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5917 次
  • 编辑次数: 2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2-04-24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美国P2P借贷发展简史
美国P2P借贷发展简史
回顾政府历次救市
回顾政府历次救市
深圳股市8·10事件
深圳股市8·10事件
上交所20年大事记
上交所20年大事记
中国股市20年
中国股市20年
2000年中国证券市场大事记
2000年中国证券市场大事记
1999年中国证券市场大事记
1999年中国证券市场大事记
1998年中国证券市场大事记
1998年中国证券市场大事记
1997年中国证券市场大事记
1997年中国证券市场大事记
1996年中国证券市场大事记
1996年中国证券市场大事记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中国股市20年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中国股市20年编辑本段回目录

又一个12月到来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锣声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钟声,已经在神州大地上回荡了整整二十年。

1990年12月中旬,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

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开始试营业,1991年7月3日举行了正式的开业典礼。

二十年,时光见证了风雨中的坚持。

二十年,时光见证了探索中的努力。

回望二十年,中国资本市场激情跨越,风雨兼程。

展望未来,二十年,又只不过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第一步。

未来,一定更美好。

回望股市20年

   二十年耕耘 试验田长出参天大树

2006年11月1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总市值有史以来第一次突破5万亿元。市场各方都难抑兴奋之情。上交所主动联系中国证券报,刊登大幅祝贺广告。对于向来强调低调行事的上交所来说,这可真是破天荒之举。

当人们还沉浸在这种喜悦之中时,仅仅一个月之后,沪市总市值突破了7万亿元。2007年伊始,突破8万亿元;两个月后接近10万亿元;到10月,沪市总市值突破20万亿元,年底时接近27万亿元。此时,沪深两市总市值达34万亿元的最高点。

没有人再想到要庆贺。人们不再对中国证券市场不断创出的新纪录感到惊讶。最新的纪录是,截至2010年10月,境内资本市场总市值超过27万亿元,全球排名第二位。

中国证券市场今日的成绩和地位,在20年前开始起步时,是不可想象的。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1986年9月26日,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利用一家原为理发店的、面积仅12平方米的门面开业,代理买卖飞乐音响、延中实业两只股票,这可算是中国证券流通市场的起步。

20年前的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上市股票仅有八只,总股本不足10亿元。开业第一天,上交所股票成交17笔,共13.11万股,成交金额为49.4万元,仅相当于现在一个中小投资者一天内的交易量。

深圳虽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但股票和证券市场的诞生也曾面临同样的尴尬。1987年深发展发行股票时,不得不靠行政摊派的方法推销。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试开业,差一点吃了个“白板”,最后勉强成交了一单交易。1991年4月的某个交易日,深圳市场终于还是遭遇了全市场全天成交量为零的尴尬。

截至2010年10月,境内资本市场总市值超过27万亿元,全球排名第二位。这在2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时任伦敦证交所主席尼古拉斯·哥德森1988年6月访问静安证券业务部时,曾用中文抄录老子格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赠送给中国同行。这句既饱含着千古哲人的智慧洞见,又渗透着一个市场参与者和过来人深刻体会的赠辞,在20多年后已为现实所印证。

20年后的今天,上交所共有上市股票933只,总股本21683亿,是开业时不足10亿的总股本的两千多倍。深交所上市公司数达1131家,总股本4924.54亿,更是开业时1亿多总股本的四千多倍。

从交易量来看,据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的统计,2009年上交所股票成交金额为50619.9亿美元,仅次于纳斯达克和纽交所,在全球主要交易所中排名第三,超过了东京交易所和伦敦交易所,在亚洲名列第一。同期深交所股票成交金额为27743.2亿美元,在全球排名第六位。沪深两市单日成交金额的峰值曾接近5000亿元。

除了股票,沪深交易所还拥有基金114只,包括15只ETF产品,各类债券905只,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品系列和产品结构。ETF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证券市场创新的重头戏,在中国市场上更是大受欢迎。2009年上交所ETF成交金额高达843.2亿美元,在全球名列第六位,超过了伦敦交易所和东京交易所。深交所ETF成交金额277.3亿美元,列全球第十一位。ETF在短短几年内的快速发展,显示了中国市场产品创新的巨大潜力。

2010年3月31日,融资融券业务启动,其特有的价格发现功能得到初步体现。4月16日,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市交易。至此,中国证券市场基本具备了完整的结构和功能,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起点上。

二十年不算短,也不算太长,但一个证券市场在20年的时间里取得如此的成长和进步是难能可贵的。

资本血液 给养经济

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依托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而证券市场本身也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新引擎,特别是对提高我国金融行业抗风险能力、支持国有企业改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做出了突出贡献。

1986年9月26日,工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区分公司正式代理个人股票买卖业务。这使绝迹30多年的股票买卖业务在上海重新出现。图为市民踊跃购买股票。

2002年前后,对中国金融体系安全性的疑问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宣称中国商业银行濒临“破产”,中国金融体系是个定时炸弹。此话虽然耸人听闻,却也并不全是空穴来风。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业承担了过多的政府财政职能,市场化程度很低,逐渐积累了巨大风险。

200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决定加快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改革步伐。在此后的几年里,主要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逐渐实现上市,不仅充实了资本,更重要的是借助证券市场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大大提高了公司治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同时,证券市场的发展又大比例地提高了全社会直接融资的比重,减轻了银行系统的压力和风险。

在2008年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大批国际知名的老牌银行爆发了系统性风险,甚至倒闭、清算,而国内商业银行的表现与之形成了鲜明对照,不仅没有成为“定时炸弹”,而且成功抵御了金融海啸的冲击,普遍经营稳定,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中国工商银行在2008年和2009年净利增长率分别达到36%和16%,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银行,排名第二的是同为A股上市公司的中国建设银行。可以说,证券市场对提升我国金融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央行行长周小川说,金融是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和血液,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和调控作用日益明显。截至2010年7月底,境内资本市场累计融资4.81万亿元。20年来,中国证券市场近5万亿元的筹资额,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特别是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支持创新型经济发展方面,证券市场功不可没。2004年5月,深圳证券交易所开设中小企业板,2009年10月,深交所创业板启动。与此同时,在中国证监会的指导下,扩大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建设场外市场的工作也正在稳步推进中。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截至目前,中小板上市企业超过500家,筹资额超过3000亿元,总市值超过3.43万亿元,创业板上市企业也已达到140多家,筹资额超过1000亿元,总市值超过6999.48亿元。截至2010年10月22日,我国上市公司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400余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五分之一。

融资不是证券市场的唯一贡献,帮助上市企业特别是大型国企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证券市场的又一重大贡献。目前,央企80%的资产已进入上市公司,20多家央企实现了整体上市或主营业务资产整体上市。改制上市大大提高了央企的治理水平和运营绩效。1998年提出国企三年脱困时,全国国企一年的总利润才213亿元;如今,央企一个月的利润就有近千亿元。即使在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的2008年,央企仍创造了6961亿元利润。在2010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30家中国央企上榜,比去年增加6家,比2003年增加24家。

证券市场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为上市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特别是在股权分置改革顺利完成后,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机制和功能日益完善,上市公司兼并重组的数量和规模不断上升,产业整合、结构调整的效果日益显著。2006年至2009年,上市公司并购交易额占境内并购交易总额的48%;共有141家上市公司进行了产业整合重组,交易金额累计达到8866亿元。

道阻且长 上下求索

20年来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升,影响力与日俱增。相比于市场规模的扩张,这种国际地位的转变,更是20年前难以想象的。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证监会随即公布了我国证券业对WTO承诺的具体内容。目前,这些承诺已全部兑现。特别是作为承诺之一的QFII制度(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于2002被引入中国证券市场后,发展迅速。目前已批准QFII额度189.7亿美元。截至2009年底,QFII总资产规模达2899亿元。全球资本市场上最知名的投资机构,几乎都已通过QFII进入了中国市场。

北京银燕电子闪光灯有限公司1992年6月8日在京发行400万元人民币一年期企业债券,这是北京市第一次发行中外合资企业债券。由于该债券高于同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购买者踊跃。

在引导国际资金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中国证券市场也正在通过种种制度设计,引导中国资金和中国投资者走向国际市场。除QDII这种直接走出去的方式外,沪深交易所计划中的跨市场、跨境ETF也是呼之欲出,其标的不仅指向香港市场、大中华区市场,而且指向了美国、英国、日本等全球主要资本市场。届时,中国投资者可方便、快捷地直接投资全球市场。

而意义更为深远的是上交所拟推出国际板。20年来,中国企业先是通过发行B股在境内市场筹集外汇资金,然后又通过发行H股、N股等,赴海外市场寻求上市融资的机会。20年后的今天,中国证券市场在全球资本市场上的角色正发生转换。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提出筹办国际板后,汇丰银行、纽交所等一大批国际重要企业明确表示,希望尽早赴上交所国际板上市。证券市场的这一角色转换,表明中国正在从资本的需求方转变为资本的供应方。通过国际板,中国投资者将能分享全球经济增长的成果。

展望未来,中国证券市场无疑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到2020年,中国资本市场将基本完成从“新兴加转轨”市场向成熟市场的过渡,市场的法律制度和监管体系将基本完善,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将大为拓展,股票、债券、商品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全面发展,以丰富的投资产品、多样化的交易平台,形成满足多层次投融资需求的市场体系,大幅度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中国证券市场将有能力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型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周松林)

二十年锻造 经济新引擎动力强劲

二十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A股上市公司也从涓涓小溪汇流成滔滔江河。

上市公司家数从最初的8家发展到今天的近2000家;主营业务收入从1990年不足10亿元,增长至2009年的逾12万亿元;净利润在老8股时期不到4000万元,2009年底已超万亿。

2006年10月27日,工行A股在上交所挂牌交易,工行目前是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银行。通过改制上市,中国商业银行完善了公司治理机制,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十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对经济社会发展功不可没。若干重大项目通过资本市场筹资,得以顺利实施完成;大批国有企业跨入资本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迅速与国际接轨;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兼并重组,高效率地配置社会资源;普通民众通过参与资本市场交易,分享经济增长的红利。

二十年来,我国资本市场成就斐然,但与境外成熟市场相比,仍存一定差距。通过不断地自我完善,健全各项制度,未来中国资本市场还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驱动经济增长

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的农业问题在资本市场找到了一条出路——以农业上市公司为龙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我国农业发展一直面临着资金缺乏的困扰,资金问题完全靠国家、集体和农户的投入难以解决。而资本市场为农业上市公司提供了充足的资金。目前两市共有60家农林牧渔类上市公司,通过IPO共计从资本市场融资248.67亿元。

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我国首家粮食上市企业,坚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按照“公司+农户+市场”的运作机制,依托资本运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成功地创造出了一条科技作动力、科技为纽带,公司加农户、企业联基地的农、工、科、贸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经营模式。

资本市场给农业带来的变化只是其影响中国经济的一个缩影。银行业同样因为资本市场而发生了深刻变化。

2010年7月15日、16日,中国农业银行在上海和香港两地上市。至此,曾经因为巨额坏账而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定时炸弹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全部实现上市,中国金融改革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也为中国经济的增长夯实了基础。

公开发行上市为中国银行业解决了资本充足率的大难题。根据中国证券报数据中心统计,在沪深两市上市的16家银行共募集资金6444.25亿元。其中,除深发展A首发募集资金情况特殊不予考虑外,其余15家银行通过IPO共募集资金3202.24亿元。而通过上市,商业银行完善了公司治理机制,提高了经营效率,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外大量商业银行破产,而中国商业银行不仅抵御住了外来冲击,还保持了业绩增长。

总体上看,资本市场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根据中国证券报数据中心统计,二十年来,通过股票市场募集的资金达35711.75亿元。其中,首发募集资金18338.65亿元;配股募集资金4226.8亿元;增发募集资金13146.3亿元,其中4986.11亿元为非现金认购股份;通过认股权证募集总额355.92亿元。

更重要的是,资本市场在推进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根据数据,在沪深两市全部2441家上市公司中,实际控制人为国资背景的,包括中央国有企业、中央国家机关、国资委、地方政府、地方国资委、地方国有企业和大学,共有1024家,占42%。

国有企业大量上市促进了国有企业体制的变革。2003年,国资委选定宝钢为央企董事会建设试点企业。经过七年努力,到今年6月,国资委已宣布新增8家企业推行董事会建设,而至9月中旬,这一数字已更新为32家。前任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多次公开场合表示,董事会制度建设一直是国资委各项工作的重点,也是国企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此外,市场化的并购重组在资本市场舞台上不断上演,资本市场为投融资双方自主交易提供了高效平台,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

实现财富共享

在资本市场为经济发展、企业成长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市场投资者也分享到了经济发展的红利。

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家创业板公司上市以来,资本市场的“造富神话”引起多方关注。尽管创业板公司超高的发行市盈率招来不少非议,但创富效应也给创新型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国内创投行业的活跃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

佛山照明被一些投资者称为"现金奶牛",这种持续分红的上市公司备受市场关注。 投资者通过参与资本市场分享到了中国经济成长的硕果。

而作为普通投资者,通过投资资本市场也分享到了中国经济成长的硕果。中国证券报数据中心的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累计向投资者回报了22155.53亿元。其中,派现金额累计16243.69亿元,送红股金额1811.32亿元,转增股本金额4100.51亿元。分年度看,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分红金额环比有所下降外,上市公司给投资者的回报基本呈逐年增长的态势。

而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使得普通居民的投资渠道大大拓宽。市场经济发展早期,居民几乎只能靠单一的储蓄进行财产的保值增值,而随着资本市场内涵的不断丰富,居民的投资渠道也扩展到股票、国债、企业债、可转换公司债、证券投资基金等多种理财工具。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初步显现。

与此同时,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得到重视。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财产性收入必然会涉及到各种投资,除了实业投资等,还包括投资金融产品,涵盖了储蓄、债券、保险和股票等。尚福林认为,资本市场是涉及投资金融领域最直接、最广泛的场所,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增加创造财富的机会,要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使广大投资者公平、公正共享经济增长的好处。

事实上,在投资者追逐资本市场财富效应的同时,也在为社会生产聚集资本,通过资本市场的高效配置,促进经济和社会财富的双重增长。

期待明天更好

二十年的发展,中国已初步建立起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成绩,未来还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与境外成熟市场相比,中国资本市场在许多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还需要不断完善自身,以更好地发挥经济晴雨表的作用,更好地实现国民财富增值功能。

2003年,国资委选定宝钢为央企董事会建设试点企业。7年来,实施董事会试点的央企已有30多家,央企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

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犹如资本市场的基石。资本市场要健康、快速地发展,首先需要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已建立了现代化治理结构,但仍然有一些公司存在各种各样治理不完善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加大监管力度,杜绝弄虚作假的现象,并对有问题的公司从严处理。

为了更好地实现财富共享,减少二级市场的短期炒作,分红制度亟待完善。上市公司对投资者的回报力度,尤其是现金分红的力度有待加大。根据中国证券报数据中心提供的统计数据计算,二十年来,上市公司分红总额是股权融资总额的62.6%,现金分红总额只占到现金股权融资总额的53.9%,占全部股权融资额的45.9%。

正是由于上市公司吝于分红,尤其是派发现金,投资者通过股息获取收益的预期并不高,而更多地追求从股价的波动中赚取价差收益,这就造成了国内投资者追求短期利益,鲜见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尴尬。

对于参与资本市场交易的各方,相关机制也有待完善。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目前的退市机制过于强调业绩,退市标准单一化使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得不到充分发挥,也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对市场中机构等资金量大、实力较强的投资者,需要建立更严格的监管措施,杜绝内幕交易等不公平的交易行为,树立向中小股东倾斜的股权文化;对于涉及上市公司并购的有关政府部门,则应尽量保持中立的身份和态度,避免行政力量对市场化收购兼并的干预。

经历了二十载的风雨洗礼,弱冠之年的中国资本市场尽管稍显稚嫩,但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壮大,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资本市场将继续阔步前行,为中国企业提供做大做强的舞台,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李阳丹)

二十年竞逐 四代投资人托起股市明天

2004年10月,《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发布,保险资金可直接入市。机构投资者开始崛起。

杨百万可谓第一代股民的符号,至今仍活跃在股市。图为1992年杨百万为初涉股市者上课。

2003年7月19日,瑞银挂出QFII第一单。截至2010年10月,103家外资机构获得QFII资格,总计约190亿美元。

杨怀定是谁?估计知道他的股民不多。

杨百万是谁?估计没听说过的股民很少。

杨百万,真名杨怀定,中国股市的第一代投资者,20年来,他的生活已和股市密不可分,甚至给孙子取名“杨线”(谐音阳线),小名“涨停板”。

杨百万只是亿万投资者中的一个代表。经过20年的发展,股票投资已深入千家万户。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19日,沪深两市有效账户总数已达1.32亿户。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怀着创富梦想,一批批股民,或青春,或年迈,或多金,或少本,前浪追后浪地冲进股市。20年来,这些股民大致可以分为四代:1992年前是第一代股民入市时期;1992年-2001年,第二代股民入市;2001年-2005年,五年大熊市是第三代股民入市时期;2005年至今,第四代股民蜂拥入市。

第一代 “被入市”

第一代股民在中国股市初创阶段入市,他们的入市原因不一,归纳起来,被动入市的居多,可谓“被入市”的第一代。

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小型国有和集体企业进行了多种多样的股份制尝试,最初的股票开始出现。这一时期,股票一般按面值发行,大部分实行保本保息保分红、到期偿还,具有一定的债券特性;发行对象多为内部职工和地方公众;发行方式多为自办发行,没有承销商。

当时国人对股票尚不熟悉,政府动员党员干部认购股票,不少党员干部为了完成股票发行任务而被迫买股票,因此“被入市”。

而“杨百万”们,或因下岗、或因离职,主动或被动地进入股市把炒股当成职业。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可供交易的股票少,形成了股价天天小涨、最后变暴涨的局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股票能令人一夜暴富。

今天,股民谈论股市涨跌,衡量的最主要指标是上证指数(上证指数以1990年12月19日为100点),它的最初发布日是1991年7月15日,以133点报收,到了年底的12月31日,已是292点。

1992年5月21日,上海股市全面放开股价,上证指数从前一天的623点冲到1334点,所有的股民都欢天喜地,赚钱太容易了,股票资产一夜间翻倍。此后,上证指数在5月26日达到全年最高点1429点。在这一上涨过程中,豫园商城的股价最高上涨至10500元/股,成为了首只万元股,每个投资者都是“万元户”。

当时,大家除了抢着买股票,还都抢买“股票认购证”,用它在一级市场申购新股。由于一个身份证可以购买10张认购表,有些头脑“活络”的股民想到借用亲朋好友身份证购买,不少人在本人毫不知情中,“被股民”了。

特别是在1992年8月深圳发行当年“股票认购证”时,在短短几个月内,2000多万张身份证成麻袋地邮寄到这个正在崛起的边陲小城,用以购买认购证,以至后来有了个专有名词——“麻袋账户”。

全国的股民汇集深圳抢购股票,最终酿成了“810事件”。这一事件直接“催生”了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

此后,有关规定不许政府公职人员炒股,多数党员干部股民退出股市,其他第一代股民也大都退出股市,至今仍活跃在股市的第一代股民屈指可数。例如,杨百万主要精力已是经营“杨怀定软件公司”,传授炒股技巧;深交所1号股东代码的持有者为李大霄,他目前的身份为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2007年对股市顶部和2008年对股市底部的准确判断,得到了越来越多股民的认可。

第二代 大起大落

1992年10月,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开始逐步纳入全国统一监管框架。这之后入市的投资者可归为第二代股民。

和赚得盆满钵满的第一代股民相比,第二代股民见证和亲历了股市的大起大落,大都有惨痛的亏损经历。

当时,股票发行实行额度制。1993年,股市融资额为276亿元。其中,81.5亿是配股。而在1992年,这一数字仅为50亿元。随着股市的快速扩容,市场开始进入低迷期,1993年上证指数最高点为1558点,当年年底收在833点。

1994年2月14日,有关部门宣布当年新股发行额度为55亿元,明显要比1993年的195亿元低得多,但市场并不买账。上证指数在3月10日击破700点,4个月后的7月29日,跌到全年最低点325点。这一时期的投资者,品尝到的多是苦涩和痛苦。

为避免股市崩盘,中国证监会在8月1日宣布救市,暂停新股上市,当天沪深两市的涨幅都超过了30%。到了9月13日,上证指数到达全年最高点1052点。但好景不长,两地市场此后又暴跌36%以上。

市场的低迷一直持续到1996年。当时,深市的市盈率最低到了8倍。在龙头股深发展的带动下,从年初便一波一波往上发力,深成指从924点升至最高点4522点。上证指数全年也从550点升到1258点。其中,4月1日到12月12日,上证综指上涨了124%,深成指上涨了346%,涨幅达5倍以上的股票超过百只。

面对股市的疯狂,1996年10月起,管理层连发12道“金牌”,直至12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当日开始实施涨跌停板制度和T+1交割制度,当天起,股市出现了股指连续两天几乎跌停,第三天仍跳空大幅低开的局面。

但严厉调控并未抑制住第二年股市的上涨。1997年是牛年,当年5月13日,上证指数冲至久违4年的1510点,让投资者雀跃不已。在“提高股票印花税”、“严禁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炒作股票”,尤其是宣布将股票发行额度扩大到300亿元后,1996年以来的股市大涨行情终止。

2000年8月,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成立。截至2009年底,社保基金年均投资收益率为9.75%。

接下来便是两年熊途。1998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恶化和内地洪灾泛滥,8月初,上证指数连续拉出十天阴线,从1299点跌至1043点,市场的疲态一直持续到1999年5月19日之前。

1999年5月19日至5月28日,上证指数从1058点上升至1300点左右,累计升幅达25%左右。6月1日至6月14日,在央行降息和证监会将B股印花税由4%。降到3%。的利好形势下,上证指数达到了1427点,这就是著名的“519”行情。1999年6月22日,上证指数突破6年前的最高点1558点,并在两天后上冲至1705点,深沪两市放出历史天量,成交额833亿元。创出天量天价之后,股指大幅回调,“519”行情在此结束。

第三代 机构崛起

市场上一般把2001年至2005年这五年大熊市中入市的投资者称为第三代股民。在此期间,基金、保险资金、QFII等机构投资者纷纷入市,逐渐改变了散户占主导的局面。

1998年3月27日,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南方基金管理公司和国泰基金管理公司分别发起设立了规模均为20亿元的两只封闭式基金——基金开元和基金金泰,拉开了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试点的序幕。在封闭式基金成功试点的基础上,2000年10月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2001年9月,我国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诞生。

截至2010年9月底,偏股型基金的总资产达2.92万亿元,持有的股票市值达2.32万亿元,与同期的A股流通总市值相比,占比达28%,为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基金已成为A股市场的主要投资者。

2000年8月,为了给社会保险基金提供战略储备,弥补今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社会保障需要,国务院决定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同时设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负责管理运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成立十年来,社保基金借助股市快速发展壮大。截至2009年底,社保基金自成立以来的累计投资收益额2448.59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为9.75%。

证监会不仅积极扩大国内机构投资者入市,也引入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2003年7月9日上午10时17分,在北京东方君悦大酒店浮碧厅,来自国内外的40多家媒体与瑞银高管共同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刻:QFII第一单的指令此刻正在发出,10点19分左右,也即指令发出的2分钟后,首单买入的四只股票全部确认成交,备受瞩目的QFII正式登上中国证券市场大舞台。

截至2010年10月,103家外资机构获得QFII资格,其中94家获得QFII额度,总计为190亿美元。QFII给A股市场带来的不止是资金,还有投资文化。其价值投资的理念给了中国股民很多触动。

2007年6月4日,股市暴跌330点。

第四代 新生力量

股权分置改革启动之后进入股市的可谓第四代股民。他们进场大多是沪指跌破千点后,恰好赶上了2006年、2007年的大牛市,见证了6214点的高峰,但到了2008年,股市大跌,也经历了低谷。他们在短时间内经历了牛熊转换,迅速成熟。

值得一提的是,在金丰投资股改过程中,股民、著名作家周梅森联合其他中小股东,否决了公司的股改对价草案,凸显了股民的力量。

此外,部分机构投资者已不满足于把资金委托给基金公司投资,开始直接入市。2006年,保险资金直接入市;2008年,社保资金直接入市。

统计显示,目前,有效证券账户已达1.32亿户,基金投资者账户数接近2亿户。这亿万投资者都是什么样的呢?

根据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的调查,当前我国投资者构成以中青年为主,25-44岁的投资者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64.43%,多为大中专以上学历,以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为主,多分布在大中城市,居住在大中城市的投资者占68.77%。其中,2007年及之后入市的投资者占到参加调查投资者的38.56%,这些新增投资者偏年轻,集中在中等收入水平的工薪阶层。(申屠青南)

二十年求索 “三公”基石成功筑就

1998年12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会。会议通过了证券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兵役法的决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图为委员们通过按表决器的方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煌煌二十载,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茁壮成长,有关资本市场的法制建设也在不断探索中前进。从无到有,从纲至目,从简入丰,二十年的资本市场法制建设结出了累累硕果。

《公司法》、《证券法》的颁布和修订,一系列配套规章制度的发布和完善,监督执法力量的建立和加强,使得如今的市场投资者得以“合法交易”,上市主体做到“守法披露”,监管部门实现“依法治市”。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深入人心,成为我国资本市场法律制度的核心和灵魂,贯穿于证券发行和交易活动的全过程,构成了我国证券法律制度的立法之基。

站在二十年的节点和“十二五”的起点上,中国资本市场法制建设将迎来更多的挑战和创新,也必将辅助中国的资本市场更加成熟和壮大。

立新 破旧 再立新

1990年,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股票”这一绝迹30年的事物重新出现在中华大地上。上市公司、分红、涨停板这些新鲜的概念开始被普通老百姓所知晓。

1992年,股票发行由区域性试点向全国推广,推动了全国统一的股票市场建立。同年,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拟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乘此东风,《公司法》于1993年出台,股份公司的设立、合并、分立和发行股票的条件等内容被写入了法律。股票的法律概念被正式明确。

在出台《公司法》的同时,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就开始组织起草《证券法》。所有市场参与者都在翘首等待《证券法》的早日出台,但不曾想,这一等就是六年。

原全国人大财经委《证券法》起草工作小组负责人王连洲回忆起《证券法》的立法历程时颇有感慨地说,证券法是我国最贴近市场脉搏、最触动权益行为的第一部经济法律,也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部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由国家最高立法机构组织起草而不是主要由政府一个行政部门组织起草的经济法律,同时也是第一部首先由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牵头组织起草、而后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经济法律。王连洲回忆,当时围绕《证券法》的起草工作,直接参与研究、讨论并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的,上至国家高层领导,国内外专家学者、业内人士,下至中小散户,不下数千人之多。

正是因为《证券法》的起草有太多创新意义,从起草到表决通过,跨及七、八、九三届人大,历经六载,易稿不下数十次,共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五”次会议审议,终于在1998年颁布实施。王连洲称其为“一部反映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含义深邃的长篇史诗”。

《证券法》的出台从根本上结束了我国证券市场缺少法律、无法可依的历史,明确了国务院证券监管机构依法对全国证券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管理,解决了多头管理、上下矛盾的问题。

纲举则目张。围绕两法,一系列配套规章制度相继出台,资本市场在“两法”的拱卫下沿着正确的道路越走越快。

事移法易。资本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也需要“两法”做出相应调整。股权分置改革全面启动、中小板推出、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等衍生品交易的即将出台,都对“两法”形成了新的挑战。

2005年12月27日,这两部素有“姐妹法”之称的法律,经全面修订后,以全新的面目走向前台。资本市场的法律基石从此更加稳固。

根基既已修补,相关的枝节也需要加以修改。来自证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资本市场现行有效的法律文件中,2003年以来重新修订和制定出台的占85%。按照职能转变的要求,证监会分四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105项,超过原有行政审批项目的2/3。

事实上,我国资本市场法制体系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断立新、破旧、再立新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日渐成熟。

践行“三公”

新《证券法》第1条规定:“为了规范证券发行和交易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制定本法。”

以上关于证券法立法宗旨和立法目的的表述中,“规范证券发行和交易行为”是证券法的最直接任务,“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是证券法的核心目的。

2006年12月29日《公司法》、《证券法》修订颁布一周年。伴随着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各项基础性工作的全方位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出现了转折性变化,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如何规范证券发行和交易行为有很多细致的规定,但最根本的一条是新《证券法》第3条规定的“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渊源于1844年英国公司法、为美国1933年证券法和确立并日臻完善的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已经成为各国证券市场法律制度的基础和核心。被称为美国商界影响最为深远的改革法案———《萨班斯方案》的第一句话就是“遵守证券法律以提高公司披露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保护投资者及其他目的。”我国新《证券法》将以信息披露制度为基础的公开性原则渗透到证券发行、上市、交易和管理等各个环节,具体而明确地规定了发行人、控股股东、保荐机构及监管机构的信息公开义务,并要求披露的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完整、及时。

中国资本市场二十年来,内幕交易屡禁不止,各类老鼠仓层出不穷,究其根本就在于少部分人希望通过隐瞒信息,或者传播虚假信息获利。从早年的庄家吕梁,到今日的股市黑嘴汪建中,从广发证券原总裁董正青,到国美前总裁黄光裕,在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下,多少人都难以自持。

践行“三公原则”就是要斩断这些伸向股市的黑手。今年1-10月,证监会共受理内幕交易线索114件,立案调查内幕交易案件42起,因内幕交易对16名个人、2家机构做出行政处罚,将15起涉嫌内幕交易犯罪案件移送公安机关。证监会表示正积极推动《刑法修正案(七)》将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写入刑法。

当然仅靠监管部门的现有力量远不能对所有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进行全覆盖,还需要投资人和中介机构的积极参与。

伴随着资本市场法律建设的逐步推进,以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为代表的中介机构也获得了蓬勃发展。从2001年揭露蓝田股份而一夜成名的刘姝威到近年来以“财务打假”闻名股市的“飞草”,一批批优秀的财务从业人员挺身而出对有财务瑕疵的上市公司口诛笔伐。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注册会计师的人数已经超过30万人。与此同时,监管层对财务报告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需要披露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敢于对财务报告出具保留意见的注册会计师也日渐增多。相比于当年东方电子、亿安科技的“信口雌黄”,近年来,虚假信息披露的案例是越来越少。

除了公开原则之外,公平原则也一直以来广受市场各方的重视。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中,中小股东长期扮演了“弱势群体”的角色,两法的本义就在于通过规则的制定,使市场参与方不因身份、地位不同而受到歧视。曾几何时,上市公司成了大股东的提款机,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拖欠上市公司货款,中小股东利益成了被大股东鱼肉的对象。在新两法颁布之后的2006年,证监会就开展了大规模的上市公司清欠工作,出台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大股东侵犯中小股东的行为坚决制止,中小股东的利益被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公正原则更多的是对监管部门和执法、司法机关提出的。实现公正性的最有效途径,还是要通过不断的立法和修订,严格规定执法的权限和范围,做到具体执法行为必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二十年来,这项工作一直在不断进行中。

探索不息

二十年来我国资本市场法制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是也不能盲目乐观。证监会前总会计师张卫国表示,美国信息披露准则集纳起来是数以千页计的,虽然美国的判例法体制与中国的成文法体制有所不同,但在完善资本市场法制建设方面,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

二十年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来说,才是度过了少年期,刚刚进入青年期。资本市场法制建设也只是刚刚搭建了框架,作为新兴资本市场之一,中国资本市场随着国际板的开启以及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即将迎来飞速发展期,相应的对法制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6年4月29日,建国以来最大的金融证券案——德隆案主案在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完毕。

正如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所言,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要从三个方向推进,即提高效率、扩展市场边界、提高国际化水平。在提高效率方面,要继续改革发行机制,继续完善并购机制,继续丰富交易机制。在扩展市场边界方面,要加快OTC市场建设,发展债券市场,加快PE行业的发展。而在提高国际化水平上,他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和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之间互为因果,因此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要不断提高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程度。

为了更好地辅佐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几任证监会主席都提出了要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体系。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日前指出,要从资本市场改革创新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制度规则,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有鉴于此,已经进入司法调研程序的《基金法》修改工作,除了对实施范围、行业准入、投资范围和惩罚力度有所关照之外,在调整对象上,私募基金,以及私募股权基金(PE)也有望被纳入《基金法》的范围。

此外,尚福林此前还提到在执法体制上要有所创新,借鉴国外经验,探索建立具有我国特点的行政和解制度,及时有效地处理执法案件。研究推进资本市场民事赔偿和刑事司法制度与机制的完善,不断优化有利于市场规范发展的司法环境。

二十年,资本市场在法制建设方面,收获了赖以为基础的“两法”,收获了一系列与“两法”相配套的法规准则,资本市场法制大厦已经初具规模,接下来就需要不断地加固和完善。既然市场选择了这些制度安排,每个市场主体就应当妥为信守,借以不断累积我国资本市场的信用资源和法制权威,在无限接近“三公原则”的发展方向上持续迈进。(朱宇)

二十年蜕变 基金业穿越激情燃烧的年代

2010年5月,“2010中国基金业金牛奖颁奖盛典”在北京举行。

从乱象丛生的老基金萌动时代,到凤凰涅磐,踏入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从1998年40亿规模到现在2.3万亿,从2只基金扩张成了600多只,从被人怀疑到掀起一轮轮销售过百亿热潮,基金业在这近二十年间走过了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多家基金公司高管预计,进一步的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在下阶段将成为中国基金业做强做大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基金业在产品细分、客户细分和市场细分上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将是中国基金业打开新的市场空间的关键。

萌动

20世纪90年代,改革正在谨慎与激进中反复胶着。此时,百花正怒放,一棵孱弱小草的破土显然并未引人关注,日后在资本市场叱咤风云的基金业,便是在这样的不经意间诞生。

1992年11月11日在北京成立的“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被市场看作是投资基金起步的标志。这只由中国农业发展信托投资公司等5家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设立的基金,首募3亿元,存续期为8年,用契约明确了基金的投资方向,是中国第一家具有权威性、规范性的公司型契约式投资基金。

不过,对于诸多老股民来说,“淄博基金”的记忆则要翻到1993年8月20日,这一天,“淄博基金”成为中国首只挂牌上市交易的投资基金。在2000年6月21日摘牌之前,长达近七年的时间里,作为A股新生事物的“淄博基金”不断成为了爆炒的对象。

“当时就是把它当作股票来炒的,那是一次心惊肉跳的经历。”股民老张回忆买卖“淄博基金”的经历时说,“它5.12元开盘,顷刻冲至5.78元后,一路下跌,在2.40元左右徘徊了两周左右,我觉得到底了,就买了进去,谁料此后一路阴跌,在大盘最低跌至325点时,‘淄博基金’跌至0.87元,那真是可怕。好在不久后,管理层发布救市政策、大盘从325点直上云天,‘淄博基金’没几天便攀升至3.90元,我在3.67元抛掉,中途还领取了0.12元红利,资金增值达50%以上。”

“淄博基金”引领了一波投资基金的成立热潮,到1997年,国务院证券委正式发布《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宣告了老基金时代的结束时,全国已有79只老基金。

在清理整顿的同时,公募基金公司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1998年,南方和国泰基金率先成立,并迅速发行了开元和金泰首批两只基金。华夏、华安、博时、鹏华、长盛、嘉实、大成、富国等公司也陆续成立,这批公司后来就被市场称之为“老十家”。

涅磐

虽然已经过去了10余年,当时出任金泰基金经理的徐智麟回忆起1998年,感觉仍在眼前。

徐智麟说:“金泰和开元都是在1998年3月23日发行,规模各20亿元,作为新生事物,受到了市场极力追捧,有将近2000亿元的资金来抢购,最终,基金金泰和开元的中签率都只有2%多。”20亿规模放在当下来看,似乎并不算大,但依当时的市场规模,20亿元的基金绝对不算小,这是监管部门培养机构投资者迈出的重要一步。

更重要的是,随着首批新基金的发行,价值投资、长期持有的理念正式被引入A股市场,在中国贫瘠的投资文化中撒下了一粒理念创新的种子。“当时有人对基金能不能做得好,也有所怀疑,毕竟当时市场环境中有着更多的投机气氛,技术分析在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徐智麟说。

1998年3月27日,也就是金泰发行结束后的第四天,基金金泰正式成立,开始运作。在完成一切必要的手续后,当天下午1时,徐智麟发出了金泰买入股票的第一单指令,20亿元的资金正式开始入场。徐智麟回忆说,当时买入的都是些蓝筹股,像上海汽车、虹桥机场等等。在此之前,国泰基金已经作了详尽的研究和周密的准备,组建了研究员队伍,搭起了股票池,对所拟投资的股票有了一个初步的筛选。对于基金的具体操作风格,也达成了共识,那就是以价值发现为投资理念、崇尚价值投资、以被市场低估的价格和将被市场认同的趋向为入市契机,以期为投资者赢得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

业绩是这种新理念成功与否的最好佐证。资料显示,到成立当年底,金泰份额净值增长到了1.0536元,当时金泰是在1300多点入市,年底收盘1100多点,取得这个成绩实属不易。1999年,金泰净值增长率达到了28.64%,远远跑赢了两市指数。价值投资初试啼声,收获了一片掌声。

随着基金越发越多,这批专业的投资人在市场上的影响与日俱增。2001年,华安基金发行了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随即开放式基金以其申赎便利、每日公布净值等特点迅速成为市场新发基金的主流形式。基金规模占股市流通市值比例也逐年上升,2002年时占比不到7%,而最高时则超过了30%。市场也开始渐渐听到更多的基本面研究数据,熟悉起了PE、PB,而不再仅仅是“红三兵”、“十字星”这些技术术语。

转型

徐智麟对上世纪90年代末市场的评价是尚有浓重庄股习气,有的上市公司甚至不欢迎基金调研。但这一切到2003年则发生了彻底的改变。2003年,以基金为主导的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中掀起一波轰轰烈烈的价值回归行情,伴随这一轮行情里石化、汽车、金融、钢铁、电力“五朵金花”的大放异彩,“价值投资”理念的主流地位成功确立。

2001年,华安基金发行了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

在2003年前,A股市场自身也在面临一场大变局,随着不少庄股要么被人揭露,要么资金链断裂而导致崩盘,蓝田股份、银广厦、中科创业这些赫赫有名的庄股神话一个个被终结,市场从2001年2000多点的历史高峰一路下滑,以概念坐庄为主导的投资格局面临重塑,市场也需要新的投资理念和盈利模式。

一位基金经理回忆说,“在2003年上半年,我们通过深入研究整个宏观经济形势,认为中国经济从轻工业转入重工业阶段,通过分析行业发展的景气度,认为像石化、钢铁这类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几大行业正面临行业运行的拐点,而汽车可以说正处于历史上第一次销售井喷。”于是在市场低迷阶段,诸多基金开始大举建仓石化、汽车、金融、钢铁、电力这五大行业中的大盘蓝筹股。五朵金花在基金的买入下开始绽放,股价的上涨又进一步刺激了市场,终于在2003年下半年开始了一轮波澜壮阔的跨年度行情,而此前被疯狂炒作的资产重组概念股、ST板块等遭遇深幅调整,上证指数在五个月间,最高涨幅达到了近40%。大象也能飞舞,这让很多投资者开始关注起价值投资这一理念,毕竟任何理念的存在和推广都要靠赚钱效应为基础。在“五朵金花”之后,“价值投资”理念的主流地位正式确立。

值得一提的是,“价值投资”理念能够在2003年树立其主流地位,QFII无意中也起到了不少作用。2002年11月,证监会颁布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其后,QFII公布的上市公司调研名单充分显露其价值投资取向,这对当时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很多人开始认识到原来国外大机构都是以研究为先导,挖掘价值,不做选时。2003年7月,首家QFII正式进入二级市场,大举建仓钢铁、港口等大盘蓝筹,这与基金当时风格极为吻合,最终演绎了“五朵金花”的蓝筹行情。

也正是在这波大涨中,诞生了中国基金业第一批首发过百亿的基金。在2007年市场的狂热中,又几乎重演了这一幕,新基金一天就能发行过百亿,一只QDII产品遭遇千亿资金抢购。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入到了投资基金的大军中来,截至2010年二季度末,基金有效账户数已达到8000多万户。

虽然此后市场涨涨跌跌,但基金的专业投资能力已显露无遗,拉长时间看,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上证指数过去七年的累计涨幅为94.25%,同期全部偏股基金平均累计净值增长率为300.68%,超越大盘206个百分点。

在2007年市场的狂热中,新基金一天就能发过百亿。

在基金为广大持有人赚取丰厚收益的同时,伴随着的是行业的快速发展,除了个别年份外,基金管理份额和规模始终以每年50%以上的速度成长。其中有多年基金资产规模的增长速度都接近或超过了100%。货币基金、伞形基金、短债基金、保本基金、生命周期基金、ETF、LOF、QDII、分级杠杆基金等各类投资工具适时而出,每一次创新品种推出都会引发一轮销售热潮。到2008年正式推出了基金专户业务,基金业迈入了全面资产管理业务的新时代。

多家基金公司高管预计,进一步的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在下阶段将成为中国基金业做强做大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基金业在产品细分、客户细分和市场细分上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将是中国基金业打开新的市场空间的关键。(徐国杰 李良)

二十年涤荡 三脉络勾画市场美好蓝图

2005年下半年,A股市场开启了一轮波澜壮阔的超级牛市。

二十年K线,演绎多少荡气回肠的经典瞬间;二十年牛熊,孕育多少涨与跌的对称美。回眸A股二十年K线图,我们很容易勾勒出一条清晰的政策主线。虽然多年以来各方对于中国股市的政策市褒贬不一,但我们有必要强调的是,要尊重历史。回顾历史,技术、政策、资金三条主线贯穿A股的足迹;展望未来,向上与成长两大关键词勾勒美好蓝图。

“顶”与“底”的切换

若以二十年间股指大周期的牛熊转换为时间窗口,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每一次“顶”与“底”的切换都印证了A股市场成长的足迹。

第一阶段:1990年至1999年,期间经历了四轮小周期的牛熊转换。上证综指自100点起步,以1000点为价值中枢,1500点则成为此十年间的大顶。

2004年9月9日,沪深股市大幅下跌。上海某证券营业厅股民神色凝重。

在此阶段,由于A股市场刚刚起步,牛熊转换通常以短时间内的暴涨暴跌完成。例如,自以1990年12月19日为基期的100点开始,至1992年5月26日,沪指仅仅用了18个月就迅速拉升至1429点;随后便出现为期五个月的恐慌性下挫,至1992年11月17日基本已打回原形,回落至387点。大起大落的走势自1992年底开始继续演绎,沪指自400点启航,至1993年2月16日就迅速蹿升至1559点;但好景不长,在1500点上方仅停留了四个交易日之后便掉头向下,此次调整的时间较长,持续阴跌近一年半,而且空间也较大,截至1994年7月29日,沪指已跌至326点,再次被打回原形。之后,在1994年至1999年5月期间A股又经历了两轮牛熊转换,但波动的剧烈程度开始趋缓,而且从点位上看,依然以1000点为中枢。

第二阶段:1999年至2005年,在长达六年的时间中,中国股市完成了其二十年历史上唯一一次慢牛慢熊的更替。以著名的“5·19”行情为起点,经历了逾两年时间,沪指攀升至2001年6月14日的2245高点;但紧随其后的则是长达4年的漫漫熊途,至2005年6月6日,沪指再次跌回千点下方,即998点。可以说,此阶段行情对于中国股市来说意义非凡,它确认了A股1000点的大底,突破了2000点关口,并形成了1500点的新的价值中枢。

第三阶段:2005年至2008年,在人民币升值、贸易顺差、热钱流入的背景下,A股市场自2005年下半年开启了一波超级牛市,沪指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上涨了逾5倍,2007年10月16日创出的6124点高点也许是A股今后很长时间内无法翻越的高峰。当然,单靠流动性吹起的泡沫总有破灭之日,沪指仅仅在6000点上方停留三个交易日之后,便开始了一波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几乎与此前超级牛市相对称的超级熊市,当然,期间有着一波金融海啸的推波助澜,截至2008年10月28日,沪指跌至1664点低点。此轮牛熊的意义并不在于突破了6000点极限,而是确认了10多年以来1500点区间从箱顶至箱底的切换。

政策是纲 纲举目张

回顾中国股市二十年发展史,回眸A股二十年K线图,我们很容易勾勒出一条清晰的政策主线。虽然多年以来各方对于中国股市的政策市褒贬不一,但我们有必要强调的是,要尊重历史。毕竟管理层一直强调我国资本市场“新兴加转轨”特征,所以“摸着石头过河”并在时间中发展与规范市场应是最优选择。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二十年来A股每一次牛熊转换的节点都能找到政策作用的踪迹。

沿着政策主线,我们大体上可以将中国股市二十年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政策扶持阶段(1990年至1999年),此阶段由于中国股市刚刚起步,而且我国的经济体制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因此,很难通过市场自身运行规律来自我调节,而只能依靠政策扶持,当然,在此期间每一次政策调节都引发了市场的剧烈波动。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同年5月21日沪市放开涨停板限制,三天之内沪综指从617点飙升至1429点。1993年2月,上海老八股宣布扩容,沪指在17个月的时间中由1559点狂泻至326点,A股第一次感受到了扩容的压力。1994年8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三大救市政策”:一、停发新股;二、试办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三、有选择地对资信和管理好的证券机构进行融资。股指在一个月之内涨幅超过300%。1996年国务院证券委下发文件要求大规模开展股份制改造,发展证券市场;同年,央行持续大幅度降息。股指开启又一轮牛市征程,虽然期间管理层发布“十二道金牌”,人民日报刊发社论《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以告诫投资风险,但仍未能阻止大盘升势,沪指由1996年1月的513点一路攀升至1997年5月的1510点。此后,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A股经历了两年的低迷。

2007年10月15日, 上证指数突破6000点大关。

第二个阶段为政策倒逼阶段(1999年至2005年),随着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原有的交易制度、公司治理已难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这就客观上倒逼了政策调控的完善。当然,在此期间,一些重大政策转变左右了市场的长期运行趋势。

1999年,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坚定信心,规范发展》吹响了著名的“5·19”行情号角,A股持续了长达两年的牛市。1999年9月22日,《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在不影响国家控股的前提下,适当减持部分国有股”,中国股市从此拉开了股权分置改革问题的序幕。2001年6月12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减持国有股筹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减持国有股原则上采取市场定价的方式”,6月14日,沪指随即见顶2245点,随后步入了A股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熊市,直至2005年6月的998点。期间,虽然国务院于2002年6月24日决定减持办法停止执行,并由此产生了“6·24”行情;2004年2月,“国九条”出台,但均未扭转A股熊市趋势。

第三个阶段为准市场化阶段(2005年至2010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启动,《证券法》与《公司法》的出台,IPO的重启,股改限售股的解禁,以及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的推出,中国股市的制度化建设趋于完善。虽然在此期间,股指的运行与经济基本面更加贴近,但从998点到6124点的超级牛市,我们不能否认在一定程度上也有股改的功劳。

资金市粉墨登场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股市基本制度建设趋于完善、市场化特征愈加明显,资金面即流动性逐渐成为主导市场运行的关键。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于2008年发表题为“全球流动性枯竭”的文章,文中将流动性概括为三个层面:经济流动性、货币流动性、市场流动性。经济流动性对内表现为国民储蓄与投资的差额,对外表现为经常账户差额,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理解为政府收支的差额;货币流动性是经济流动性在央行或者货币层面的反映;市场流动性则根源于货币流动性,是其在金融市场层面的反映,而其中的纽带就是投资者,因为货币流动性会影响投资者对于未来投资回报的信心以及市场交易的参与意愿。

如果我们将狭义货币供给M1增速与沪综指叠加,不难发现货币流动性对于市场运行有很强的指示意义,尤其是2005年开始,每一轮牛熊转换几乎均与流动性状况息息相关。

经历了2007年至2008年的一轮牛熊转换之后,市场关于资金市的讨论多了起来,而且对于流动性周期与股市周期关系的研究也渐趋深入。2008年8月招商证券分析师陈文招的一篇策略研究报告《透过货币缺口看经济周期和股市波动》在市场上引起了不小反响。该报告提出了货币缺口概念,即M2增速与名义GDP增速之差,认为货币缺口是解释和观察资本市场周期性波动的最关键、最直接变量,而且通过经验分析也证实了其观点。

1993年至1994年,通胀的加速上升令名义GDP增速高达40%以上,明显高于最高增速达到35%的M2增速,货币缺口为负,A股市场的表现则是沪指由1559点跌至326点。但进入1996年,通胀和实际GDP增长双双减速,名义GDP增速快速回落,而同时信贷呈现加速上升局面,直至2000年,M2增速都高于名义GDP增速,由此造就了1996年至2001年的大牛市。2003年至2005年的熊市同样可以用货币缺口来解释,期间实际GDP见顶回落而通胀加速上升,但通胀的提升幅度超越了实际GDP增速的下降幅度,因而名义GDP增速加速上升,而货币增速则因为宏观调控而高位回落,货币缺口出现负值,A股也因此出现下跌。直至2005年二季度后,货币紧缩过程结束并逐步放松信贷,货币供应增速重新超越名义GDP增速,A股由此也迎来了一轮轰轰烈烈的牛市。但自2007年三季度开始,实际GDP增速见顶回落,而通胀加速上升,令名义GDP增速仍然加速升高,并显著高于货币供应增速,此时资本市场的表现自然是泡沫破灭。

成长与向上勾勒蓝图

回顾历史,技术、政策、资金三条主线贯穿A股足迹;展望未来,我们顺着上述三条脉络向后延伸,向上与成长两大关键词将勾勒美好蓝图。

首先,从技术上看,1990年至1999年,A股以1000点为价值中枢,而1500点则成为此十年间的大顶。而在1999年至2005年,通过一轮牛熊转换确认了1000点的大底,新的价值中枢上升至1500点。在随后的2005年至2008年剧烈波动中,又确认了1500点的底部。而2009年以来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可以看成新的价值中枢确认阶段,虽然这个过程仍在进行,但从长期来看,价值中枢不断上移将是大势所趋。此外,如果我们从波浪理论的角度观察,可以将1990年至2007年理解为上升五浪,即1990年至1993年1559点高点为上升第一大浪,至1996年513点低点为第二调整浪,到2001年2245点高点为第三上升浪,再到2005年998点低点为第四调整浪,最后到2007年6124点高点完成上升第五大浪。当然,2007年之后的调整同样可以用ABC浪来解释,只不过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2007年5月31日,重庆江北观音桥某证券营业部,股民们在密切关注大盘走势。

其次,上文中我们谈到了中国股市“新兴加转轨”的特征决定了政策市的存在,但二十年间政策对于市场的调控方式却在不断地变化。从政策扶持阶段的纯行政性干预,到政策倒逼阶段注重制度化建设,再到准市场化阶段制度化建设趋于完善、并逐渐转向市场化调控方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政策主线的演变过程,即从行政性干预到市场化调控。当然,这种转变过程有一定的必然性,而且也预示着未来政策主线的发展方向:一方面,随着股改的启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股票实现了全流通,股价以及股指的运行趋势也越来越贴近于上市公司基本面以及宏观经济的运行趋势,这就要求政策调控从直接针对股市转向通过作用宏观经济而间接作用于股市;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在资本项目上逐渐放开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国际因素对于中国经济乃至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日渐增强,而且中国因素也已开始影响世界,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与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也要求我们的政策调控方式与国际接轨。

最后,在资金市的主线上,根据历史经验,无论是从经济流动性、货币流动性、市场流动性三个层次上观察,还是从货币缺口的角度去解析,流动性状况归根结底是对于宏观经济的反映。因此,只要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势头不改,只要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趋势不变,那么,充裕的流动性就将支撑中国股市长期向上。(董凤斌)

二十年崛起 市场孕育万科样本

在中国股市的每个纪念时刻,人们总会提起一个上市公司的名字——万科,万科的成长之路与中国资本市场紧密相连。这家1984年在深圳悄然诞生的贸易公司,在资本市场的推动和支持下,如今已经华丽转身为年销售额接近千亿元规模的地产巨头、全球最大的住宅开发商。

而一部万科的成长史,折射出的也正是中国上市公司二十年的崛起之路。

一则招股函 廿载资本路

万科可谓中国企业与资本结缘的“先驱”,它的资本运作竟早于中国股市的降生。1984年的改革开放春潮初动,王石在深圳成立了一家名为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的公司,这就是万科的前身。成立不久,万科就在《深圳特区报》上刊登了招股通函,这成为中国第一份按照国际惯例在报纸上公开刊登的招股通函。

与率先涉足股票的飞乐音响、深发展一样,万科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也充满了戏剧性。1988年万科进行股份制改造,公开募集社会股金2800万元,由于万科当时净资产只有1324万元,为了推销股票,王石亲自带队上街,在深圳闹市区摆摊设点叫卖万科股票,每股价格只有1元。这次股份改制和公开募资,让万科获得了2800万元资本金,开始涉足房地产业。1989年万科第一届股东例会召开,王石等11人组成了第一届董事会,这些人谁也没有想到,二十年后万科会成为中国最为著名的公司之一。

深圳证券交易所成为万科的梦想升腾之地。1991年1月,万科A(000002)以14.58元的价格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配售和定向发行新股募集到1.3亿元人民币,与深发展、深金田、深安达、深原野一起成为深交所的“老五股”。自此万科开始了资本扩张之路。1993年4月,万科获得发行4500万B股的资格,每股发行价为港币10.53元,这让万科赶在中国经济1993年开始的宏观调控之前,获得了宝贵的4.5亿港元“过冬”资金。

2010年,万科在上海世博会上的展馆。

万科董事长王石后来谈道,除了募集到宝贵的资金之外,发行B股还有更深刻的意义,它促使万科深入调整自身的业务架构,并努力促使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向国际投资者更认同的方向发展。万科放弃了以综合商社为目标的发展模式,提出了加速资本积累迅速形成经营规模的发展方针,并确立以城市居民住宅为公司主导业务。

在资本市场中,万科并非一帆风顺,也曾面临惊涛骇浪。1994年的“君万之争”,堪称是万科历史上最惊险的控制权之争,也是资本市场中投资者与董事会的第一次直接对抗。当年证券界风头最劲的君安证券作为财务顾问,在极短时间内与万科四家法人股东签下委托授权,火速召开新闻发布会,抛出了近一万字的《改革倡议书》,准备对万科的经营战略投不信任票,认为万科应全力发展和充实房地产业务,并建议改组董事会。

君安的突然发难将王石逼到墙角,一时间媒体和舆论沸腾,万科立刻申请股票紧急停牌。“君万控制权之争”最终以万科一方的胜利而终结,但有趣的是,君安提出的改革倡议,却与万科1993年开始的剥离其他业务,以房地产为主业的思路不谋而合。在风风雨雨的洗礼之中,万科对于一家上市公司与资本方关系的理解,也深入骨髓。有财经界人士后来评价,今日之万科,是非常善于与机构投资者打交道的公司之一,其体味资本脉动的能力并不亚于对行业起伏的把握。

立行业潮头 圆千亿梦想

为摆脱公司股权分散可能带来的风险,2000年万科引入有国家资本背景的华润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其“策略性大股东”。随后万科开始了一个梦幻般的十年,其资本支持下的高速成长故事成为中国上市公司的典型样本。

与很多优秀上市公司一样,万科的每一轮经营扩张,都能在其资本市场的动作中找到清晰的印迹。1997年,万科通过配股募集资金3.83亿元,解决了其1996年主业增长乏力的困境,1997年营业收入猛然提升至65.37%。2000年万科决定开始新一轮城市扩张战略,再次进行增资配股,募集资金6.25亿元,在上海、北京、天津等10个大城市拿地,迅速完成了经营业务、市场开发、土地储备等方面的重大扩张策略。

2002年、2004年万科先后两次共发行了34.5亿元可转债,且绝大多数成功实现了转股,平稳地度过了房地产低谷期。2006年万科非公开发行4亿A股股票,募集资金42亿元,为此后备战房地产市场迅猛发展的几年积蓄了“弹药”;2007年8月A股市场牛气冲天,在接近历史最高点的时刻,万科增发3.17亿A股,发行价高达31.53元/股,此次融资被业内戏称为“在最合适的时间融最合适的资”;2008年万科发行了59亿公司债券,度过了金融危机的地产最低迷时期。

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有时会被冠以“圈钱”,万科的再融资也遭遇过波折。2000年底,万科曾打算向大股东华润集团定向增发4.5亿股B股,以提高华润的持股比例,却遭到中小股东的强烈反对,很多小股东抗议增发B股造成的股价波动会影响到其利益,经过仔细考虑,万科放弃了增发计划。在2003年9月漫漫熊市之中,万科拟推出可转债发行方案,当时市场对上市公司再融资方案充满质疑,万科此举迅速引来一片反对声。万科迅速启动危机公关,高管频频造访基金公司和机构,与股东不断沟通,最终拿出了一份可转债发行修订方案。

“要把‘圈钱’和企业正常的股票融资区分开来。所谓的‘圈钱’应该有三个特征:第一是过度融资;第二,它没有用在企业的主营业务上;第三,它没有带来合理的回报,侵害了股东尤其中小股东的权益。”面对一些投资者对“圈钱”的质疑,王石曾给出回答,万科的融资行为不属于“圈钱”。

贵州茅台上市9年来,股价从首日开盘的34.51元,涨至最新复权价962元。

与万科在资本市场纵横捭阖相呼应的是,它也善用资本,体现出了高超的企业经营能力。1998年万科建筑研究中心成立,打造的“城市花园”系列项目让万科奠定了国内一线品牌开发商的地位,随后又在大城市郊区推出“花城”系列取得成功。进入21世纪,王石率先提出“住宅产业化”战略,逐步将“模块造梦”、“住宅产业化”推广至实际项目操作。2007年2月,万科首个住宅产业化试点项目——上海“新里程”启动,次年它在华南的首个住宅产业化项目“第五寓”落户万科第五园。

“住宅产业化,不仅仅是住宅生产技术的一次革新,更是万科对自身发展模式,对现有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一次反思。”王石在《徘徊的灵魂》中如此表述,在“住宅产业化”理念的推动下,万科从2005年到2007年成功实现了销售规模的三个跨越——100亿元、200亿元、500亿元,经过2008年的短暂“负增长”之后,万科又在2009年上升到634亿元的销售高峰。今年前十个月万科已实现销售869亿元,年销售千亿元的梦想已近在咫尺,这比万科之前预计的千亿元销售业绩的实现时间,提前了整整四年。

坚定守万科 缔造财富路

从1991年以14.58元登陆资本市场,万科股票经过二十年的跌宕起伏书写了传奇故事。若以2007年下半年高峰价格算,万科那时的复权价格一度高达1700多元。就算时至今日,万科复权价依然高达500多元。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2000年之后这十年,万科的股价从复权价50多元开始起步,十年间回报超过十倍,最高峰时回报甚至超过30倍。

尽管市场上对于万科乐于融资却分红不足有质疑,但万科依然是中国资本市场持续分红时间最长的公司之一。万科历年来募集资金的总额为192亿元,分红总额近44亿元,从分红派现和募资的比例来看虽然不太高,但在资金需求较大的上市房地产公司中还是排名居前的。而在过去二十年间,对业绩增长的进取追求,也让万科持续成为QFII、保险资金、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重仓股票。

在坚定追随万科的投资者中,诞生了A股市场的“最牛散户”刘元生,这已成为中国股市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也可成为长线投资最成功的样本。从1988年第一次认购万科股票以来一股未卖,按照万科11月23日收盘价7.92元计算,万科第四大股东刘元生持有的13379万股A股,市值已经高达10.6亿元。

刘元生是香港商人,早在王石创建万科时,他们已是商业合作伙伴,结下了深厚友谊。1988年12月,万科进行股份制改造,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每股1元。一家原本承诺认购的外商临阵变卦,听到这个消息后,刘元生首先慷慨解囊认购360万股。

1991年万科上市后,刘元生坚定地持有万科,1992年刘元生持有万科A股为370.76万股,随着万科A的送股和配股,以及刘元生通过二级市场的增持,他持有万科股份逐年增加,1993年刘元生持有万科504.39万股,1995年为767万股,2004年达到3767.94万股,2006年为5844.63万股。截至今年年中,刘元生持有万科A股13379万股,位居万科第四大股东。刘元生现在持有的万科A股票数量不仅远远超过万科董事长王石和总经理郁亮,而且超过了中国人寿、融通、博时等众多机构投资者的持有量。

刘元生的财富故事,或许是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双赢发展的最佳注脚。其实带给人们惊喜的上市公司还有很多。苏宁电器2004年上市,复权价已高达1175元,较首日开盘价29.88元,已经上涨近40倍,其间诞生了A股市场的另一超级散户——陈金凤,按三季度末持股2.25亿股计算,陈金凤持有苏宁电器股票市值已超过30亿元。此外,1994年上市的泸州老窖复权价也高达1130元,较首日开盘的9元已经翻了120倍;贵州茅台上市9年来,股价也从首日开盘的34.51元,涨至最新复权价962元;格力电器首日开盘仅17.5元,如今复权价已有947元,十四年间上涨了50多倍。

苏宁电器2004年上市,复权价已高达1175元,较首日开盘价29.88元,已经上涨近40倍。

中国资本市场高速发展的二十年,造就了数量庞大、优秀、高成长的上市公司群体,上市公司筹集资金总额已达三万多亿元,二十年前沪深证券交易所先后开业时,两市可供交易的只有“老八股”和“老五股”,而今上市公司已经超过2000家,上市公司数量20年间增长了150多倍。

下一个二十年,希望万科依然让人憧憬,也希望有更多的企业神话能够让人品读。(万晶)

资本市场见证中国成长

又一个12月到来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锣声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钟声,已经在神州大地上回荡了整整二十年。

二十年,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小片断,却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大乐章。改革开放让这个古老的国度重新焕发生机,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崛起,四海瞩目。

二十年,资本市场逐渐成为中国经济乐章中的一个重要音符。当年写在上海静安证券营业部小黑板的股票只有孤零零的两只,如今已达近两千只;上市公司从几家街道小厂子、乡镇企业,如今已囊括了能源、金融、电信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市场总市值超过27万亿,在全球排名第二;两市1.32亿有效账户,昭示着在这个有着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土地上,资本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中国资本市场用短短20年的时间实现了曾经许多不可想象的跨越。

二十年,时光见证了风雨中的坚持。

人头攒动的“红庙子市场”,激发了多少人对于财富的渴望;8·10事件中愤怒的人群,喊出了他们对于公平的向往……起步中,是一无所知的茫然,是忐忑不安的寻找,是嘈杂不休的争论……

“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伟人的声音响彻在历史的天空,拨开层层云雾,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此后,每一代领导人都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寄予了厚望,他们坚定不移的态度指引着中国资本市场在正确的道路上阔步向前。

二十年,时光见证了探索中的努力。

中国证监会的成立,确立了全国集中统一监管体系,从此,资本市场逐步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

《公司法》、《证券法》的颁布和修订,一系列配套制度的发布和完善,监督执法力量的建立和加强,使得如今的市场投资者得以“合法交易”,上市主体做到了“守法披露”,监管部门实现了“依法治市”,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深入人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

股权分置改革不仅完善了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和运行机制,也为资本市场其他各项改革和制度创新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彰显了中国推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决心。“开弓没有回头箭”这一铿锵有力的声音,击碎了历史的沉疴。

从审批制到核准制,从新股认购证到网上网下发行,从固定价格到询价发行,新股改革历经9次调整,不断完善。证券公司综合治理三管齐下,刮骨疗伤,经过痛苦的蜕变,证券行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历经国际金融危机而无人倒下。上市公司综合治理完善了上市公司监管体制,强化了信息披露,规范了公司治理,推动了市场化并购重组,夯实了资本市场的基础,促进了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根本。“基金黑幕”曾令市场蒙羞,但“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使基金行业进行了市场化改革,整体竞争力显著提高。327国债期货风波曾令整个期货业一派萧条,但此后的期货新品种不断上市,股指期货推出,期货业走上了更快、更好的发展之路……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探索从未停止。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多种债券品种、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等使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初具雏形。QFII和QDII等一系列对外开放的制度逐步推行,我国已全部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时有关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承诺,形成了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良性互动的局面。

二十年,时光更见证了飞跃中的辉煌。

中国资本市场逐渐成为中国经济资源市场化配置的重要平台。至2010年10月底,境内资本市场累计为企业股票融资约3万亿元,债券融资3万多亿元。资本市场加速了社会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近两千家上市公司,涵盖了所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他们成为中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逐步发挥,推动了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了企业的价格发现和价值重估;引领了企业制度改革,促进了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改变;丰富了吸引国际资本的方式,有助于中国经济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

资本市场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改革。20年来,共有16家商业银行、3家保险公司、14家证券公司在境内资本市场改制上市,大幅改善了资产质量和公司治理,显著提高了金融行业整体素质,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供了有力支撑。

基金、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以及企业年金等机构投资者逐步进入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力量迅速壮大,市场投资者结构明显合理。

二十年,资本市场已深深地影响了万千中国人的生活。一亿多个有效账户背后,是数千万颗愿意与中国一起成长、致富的心。二十年,万科的股东刘元生用坚守换来了数百倍的财富;二十年,杨百万用努力换来了全新的人生。

回望二十年,中国资本市场激情跨越,风雨兼程。

展望未来,二十年,又只不过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第一步。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资本市场还处于“新兴加转轨”阶段,未来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巨大的融资需求将有很大一部分依靠资本市场来完成;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需要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为防范金融风险,迫切需要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这种转变需要通过资本市场来实现;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资本市场提供全面有效的金融支持和金融服务;随着金融市场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各国在资本市场和金融中心建设方面的竞争日益加剧,资本市场将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将赋予中国资本市场更伟大的重任,中国资本市场要面对的将是一个又一个二十年。时光将冲淡历史的印迹,但今天的每一次努力都将在未来得到回报。

未来,一定更美好。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中国股市20年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