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商业周刊》封面文章为人们分析了为何在经济不振的今天,人们还是应保持一份乐观心态的道理。文章同时还认为,悲观态度并不等同于谨慎对待危机。正是这场危机,让人们真正领悟到自己应如何学习驾驭未来的本领。
美国经济形势仍不乐观,即使7月份失业人数25万人也被看成好消息。长期失业和丧失房屋抵押赎回权仍是自1930年代以来恶劣经济环境中的最严重问题。医疗保健成本高居不下。全球性的老龄化问题将政府开支几乎逼到极点。难怪调查机构盖洛普(Gallup)在8月11日就美国经济形势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53%美国人认为经济在继续恶化,42%认为有改善。
人们一直有在大好时期倾向于更乐观,糟糕时期过于悲观的习惯,但在面对经济已跌入深谷,并可能继续恶化时,他们是无法了解未来究竟会发生什么。所以,人们必须要为今后可能的各种结果做好准备,在准备中至少还应含有判断形势的乐观成份,但绝不应陶醉。
理性乐观包括两部份。首先,当前这样令人痛苦的大衰退肯定也为今后带来增长空间。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早就认为创造性的毁灭让有准备的人远离了衰败和垂死工商企业,迫使他们找到能体现自己价值的新方式。其次,独创性只是锦上添花。让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使人类有能力解决各种未来问题。
一些人在寻找机会时是无需他人推动的。这些人是先驱者,他们会倾力抓住迎面而来的机会,他们继承了美国先民们敢于做理性冒险的优良传统。
人们常有的错误观念是,在对未来做了最糟设想,为让自己不至于走错方向,认为悲观主义就是谨慎。今日工商业领导人就是这样一批人,他们以裁员、削减投资、甚至对资本市场吹来的暖风不予理睬而继续储藏大量现金方式来体现自己的谨慎。事实上,身陷悲观主义的情形与盲目乐观是同样有害的。
业界智者曾指出,工商业领导人绝不应有认为自己完全了解未来风险和机会的想法。人们不仅应看到自己了解到的,还应看到自己不了解,或无法确定的东西。人们要培养出一种能迅速感觉到一系列微弱变化,但又无法即刻确定其背后原因的能力。未来机会本身就是个模糊轮廓。情形分析中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要让机会轮廓变得清晰。
美著名经济学人伯恩斯坦(Peter L. Bernstein)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Review)7/8月合刊上撰文,认为让人经受重压才是好的资本主义。人们现在不再愿冒高杠杆方式经营的风险,也没有了尝试再次冒险的能力。这就是不稳定性能不可避免地来带稳定性的道理。
有人认为,衰退时期就是个创新的时期。坏消息对有准备者就是好消息。如不景气环境下所有成本在下降,此时做事业者的开支必定是最低的。历史能够证明,众多知名产品和企业都是在困境时出现,从清洗剂到施乐复印机,再到微软公司。令人印象深刻的统计数字是,尽管深处衰退逆境,加州从2007年2月到今年2月间注册的各类型企业数目增加了11%。
乐观情绪的第二部份来源于全球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由科技知识充分武装起来的中产阶级是推动经济发展力量的想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寻求高等教育(含专业培训、大学和职业训练)的全球学生人数从1970年2900万,猛增至2007年的1.53亿人,而同期的全球人口并未翻倍。
那些从困境中获得成功的智者认为,乐观主义应来自情感和智慧,即信念、科学和意志。谈论乐观主义实际上是在谈论思想开放,抓住任何事物会变得比自己原先想象的要好的可能性。但理性乐观外加执着热情只是未来成功的开端。(皖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