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4198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4-23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全球妓院文化
全球妓院文化
人类空间站发展历程
人类空间站发展历程
女士表进化史
女士表进化史
电视发展百年史
电视发展百年史
中华书局百年历程回顾
中华书局百年历程回顾
纽约时报编年史
纽约时报编年史
《大众电影》杂志60年变迁史
《大众电影》杂志60年变迁史
花花公子俱乐部口述史
花花公子俱乐部口述史
国产大片十年变迁录
国产大片十年变迁录
中国美女标准演变
中国美女标准演变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中国武术史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图)中国武术史中国武术史

武术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武术史和其他史学文化一样,有其萌芽发展和成熟完整的过程。中国武术史就是记载武术的历史演进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国体育史的组成部分之一,属社会科学范畴。中国武术名词原本未统一,历朝历代亦有不同的名称代表,如:技击、把势、武技、功夫、白打,民国17年3月15日奉国民政府第一七四号令批准备案的中央国术馆,在此时将中国武术名称统一称为国术,这是有其重要的意义,此时许多武术团体也组团到海外表演与推广武学,最著名的一件事是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

目录

[显示全部]

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中国武术史中国武术史

武术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产物。武术理论(包括武术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在其本质特征、指导思想上,还是在其行为方式及发展模式方面无不受到传统文化总体环境的影响,因此武术的文化形态既有本身的个性特征,亦有传统文化的总体特征。中国武术史作为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总体而言,既在武术文化涵盖之内,又有自身的要素和特殊本质。中国武术史是武术文化大系统下的完整的子系统。

武术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中国武术的历史过程,它的发展无不与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密切的联系。从先秦出现的技击理论到汉唐、宋元散见于兵书文学史志中的资料,从明代技击理论的成熟到近现代中国武术现代化的大发展,都渗透着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信仰、风俗民情和人们的心理特征,历史的演变是构成绚丽多姿武术发展历史画卷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历史记载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古代中国武术泥塑古代中国武术泥塑

中国武术起源甚早,早期的武术可以说是为了生存而搏击,所谓的搏击可能是为了捕杀野兽,或者是个人、部落间的战斗,之后武术在各朝代所重视的是在军事上的效果,而且武术是一种属于贵族专业的知识,一般人民是不懂这些技巧,尤其是在奴隶社会时代,随著时代的演进到封建社会制度,土地私有化等等发展,才有武术的民间化,形成现代所谓的武术,有套路、内外功法与门派,大约是在明朝时期才形成的,为了让大家全面性的了解[中国武术],因此将依历史上的一些资料作个简单的介绍,在文中[射箭]是冷兵器时代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武术技能。

原始时代
吃东西是生存必要条件,可是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人类也会成为别的动物的食物,找到了食物也可能被别人抢夺,所以没有尖牙利爪的人类只好靠武器与智慧了来找寻与保护自己的食物了,在新旧石器时代就发现了许多的石斧、箭鏃、古矛等器械,这已证明人类在原始时代已经发现徒手不足以捕杀猎物,所以衍生发明了这些武器,有了武器就有了他的使用方式与技巧。

(图)中国武术史中国武术史

黄帝时代
拳术一般认为在古老的时代,就有两人互相搏斗的技法产生了,刚刚就也说明了,除了有武器也要有智慧来使用,在历史相关的记载中据《龙鱼河图》及《轩辕黄帝传》记载:蚩尤铜头铁额,则角觝之法始于蚩尤,《国技论略》记载:摔角其法,源出角觝,没有武器想要以小博大,需要有智慧,更要平常不断的训练,才有本钱以弱抗强,所以可以从记载中知道在战斗中徒手搏斗的技巧,这也许就是中国武术拳术的滥觴。

器械在《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惯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由此可知当时已经使用武器来作战,而黄帝很擅长使用‘戈’,这使得它能维持领导地位,并与对抗其他部落的侵略,而黄帝所拥有的不仅是武器而已,也包含的武器使用技巧,所以可知武器的发明与使用都有其技巧,不单使用蛮力。

夏朝时代
在《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中便有专门位贵族设立的文武合一的学校了,统治者位维持其地位,必须对於军事上有专门的训练已来保护其地位,所以这些学校便是贵族的知识传授与武术教导的地方。

根据史书记载夏朝后羿以擅长射箭闻名,说明当时射箭是一项重要的武术技术,目前代表夏人的‘二里头文化’所出土的文物已证明进入了青铜冶铸‘戈’等兵器的能力,之前的'戈'可能是由石头所製作,当然「青铜」比石器更锋利,更不易断裂。

商周时期
拳术
:《礼记王制》:凡执技论力,适四方,羸股肱,决射御角力,记月令篇记载孟冬,天子乃命诸将帅习射御角力,可以知道当初的贵族对于空手角力的搏击技术是必备课程,平日的练习与验收考核是必须的,武力是维持统治的地位必要手段,所以当朝者也把两人空手对练成绩列入奖惩的范畴,以维持平时的战斗能力,必免战事发生时没有足够的战斗能力。

(图)中国武术史中国武术史

器械:商周时期虽然已经有铁了,但是冶炼技术还不成熟,常用金属还是[青铜],周朝注重射箭,此时有关射箭的训练是‘礼射’,礼射分为大射、宾射、燕射和乡射四种,当时已经有了刀与剑,但是并不是战场上主要的武器,车战是主要的军事战斗方式,所用的兵器以[戈]为主,《礼记·明堂位》: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干是盾,戚是斧,由此可知当时除射箭的技术要求外,斧或盾也是常用的兵器,一档一砍非常实用。

春秋战国
这个时期由於是从奴隶制度转为封建制度的一个时期,也就是说以前读书与作战都是贵族的权利,一般平民没有机会学到这方面的知识,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开始出现私学,如孔子的有教无类,而所教授的内容不论文武均有,孔子的学生子路、冉有、公良孺等人都是勇武出名的,后来文武分家而不同,所以韩非才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当时不仅有以剑术依附于贵族的剑客,也有教武术维生的剑士,如司马迁自称其祖先的一支‘在赵者,从传剑论显’,也就是因为教授剑术而出名,可见当时真的是百家齐鸣的一个时代。

拳术:此时作战规模扩大,步兵野战与骑兵作战取代了车战,所以在徒手技术的要求也增多了,对於勇武的人才也重视,从《管子?小匡》: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于眾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才,其罪五。可以得知道民间有专长搏击技术的人,《庄子?人世间》载:“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大至则多奇巧。”是对徒手搏斗理论与技巧的概括说明,也了解到拳术技巧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有阴阳变化,注重技巧。

器械:春秋战国时期兵器种类法展就多了起来,有所谓的五兵,五兵是“矛﹑戟﹑鉞﹑楯﹑弓矢”或是“弓﹑戟﹑矛﹑剑﹑楯”,当时最盛行使用的兵器应该是剑,许多的名剑与剑术家都在这个时期产生,所谓的名剑有比干、莫邪(同时也是著名铸剑师)、龙渊、湛卢等等,著名的剑术家如越女,越王句践时即有《越女论剑》,而庄子也有《说剑》: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

秦汉时期

(图)中国武术史中国武术史

拳术:角力在秦朝称作角抵,汉代主要称作‘武戏’,这不仅是一种武术,也是这时期人们习武健身与欣赏娱乐的主要项目,关于拳术技击的技巧在《汉书.艺文志》有《手博》六篇的记载,后来的人从汉代出土文物中发现了相错畜,相散手,了解‘相错畜’是拿摔纠缠,相散手是两人相互击打,由此可知汉朝拳术技巧以多样化,此外拳法技击技术的多样化可以从当初许多字的发明与解说中略窥一二,如挨、抵、拂等字,甚至在东汉末年都可以看到「空手入白刃」的记载,所以拳术中远踢近打,贴身擒拿摔的技巧在此时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丰富与成熟。

器械:这个时代环柄刀大量的出现,汉初时期冶铁技术也有突破性的进步,可以说已经进入的铁器时代,铁的硬度与韧度比青铜好,所以当铁製兵器与青铜兵器项互砍杀,持青铜兵器者必定器毁人亡,所以所有武器都改为铁製,佩刀佩剑相当盛行,汉承先秦的风俗习惯,民间好剑者与剑客甚多,《汉书.艺文志》有《剑道》38篇,而长兵器还是以矛与戟为主,因為这和骑兵与步战有关,但是到三国时期,矛慢慢取代了戟,当时的地方官吏都必须学习武术,《汉宫仪》:尉、游徼、亭长皆习设备五兵。五兵:弓弩,戟,楯,刀剑,甲鎧。鼓吏赤幘行滕,带剑佩刀,持楯被甲,设矛戟,习射。当然也有将兵器来当餘兴节目来舞武器,将兵器舞弄为餘兴节目起源甚早,在秦汉时期记载上可以看到有剑舞、刀舞、双戟舞、刀楯舞,当然这些武将使起来不会跟跳舞一样柔弱无力,应该能是刚猛威武,展现武艺与娱乐性。

魏晋南北朝
拳术
:这是一个多民族相互融合的时代,此时角力称作相扑、拍张,是一种全国上下喜爱的运动,皇亲国戚相当的喜爱,这时候也流行‘搏兽’,以显示过人体能,矫捷身手以及胆量和技艺,由於此时战争频繁,男人习武 ,女人亦习武,这个时期拳术是否有发展成为派别不可而之,但是从记载上看来拳术上的技巧已经相当的成熟了,另外一提的是马术到目前还是很重要的技能,(傅永)有气乾,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由此可知拳术与马术已是一般武人必备的技能。

器械:当时不仅骑兵用矛,步兵也用矛,当时各种器械都有专门使用技巧,可知也有一定的专门武术教授者,《抱朴子.自叙》:刀楯及单刀双戟,皆有口诀要术。以待取人乃有祕法,奇巧入神。若与此道与不晓者时,便可以全独胜,所向无前矣。可以知道器械有专门技术的教授,学习者可以以弱搏强而取胜,刀除了刀楯使用外,也有单刀术、双刀术与长刀的使用,棍棒的使用也是有专门的技术,《抱朴子.自叙》:晚又学七尺杖术,可以入白刃,取大戟,可以这时候也发展出针对不同武器如何取胜的技巧,是武术上大事。

随唐五代
这个时期最出名的一段故事大概就是《十三棍僧救秦王》。 当时战争动乱,僧徒习武保护寺院财产与安全在当时应该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少林寺的僧人协助李世民与王世充作战,因而受唐太宗李世民的嘉奖,少林寺遂以武显名,另外此时武将的產生从以武艺弓射取士,武猛谋略的荐举到武举的制度的确立。

角力在此时一样相当的风行,也十分注重技术,前衝后敌,无非有力之人;左攫右拿,尽是用拳之手,可知角力不是以蛮力取胜的天下,南北朝之后钢刀一直是主要的步兵和骑兵兵器,‘剑’已经退出了军事战争的主要战场,在唐朝军队的标準装备中,只能见到刀式(1.仪刀2.障刀3.横刀4.陌刀)而无剑式了,其中特别的一提的是陌刀又称斩马刀或砍刀,陌刀在唐朝被广泛使用,剑这时候大致上只用来当作配饰、防身器具与表演娱乐,剑术的造诣在这时期有相当大的发展,‘剑器浑脱’可谓是当时剑术技艺的一项重要指标,(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是谓三绝,可知剑术在当时是十分被重视的一项技艺,否则不会被称为三绝之。

(图)中国武术史中国武术史

宋元时期
在宋元时期,可以说是现代武术(民间武术)较明显的一个形成时期,如套路的形成、各式特别的武器出现与民间武术组织(可谓是门派的形成)的大量出现这跟经济体制与社会动当不安有关,当初民间武术团体抗金的组织有弓箭社、忠义社等,也有农民起义或是亡命之徒的组织如棍子社、亡命社、霸王社、天子冈等。

宋长的长兵以枪為主,长桿大刀次之,枪的种类甚多,有双钩枪、环子枪、槌枪等,刀有掉刀、偃月刀、戟刀、凤嘴刀等,杂兵短器甚多,在《武经总要》中有记载:蒺蔾、大斧 铁鞭、铁鐗等兵器,所谓的‘十八般兵器’都具备了。

宋朝人非常喜爱角抵,亦称相扑、争交和角力,同时也出现角抵、相扑社等组织,同时也有不少著名的女性成员,当然对打技术手博也是十分的盛行,相对的就出现了一些以打套路与兵器表演维生的民间团体。

这时候武术已有派别,这是在以往记载所没看到了,在山东、河北民间组织中有许多棍子社可推知应有许多不同的棍术流派,《汪涣传》中记载:以杖击石,石碎而杖全,可以知道当时棍术的使用技巧相当高,南宋红袄军杨妙真称其夫李全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在南宋《梅川行》一诗中,描述晏梦彪起义军的情况说:“招贤三尺刃如霜,夹以巨盾张朱枪。”自註说:“招贤(寨)人能製刀,‘贼’用之,又习张、朱二家枪法,说明当时的民间对枪的使用技术已经有各各不同的流派。

明朝时代
明朝可以说是武术的完备时代,诸家拳术与器械技术体系与门派大量出现,拳械谱与歌诀的发展与相关武术的著作不断的问世,在军事上有许多的创新,如杨家枪法、倭刀术、藤牌刀术、狼筅术等,而武术家北上南下,拜师求教,研讨武艺比比皆是。明朝嘉靖八才子的唐顺之《武编》、戚继光的《纪效新书》、郑若曾《江南经略》、茅元仪《武备志》、程宗猷《单刀法选》、吴殳的《手臂录》等著作都为当时的武术做了详尽的说明。   

拳术:明朝以前鲜少看到各家拳术门派的记载,在北方的戚继光《纪效新书》记载了16家的拳法,如: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猴拳、温家七十二行拳、八闪翻、巴子拳等;郑若所著的《江南经略》提到十一家拳法:赵家拳、南拳、北拳、西家拳、温家钩掛拳、孙家披掛拳、张飞神拳、霸王拳等,虽然各家拳法很多但多是专长一种特殊技法为主,如赵太祖长拳多用腿、山西刘短打用头肘六套、长短打六套用手用低腿、李半天之腿、鹰抓王之拿、唐养吾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等,而戚继光总结匯成三十二势综合了踢、打、跌、拿等技巧。

在唐顺之《武编》中记载了温家七十二行拳,其中所述的温家拳谱记载了拳势名称,招法使用原则与具体用法,这是中国迄今所见最早的一个拳谱。 当时的手搏称为白打、角拳、搏击、打拳等,十分注重对打的技术与训练,当时武术套路中周旋左右,满片花草的走跳也越来越多,也就是表演性的套路,一般武术家都反对这种不实用的花拳,强调拳术必须能实用.既得艺,必试敌。

器械:这时期各种器械相当的多元化与丰富,在宋代就有记载了十八般武艺,但是并未说明何谓十八般,在明朝之后才具体说明虽各家说法不同,大致上是说: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鐧、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
这裡以代表性的两长(枪棍)两短(刀剑)为代表来说明。

刀术:宋朝以来朴刀、长刀、双刀是民间常用器械,在《江南经略》提到手刀、太平刀、开天刀、朝天刀等十五种刀,而在《阵纪》中也说的数种刀,如风嘴刀、三尖两刃刀、苗刀、雁翎刀等,而当时倭刀的传入在民间与军队不论是兵器或是刀术上都受到相当的影响,像武术名家程宗猷所著的《单刀法选》、吴殳的《手臂录》、王余佑的《十三刀法》都受到倭刀的影响而且要求刀法讲究实用。

剑术:一般来说三国以后剑就不是军事战场上的主要器械了,但是用来保身学习剑击持续流传,当时剑术家不少,何良臣《阵纪》所云:“卞庄之纷绞法,王聚之起落法,刘先主之顾应法,马明王之闪电法,马超之出手法”」在加上边挚厚脊短身为《江南经略》所称使剑之家六,此外也注重古剑谱的收集,在唐顺之《武编》和茅元仪《武备志》都有提到古剑谱,而《武备志》的二十四剑法为双手剑,吴殳从渔阳老人所学的为单手剑,只手独运捷于电,吴殳恐怕这些技术失传,所以著有《剑诀》和《后剑诀》将练法要诀记载传世,强调剑要走轻灵,不同於刀的砍劈。

枪法:明朝各地学习枪法的风气相当的盛行,例如:山东、河北的杨家枪,河南少林枪,四川峨嵋枪和陜西沙家枪等,在当时较著名的枪家《总论军器》记载有十七家之多,每一家都有不同的技法与枪的规格,当时的枪法除了有基本训练(八母:扎、栏、拿、颠、捉、掳、缠、栏)和组合式练习外也注重步伐的练习(十字步、剪刀步、虚脚步、鸭脚步等)。

棍法:棍法名家在《总论军器》称有三十一家,如少林棍、大小火林棍、连环棍、双头棍、阴手短棍等,当时的棍谱除了歌诀以外也附有行路线示意图,当时对于棍术技法的记载已俞大猷所言的棍术技巧最被各家推崇。

清朝时代
清朝的军队中所使用的长短兵器种类甚多,长兵器除了枪之外,钂、鈀类兵器也佔相当重的比例,而长柄刀几乎不用了,所用的刀大多為佩刀、顺刀与短柄刀,杂兵器也不少,八旗与绿营都配有斧与镰等奇兵。

这个时期的民间武术最大特点是与气功或宗教结合,民间组织为了达成反清复明或是保卫家园组织了不少团体,当时有顺刀会、虎尾鞭、义和拳与八卦教等,由於这样的情形使得武术在这一时期在练习法上与练气大量结合,例如太极拳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六合拳气与力合,萇家拳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

武术与练气的结合分成两大类,一是在练习拳架套路中就包含了练气的功效,这以太极拳为代表,另一类是在拳术演练外另行静坐与练气来辅助,例如螳螂拳的外练铁砂掌,内练三回九转还阳功,武术史上所谓内外家拳法之分,也是这个时期因黄宗羲所写的《王征南墓誌铭》与其子黄百家所著《内家拳法》有关。

此时的武术家除了武术技术练习上要求技法的研究深入与内外交修之功,也把传统哲学思维与品德教育结合在武术教育上,要求武德与拳理、技术与修养结合,成为武术特殊的教育,武术、武艺、武学进而入于道(武道),要求全人教育的武学最高境界。许多现在著名的武术门派大约都在此时完备,例如北方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通臂拳披掛拳螳螂拳、查、华、红、炮、潭等拳法;湖南的巫、洪、薛、岳四大家;福建闽南的达摩、大胜、白鹤、太祖、罗汉等拳法;广东岭南的洪、刘、蔡、李、莫五大家,以及蔡李佛、咏春拳、侠家拳等。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由於国人兴盛健身强国,推广武术教学,而门派的交流更加兴盛,至清末南方精武体育会、北方中华武士会成立后,全国各地也纷纷组成各种武术团体,在全国的尚武健身风潮出现了几个特色,如武术进入了学校的体育课程(也有以武术為主的学校-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在全国或地方性运动会出现了武术竞赛项目,政府成立了全国性的国术馆(中央国术馆)这些划时代的运动。

年表编辑本段回目录

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
河南省中部发现约公元前6000年至史前5000年早期新石器;诸如石刀、石斧、石镰、石铲等。
浙江省余姚地区河姆渡村发现该时期的木器。其中有:矛、镞等。
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发现公元前4800年至4300年母系氏族公社工具:诸如骨制镞、矛、鱼叉等。

传说时代(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
伏羲氏,制作“八卦图”(石刻)。
共工氏,与姬姓部落发生部落战争。
蚩尤以“金”作兵器与敌相搏。蚩尤勇猛,常“以角抵人,人不能向”。另角抵则为两人徒手搏斗,后又发展为中国式“摔跤”及日本“相扑”等。

黄帝别号轩辕氏。曾在涿鹿领兵攻杀九黎族首领蚩尤。后又在阪泉打败炎帝统率之部落。
舜、禹二帝曾大伐九黎三苗并“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
先秦时代(商周春秋战国)  

秦朝(前221——206)
下令汇集全国民间兵器;并铸为钟鼎等。
罢工讲武宣扬“角抵”。

公元前209年
秦二世于甘泉宫行“角抵”之戏。
“手搏”成为一种有裁判的比赛。

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公元前108年春,京师举行“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
《汉书·艺文志》辑有兵技巧十三家,其中《剑道》三十八篇,《手搏》六篇。甘延寿首次采用“手博”之术考取宫廷武士。

三国时期(公元220——265年)
出现“武艺”一词。《三国志·刘封传》中载有刘封“武艺气力过人”之文字。
邓展善拳法及刀剑,能空手入“白刃”
魏文帝曹丕与邓展,以甘蔗为仗,较技。
晋、南北朝、隋、唐时代

晋代(公元317——420年)
首次出现两武士相互抓握对家腰带进行搏斗的中国式“大相扑”。
吴末帝孙皓在宫廷内首次举行女子“相扑”大赛并以此作为消遣。
当朝射箭名手刘曜,以一箭发出洞穿寸余厚铁板,而被御批为“神射手”。
当朝武艺大家,内外功与特绝技俱炼之。故出现击石破碎之羊侃、越屋逾墙之刘康,跳高五六尺之周文育,日行三百里且距跃三丈之黄法。
西域地区流行“角抵”并名曰“校力”。
祖逖“闻鸡起舞”习练武艺,终成名将。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
首次出现“武术”一词。南朝宋延年《皇太子释奠会》诗:“偃闭武术,阐扬文令”。
公元495年,“少林寺”在河南省登封县少室山下建立。
公元550年,最早的枪法密谱——《马槊谱》由梁简文帝著成。
当朝武术大家王敬则善“手搏”。
北齐接待梁朝武士多人,并举行比武大会(含“驰射”、“拉硬弓”等)。

隋朝(公元581——618年)
公元610年,钦定“角抵”大会在端门街隆重举行。而民间则以每年正月十五“上元节”及七月十五“中元节”为“角抵”比赛期。
钦定“等级佩剑制度”即帝王佩带玉器剑、金装剑,臣相则配银装剑等。

唐朝(公元618——907年)
公元618年,少林寺和尚助李世民平定王世充之乱。
太宗时尉迟敬德善“空手夺槊”。与元吉较技,三夺其槊。
公元643年,太子与元昌,各统一队,进行被氇甲、操竹槊、大呼交战的娱乐。
公元657年,唐高宗从各地召募民间武术家。
公元702年,皇帝诏曰“天下诸州宣教武艺”。
公元703年,皇帝诏曰“天下诸州宣教武艺”。
当朝以奖赏与称号鼓励军士习武并颁有“猛殷士”、“矫捷士”、“伎术士”等称号。
公元767年,著名大诗人杜甫写成《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
公元850年左右,阙名著有《剑侠传》。

五代十国(公元907——960年)
公元923年,庄宗召见“角抵”名手李存贤并封其为“大将军”。
当朝出现精通“角抵”与“拳法”之武术大家,诸如:李青州、王愚子、谢建、姚佶耳、李长子、石拳能等。

宋、元、辽时代
宋《公元960——1127》
调露子著有《角力记》。
宋神宗时首创“保甲法”,并强调民间练武。另在武成庙侧建有“武学堂”。

公元1044年,曾公亮著有《武经总要》。
时有民间武术大家李全擅长枪法,圈内称其为“李铁枪”。其妻杨氏精“梨花枪”,号称“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
全国各地先后出现“弓箭社”、“锦标社”、“英略社”等演武做功组织。
当朝许多表演场所中,首次出现身怀各种武技的跑江湖卖艺之人,其中有擅长“角抵”、“相扑”、“拳法”、“器械”等技法演示者。
北宋时期,每年十月十日“天宁节”,皇帝大宴之际必有宫廷禁军或御前带刀侍卫演示各种武艺精华。
日本刀术法技法首次流入中国。
军中将领关胜、米信等以善大刀著称。
首次出现“十八般武艺”的之名称。
南宋时期,钦定御前带刀侍卫选出120名膂力过人者,组成“相扑营”(别称“内等子”),专供官廷庙会与节日表演所用。

元朝(公元1271——1368年)
当朝武艺大家王英善用刀术,圈内称其为“刀王”。
当朝武艺大家邓弼善始双剑,圈内称其为“剑王”。
公元1356年,红巾军起主并攻入嵩山少林寺。众寺僧逃往山东避难。
当朝首次出现武术与戏剧交融而成之“武戏”,诸如“李逵负荆”、“关大王单刀会”、“单鞭夺槊”、“三战吕布”等。

明代(公元1374年 洪武七年)
陈卜一家由山西迁至河南温县,改住地名“陈家沟”。其九世孙陈王廷继承家学并创陈氏拳械体系。 
公元1602年(万历三十年)
姬际可生于山西蒲洲,后创“心意六合拳”。
嘉靖年间,少林寺僧月空受当朝都督万表檄书,率僧徒三十余人从军抗倭。
首次出现“内家”武当派与“外家”少林派之武术派别。
明代流传的拳法有: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六步拳、猴拳、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吕红八下、锦张乔石新技术开发区、巴子拳等。
山东李半天以擅跌法著名。
千跌张以擅跌法著名。
鹰爪王、唐养吾以擅拿法著名。
张伯敬以擅打法著名。
嘉靖间,当朝著名武术大家张松溪、单思南、王征南等以擅内家拳著名。
当朝著名军事家、大诗人唐顺之撰《峨眉道人拳歌》,述峨眉拳特点。
武当派“太和门”定型于中国道教名山——湖北均州武当山并选址“真庆宫”。
武当派“太和门”祖师邓坤伦首创“五毒殛手”与“神化五毒”特绝秘技。
公元1449年(英宗十四年)
山西民间武术大家李通精十八般武艺并赴京师执教。
公元1560年(嘉靖三十九年)
当朝著名军事家戚继光著成《纪效新书》。
公元1561年(嘉靖四十年)
当朝著名军事家俞大猷至嵩山少林寺,观寺僧练棍,并选二僧随军军学习实用棍法三年。
公元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
当朝著名军事家俞大猷著成《剑经》与《射法》。
公元1571年(隆庆五年)
当朝著名军事家戚继光撰成《练兵实纪》。
公元1589年(万历十七年)
当朝著名军事家何良臣著成《阵记》。
公元1591(万历十九年)年前后
日本国武术家小笠原源信斋到中国学练民间传统武术。
公元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
当朝著名军事家、大诗人唐顺之著成《武编》。
公元1621年(天启元年)
当朝著名武术大家茅元仪辑《武备志》问世。
当朝著名武术大家程宗猷著《耕余剩技》问世。
公元1624年(天启四年)
天台山紫凝道人假托佛教祖师达摩编著《易筋经》。
公元1628年(崇祯元年)
当朝著名武术大家陈元斌到日本江户授拳。
当朝著名武术大家“独臂神尼”创编内家拳法——“百花手”。

清代(初)
当朝著名武术大家王朗创编“螳螂拳” 
1661年(顺治十八年)
当朝著名武术大家吴钟生于河北庆云县并精研与传播“八极拳”。
1662年(康熙元年)
当代著名武术大家吴殳著成《手臂录》。
1676年(康熙十五年)
当朝著名武术大家黄百家著成《内家拳法》。
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
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氏拳械创始人陈王延逝世。
1724年(雍正二年)
苌乃周生于河南省汜水县苌村。后成为“苌氏武技”的创编与传播者。
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前后
当朝民间武术家公相君在日本国冲绳传授拳法。
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
陈长兴生于温县陈家沟,后成为陈式拳械的重要传播者。
1799年(嘉庆四年)
杨露禅生于河北省永年县,从陈长兴学艺,并在北京自创“杨式太极拳”。
1808年(嘉庆十三年)左右
董海川生于河北文安。后融汇武技与道家修炼术,自创“八卦掌”。
李洛能(飞羽)生于河北深县,后得“心意六合拳”技法并改名“形意拳”,且广传门徒。
1809年(嘉庆年十四年)
宋迈伦生于河北省冀县。得“三皇炮捶拳”后在北京创办“会友镖局”,并传授炮捶。
1812年(嘉庆十七年)
武禹襄生于河北省永年县。自1850年起,相继从杨露禅和陈清萍学陈家沟拳法,并自创“武式太极拳”,编撰《太极拳谱》。
1823年(道光三年)
武当“太和门”的传播者李德源在山东蓬莱出生。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
广州名拳师颜浩长、韦绍光率众手持长矛、大刀、棍、靶等在三元里攻打入侵英军,并令侵略者败逃。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
尹福生于河北省翼县,后得董海川传艺,自成一系创“尹氏八卦掌”。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
清道光帝诏曰皇族之“八旗子弟”重武艺学骑射。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
“大刀王五”王正谊生于河北省沧县,并得肖和成、李凤岗嫡传,后在北京开设顺源镖局。
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
武当“太和门”第十一代掌门李德贵在山东蓬莱出生。
1853年(咸丰三年)
蔡玉鸣生于福建省晋江县,后创编“南派少林五祖拳”。
1861年(咸丰十一年)
孙禄堂生于河北省完县,后创编“孙式太极拳”并著有《拳意述真》等五种专著。
1862年(同治元年)
董海川居住北京并以“八卦掌”传给后人。
1865年(同治四年)
少林派武术大家且后任河南嵩山少林寺“当家大和尚”(又名住持)之职的英三杰在河南出生。
1870年(同治九年)
雄县刘土俊居住北京并传授“岳氏散手连拳”。
吴鉴泉生于河北省大兴县并随父精习“太极拳”,之后创编成“吴式太极拳”而广收门徒。
1874年(光绪元年)
武当派“太和门”第十代掌门邓钟山老先生在湖北省均州武当山“真庆宫”著书立说,并花费五年时间手抄稀世孤本——《图说功家秘法宝藏全本》。
1881年(光绪七年)
武当派“太和门”第十代掌门、盛名于当朝南北方十七省之“独行大侠”邓钟山老先生,因清王朝重臣、东阁大学士兼两江总督左宗棠重金相邀,由武当山“真庆宫”来江宁府传艺,并收两江总督署大将军李德贵为“太和门”第十一代掌门(传授该门派“四大功种”等)。
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逝世。
武术研究家王祖源编撰《内功图说》并刻印出版。
1886年(光绪十二年)
当朝宫廷画师杨心佛创作江南女侠黄春燕(武当“太和门”第十一代传人)画像。
1888年(光绪十四年)
武当“太和门”第十二代掌门李松如在江宁府所辖江陵县出生。
1894年(光绪二十年)
日本国冲绳地区的空手道名家文由东瀛来中国福建省向当地民间武术家学练“地术犬法”。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
源起山东等地的“义和拳”四处设坛且广泛传播中国传统武术。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
武当“太和门”第十二代继任掌门李钟奇在江宁府所辖江陵县出生。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全国各地精通武艺之爱国人士纷纷运用自身所具备的功夫抗拒入侵者。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
清王朝宣布废止武举制度。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
武当“太和门”第十二代传人何子友在四川苍溪出生。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
中国江南地区举行首届学生运动会,共有来自苏、浙、皖、沪等省的86个学校参赛;其运动会开设武术搏击等运动项目。
1910年(宣统二年)
上海都督陈世美向孙中山先生极力举荐广东中山县尹锐志、尹维俊姐妹作为其保镖。“尹氏姐妹”在众人面前显露“五毒殛手”后即为孙中山先生所信任并将其聘为贴身保镖(此为孙中山先生唯一聘用的两位贴身保镖)。
社会名流陈公哲等人支持武术大家霍元甲在上海创办“精武体操学校”。三个月后,霍元甲因病逝世。
1911年(宣统三年)
“辛亥革命”暴发。孙中山先生率众推翻满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并设都于南京。
孙中山大总统礼聘武术大家朱振英为国民政府总统卫队武艺教官。
“尹氏姐妹”凭借自身武艺精华保护孙中山由沪抵宁并数十次挫败清廷数十次所遣刺客前来刺杀民国大总统孙中山先生的阴谋计划。
北方诸名武术大家在天津创办“中华武士会”并广泛传播中华传统武术。
山东济南驻军统领马良根据中华传统武艺精华中的基础拳术器械招法创编成“中华新武术”系列并试图在全国进行传播(但数年后流产)。
上海“精武体操学校”更名为“精武体操会”。

民国时期
1912年(民国二年)
由海外留学归来的武术研究家许禹生创办“北平体育研究社”于北京。 
1914年(民国四年)
上海“精武体操会”又在沪另附设三个区级分会。
1915年(民国五年)
“全国教育联合会”通过许禹生等热衷于中华传统武术推广的人士所提畅议并通过“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之提案,同时将其写入即将颁布施行的全国各级学校的《军队国民教育实施方案》。
1917年
“全国教育联合会”、“全国专门学校联合会”分别通过山东代表的提案,决定将热衷于推广中华传统武术的人士马良所组织编写的《中华新武术》系列教材列为各级学校的“正式体操”。
1919年
热衷于中华传统武术推广的吴志青等人发起组织“上海中华武术会”。
“精武体育会”分别在汉口、广州、佛山、汕头、厦门、顺庆等城市设立分会。
陈品三完成《陈氏太极拳图说》。
济南镇守使马良组织“技术大队”。
1920年
“精武体育会”相继在国外的新加坡、吉隆坡、槟榔屿、雅加达、三宝垄、泗水、西丰、森美兰、怡保、金宝、马六甲等华侨聚居地,成立“华侨精武体育会”。
1921年
民间武术大家、“虎鹤双形拳”之创立者林世荣在广州地区发起慈善捐款活动并组织其众多弟子进行武术表演以筹款项。
1922年
著名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体育》季刊,并大力提倡中华传统武术。
在济南成立并举行第一届年会,“中华武士会”主要成员吴志青提议:“请以中国武术为中国体操,规定为体育上之必修科,编入教授细目,俾普及全国学校,发扬国民固有之精神,并编定教科设法试验。” “中华教育改进社”经讨论研究和决定不予认可。
1923年
马良、唐豪、许禹生等一批热衷于中华传统武术推广之人士联合发起,并在上海举办“中华全国武术运动会”。来自京、津、沪等众多省市的近30个武术社团组织数百名选手到会参赛并演示各武术流派之传统武术技艺。
“中华教育改进社”体育组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第二届年会并发布决议案第六件为:《在体育组内设中国武术研究股,组织委员会以谋中国武术的改进》之议案。
1924年
“第三届全国运动会”在武昌举行并首次将武术套路列为表演赛项目,同时制定了相关的评分规则。
上海“中华武术会”创办人吴志青在“中华教育改进会”与“全国体育会年会”上提议《请规定武术为体育课必修科提案》,但遭到与会者议否决。
1925年
“全国教育联合会”在长沙举行第十一届年会并通过有关《学校体育应特别注重武技案》之决议。
1926年
国民党元老于佑任等协助西北军退役将领张之江等人在南京筹办“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与此同时,以国民政府之名义通电全国各省、特别市政府,督其在当地招募并推荐精通中华传统武艺的国术大家来南京聚集以成立“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筹)首期教授班(又名“高级教练员集训班”)。
同年,来自山东、河北、河南、浙江等省及特别市的57名精通中华传统武艺的国术大家诸如童仁富、王任福、刘云龙、严度万等集聚南京并协助张之江等筹办“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
1927年
武当“太和门”第十二代掌门李松如先生显示“神化五毒”——在南京上新河面粉厂一招殛敌即令五名拦路抢劫且有血债之土匪当场丧命。
1928年
 国民政府直属“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在南京西华门头条巷宣告成立。冯玉祥、张之江分别担任名誉馆长与馆长。
同年,“南京中央国术馆”举行“国术国考”。

重要人物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中国武术史李小龙与师傅叶问

叶问(1893-1972年),本名叶继问,是广东佛山的大族富家子弟。叶问从小受到家庭严谨的儒家教育,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在上学读书之余,他爱上了传统武术,从7岁起便拜“咏春拳王”梁赞的高足陈华顺(人称华公)为师学习咏春拳。自收叶问为徒后,陈华顺则不再接受任何人士拜门学技,叶问成为陈华顺封门弟子。各年长师兄如吴仲素、陈汝棉、雷汝齐等,对此年幼师弟,更是照顾有加。华公逝世后,叶问再随师兄吴仲素钻研拳技。叶问十六岁那年,远离佛山,赴港求学外文,就读于圣士提反学校。后随梁壁(梁赞之子)学武。1950年赴香港,在港九饭店职工总会内传授咏春拳术,从而一举成名。其徒弟除总会及分会的会员、港九各地的中国工人外,还有在港的外国留学生。其弟子中最出名的是让中国武术闻名世界的武打巨星李小龙。

李小龙(英语: Bruce Lee,1940年11月27日晨7时12分-1973年7月20日),原名李振藩,乳名为细凤,出生于美国加州三藩市,祖籍中国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身高173公分,体重64公斤。他是武术技击家、武术哲学家、著名武打电影演员、世界武道改革先驱者,也是截拳道武道哲学的创立者。

(图)李小龙李小龙

曾主演电影:1940年《金门女》1948年、《富贵浮云》、1950年《凌霄孤雁》、1951年《人之初》、1953年《苦海明灯》、1953年《母泪》、1955年《孤儿行苦命女》、1968年《丑闻喋血》、1971年电影《唐山大兄》、1972年电影《精武门》、1972年电影《猛龙过江》、1973年电影《龙争虎斗》、1973年电影《死亡游戏》未完成,只有李小龙的片段剪辑,其他的是唐龙(金泰中)替身演出、2000年《勇士的旅程》收录李小龙真正的遗作。

霍元甲(1868年7月~1910年)清朝末著名爱国武术家,汉族。字俊卿,祖籍河北省东光安乐屯(属沧州地区),世居天津静海小南河村(今属天津市西青区南河镇,为纪念霍元甲这位名震中外的爱国武术家,经天津市民政局审核并报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其故乡天津西青南河镇自2009年1月18日起更名为精武镇),为精武体育会创始人。他的武艺出众,又执仗正义,继承家传“迷踪拳”绝技,先后在天津和上海威震西洋大力士,是一位家喻户晓的英雄,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轰轰烈烈,充满传奇色彩。

总结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中国武术史中国武术史

从《左传·宣公二年》所载:[夫文,止戈为武]来解释中国武术的精神,解释‘武’的真正价值,并不是为了杀伤破坏,而是為了后来的和平目的,除了和平精神外,中国武术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虽然不再单纯的是讲究军事战斗或武技实用,然而也并非一个单纯的中国式传体育运动而已。

中国武术从原始时代迄今,经历秦、汉、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不仅在军事上,更在民间各处发展,期间不断受到中国传统易经阴阳哲学、儒家礼教伦理、佛道宗教薰陶、军事战斗实用要求、文学与艺术的影响、医学经络与损伤治疗、天人合一的人生与宇宙观以及风俗等文化的影响,所以已经形成了个特殊文化型态。    

中国武术不单是一种可以增强体能、训练防卫技击的体育运动,中国武术所要求的身心内外兼修更是一种品德与情操的陶冶,文通武备,体用兼具更是中国武术对于练习者的要求,在一些武术书籍上更明确说明习武不可不读书,综上所述可以了解到中国武术不仅是体能与技击的一种运动,更是文化传承,唯有朝向这方面的发展,才能将中国武术博大精深与丰富的内涵发扬而出。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中国武术史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