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8718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2-11-01
土土
土土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DVD机贬值
DVD机贬值
IMAX商业路
IMAX商业路
索尼84英寸4K电视
索尼84英寸4K电视
2012电视市场半年回顾
2012电视市场半年回顾
华录2036蓝光机
华录2036蓝光机
7款网络高清机推荐
7款网络高清机推荐
海美迪HD910B
海美迪HD910B
主流广视角面板效果大PK
主流广视角面板效果大PK
畅销3D液晶电视盘点
畅销3D液晶电视盘点
最受关注液晶电视鉴赏
最受关注液晶电视鉴赏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目录

IMAX商业路编辑本段回目录

 尚文|摄 尚文|摄

  IMAX将电影技术从实验室搬到了电影院,在终端风行的年代里,用一种更加震撼的体验说服人们从家走进影院,将极客技术在好莱坞的平台上成功商业化。

  是否早已经无法忍受3D电影无奈的用户体验,戴着那些不舒服也并不酷的3D眼镜,忍受得了3D眩晕症才能享受镜片隔离后面暗淡的光影效果?IMAX就不同了,它把我们从3D的bug里面解救出来。

  在IMAX影厅里,22米宽、16米高的标准矩形巨幕足以覆盖全部视野范围,图像清晰到可以看清演员脸上的每一个毛孔,6声道音响系统设计也营造出被包裹其中的观影体验。

  对于很多极客们来说,他们或许宁愿待在家里升级游戏,也不愿走进电影院看一场电影。但IMAX却送给制片方一个意外的惊喜,在美国票房跟踪网站 Hollywood.com 票房部的跟踪数据中,IMAX已经俘获了大量极客宅男宅女的心。

  近几年将影片转换为IMAX格式成为好莱坞大片的时尚,从《黑客帝国》、《变形金刚》到刚刚上映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都相继进入IMAX影院,而2009年底,与好莱坞极客导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合作完成的《阿凡达》也让IMAX更加广为人知。到2011年底,全球已经有近40部电影的IMAX版上映。

  最初的IMAX或许只是一项“大而无当”的高科技,但现在,IMAX屏幕高效的票房吸金能力已经被数据佐证。在分析师的研究中,美国市场一部票房价值1.75亿美元的电影,如果以IMAX的形式上映,票房收入就能够升至2亿美元。在北美电影市场的统计数据中,虽然IMAX屏幕数只占全北美总荧幕数的3%,但创造的票房收入却维持在10%-15%。

  看到这样的市场表现,影院也逐渐放弃了长久以来质疑和观望的姿态,截止到2011年底,全球50多个国家共建有634套 IMAX放映系统,其中有517套为商业院线,这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30.6%,IMAX这一家技术公司与商业电影的结合也开始渐入佳境。

  如何取信于好莱坞

  堪为最大影像的IMAX(Image Maximum)最初只是作为一项电影放映技术而存在,能够提供比传统胶片更大、具备更高图像解析度的电影放映系统,1967年该技术的3名加拿大发明者也以此为名成立公司。

  或许现在的IMAX公司已经收获了很多荣耀,它已经渗透到从拍摄到放映的每一个环节,所提供的是包括摄像机、影片拷贝、放映系统在内的一整套解决方案。但在当时,它只是搜罗了一群工程师和科学家,仅设立8个部门的技术公司,他们手里唯一握着的IMAX技术也前景模糊。

  IMAX自然清楚,在公司商业化的路途中只能与商业电影相约合作,才能找到足够的片源,因此IMAX选择在好莱坞的平台上构建自己的市场,就像IMAX首席执行官理查德·葛尔方(Richard L. Gelfond)说的,“毕竟在商业电影领域,没有谁会比好莱坞制片人和导演们掌握更大的话语权”。

  虽然在公司成立后,3位创始人带着IMAX技术连续参加了3届世博会,并初步收获了一些认可,然而当时的技术条件下,IMAX专用摄像机和胶片体积庞大且昂贵,在看不到预期回报之前,商业电影投资人并未对它产生太大的兴趣。

  好莱坞电影圈所坚持的永远是功利和现实的商业思维,他们总希望以最小的成本收获最优质的视觉效果,而一两次愉快的合作经验或者高科技的名分远远不足以说服他们,因此IMAX的市场拓展只能通过技术革新的方式向前推进,否则,公司电影片源不足的难题将会一直存在。

  在研发之初,IMAX技术有自己独特的胶片格式和拍摄系统。为了保证影像的高解析度,使用者只能采用专用IMAX摄影机摄制,然后冲印成70毫米胶片,胶片上的影像尺寸是69.6毫米×48.5毫米,而每格胶片上的15个齿孔使IMAX影片的每格画面感光面积是普通35毫米胶片的10倍,但这些在保证高清视觉效果的同时也为IMAX的商业融合带来了麻烦。

  直到2000年之前,IMAX影片仍然只能用18公斤IMAX摄影机和几十公斤胶片完成拍摄,而影片长度大多只有30-40分钟,这显然无法满足一部普通商业电影故事铺陈的时间需要。在葛尔方回忆中,“格格不入”是IMAX商业化之路上需要攻克的难题,IMAX选择依靠技术实现自我改变。因此公司在继续说服好莱坞电影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的同时,收购了一家数字放映技术公司Digital Projection International (DPI),取代胶片转而研发数字放映技术。

  2002年,IMAX 数字原底翻版技术Digital Media Remastering(DMR)研发成功,这项技术可以通过数字手段将传统胶片上的图像转制成IMAX格式。在葛尔方对于IMAX技术中心的介绍中,“技术人员会以最高分辨率扫描传统胶片的每个画格,再对每幅画面进行锐化、降噪等优化处理,最后冲印在70毫米的IMAX胶片上”。

  通过DMR技术转制之后的影片虽无法达到IMAX摄像机拍摄下的视觉效果,但经过画面优化和影片声道的重新灌录,IMAX DMR技术完全可以实现远超于传统35毫米胶片的观影体验。在DMR之后,任何普通胶片电影都可以被转制为IMAX影片,而原本2.5万-4.5万美元的单套胶片拷贝成本也降低到200美元以下,DMR技术让IMAX的合作者终于可以摆脱笨重且昂贵的拍摄器材,而IMAX也由此赢得了好莱坞电影公司的好感。

  其实IMAX DMR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在DMR投入使用的最初,一部普通的2D电影转化为IMAX版本至少需要7周时间,当时IMAX影厅与普通影厅也几乎无法同步上映,但现在只需7天就可以完成一部35毫米胶片电影的转制,从2003年第三部《黑客帝国》开始就已经做到同步上映,而最初300万-800万美元的转换成本,也在数字技术的完善中降至150万美元。当然作为一家技术公司,IMAX自然不会错过与3D联手的机会,推出IMAX 3D格式以实现1+1>2的效果。

  在那以后,《黑客帝国》导演安迪·沃卓斯基(Andy Wachowski)、被公认为“技术狂人”的罗伯特·泽米吉斯(Robert Zemeckis)等大牌电影人都开始与IMAX接触,研究如何在IMAX影厅中创造大场面的巅峰体验。经过多次试探,从2006年开始,包括梦工场动画、华纳兄弟和迪斯尼在内的绝大多数好莱坞制片方都与IMAX签订了合作协议。

  现在IMAX制片部门时常会在工作室里与导演一起工作,在看过样片之后与制片方讨论,并一直跟进到最后粗剪出的影片,葛尔方认为,“这些电影制作公司都把IMAX当作好朋友,视为他们未来发展战略的一部分”,而原来那个默默无闻的小公司在40年后也转身成为好莱坞的新锐代言。

  打通播放渠道

  其实走进好莱坞是IMAX公司成立20多年之后才做的决定,在那之前,公司业务一直停留在科技馆、博物馆等非商业场所中,它们更在意高科技而非商业回报,只要几部太空短片就足够播放多年了。因此在走进影院之前,IMAX就在那些以天文、风光为题材的纪录片里走过了多年的品牌沉淀期,而那时播放的影片也大多由IMAX公司自己投资拍摄。

  直到1994年,IMAX已经在全球建立了100多个放映厅,而那时IMAX在科教场所的建设也几乎达到上限,在积累了足够多的运营经验之后,IMAX才由此决定进入商业领域。

  在电影的产业链条中,位于前后两段的分别是输出内容的制片方和作为播出平台的影院,但两者往往都希望对方先发展,以为自己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IMAX自然也会遭遇此类“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困惑,但葛尔方介绍中,“IMAX选择自己培育市场,在说服好莱坞导演的同时也与院线合作,将普通影院改造为IMAX影院”,尽管这样的市场拓荒并不容易。

  对于IMAX来说,在技术尚未有所突破之前,票房收入自然是最有效的说辞。《圣母峰》(Everest)全部使用IMAX摄像机拍摄完成,在摄氏零下20度穿越氧气稀薄的死亡区,但这样的一次冒险最终在1998年的IMAX银幕上创造了8718万美元的票房纪录。而《回到白垩纪》、《幻想曲2000》等商业电影的早期尝试也帮助IMAX走进更多院线经理的可选方案。

  然而IMAX与传统电影有完全不同的格式和放映系统,IMAX影片与常规影院设备也完全无法兼容,大尺寸使IMAX胶片的进片速度也是一般胶片的3倍,因此播放一分钟需要的胶片长度为102.6米,如果播完一部两小时的普通电影,IMAX胶片长度将有12.312公里,如此一来,一套胶片拷贝大约300磅,放映时只能借助设备或多人配合才能搬运,它的放映系统也同样非常复杂且造价昂贵,放映机器本身的重量在1.8吨以上,因此从许多影院传递给IMAX的似乎都是不太好的消息。

  当然要说服影院,IMAX自然也没有忘记自己在行的技术手段,在用DMR技术消除了胶片带来的不便之后,2008年6月,IMAX又推出了新一代数字放映设备,可以兼容播放传统35毫米胶片,这为影院提供了更多选择,增加IMAX银幕影片播放数量的同时,也为影院增加了IMAX影厅的票房收入。

  其实影院面临的高投入、高风险压力一直都存在,在国内万达院线的引进数据中,新建一个400座IMAX影厅,放映设备购买费用大约200-300万美元,厅内装修费用则需要80万美元,如果将场地租金和付给IMAX的专利费、技术维护费用等计算在内,一个IMAX影厅在前5年的营运成本已经足够建立一整座影城。

  面对来自于影院的压力,IMAX也从来都不会吝啬于公司的技术投入,葛尔方也提道,“虽然付出了高额成本,但公司已经向柯达公司购买了包括激光投影技术在内的50多项专利”,而此项激光技术也正在进行一次新的技术升级,并使用搭载了画面提升器驱动的特制双投影系统,以便为影院降低前期成本投入,并借此打消影院的顾虑。

  “电影分为两种,一种是《阿凡达》之前的,一种是《阿凡达》之后的”,斯皮尔伯格的这句话对于IMAX再合适不过。《阿凡达》IMAX影厅11.4%的全球票房贡献率为它赢得了更多内容合作方的认可,这项曾让人敬而远之的高科技产品,也凭借良好的市场表现赢得了院线经理的信任,IMAX的终端渠道拓展从那之后就变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IMAX最初以技术公司的身份进入电影行业,也一直坚持以技术革新来构建IMAX的观影体验和品牌建设,在过去几十年里,技术对于IMAX来说几乎意味着一切,而每一项技术革新都成为公司的上升节点。

  拓展在继续

  IMAX在几十年的市场开发中盈利模式也在不断拓宽,虽然向客户出售或者租赁IMAX系统获得一次性收入是IMAX最初的盈利来源,并在2011年占到公司总营收的50%。但由于DMR技术的开发,IMAX为电影制作公司提供电影转制的费用收入,以及公司所承接的电影后期制作业务也在2011年为IMAX贡献了21%的营收。

  其实在2007年之前,因IMAX放映系统高成本和较长回报周期的限制,IMAX放映系统年销售量一直增长缓慢,每年增长率都低于7%。于是在那一年之后,IMAX采取了更为灵活的票房分账模式,放映系统的安装和维护由IMAX公司提供,而影院则需要为IMAX公司支付一定比例的票房收入分成,这一举措对于影院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激励,IMAX放映系统的销售量增长也超出原来的预期。

  今年IMAX第二季度财报中,公司预计2012年全年将新安装110个IMAX影院放映系统,而此前的预期仅为95-100个。虽然票房分成模式依旧尚在探索,但葛尔方预期,“在IMAX走完市场拓展期之后,票房分成终会成为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在前几十年里,虽然IMAX公司商业化走得并不算顺利,但实际上,在《阿凡达》上映之前,IMAX公司就已经实现盈利,现在IMAX正在以三、四天一张荧幕的速度进行全球终端的布局,几乎每天都有新的IMAX影厅投入建设。尽管如此,IMAX作为一家“小众”技术服务公司,它依附于电影产业链条中,也自有属于它的问题。

  葛尔方一直认为,“IMAX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绝对要确保合作的影院是有利润的,只有这样才能支持公司不断扩张”。因此IMAX对于转制影片有自己的判断和筛选,而被选择的电影多需要“故事本身足够优秀,作品中的大场面更适合以IMAX版本展现”。

  如此看来,并不是所有电影都适合转换为IMAX格式,而片源不足的困扰也一直没有远离IMAX,每年IMAX影片虽从过去的3-5部上升到10部左右,但也并非每一部IMAX电影的票房收入都能给影院带来切实的收益,这在中国市场上表现尤其明显。

  虽然在13年之前,IMAX已经进入中国市场, 在2011年底,IMAX已经覆盖了大中华区229家已经开业或签约即将开业的IMAX影院。但与IMAX一直上涨的观影票价相比,普通观众对于IMAX的热情通常却只是“如此而已”,每年进入中国的好莱坞影片限额也让很多IMAX影院遭遇到亏损的局面。

  对此,IMAX只是坚持原有策略,不断开发优秀的商业电影,并与之合作,为了即将与华谊兄弟合作推出的《太极》、《一九四二》等4部IMAX电影,葛尔方也第36次来到中国。IMAX也不忘在观众群里树立公司品牌,“观众今后不是为了看某部电影走进IMAX影厅,而是为了去欣赏影片的IMAX版本”,这在葛尔方的描述中是IMAX最终想要达成的市场效应。

  近几年来,IMAX公司也面临着数字时代的同质竞争,很多大型院线也看到巨幕系统的市场机会,美国三大院线Regal、AMC和Cinemark,以及加拿大Cineplex院线等都搭建了自己的巨幕系统,与它们相比,IMAX的高价或许会变成它的软肋。但IMAX也并不担心,它会坚持一直以来的技术创新,不断地升级IMAX的放映系统和观影体验。

  IMAX在电影行业里本来只是小众圈子里的奢侈游戏,对于终端市场的拓展必定会遇到上限,葛尔方预计,从全球来看,IMAX的市场容量是1500-2000家左右,在中国是400-450家。“我们希望每一个城市都有IMAX影院,但不希望每一条街就有IMAX影院”,而如何保证每家IMAX影院都能够良好运转并持续盈利是IMAX今后的职责。

  IMAX将电影技术从实验室搬到了电影院,成为电影行业里耀眼的亮色。或许就像葛尔方说的那样,“在现在iPhone、iPad等终端风行的年代里,如何让人们从家走进影院?我们只有为观众展现一种更加震撼的体验才可行”。

IMAX:从Geek到大众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过去10年间,IMAX把自己从一家博物馆里放科教纪录片的公司变成了在全球拥有近600家影院的电影业巨头,现在它还想更进一步。

  文|CBN记者 王清

  下面的故事跟一群不甘心只待在实验室的Geek们有关。

  如果不是这群Geek的努力,我们现在或许只有到科技馆里才能看到IMAX电影。对于很多影迷而言,这会丧失不少乐趣。

  IMAX也是这家公司的名字。最近它有个新动向,与业界最知名的投影机技术公司巴可签订了一份7年协议,共同为IMAX影院开发新一代的激光投影技术。

  几乎所有看过3D电影的人都会有一个同感:戴上3D眼镜之后,尽管那些炫目的特效逼真震撼,但有时也会因为光线太暗而使观感大打折扣。

  通过新技术,IMAX公司打算在2013年让这个问题消失。“通常3D眼镜的镜片会造成光线的大量流失,这是目前3D电影有时显得过暗的主要原因。”IMAX全球技术部执行副总裁Brain Bonnick告诉《第一财经周刊》,而新一代设备会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Bonnick透露,光源将是第一个得到解决的问题。目前的IMAX投影设备大都采用氙灯,亮度不足,并且会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而降低。而新设备将采用激光作为投射光源,不仅能大幅提升亮度指标,还能呈现比氙灯更为优质的清晰度,以及更广阔的色域。后者更为关键,因为它意味着可以提供更丰富和准确的颜色,比如更为纯正的黑色。

  “黑色是目前所有大银幕投影设备的技术难点之一。”IMAX中国CEO陈建德说。在加入IMAX之前,他曾经任职于索尼公司,按他的说法,索尼也正在着手解决同样的问题。

  另一方面,因为目前的技术限制,现在那些80英尺宽度以上的IMAX大银幕至今还无法放映数字电影,只能播放胶片电影,被安装在科技馆、天文博物馆等科教文卫场所。而激光投影技术可以提供更高的分辨率,使数字电影也能达到胶片电影的分辨率,催生更大的IMAX银幕—想象一下比你现在看到的还要大上两倍甚至三倍的《阿凡达》或者《变形金刚》吧。

  现在人们常常将IMAX与商业大片和好莱坞大导演的名字连在一起,但恐怕很难立刻想到这是一家技术公司。它有工程师和科学家组成的8个技术部门,几乎渗透到电影从拍摄到放映的每一个环节中。技术对于IMAX来说几乎意味着一切。过去10年,IMAX的每一项技术革新都引发了极大的市场反响。

  与此同时,它也是一家聪明的技术公司,对市场需求有着精准的把握,甚至不惜血本培育起了一个新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上,人们愿意多花上一两倍的价钱,去观看一场内容与普通版无异的IMAX电影。

  1967年,三个加拿大人发明了IMAX技术,这个词代表“最大化的荧幕”(Image Maximum)。但在此后长达30年的时间里,IMAX一直被认为是只适合出现在博物馆或科技馆里的小众玩意,放着一些宇宙和自然题材的纪录片,时不时引起观众们对大银幕的惊叹—仅此而已。

  像很多电影传奇一样,IMAX的变革之路发生在好莱坞。Bonnick回忆说,包括数字原底翻版(IMAX DMR)和IMAX数字影院系统在内,几项关键技术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

  IMAX进军商业化的道路开始于2000年。不甘心只能待在科技馆的IMAX首先盯上了电影行业的大佬们,包括大牌影星和制作公司。因为他们在行业内往往拥有巨大的话语权,并且资金实力雄厚。

  这一年,两部IMAX商业电影的开山之作被推出,分别是美国华特迪士尼公司推出的首部IMAX版动画片《幻想曲2000》,以及一部以迈克尔·乔丹(Michael Jordan)为题材的商业大片《乔丹大电影》(Michael Jordan to the Max)。IMAX将影片变成了技术商业化的试验场,像制作方提供技术和设备上的全方位支持,并按比例从票房中分成。“过去我们的影片主角是鲸鱼和水貂,如今他们是米老鼠和乔丹。”时任IMAX全球CEO的Richard Gelfond在接受《连线》杂志采访时曾说。这是聪明的一步,因为正是乔丹这样的人物,让更多元化的观众见识到了IMAX。

  但仅凭一两次合作并不能解决IMAX电影片源匮乏的问题。由于屏幕尺寸大,IMAX电影必须采用IMAX摄像机,用特制的70毫米胶片进行拍摄。而普通电影使用的胶片规格仅为35毫米。70毫米胶片体积庞大且笨重,而一部电影往往需要多份拷贝送往各大影院播映。无论是对于制片方还是影院而言,这都是一笔不小的成本。Bonnick透露,当时一部IMAX电影中,仅胶片拷贝的制作成本就需要大约3.5万美元,还不算胶片的运输和贮存费用。

  如果没有后来的技术进步,可能我们会碰到这样的情况:非数字化的IMAX版《阿凡达》的胶片重量将达到600公斤,是普通胶片重量的10倍,分成94小本装箱运至影城后,才开始拼接,整部电影的胶片长度达到2.82万米。在运输过程中,所有胶片必须保持遮光状态,避免灰尘和划痕,以保证画面质量。

  谢天谢地,Richard Gelfond很清楚这是IMAX商业化之路上必须攻克的难题。他们一边继续说服好莱坞各大主流电影工作室和院线签订合作协议,一边收购了数字放映技术公司Digital Projection International (DPI),着力开发能取代胶片的数字放映技术。

  两年后, IMAX DMR(数字原底翻版)技术诞生了,它可以将任何用普通胶片拍摄的电影转换成IMAX格式。在IMAX技术中心,技术人员会以最高分辨率扫描每个画格,再对每幅画面进行锐化、降噪等等优化处理,最后冲印在70毫米底片上。利用DMR技术转制的IMAX版呈现的效果远超传统35毫米胶片电影。

  除了画面的优化,IMAX DMR技术还对影片声道进行重新灌录,以适应特有的音响系统。这一系统可以让声音变得更清晰而精准。工程师们的目标是即使一根大头针掉在地上,观众也能分辨出它落地的地点。

  IMAX DMR对于电影公司而言意义重大。从此他们不用为了把电影放上IMAX巨幕而专门采用IMAX摄像机和特制胶片。当成本降低之后,IMAX开始逐步收服了好莱坞的心。

  通过重点说服诸如詹姆斯·卡梅隆、克里斯托弗·诺兰这些对新技术充满热情的大牌导演,IMAX得以直接参与到电影的后期制作中,成为电影行业的“玩家”,有更多机会去挖掘这些导演和制片公司的需求。近年来,IMAX摄像机在诸如《碟中谍4》、《蝙蝠侠》等商业大片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2010年,为了满足制片人的特殊需求,IMAX开发出世界第一台高分辨率的集成数字3D摄像机。

  到2010年12月,IMAX商业电影年度总票房已创下5.4亿美元的记录,超过2009年票房的两倍。除了来自影院的票房分成,IMAX的收入来源还包括设备销售以及来自制片方的DMR转制费用。

  不过就在巨大票房的诱惑之下,潜在的竞争对手也已经出现,并且它们瞄准的也正是IMAX的某些不足。

  2011年12月,橙天嘉禾电影公司宣布旗下影城将大规模采用索尼4K放映系统,橙天嘉禾成为国内首个引进4K技术的院线。4K实际上是数字电影的分辨率指标。目前包括IMAX数字放映系统在内的国内主流数字投影机的清晰度都只达到2K。事实上,橙天嘉禾此前也引进了IMAX系统。“IMAX主要是大荧幕,而索尼4K则侧重清晰度,两者各有特色。”橙天嘉禾市场部相关人士尹凤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尽管侧重点不同,但索尼4K的价格较IMAX设备更低,并且可以兼容普通影院的音响系统,与IMAX必须自成体系相比,对于影院来说的确拥有成本上的优势。

  另一个跃跃欲试的是本土影业巨头中影集团。2011年,中影联合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在北京UME国际影城推出了“中国巨幕”系统,宣称使用4K双机放映系统,但价格只有IMAX的一半。

  IMAX公司计划在2013年开始部署自己新一代的激光投影设备。在竞争对手面前,IMAX银幕可以更大、更清晰,吸引更多商业院线的加入。

  降低影院日常使用IMAX技术成本,是新一代IMAX激光投影技术计划解决的另一个问题。由于目前IMAX使用的氙灯寿命相对较短,单价也达到上万元人民币。有的影院为了节约成本,甚至会刻意调低功率,以牺牲亮度为代价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结合激光光源等技术,IMAX希望这样的情形不再出现。

  为了这次技术升级,这家公司花费重金向柯达(微博)公司购买了包括激光投影技术在内的50多项专利。这或许是IMAX公司不太为人所知的一面,事实上它们从来不吝惜大手笔的技术投入,目前IMAX已经拥有了1000多项技术专利。

  在历史上,IMAX DMR技术仅仅只是解决了如何说服电影公司和导演的问题。由于影片最终还是要冲印到70毫米胶片上,给放映设备也带来了限制。为了以标准电影的每秒24格来曝光,IMAX底片的进片速度必须是普通底片的三倍。这使得IMAX的放映系统造价高昂,且重量达到1.8公吨,没有多少影院经理们愿意购买这样的放映设备。

  这一问题到2007年才得到了解决,通过IMAX数字放映系统,IMAX彻底挥别了胶片时代,制作一份数字拷贝的成本仅需175美元。投影设备也改用数字光处理技术,成本大大降低,电影的呈现效果也大幅升级。因为使用搭载了画面提升器驱动的特制双投影系统,从技术指标上看,能减少非自然干扰信号50%、提高亮度60%、提高分辨率30%。

  IMAX数字技术系统的主要受惠方无疑是影院,也为IMAX搬掉了阻碍商业化道路上的最后一块砖。他们得以挺进影院市场,迅速扩展了自己的业务网络。

  在2009年《阿凡达》上映之前,IMAX其实已经做好了从前端片源到终端影院的全部准备工作,打通产业链,卡梅隆只是最终点燃那根引线的人。

  对于IMAX而言,现在正是自己如日中天的时代。而正在进行的新的创新,则事关IMAX更长远的未来。它们已经成功地将IMAX从实验室搬到了电影院里,接下来的就是要在不断涌现的其它新技术面前,延续自己的造梦传奇。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IMAX商业路 IMAX从Geek到大众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