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5966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0-09-19
土土
土土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被遗忘权
被遗忘权
个人信息权的法律保护
个人信息权的法律保护
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
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
iCloud艳照事件
iCloud艳照事件
小米泄密门
小米泄密门
隐私的商机
隐私的商机
第四修正案中的隐私权
第四修正案中的隐私权
监听行动与美国自由
监听行动与美国自由
屏蔽NSA监控
屏蔽NSA监控
垃圾短信黑网
垃圾短信黑网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Facebook成隐私公敌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Facebook成隐私公敌 编辑本段回目录

“大卫,你听起来像一个老顽固。”当然解释这些观点时,运营社交货款网站Kiva的弗兰纳里(Matt Flannery)无法理解,我不会通过Facebook和他联系的。弗兰纳里问:“你到底在担心什么?”他在荷兰嘲笑我说:“只有老家伙才会担心什么隐私。”不错,弗兰纳里,在30多岁人群中,我是另类;在正式的通信中我依然避免过份情感化。

让我来解释一下,我为何对Facebook不感冒,既不分 享我在Blippy的信用卡购买信息,也不允许Google Buzz挖走我的联系人列表,更不会在23andme.com上公布DNA信息。我对于这种服务的空前透明我是表示祝贺的。让我困扰的是在专有的社交网 上,它日渐扩大的社会与政治价值。

  下面列举我不上Facebook的五大原因:

  1、由兴趣而产生的积极性不能指望私营企业

  Facebook和Google的存在是为了赚钱,它为了卖广告,意味着必须将你的更精准地定位。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会有无穷尽的“隐私”头条, 因为对于付钱的第三方来说,很容易就能获得你的喜好、兴趣、相册、社交联系和购物意图,从而将隐私界限模糊掉。这也是为什么Facebook很难让人们明 白他们失去了什么的原因,例如,美国的隐私政策由2005年的1004个单词增加到今天的5830个(根据纽约时报的对比,美国宪法为4543个单词)。 Facebook CEO扎克伯格曾经对“不信任我”十分藐视:我尊敬他建立的企业,但我不信任他。

  2、它让你很难“发明”你自己

  去年九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高中演讲时说:“当你年轻,你犯了错,你干了蠢事,小心你写在Facebook上的东西,因为你在YouTube上干的事会延续一生。”他说得对,所有你在线上写出的东西都会永远围着你,而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成长。

  3、为此目的,却为其它目的所利用

  拿起电话,买个披萨,下单者的电脑会提示一些记录,工作历史,图书馆的借贷,凡是所有可连线的信息都在上面。她于是建议你买一个tofu披萨, 因为你的腰围是42英寸。不要认为这是危言耸听。已经有调查显示,35%的公司拒绝此类应用,因为信息可以在社交网上发现。当你能控制自己的个人数据时, 你会做何想法?

  4、用来反击你的好机会

  扎克伯格的话可能更好地暗示了这点,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你有一个特征——你有一个不同的肖像,与你的朋友,你的同事,与其它你认识的人,这一 天会结束得很快。”它符合一个目的:建立于我们多层的生活,但它们不真实。一个怀恨在心的前合作伙伴,一个工作上的竞争对手,一个健康保险者,一个政敌, 可能会揭露一些信息来伤害你,用你认为不耻的行径重新定义你的身份。

  5、人们欢欣涌跃,但在明白之前已经失去很多

  为了理解Facebook个人信息的泄露程度,你可以访问youopenbook.org,然后搜索诸如“对妻子的不忠”或者“我的手机号码是……”,或者是“觉得淫荡”,我可以打赌,在用户不明白之前,这些信息已经快速传出去了。这些人是否得到了扎克伯格的同意呢?

  6,另外,为什么要让我们的社交曝光私有化?

  如果有时间,你应该读读那5830个单词:它是Facebook有权利做的,它拥有你的数据,只要付钱就能买到它。当然,加入是免费的,现在有5亿人使用它来联系,我们应该问问自己,它的“社会效益”是不是真的的为社会最大利润服务的。

  不要惊讶,弗兰纳里,年轻的网民开始小心自己的数据了。最皮尤的一分报告说,在美国18-29岁一代人中有44%的人开始限制它们的在线信息,而30-49岁人中的比例为33%。

  你可以说我“不酷”,便这正是我想和我的朋友们分享的——以个人的名义。

  注:本文作者大卫·罗凡(David Rowan),《连线》英国杂志的编辑。本文原名为《不上Facebook五大原因》。

Facebook和谷歌成为全民隐私公敌编辑本段回目录

 曾是全世界互联网用户宠儿的Facebook与谷歌为什么必然成为为公众隐私之敌

  Facebook总是被形容为封闭的花园—它将人际关系封闭在自己的体系中,并拒绝谷歌的搜索—但就用户隐私而言,这个花园的围墙几乎形同虚设。现在,虽然新注册用户可以更改隐私设置,默认设置却过于公开且繁复,这无异于诱使并不情愿的用户将自己暴露在互联网中。为此,Facebook最近简化了隐私设置,却仍无法让人满意。其CEO马克·扎克伯格不久前在D8大会上遭主持人诘问隐私问题,满脸通红、满头大汗的样子堪称窘迫。

  因隐私问题遭声讨的不仅是Facebook,另一互联网巨头谷歌落入同样陷阱。因为在30多个国家拍摄街景的同时通过公众WiFi网络错误收集了部分数据,谷歌被用户、国际组织和多个国家谴责甚至起诉。

  这两家公司曾是全世界互联网用户的宠儿,现在却都为万夫所指。它们之所以成为公众隐私之敌,根本在于其所有内容和商业模式都建立在用户数据和行为上。扩张过程中,随着用户数量和网站功能的增加,所涉及和容纳的隐私也激增,同时控制和保护这些隐私的难度和成本也增加,谷歌就表示自己收集用户WiFi隐私数据是意外。Facebook也曾多次意外泄漏用户隐私,仅在今年,其就曾在年初把少数用户的私密通信传给错误的对象,5月初又匆忙修复让用户可以看到朋友与其他人间的私密通信的软件缺陷。

  这些意外或许只是不小心造成的技术问题,Facebook和谷歌在隐私方面真正的两难之处在于,它们在互联网上的扩张必然导致对人们生活越来越深入的渗透,而且这种渗透与其未来的商业利益密切相关。

  以Facebook为例,其用户现已近5亿人,但本质上仍是熟人网络。如果扎克伯格想走得更远,必须使更多人形成更紧密的联系,这样才能提升网站粘性和商业价值。为此,Facebook必须不断扩大,并将新形成的陌生人间的联系向熟人网络方向推进。此过程必然涉及开放更多用户信息,因此如此才能更多形成互动。

  从商业上说,打破封闭社区的最终目是要创造出更多经济价值。这一点上,Facebook未来的潜力和麻烦同样巨大。其已告失败的广告系统Beacon是前车之鉴—Facebook的默认假设是用户希望看到朋友的购物信息,且大家愿意分享购物清单,但现实显然不是,向好友播报自己购物行为的Beacon最终被迫下线。不久前,Facebook又向所有外部网站开放了可免费安装的“Like”按钮,用户可通过点击表明自己对某个内容感兴趣,这一操作将显示在其个人Facebook页面上。这一功能无疑和 Beacon一样充满商业上的潜力和隐私上的问题。

  谷歌近年频繁遭遇的隐私拷问也是因为其产品从单纯的搜索扩张到更多牵涉人们隐私信息的服务。而且,即便谷歌只是想提供更高级、更智能的搜索,也会因为需要更多捕捉用户行为以形成有效的个性化搜索结果,而不可避免地牵涉到隐私问题。

  相当一段时间内,Facebook和谷歌都不会从隐私问题中解脱,因为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渗透才刚刚开始,没有人知道公开和私密的边界应该划在哪里才正确,这与他们是否“作恶”无关。反复进行的隐私博弈便是互联网巨头与用户一步步试探彼此忍耐力,以求得最终平衡,而这一过程显然还需要若干年。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tech.sina.com.cn/i/2010-07-02/12054379648.shtml
http://it.sohu.com/20100919/n275056548.shtml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Facebook成隐私公敌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