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5164 次
  • 编辑次数: 2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1-09-10
土土
土土
发短消息
土土
土土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旧金山湾区文化基因
旧金山湾区文化基因
硅谷10条文化簇集
硅谷10条文化簇集
硅谷车库文化
硅谷车库文化
硅谷模式
硅谷模式
透视硅谷
透视硅谷
2013硅谷指数
2013硅谷指数
2012硅谷创新实力
2012硅谷创新实力
硅谷停滞
硅谷停滞
硅谷科技趋势
硅谷科技趋势
PBS硅谷故事
PBS硅谷故事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TechCrunch改变硅谷创业文化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TechCrunch改变硅谷创业文化编辑本段回目录

  导语:美国知名网络杂志Slate撰稿人法哈德·曼约奥(Farhad Manjoo)今天撰文称,虽然TechCrunch口口声声说自己只看重信息本身,但该公司却在利用种种手段控制着信息渠道,从而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硅谷的创业文化。但即使该公司创始人迈克尔·阿灵顿(Michael Arrington)离职,TechCrunch就此衰落,也仍然会有其他企业继续这一做法。

  以下为文章全文:

  菲克事件

  几个月前,迈克尔·阿灵顿听说Flickr联合创始人卡特里娜·菲克(Caterina Fake)要创办一家新公司。通常而言,阿灵顿足以通过手里的材料迅速写出一篇稿子,报道菲克新公司的细节和她的资助者。一个有过创业经历的人又创办了一家新公司听起来好像没什么大不了,但在TechCrunch这个以创业为核心的世界中,这条消息的重要性不亚于碧昂斯怀孕。但这一次,阿灵顿却一反常态——他并没有抢先报道这条新闻。相反,他与菲克取得联系,希望证实这一消息。但菲克并没有回复阿灵顿的邮件,而是决定通过自己的博客宣布这一消息。

  这令阿灵顿很不高兴。在一篇题为《我们为什么经常令企业防不胜防》的文章中,阿灵顿表示,由于菲克没有通过TechCrunch来澄清这条消息,因此得罪了这家博客。他警告称,这将是“我们最后一次在报道她或她的创业企业前通知她”。

  不仅如此,阿灵顿还将菲克称作是“骗子”。菲克此前曾经撰文称,她之所以离开她的上一家公司Hunch,是因为该公司的已经向着她无法驾驭的方向发展。但阿灵顿现在却声称,她当初离职时“处于极其肮脏的状况”。但他补充道,他不会因为这一争执就公布细节——“我不会公布菲克离开Hunch的真正原因,因为我们不应当写这些内容”。但他最后还是表明了立场:“只要你尊重我们,你便会得到十倍的回报。我们别无他求。”

  利益冲突

  我从没跟阿灵顿打过交道,所以我对他的了解只来自于他的文字和他在TechCrunch主办的众多会议上的演讲。他看起来像是一个倔强的记者、一个精明的商人以及——正如他在“菲克事件”中表现的那样——一个大混球。在TechCrunch从一个个人博客发展成为硅谷重要的商业新闻网站的过程中,这些特质显然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阿灵顿的时代现在看来似乎要结束了。据《财富》杂志报道,阿灵顿已经被他创办的这家博客解雇。TechCrunch隶属于AOL,而作为AOL内容业务主管,阿里安娜·赫芬顿(Arianna Huffington)显然也不能容忍阿灵顿决定创办风险投资基金的决定——他可能会对部分TechCrunch报道的企业进行投资。

  各大媒体已经对阿灵顿进军风险投资领域是否会与他的记者身份发生利益冲突进行了广泛报道。争论的焦点在于新旧媒体的差异。作为老牌新闻媒体的代表,《纽约时报》的大卫·卡尔(David Carr)和AllThingsD的卡拉·斯维什尔(Kara Swisher)都不赞成阿灵顿的决定,但很多博客作者却为他辩护。最有激情的辩护来自于TechCrunch的最佳写手MG·西格勒(MG Siegler)。他在个人博客中撰文称,阿灵顿对创业企业的投资根本不可能影响TechCrunch的报道,因为阿灵顿对TechCrunch的哪位编辑撰写什么内容并没有太多话语权。

  与其他阿灵顿的支持者相同,斯格勒认为,可以通过信息披露来消除所有的潜在冲突。“但最终真正重要的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信息。”他写道,“人们不在乎怎么得到信息,他们只在乎信息本身。如果他们不再信任某一信息源,便会寻找其他渠道。这很简单,完全由市场决定。所有的争论都没有意义。……真正重要的只有信息,其他都是浮云。”

  创业管家

  倘若阿灵顿果真退出TechCrunch,我会很怀念他的文字。不过,虽然西格勒在大声呼吁“信息自由”,但从阿灵顿让企业家“尊重我们”的要求来看,二者的诉求并不一致。我认为,这恰恰是这一事件中最被人忽视的一部分——TechCrunch最初是创业企业吸引用户和投资者的渠道,但随着流量的攀升和TechCrunch会议业务的蒸蒸日上,该网站也逐渐进化成为创业企业的“管家”。

  对于科技行业的创业者而言,被TechCrunch报道已经成为了创业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尽管阿灵顿否认这一说法,但有很多证据显示,他曾经利用这种地位要求独家获得创业企业的新闻。对于那些抢在TechCrunch之前报道独家新闻的博客而言,则会招致阿灵顿的仇恨。

  他的这一立场无可厚非,告诉全世界一家公司的创始人隐藏了“肮脏的细节”也并无不妥,但在这背后的新闻业务却并不光彩。这件事情真正令人厌恶的地方在于,TechCrunch坚称它真正在乎的只是信息本身,而不是通过发布信息所获得的价值。倘若“真正重要的只有信息”,那么阿灵顿就不会在乎这些内容首先出现在哪个网站上——因为关键在于让人们获取信息。但很显然,如果你想要运营一家报道速度快的博客,信息并不是唯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要让信息首先出现在TechCrunch.com或TechCrunch Disrupt大会的舞台上。

  我每天都看TechCrunch,但我不是为了看那些独家新闻。总体而言,硅谷的独家新闻都没有太大价值,企业通常都会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后公布完整的消息。例如,斯维什尔本周披露了雅虎CEO卡罗尔·巴茨(Carol Bartz)被炒的“独家”新闻,但雅虎很快就通过新闻稿宣布了此事。斯维什尔在这条新闻的发布速度上取胜,但她并没有披露任何被长期保密的消息。

  行业前景

  不过,阿灵顿对企业家的强硬态度的确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今,硅谷的创业企业和科技巨头都要让他三分。当苹果邀请记者参观他们的设施时,也没有忘记TechCrunch。多亏了阿灵顿的强硬路线,TechCrunch在科技行业的地位已经堪比任何老牌媒体。

  我的老同事、《财富》杂志撰稿人查德维克·马特林(Chadwick Matlin)表示,如果因为阿灵顿的离职而导致TechCrunch地位下滑,对科技创业企业而言其实是件好事。“TechCrunch的缺位会带来更多竞争,”他写道:“没有了管家就意味着没有人有权决定报道什么,不报到什么。”

  但我并不同意这种说法。我认为更可能的情况是,如果没有了阿灵顿,还会有另外一个强人取代他的地位。即使是在这样一个社交媒体饱和的世界中,信息管家依旧有用。TechCrunch的编辑决策——选择报道一些公司,而不报道其他公司——对于投资者和早期参与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信号,因为这可以帮助他们决定哪些企业值得关注,哪些无需关注。如果TechCrunch不再从事这一工作,还会有其他人接过大旗。不过,至少阿灵顿的文字很耐读。(鼎宏)

TechCrunch可能关门,科技创业前景看好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TechCrunch今年早些时候举办的Disrupt大会上,TechCrunch创始人迈克尔•阿灵顿将《赫芬顿邮报》创始人阿瑞安娜•赫芬顿请上台,两人进行了十分钟的交谈。阿灵顿说:“我们俩怎么都成了美国在线(AOL)的人?”他们一起探讨了美国在线收购TechCrunch(据传成交价为2,500万美元)和以3.15亿美元收购《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的事。几分钟后,他想知道跟自己这样脾气暴躁的人打交道,阿瑞安娜会不会感到紧张。“你是我的老板。我得向你汇报工作。我们已经呛过好几次了。你也跟我一样觉得尴尬吗?我不擅长在别人手下干。将来能行得通吗?”

    赫芬顿双手紧握、两腿交叉的坐着。她笑着说道:“目前为止还不错。”

    然而,好景不长。上周晚些时候,《财富》杂志(Fortune)详细披露了阿灵顿计划推出自己的风险投资基金,TechCrunch的所有者美国在线将向该基金投入1,000万美元。消息一出,这家苦苦挣扎的互联网公司掀起了一波泄密的高潮:阿灵顿仍将撰文,但不会获得报酬。阿灵顿将彻底“下课”。同时,TechCrunch的写手们也加入了论战,发帖哀叹,称唯一的出路可能是最极端的,那就是这家大受欢迎的博客网站被公然扼杀。阿灵顿发表了态度强硬的最后通牒,要求美国在线恢复其“编辑独立性”,或是将这家网站回售给他。该网站的多产写手MG•席格勒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我们熟知的TechCrunch可能要玩完了》("TechCrunch As We Know It May Be Over")。

    不过,少了TechCrunch这个新创企业界的驱动器,情况将会如何?事实上,形势一片大好。

    在过去六年,TechCrunch将自己粉饰成新创企业界的“上帝”。新创企业家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朝拜TechCrunch,寄希望能沾上一些“灵气”,当然,也希望得到金钱回报。企业家们纷纷在网络上撰文,《向TechCrunch毛遂自荐的两个成功案例》("Two Cold-Emailed TechCrunch Pitches That Worked.")之类的帖子层出不穷。而新创企业们纷纷支付费用,希望能在TechCrunch举办的自我营销大会TechCrunch Disrupt上,将自己和TechCrunch挂钩。一些颇有名气的公司(这些公司通常来自TechStars或Y Combinator创立的新创企业孵化基金)有实力不买TechCrunch的帐。但如果他们胆敢这么做,就会收到TechCrunch的挑衅邮件,质问他们为何不在第一时间奉上公司最新动态的独家报道权。

    这种类似宗教感情的崇拜是相互作用的,从而形成了一个循环:TechCrunch之所以久负盛名,是由于其广博的新闻。新创企业纷纷向TechCrunch提供新闻,又是因为TechCrunch的鼎鼎大名。当然,这样的结果自然是TechCrunch和阿灵顿的股票节节高升。

    最初的TechCrunch并非如此。曾经当过律师,也开办过新创企业的阿灵顿于2005年创建了TechCrunch。当时新创企业界哀鸿遍野,大家都在沉痛哀悼2000-2001年的网络泡沫。业界急需一个英雄人物,于是他们找到了阿灵顿。TechCrunch流量飞速上升,一些人物杂志也开始探讨像迈克尔•阿灵顿这样喜怒无常的人是否能成为道德的楷模?在阿灵顿的带领下,TechCrunch蒸蒸日上,业务兴旺发达,几乎没有任何独立站点能与之匹敌。

    一段时间过去了。现在涌现出很多TechCrunch的追随者。《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旗下的AllThingsD、VentureBeat、DealBook、《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旗下的Bits、《纽约观察家》(The New York Observer)旗下的Betabeat、GigaOM、Business Insider、当然,《财富》杂志也是其中之一。他们并非完全复制TechCrunch。(毕竟,TechCrunch的唯我主义很难被复制。)不过从新闻业的角度而言,这些网站会迅速填补由于TechCrunch倒闭而留下的空白。

    新创企业也会安然无恙。从此他们可以自由地将自己的独家新闻告知各种新闻机构,而不会遭到惩罚。至于进入本已竞争激烈的市场(比如说团购市场)的新创企业,没了TechCrunch将有利于竞争。没有守门人意味着随心所欲就能决定哪家企业受到青睐而哪家遭冷遇的日子结束了。

    阿瑞安娜•赫芬顿在与阿灵顿同台时称:“我们希望利用TechCrunch作为培养皿,它可以揭露和讨论新闻记者没有涉及到的多重利益冲突。”培养皿中发生的感染不一定会引发瘟疫。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www.fortunechina.com/business/c/2011-09/09/content_71006.htm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TechCrunch改变硅谷创业文化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