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6666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9-27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相关知识
相关知识
清华大学与中国计算机业
清华大学与中国计算机业
哈工大与中国IT
哈工大与中国IT
哈军工与计算机业
哈军工与计算机业
毛泽东时代计算机发展
毛泽东时代计算机发展
50年代中国计算技术
50年代中国计算技术
新中国的计算机技术与清华大学
新中国的计算机技术与清华大学
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拓荒史
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拓荒史
参观新建北京电信博物馆
参观新建北京电信博物馆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清华大学与中国计算机业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清华大学与中国计算机业

目录

新中国的计算机技术与清华大学编辑本段回目录

凌瑞骥

  20世纪80年代中,一个曾经从事过数学、国际关系和中国历史研究的美国人,John H. Maier, 来到中国,对新中国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史做了一番考察。回到美国后,他在美国信息处理学会联合会( AFIPS)的1988年报《计算技术史》上以" 1956-1985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科学发展的三十年"为题发表了文章。

  他的考察虽欠全面,但结束语比较客观:

  "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若干显赫的计算机科学成就。虽然还不能完全同西方或苏联的计算机技术并驾齐驱,但是却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完全封闭的境遇下确实参与了20世纪后期全球科学技术发展的现象。我们不应忽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潜力和追求。 "清华大学正是这"潜力"和"追求中的一员。

  从全国来说,发展计算机技术的主力军是中国科学院、军工和军队,高等学校只是一支方面军,处于配合、保证地位。但是在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前期酝酿、起步、奠基和全面发展的各个阶段,清华大学都是一支十分活跃和富有成效的突击队。

  早在50年代初,清华大学电机系和数学研究所先后在闵乃大教授和华罗庚教授的领导下开始了计算机技术前期的予研工作,主要是开关电路理论和设计方法的探索。从英国留学归来的夏培肃和清华电机系研究生王传英、林在旭等参加了这一工作。
  1954年中央决定独立发展我国的核技术与核力量。1955年清华大学受命创建一整套为核工业服务的专业,其中有自动控制专业(当时叫作:自动学远动学专业) 。 不久,从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和列宁格勒多科性工业大学新建的《数学计算装置及仪器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得到启发, 1956年初清华大学决定增设计算机专业( 当时也叫:数学计算装置及仪器),并立即抽调三年级其它专业学生转入此专业,计划1959年培养出第一批毕业生。这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计算机专业。

  1956年4-6月,我国制定的《1956-1967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将发展计算技术列为紧急措施。要求清华大学提前提供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教育部随即决定从上海交通大学抽调电机专业(强电)高年级学生到清华大学,一面补学电讯(弱电)方面课程,一面参加由科学院组织的联合专业培训.清华大学的孙念增教授和周寿宪教授先后在该培训班授课。

   清华大学的计算机专业从一开始就有以下明显的特征:

1.立足学科,面向应用,以航天工业与核工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专业一经建立,蒋南翔校长就明确指定这两个专业要?quot;一尖(航天)、一圆(原子)"服务。1957年初,航空工业委员会第五研究院钱学森院长同蒋南翔校长签署合作协议。自动控制系系主任钟士模教授遂率领刚刚留苏回来的金兰和章燕申到五院参加研究工作。1958年6月,聂荣臻副总理批准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和自动控制专业继续面向航天工业和核工业,并适当扩宽,以便军民两用。同年8月中央决定由十个重点院校抽调287名高年级学生到清华大学,转入计算机和自动控制专业为五院(航天工业部前身)和二机部(核工业部)定向培养。

2. 计算机专业同自动控制专业的紧密结合。不把计算机单纯当成科学计算工具,而重视计算机在其它领域的应用。 3. 始终遵循教学实践同科学实践、生产实践的三结合。把培养人、发展新技术和支持新技术产业作为己任。截至1966年,清华大学的这两个专业已经为国家培养出1179名毕业生.其 中大部分输送给了航天工业与核工业。

  在科学研究方面独立完成了一系列开创性的项目。

  911机(1959 - 1964) 这是一台清华自行设计与制造的中型通用电子数字计 算机。59年起步,61年完成初样(原理样机),64年完成正样。采用小型电子管 (花生管)电路和磁心存贮。字长31位、指令格式:定点/单地址( 有别于当时国 内彷苏的104机所采用的浮点/三地址) 。目的是简化结构和提高内存空间的利 用率。911机的研制成功推动了清华大学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并锻炼出 一支年轻(平均年龄只有25岁)技术骨干队伍,为以后一系列研究项目的成功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112机(1965-1966) 这是一台完全由清华自行设计研制的晶体管小型通用数 字计算机。运算器、控制器采用北京(沙河)半导体研究所生产的硅晶体管,内 存采用超小型磁心。打印设备采用清华自行研制的静电热灼无接触式快速打印 机。系统启动采用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创造的磁心唯读存储的自动导引程序。112 机的字长21位、内存4K、外存(磁鼓) 4 x 250K。现在看来,112的整机设计和 硬件水平,可以和同时期美国的PDP-8 (字长12位 ) 相比 (虽然我们的研究设 计人员在当时对PDP8全然不知)。
  112机是学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成功范例。项目自始至终吸收北京市无线电三厂( 一个生产收音机的小厂 )的技术骨干参加。试制成功后又无偿地将整套设计和工艺经验提供给该厂,使这家工厂成为北京市第一个生产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基地,后来改名北京计算机三厂。
  112机也是高等学校同产业合作的成功范例。由于当时处于我国半导体工业的起步阶段,对如何生产出参数稳定、一致性好、适合计算机线路要求的半导体器件完全缺乏工业经验。在研制112机的全过程中,我们同北京市沙河半导体器件研究所紧密通力合作。建立了一整套器件测试、筛选的标准和方法,并自行设计制造了整套设备。我们还把器件和线路试验结果建立档案,及时反馈给器件研制部门,不断改进器件性能和稳定性,形成线路和器件同步进展的"双嬴"局面。

 112机还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以后一连串数字计算机应用项目的成功。其中有利用112机插件而另行设计的劈椎测量专用数字机。 该机于1968年研制成功,把劈椎生产效率提高十倍、成品率提高将近四倍,从而满足了我国有关常规先进武器的需求。
  又如,利用112机,为北京新华印刷厂研制成功"计算机排版系统"。在我国最早实现用计算机控制光机电结合的自动照排系统,完全取代手工铅字排版。

 724机(1972-1974) 这是清华设计、研制的中型实时专用数字计算机,用 来监控弹道远程导弹和卫星发射。724机曾出色地完成多项重要发射任务,受 到国防科工委的多次嘉奖。724机采用国产小规模集成电路,是我国最早的集 成电路计算机之一。
  724机的器件又是清华大学计算机教研组同北京半导体器件二厂(牛王庙)通力合作的结果。我系老师集112机器件试制的经验带领学生在器件二厂设计了724机的各种逻辑单元,并与器件二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利用硅平面管技术把它们制成集成电路器件。   736 机 (1973 )这是利用112机的逻辑和724机的器件、插件研制的小型通用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由校办工厂小批量投产,装备各系。清华动力系用736机研制了我国最早的电站计算机仿真系统。

  DJS100国产小型通用数字计算机系列(1973-1974)

   由于清华在中、小型数字计算机方面屡屡成功,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 电子工业部委任清华负责、牵头,吸收其它生产、科研单位参加,先后设计研制了DJS130、DJS140小型通用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并定型在国内十余家工厂批量投产。成为70年代中至80年代初全国生产批量最大、最流行的机型。

   在模拟计算机方面, 起步更早。
   自1958年至1966年先后研制成8种型号模拟计算机,其中有:
- 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非线性模拟计算机( 1958年 )
- 我国首次在国际博览会上展出的六阶小型模拟计算机(1959)
- 我国第一台三自由度飞行模拟实验台的模拟计算机 该飞行模拟平台是清华大学精仪器系同自动控制系通力合作的成果。自动控制系负责计算机和控制系统。经过两型研制,达到了预期的先进水平,提供我工业部门使用,为我国航空、航天工业作出贡献。
- 我国第一个批量投产的六阶非线性台式模拟计算机(1960) 先是在清华自动控制系车间小批量生产。随后,无偿提供北京无线电一厂批量投产。这个厂后来成为北京市计算机一厂,专门生产各种型号的模拟计算机。
- 20阶中型非线性模拟计算机 用于海军鱼雷模拟试验( 1961- 1963 )
- 我国第一台自动搜索式模拟计算机 这是采用数字技术的混合式模拟计算机。

   上述这些成果反映了我们当时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在陌生的高新科技领域内,急国家之所急,把国防和国民经济的重要课题作为己任,脚踏实地,自力更生,虚心学习,敢于创新,把科研同教学,科研同社会生产紧密结合,为发展我国计算机技术和产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执笔简介:凌瑞骥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前身--自动控制系创始人之一,时任该系党总支书记。

发展历程编辑本段回目录

建系创业,实现党中央发展我国尖端技术的战略部署

(1958—1965)
   50年代中叶,朝鲜半岛的热战刚刚停下来,冷战的乌云又滚滚袭来,世界霸权主义的核垄断与核讹诈,严重地威胁着我国的独立、安全与世界和平。培养尖端科技人才,掌握尖端技术,是遏制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敌视与封锁,建设强大祖国的迫切需要。1954年党中央决定独立发展我国的核技术与核力量。1955年清华大学受命创建一整套为核工业服务的专业。配套专业中,先是在电机系建立了自动控制专业(当时叫:自动学远动学专业),后来又建立计算机专业(当时叫:数学计算装置及仪器专业),设在无线电工程系。学校指派凌瑞骥负责筹建计算机专业。 1956年国务院决定着手制定我国12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把建立与发展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当做一项“紧急措施”提出并纳入规划,促使学校加快了计算机专业的建设步伐,除组建第一届与第二届五年制的班级于1959、1960年毕业外,还在教育部的部署下,由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三年级抽一个班的学生来清华转向培养,1957年毕业,这是我国自己培养的最早的计算机专业人材。

  1956年6月,在清华大学电机系成立自动学远动学教研组,包括计算机专业和自动控制专业,钟士模教授任主任。1958年6月,成立自动控制系。按国务院批示精神,教育部从全国十所重点高校抽调287名学生到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的计算机专业和自动控制专业,定向为我国的核工业与航天工业培养。从学科上说,新建的自动控制系包括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两个学科。当时学科建设具有如下四个特征:

  1.自强自力。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国家一穷二白的现状,在缺乏资料、设备和经验的条件下,师生员工凭着一股富国强兵的激情,发扬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清华这片沃土上开创出新学科的基业。

  2.立足学科,面向应用,以国家急需的核工业与航天工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当时的蒋南翔校长明确指示自动控制系要为“一尖(航天)一圆(原子能)”服务。

  3.计算机专业同自动控制专业紧密结合,不把计算机单纯用作科学计算,而重视计算机在相关领域的应用。

  4.遵循教学实践同科学实践、生产实践三结合的原则,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与发展新技术和支持新技术产业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一个大的育人环境中得到锤炼与薰陶,使之德才兼备,又红又专,既有科学知识又有实际工作能力。

  在教学方面,从1958年到1966年,自动控制系共开出41门新课。建起了一批能够满足教学要求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厂。截止到1966年7月,累计培养出1179名毕业生,他们在我国的政治、经济和尖端科技的各条战线发挥了骨干作用。在这样一个建系创业的过程中,在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同时,我系还独立完成了国家委托的一系列重要科研项目,成为国家在发展尖端科研的一块重要阵地。下面仅列举5项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1.1959年开始研制,1964年正式投入运行的电子管计算机911机,该机是我国高校自行研制成功的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参加研制者的平均年龄只有25岁。911机研制成功,标志着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2.1965—1966年研制成功晶体管小型通用数字计算机112机,后由北京计算机三厂投产,当年的产品即到日本展出,是我国第一台在国外展出的第二代数字计算机。

  3.1961年我校自动控制系与机械系合作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三自由度飞行模拟实验台,曾在我国新型歼击机驾驶仪的研制中起到重要作用。

  4.1960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六阶非线性小型模拟计算机,该机曾在波兰国际博览会上展出。

  5.1964年研制成功核反应堆的控制系统。

  上述这些永驻史册的成就,是师生们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用心血和汗水铸就的,反映着我系师生创业初期的革命情怀与拼搏奋进、力争上游的风采。这是一笔非常可贵的精神财富,建设世界一流社会主义大学,需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史无前例,于艰难曲折中求发展

(1966—1978)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正常的教学、科研与生产受到严重冲击,学术研究处于停滞状态,大字报大批判成为主课,整个学校经历了史无前例的磨难。尽管如此,广大教师职工还是发扬了高度的革命自觉性,于艰难曲折中坚持已经开创的事业。从1970年到1975年,我系招收了学制3年的5届工农兵学员,总计1255人。本着对国家负责,对学生负责的精神,针对这批学员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做了调整,从1970年到1977年开出65门新课,出色地完成了对工农兵学员的培养。20年之后我们再看,当时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许多当年的工农兵大学生已经成为各条战线上的政治与业务骨干。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了当时能够进行的科研任务。尽管困难重重,广大教职工还是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从国家的全局利益和实际情况出发,努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代表性的5项如下:

  1.1968年研制成功劈锥测量计算机,使劈锥的成品率由20%—30%提高到98%,工时缩短了10倍以上,从而成功地保证了我国先进常规武器的供应。

  2.1972—1974年完成了724机的研制任务。724机是一台中型实时计算机,用于监控弹道导弹和卫星的发射,曾出色完成多项任务,多次受到国防科工委的嘉奖。 3.1973—1974年由我系负责,联合其它兄弟单位完成DJS—130机的研制,并转产十几家工厂。这是我国自行研制并定型批量生产的第一种集成电路小型计算机,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优秀奖。

  4.1974年开始,由我系与其它兄弟单位联合设计了DJS—140机,采用中规模集成电路,内存容量大,硬软件系统齐全,运行稳定可靠,获国防科工委和七机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5.1974年,以我系为主的联合设计组开始研制我国微机系列DJS—050,包括微机所需的一套中小规模集成电路,1976年研制成功。这是我国自制的第一台微机,获全国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 在文革这一段非常时期,清华师生同全国许多兄弟院校和研究单位一起,顶住了内外压力,在尖端任务的研究上作出了一定的成绩。后来,一位考察过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历史的美国学者发表文章说“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若干显赫的计算机科学成就。虽然还不能完全同西方或苏联的计算机技术并驾齐驱,但是却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完全封闭的境遇下确实参与了20世纪后期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不应忽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潜力与追求。”

   文革期间的历史环境使清华人的潜力远没有发挥至尽。打倒“四人帮”,拨乱反正,经过实事求是的调研与比较之后,我们感到教学与科研工作已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必须奋起直追。这就是十年动乱之后计算机系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全面调整,改革开放带来大发展

(1977-1987)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完全处在一种无奈的封闭状态,完全要靠自己摸索着前进。科研工作不得不承接产品开发的课题。然而,这并非是学校之所长。改革开放之后,面临着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学校可以发挥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研究的优势,产品化的工作可以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思路,尽可能地发挥产业界的积极性。

为了适应国内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形势,尽快改变我系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局面,从80年代初起,我系着力在学科方向上进行调整,改变以机器系列和型号为主的工程研究做法,转而把重点放在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方向上来。力图拓宽研究领域,提高水平,与国际接轨。这样做,产生了许多新的学科生长点,比如并行处理、图形学与CAD、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等。为了实现学科方向上的战略转移,对有关教研组的学科方向进行了调整。到1986年,形成了全系九个教研组的格局:计算机系统结构教研组;计算机系统与应用教研组;微型计算机系统教研组;计算机软件教研组;人工智能与应用教研组;计算机信息处理与应用教研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教研组计算机设计自动化教研组;计算机基础理论教研组。

在对专业方向进行调整的同时,我系以加强基础、注重实践、拓宽专业面为指导思想,对教学计划进行了一次较大的调整,参考国际上推荐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大纲重新制定教学计划。1985年,我系率先改变以往分设硬件和软件两个专业的安排,全系只设一个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改革开放似春风化雨使我系再次出现勃勃生机。1978年我系恢复招收研究生的工作;其后国家批准我系计算机组织与系统和计算机应用两个专业为博士学位授予专业;1987年我系第一个博士生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博士学位。从1978到1988经过十年的努力,我系圆满地解决了成批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问题,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在这十年里我系正式通过成果鉴定的项目为108项,其中在国际、国内获奖的有65项,占60%。这些项目大部分具有开拓性,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还有一小部分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十年培养了135名研究生。

下面列举一些有开拓性的研究成果:

1.1980-1983年,我系与协作单位一起先后完成 Rep-1软磁盘驱动器和Zpc-3型双面倍密度软盘驱动器,为我国计算机外部设备领域填补了一项空白,两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1986年,我系研制出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系统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辅助制版系统,分别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3. 1988年,我系作为总体设计单位完成集成电路CAD二级系统的研制。国家级鉴定意见认为:“是我国集成电路开发技术的一个重大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4.1984-1985年,我系承担了微型机局部网络研制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任务,实现了国内第一个可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微机局部网络,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电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5.1985-1986年,我系在语音识别与合成领域的三项属于国内首创、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项目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三项是:8000台电话声控查号系统,自动发送电报报文与话文的微机系统和1000字词的计算机汉字语音输入系统。

6.由我系张钹教授和安庆师范学院张铃教授撰写的“逐次SA*搜索及其计算的复杂性”论文,于1984年第六届欧洲人工智能会议上被评为最佳论文,获该年“欧洲人工智能奖”,1986年又获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7.1987年,研究成功THUDS分布计算机系统,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8. 从1981-1987年,我系成功地为日本富士通公司完成支撑软件和系统软件的开发任务。这是我国第一次向海外出口大型计算机软件。日方新闻称赞说中国开发的软件“水平是很高的。” 上述这些辉煌成果,反映出改革开放所召唤出的巨大创造欲望和工作热情。广大教师和研究生争先恐后地争取承担国家的重点攻关任务和高科技顶天立地的项目。正是在这一时期国家开始实施“八六三”高技术规划,加上国防预研任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再有和企业直接挂钩的横向开发任务等,给清华人施展才能搭起了宽大的舞台,使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有了大发展的契机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把握时代脉搏,迎接新的挑战

(1988-2000)


     进入九十年代,计算机学科发展速度加快,新的研究方向不断涌现,按照国家发展新技术的战略目标,我国进入了“八六三”计划实施高潮;企业加大了改革力度,使学校的科研面临新的局面:学校要与工业界紧密结合,研究要与开发并重,要注重实用价值;科研攻关任务的争取,与攻关的组织形式等也都有了新的变化。怎样做才能加速我系前进的步伐,是这一阶段全系同志需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经过密研究与酝酿,我们拟定了一个以211工程为契机,建设一流学科的中近期发展规划。规划的整体指导思想是:

1.突出三个重点研究方向: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技术。

2.抓住前沿与关键技术,实现大跨度进步。

到本世纪末,学科的基本建设目标是:

1.在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这三个二级学科上,形成自己的特色,使科研与教学工作与国际全面接轨,总体上达到“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发言权”的地位;

2.在本学科所涉及的几项前沿与关键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出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基础与应用基础方面的重大研究成果,直接为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

3.建一流的学术队伍,以适应21世纪高新技术领域愈演愈烈的竞争挑战。 4.创一流教学水平,以满足21世纪国家建设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

为了充分发挥本学科已有的优势,围绕可扩展并行超级计算系统及其应用、开放式分布多媒体网络系统及其应用、开放式分布人工智能系统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等重点项目开展研究工作,并抓紧建设相关的高水平的实验基地。

作为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我系在教学和研究生的培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从1993年开始,实行学分制;1997年,制定新的“本硕贯通”培养方案,按照加强基础、加强实践,优化骨干课的原则,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式与方法等进行改革,用六年的时间完成学士与硕士两个学位的衔接培养过程。

在这十二年中我系培养研究生的规模有了大幅度增长,到2000年我系每年招收硕士生近130人,博士生近60人,此外还与企业合作开设工程硕士班,招收在职博士。从1989年起我系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吸收国内外的优秀人才参加高水平的研究项目,为我系师资提供后备人才。

十二年奋斗已初见成效。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评估,清华大学排名第一,成为国内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三所高校之一。在这十二年中,我系共完成各类科研项目459项,其中“八六三”任务109项,国家重点攻关102项,国家基金58项,其它基金47项,国际合作12项,其它131项。总的科研经费为1亿6千2百多万元;获省部委级奖83项;获国家级奖17项。

下面我们列举4项既是国际前沿又是国家急需的研究成果。

1.计算机体系结构与高性能计算机研究

  90年代初我系率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RISC计算机,获机电部突出贡献奖。相关的“RISC单发射与多发射体系结构的指令执行并行性”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李三立院士的专著“RISC单发射与多发射体系结构”获国家教季1994年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 从1995年开始我系又及时地开展了并行机群系统的研究。能够承载高性能计算(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的并行机群系统,不仅与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而且直接影响到国防能力与国家安全,有还是没有这种系统,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1998年7月由教育部主持,对863课题成果《可扩展并行机群及应用系统》进行了技术鉴定,认为“该系统在技术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认定“在消息传递软件、回卷恢复功能上已进入国际领先行列”。

1999年5月,我系与清华同方公司合作实现了基于微机的并行机群系统的产品化,定名为清华同方“探索108”集群计算机。该机的峰值浮点计算速度高达每秒320亿次。该系统已成功地用于核爆炸模拟计算,在北京气象局日常天气预报业务中,为国庆50周年庆典提供了准确的气象服务,受到中央领导的通令嘉奖。

2.智能技术与系统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跟踪国际学科发展的前沿,我系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确定为人工智能、智能控制和人机交互理论及应用,比较早地开展了汉字、语音、图象与视频等多媒体技术、模式识别及自然语言处理等研究工作。1987年7月筹建“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从1990年2月正式开放运行以来取得多项重大成果,发表了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系统的高质量的论文和中英文专著。在两次国家评估中均被评为优等,被公认为国内一流,在国际上亦有一定影响的实验室。

该研究方向的理论成果有支持智能信息处理的形式化方法;基于量子逻辑的自动机理论,为量子计算机理论模型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人工智能问题求解理论;结构性机器学习理论;模糊控制理论等。

该研究方向十分注重阶段成果付之实用,力图为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重要贡献。比如提供关键技术给即将形成的我国医疗机器人产业;由我系独立开发的小型无人驾驶飞机已于2000年1月完成首飞。可用于空中摄影、航空遥感、灾情观察、大气探测和缉私巡逻等目的。

3.CAD支撑软件研究

90年代初,我国的制造企业的设计和工艺水平相当落后,工程设计人员处于效率低的手工设计繁重劳动中,当时我国没有自己的CAD软件产品,国外公司的高昂的产品价格和一些手段企图垄断国内市场。现实激发了我系CAD中心创业者的责任与使命感,在孙家广院士的带领下经奋力拼搏,研制成高华CAD二维绘图系统,达到了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仅1996年一年就在246个企业和102所高校推广应用,销量为2800套,1996年被评为中国电子十大科技成果,199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已有500余家企业使用该软件,软件装机量高达2万余套,已连续3年被评为“中国优秀软件产品“,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CAD中心在三维几何造型方面,也取得可喜成果,所研制的三维计算机辅助产品造型与设计系统GEMS5.0在科技部组织的多次软件评测中获得第一名。

4. 计算机网络研究

以我系作为主要承担单位的“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在1995年建成,连接全国300余所高校和科研单位,获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863重点攻关项目高性能安全路由器的研究也取得了突出成果. 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录取系统”,这是运行在CERNET上的一个大型信息应用系统。该系统可把全国31个省级招生办公室和千余所高校通过CERNET网连接起来,对每400多万考生,实现生源计划管理,考生信息采集、电子化档案制作,招生现场信息管理、招生网上录取、实时查询监控,以及统计分析等到功能。该系统有着十分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在这十二年中,我系在向高新科技的世界水平奋力攀登的同时,还在以下四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果.

1. 产学研结合方面

比较突出的有:

  “图纸自动输入与管理系统TH—DAIMS”被国家科委评为“国家级新产品”,定为重点推广项目,已赢得同类产品全国1/3的市场占有量。

  “SED—08路由器”被国家科委列为“九七年国家级新产品”,被国家经贸委认定为“全国重中之重的技改项目”,已投入批量生产。

 “傻瓜式声控电话机”被国家科委认定为‘九五’第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项目,并授予国家级新产品证书,由中国科技开发院江门分院投产。

  经国家科季和教委批准的设在我系的全国CAD应用培训网络北京中心,于1995年通过验收,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360多期,培训学员近万人。

  1997年国内CAD领域唯一一家工程中心在我系成立,名为“国家CAD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中心已研制了有我国知识产权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三维产品与工程造型及数字建模、集成化CAD/CAM支撑软件、工程图档电子化管理、企业资源调度和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等六种大型软件,为我国的企业信息化作出了贡献。

2.国际合作方面

  在这十二年中,我们加强了国际联系,扩大了国际影响,吸引了国际组织和著名公司与我们进行合作研究或共建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比如,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委托我系与我校的核研院承担IAEA技术合作局的信息管理与办公自动化等多项任务,项目历时三年,资金达60余万美元;COMPAQ公司与我系组建“清华——COMPAQ培训与开发中心”;天腾公司与我系组建“清华——天腾培训中心”;此外,IBM、INTEL、A等公司都在我系建有实验基地或设立研究开发项目。近10年,我系获国外援助设备总金额为2千8百余万元,合办了8个联合实验室或培训中心,合作开发项目共13项,获1千6百余万元的经费。

3.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建设一流的学科,人的因素第一。在这十二年里我系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在组织上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以老带新,创造条件把青年学术骨干推上第一线,让他们独立承担国家重点攻关任务,在实际工作中经受锻炼,提高能力。此外,通过多种途径吸收国内外的博士毕业生来系工作,为我系的教师队伍补充新生力量。现在全系有教师124名,其中:中科院院士1名,工程院院士2名,教授45名,副教授52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9名,年龄在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占教师总数的半数以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三立教授在RISC技术和并行处理领域的研究取得突出的学术成果,为我国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计算机学科评审组召集人,国家攀登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担任美国IEEE中国分部主席、亚太地区执行委员,欧洲计算机学会执行理事。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教授在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领域作出了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是国家“八六三”计划、国家攀登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专家组的成员,对推动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还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聘任为外籍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家广教授在计算机图形学、CAD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出的成果,是国家“八六三”计划的专家组成员,对我国CAD/CAM集成软件系统的研究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系教师在国家高科技及其它攻关计划的实施组织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比如有五位教授是“八六三”主题专家组成员,其中的两位任组长,一位任副组长。

  此外,我系还有十多位教授分别在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图形、图象学会等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在中国科协和中国计算机学会委托下,我系设立了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中国队培训基地,从1989年到2000年,由基地培养的我国中学生信息学代表队连续十二届参加国际大赛,年年名列前茅,被誉为总体实力最强的一个队。夺得金牌25块、银牌13块、铜牌11块。

4.人才培养方面

  随着我校我系在国内外声誉的日益提高,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成了人们向往的培养高素质计算机科技人才的基地,每年的新生中,各省高考状元及前十名都在40名左右,历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的金牌获得者大多进我系学习。每年,各高校的优秀毕业生都把我系做为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的首选单位。现在全系有本科生640多名,研究生830多名。为了使这些具有良好素质的学生能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我们坚持教书育人,结合专业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激发责任感与使命感,为振兴中华奋发学习努力奋斗。

  为了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加强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之外,还结合研究任务为学生提供各种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机会和实践条件。许多同学还被吸引到SRT(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中来。这种课外教学环节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在每年一届的学校科技活动评比中,我系多次荣获“挑战杯”一等奖。在历届全国挑战杯竞赛中,我系也有多名同学代表学校荣获一等奖。在1997年有电子部、国家教委和团中央举办的全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我系三名同学囊括了前三名。在2000年由ACM(美国计算机学会)组织的有1968个队参加的世界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中,由我系学生组成的清华大学代表队夺得了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好成绩,为我们国家争了光。

  除了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培养之外,我系还成了更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每年都有很多已获博士学位的学生申请进入我系博士后流动站继续深造。

展望未来,创一流计算机系

    在世纪之交,我们从不同层次面发动全系讨论21世纪计算机学科发展的趋势与前沿,在学科和体系改革上作了进一步的调整,全系成立了6个研究所(高性能计算研究所;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所;计算机软件研究所;人机交互与媒体集成研究所;国家CAD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一个教学实验室与培训中心,目的是引进新的机制,加大力度,提高科学研究与教学水平。2000年经调整之后的当年,科研经费达到5478万元,发表各类论文489篇,有6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通过鉴定。

      2001年这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遍及全球气势恢宏的信息化浪潮滚滚而来,数字革命将以巨大的力量将人类带进辉煌的新世纪。面对这场新的技术革命,中华民族能否挺起胸,赶上去,重新走在世界的前列,这是一次伟大的机遇,同时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清华人,我们时刻牢记四十多年前党和人民的重托,义无返顾的要站出来迎接今日之挑战。我们之所以要回顾42年建系的历程,为的是在迎接挑战时盲目性少一点,自觉性大一点,改革的步子再大一些,创新的意识再强一些。

      在欢度90周年校庆的时候,我们心中充满了自信与自豪,我们坚信,十年之后,当我们庆祝建校100周年的时候,拼搏奋进之花,一定会结出丰硕之果:世界第一流的大学茁壮的成长在社会主义中国这片沃土上。

清华大学欢庆计算机系50周年编辑本段回目录

作者:徐祖哲

50年来,从这里走出11,000位计算机系(专业)的学生,还有数以千计的协作单位的进修生。
“紧急措施”教育先行
1954年党中央决定独立发展我国的核技术与核力量。

1955年清华大学受命创建一整套为核工业服务的专业。6月,在清华大学电机系成立自动学远动学教研组,包括计算机专业和自动控制专业,钟士模教授任主任。
1956年初,高教部下发的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新专业资料中发现“数学计算仪器与装置”专业。教务处科长吕应中和凌瑞骥得到教务长和副教务长钱伟长、陈舜瑶的支持,经蒋南翔校长同意,3月25日正式报高等教育部。六天后,3月31日高等教育部正式批复:“电子计算机专业:同意你校提前于今年设置

除去校友,嘉宾中还有张效祥、杨芙清、倪光南、方滨兴等等。

庆典依然在古老的礼堂,更添母校浓情。

除去行业翘楚,还邀请了海内外诸多老校友和老教师、实验员代表。
清华大学立即从电机系、动力系抽调学生转系,组成电子计算机专业的一、二、三年级。,1953年入学的,企业电气化专业夏纪寅、顾德敬、周在均等15人就中断了在哈尔滨电机厂的实习,回校转系。在暑假中,在无线系补课学习电子学、放大器等电子专业课。
19586月,成立自动控制系。教育部从十所重点高校抽调287名学生到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的计算机专业和自动控制专业,定向为核工业与航天工业培养。
一个多月后,发展计算机的“紧急措施”启动。清华请求从上海交大抽调电机系学生转入电子计算机专业,经高教部工业司同意,黄辛白副司长向上海交大发电。随后,王尔乾、胡道元、郑衍衡、杨天行等15名交大电机系三年级学生来到北京,转入清华计算机专业四年级,一共是30人,于1957年7月毕业。
1956年,北大、清华、计算所联合举办了第一届计算机和第一届计算机数学训练班,两班各为70多位学员
讲课使用的教材是潘诺夫带来的近千页讲义的中文译文。包括清华大学电机系和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的学生,1956年分配到计算所筹备处的工科大学应届毕业生,有关单位代培和进修人员,以及新调入筹委会的人员。夏培肃、黄玉珩负责教学工作。
第二届训练班只有计算机班,从1957年秋开始到1958年夏结束。学员共42人,其中30人来自清华大学和哈工大的电机系四年级大学生

中国计算机计算机事业的第一批创业者来自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随着紧急措施的启动,4期“训练班”和赴苏学习的共800余人,加上哈工大、哈军工、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学院等大学和赴东德留学培养的学生,大约接近1000人。

由于有了计算机人才,中科院地方科学分院在上海、沈阳、武汉、西安、成都、兰州、合肥、南京、天津、太原等地先后建立起来了近20个计算所、计算站、计算机研究室。中国科学院计算所1960年底达1410人,除去“两弹一星”,海陆空国防和石油、电力、航空工业、水利、铁道、电信、医疗、建筑等各个行业的计算机应用也陆续展开。



600个座位,在校同学只能通过网络直播浏览。

女同学依旧活跃。


珍贵的纪念册和纪念文集。

从第一届毕业生,到现在浩浩荡荡的队伍,走向全国,全世界。


清华的园林有着300多年的历史,清华有百年历史,计算机事业刚迈出第一步,还将继续大发展,这也是今天到会的前辈们的希望。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清华大学与中国计算机业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清华计算机系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