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2281 次
  • 编辑次数: 2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1-06-15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蓝色森林
蓝色森林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社会动员
社会动员
删帖利益链
删帖利益链
网络舆情分析师
网络舆情分析师
网络谣言司法解释
网络谣言司法解释
房姐事件
房姐事件
微博删帖机制分析
微博删帖机制分析
解码《江南Style》
解码《江南Style》
微博议政特征
微博议政特征
网络谣言分析
网络谣言分析
网络反腐风暴
网络反腐风暴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舆情共振现象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舆情共振现象编辑本段回目录

  国外舆论(Public Opinion)研究出现于17世纪的西欧(霍布斯[英]《利维坦》,1961),而对网络公共意见的探讨则始于上世纪90年代。其研究一般不直接涉及网络舆论话题,只从信息工具和网络技术层面来解析国家或政府所面临的网络安全困境及应对措施,方法以实证研究居多。对中国内陆网络舆情的观察屈指可数,并且囿于学者所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研究结论不一定能被认同、借鉴与采用。

  国内舆论研究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网络舆情的研究则晚十年左右,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99年至2002年,主要是探讨网络舆情的形成、特征和功能,是对网络舆情发生初始时期简单现象的梳理和判定;2003年至2006年,分析重点转移到网络舆情的监督作用,其价值在于突出了网络舆情“重新赋权”后的正面影响;2007年至今,研究开始强调网络舆情的导向,试图解决网络舆情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的矛盾,但多从宣传的角度看问题,雷同现象严重,研究成果以论文居多,多以介绍和描述性文字为主,而著作明显数量不足。
gag4.jpg
  总的来说,网络舆情的研究处在尚未成熟的阶段,上面罗列的成果大都是一些零散的思考,侧重于探讨网络舆情产生的表象因素和网络舆情管理的初级方式,视野不够开阔,缺乏宏观、深度的分析。2007年以来(特别是2009年这一年),传播私渠道的博客和微博客等自媒体迅速成长,同原有的新闻与论坛板块一起形成网络公共空间,它们相互作用产生强烈的网络舆情共振效果,但对于这一公共舆论场迅速着陆的研究却没有跟上。在此宏观背景下,笔者对相关领域研究的框架有一些新的思考:

  对网络舆情共振动力的研究。这部分是求证舆情产生的缘由及其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网络舆情的载体是互联网上公共空间新闻、论坛、博客和微博板块,分析博客群体中公共知识分子的微言论、微观点如何促动了社会知觉的苏醒;论坛、微博的随机现象和浮动意识怎样由于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变化,进而影响了公众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而新闻栏目作为传统媒体在网络上的化身,如何激活了网络舆情的发散;它们之间究竟怎样反射、积累、叠加、互动、渗透最终达到舆情的扩大化。另外,网民由利益需求、心理驱使等自身因素在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的宏观语境中对网络舆情影响到底有多大也是研究中不可缺的内容。舆情共振动力模型如图一所示①。

  对网络舆情共振特质(如图二所示②)的研究:这部分的着眼点在于评论解析网络舆情共振各价值维度内部的弹性关系。比如形式维度中从隐匿性到外显性的释放、个性化与群体极化性之间的反转;内容维度中理智性与情绪化性的波动;时间维度中即时性与连续性的比照。能肯定的一点是,共振造成了网络舆情边际效益递增,而其他预测尚有些不清晰之处。

  对网络舆情共振负向引发因子的研究。这部分内容包括分析网络信息病毒式传播的几何递增效果;验证网络虚拟性所带来的对虚假信息无限放任的观点(实名制社区与匿名制社区对照);观测局部事件的放大效应、制造所谓内幕消息的“眼球”效应、少数人操控效应、集体煽情效应等如何造成舆情因变事项的恶性发展,当然也应看到网络舆情共振中存在偶然引发因素的不可预见性。
  对网络舆情共振干预手段适用性的研究。舆情疏导的介入方式与其成熟度、政治影响度、网站类型有很大关系。研究的目标是想探索舆情事态分极标准,进而确定舆情的具体化解手段。其中手段的“针对性”、“脱敏化”、“灵活性”、“示范性”和“参照性”是重要指标。

  对网络舆情的生命周期(如图三所示③)的研究。这部分内容的某些片段涉及工科中的网络信息科学,目的是想通过技术来解决网络舆情信息的汇集、分析、报送与反馈(比如舆情信息主观屏蔽数与客观存在数对比、舆情载体分布对比、舆情关键词增量对比、舆情传播路径对比、置顶新闻跟帖数及变化、舆情载体共振点出现与消失等),让数据说话,进而确定对网络舆情共振的预警规划。通过对多主题舆情共振生命周期的确定和评鉴,建立起一套回应网络舆情共振的系统。

  在上述研究内容圈定之后,大致可以确认研究框架是以网络舆情传播本体、价值体系和作用影响为对象,以揭示网络舆情共振现象背后的各种原因为目标,描述十年来,尤其是近三年在社会矛盾凸显、网络快速普及的情况下,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执政者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的变化过程和发展趋势,从而展现对其进行系统化管理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

  接下来是研究方法的选取。依据本研究的特点采用质化研究为主,量化研究为辅的方式。其中包括文献研究法:从已有文献出发,对近十年来网络舆情的论文和著作按内涵、类别进行解读,归纳和概括出一些基本结论,将这些结论融入本课题的研究框架(时间上的纵断研究);实地观察法:从网络舆情的现实出发,既遵从政府的权威导向,也承认研究中的逻辑、直觉和科学的重要性,选取多个标本性网络舆情个案进行剖析,完成从感性材料到理性认识的上升(时间上的横断持续研究);一定的实证研究:数据一方面来自CNNIC/iResearch季度报告、中国社科院《社会蓝皮书》年度报告、人大IRI网络舆情指数周报等;另一方面来自网络观测调查。

  在研究进行的过程中,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对中央关于网络传播政策的把握和领会;二是在中国国情的大背景下,对于网络上不同舆情的定位、定性以及舆情因变事项观测点的选择;三是量化研究中某些网络后台数据的获取。

  从本研究前期所占有的资料出发,不难发现:一、网络舆情载体主要分布在新闻、论坛、博客和微博客板块。微博客填平了互联网与通信网之间的界限,有效突破了信息屏障,变为爆料平台;而博客则成为公共知识分子默默地、渐进地传播思想的阵地。它们与以前的新闻、论坛一起构成网络公共空间,其中人民意见的无穷组合和人民智力的相互借力造就了网络舆情的共振,“民间舆论的独立源头由此显现”④。二、网络舆情显示出强烈的社会关怀,“是一个可以让亿万人同时围观,让亿万人同时参与,让亿万人默默作出判断和选择的空间”⑤,这无疑提示我们民气可用、民怨可畏。三、在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个人极端事件的网络传播中,网民非理性情绪和极端言论容易抬头和蔓延,所形成的负面舆情共振可能造成对社会的极大破坏。

  这是一个研究的假设也是希望求证的结论:在防止网络舆情的共振中,像过滤、删帖、封堵等强力手段,可有针对性地使用,但不能成为最普遍的方式;学会即时回应一定时间一定地点的民意,快速启动危机公关预案应该成为应对网络舆情共振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它也并非百分之百可靠;只有进一步提高政务信息透明度,修复政府公信力,承担对人民整体和长远福祉的责任,才是维护稳定的根本途径。[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科项目(GD10CXW01)成果](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注释:

  ①②③http://www.54yuqing.com:军犬网络舆情监控

  ④⑤中国社科院2010年社会蓝皮书:《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2.展江、张金玺:《新闻舆论监督与全球政治文明:一种公民社会的进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3.王强华、王荣泰、徐华西:《新闻舆论监督理论与实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4.刘建明:《穿越舆论隧道:社会力学的若干定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

  5.刘小枫:《解构民意:一个舆论学者的实证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206896/221546/14651980.html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舆情共振现象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