着数家公司的董事,包括凯斯通汽车公司、Tencorp公司和奥克设备公司等。[14]因而他对创业领域的实践、发展趋势及创业教育社会需求变化有良好的洞察力,对大学生如何开展创业教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另外美国高校的创业师资不仅包括这些专家学者,而且还有许多企业家、创业者等,美国高校经常聘请这些人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他们一般以短期讲学、参与案例讨论、参加创业论坛等方式参与学校的创业教育项目。例如,Intel公司的前任首次执行官、现任董事长Andrew S.Grove就从1991年开始担任斯坦福商学院的的兼职教师,每年秋季开1-2门课。他们的讲课为大学创业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思维,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再如,斯坦福大学的《创业管理》课程有2个老师(正式的教授和有丰富创业和企业管理经验的客座教授)一起上,而《创业机会识别》和《技术创业》由3个有丰富创业和企业管理经验的客座教师共同开设,其中,《创业机会识别》的任课教师还专门为选课学生组成的商业计划开发团队,聘请有丰富创业和创业投资经验的业界资深人士担任指导[15]。

4.创业教育课程结构整合性与系统化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已经系统化,涵盖了创业构思、融资、设立、管理等方方面面,综合起来有如下课程:创业涉及的法律、新兴企业融资、商业计划书、创业领导艺术及教育、技术竞争优势管理、启动新设企业、大型机构创业、社会创业、成长性企业管理、家族企业的创业管理、创业营销、企业成长战略等几十门课程。由于各大高校的创业教育项目的侧重点不同,各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也有所差异。以百森商学院为例,在设置创业教育课程时,把适应未来创业需要的创业意识、创业个性特质、创业核心能力等“创业遗传代码”,和有关创业的社会知识进行了整合。其开设的创业课程有:战略与商业机会、创业者、资源与商业计划、创业企业融资与快速成长等5个部分。百森商学院的“创业学”课程体系被誉为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化的基本范式。[16]根据Vesper和Gartner对941所大学的商学院的院长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大学给本科生开设最多的前十名创业相关课程依次是创业或创建新企业、小企业管理、创业咨询、创建和运营新企业、如何写创业计划书、创业财务、非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家族企业、创业机会的识别、创业营销;而给研究生(主要是MBA)开设最多的前10名相关课程依次是创业或创建新企业、小企业管理、创业咨询、如何写创业计划书、技术转移、创新评价、创建和运营新企业、公司创业、创业营销、家族企业、以及创业投资与私人权益、创业相关法律等[17]。

5.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教育是一种开放的、不同于一般的常规课程的教学,它与各种创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因此,美国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创业实践,经常组织各式各样的创业实践活动,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商业计划大赛(也称为创业计划大赛)。1983年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的奥斯汀分校的两位MBA学生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届商业计划大赛(Business Plan Competition)。从此,美国的许多高校开始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目前,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创业计划大赛最具影响力,许多大公司(如yahoo)都是从斯坦福大学的创业计划大赛中诞生的。麻省理工学院的“5万美金商业计划竞赛”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影响非常大,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每年都有5—6家新的企业从这项竞赛中诞生,据麻省理工学院1999年的一项统计显示,该校毕业生已经创办了4000个公司,对美国特别是麻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如今,美国表现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有46%出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计划大赛。除了创业计划大赛,美国各大高校还经常组织创业交流会、创业俱乐部等活动。斯坦福大学的创业俱乐部、高技术俱乐部、创业投资俱乐部每学期都有详细的活动安排,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平时活动也十分的丰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邀请了数十位创业成功人士与选修创业课程的学生结成小组,对学生的创业计划直接提供咨询与指导。百森商学院设立“创立人之日”活动,当天把全球有影响力的创业家邀请到学校同学生交流座谈,成立了创业家协会[18]。

6.多渠道筹集创业教育资金美国的创业教育得到了雄厚的资金支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设立了实施“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的机构,鼓励创业者积极创业,例如,小企业的创办者可以从联邦政府得到5万美元的拨款作为开办经费,继而可发行几百万美元的公共股票,联邦政府以资助和贷款方式为他们提供直接的帮助,此外,州政府还以风险资本计划允许发行免税工业集资债券,以支持小企业的开办[19]。此外,创业教育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自从1951年成立了第一个主要赞助创业教育的基金会——科尔曼基金会(Coleman Foundation)以来,美国出现了许多支持创业的基金会(如考夫曼创业流动基金中心、国家独立企业联合会、新墨西哥企业发展中心等),这些基金会每年都会以商业计划大赛奖金、论文奖学金等多项奖金和捐赠教席的形式向高校提供大量的创业教育基金。尤其是90年代后期股票市场的繁荣使创业教育获得了大量的捐赠基金。1995年弗兰克林-欧林基金会赠予百森商学院3000万美元创业教育基金,这是迄今为止美国商学院收到的最大额捐赠基金。目前,美国创业教育学科的资金已经超过了44亿美元。

7.创业研究支持在注重教学实践的同时,大多数大学的创业中心关注于三个领域:(1)创业教育;(2)与企业家的联谊活动;(3)创业研究。一些主要的研究型院校开发出创业研究的项目,例如,斯坦福大学创业研究中心组织教授们进行创业领域的研究,如Burgelman教授对Intel公司的组织和战略进行了长期(超过15年)的跟踪研究,开发了一系列的Intel案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公司组织和战略方面重要的理论分析框架(如战略分析的“钻石”模型等);Hanann和Baron等教授对170多家高技术创业企业的组织蓝图及其演进进行了多年的跟踪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斯坦福技术创业项目的相关教授也在高技术创业企业的组织和战略研究方面做出了有影响力的研究。每年,百森学院都要在其一个校区举办一场名为“创业研究前沿”的研讨会;自从1981年以来,该会议产生了大量最新的创业发展研究成果(创业研究前沿,1981~2005)[20]。1998年,美国建立了创业中心全国联盟(National Consortium of Entrepreneurship Centers (NCEC),以便加强各个创业中心之间的合作,共享信息,开发特殊计划,并协助提高每个中心的影响力。财团还建立了21st Century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Fellows。这个在创业领域不断增加的学术文章集开发了一项任务,去识别最前沿的研究问题和领域,去开发引人注目的研究倡议,以最高水平的奖励给予所有的创业中心和学术机构。财团已经成为了美国创业中心的焦点,不断在创业领域进步。斯坦福技术创业项目在美国发起了创业教育圆桌会议(Roundtable 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简称REE),最初其主要目的是推进全美各大学的技术创业教育,后来,他们进一步把这个研讨会推广到更大的范围,目前除了每年在斯坦福举办一次创业教育美国会议(REE USA)外,每年还分别在亚洲、欧洲和拉丁美洲开一次这样的地区性会议,其中第二届创业教育年度亚洲会议(REE,Asia)于1995年7月在清华大学成功举办。这些努力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创业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其它一些研究机构或项目也常常举办相关的国际研讨会,如斯坦福亚太研究中心的斯坦福地区创新和创业项目(SPRIE)组织了相关研究,并出版专著、组织研讨会;2004年9月,该研究机构与清华大学、台湾工业研究院联合召开了“美国、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的大学—研究所—产业界之间的联系”国际研讨会。

4.2面向创业型经济的英国创业教育

过去几十年来,英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一直致力于把创业教育融入小学、中学和高等教育。创业教育的重点不应局限于开办企业,而应更关注“创业意识的培养”(2),实施的创业教育战略获得了成功。据调查,英国大学生毕业生和各种失业人员中的自我雇佣率从1975年的8%上升到1985年的11%,1990年的13%。4.2.1英国创业教育兴起动因英国大学开展创业教育,大致有四大动因。第一,伴随着社会环境变化,整个社会日益推崇企业家精神,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再甘心等待雇佣,而是希望拥有自己的企业。第二,在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为了在变化的市场中求得发展,雇主日益希望毕业生具有“干事的技能”,雇主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在这种背景下,高校认识到,只有对课程和教学进行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改革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第三,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明确提出,大学必须更有效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必须在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文学科研究的同时,与工商界建立更密切的关系。在政府的引导下,英国大学逐步转变办学理念,把服务社会作为学校的重要职能,通过专利转让、创办科学园、合作研究项目等多种形式为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服务,对培养创业人才也日益重视。第四,帮助当地繁荣社会经济。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间倡导一种创业文化,通过帮助毕业生建立企业,让毕业生更倾向于留驻本地,进而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可见,英国等发达国家开展的创业教育主要不是基于缓减就业压力的现实需要,而是创业型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创业教育所培养的“企业家精神”通过“岗位创造”、“生产力增长”、以及“创新”等方式,可以培育国家的竞争优势;相对“劳动力”、“资本”生产要素,“企业家精神”在创业型经济中更是稀缺的关键要素。

4.2.2英国创业教育模型

英国大学生创业促进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for Graduate Entrepreneurship,NCGE)在“以创业型大学为目标”的报告中,概括了三种发展创业教育的战略模型:完全一体植入(优化)模型、大学领导的中介模型、和利益相关者推动的外部支持模型。1.完全一体植入(优化)模型•在整个学校普及创业教育。•与技术转让部门合作。•为每个院系提供创新性的教学支持。•在所有院系采用终生学习的方式。•所有部门和学科参与其中。•重视设置跨学科的教学、学位和中心。•赋予优秀的研发部门专业地位。•实践教授,访问学者的介入。•从获邀的企业家团队中收获想法。•企业家的社会整合,赋予奖赏的社会地位。•校长关注企业家的参与•学校领导的所有活动应与校外的利益相关者合作。•所有院系鼓励研究开发活动。•合资企业中,鼓励学校职工与利益相关者积极合作。•在校办企业实行开放知识产权和投资的方式•培训院系师资来开发和提供创业课程。

  2.大学领导的中介模型

  与学校关系更为密切,接受大学领导的中介模型,可能包括:•设置与学校关系更为密切的校属专业化中心•接受大学教授领导。•强调项目和教学发展。•为所有部门发展专业的创业项目。•提供人员培训。•使利益相关者成为中心的合作伙伴。•任命工作人员保持对外部利益相关着的开放。•接纳愿意从事创业的人员进入部门工作。•鼓励与科技园区和技术转让部门成立合资企业(项目)。•鼓励企业专家团队参与部门技术利用。•联系商业支持服务与创业投资者。3.利益相关者推动的外部支持模型利益相关者推动的外部支持模型是更为权衡的一种,可能包括:•研究中心为利益相关者所有,但同时有大学的参与。•由企业主管领导。•位于科技园区和技术转让部门附近。•为各部门提供训练方案。•为大学职工以及学生提供咨询和商务支持服务。•推广和其他活动。•与科技园区和技术转让结构成立合资企业。•参与到企业以及利益相关者所在的社区中去。•与有兴趣的学术人员建立合作关系。4.2.3英国创业教育的特点和实践英国的大学生创业促进委员会敦促大学建立制度,把创业教育融入每个学科专业。他们认为毕业生需要的不仅是学术成就,而且更需要“利用创业技巧来抓住和发掘机会,解决问题,产生和交流想法”等系列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适应未来变化的创业型毕业生。1.英国创业教育的特点第一,促成制度化的创业教育环境。这要求明确创业教育的目标和结果,建构跨部门的创业教育机构,分配资源完成绩效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形的领导来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力的发展。第二,促成内外利益相关者参与创业教育。这要求跟国家、地区和当地政府,捐资者、雇主、以及校内的同仁建立对话机制。创业教育要想具备可靠的学术理论基础,实现跟踪快速变化的现实,同时反映商业社会创业实践,就必然要求建立校内外利益相关着的紧密合作关系,使创业者、大学领导、讲师和辅导员都能参与其中。第三,发展创业型的教学实践。这要求教学方法从传统的讲授模型(主要关注“学什么”)向体验教学转变(主要关注“为什么而学”),同时,提供学生适用的技能技巧,比如把校外实践案例带入课堂,为学生提供案例研究和实习实践的工作机会。

2.英国创业教育的实践

(1)校长提供有形的领导学校高层采取合作行动发展创业教育。校长鼓励教学院系、创业教育者、创业者和学生共同努力来克服建构校园创业型文化的障碍。他们应当支持创业教育在全校范围的推广,并保证其成为大学生活的核心部分。校长还可以鼓励创业者把新想法带入学校,抽象创业的生活体验使之成为创业教育理论基础的鲜活教材。校长应当激励奖赏那些参与创业教育的院系,并利用影响力来鼓励研究会保证创业效果得到合适的确认。(2)院系促成课程变革创业教育的相关性应当辐射到不同的学科和专业。鼓励院系进行积极的课程创新,英国教学优异中心和高等教育学科中心可以提供经验咨询。课程带头人,辅导员和职业咨询师,校内职员应当鼓励学生抓住创业教育的时机,展示培养技能的相关性和重要性来扩大院系在创业教育方面取得的广泛成就。(3)创业教育者丰富学生的大学经验如果教育者能够提供一个模拟的实习体检,创业教育可以使学生的高等教育经历更为丰富,成就感更强。学生应当有机会试验,发现新的思维方式来满足成功的创业者的要求。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商业意识和开发创办企业技能。创业教育不仅促成了个人成就,而且提供了团队合作的机会,发展了现代商业和社会所珍视的其他软技能。大学自身至少可以通过学生社团来发展这些技能。在这些学生机构中学生学会担当角色,承担责任。教育者为那些在学生社团工作的学生,教授他们履行胜任职责所需要的项目管理、预算培训和其他专业技能。(4)创业者和社会企业家完全参与创业教育建立和不同部门创业者的密切联系,可以有效解决“课程设计和雇主需求”之间的脱节问题。它不仅可以促使学生了解前沿,而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所学到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创业者可以担当学校的客座讲师,导师,或者是实践派教授。同时,通过机构之间的人员交流,给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工作机会,以及用于案例研究的公司项目来促进学生的持续职业发展。(5)学生抓住创业教育提供的机会为未来做好准备不论学生将来在公共部门、私人部门还是第三部门从事职业,他们都需要学习和实践创业技能的机会。学生联盟、学生俱乐部以及学生社团提供的职位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新想法(概念)的真实创业经验。不仅如此,他们还可以从中锻炼“实际问题的解决、机会把握、项目管理、预算、沟通、团队合作、面对压力和管理复杂性”等方面的技能,这些技能都是雇主所需要的。

4.3中国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挑战和对策

我国开展创业教育,既是顺应新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更是缓减就业压力的现实问题。4.3.1中国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中国创业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创业教育支持环境的改善、创业教育(培训)的发展以及创业教育研究的兴起上。1.创业教育支持环境的改善创业教育支持环境是创业教育成功开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目前,我国开展的高校创业教育有比较开放的外部支持环境和逐步改善的内部支持环境。外部支持环境为我国创业教育提供了经验借鉴,主要体现为“国外创业教育的先进理念、成熟的创业教育国别模型”;内部支持环境主要体现为“创业教育支持政策、创业支持政策以及创业文化氛围支持”。2.创业教育教学(培训)的发展近几年,高校创业教育(含培训)已经引起教育部、人力资源和劳动社会保障部,团中央、全国青联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1)教育部创业教育试点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经济学院、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8所高校率先进行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这些高校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创业教育的探索,形成了“课堂式创业教育”、“实践式创业教育”以及“综合式创业教育”三种比较典型的创业教育模型。(2)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KAB(know about Business)创业教育项目是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中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课程体系,目前已在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开展。与其它现有的创业教育模型(项目)相比,KAB项目具有系统化的核心优势,突出体现为“课程内容体系化、质量控制制度化、培训体系标准化、教学活动参与化、创业实践配套化”等特点。两年多来,KAB中国项目借鉴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在“确定创业教育目标”、“建立资格认定标准”、“开发创业教育课程”、“培训创业教育师资”、“建立质量控制体系”、“配套创业课外实践”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为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型提供了可行的选择和重要的参考。(3)SIYB(SIYB,Start and Improve Your Business)项目培训[23]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中国项目由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国际劳工组织共同实施,由英国国际发展部提供资金支持。SIYB项目的总体目标是为消除社会贫困和创造就业机会作出贡献。项目的直接目标是通过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失业人员,尤其是下岗工人的能力和技能,使他们能够创办和发展自己的微型和小型企业,并在此过程中为社会上的其他人提供体面的就业机会。SIYB项目实施3年多来,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培训对象范围不断扩大,地域不断拓展,促进就业效果凸显。从对象上看,已从下岗失业人员逐步扩展到青年学生、农村转移劳动力以及残疾人、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群体;从地域范围看,不仅项目地区,在全国其他地区SIYB培训也在广泛地开展,目前包括西藏在内的各个省都不同程度地引进了SIYB培训技术,据统计,2004-2005年,全国共组织43万人参加SIYB培训,其中,项目省市共组织9.5万人参加培训,培训后成功创业率达到60%,并实现了平均1人创业带动至少3人就业的倍增效应。(4)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outh Business China)[24]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是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共同倡导发起的青年创业教育项目。该项目参考总部在英国的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outh Business International)扶助青年创业的模型,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工商界的力量为青年创业提供咨询以及资金、技术、网络支持,以帮助青年成功创业。YBC自2003年11月启动以来,经过三年的实践,已经将这项源起英国、并在全球39个国家运行的扶持青年创业的项目在中国培育存活,并在探索适合中国本土化特色方面进行了创新。截至2006年底,YBC已在北京、上海、山东、陕西、福建和北京设立了5个地方办公室,共扶持青年创业项目104个,带动就业人数超过1000人,创业项目涉及多个领域,包括中式餐饮、DV拍摄、手工设计制作、小百货连锁、家政服务等18个行业,女性创业项目包括农村女青年、下岗女工等比例占48%。4.3.2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挑战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亮点。但是,与国际比较成熟的创业教育实践相比,我国的创业教育还面临基础性的战略挑战。1.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程度不平衡(校际差异明显)综合各国创业教育的实践,我们认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除“创业教育目标”外,至少应当具备5个维度,即,“创业教育组织支持”、“创业教育学科课程”、“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创业教育质量控制”、“创业教育延展活动”。为了考察中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发展现状,我们设计了44个具体指标来反映提到的5个维度,“问卷调查”结果表明:33所KAB项目高校中,有16所高校简单加总得分在“35至42分”之间;有8所高校分数在“25至34分”之间;有9所高校分数在“12分至24分”之间。其中,处于创业教育前列的有“黑龙江大学、郑州大学、天津工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中央财经大学、温州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连工业大学”等高校,这些高校作为一个整体,在创业教育的“组织支持”、“质量控制”、“延展活动”方面其实与美国创业教育先进高校差距甚微。

2.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基础薄弱

(1)在组织支持方面,课余活动多,战略支持少高校创业教育组织支持是高校行政职能部门和教学部门对创业教育活动的系列鼓励性措施。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开展,离不开专职机构的组织领导、不同院系、课程教师的协同参与、教学的制度激励,以及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的课余活动。调查结果表明,高校普遍重视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的课余活动,允许学生跨院系选修创业课程;但缺乏“组织领导”、“主体参与”和“制度激励”方面的支持。(2)在学科课程方面,兼职课程多,专职课程少创业教育的学科课程是创业教育的核心环节,是创业教育理念转化为创业实践的桥梁,是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中介。调查结果表明,创业学科除研究生层次的MBA外,并没有本科生层次的创业学科;创业课程除“创业基础”(比如《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创业学》)外,大多属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系列,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和系统的创业课程群。(3)在课程教学方面,兼职师资多,专业权威师资少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推进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成功保证。创业教育的学科特性要求创业教育师资需要具备“学者+企业家”素质。即,这种师资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理论高手,也是创业管理的实践战将。调查结果表明,创业教育主讲师资属于“学院派”师资,主要来自“负责学生就业”的行政口和“负责商业教育”的教学口。这些师资大多缺乏创业实战经验,甚至企业就业经历,还有部分老师因为行政工作关系,专业进修机会少,教学技能相对欠缺。为了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大多数高校聘请了一批企业家(或创业人士)担任客讲教师;实践证明这种安排尽管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但却缺乏组织协调、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加之外请的部分创业者或企业家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有待改善。(4)在质量控制方面,创业教育素材多,监督评估少创业教育质量控制对于总结创业教育经验,推广借鉴创业教育模型,促进创业教育项目的科学规范化建设至关重要。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确实存在不少优秀的创业教育模型(案例),但是高校创业教育质量控制环节比较薄弱,尚未形成科学合理、规范的创业教育质量控制体系,没能跟踪评价丰富的创业教育素材。(5)在延展活动方面,可获资源多,利用资源少杰弗里•蒂蒙斯(2006)曾形象地将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脱节的现象比喻为没有见过病人的牙医。可见,创业教育延展活动的配套支持是创业教育的成功的必需条件,就好比“沙漠里练不出游泳冠军”。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创业教育延展活动方面比较薄弱,尤其是“创业实体扶持”。其实,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理念,中国高校可以获得大量的资源来开展创业教育延展活动,比如校企合作的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创业校友的实体扶持以及创业后续服务的专家支持;但是,这些潜在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4.3.3中国创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创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既是顺应新经济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缓减青年就业压力的现实需要。振兴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确定创业教育非功利性的战略目标

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创业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标准,既是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依据,又是教育效果评价的导向。创业教育的非功利性应当体现为“揭示创业的一般规律,传承创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素质;而不是以岗位职业培训为内涵,或以企业家速成为目标”,实践证明功利性的创业教育是片面的,缺乏发展后劲,很难持续发展;创业教育的战略性本质上体现为教育自身的“基础性、宏观性、持续性”特征,旨在形成支持性的企业家成长环境,使国民具有战略视野,能够从根本上创造就业机会、提升就业能力,增强国家竞争力。基于此,高校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应当是培养“企业家型”复合应用型人才。即,通过培养创业意识、了解创业知识、体验创业过程,使大学生能像企业家一样行为,具备将来从事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特质。具体来讲,至少包括:(1)培养创业意识,正确认识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自我雇用;(2)提高就业能力,让学生能够在中小企业以及缺乏正规就业机会的环境下有产出的工作;(3)提供创办和经营小企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4)鼓励大学毕业生把创业和自我雇用作为理性职业选择。

2.分层次的创业教育发展战略

基于创业教育的不同功能,可以把创业教育分为“创业意识”、“创业通识”以及“创业职业”三种类型。突出“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通识教育”以及“创业职业教育”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明确不同类型创业教育具体内容和功能,这是创业教育必须认真思考并予以回答的问题。“创业意识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要求学生对企业所有形式有所了解,关键要意识到自由市场经济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以及培养商业基本技能的重要性;这一阶段的学习属于普及式的大众教育,旨在“商业扫盲”,培育创业文化,形成尊重创业的社会环境。“创业通识教育”是创业教育的中级阶段。这个阶段要求学会使用商业用语,学会以小企业家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在课外实践中,要求学生思考商业想法,以及学做商业策划。这一阶段的学习属于大众化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企业家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创业精神、冒险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具备成功企业家的个性特质。“创业职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主要侧重于“开办企业”、“完善企业”、“壮大企业”等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实质上类似于工商管理教育(如“MBA”教育),旨在成就有创业潜质的学生,助其成为未来事实上的创业者(或企业家)。

3.“创业教育”研究重点扶持战略

我国创业教育研究整体滞后主要表现为:(1)理论研究缺乏专业深度;(2)教学教改大多缺乏可执行性;(3)研究方法单一;(4)缺乏稳定成熟的专业研究队伍。为此,应当秉持“创业教育要发展,研究开发要先行”的理念,整合高校和社会各界创业教育专业研究队伍,集中攻关,切实推进严重滞后的创业教育研究和创业课程开发,推出“国际化与本土化”深入兼容、“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的高质量研究开发系列成果。5.面向创业型经济的国别创业政策5.1面向创业型经济的美国创业政策

  各国的学者都对创业环境的界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嘉特纳从个体、组织、过程和环境四个纬度描述了企业创生框架,认为创业环境由资源的可获得性、周边的大学及科研机构、政府的干预及人们创业态度等因素组成。借鉴嘉特纳的观点,我们认为创业环境指在创业者创立企业的整个过程中,对其产生影响的一系列外部因素及其所组成的有机整体。环境是一个外延很大的抽象概念,通常在谈及环境时,首先想到的是环境要素,我们可以把创业环境要素视为创业过程外部影响因素的集合。Henri把创业活动外部影响因素分为感性环境要素和理性环境要素。同时GEM报告中对创业环境要素体系有一个较明确的界定,其概念模型把创业环境要素归为九个方面,即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支持、教育与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进入壁垒、有形基础设施、文化与社会规范。另外相关学者还具体研究了区域创业环境要素体系,如AnnaLee通过对硅谷地区移民创业者研究,探讨了当地的创业环境,主要包含以地区网络为基础的工业体系、密集的社会网络、开放的人才市场、地区的社会文化氛围; Deborah从社会文化氛围、公共基础设施和政府支持三个方面研究了区域创业环境要素体系。创业环境主体是创业环境的承载者,如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而功能是环境主体对创业企业所发挥的作用。环境主体与环境要素具有映射关系,如果结合环境要素来解释功能,可以认为环境要素所体现出对创业企业的影响是环境主体所提供功能的外在表现。

  创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些专家认为经济增长近70%是取决于创业活动并指出“国民经济增长率差别有三分之一是取决于创业活动的影响。”每隔3-4年,财富500强企业名单中就有35%的公司被那些迅速扩大的公司所取代。创业者们最终推动了国家最大的商业。全国创业委员会确定在过去的五年中500强企业的平均增长率为1312%。为了在不断增强的全球经济中得以发展,政府通过经济发展和其他的政策工具为企业家创造良好的环境就十分的重要。本文将从“新创企业政策”、“中小企业延伸政策”、“特殊群体(弱势)创业政策”、“整体宏观政策”四个方面来分析美国创业型经济下相关的创业政策。

5.1.1新创企业政策

新创型企业在经济发展中是很小但却很重要的部分,它比其他的成员更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新兴快速增长的公司(指连续四年来年销售增长速度至少达到20%)构成了美国35000家公司的600万的就业。这些公司在1993和1996之间创造了三分之二的就业岗位。创业型公司比其他类型的公司更能促进经济增长和创新,并有提高地方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的巨大潜能。政府管理者在支持创业型公司促进全国经济发展方面占据主导地位。正如国家创业委员会所写的,“如果创业型公司能创造新就业岗位和对社区再投资,那么不能扶持创业的发展就不是可以接受的政策。”尽管许多因素不在国家控制范围之内,但国家可通过许多措施来为新创企业营造一个有利的生存环境。国家致力于发展那些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政策和方案变革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拥有最大程度的消除竞争的不利因素或者营造竞争优势对策潜力。根据国家企业委员会在2000年7月18日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新创企业在五大方面的表现存在明显差异,这些方面代表了国家政策能够发挥其影响力的核心因素。1、多样化的资本来源美国政府建立风险资金部门,组建天使投资人网络,对开拓新业务的种子资本提供资金和项目支持,鼓励银行部门提供非常规性借贷。2、促进性的文化氛围美国政府致力于建立一个可共享的区域性视野,既包含传统企业的带头人也囊括新行业的领跑者。创立一流的公共激励措施来认同和奖励那些为区域经济做出重要贡献的地方企业就是政府建立促进性文化氛围的措施之一。政府同时也应该提供机会使企业能够参与地方的教育事业和指导网络(mentoring network)来反哺地方;允许并鼓励经济的多样性提倡企业间信息共享。这些都是能鼓励拓宽企业活动领域的文化措施。3、强有力的地方性网络美国政府为企业系统提供社会规划,服务,教育以及信息服务。在新兴的企业密集地区,这些工作通常由商会来完成,在也已形成的企业密集地区,这些服务网络区域达到临界容量,实现自给自足。此时应特别注意使少数民族和女性企业家有机会参与到地方网络中。4、基础设施支持政府应着手建立商业服务部门服务广大的创业型公司,包括便捷的交通设施,通讯服务,和大学以及各类学院。国家精英中心national center of excellence NCEO指出,大学不是支持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当把高品质的生活质量,开放性的文化以及在教育,培训,科研,技术传播和商业化领域与创业型公司相结合起来时,大学则可以成为创业型公司发展的关键支持因素。5、创业友好型政府不管是象征性的还是实际性的,政府都在努力向企业友好型转变。创业者十分重视那些认识到创业型公司对经济重要性的政府官员和领导者,他们通过监管改革,统一规划和透明的执行体系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单靠州政策很难营造出促进性的文化氛围、多样化的资本基础和整体性的基础设施支持。美国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和项目工程消除企业最主要的障碍,满足最迫切的需求。通过这些措施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同时,政府决策者在建立产业化国家的关键性作用。如同在国家政策的其他方面一样,美国州长的直接参与对促进当地的发展目标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但是仅仅依靠政策的变化是不够的。同时还需要态度,政府文化,政府职能,大学和教育机构的转变才能取得成功。在这一点上,考虑到政府的领导职能和影响力,地方长官的领导和直接参与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企业的成长和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可用资本和技术,同时还需要有利的发展环境是企业家能够创立并法蓉发展企业,并得到社会的尊重。但是,社会对企业家的态度和文化导向往往是最大的障碍,也是依靠传统政策最难弥补的。州长是唯一有能力通过国家机关促进文化氛围发生变化的州级领导人,从而实现商业环境实质性长期性的改变。

5.1.2中小企业延伸政策

小企业是美国经济极具活力的重要因子。员工在百人以下,年产值3亿美元左右的小企业约占美国企业总数的97%,是数量最庞大的群体。尽管这些小企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不大,但发展潜力巨大,充满生机活力。如在美国主要工业城市洛杉矶,现有3.5万家小企业活跃在计算机及软件、通讯设备、家用电器、医疗器械、动漫等行业,洛杉矶由此成为美国工业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再如得克萨斯州由于大批小企业的衍生,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成为北美自由贸易区获益最多的州。从投资回报情况看,小企业要高于大企业2至3个百分点。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小企业的创新发展,不仅建有功能完备的管理服务体系,而且设立了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是当今世界上扶持小企业发展力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建立权责统一的小企业管理机构。美联邦参、众两院设有小企业委员会。隶属联邦政府的小企业署( SBA),约有4000多名工作人员并在全美设有10个区域办公室,69个地区办公室,17个分支办公室,96个服务点。其主要职能是: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保证小企业获得政府采购合同,使小企业在联邦政府采购中占有公正份额;研究评估联邦政府相关政策对小企业的影响,提出合理化建议,维护小企业权益,为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负责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运行,资助社区建立小企业微型贷款中心,采取直接贷款、特别贷款和担保贷款等方式,帮助小企业解决融资难;帮助指导退伍军人和其他待业人员创办和经营小企业,并为他们提供各种业务培训、信息咨询等公共服务;负责制定小企业产业准入标准,重点项目立项审批,其中地区级小企业办公室的审批权限为10万美元的投资项目。与此同时,联邦小企业署还有协调监督职能,根据需要,可以牵头召集政府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会,督促落实小企业扶持政策。1、法律规范制定法律法规为小企业保驾护航。美国非常重视小企业立法工作,现已施行的与小企业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有12部之多。通过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维护小企业权益,扶持小企业发展,规范小企业经营行为。二战后,美国垄断势力急剧膨胀,小企业处境日益艰难。最初制定的《反托拉斯法》就是为了对垄断组织实行一定程度的限制,保护小企业免受大企业的不公正侵害。为解决小企业的实际问题,鼓励小企业发展,美国国会在20世纪40年代初即分别设立参议院小企业委员会和众议院小企业委员会,美国联邦商务部也设立了小企业署1980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灵活管制法》和其他法律措施,目的在于使小企业免受联邦政府对企业的许多管制措施的束缚。早在195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小企业法》,授权联邦政府专门成立小企业管理局。其基本宗旨是尽可能对小企业的利益给予保护、援助、指导和扶持,以保护自由竞争的企业制度,保持和加强国家整体的经济实力。1964年颁布的《机会均等法》,完备了向小企业提供资金援助的机制。1974年颁布的《联邦政府采购法》,明确规定政府采购来自小企业的份额应达到23%。1980年颁布的《小企业经济政策法》规定了美国总统每年必须向国会递交小企业发展报告。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还相继颁布了《公平竞争法》、《小企业开发中心法》、《小企业技术创新开发法》、《小企业投资奖励法》、《小企业资本形成法》、《扩大小企业商品出口法》等法律,从而为小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保障,促进了小企业公平竞争和健康有序发展。

2、政策措施美国始终把扶持小企业摆在突出位置。美国扶持小企业的措施扎实到位。一是积极实施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减少对企业新投资税收、降低公司所得税率,企业科研经费增长额税收抵免,等等。二是开辟小企业融资多元化渠道,包括银行放贷、政府资助、证券融资等,联邦小企业署与全美700多家商业银行签署了为小企业提供资金援助的合作计划,并利用政府订货政策在财政上给予小企业支持。三是鼓励支持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各级政府建立的风险投资基金,优先用于小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小企业设备更新准予特别折旧,对小企业购置现代化设备给予长期无息或低息贷款。四是注重为小企业办事提供便利条件。各州、县小企业管理部门建有产品实验室和信息网站,专供小企业产品检测和信息查询。政府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资金投放,立项审批,均在网上公布,既透明,又公正。构建各类面向小企业的服务体系。在美国,为小企业发展提供服务的各类中介机构,数量繁多,种类齐全,涉及各个行业和领域,包括商会、同业公会、会计事务所、出口援助中心、妇女创业中心、信用担保中心,等等。其中,小企业发展中心全美共有1200个,每年组织创业者育成培训达10万场次左右。特别是面向小企业的信用担保,运作规范,服务到位,近3年,仅纽约州、洛杉矶州、加利福尼亚州信用担保公司共为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2600多笔,有的小企业一次性获得担保贷款额高达200万美元以上,有力地促进了这些小企业创新发展。

3、多种多样的资金融通手段(1)创业期不可缺少的间接融资美国中小企业在开业时所需资金大半由自己筹集,主要来源于3F,即创业者本人(Founder)、家属(Family)和朋友(Friends)。但是,从正式开业以后到经营进入正规化的这个阶段(即创业期),融资就成为主要问题。

  在直接金融市场很发达的美国,企业容易得到风险投资资本和个人投资家等的资助。20世纪90年代以来,风险投资额逐年增加,1990年为18亿美元,1995年增加到344亿美元。美国二板市场非常活跃,风险投资的回报率超过了50%。但是,它们大多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对于刚刚处于创业初期的小业主来说,风险投资似乎高不可攀,间接金融市场自然就成为它们的主要融资渠道。最近,美国联邦政府加强了信用担保制度,各大银行也增加了小额贷款项目,使创业初期的企业有更多间接融资的机会。同时,还有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也成为它们融资的主要渠道。(2)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SBA)的合作金融支援与日本不同,美国没有政府系统的金融机构,政府通过对民间金融机构的贷款担保,对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援。1997年,SBA一般融资担保制度的担保额为94.6亿美元,23%的是为创业初期的企业提供的担保,且该比例逐年上升。SBA根据利用者的需要,对贷款担保制度做了很多次改进,最近改进的贷款担保制度其特点概括起来有:手续简化,融资迅速;审批权委托给民间金融机构;通过民间非盈利团体(NPO)中介融资。

  第一个特征又称低文件(Low Document),即10万美元以下的融资,只需填一张申请表,三天内就答复审核结果。在这以前,小额贷款对民间金融机构来说,效率不高,所以SBA担保贷款利用者不多。从1994年实施“低文件”规定以来,贷款数量逐年增加,占SBA担保贷款总件数的45%,22%的利用者大半是创业初期的小企业。

  第二个特征也称优先贷款人计划(Preferred Lender Program,PLP)。为了提高担保审批效率,把审批权委托给掌握相应能力的民间金融机构。在SBA的担保贷款总额中,PLP占35%,不良债权在1.5%以下。PLP积极地促进了担保贷款的发展。

  第三个特征就是微型贷款项目,SBA在全美认定了101家NPO,并给予补助金。由这些NPO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和技术援助。但NPO可以根据地域情况不同作适当的调整。40%利用者是创业初期的小企业,目前,美国联邦政府正准备增加对该项目的投入。

  (3)增加银行融资,扩大中小企业与银行接触的机会在美国,银行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之一。但是,一般银行的担保条件比较苛刻,对正处创业期的小企业来说,缺乏资产作为抵押物,融资相当困难。为了缓和融资困难,美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一些大银行也做了许多改进。例如,为了向更多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一些大银行导入了信用评分(Credit Scoring)制度,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信用评分制是对贷款申请者进行信用评分,根据得分情况确定是否给予融资的一种贷款管理制度。这样,对于1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贷款,审核程续就非常简单,提高了融资效率,申请者即使没有不动产作为抵押物,只要经营计划、管理措施齐全,也可以获得及格的信用分。银行导入Credit Scoring制度,增加了没有固定资产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机会。4、经营指导和技术支持(1)SBA提供广泛的支援项目想创业而又没有机会到大学或专门学校接受培训的人,可获得其它形式的技术支援——“民、官、学”相结合的技术支援。SBA为正在准备创业和在创业中的小企业提供低收费,甚至免费的技术支援。其中,微型贷款项目(MLP)就是一例,该项目不仅提供融资,还包括市场营销、管理、法律知识、专业技术在内的技术援助。如果有人想开饭店,MLP项目会为他们提供从资金融通到税收、经营饭店所必需的专业知识的培训。MLP项目的技术支援主体是受SBA补助的非盈利机构,参加这个项目的NPO全美有25家,利用者可以不必直接去NPO参加培训,而是利用录像、网络或电话等媒介直接接受远程培训。但是,能够接受培训者只限于低收入阶层,培训费根据培训对象的收入水平而定,最高不超过100美元。此外,还有免费为创业者和中小企业主提供咨询的退休经营人员咨询团(SCORE)。该咨询团在全美有390个分部,约有13000名志愿者参加。这些志愿者或顾问大多数是有多年经营和管理经验的退休人员,他们通过网络和实地考察为创业者排忧解难,每年参加咨询超过30万次。SCORE的活动经费来源主要是SBA的赞助,同时也得到一些民间企业团体的捐助。(2)在大学和民间团体设立SBDC中小企业发展中心(Small Business Development Center,SBDC)是对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支援的机构,中心由SBA、教育机构、社会团体等共同出资成立。全美57个主要SBDC都设在大学内。另外,全美有1000多所中小企业发展分部,它们大多设在各地工商会之类的社会团体内。SBDC的基本理念是活跃社会的创业,为现有中小企业的维持、发展提供服务。它们通过在大学和社会团体的固定场所,向正准备创业的个人提供咨询和举办研讨会。每年全美接受咨询超过60万人次。美国联邦政府还通过民间调查机构,每年对半数SBDC的活动成果进行调查评估,并公布调查结果,通过民间机构对SBDC活动进行监督,促进SBDC提高服务质量。以马萨诸塞州的SBDC为例。该州SBDC由SBA出资50%,州政府出资25%,州内五所大学出资25%成立。中心设在马萨诸塞州大学内。此外,还在州内的其它地方设立5个办公室,在工商会和银行设有50个分部。咨询内容以财务、经营计划、市场营销、技术和融资为主。1997年咨询件数达到4242件,其中正准备创业者占45%。由SBA担保从金融机构得到融资的个人和中小企业达164个,占8.6%。根据民间调查机构1995年的调查结果,在利用SBDC的个人和企业中,咨询产生效果的占87%,并且接受咨询的企业收益增长17.5%(州平均增加7.8%),雇用人员增加11.5%(州平均增长2.5%),SBDC的技术支援对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5.1.3特殊(弱势)群体创业政策

在劳动力市场上,青年、妇女、长期失业者、残疾人和移民工人由于其就业或再就业比别的群体困难,往往被视为弱势群体。针对不同的弱势群体,美国政府实施了不同的创业扶持政策。本文主要以大学生为对象,介绍美国的创业政策。在美国,大学生创业并取得成功是屡见不鲜的。大学辍学创业而成功的比尔•盖茨自不必说,像戴尔计算机公司的创始人戴尔,雅虎的创始人杨致远,早期浏览器(Netscape)的发明者之一马克•安德列森等IT名人,也都是在念大学期间创业,并获得巨大成功的。从哲学的高度来说,任何事业的成败与否,取决于该事业的主客观条件。盖茨们的成功亦是如此。这里的客观条件是指包括经济体制、政策环境和文化氛围等因素。从客观上来说,美国社会也存在许多有利于个人创业的条件:1.鼓励个人创业的社会氛围由于美国社会崇尚和强调个人奋斗、机会均等的平等思想观念,个人创业在美国是极为普遍且引以为荣的事,以致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氛围。早在1982年,美国著名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这样描述美国个人创业的"爆炸现象":“过去30年美国个人创业者的数量有了巨大增长。1950年我们以每年93000家的速度创办新企业,到1980年12月飞速发展到每年60万家。……我们正从公司经营社会转变成个人创业社会。

2.知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由于以电子通讯、网络为代表的知识经济在美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往主要依赖于资金、设备、场地等硬件的创业条件,已为大学生对知识的拥有程度及创新能力所取代。资本家逐步让位于“知本”家。这使大学生的创业成为可能。如比尔•盖茨、杨致远当初赖以起家的都是一台电脑,当然,更主要的是靠他们那富有智慧的头脑。

3.创业条件的便利包括新公司的易于申办,信用制度的健全等条件。在美国创办新公司极为便利,不仅门坎低,而且申办快捷。以加州为例,“只要你交上100美元,填一张不超过100个字的表格,不必交任何人审核,寄给加州政府,只要没有重名就办好了。”由于网络经济的发达,在此平台上运行的美国信用制度十分完善,这不仅有利于新公司的开张,也有利于新公司的运转,包括交易、借贷。

4.人才自由流动的灵活录用机制美国社会各类机构和企业在用人机制上相当灵活自由。人才进出便利,包括大学教师。大学生辍学休学以及续学都极为便利,反正只要学分修满了就可毕业。5.风险投资资金的雄厚及创业板市场的成熟二战后美国经济持续几十年的稳定增长,使美国的社会财富大量增加,民间积累了雄厚的资金。为了寻找出路,保值增值,有相当一部分民间资金转化为风险投资资金,专门寻找有一定发展前景的项目或公司投资,然后上市,以获取高额回报。与此相应的是,美国成熟的创业板市场(NASDAQ)不仅为风险投资资金提供了有效的退出机制,也为创业创新者快速致富找到了一条可望而且可及的通道,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社会的创业热潮。

6.讲个性重能力的开放式教育体制重视自立的家庭养成教育,以及自由择业的就业机制,培养了美国大学生动手能力强、敢想敢干的良好习惯。美国的教育体制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极为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开放灵活。在教学方法上,普遍采用启发学生思考的开放式教育;在教学目标上,普遍注重能力的提高。美国的家庭教育强调培养孩子们的独立自主精神,如孩子满18岁后,不论家境好坏,大多数都在经济上独立,或打工挣钱后再读书,或一边打工一边念书。即便是靠家庭资助念了大学,毕业后找工作也非得靠自己。美国各州大都实行高流动性、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那些自幼自立能力强的学生也往往更易找到工作,可以说,以上几个方面互相吻合,互为因果,共同培养了美国学生动手能力强,敢想敢干的良好习惯。此外,美国社会健全的法制轨道,高度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均是不言而喻的有利条件。正是在上述诸项条件的合力作用下,美国大学生的创业才相对来说成功率要高得多。同时,我们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不难发现各方面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的持续发展、循环,致使美国社会的创业之风愈演愈烈,也一定程度上促使美国经济持续了自1991年至今、远超出传统的经济发展周期的长久发展。盖茨之路就是在这样的土壤上延伸出来并成为美国乃至各国大学生的楷模的。

5.1.4整体宏观政策

基于NGA(全国州长协会)联邦政府政策协会和一些州的政策协会以及当前的实践经验,可以从中得出美国政府采取了一下5条有益措施。他们是:1、美国政府将创业融入国家经济发展建设(1)把创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建设的明确任务州长要把发展创业作为政府经济发展的明确任务。最好的融合需要把企业的业务部门绩效纳入到政府机构的企业目标中去,如密歇根州经济开发公司已经在呼吁州拿出更多的风险资金提供给密歇根州的公司。

  向州立法机关和利益相关者的推广,促使“创新和创业”的一体化倡议首次在2003年的路易斯安那州立法机关的立法会议中提出。该立法机关在2003年创建了一个小企业和创业委员会,其中包括所有国家机构,立法会议员,和一些创业家(新企业的创立者)的代表。这个委员会将充当该州的独立机构,负责支持新的企业创立的战略政策。此外,该委员会将负责监管政策和规章对创业的影响,并审核和监测新企业成立和发展的政府障碍。立法机关在这一立法机构还成立了科学技术联合立法委员会,也是服务于这个任务。一项由州长办公室发起的路易斯安那州经济发展(LED)的改组计划,使政府关注于企业簇群的竞争力和提供更加平衡的经济发展。该部门的核心商业发展重点是该州的大量新兴产业,因此更加注重创业。(2)政府作为“经纪人”为创业者创造支撑机制政府应确保国家经济发展计划着力于创业和成长型公司并重视它们对政府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经济发展计划的干预应控制在让创业者获取各种服务,其中许多服务是由私营部门和非营利部门,而不是由州政府提供的。最有前途的公共创业支持项目应作为资源和严重依赖供应商之外的专业人才的“经纪人”或协调者,而不是提供直接服务。俄克拉何马州科学技术进步中心(OCAST)通过一份与私营的、非赢利的俄克拉何马州技术发展公司的合同赞助了俄克拉何马州技术商业化中心(OTCC)。该中心与俄克拉何马州的公司、发明家、研究者以及企业家一起努力把技术革新转变成商业机遇。该中心提供,直接的或通过其推荐的,面向全州的专门业务发展服务通道,这些服务需要采取从概念到市场的新技术。该中心在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还与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和经济发展的专业人士密切配合以扩大州政府的科技基础。 通过中心提供的服务包括:技术评估和技术概念分析、工程设计、测试和原型开发、市场调研和分析、经济可行性研究、发展战略营销计划发展的战略性商业计划,并提供早期阶段的风险资金。(3)利用创业的、资本的和研究网络来提供服务州长和州经济发展的有关部门应该努力把创业和资本网络纳入其经济发展中去。强大的当地投资网络、服务供应商和创业家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创业地区的关键要素。在这样的网络存在的地方,各州应努力同他们就州的战略规划、支持创业的新政策的协商和评估需求协同工作。在网络不发达,稀缺,或对新参与者关闭的地方,州可以通过附加条款、提供实物支持(会议场地,后勤保障等)和通过州范围内的倡议作为形成智能网络的催化剂,来鼓励他们的发展。作为NGA政策研究院过程中的副产物,一些州也开始或继续努力把现有的创业网络和企业成长纳入州的经济发展中去。在内华达州,州长、副州长和州经济发展办公室已经与当地的天使投资者网络和州技术委员会发展了密切的工作关系。自1999年以来,这三个角色就已同塞拉利昂天使投资集团联合颁发“创业者年度奖”。除了加强“创业友好型”的州政府形象,这种沟通可以使州为有发展前景的具体公司提供更有效的支持。(4)安排劳动力发展,失业保险和社区发展系统,支持创业者和促进创业州长们应利用州政府职能之外的重要的外部经济发展,如劳动力的发展、失业保险和社区发展以支持创业支持创业。伊利诺伊州已将创业培训纳入其劳动力优势计划,开展特殊劳动力培训方案,可供处于不利地位的乡村和城市居民选择。州长办公室声称:“在伊利诺伊州的劳动力优势构想(IWA)是一个旨在加强经济发展和健全社区基础设施的以地点为基础的倡议。在这种构想下,协调员与领导人在每一个社区一起评估需求、设计服务和物流系统、然后找找到投资特殊项目的方法,协调州机关的服务和发展公私伙伴关系。几个IWA将与其他社区经济发展和在IWA的目标社区的劳动力发展倡一起整合创业教育战略。

2、美国通过教育体制鼓励和培养未来的创业者

敢于冒险,敢于创业,植根于美国文化之中的小企业不断失败,不断新生。美国社会崇尚自立,这正是每年产生上百万创业者的肥沃土壤。民间非盈利团体(NPO)与学校联袂对未成年人进行自立教育,培育下一代的创业意识。在美国,从幼儿园开始到高中都开设经济教育课程它不同于普通科目,是通过案例让孩子或学生轻松地学习基本经营知识。例如商品的价格是如何确定的,如何才能销售商品获得收益等基本概念,让学生体验企业经营的股份投资等等,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即便是在全美最豪华的别墅区,人们也能经常在休息日看到一个个家庭摆开地摊,让孩子叫卖自己已经不用了的玩具和日用品等,而且还学着大人讨价还价。经济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或学生认识经济自主的重要性,学会有效地使用钱,让他们对经营有正确的理解更加关心经营事业,培育创业意识。在经济教育中,少年成就教育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少年成就项目是有80多年历史的社区经济教育活动,全美设有200多个支部,接受教育的学生每年有300万。该项目开始只是课外活动,现在很多地方把它列为一门正规课程。该项目对各年级的学生准备不同的内容。例如,面对小学生的教育内容为“How does a Community Work”,让学生讨论商店、银行等职能,如何得到生活所需的钱等。面向初中生的经济教育项目称“Enterprise in Action”,让学生通过周围的题材学习如何经营,例如做汉堡包经营,原材料等费用如何计算,最后怎样确定合适的价格。面向高中生经济教育称为“Company Program”。模拟公司半年间的实际运营,学习企业经营知识等。学生首先模拟公司股票发行筹集资金,再采购原材料,开始经营公司,然后学习推销产品,做广告等,项目结束后还要对公司财务进行清算,向股东分红等。该项目的指导者大多是社区里的经营者,有实际经验,用案例教学,学生容易接受。经济教育的项目还有多种,全美经济教育协会每年培训12万名教师,这些教师再指导各地学生。在美国的大学,经济学或经营学不仅是专业学生要学,别的学科的学生也多少要求学。不仅是学生学,已工作的如果想创业的人一般也特地到大学去进修。全美有多所大学专门为成年人开设了经营学课程。美国高校经历了一个教学—研究—创业的线性发展过程,即从教学型院校发展到研究型大学再到创业型大学。美国高校的转型促进了大学生创业,而大学生的创业,又推动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美国创业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通过教育体制对创业者的培养。政府应该用K-12和高中后教育体制来培养和鼓励未来的创业者。发展创业型经济,应该从培养整个群体的创业技能和价值观入手。政府应该鼓励公办院校将创业课程和课外活动融入到商务、工程和文科教育中。大学在发展下一代创业者的技能、观念和职业道路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些情况下,大学作为研究和发展中心能产生重要的技术创新,并使之变为新兴商业公司的核心技术。所以并不惊奇,许多州都将和大学的合作当作政府创业政策的重要方面。在许多州,如明尼苏达和路易斯安娜州,创业课程已经融入到公里工程学院的大学生的教育中,并将这种举措作为全国强调创业的组成部分。通过NGA政府创业政策协会,爱达荷州,华盛顿,密西西比州和内华达州都采取或是加强了这种强调。其他一些州则寻求一种系统研究法来扩大这个学科的全国获得范围。

3、培养创业型公司企业培育机构是一个经济发展工具,它通过一系列的企业支持资源和服务来加快创业公司的发展和成功。一个企业培育机构的主要目标是产生成功的公司使其项目在财政上可行和独立。这些培育机构“产生”了大量的创业工作机会,为社区注入活力,使重要的新技术商业化并加强了当地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政府应该追求实体的、虚拟的和远程的企业孵化策略,以此来提高公司形成的比率,并通过聚焦公司早期的发展和其获得成功所需的资源、技术和网络相连接来得以生存。特别是,政府应该和大学及地区股东想联合,通过鼓励或联合投资在合适的地区建立或改进实体培育机构。在地理位置优势欠缺的地区,政府应建立卫星设备帮助连接创业者和分布在各地的资源,或者建立以网络为基础的培养策略为零散的创业者提供这些资源。(1)通过实体培育机构提供企业培育服务美国政府是一个催化器,是地方或区域培育策略的积极伙伴,或是学校、郡和社区的合作伙伴。它关注于迎合创业公司的需要,为这些新的公司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帮助成功创业,并鼓励新公司的成立和发展。培育机构通常都是实体的组织,在这种组织内创业公司和其他的公司紧密联系,并培育员工和管理机构来为帮助创业者迎接他们的商业挑战。成功的培育是指在培育体系内向公司提供服务,而不是培育机构向创业公司提供实体空间。尽管空间对一些公司可能确实很重要,特别是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领域这些对专业设施十分需要的公司。但是,像在区域内专业服务的提供,同行经验的获得,培育机构的职业经理人的专业知识和董事会的成员这样的条件,更加的重要。例如宾夕法尼亚州的富兰克林(Ben Franklin)伙伴关系,从刚产生的实体培育机构和技术交流项目发展为一个综合体,以为那些刚成立和初期的企业提供投资为目标。(2)为乡村和偏远地区建立实质上的全面的培养计划政府通过为乡村和偏远地区提供企业家资源渠道来鼓励那些地区的企业家发展,通过人造卫星中心或者通过网络服务传递信息。因为交通偏远和人口分散,许多州的大量乡村人口中的企业家不能获得大学机构直接提供的服务。在这些例子中,政府都应当通过网络技术革新和网络服务的战略来为新企业培养提支持。虚拟和偏远区的培育计划能确保州范围内的机构获得服务,或者使用网络或者通过那些能与州范围内任何地方精通资源利用的人建立联系点来提供帮助。华盛顿州、肯塔基州和明尼苏达州政府已经意识到,通过与管辖区域外的人共同使用这些资源才能使企业家的潜力被充分发挥。华盛顿州正在建立一个与本州东部地区相联系的在线企业家支持系统。明尼苏达州的企业家虚拟网络和商业合作平台也起着类似的功能,在后面附带的资料中有详细介绍。4、投资多种风险资本促进创业者及其公司的发展州长们应同时在城市和乡村,努力确保为政府创业者提供可选择的多样化渠道的风险资本。目标是多方面的,因此需要区分不同类型的风险资本渠道,为公司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不是针对处于传统工厂的风险投资提供最大的利用机会。特别强调的是,政府通过以下政策促进创业者及其公司的发展:(1)通过激励和投资管理实现多样化的风险资本筹资渠道这两项措施是利用一系列完整连续修订法规为风险资本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2002年,爱荷华州起草了一份根据企业纳税信誉实施的,以支持投资者的风险资本计划,从立法上优化风险投资,为早期投资的企业实施税收减免,同时为爱荷华州的投资者们提供税收减免,这主要针对风险投资基金。2002年美国联邦立法机关通过一揽子的政府新经济立法计划,发行长期政府债券来替代市场上的短期债券。肯塔基州的基金投资法案,该法案为在肯塔基州成立的小型风险投资公司提供了40%的个人与公司税收减免,及时地使许多银行和保险公司具有税收减免的资格,也允许非营利的地投资者出售或者转让他们的税收减免权利。(2)提供启动和发展资金政府发展创新机制为公司早期的形成阶段提供资金,通过对学术研究者和联邦研究基金的收益人在技术创新上提供资金支持以促进商业发展。小额的资金支持就可以为企业前期的发展和激励私人投资机构后续的发展起到相当积极的作用。提供50000到250000美元在这个阶段非常普遍,同时可以从联邦基金获得其他有条件限制的资金支持。包括密歇根州在内的联邦政府通过它的SBIR(小型公司促进研究)援助计划,马里兰大学通过他的技术优势运作基金,其他的大学则通过SBIR匹配计划寻找高潜力的研究项目并为他们提供有限制的基金支持,选择的对象主要是那些被奖励并签署合同的公司,联邦政府也通过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国家卫生研究院)的奖励支持那些应该获得奖励的投资研究计划。(3)以税收减免和财政援助支持投资者和投资网美国政府为发展初期的天使投资公司提供税收减免和财政支持等鼓励措施。天使投资人在寻找处于个人和政府投资之间的投资项目上扮演重要角色,而且越来越被认为是政府创业团体的重要部分。据估计,2002年超过300000优质投资者通过50000笔交易投资了大约300亿美元,远远超过政府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的发展预期。优质投资者是寻找投资规模在10万到3百万之间的投资项目的重要力量。因为天使投资人通常是当地或者区域性的投资者,他们通常对政府商业行为更加了解,很少让公司的行动与政府政策冲突。广泛的实践研究表明,通过对天使投资人的税收减免有效地支持了投资者。大多对天使投资人的投资项目税收减免是投资额的20-30%,虽然少部分提供了50%甚至完全的税收减免,维吉尼亚、缅因州、佛蒙特州和西弗吉尼亚在有条件限制下为投资者提供高达50%的税收减免。在夏威夷甚至对有资格的高科技企业提供超过5年的完全税收减免(100%)。(4)为乡村企业家提供的支助计划联邦和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发展了许多非传统的投资工具,并且成立了投资机构为乡村企业家提供资金支持,或者引导资金流向郊区的咨询服务项目。实施的范围包括通过由政府社会财政向那些目标在乡村的风险投资基金提供支持,例如Adena Ventures,一项达3400万美元的投资机构成立,为阿巴拉契亚的小型企业提供股权投资和技术援助。

5、改革和整顿法律法规来“扫清道路”政府法律和法规应当以减少企业遵守成本为目标而不断修正。政府应当试着确保法律、法规和其他规定不会对企业的发展增加不成比例的负担。政府也应该消除那些阻碍高校和公共实体获得平等风险收益的法规。在过去几年,广泛的全国性的制度改革已成为政府经济发展创新的亮点。在90年代,阿拉巴马州、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爱荷华州、马里兰州、马萨诸塞州、密歇根州、纽约州、维吉尼亚和华盛顿州积极促进制度改革,包括重新审核行政命令、任务压力、直接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以及改变政府机构的规章。根据一项对2000年发行的政府改革条例实施的研究报告,政府对法规的改革已经落实到基本的服务项目上,这是最主要在地方,在针对企业家方面主要有:重新审核和修改法规条例;精化法规以及程序;分析经济发展对新规定的要求。(1)重新审核和修改法规条例政府应该从全面地审核法律和规章开始改革的努力。审核和修改应主要集中在减少不必要和重复的规定,统一州和联邦的法规以减少遵从负担,或者提供豁免和差异处理。在过去10年,缅因州、马里兰、明尼苏达州、密苏里州、内华达州、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北卡罗莱纳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地方政府都是从重新修订法规开始。1995年纽约的一个政府官员George E.Pataki设计了一套政府官员办公改革方案(GORR),它通过修改常识性的经济政策提高政府的经济环境,同时提高处理行政许可程序效率。这项改革计划的网站上有一条很能反映George E.Pataki领导的改革方针:“如果你有被任何一家政府机构含糊其辞的答复或者被其困扰,打电话给我们的改革办公室。我们将干预其中。我们将全力解决问题,并且将最快解决”。根据一项针对该方案实施最初三年的研究报告,制度改革废除了700多条多余或者不必要的法规,这大约减少了个人、商业机构和大企业超过17.8亿的遵从成本,在这个时期新法规的实施率大于50%。(2)精化法规以及程序简化法规的努力主要是使企业遵守法规变得更加容易,同时又不丧失保护合法权益的功能。包括华盛顿州、密西根州、纽约、威斯康辛州、弗罗里达州、明尼苏达州和密苏里州在内的州政府都实行了重要的法规精简改革。在纽约,1995-1997年期间,评估显示政府管理者改革许可程序办法为政府机构和私人部门尊从成本大约节省了超过6200美元的开支,并且一个主要的许可援助服务每年减少了7.5万不必要的操作。这项服务是政府改革的一部分,它通过主要申请程序对包含复合机构的大型复杂项目提供额外援助。在这时期,这一系列努力创造了并继续产生了超过4500个就业机会并且推动产生了超过8亿的投资额。(3)新规定的经济影响分析政府采取的另外一个重要步骤是要求研究机构分析新法律法规的经济发展影响。90年代,包括阿肯色州、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印地安那州、肯塔基州、缅因州、马里兰、密歇根州、明尼苏达州、密西西比河州、内华达州、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新泽西州、纽约、北达科他州、维吉尼亚和华盛顿在内的各州采用了一些这种类型的改革措施。在许多州,公立大学和政府机构等公共社会实体明确被法律或者政府规定限制享有私人企业的所有权。这必然制约大学从大学技术发展的角度谨慎地投资新兴企业上的积极性,这同样限制了政府接受在前期进了行投资的项目的能力。德克萨斯州和俄克拉荷马州近期通过了一项立法允许高校在私人公司拥有实际的股权,并且亚利桑那州的改革把这项措施推向了终点。

5.2面向创业型经济的欧盟创业政策

经历了几十年的普遍经济繁荣和低失业率之后,欧盟经历了二战以来最不能让人接受的经济停滞与失业率。作为应对,在2000年里斯本欧盟首脑会议(European Council)上,欧盟(European Union)制订了欧洲社会经济十年发展目标——“欧洲在未来十年将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和最具活力的知识经济社会,保持可持续性经济增长,有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社会更具凝聚力”。大会普遍认为创业是经济增长、提升竞争力和创新的源泉和驱动力,只有通过创业才能完成欧洲十年发展目标。为此,欧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致力于建设创业型社会。面向创业型经济的促进政策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为创业企业的发展提供最优条件。政策制定者的根本目的所寻求的是提升创业的水平。因此,政策不仅面向已开始创业的人们,对于正考虑创业的人们也同样适用。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政策的实施,都要以促进创业为核心。5.2.1中小企业(SMEs)延伸政策《里斯本宣言》明确了欧盟建立创业型经济的优势和劣势,此后在哥德堡会议上,欧盟在里斯本战略加入了新的维度——环境。可以看出欧盟创业型经济主要以提高竞争力和促进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中小企业对欧盟实现里斯本战略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欧洲大约有2300万家中小企业,提供了大约7500万工作岗位,占私营经济可雇佣劳动力总量的67%。《里斯本宣言》发表后,欧盟鼓励中小企业扩大再生产、技术创新和拓展市场空间和增加融资渠道等方面采取了多种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欧盟从资金扶持、技术创新以及国际化等方面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这些措施包括:设立基金、发放贷款、为中小企业提供有选择的担保和搭建国际化网络平台等。中小企业可以直接获得支持或者通过参与合作项目间接得到帮助,比如欧盟的结构性基金。1.正式采纳并通过欧洲“小企业宪章”(European Charter for Small Enterprises)2000年6月13日,欧盟理事会通过了欧洲小企业宪章,欧盟由此确定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基本框架。对于中小企业发展来讲,企业家精神非常重要,因此小企业宪章的基本原则是加强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样才能应对欧洲面临的挑战,形成有利于创业行为和创业者的监管框架与财务支持框架,确保小企业进入市场的负担最小。方便小企业获得最好的技术,促进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均可获得金融支持。为给小企业营造世界上最好的环境,欧盟需要倾听小企业声音,加强对领军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欧盟促进小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更好的法律监管框架。对国家破产法的评价要考虑实际问题,欧盟及成员国的管制程序需要简化,出台新规定时要减轻小企业和小企业主的负担,小企业在某些管制方面应该豁免。政府要采取对用户友好的管理文件,在这个意义上讲,欧盟自2002年开始实施“优化管制行动计划”,采用滚动方式对现有欧盟法规及相应的组织机构进行更新和简化,这一行动为减轻中小企业行政管制负担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在此框架下,2003年欧盟委员会开始对法规及其实施状况进行成本收益评估,目的是改善管制环境和加强政策协调性,对立法建议进行经济、社会、环境影响评估,对企业,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也是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保护中小企业权益的实例是关于设计保护的立法修正案,在汽车零部件市场中强化竞争,为该产业的中小企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为了更好地对企业行政负担进行评估,欧盟委员会于2001年建立了“交互式决策机制”,通过反馈机制和在线咨询工具,直接了解利益攸关方对现存法规以及立法建议的意见,目前正在酝酿建立专门反映中小企业意见的机制。(2)增强实用技能的培训。确保培训机构和室内培训计划能够满足小企业对各种技能的需要,并能提供终身训练和咨询服务。欧盟制定了专业培训和技能认证等有关标准,包括制定关于非正规学习认证的共同参考原则,将通过在岗培训和参加自愿者工作等非正规教育活动中所获得的技能予以认证;通过组织产业培训研讨会,对欧盟范围内职业培训项目进行协调。欧盟还与中小企业和中小企业协会进行合作,组织从电子商务、管理技能到语言能力在内的范围广泛的培训项目。此外,欧盟十分关注信息技术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通过各种方式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培训。(3)改进在线访问。政府当局尽快改善与小企业之间进行联系的电子通讯方式,实现企业在线申请、接受建议、填写税收报表或者获得信息等功能,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欧盟在这方面起带头作用,2005年欧盟推出公共服务的门户网站,为欧盟企业和公民进行跨境商业活动提供信息和服务,如有企业想在欧盟另一国家建立分公司,此网站就可提供相应服务。欧盟还建立了关于就业岗位流动信息的门户网站,在全欧盟范围内为中小企业雇主提供技能工人的信息,为雇员提供招聘信息(4)努力建成统一市场。小企业正在感受欧洲经济改革的好处,欧盟及成员国应致力于建设真正的统一市场,尤其是在电子商务、电讯传输系统、公共采购、基础设施和跨境支付系统等方面的发展要惠及小企业。此外,认真执行竞争法,保证小企业得到公正的待遇,实现公平竞争。延迟支付是中小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据估计,大约有1/4的企业破产是由于延迟支付引起的,这造成每年丧失45万个就业岗位。为保护中小企业权益,2002年欧盟通过了“与商业交易中延迟支付做斗争”的相关立法。欧委会在2003年底开始对制定“欧盟中小企业条令”进行可行性研究,通过确定各成员国通用的企业法原则,为中小企业建立新的欧盟法律框架。(5)提高小企业的技术能力,促进创新。欧盟采取措施促进对小企业进行技术传播,并提高小企业鉴别、挑选和采用技术的能力。在欧盟范围内建立不同规模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和分享机制,加强开发技术商业应用的项目,发展适合于小企业的质量控制体系,保证小企业能够获得专利使用。发展地区间、国家间及国际上的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并且加强小企业与教育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欧盟在《中小企业多年度计划》中提出了许多支持中小企业创新的措施,例如:支持有潜力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技术企业的发展,鼓励和促进私人资本投向高新技术产业,鼓励中小企业参加欧盟的研究开发计划和创新计划等。欧盟支持在国家和区域层面上发展企业集群及网络建设,通过泛欧洲的合作增强小企业之间信息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帮助小企业进入泛欧洲市场或者第三国市场。在欧盟支持研发的第七框架计划中,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的研发资金。欧洲创新传播中心在33个国家71个地区设有分支机构,其职能是鼓励跨国技术合作,主要服务对象是技术型中小企业。“欧洲创新地区网络”为欧盟国家不同地区之间交流地区创新政策提供平台,欧委会在欧盟范围内支持120个地区制订本地区的创新政策,这一网络对支持中小企业研发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欧委会还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站”,包括网站、免费服务热线和通讯,帮助中小企业深入了解和有效保护知识产权,从而提高其创新意愿和竞争力。(6)传播成功的电子商务模型,支持领军小企业。欧盟鼓励小企业学习先进经验,应用成功的商业模型,充分利用新经济的信息优势成长壮大。欧盟要建立信息和商务支持系统,帮助小企业建设网络和信息共享,建立欧洲中小企业观测台(European Observatory on SMEs)。欧盟信息中心网络是欧盟在欧洲范围内的中小企业支持网络,向中小企业及时提供欧盟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并加以推进,为中小企业提供欧盟立法方面的咨询意见,帮助中小企业申请欧盟基金,帮助中小企业进入欧盟市场,寻找合作伙伴和投资机会,并向欧委会提供中小企业有关的反馈意见。(7)加强税收激励,提供融资便利。建立鼓励创业的税收系统,并对成功创业者提供一定的税收奖励。鼓励小企业扩大规模和增加就业,各成员国积极总结和推广这方面的先进经验。在融资方面,消除泛欧资本市场的壁垒,为小企业创造良好的获取信贷和风险资本的条件,为创业企业和高科技小企业利用欧盟结构性基金和欧洲投资银行的资金提供便利。(8)倾听小企业的声音,建立对话机制。在欧盟和国家层面上培养更强更有效的小企业利益代言人,欧盟委员会将着重研究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包括通过社会对话,来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2.欧盟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政策(1)设立专项基金。欧盟根据环保、研发或教育等不同目的设立专项基金,由欧盟委员会的不同部门管理并执行,中小企业和其他企业可以直接向其申请。(2)建立结构性基金。结构性基金总额可以达到3080亿欧元,包括欧洲地区发展基金(ERDF)、欧洲社会基金(ESF)和农村发展基金(RDF),其中欧洲地区发展基金和欧洲社会基金是欧洲最大的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的基金,中小企业可以通过项目直接申请。结构性基金旨在帮助欧盟消除地区间的不平衡,并增进欧盟的社会凝聚力。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结构性基金对中小企业进行直接金融支持。在其他地区,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创业培训、支持服务、企业孵化器、技术转移机制以及网络等方式获得支持。(3)提供其他金融工具。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些金融工具不能直接获得,但是通过银行、信用协会以及投资基金等金融中介,中小企业可以增加信贷的额度。最主要的金融工具是由欧洲投资基金(European Investment Fund)管理的。欧洲投资基金投入11.3亿欧元以提高小企业的竞争力并支持小企业技术创新。欧洲投资基金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在初创阶段和成长阶段提供融资便利,还可以提供担保来帮助中小企业得到更多的金融支持。欧洲投资基金还单独设立风险投资基金以帮助新创立的技术导向企业获得金融支持,此外还设立担保工具以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3.欧盟支持中小企业的具体项目中小企业支持项目具体类型支持领域预算金额有效期环境、能源和交通方面的计划LIFE +自然与环境、能源、信息传输21亿欧元2007-2013提升竞争力与促进创新的结构计划(CIP)创业和创新计划(EIP)欧洲智能能源计划(IEE)36亿欧元2007-2013Marco Polo II计划减少交通堵塞、改善运输环境4亿欧元2007-2013创新与调研(专门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第七框架政策(FP7)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官方科技计划之一The Seventh Framework Programme for Research and TechnologicalDevelopment合作计划“Co-operation”:促进中小企业参与所有研发活动约323亿欧元2007-2013原始创新计划“Ideas”:在开办中小企业时提供商业想法约75亿欧元人力资源计划“People”:激发人们在研发和技术创新中发挥潜能约47亿欧元研究能力计划“Capacities”:增强欧洲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并开发以技术为基础的新产品和市场约43亿欧元eContentplus计划消除障碍,开发多种语言环境下的数字技术1.4亿欧元2005-2008教育与培训计划终身学习的综合行动计划Integrated Action Programme in Lifelong LearningCOMENIUS:从小学毕业向中学过度的教育行动2007-2013ERASMUS:在高中阶段的培训LEONARDO DA VINCI:面对所有人的职业培训计划,该计划是所有计划中直接对企业服务的培训计划GRUNDTVIG:成人教育计划4.支持中小企业国际化的项目通过中介机构或政府机构指导,间接支持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化,这些项目包括:亚洲投资(Asia Invest)、拉丁美洲投资第三计划(AL-Invest III)、PRO?NVEST计划、通向日本的欧盟第三条道路计划(Third EU Gateway to Japan)、HRTP增强日本产业洞察力计划(HRTP - Japan Industry Insight)、和Executive Training Program (ETP): Japan and Korea计划。项目名称亚洲投资(Asia Invest)持续期2003-2007国家亚洲(除了中亚地区)目标建立企业间的伙伴关系,寻求合作项目,提高亚洲私营经济的发展、增强制度适应力、建立健全网络和对话机制。支持类型这些项目支持非盈利企业中介,包括代表中小企业的中介,帮助他们进行市场调研。网站http://ec.europa.eu/comm/europeaid/projects/asia-invest/html2002/main.htm

  项目名称拉丁美洲投资第三计划(AL-Invest III)持续期2004-2007国家拉丁美洲目标为欧洲与拉丁美洲企业之间合作组织各种会议,建立大西洋两岸的网络,帮助企业组织产品交易会,促进贸易发展。支持类型比如商会等非盈利组织支持企业开展匹配的业务合作,企业从中可以直接受益,而组织成本由欧盟委员会承担。网站www.al-invest3.org</p>

  项目名称PRO?NVEST计划持续期2002-2008国家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目标该项目为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的增长型企业提供投资和技术转移便利,支持中介组织和专业协会以及发展南北对话企业间与南南对话企业间的伙伴关系。支持类型该项目为中小企业提供直接的和间接的帮助,间接帮助主要指给企业提供业务匹配的合作机会。直接帮助指欧盟和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企业合作提供技术协助和直接赠予。网站www.proinvest-eu.org/page.asp?id=565

  项目名称Third EU Gateway to Japan计划持续期2003-2007年6月国家日本目标促进欧盟成员国向日本市场推销欧洲产品,以增加这些产品的出口,这些产品在日本具有很高的竞争潜力,主要包括卫生保健、建筑材料、信息通讯技术、环境技术、户外用品、青年流行设计、食品和饮料等。支持类型贸易商会对参与该项目的中小企业提供间接支持。网站www.gatewaytojapan.org/index.jsp

  项目名称HRTP - Japan Industry Insight计划持续期正在进行中的年度项目国家日本目标帮助欧盟中小企业管理者与日本企业建立联系,以便于进入日本市场。该计划在日本培训5周,学习日本语言和文化、参与主题演讲和研讨会、去企业参观等。支持类型该培训计划给中小企业提供免费的间接支持,还有部分奖学金。网站www.eu-japan.eu/europe/hrtp.html#grants

  项目名称Executive Training Program (ETP): Japan and Korea持续期正在进行国家日本和韩国目标帮助欧洲企业管理者进入日本和韩国市场,这个项目包括语言学习、企业经营环境的研讨会以及在当地经营企业的第一手经验。欧盟的任何企业,如果有明晰的出口或者投资计划,都可以得到资助。支持类型贸易商会对参与该项目的中小企业提供间接支持网站www.etp.org/5.宣布“小企业法案”(a Small Business Act for Europe),促进小企业发展2008年6月25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实施“小企业法案”的想法,该法案融合了先前的小企业政策并做了进一步调整。欧盟委员会十分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从法律角度给予保护。此外,委员会还最大程度明确了小企业的相应权利。(1)加强立法,减少官僚主义。加强立法,降低行政管理成本。独立客观地评价立法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欧盟的立法仍然要重点关注中小企业。减少官僚主义、简化法律规制并不意味着不再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和进行环境保护。欧委会还注重政策协调,在相关政策中强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竞争法框架下,通过加强反垄断实施力度,确保市场的竞争性,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中小企业定义修改之后,对国家补助法规也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在就业和社会政策方面,着重解决中小企业创业中存在的社会保险问题,以鼓励中小企业创业。(2)为小企业融资(Funding)。融资是影响小企业在竞争中起步和成长的核心因素。欧盟要为小企业提供创新的融资工具,如夹层资本(Mezzanine capital)和资产证券化。与标准贷款相比,地理上的临近性是成功动员风险资本投资的关键因素,股权资本投资更容易分国别进行。因此,欧盟需要在消除跨境投资障碍方面特别努力,建设一个具有吸引力的税收体制。(3)鼓励创新。政策制定者应通过立法来鼓励小企业创新。由于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政策制定者要明确知识产权并且使之容易被使用。另外,保证小企业得到创新投资所必需资金是必要的。(4)建立适合小企业发展的社会框架(Social Framework)。制定“欧洲私营企业条例(European Private Company Statute)”,这种统一的公司条例将有助于中小企业在全欧范围内建立网络并采取最优管理模型。“欧洲”这个概念会增强小企业创办者的信心,即使再小的企业也会对在欧洲范围内经营充满自信。此外,给小企业进行恰当分类,可以减少不成比例的官僚主义影响。(5)增强资源与能源使用效率,给小企业提供更多机会。中小型企业有巨大的潜力能够节约能源,建立环保管理系统,帮助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机会。在环境管理系统方面,欧委会与各成员国一起,主要通过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加强宣传解释工作,帮助中小企业达到环境管理标准。欧委会还利用生态标识奖励办法为消费者提供产品的生态标准信息,以帮助拥有优质生态产品的中小企业进入市场。清洁技术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环境技术发展和应用中的壁垒,在此项目框架下,技术测试网络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对其环境创新技术进行独立评估,定向培训项目可以帮助中小企业提高环境技术的设计、安装和维护能力。欧委会还通过对环境示范项目进行联合融资,直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技术。在能源交通领域的欧盟立法中,都考虑和照顾到了中小企业的特殊利益。投入2亿欧元的“欧洲智能能源网络”,主要通过培训和信息传播工作扩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中小企业是最大的受益者。  (6)确保小企业能更好的参与到公共采购中来。如何使小企业参与到公共采购中来?首先,欧盟需要改进公共采购过程中的信息机制,尤其要改善对小企业的信息提供。其次,放弃过于繁琐的银行担保与对相关证书的要求。第三,设置一段竞标时间。第四,提供公共采购培训的实效。值得指出的是,欧盟专为高速成长的小企业设立了EASDAQ股票市场,于1996年9月运作,迄今已有数百家公司注册,每家公司平均筹资数千万欧元。巴黎证交所开设了拥有完全自主权的附属市场NM(Nouvear March),其宗旨是为新生企业提供股票筹资市场,它的上市标准比传统市场更为灵活。该市场于1996年3月开始交易,现在已经联合了荷兰、德国和比利时等国家的NM市场,形成了一个欧洲范围内的股权市场。5.2.2利基(Niche)创业政策《里斯本宣言》宣称欧洲要建设和谐、包容的社会,防止各种原因导致的社会排斥,使每个公民都能享有社会公正与社会平等。然而全球化的冲击下,欧洲出现了新的社会分化与贫困现象,大约有“6800万人处于或接近贫困状态”。单亲家庭、妇女、青年、老年人、低技能工人、少数民族和外来移民等都成为受冲击较严重的弱势群体,其社会福利与实际权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从利基创业政策角度看,欧盟致力于制定平等的创业政策。欧洲重视受教育的机会平等,认为起点平等对于改善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很有帮助。采取措施鼓励和促进妇女、少数民族和青年等特殊群体创业成为欧洲创业政策中的特色。1.教育方面追求公平在教育方面,欧盟认为教育和培训政策应旨在提高个人,特别是弱势人群和全体公民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应通过提高人口中的平均技能水平来增加效率,通过改善最贫困人口的终身机会及缩小差距来减少不公平。欧盟国家需要大力改善教育和培训系统的效率和公平,以保证每位公民特别是弱势人群能在社会和经济中充分发挥作用。欧盟国家应建立从职业教育到继续学习和就业的具有弹性、相互沟通、多样化的路径,着力改善失业人员和弱势群体学习者的公共职业教育和培训计划,通过鼓励区域地方一级利益攸关方伙伴关系和促进私营部门的参与,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并增强实用性。英国公众普遍认为,大量青年失业应归因于学校教育与现实社会的严重脱节。为此,20世纪70年代在英国政府推行的一系列青年职业培训计划中最重要的是青年机会计划(YOP)。该计划始于1978年,其目的在于为19岁以下未就业的青年提供适合于他们个人需要的职业技术训练和工作实践,并帮助每个青年尽可能实现就业。青年机会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使青年获得与就业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具体职业领域的技术技能;获得职业选择方面的指导。1983年9月,英国开始实施青年培训计划(YTS),为所有18岁以下未接受全日制教育的青年(不论是否就业)提供职业培训的综合性计划。该培训计划特别强调培养青年的核心技能:即计算技能、通讯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和灵活的动手能力。为了帮助青年人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平稳过渡,英国政府于1993年制定了现代学徒计划。2.创业政策关注性别差异推动男女机会平等一直是欧盟追求的目标,欧盟及各成员国除建立大量组织机构促进并执行了欧盟支持女性创业发展的政策外,还积极创建支持女性的网络,强化了欧盟对女性的支持力度,如促进女性企业家精神的欧洲网络(WES)。该网络代表成员国政府和机构,负责促进女性企业家精神,目的是通过讨论会,与已有网络和组织合作、交流信息与经验以及共同从事项目,提高女性企业家现有的公众形象,创造一个适宜女性企业家成长的氛围,扩大女性中小企业家队伍,增加女性企业家的企业规模。为了使政策确实在支持女性创业方面发挥作用,欧盟建立了执行、检查的组织机构与支持网络,还专门进行了统一监测指标基础上的监控和评估。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女性企业家的融资困难,提供专门贷款,进行专项资金扶持。鉴于女性企业在提供就业方面的作用,针对女性企业家融资难的问题,欧盟采取了大量措施,如放发1年期的贷款,对新企业家提供2~5年的贷款(只付低息);创建银行网络支助小企业项目;帮助女性企业家和女性创业者在传统金融市场上获得融资;为创业中的女性或女性企业家专门建立欧洲贷款担保机构;帮助创业中的女性获得国家和欧洲层面的支助金;保证公认的管理培训课程得到政府的支持和贷款。欧盟各成员国都有相关的机构设立以提高女性创业的技能。芬兰贸易工业部、半数私人企业和协会在首都赫尔辛基成立的女性企业署(Ladies Enterprise Agency)就是一个专门指向女性企业家的机构,其目标是刺激和鼓励女性开办企业,降低女性获取知识和技术的门坎。在对由女性为企业主的中小企业进行支持的多年经验基础上,女性企业署为打算开创自己企业的女性提供免费培训和咨询、组织交易会和展览会;同时,该署为女性在创业过程中的一切活动提供咨询;建立女性企业家网络;与瑞典经济管理学院合作向女性提供为期1年的企业家培训;举办研讨班,讲授有关营销和女性企业家精神的课程。女性企业署的经验被欧盟委员会广为宣传。与芬兰一样,欧盟其它成员国也设立了类似的组织机构,如英国的工作就业平等机会委员会女性培训机构(WTN),特别是希腊雅典市平等机会部,它利用“微型企业诞生和接纳(WEB)项目将性别意识与创新方法相结合,向有志创业的女性提供各种支持,直到她们的企业能够真正独立为止。 3.促进青年创业政策欧盟强调关注青年弱势群体,保障他们参与创业的机会平等。早在1983年,英国设立了王子基金(The Prince’s Trust)启动了青年创业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动员企业界和社会力量志愿为18岁至30岁的失业、半失业青年提供创业咨询以及资金、技术和网络支持。针对青年创业获得创业启动金难这一问题,英国的青年创业计划提供发展债券式的创业启动金。这种资助方式不同于银行贷款或者小额信贷,因为青年在申请资助时不需要任何财产抵押和担保,而且手续简便。但它也不是无偿的创业赠款,青年要支付利息(利息通常低于银行利息),并要按规定分期还款。青年创业计划还为青年创业者提供一对一的创业辅导,由创业导师陪伴青年创业,这是青年创业计划的显著特色,也是该计划取得成功的关键。青年创业计划的扶持对象是失业或半失业青年,特别是少数族裔青年、残疾青年和有过违法犯罪行为的青年。根据2001年的项目统计,在接受帮助的青年中,13%是少数民族青年,13%是残疾青年,9%是有过违法犯罪行为的青年。青年创业计划以扶助弱势青年为重点,旨在培养他们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帮助其自立和自强。另一个著名的计划是法国在1986年发起的青年挑战计划(Defi Jeunes),目标是建立一个帮助青年创新创业的支持机制。该计划于1987年由青体部(2002年改组为青年、教育和研究部)牵头启动并开始运行,主要为18岁至25岁的青年或青年团体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无偿的资金、培训、咨询、中介、后勤服务。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该计划的服务对象又逐渐扩大到15岁至28岁的青年。青年挑战计划实施15年来,共有6.8万青年参与和申请项目,9924个项目获得了资助(涉及3万青年),资助总金额达到了2889万欧元(这些受资助项目又额外吸引地方配套投资3587万欧元)。在获得资助的青年中,39%是失业青年,35%的青年只有高中或高中以下文凭,36%的项目牵头人是女青年,50%的项目是与文化有关的项目,80%的项目是长期运营的经营实体。

4.关注落后地区对边远地区和弱势群体的重点扶持,壮大了英国中小企业队伍。在英国落后和边远地区的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北爱尔兰和威尔士的中小企业最为集中。这两个地区的中小企业数量在英国分别居前两位。苏格兰也有90%的企业为中小企业。因此,中小企业对落后和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英国政府扶持政策的重点向落后的边远地区有所倾斜。英国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对前往自然条件比较差、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等地区投资的中小企业,提供赠款或地区发展补贴、免税3年、产品进出口不受政策限制。2005年,英国推出了“本地企业增长倡议”,通过下放权力,引导地方政府加大对创业者的支持。该倡议拟在未来3年内斥资1.26亿英镑,用于鼓励人们到落后的边远地区创业。5.2.3新企业创建政策与美国相比,欧洲人的创业意识不足,他们害怕生意失败、破产和收入的不确定,其中缺乏资金是欧洲人创业面临的最大问题。针对创业难,尤其是初创企业更难,欧盟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新建企业的政策。1.通过创业教育与培训,提升创业意识欧盟首先从教育和培训入手,从小培养企业家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教育的不同阶段教授设计不同的创业课程内容。学校课程设置应包括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的课程。欧盟委员会应该在总结成员国实践的基础上,为各国树立可以模仿的典范。初级阶段,讲授商业运作和企业家精神的一般知识;在高级阶段,将商业运作的知识作为基本内容;鼓励和促进年轻人进行企业家实践活动,为小企业的管理者提供合适的培训课程。具体项目包括“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家精神”,对教师进行创业培训,鼓励实施“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计划。在中学里帮助学生运作微型企业或虚拟企业,培养年轻人的企业家精神和相应技能。鼓励学校与企业建立良好关系,为开展创业实践打下基础。法国政府创办初、高中阶段的创业教育实习观测点,由三个政府部门组成筹划委员会,专门负责识别创业行动、搜集整理和发布创业教育信息并树立创业教育模范的工作。在荷兰,由经济事务部(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提供资金支持从小学到大学的“创业与教育”(Entrepreneurship and Education)项目,旨在发掘和学习其他教育机构创业教育方面的良好实践。此外,为了提高欧洲人的创业热情、营造更好的创业氛围,欧盟在2005年3月发布欧洲青年公约(European Youth Pact)来号召欧盟成员国促进青年人创业。2.提供市场准入机会欧盟地区广阔的市场前景给中小企业提供了许多机会。但中小企业进入市场面临一定的困难。要消除跨国经营的政策壁垒,制定具体的推动国际化的措施,帮助企业更容易获得市场信息和相关资金。尽管有所改进,行政壁垒仍旧是欧洲开创企业的主要障碍。企业在启动之初仍难于获得所需的资金。公共与私人部门之间的风险分摊机制则有助于企业获得金融支持。调查显示,69%的受访者同意当前的行政程序过于冗杂,76%的人则谈到缺乏财政支持。葡萄牙为降低市场准入壁垒于1997年建立了“企业规范化中心”为新企业的注册与成立提供一站式服务。此外,获得金融支持仍然是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新企业无法确保得到银行贷款,找到风险资本。这里,新企业不应只寄希望于寻求银行信贷,还应开拓其它资金渠道:家人,朋友或商业天使资金。在银行和投资者以及私人部门之间建立风险平衡机制;建立专门为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均是有效利用稀缺的公共资金的方式,已被证明在企业创建之初增加资金投入是成功的举措。3.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创业鼓励更多人创业,降低创业失败的耻辱感,尽量减少创业者的后顾之忧。欧盟小企业法案规定“确保那些诚实的创业者如果创业失败,将很快的到第二个机会”。创业面临风险是不可避免的,鼓励更多的人创业需要平衡风险承担与创业回报。建立创业者的社会保障制度,欧盟及其成员国共同采取措施,方便开办企业,尽量减少创业失败的负面影响。2004年,关于“女性创业者、独立和合伙创业者的社会保障制度”研讨会在布鲁塞尔举行,与会人士共同商讨创业者的社会保障问题。在德国,如果前雇员自主创业达到五年及以上,即使自主创业这段时间并没有支付雇员社会保障税,也可以自动享受一切雇员可以享受的失业待遇。在芬兰、法国、瑞典和丹麦等国也有类似的规定,主要是保护创业者失败后的基本权利和地位。建立健全小企业转让机制,丹麦于1999年建成一个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小企业交易市场,买卖交易通过计算机交互系统自动撮合,小企业也可以通过互联网需求金融和投资支持。2001~2002年,在荷兰诺德惠克(Noordwijk)地区召开如何对待创业失败的研讨会,还分发了帮助企业克服财务难关的手册,这个项目召集了许多专业人士交换支持企业走出低谷,失败之后重新开始。2002年欧盟15个成员国与美国一起需要企业失败后的法律和社会影响,以更好的应对创业失败。这方面,英国2002年的企业法案(Enterprise Act 2002)赋予修改破产法规的权力,可以帮助个人创业者尽快从失败中走出来全新开始。在法国,由130家大企业、40个中心、超过1200个志愿者组成一个庞大的社会团体,帮助在法国创业失败的人们树立正确的态度,进行财务支持、专家指导等帮助企业获得第二次机会。4.提高创建企业的效率(Start-ups),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降低初建企业的各项成本,增加在线申请和注册以提高创业的效率。建立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集群,集合信息、整合资源并为初创企业提供战略意义上的指导。2005年欧洲创新型地区项目(Innovating Regions in Europe)开始启动,旨在帮助创新不足地区的小企业获得网络支持。为了推动欧盟内部的企业合作和与外部的合作,欧盟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设立了多种渠道,其中最重要的渠道有合作伙伴搜寻网络,为向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企业提供相关信息和提供建立合作公司的机会;而欧洲伙伴关系计划,目标则是促进中小企业之间的跨国合作。5.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税收系统应该对于成功创业的小企业给予税收奖励、鼓励创建新企业、对于扩展经营以及创造就业机会的小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欧盟成员国应该在税收实践中做出榜样以激发个人创业热情。创业者需要资金支持才能把他们的想法付诸于现实:消除障碍,建立泛欧洲(pan-European)资本市场,帮助小企业获得金融支持。制定并执行金融服务行动机会(Financial Services Action Plan)和风险投资行动计划(the Risk Capital Action Plan)。改善企业与银行的关系,使小企业有权获得信贷支持和风险投资。通过欧洲投资银行增进小企业获得结构性基金的权利,并增加初建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包括发行股票。“中小企业担保”项目,由欧洲投资基金与金融中介签订合同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截止2003年底,共与48家金融中介机构签订了合同,提供了3亿多欧元的担保,累计受益中小企业达16万多家,其中雇员人数在10人以下的占93%,雇员人数在50人以下的占97%。“促进启动”项目,由欧洲投资基金向为中小企业进行早期投资的风险基金提供风险资本,截止2003年底,共为21家风险基金提供了1亿多欧元的风险资本,发挥了重要的杠杆作用,推动风险基金为中小企业投资达6亿多欧元。2002~2003年,通过征求专业人士意见,决定建立足不出户的申报纳税制度(Home State Taxation),简化中小企业纳税程序,对于初创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制度。在德国,小企业不需要按照商业法律准备年报,只需要按照税收要求转变资产负债表就可以了。在西班牙,小企业的税收也有相应简化,政府税收网站上专门有为小企业准备的板块。在英国,实行了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从2000年4月起,英国对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实行150%的税务补贴,纳税企业因此可降低研发投资税后成本的12.5%,未盈利企业的相应成本可减少24%。政府还将申报所得税和国民保险体系结合起来,大大减轻了小企业主的负担。自2006年4月起,英国政府还提高了征收增值税的门槛,创欧盟国家增值税最高起征点,为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更优惠的税收政策。2006年底,英国政府将设置专门机构,处理中小企业研发退税问题,而目前只有250人以上的大企业才享有研发退税的优惠待遇。在扶持中小企业的同时,英国努力促进共同风险合作模型的形成与发展,鼓励大企业对小企业进行投资,由大企业和独立的小企业之间建立正式的合作关系,在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相互合作,共同承担风险与分享利益。共同风险合作模型把小企业的敏锐鉴别力和大企业的管理经验、市场与技术优势有机结合在一起,有利于营造一种大小企业互利共赢、风险共担的市场经营理念。英国政府对这种共同风险投资提供减税优惠政策。

5.2.4整体创业政策

创业是资本不断运转的基本引擎,这一引擎工作的模型便是创造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式、设计新的商业模型、开辟新市场。因此在创业政策制度上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设计地方创业发展战略,建立适合区域发展政策。其次,政策重点要突出。再次,扩大政策的应用范围和丰富执行手段。第四,确认并细分企业类型,应为不同的企业量身定制一系列建议、支持及资助政策。第五,扩大技术支持,运用外部的技术研发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创新。第六,进行机制创新,通过合作与协调,整合地方创新网络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本。第七,保持现有创新网络的开放性,解决问题需要新思路、新方法。第八,加强建立国际网络,积极推进企业国际运作。第九,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更多地吸纳私人部门的参与。

1.《里斯本宣言》及其创业政策

里斯本大会明确了欧洲的优势及面临的挑战,并制定出未来的发展战略。如图所示,欧盟要成为世界上最富竞争力的地区,首先要建立欧洲统一的信息社会,所制定的都要为这一目标服务:在欧洲范围内进行研究与创新,为新建企业与企业创新行为建立有利的环境;为建立健全运作充分的(fully operational)内部市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高效完善的金融市场,实行相互协调的宏观政策:财政整合,优质的可持续的公共金融体系。其次,实现欧洲社会模型的现代化(Modernizing European Social Model)。欧洲社会模型作为实现知识经济的手段,其政策重点是改革并提升教育培训水平,通过活跃劳动力市场增加就业机会,让社会更具包容性。具体的政策措施包括:建立对所有人开放的,多目标地区性学习中心;培养基本技能,尤其是信息技术方面的技能;增强认证的透明度以及在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在学校,培训机构,事务所和研究机构之间建立联系;定义终身学习的基本的技能,诸如:信息通信技术,外语,技术文化;通过分散的程序为欧洲基本的IT技术颁发学历证明;推动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的流动,从而使用已有的欧盟项目最大程度地得到应用。第三,发展积极的就业政策,为欧洲创造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提升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在全欧范围内提供就业服务,降低技能鸿沟;推广减少失业,弥补技术差距的特殊项目;将终身学习作为欧洲社会模型的一个基础部分;增加就业政策;推动机会平等/第四,加速社会保障的现代化。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推动“高保障水平的就业组织(High Level Working Party)”与“经济政策委员会”之间的合作,研究社会保障的未来演进第五,推动社会融合。让整个社会更好地理解社会融合,其手段可以是对话,信息沟通,以及实践;推动成员国在就业,教育,培训,医疗,以及住房等方面采取积极的政策。为特殊人群(少数民族、儿童、老人以及残障人士)实行优先行动。里斯本战略目标

  2.哥德堡(Gothenburg)议程及创业政策

在哥德堡会议,欧盟委员会聚焦于环境,从而扩大了里斯本经济改革和社会融合的战略,即将环境作为战略的第三个维度。哥德堡议程宣称要追求持久的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的增长政策,并在实施中相互加强。具体的,欧盟委员会提出了三方面的(tri-partite)战略:首先,提高政策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制定一套贯穿于各领域的提案和建议。其次,制定一套针对全欧盟的纲领性目标和相应的特殊的政策手段以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控制气候变化,增加清洁能源的利用;消除公众健康的威胁;以更加负责任的态度利用管理自然资源;完善运输系统,陆上交通的管理。第三,分步骤实施战略并审查其进展。

3.欧洲《创业绿皮书》与欧洲创业战略行动计划

欧洲创业面临挑战,在欧盟各国,人们对待创业的态度差异很大。较之于美国,欧洲缺少创业活力,欧洲人并不像美国人那样有创业热情,欧洲企业的成长速度也不像美国那样快。欧洲持续的高失业率又一次成为欧盟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需要释放现有企业的增长活力,这是欧洲经济发展的核心。为此,欧洲欧盟于2003年发表了《创业绿皮书》,动员全社会,培育更为有效的创业驱动机制、促进新兴企业蓬勃发展。《创业绿皮书》号召欧盟成员国在以下三个方面采取措施:消除企业成长和发展的障碍,消除创业的市场准入壁垒;建立风险与奖励平衡机制;对于创业进行公平的社会评价,所有社会成员参与创业的机会均等。(1)通过教育与培训,培养把握机遇的能力,鼓励创业。调查显示,37%的欧洲人想成为创业者,而只有15%的人最终将梦想变为现实。一旦人们知道如何创业,创业者的数量也就增加了。希腊雅典在一所技术学校里开设了有关创业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将来,这一课程将会遍及希腊所有的技校。爱尔兰也有创业项目,支持校园里的大学生创业。(2)让所有社会成员都有机会创业。创业应该全面在社会推广,尤其应关注女性创业和其他弱势群体的创业行为。少数民族在创业上已显示出了高水平和巨大的创业潜力。而其所获得的社会和商业支持却不能满足他们特殊的需求。在瑞典的NUTEK计划,创立了“商业咨询女性创业计划”。(3)平衡风险奖励机制。在欧洲,创业风险并没有与其完全平衡的奖励机制。当被问到哪些因素与创业风险相关时,欧洲人普遍的回答是破产和个人资产的损失。创业需要更多积极的社会态度,欧盟委员会认为,创业是值得推进的活动,因为有关创业的技能和态度都是有利于社会的,其好处甚至是超越商业活动本身。因此,一个社会必须珍视创业行为,为成功的创业而喝彩,并包容失败的创业。在这方面卢森堡已经引入了机制奖励成功的创业案例。英国则开始了在大学教师中培养创业观念的项目。比利时通过了《破产法》,从而允许业主在面临一时的困难时能挽回其经营。而如果人们能预期商业成功时能得到丰厚的回报,则其创业的积极性也会越高。一个为创业者多样化的需求量身定制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使创业更具吸引力。法国政府为降低创业成本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为有创业意愿的雇员扫清障碍,废除歧视性的财政政策等。此外,欧盟委员会制定了年度“大经济政策纲领”(Broad Ecnomic Policy Guidelines),纲领建议个成员国利用税收,调控新旧企业的经营环境,改革破产法,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全面推动创业:首先,鼓励个人创业;其次,建立帮助创业企业的健康运行的支持性的政策框架;再次,为创业营造积极的社会环境。4.具体创业政策政策领域战略核心行动

  提升创业意识通过提供创业模型和组织创业相关活动以开放的方式推动创业1、在学校课程中加入创业教育2、通过与迷你型企业作对比组织基准性的操练3、将案例研究中获得的知识整合到欧盟一系列培训教育和青年计划中鼓励更多的人成为创业者1、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建立平衡机制。2、帮助企业尽快以较低的成本完成注册从而抵消失败的成本。3、鼓励创业者接手改造现有企业实现创业而非创办新企业。1、通过一系列活动,基准演练(benchmarking exercises)和促进经验交流降低创业的负面因素。2、帮助在未来的创业者中实现商业转让。3、为创业者审查社会安全计划,确定最优的运作。

  帮助创业企业成长并富有竞争力1、使创业者有机会获得管理的相关培训2、支持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3、支持将创新作为营销战略的一部分。4、推动创新网络,伙伴关系的发展。5、到2010年,研发投入应增加至GDP的3% 6、通过地区性创新政策的经验交流,技术转让机制和电子商务等活动推动创新。1、为女性和少数民族创业者提供个性化的支持。2、支持欧盟创业网络的建设,即帮助结成战略伙伴、设计并试验战略模型等方面支持发展企业间关系。

  加大财政支持1、使风险资产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财政支持(即以更加合理的成本获得更多的保障)2、为个人提供更多的风险资本,商业天使资金,投资。1、利用欧盟委员会小企业财政政策手段来帮助创业的增长。2、关注创新型小企业的资产(Equity),为其提供保障和安全。3、分析税收框架,要求成员国确保财务中立。

  创建更有利于小企业的政策法规以及行政框架1、简化行政程序和负担,(如税收,就业和环境等)2、推动欧盟小企业标准化进程3、实施2003–2006国际市场化战略(消除服务壁垒)4、设计政府援助手段同时确保不会的竞争产生负面影响。1、加强欧盟与商业集团之间的对话2、对小企业的参与政策影响和最佳创业实践进行报告。3、引入试点项目,诸如“本国税收”欧盟委员会提议一个系统,对于在多个成员国注册的厂商提供一站式服务。

  企业网络建设提供小企业网络平台与实践信息、对参与创业者进行培训建立欧洲总的服务网络,可以联系36个国家和地区,为欧洲以市场导向的研发以及工业组织服务1、SME National Contact Points (NCPs)计划2、EUREKA–A Network for market oriented R&D计划5.欧盟创业政策实例——创业启动计划(Enable Program)2005年2月2日,欧盟委员会修改了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的战略。这次修订的主要目的是如何更好的实现里斯本议程设定的目标。新政中支持创业的最主要政策就是创业启动计划(Enable program),总的预算支出为5,770,500欧元。项目所需金来源于欧盟和欧盟一体化计划的区域计划III(Interreg III)中的社团支持。起止时间是2004年1月~2006年12月。创业启动计划是Interreg III计划在东部地区实施的具体行动计划,旨在通过跨国和跨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来增强经济与社会凝聚力,平衡欧盟地区间的发展。启动(Enable)这个概念的重点是在地区层面上改善创办中小企业的环境条件。由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依靠科技研发和网络支持,所有创业启动计划将从这两个方面对参与该计划的地区进行创业支持。该计划的参与地区包括奥地利的卡林西亚(Carinthia),立陶宛的考纳斯(Kaunas County),德国的图林根州(Thueringen)以及挪威西部的松恩-菲尤拉讷(Sogn og Fjordane)和霍达兰(Hordaland)地区。2004年图根林州建立了技术、创新与研发中心,在其他三个地区建立了创新中转中心(Innovation Relay Centre)。这些创新中转中心是在欧洲创新中转中心网络的统一组织下,支持这四个地区接受技术转让。

  Enable Program计划框架

  6.德国创业政策的实例 德国的马灿-海勒斯多夫(Marzahn-Hellersdorf)地区的创业发展政策具有很鲜明的特点。马灿-海勒斯多夫区是柏林的一个区,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当地条件使其成为柏林地区经济条件最弱的部分。虽是首都的一部分,但很少能因此在经济发展方面分得一杯羹。该区的政策重点是要解决如何增加一个地区新兴企业的数量,支持现有中小企业的发展,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资于该地区。马灿-海勒斯多夫区有两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医疗卫生和自动化产业,创业政策不能忽视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发挥。马灿-海勒斯多夫区优势与劣势分析马灿-海勒斯多夫区在东欧地区,享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和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在这里的工业地带,租金相对便宜。同时,该地区人口相对年轻,具有经济能力。另外,当地政府的采购以及雇佣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潜在杠杆。尽管有大多数个人和集团对当地中小企业的投资发展很感兴趣,但缺少全局性的战略和主要集团之间的协作。小企业发展所面对的挑战是该地区缺少能够挖掘潜力、繁荣当地经济的项目。因此,需要最大程度的利用政策框架来促进创业。激发创业的热情、提供创业技能、培养适当的创业态度,在公众中开展宣传活动,增强公众对中小企业创业的兴趣与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投资服务——包括工厂选址——来吸引投资。建立企业代表机构(Enterprise Agency.),在当地政府实施“小企业宪章”,为投资作更充足的准备,使融资更为便捷。审查政府采购系统,使中小企业更易参与到该过程中来。对金融管理有特殊兴趣的企业,BIFBU(Berlin Institute for Bank Management)提供了一个项目,旨在拉近银行和企业间距离的课程,这门课最初是为银行雇员设计提供一个与客户远程互动(normally distant actors)的平台,以此加强咨询、培训服务之间的协调,提高透明度与培训质量,对现有创业相关的咨询、培训目标及启动机制进行重新评估。5.3中国创业政策发展的现状、挑战和对策创业政策已经成为经济政策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开始由传统的“管理型经济”向“创业型经济”转变,中国政府也从不同角度出台了相关的创业支持政策,对创业型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中国政府对创业型经济的关注时间较短,创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尚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借鉴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国家的实际情况予以完善,以更好地以创业推动就业,实现经济和就业的高增长。

5.3.1中国创业政策发展现状

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高速增长。在过去的30年(1978年~2008年)中,中国的实际GDP的年均增长率高达9.4%,比世界同期发达国家的增长率高出近3倍。中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已占全国的58%,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机会,60%以上的发明专利和超过八成的新产品研发。这些中小企业中的大部分是新创立的企业,并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中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却出现了低就业的情况,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呈下降趋势,所以,完善中国的创业政策,促进创业型经济的发展,是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提高中国就业水平的重要课题之一。为发展经济、解决就业问题,中国政府在不同时期针对特定群体和特定企业出台了很多支持和促进创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按照创业政策的内容和关注焦点来看,包括中小企业延伸政策、“利基”政策、新企业创建政策和整体创业政策(环境支持)等。中国的创业政策如下表:政策类型政策目的内容和措施中小企业延伸政策对已存中小企业的计划和服务进行推广环境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扩大政府采购对中小企业产品的需求;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支持和信用担保,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技术创新:建立政府专项资金,鼓励创业投资对企业的支持;税收优惠:税收减免

  利基政策弱势群体“利基”政策帮助弱势群体克服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壁垒和障碍青年培养创业精神、开展青年创业行动、青年创业支持贷款下岗失业人员舆论支持:帮助青年创业计划,表彰优秀创业人才;资金支持: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税费支持:税收减免、收费优惠;管理服务:提供场地、简化审批手续军转人员税收优惠、小额贷款技术“利基”政策促进具有高科技性、高成长潜力的企业创建和成长高科技人才金融支持:创业投资、贷款支持;税收优惠;产业集群发展:增强信息的可获得性;中介服务大学生金融支持:小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免收管理费、减免所得税;社会服务:免费保管档案、提供培训;舆论支持:创业大赛新企业创建政策促进新企业成立,减少进入和退出障碍注册登记:简化程序、降低注册资本限额、分期投资;创业优惠:提高技术投资所占比例,所得税减免;金融支持:鼓励创业投资发展、所得税减免环境支持政策给创业者精神支持和鼓励培养创业理念:推行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指导;营造创业氛围:开展创业行动、举办创业论坛、通过电台和网络等媒体宣传;塑造创业环境:建设创业示范基地、通过法律等进行支持

  1.中小企业延伸政策中小企业延伸政策是旨在促进创立企业、支持服务及种子基金的政策,是对初创企业的信息需求和建议方面的反应,特征是聚焦于对已存在的中小企业计划和服务的“推广”。中国已发布的中小企业延伸政策,主要涉及中小企业的环境政策、金融服务政策、技术创新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几个方面。(1)环境政策《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2003)、《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等政策法规,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并通过政府采购扩大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型产品的市场需求,规定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中,国产设备采购比例一般不得低于总价值的60%。(2)金融服务政策《关于进一步改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1998)、《关于加强和改进对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1999),《关于扩大对小企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通知》(1998)、《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1999)和《关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相关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2000)、《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06年发布2008年修改)、《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意见的通知》(2006)等通知,分别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的规范和管理进行了规定,要求金融机构把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提高到新水平,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3)技术创新政策1999年设立了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政府专项基金,2005年制订了专项基金的财务管理和项目管理方法;2006年印发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平台建设指引》,2007年印发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等,加强了投融资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对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作用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4)税收优惠政策为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国务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于2000年印发了《关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征收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和《关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规定》等通知,对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停止征收企业所得税,以公平税负,促进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发展;并通过多部法律和政策对安排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中小企业予以减免税收的优惠。

2.“利基”创业扶持政策

“利基”创业政策指政府针对一些特殊人群有的放矢地采取一系列促进创业的措施,旨在刺激特定人群增加创业活动。中国的“利基”创业政策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弱势群体“利基”创业政策、技术型“利基”创业政策。(1)弱势群体“利基”创业政策弱势群体“利基”创业政策的目标主要是帮助那些在创业方面可能具有一定劣势的群体,如妇女、青年、少数民族、下岗失业人员等,克服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壁垒和障碍。中国的弱势群体“利基”创业政策主要体现在青年、下岗失业人员、部队转业军人等方面。(1.1)青年创业政策。青年创业政策主要由共青团中央发布并督促实施,内容包括培养青年创业精神、开展青年创业行动、青年创业贷款支持等四个方面。培养青年创业精神。《中国青年创业行动实施方案》(1999)、《关于实施全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促进计划的意见》(2004)的发布,以及“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和“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奖”的评选活动,对于培养青年创业精神、实施青年创业培训计划,进一步组织动员广大青年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艰苦奋斗,建功立业指明了方向。开展青年创业行动。1999年、2000年、2001年共青团中央、国家经贸委、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协等共同在全国企业青年职工中开展了创新创效活动,并于2002年开展了首届全国青年创新创效奖评选工作和全国青年创新创效大赛,为青年职工立足岗位开展创造性劳动、在群众性创新实践中成才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青年创业贷款支持。2006年共青团中央、国家开发银行下发了《关于联合实施“中国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的通知》,帮助广大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的青年,解决创业过程中的资金问题。

(1.2)下岗失业人员的创业政策。中国政府一直重视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将创业作为扩大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有效途径。《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1998)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2002),要求各级政府要树立并大力宣扬下岗职工自强不息、积极创业的先进典型,引导下岗职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舆论支持。《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青工再就业工作的通知》(1997),要求各级团组织引导、扶持和培养一批青年能人领办企业,直接吸纳下岗青工就业;1998年开展的“下岗青工创业行动”,和2000年至2003年,在下岗失业青年和企事业单位青年中实施的“帮助青年创业计划”,以及对优秀创业工作组织者和优秀创业计划组织单位的表彰等活动,为推动下岗人员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资金支持。对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或合伙经营与组织起来就业,资金不足的,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对从事微利项目的,中央财政给予全额贴息,并且降低反担保门槛。税费支持。国务院办公厅、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务院发展与改革委、(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多次发文,要求对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实行税收减免,并实行收费优惠政策。管理服务。2003年和2005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按实际情况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适当安排经营场所,提供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开业指导、相关政策咨询和创业培训服务,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对下岗职工自主创业的服务效率。(1.3)部队转业军人的创业政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多次发文对军队转业干部自主择业和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的行为提供税收优惠,提高这部分人员的创业意愿。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和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可提供小额担保贷款。贷款额度一般掌握在2万元左右,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

(2)技术型“利基”创业政策

技术型“利基”创业政策瞄准那些具有创建高成长性企业潜力的群体,如科研工作者、发明者、大学毕业生以及具有技术和经验的人员等,旨在促进具有高科技性、高成长潜力的企业的创建和成长,并以此促进国家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的增加。中国的技术型“利基”创业政策主要集中在高科技产业和大学生创业两个方面。(2.1)高科技企业的“利基”创业政策。高科技企业的“利基”创业政策体现在金融支持、税收优惠、产业集群发展、中介服务等方面。金融支持。《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1996)、《关于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2005)、《关于印发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2006)等政策中均规定了对高科技创业企业的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1996)明确规定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实行税收优惠政策,1999年、2003年和2007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分别就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转制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有关税收政策的问题发出通知,为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税收优惠。产业集群发展。政府通过集群式创业的方式,增强创业企业对信息、社会网络、孵化平台等资源的可获得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1999)、《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五”期间发展纲要》(2001)和《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认定和管理办法》(2006)等文件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规范和管理,提出了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为大力发展多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做出了指引。中介服务。2002年《关于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的意见》和2005年《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管理办法》等政策的发布,为加强对全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规范化管理,推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2)大学生创业政策。自2002年首次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以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众多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支持。从《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5)、到《关于对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实行收费优惠政策的通知》(2006)和《关于改进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通知》(2006)等政策明确规定了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资金、税费、社会服务、舆论支持等方面的支持。资金支持。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小额贷款,贷款额度在2万元左右。对到西部和县及县以下的基层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在其自有资金不足时,可按规定向银行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其中,从事微利项目的,财政给予50%的贴息。税费减免。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且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日期在其毕业后两年以内的,自其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有关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收费。同时按照大学生新办企业所属行业的不同,分别给与1~2年的所得税减免。社会服务。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免费为自主创业毕业生保管人事档案(包括代办社保、职称、档案工资等有关手续)2年;并提供免费培训、测评和咨询服务。舆论支持。共青团中央多次举办“中国杰出(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评选活动并于1999年命名建立了一批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教育基地和示范基地,大力推进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举办青年科技论坛。1999年开始开展“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2005年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素质,积极支持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确保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积极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3.新企业创建政策新企业创建政策主要通过法律和制度保障,以及支持性政策措施的实施来促进新企业的创立,旨在减少进入和退出障碍。中国新企业创建政策的内容主要包括简化企业创立程序、提供税收优惠、对创业企业给予贷款和担保支持等。(1)企业注册登记《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2000)规定,要简化中小企业设立审批程序,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外,有关部门不得在企业进行登记注册前设置前置审批条件;对初创小企业,可按照行业特点降低公司注册资本限额,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减免登记注册费用。(2)创业优惠措施对于不同人群新创办企业给予不同的优惠政策。《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2000)规定,提高新创办科技企业中无形资产的百分比,鼓励社会各类投资者以技术等生产要素投资创办中小企业,其作价金额可占注册资本的35%(另有约定的除外)。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创办中小企业的,可按国家规定享受减免税优惠政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1994)规定,大学毕业生新办企业的按其所在行业的不同,提供不同期限的税收减免。对纳入全国试点范围的非营利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3年内免征营业税。(3)金融支持中国政府不但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各种创新基金,还对向各种创新基金的捐赠给予税前扣除的优惠,并建立了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对符合条件的创业投资企业也给予按投资额的7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的优惠。这些政策大大促进了创业投资的发展,2007年前11个月中国创业投资总额达到31.80亿美元(周明,2007)。 

4.创业环境政策创业环境政策主要指政府在培养创业理念、营造创业氛围、塑造创业环境等方面给予创业者的精神支持和鼓励。(1)培养创业理念《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2005)和《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2008)中明确要求,各地要积极推行创业培训,并提供开业指导、项目开发、小额担保贷款、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从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环境着手,逐步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工作新格局。中国政府还通过高校教育、政府部门培训和社会培训等不同方式,传播创业文化,培养创业理念。(2)营造创业氛围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多次开展中国青年创业行动、帮助青年创业计划、中国青年创业周等大量活动、举办“中国青年创业论坛”、“中国青年创业奖”、“中国青年企业家管理创新奖”等评选活动,表彰了大批优秀创业青年、优秀创业工作组织者和优秀创业计划组织单位,为树立、表彰、宣传青年创业典型,推进中国青年就业创业行动,引导青年通过创业实现就业提供了很好的舆论支持。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等纷纷举办了大量的介绍创业、宣传创业的节目,从《劳动就业》到《激情创业》、《创业路上》、《财富故事会》、《每日农经》、《致富经》、《赢在中国》、《绝对挑战》、《找工作》、《创新财富》等节目,对于普及创业知识、营造创业氛围起到了很好的推介作用;另外800创业网、28商机网、78创业商机网、青年创业网、u88连锁加盟网、中小企业网等网站的设置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对创业的宣传力度。(3)塑造创业环境2003年国家在十个城市建立了创业示范基地,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国家要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2006年《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要求各地通过配套政策激励自主创新,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200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从法律的角度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努力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等职能予以规范,从而在全国塑造了一种良好的创业环境。2008年《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通过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优化创业环境,鼓励和扶持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并且首次将为创业者及其招聘的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障、人事管理、教育培训、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政策便利,以及做好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金融服务工作等纳入政府支持创业的政策体系之中。把优化创业环境、完善落实创业政策以及提高创业培训效果、创业服务质量、创业初始成功率、创业稳定率、创业带动就业率等作为衡量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主要工作指标,列入当地就业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5.3.2中国创业政策发展的挑战

对比美国和欧洲国家,中国目前的创业环境培育政策还不够完善和细致,主要还集中于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基础性工作上,教育、经济等多部门的合作尚未得到协调和统一,有效的创业孵育和扶持体系尚未建立,创业的商业环境、服务环境等仍待优化。1.创业政策扶持对象少、受益面小对创业企业的扶持政策集中于高科技企业和中小企业,对于其他企业的支持较弱,且关注的焦点基本在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方面,对于高科技企业的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较少;对中小企业的创办手续、创业条件和创业门槛的降低未予以足够重视,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政策歧视,中小企业的行政和税收负担依然较重,强势政府和行政性政府意识较强、服务意识较弱,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业行为的普及以及中国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关于个人创业的优惠政策主要集中于科技人员,创业教育资源也多投向大学生,这些社会精英人员得到了政府政策的偏向,而对于社会上更广大的弱势群体,如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等的关注较少,对于普通大众的创业活动支持力度较弱。与那些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相比,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等弱势群体不是把创业作为个人更大发展的一种选择,而是在失去了原有的工作岗位或生存资源后,不得不重新面临生存的压力,因而他们面临的风险更大。加之这些弱势群体抵抗风险的能力又很弱小,从而更需要政府在创业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帮助。但目前制定的创业政策专门针对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的几乎没有,对农民工的培训主要集中在职业技能上,关于创业的知识和理念较少,使得占中国人口多数的农民阶层创业意识较弱,不利于创业活动的普遍开展。

2.创业政策缺乏整合和阶段细分虽然中国已经在商务部设立了中小企业司,但仍缺乏像美国小企业局那样的专业性中小企业中央行政主管部门,而专门负责创业政策的部门和机构无论在中央或地方都很少见。另外,创业政策零碎地存在于科技部、发展和改革委、商务部、农业部、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委的政策措施之中,缺乏整体性;各部门之间在制定政策时有时会缺乏沟通和协作,各部门的创业促进政策整合性不强。创业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会有不同的资源需求。发达国家一般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的创业扶持政策,例如在种子期、起步期、扩张期等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从资金、技术、管理咨询、税收优惠等不同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从而起到对初创企业的有效支持。中国现行的创业政策尚未针对企业的发展阶段进行细分,而且各地出台的创业支持政策千篇一律,针对性较差。

3.创业政策的制定缺乏对需求端的考虑目前,各地政府基本上都是采取简化创业手续、减免税收、提供一定金融支持等措施激发企业家创业,这是一种侧重于投入端的政策,而并非基于投资者优先需要的考虑。实际上,高效的交通系统等硬件环境,以及良好的政府服务等软环境可能更为投资者所关注。所以,政府在改善创业环境的同时更应该研究侧重于需求端的政策,通过提供更好的软硬件环境,挖掘和创造机会吸引企业家资源,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潜在创业机会。在制定相关的创业政策时,各地政府较多地考虑了企业创立阶段的资金需求以及创立初期的税收优惠措施等,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和资本退出等较少予以考虑,由于创业投资机制的不完善、创业投资资金的缺乏,加上破产法规的范围有限、社会保险体系的覆盖面较窄等问题,创业企业日后的发展以及资金的合理退出等更是创业者创业初期考虑较多的问题,但中国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却未进行换位思考,未真正从创业者的角度出发,对创业资本产业的发展考虑较少。

4.创业教育政策缺乏、创业导向不强目前中国尚未出台专门针对创业教育的鼓励政策和优惠措施,设置创业教育专业的学校较少,从事创业教育培训的机构缺乏。国家未从教育政策的角度对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予以规定和规范,所以中国的创业教育目前只开设在高等教育阶段,在中小学基本尚未开设,更不用说学龄前时期和大部分成人教育阶段,由此使得青少年的创业意识淡薄,大部分青少年不具有创业导向,而是依然把学位教育和找工作作为自己主要的谋生手段。即便在高等教育阶段,创业教育也未得到有效普及,据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78.95%的中国学生表示自己希望能创业,但仅47.22%的大学生参加过有关创业方面的活动,因此在创业能力的获取上,有3/4以上的学生希望学校进行创业创新教育(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2007)。创业教育落后限制了民众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培养,不利于创业文化的形成。加上媒体和社会对创业成功人士故事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人们对创业重要性和创业意义的认识不足,尤其是对创业失败案例的分析较少,整个社会的创业文化氛围不浓;很多年轻人可能会羡慕成功创业者的地位和风光,但较少人会将其当作偶像和学习目标,从而缺乏一种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健康的创业文化。5.创业企业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创业政策各地不一中国虽然于2004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立了中小企业板,于2006年1月23日,在中关村科技园区正式启动了未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转让系统进行股份报价转让的试点,并通过一些政策规定给予创业企业一定的资金支持,但这些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存在脱节情况,仍然有大量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得不到相应的金融支持,企业发展所需资金无法得到满足。据对中关村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关村科技园区7 200家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中,就至少有28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需求缺口,而90%的中小科技型企业长期处于发展资金极度短缺之中。对GDP贡献超过50%的中国中小企业,所获得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比重只有10%左右;其次,创业企业缺乏直接的融资渠道。尽管在2006年第一季度,有18支中国概念股在美国NASDAQ、香港主板、香港创业板以及新加坡主板上市,但是创业企业的国内直接融资渠道狭窄,无法满足创业企业大量的资金需求。另外,各地促进创业的动机强弱不一,经济发达地区对于创业的重视程度较高,对于创业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较大,但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还缺乏对创业政策的系统思考,创业政策较少且支持力度较弱。

5.3.3中国创业政策发展对策

发展创业型经济的主角是个人,关键在环境。政府的主要作用不是投资建厂、招商引资,而是培育一个适合创业的文化与政策环境。因此,我国目前创业政策的制定应从系统性的角度考虑,充分借鉴创业政策的理论框架,系统分析创业政策的着力点和对象,从需求方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减少创业障碍、降低创业风险,从鼓励创业政策、支持创业政策、服务创业政策和保护创业政策等几方面加以完善,以刺激创业活动,促进创业型经济的发展。

1.整合创业优惠政策从目前中国出台的创业政策的受益对象看,有直接主管部门的群体,其创业支持政策制定的就多,创业支持的力度较大。如共青团中央出台了大量的青年创业支持政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很多针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创业支持政策、科技部出台了许多针对高科技创业的支持政策等,但没有直接主管部门的群体,其创业支持政策较少,如失地农民、农民工、乃至广泛的人民大众等,所以,针对目前中国创业政策扶持对象少、受益面小的现状,政府可通过发布相关支持全民创业的政策,扩大创业政策的受益面,将其扩大到普通民众,以形成促进全民创业的政策环境,加快中国创业型经济的发展。

2.制定创业教育和培训政策创业教育政策对于推动中国创业教育发展、培养创业文化、形成创业理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中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创业教育政策,使创业教育纳入整个教育体系的范畴之内,以规范创业教育管理,提高创业教育质量,扩大创业教育的受益范围。通过创业教育政策的制定,应使创业教育贯穿于小学、中学、大学各个层次的学校教育,甚至涵盖学前教育和成人教育,形成一个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通过创业教育的普及,在全社会营造一种重视并鼓励创业的创业文化,并通过拨款、立项、学科规划等手段引导创业教育的发展。创业培训是提升全民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中国政府应通过相关创业培训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加大对创业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并通过建立合理的指标考评体系,不断提高创业培训的质量。

3.完善创业环境政策创业环境会影响人们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和对创业成功可能性的判断,从而影响创业决策。良好的创业环境,可以通过人为地控制环境变量更大限度地释放人们的企业家精神,从而实现更加广泛的创业热潮,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所以,政府应通过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创业环境。如通过大量宣传创业成功人士的故事、分析创业失败原因,推广创业成功经验,让全社会的人都认识创业,让创业者成为年轻人的偶像和学习目标,从而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创业文化,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另外,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加快对创业者及其招聘的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障、人事管理、教育培训、职称评定等方面便利政策的落实,消除创业者创业失败的后顾之忧,促使其做出创办企业的决策。

4.优化创业服务政策政府应通过制定政策措施加大对创业服务中介机构的支持力度,完善服务机构向创业者提供的服务信息和公共产品,健全创业服务中介组织,推动创业咨询服务工作的开展,建立由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及政府工作人员共同组成的创业服务专家队伍,逐步形成创业服务指导专兼职队伍。并根据城乡创业者的需求,组织开展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建立创业信息、政策发布平台,搭建创业者交流互助的有效渠道。建立创业项目资源库,创业者信息管理服务系统,设立创业服务热线,接受创业者的咨询和投诉,建立提供及时有效的后续服务和跟踪指导,注重对创业失败者的指导和服务,帮助他们重树信心,再创新业。

5.合理定位创业扶持政策政府制定创业扶持政策的基本目标应是减少创业障碍,促进创业活动。因此,政府出台的创业扶持政策,不能只从政策供给的角度出发,仅从资金、税收、管理等方面给予扶持。而应侧重于从需求端考虑,将扶持政策前移到创业投资的前期,充分挖掘和创造机会以吸引创业者投资。如通过发展风险投资、发展高技术、鼓励出口、降低市场准入和创业壁垒、加强孵化基地建设等措施,减少创业企业的进入和退出障碍,降低创业企业的进入门槛,同时扩大中小型企业的经营领域,进一步减少以致消除垄断和行业歧视。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全球创业型经济研究报告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