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4203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1-01-17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科尔姆·托宾
科尔姆·托宾
劳伦斯·布洛克
劳伦斯·布洛克
詹姆斯·帕特森
詹姆斯·帕特森
阿摩司·奥兹
阿摩司·奥兹
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劳伦斯·布洛克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劳伦斯·布洛克

劳伦斯·布洛克(Lawrence Block,1938年--),生于纽约水牛城,美国推理小说作家,十九岁时公开发表处女作《你不可错过》,之后近50年时间里笔耕不断,迄今已有30余部小说问世,是个高产作家。1959年毕业于俄亥俄州安提阿学院(Antioch College),目前定居纽约,有两个女儿。

1994年爱伦坡奖终身大师奖(The Grand Master Award)得主、三届爱伦坡奖(Edgar Allen Poe Award)得主、二届马耳他之鹰奖(Maltese Falcon Award)得主、四届夏姆斯奖(Shamus Award)得主、一届尼罗‧吴尔夫奖(Nero Wolfle Award)得主。

目录

美国硬汉侦探小说第一人编辑本段回目录

人们称布洛克为“纽约犯罪小说的行吟诗人”。他的侦探马修-斯卡德系列已出版16部,几乎每一部都被视为杰作。

布洛克为“纽约犯罪小说的行吟诗人”
布洛克为“纽约犯罪小说的行吟诗人”

  1月11日,美国硬汉派侦探小说家劳伦斯-布洛克和妻子到访中国,引来媒体和粉丝热烈关注。在轮番采访的间隙,73岁的布洛克露出浓重倦意,他的妻子便走过去,拍拍他的肩,充电似的给老布一记飞快的轻吻。

  这对老夫妇牵着手过马路,老布一路哼着小曲儿。粉丝形容老布夫妇甜蜜的气场太强大:“仿佛他们周围总是冒着泡泡”。——好像这位以写作硬汉派侦探小说扬名的人物,用现实之圆满,让读者对其小说里那个踽踽独行的侦探马修的想象趋于完整——小说人物的命运不再那么充满缺憾。

  接受采访时,布洛克轻描淡写地说:“我们结婚27年,每天仍有很多话要说。”而他笔下的主人公马修却一直是孤独、潦倒,充满悔恨的。在美国,布洛克继承了硬汉派侦探小说雷蒙德-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的衣钵,把发端于上世纪20年代的硬汉派小说引入当下语境。硬汉派侦探小说家的创作,旨在把对现实的感受融入犯罪和探案过程的书写,在虚构的悬念之中安插的是作者对于美国城市的观察和现代人的终极孤独。与其说是侦探探案,倒不如说是他们通过对真相的一次次探寻,寻找生活真谛与心灵的安宁。

  面对采访,布洛克表现出极高的职业经验,他很少直接阐释小说的主题,仿佛他所要表达的一切都在小说里。作为一位职业侦探小说家,老布十分迷恋小说的故事性,他强调,在今天,“一些被称为严肃小说的读物已经不再强调故事性了,所幸小说故事性之核得以在侦探小说中保存,这或许正是侦探小说受欢迎的原因,因为人们阅读小说到底还是因为好奇——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纽约犯罪小说的行吟诗人

  从1976年开始侦探小说创作算起,布洛克至今写了4个系列的30多本小说。侦探小说界最重要的两个奖项——“爱伦-坡终身成就奖”(1994年)和“钻石匕首奖”(2004年),皆肯定了他的大师地位。

  人们称布洛克为“纽约犯罪小说的行吟诗人”。2006年9月,新星出版社午夜文库首次引进出版布洛克的代表作《八百万种死法》,这是午夜文库推出的第一本西方推理小说大师之作。随后,布洛克以侦探马修为主人公的其余15本系列小说被陆续引进,连同钱德勒等大师的作品一起,多少改变了中国读者对侦探小说的看法——过去,人们通常认为侦探小说是不入流的文学。

  布洛克在写侦探小说之前,曾尝试写作情色小说。但一段时间之后,自知写作的兴趣和才能仍属于侦探小说。他自称快速写作者,一旦开始一本新书的创作,会离开纽约一阵子,密集地写作。这种写作方式,也令读者读来有一种酣畅淋漓感,正如导演侯孝贤在读过他作品后曾说:“我阅读的过程,就像小时候看武侠小说那样,非要一口气看完不可。”

  布洛克喜欢旅行,曾去过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2年,他与妻子一起沿古丝绸之路在新疆远行了一个月,从北京飞到乌鲁木齐,然后徒步走到喀什葛尔。竞走运动和集邮亦是其所爱,此外,他还喜欢在Facebook上跟读者絮叨。

  就像洛杉矶之于钱德勒,纽约之于布洛克,“城市”永远是硬汉派小说中潜在的主角,侦探小说家们醉心于写一个城市中躁动不安、或隐或现的深层欲望和人性的乖张、内心的孤独。《人物》杂志说:“布洛克书中最大的主角不是杀手凯勒,不是谭纳,也不是斯卡德,而是一个城市———纽约。”他自己说:“我在写作中努力地融入纽约的方方面面,试图用尽纽约生活记忆的碎片,是否写尽不得而知,但我努力了。”

  纽约并不是布洛克的出生地。他10岁时第一次随父亲去纽约,18岁开始在那里长住。50年来,纽约不停变化、不停产生新的事物,他设法去描述这些变化。以纽约为背景,布洛克写了四个系列的侦探小说,以侦探马修-斯卡德系列和雅贼伯尼系列流传最广。他的笔下创造出两大经典人物:一个酗酒的侦探,一个开二手书店的人见人爱的贼。与钱德勒笔下那个优雅、飘忽、心性极高的侦探马洛不同,布洛克笔下的人物更加日常化、生活化。这与二人生活、创作的时代有关。钱德勒生活在上世纪30年代,正是美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精英们对于社会现实与未来走向的思考日益蓬勃旺盛,由此,钱德勒笔下的人物更加苦闷,对社会的怀疑也更彻底。而布洛克开始创作的50至70年代,美国社会趋于平稳,对于生活于其间的人物来说,一切要乐观简单得多。

  马修和伯尼都是倒霉鬼,只是两人的性格迥异,对纽约的观察亦不同。评论认为,布洛克是借马修写自己,马修的成长与布洛克几乎是同步的——从1976年《父之罪》到2005年的《繁花将尽》,小说中的马修从年轻气盛到老而弥坚,从酗酒如命到滴酒不沾,以他特有的步调,踽踽独行于兼具犯罪与人文艺术氛围的纽约。人们说,马修代表了一种身份寄托,他的身上寄托了为现实生活所羁绊的人如何渴望摆脱隐忍和怯懦的境遇。

  有趣的是,在布洛克笔下,马修总是不怎么去探案,而是在街道上闲逛、与闲杂人等闲扯,而这些闲笔,多多少少表达的是布洛克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比如,关于喝酒的冲动,马修这样闲扯:“希望这个世界有调光器开关,按一两下就可以把一切关掉。我记得当时我想,威士忌可以做到这一点。它使灯变暗,音量降低,棱角变圆。”关于现代的心理疾病,他说:“这世界已经越来越没法轻松谈论了,以往只为自娱自乐的东西如今都被安上疾病的名字,曾经的老绅士们乐意多看漂亮大妞两眼,如今被叫做‘性上瘾者’。”而关于生死,他又说:“这阵子总有新的葬礼可参加。就像公共汽车,如果你错过了一班,过几分钟就会有另一班开过来。”这就是了,布洛克讲,所谓“硬汉派”指的就是对生和死的态度之冷峻严酷。

  那些小人物们

  旁观别人的故事,总是人的一大癖好。关于对故事的期待,作家杨照曾有过这样一番描述:水手们即将靠岸,人们站在码头欢呼,他们是在欢迎水手吗?不,他们在等着听听他们带回怎样的故事。而布洛克亦认为:除了讲故事的欲望外,写作再没有什么特别动机。

  布洛克无疑是讲故事的老手,他笔下的故事寄托于那些你我随处可见的小人物,他们散落在城市街角、酒吧、咖啡馆和菜场。前市警察局长、鬼魅精致的杀手、经营民俗艺术的画廊女主人、不停地在客户家邂逅死尸的同性恋清扫工、肥胖到不存在减肥希望的餐厅女老板……这些人物纷纷在书中生活起来,布洛克记述他们的家事私事风流事,语气仿佛他们是他的街坊。布洛克说:“我的朋友中有警察、侦探、音乐家,也有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犯罪的人。但他们都无法在某一小说人物中找到真实的对应,我也很少去向他们询问写作需要的细节,写作的构思来自某则新闻某种所见所闻,是一种概括性的生发。”

  布洛克无疑还是个设计迷局和捕捉细节的高手。读布洛克的小说,好比在小店闲逛,走走停停,闲笔闲趣随机生发,不必要求惊魂一路,只图方便而低成本地打发时间而已。在《刀锋之先》里,他写一个小女孩到纽约的寂寞——寂寞到只能跟鸽子说说话;《繁花将尽》中变态杀手的鬼魅精致,劳伦斯则为他找到了妖异的眼神、悲伤的浅笑等等敏锐的细节画面。而有洁癖的杀手杀完人之后必是要洗澡,他小心地拿出最细密的漏网搁在下水道口。

  这些人物,或孤独侠义,或心怀阴冷、为黑暗的记忆所深深笼罩,布洛克皆用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慢慢写来,让他们生活和行动的节奏如镜头生动切换。于是,读到这样的侦探小说,读者再不必忍受美国电影里那些查不到线索的侦探只好找个黑人一顿暴打的愤懑,或者,一旦发现犯罪现场的狗没有叫,便流俗地推测案件乃熟人所为。

  迄今为止,侦探马修-斯卡德系列已出版16部,几乎每一部都被视为杰作。他最新的第17部作品将于今年5月在美国出版,中文版也将随之推出。

  人物档案

  劳伦斯-布洛克(Lawrence Block),美国当代侦探小说大师。在其漫长而高产的职业生涯中笔耕不辍,迄今已出版4个系列的30余部小说,并获奖无数(1994年爱伦-坡奖终身大 师奖得主、三届爱伦-坡奖得主、二届马耳他之鹰奖得主、四届夏姆斯奖得主、一届吴尔夫奖得主)。

  其小说曾有3部被改编成影视剧,他也曾为王家卫的电影《蓝莓之夜》担当编剧。

  哪怕写恶棍,也要让读者读出人性

  第一财经日报:现代、后现代的很多小说已经不讲故事了,你如何看待故事在小说中的价值?

  布洛克:小说的魅力仍是——我们想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所以,讲故事的能力对小说写作而言非常重要。我自己读小说的话,最主要的愿望就是想知道下一步发生了什么,写的时候也迫不及待想知道即将发生的事,这实际上就是讲故事。很多后现代小说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讲,也有很可爱的部分,但它们久已不强调讲故事了,它们从本质上来讲是对学理的探索,而非大众可以阅读的。这些小说有文学上的价值,但不会给我太强的阅读快感。

  日报:你笔下的人物不是没有执照的侦探,就是开书店的贼,为什么如此青睐这些奇形怪状的边缘人?

  布洛克:我并不觉得这些人是边缘人物,反倒觉得他们比一般人有趣。这可能是出于某种天性,就像在大街上撞见一个着火的人,会被深深吸引,会觉得这样的形象非常有趣、迷人。一开始写马修的时候,我的代理人建议我写一个警察系列的故事,写着写着,我觉得以局外人的视角来看发生的事会更好,所以马修成了辞职的警察,不是官僚体制的一部分,而是相对独立的人。

  日报:好的侦探小说家有可能成为高明的罪犯吗?当你给一个杀手安排了精妙、完美的犯罪过程,是怎样的心情?会不会同时陷入道德的悖论?

  布洛克:我本人很好心,不太敢做大事情,非常柔和,不太可能犯罪。尽管我的小说人物写得很真实,但这是属于人物自身的,我并不会有罪恶感,写到特别感人的段落时,情感会有一些波动,但我知道这是虚构的,很快就抽离出来了。

  日报:写作中碰到的比较头疼的问题是什么?

  布洛克:写雅贼系列的时候线索比较复杂,最后伯尼把所有嫌疑人招聚起来解释这个案子涉及的线索,如果我足够聪明的话,这个线索应该在下笔之前全想好的,但这不是我写作的习惯。我把故事一直写下去,按说写到某一点上伯尼应该告诉所有人是怎么回事,可是我发现自己扯了个谎话却扯豁了,圆不上。只好让伯尼来解决。自己扯的谎到最后却圆不上,这样的写作经历比较头疼。

  日报:在你的笔下即使是冷血的杀手也有值得同情的地方,创造这些人物时,你基于一种怎样的感情?

  布洛克:让每一个杀手本质上是一个人,就算是恶棍他也是一个人,作为作者有责任让这些人物——哪怕是恶棍也能够让读者读出他们的人性来。

  日报:《繁花将尽》中即将受极刑的阿普尔怀特说:这是一个让无辜的人无法证明自身清白的世界。为无辜者证明其清白,是你大部分小说的主题?

  布洛克:这一点我倒没有想到,但证明自己的清白本来就是很困难的事,也可以说是我很多小说的主题之一。(文/苏娅)

作品列表编辑本段回目录

卜洛克是美国当代侦探小说大师,作品主要包括五个系列:

  马修·史卡德(Matthew Scudder)系列:以一名酒鬼无牌私家侦探马修·史卡德为主角。

  雅贼(Burglar)系列:以一名中年小偷兼二手书店老板柏尼·罗登拔为主角。

  伊凡·谭纳(Even Tanner)系列:以一名韩战期间遭炮击从此“睡不著觉”的谭纳为主角。

  奇波·哈里森(Chip Harrion)系列:以一名自我陶醉私家侦探奇波·哈里森为主角。

  杀手凯勒(Keller)系列:以一名不以完成任务为满足的杀手凯勒为主角。

马修·史卡德系列

  1976年,The Sins of the Fathers(父之罪)

  1976年,In the Midst of Dead(在死亡之中)

  1977年,Time to Murder and Create(谋杀与创造之时)

  1981年,A Stab in the Dark(黑暗之刺)

  1982年,Eight Million Ways to Die(八百万种死法)

  1986年,When the Sacred Ginmill Closes(酒店关门之後)

  1989年,Out of the Cutting Edge(刀锋之先)

  1990年,A Ticket to the Boneyard(到坟场的车票)

  1991年,A Dance at the Slaughterhouse(屠宰场之舞)

  1992年,A Walk Aong the Tombstones(行过死荫之地)

  1993年,The Devil Knows Your Dead(恶魔预知死亡)

  1994年,A Long Line of Dead Man(一长串的死者)

  1997年,Even the Wicked(向邪恶追索)

  1998年,Everybody Dies(每个人都死了)

  2001年,Hope to Die(死亡的渴望)

  2005年,All the Flowers are Dying(繁花将尽)

雅贼(伯纳德·罗登巴尔)系列

  1977年,Burglars Can't Be Choosers(别无选择的贼)

  1978年,The Burglar in the Closet(衣柜里的贼)

  1979年,The Burglar Who Liked to Quote Kipling(喜欢引用吉卜龄的贼)

  1980年,The Burglar Who Studied Spinoza〈阅读史宾诺莎的贼〉

  1983年,The Burglar Who Painted Like Mondrian(画风像蒙德里安的贼)

  1994年,The Burglar Who Traded Ted Williams(把泰德威廉斯交易掉的贼)

  1995年,The Burglar Who Thought He Was Bogart(自以为是亨佛莱鲍嘉的贼)

  1997年,The Burglar in the Library(图书馆里的贼)

  1999年,The Burglar in the Rye(麦田贼手)

  2004年,The Burglar on the Prowl(伺机下手的贼)

伊凡·谭纳系列

  1966年,The Thief Who Couldn't Sleep(睡不著觉的密探)

  1966年,The Canceled Czech(作废的捷克人)

  1967年,Tanner's Twelve Swingers(谭纳的12体操金钗)

  1968年,The Scoreless Thai(谭纳的非常泰冒险)

  1968年,Tanner's Tiger(谭纳的两只老虎)

  1968年,Here Comes a Hero

  1970年,Me Tanner, You Jane

  1998年,Tanner on Ice

奇波·哈里森系列

  1970年,No Score

  1971年,Chip Harrison Scores Again

  1974年,Make Out With Murder

  1975年,The Topless Tulip Caper

杀手系列

  1998年,Hit Man(杀手)

  2000年,Hit List(黑名单)

  2006年,Hit Paradede:Lawrence Block

  劳伦斯·布洛克生于1938年,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写小说。布洛克最早出版的小说《睡不着觉的密探》(1966年)主角是一位名叫伊凡·谭纳的密探,因为在朝鲜战争中脑部受伤,再也无法睡眠,这个角色在之后的系列中不断地出现,最新的是1998年的《冰上的谭纳》。布洛克还有其他受欢迎的系列,比如“杀手凯勒”系列和以纽约二手书商兼盗贼罗登巴尔为主角的“雅贼”系列。

代表作

  主要著作有:《睡不着觉的密探》、《父之罪》、《在死亡之中》、《谋杀与创造之时》、《别无选择的贼》、《刀锋之先》、《恶魔预知死亡》、《小城》、《死亡的渴望》等。

侦探小说大师劳伦斯·布洛克:曾想与梁朝伟合作编辑本段回目录

美国侦探小说大师劳伦斯·布洛克夫妇。 张中江摄

  中新网1月12日电(张中江)  美国侦探小说大师劳伦斯·布洛克11日在北京表示,影星梁朝伟曾提出想要扮演他笔下的人物“马修”。布洛克也曾和梁朝伟认真讨论为他“量身定做”一部电影的可能。

  被誉为“当今欧美硬汉派侦探小说第一人”的美国侦探小说大师劳伦斯·布洛克携夫人11日在北京举行了媒体见面活动。据活动主办方新星出版社社长谢刚介绍,布洛克是当代最伟大的侦探小说大师之一,二十年没有踏足北京。此次应邀前来,将参加多场讲座及沙龙活动,与国内文化、影视界知名人士滕华弢、张一白、止庵、小宝、牟森、张绍刚等进行交流。布洛克的众多粉丝们将有机会近距离和大师接触,亲耳聆听大师关于推理小说的发展与创作以及侦探小说的影视化等话题的精彩演讲。布洛克还将走进北京大学,与年轻学子们进行交流。

  布洛克:曾想为梁朝伟量身定做一部电影

  劳伦斯·布洛克见到中国媒体的第一句开场白令人不禁莞尔。他用法语“Bonjour ”向大家打招呼,而后正经地说“很高兴和大家在巴黎相见”。

  活动中,在被问及自己和作品中人物是否相同时,布洛克表示,每个角色从某种角度来说都会反映作者的一些特性。但是如果把角色和作者等同的话,那就想错了。不要以为角色的生活方式等,是和作者完全一样的。

  他说,自己和笔下人物“马修·斯卡德”的两个共同点是:都生活在纽约,并且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喝酒喝得都有点多,现在都不喝了。不同点在于自己没做过警察,马修没做过作家,两个在生活本质上有非常大的区别。

  谈到自己的作品改编成影视剧的情况,布洛克表示,从未拒绝过别人改编自己的作品。不过,以前曾经有三本书被改编成影视剧,但结果不是很理想。

  布洛克表示,自己所比较希望饰演“马修”和“伯尼”的演员是汤米·李·琼斯和Jerry Seinfeld。

  布洛克特别提到,影星梁朝伟曾几次提出想要演“马修”,这个大家也知道。“我们还认真讨论过要不要帮他写一部电影,背景在纽约,但后来没有下文”,他说。

  布洛克还透露,自己的新作即将于今年5月在美国出版,新星估计很快会出中文简体版。

  劳伦斯 布洛克被称为“纽约犯罪的行吟诗人”。侦探小说界最重要的两个奖项,爱伦·坡奖的终身成就奖和钻石匕首奖均肯定了他的大师地位。

  他在华语地区拥有众多崇拜者和骨灰级粉丝,其作品是都市精英分子最爱收藏的推理小说。在港台地区,他是侯孝贤、张大春、朱天文、朱天心、詹宏志、康诺、王家卫、梁朝伟最崇拜的作家。他笔下的人物角色以落魄酒鬼马修和“雅贼”伯尼最为著名。

  “马修·斯卡德”系列是劳伦斯 布洛克的代表作,也是侦探小说领域的经典作品。国内很多读者都是通过《八百万种死法》了解马修·斯卡德和布洛克的。该书曾被侦探小说最高奖“爱伦·坡”奖评为年度最佳小说。“雅贼”系列也是布洛克的代表作品之一。

  新星出版社是国内最大的侦探小说出版平台,其创办的午夜文库起劲已出版了200多部世界井底那的侦探小说。午夜文库推出的第一个侦探小说大师就是劳伦斯·布洛克,推出的第一部侦探小说就是布洛克的《八百万种死法》。迄今为止,马修·斯卡德系列的16部作品新星出版社已全部出齐。最新的第17部作品即将问世,中文版也将由新星出版社于2011年率先推出。

  对话劳伦斯·布洛克

  谈自己:爱旅行 爱纪伯伦 也爱蒙德里安

  创作间隙热爱旅行

  布洛克喜欢旅行,常常邀集一群朋友去旅游,迄今为止已经去过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1日活动中,布洛克谈及写作状态时表示,自己有时候会离开纽约,一个人关起门来写。那时每天花的时间很长,但完成一本书就较快。

  在两本书的创作过程中间,会利用闲暇时间做些旅行之类的事。

  和“马修”的同与不同:角色不等同于作者

  当天有记者问,您笔下的人物马修与自己有无相似之处?

  布洛克回答说,每个角色从某种角度来说都会反映作者的一些特性。但是如果把角色和作者等同的话,那就想错了。不要以为角色的生活方式等,是和作者完全一样的。

  他还说,自己和笔下人物“马修·斯卡德”的两个共同点是:都生活在纽约,并且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喝酒喝得都有点多,现在都不喝了。

  “我们的生活有非常不一样的地方。我从来没做过警察,马修没有做过作家。”布洛克说。在他看来,两者在生活本质上有非常大的区别。

  布洛克说:“一种恰当的说法是,如果我不是劳伦斯,我有可能成为马修或者波尼,或者我创造的任何一个人物。”他表示,作为一个作家,自己也时常想象着像角色那样生活。

  喜欢蒙德里安 曾画过类似的画

  布洛克“雅贼”系列中有一本的名字是《像蒙德里安一样作画的贼》。当天,在回答相关问题时,布洛克表示,自己很喜欢蒙德里安,在写那本书之前,还曾画过相似风格的画。自己也非常喜欢纪伯伦的诗。

  谈作品改编:曾认真探讨为梁朝伟写部电影

  对话中,布洛克表示,从未拒绝过别人改编自己的作品。不过,以前曾经有三本书被改编成影视剧,但结果不是很理想。

  希望由哪些演员来出演“马修”或者“伯尼”?

  布洛克表示,自己写作一个系列的时间太长,写作过程中在某个阶段曾觉得某个人比较合适,但到后来那个演员变老了就不适合了。

  谈到希望由谁扮演“马修”,布洛克表示,曾出演过电视剧《白宫风云》的John Spencer比较适合。可惜电影一直没拍,后来他去世了。在他之后,布洛克觉得汤米·李·琼斯比较适合。

  至于伯尼的扮演者,老布表示,曾有人拍过“雅贼”,扮演伯尼的竟然是乌比·戈德堡(曾出演《修女也疯狂》的黑人女星)。

  “这不是我想象的马修,但我不是导演,说了不算。”布洛克说。

  布洛克个人觉得,喜剧演员Jerry Seinfeld很适合演伯尼。

  当被问及是否会拍一个华人版的影视作品时,布洛克表示以现在的系列去拍不太可能。

  布洛克特别提到,影星梁朝伟曾几次提出想要演“马修”,这个大家也知道。“我们还认真讨论过要不要帮他写一部电影,背景在纽约,但后来没有下文”,他说。

  谈创作:“马修”系列不比其他的更好

  “马修·斯卡德”系列是布洛克最为人熟知的作品,也帮他获得不少奖项。

  在布洛克看来,这个系列是本数最多的一个,投入精力也最多,从中揭示的问题深度也比别的深刻一些。但这不表示它比其他作品好,只是不同作品的着眼点不同。

  布洛克表示,两年前曾以为,自己该写的已经写完了,是该歇歇了。那时以为接着会写短篇或杂志专栏,不会再整本写书了。后来发现自己的想法错了,那之后又写了两本。而且发现还是有很多想法可以写出书的。

  在回答有关创作缘起和素材的问题时,布洛克表示,大部分侦探小说作家在构思时,都是潜意识的。有时候可能报纸上的一两个案子会让自己觉得有写的可能,但真正成书的时候,写着写着就忘了缘起。

  布洛克说,自己也没有过侦探、警察或者窃贼的经历。虽然朋友中有当过侦探、警察的,也有朋友在人生某个阶段做过罪犯,但也没有很经常去他们那搜集资料、信息。

  谈新书:在2010年写1982年的故事

  布洛克在对话中透露,自己的最新作品即将于今年5月在美国出版,新星估计很快会出中文简体版。

  布洛克表示,2005年,《繁华将尽》写完后, 自己觉得马修系列可以结尾了。但后来发现,马修的人生轨迹存在一段空白,在《八百万种死法》和《刀锋之先》之间。

  《八百万种死法》的结局是主人公意识到自己是酗酒者,开始想戒酒。但《刀锋之先》中则已戒酒六七年,这中间有个空隙,他人生肯定发生了一些事,值得写一下。后来自己就想了个故事,能把前后连上。

  布洛克透露,这本书很好看,写了马修的一个从小一起玩的朋友。

  布洛克表示,在2010年写1982年的故事,很有意思。因为从1982年开始,这个世界发生了太多变化,那会儿的人没有个人电脑和手机什么的。

  谈纽约今昔:变化没有北京大

  布洛克是不折不扣的“纽约客”,被誉为“在纽约游走的忧郁灵魂”,其系列作品的主人公都跟他一样生活在纽约。

  当被问及纽约今昔变化时,布洛克表示,纽约变化没北京大,或许因为一直住在那会儿,看不出明显变化。

  在他看来,纽约是不断有新事物产生的城市。

  布洛克10岁时第一次到纽约。18岁以后,就基本居住在纽约。他表示,那时的纽约是令人兴奋的城市,直到今天仍然是这样。

  布洛克认为,纽约现有居民大概一半是从别处迁移过来的。因为不断有人移入,才带来文化的多样性。

  布洛克还说,在《小城》里尽量去描写自己看到的纽约市。那本书反应了一个主题,就是尽管大家都认为纽约市个大城市,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讲人们因为各种机缘都是联系在一起的。

  谈侦探小说的方向:未来的事谁也说不清

  布洛克表示,未来的事谁也说不清,但侦探小说目前是蓬勃发展的流派。这种趋势可能会持续下去,在美国,这几年侦探小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

  布洛克认为,侦探小说之所以流行,因为真正的所谓“文学作品”,已经没有太多故事性,侦探小说还一直强调故事性。

  在他看来,“文学作品”可能从艺术性角度来说很强盛,但已失去了讲故事的传统。而对大多数愿意看小说的人来说,小说的魅力还是体现在想知道下面会发生什么。就算自己在写的时候,也迫不及待想知道下面会发生什么。

  谈到对中国侦探小说的认识,布洛克表示,很多很多年前,看过狄仁杰断案的小说,但那本书也不是中国作家写的。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style.sina.com.cn/cul/books/2011-01-17/071172698.shtml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劳伦斯·布洛克 Lawrence Block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