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周刊封面图片
本期《商业周刊》封面文章对未来持悲观看法的经济人士进行了评论,认为他们对后市的悲观看法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无法改变的,投资者对此应有自己的判断。
全球信贷市场在发生金融危机的2008年的前5年内炽热的让人癫狂。仅少数经济学者和投资者对此感到迷茫。而正是这种困惑才得以他们在暴跌的市场中保全自己。他们的质疑因此也遭到人们的痛斥,被笑为傻瓜。
熊市观点在经济下跌时可被视为一种反周期性的资产。成功预测风险者的职业声望会大幅飙升。其中一些人因在判断市场见顶时成功脱身而弹冠相庆。个别分析师因当时戳穿花旗集团(Citigroup)假面具而遭同行们的讥讽而离开服务机构,扯起了自己的字号。纽约大学唱衰的经济学教授鲁里埃尔•鲁比尼( Nouriel Roubini)成为了当时各国际会议上的明星,引起人们高度关注。
然而,这批市场唱衰者有人在转向。美国经济在去年的大多时间内缓慢复苏。尽管形势不很乐观,但去年未出现像一些持极端熊市观点者所言的,必将出现的糟糕局面。劳工部(U.S.Labor Dept。)最新公布的5月就业数量增加了43.1万个,延续了第五个月的增长。此外,4月零售同比增长8.8%。一些主要大型投资银行的收益超过了分析师的预期,市场在1年时间内也上涨了80%。消费者信心在高位。尽管并不抢眼,GDP还是增长3%。熊市观点已没有了市场,唱衰者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尽管因欧洲主权债危机让市场目前出现一些新恐慌迹象,但人们还是会重新聚焦于市场亮点上。市场环境改善的证据虽已很明显,但大多数熊派人士的看法变化不大。由此会让人在问,这些人持续的悲观看法是否代表着一种勇敢的非传统思维方式,或这类消极观点已变为一种借危机进行炒作的噱头(crisisschtick—contrariness for the sake of notoriety)。
为彻底搞清楚他们的观点是值得关注,还是不屑一顾,《商业周刊》汇集了一批在2008年中表现最抢眼的熊派人物,理清他们悲观看法的发展路径,以及评判他们认为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看法。
鲁比尼早在2004年就预测美国经济会因巨额贸易逆差、疯涨的油价和利率上行而进入衰退。预测的确兑现。他2005年再次宣称衰退会到来,但这回不灵验。他此后对2006年的预测做了调整,并在当年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Monetary Fund,IMF)会议上称,“美国可能会遭遇史上最大一次不动产市场泡沫破裂,……最终导致深度衰退”。
尽管不动产市场随后的确应验了鲁比尼的预测,但他所说的当年油价会维持在每桶30-40美元的低位,以及标普500指数跌至600点的预测都未出现。当年11月的油价跃升至每桶70美元,标普500指数最低也只跌到676点。然而,鲁比尼对全球各地经济的看法仍不乐观,甚至包括像巴西这样去年经济表现尚佳的国家。他上月在圣保罗的会议上表态认为巴西的经济已过热。
鲁比尼近期发表的对美国经济的看法也不乐观,对银行业的健康状态和联邦政府为振兴经济而筹措的高额债务提出质疑。他在新近出版的大作《CrisisEconomics: A Crash Course in the Future of Finance》的第一章中称,金融危机是能够预测的,而非随机性事件。他对政府购入像破产金融企业贝尔斯登(BearStearns)的400亿美元之类的坏账感到担忧,并称政府挽救美国国际集团(AIG)的做法是错误的,批评美联储的零利率政策会让全球资产形成更大泡沫。
鲁比尼是 “市场占卜者”的领袖级人物,他们对自己置身于华尔街机构之外的地位感到骄傲。他们认为,正是独立性才能让自己看清体系内编造的虚假故事。他们之中大多数认为经济必定会构筑双底形态,其第二跌远较第一跌的杀伤力大。
这些局外人士中另一位最著名的是罗伯特·普莱克特(RobertPrechter)。他以艾略特波浪理论(Elliott Wave Principle)指导投资活动。他曾以该理论预测自1993年起的6年内都是大熊市,因此他在这段时间内决从不入市。他2002年曾宣称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将回跌到1000点以下,但当年却上涨了25%,并持续上涨直到2007年。
他辩称市场未出现像他预测的崩溃,是因市场至今尚未迎来更大危机。他在今年3月正确地判断了市场触底的一轮反弹行情。但他随后认为标普500指数将跌回去年3月的低位,并称股市应从今年的高位起连跌6年。
尽管他的悲观看法依旧,但市场的基本面发生了变化。政府在以大手笔推动经济,且势头相当猛。不过,根据普莱克特的观点,未来的危机还是在不动产市场和股市,而且危机还会波及到企业债、市政债、资产支持债(asset-backedbond),甚至影响到多个主权债。
美林证券前首席经济学家,现年73岁的Gary Shilling认为,美国经济会长期处于一个通缩阶段,各种债券将被证明是比股票更好的投资品种。他既不承认自己是熊派,也不承认是牛派,而称自己是现实主义者。
一直对亚洲经济高度关注的摩根斯坦利亚洲主席史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与大多数2008年的熊派人士不同。他现在一方面要在耶鲁管理学院教书,一方面还要为公司工作。64岁的罗奇在2004年就对华尔街发出了危机即将来临的警告。他认为,不动产市场价格疯长推动了难以为继的消费者开支狂潮。
尽管他承认当前世界经济处在较好阶段,与Shilling一样,罗奇认为欧洲的债务危机无可避免地会对美国经济形成冲击。尽管无人愿意谈论未来经济的双触底形式,但现实情形发展下去必然如此。欧盟拿出的9620亿欧元的挽救计划不足以解决问题。未来多方面的收缩无可避免。他对政策制定者们已经出台的,以及充分考虑从零利率和大规模赤字政策退出的政策没有信心。
大多数久经世故者很难改变已形成的世界观,特别是自己的观点曾得到过证实。有心理学者认为,人们的观点一经形成就易变得根深蒂固。市场悲观主义者主要关注那些有负面性的,而非正面作用的信息。这就是他们看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但也有熊派人士懂得此道理,并试图改正看问题的角度。他们现虽还算不上牛派人士,但对未来美国经济趋势的看法变得更温和些,称未来不会出现灾难性的结果。(皖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