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本期《新闻周刊》对未来货市场的状况做了一定分析,认为从今往后期市只会是漫漫熊市。以下为文章概述:
人们近期对包含石油、谷物、黄金(212,-0.21,-0.10%)和铜材在内的大宗商品期货投资仍保有幻想。许多人还相信,去年期货商品价格暴跌只是长期牛市的短暂停顿。如此看法植根于像中印两国增长一样的强劲现实。全球石油储藏量下降导致对人们资源国有化,以及长期在能源和农业上投资不足而严重影响供给的恐慌。
事实上世界早已在200年前就面临这类问题。因各种新科技出现,资源类商品定价已充分考虑更高效开采和一种商品替代另一种商品因素。据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机构BankCredit Analyst通过对历史数据分析,并经通胀调整后得出结论,当今主要工业用大宗商品价格比1800年时价格低75%。石油市场呈熊市的主要是因需求方所致,而非供给方。当需求加速时,通常总有替代的新型能源(核能等)出现来取代部分需求。今日石油的实际价格只相当于1976年的价格,而那时之前的价格又仅相当于美国1870年开始大规模利用石油时的价格。长期石油价格下跌,主要是因持续不断的发现新油田和能源利用效率更高。这让那种世界正快速耗尽石油的说法成为胡话。
日本与欧洲在1980年代持续强劲增长,那时全球石油消费基本保持平稳。这是因两地努力提高石油利用率,同时也利用像核能类替代能源。随着一些国家越来越富裕,人均资源类商品消费在下降。
一些新经济大国繁荣期内的资源类商品价格是在下跌。全球经济在1980和1990年代增长强劲,中国经济当时年增长率为9%。大多数商品价格当时未同步上涨,如石油价格从未突破40美元上限。油价未暴涨的理由是因对任何资源类商品的需求都有价格弹性,即消费方在价格走高时停止购买,或寻找替代品。各国1960年代在铜材上的总开支约占全球经济产出的0.45%,镍材在1970年代占0.2%。当铜价(47950,-520.00,-1.07%)上涨到高价位时,人们便以铝材替代。上次高企的油价于1979年崩溃。当时全球在石油上的总支出超过7%的全球GDP,而去年在石油上的总开支也占类似比重,油价之后下跌三分之二以上。
然而,市场现仍期盼着油价会再次上扬。3年期交货的原油期货价接近每桶70美元,而当前现货市场价仅约50美元。分析师们认为,油价在2012年会升至每桶90美元。从铜到大米的其他大宗商品价格预计也会再次上涨。但值得注意的是,自2005年以来的市场总是与事前假设的相反方向运行。
如此看涨观点的错误在于当前世界正处于自上世纪大萧条以来的最大衰退,导致像2003-2007年间对大商品需求的飙升而出奇高的全球增长不可能很快再现。那些看涨的乐观派称消费需求复苏会推高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而悲观论者在看到全球央行都积极增加货币供应,以对冲令人担忧的通胀的想法在购买期货。
但这两种设想都忽略了在通胀环境下只有黄金的期货价格上涨历史。其他期货价格只会在全球经济过热和需求大幅超过供给时的稳定阶段才趋向于大幅上涨。目前阶段,几乎所有大宗商品的供给都远超需求。尽管其他金属类大宗商品的价格近期下跌,但多种产品价格仍高于生产成本,所以在生产商感到被迫要关闭工厂的疼痛之前,价格会进一步下跌。此外,大多数期货商品库存已升至5年,有些达10年高位。这意味着逐步清理库存将使价格还会下跌。
石油价格并未下跌很深的唯一理由是,许多人预计在有力的刺激计划推动下,中国将再现繁荣。近期出现的有关中国好消息的任何暗示,甚至加工业下跌减缓都会给石油市场带来一篇喜悦。
但人们高兴得太早了。中国近10年内,以相当于占40%GDP的比重在投资,这是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力度,不过,投资需求不可能很快复兴。中国对全球经济产出的贡献率为10%,但耗费25%-50%的大多数工业用大宗商品,这是无法维持下去的速度。随着中国降低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构建以内需为主的经济体系,今后此速度应下降。中国也在努力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效率。同时,其他国家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在以每年30%-60%的速度下降,这也给价格带来强烈下行压力。无论怎样,中国对石油需求的影响被夸大了,中国约消费全球9%的石油产量,而经合组织(OECD)富国消费超过50%的产量。
大宗商品价格虽有时会再次暴涨,但这只是短暂的。市场一直是在以熊长和牛短方式延续着期货商品价格的数个世纪的下滑。据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SFB)数据,石油的平均牛市延续期4-9年,而熊市长达11-27年。在去年夏季结束的一波牛市中,价格在9年内上涨10倍,它折射1979年结束的牛市持续期和力度。此后市场延续了20年的熊市。若历史具有一些借鉴意义,那么人们现仅处在另一漫长熊市的开端。(皖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