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3899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3-12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华盛顿共识
华盛顿共识
赛博朋克阅读书目
赛博朋克阅读书目
读图时代智慧流
读图时代智慧流
经典阅读理由
经典阅读理由
平庸之恶
平庸之恶
记忆伦理
记忆伦理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曾经影响了中国一代人的“内部读物”
曾经影响了中国一代人的“内部读物”
深刻心灵的深层激情
深刻心灵的深层激情
2008年度好书经眼录
2008年度好书经眼录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安娜·卡列尼娜》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
在托尔斯泰全部作品中,《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三个里程碑,也是他的三部代表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在这三部代表作中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它是三部巨著之中艺术上最为完整的一部,并且体现了托氏思想和艺术发展道路的过渡与转变,可以称之为代表作中的代表作。它通过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目录

[显示全部]

作家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世界文坛中堪与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并肩而立的作家当首推列夫托尔斯泰。他那三部鸿篇巨著无疑代表了19世纪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水平。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豪之一,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受到举世瞩目的认同。

《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那亚·波利亚纳一个有名望的贵族世家。早年父母先后去世。童年和少年时代受过严格的贵族家庭教育。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曾就读于喀山大学东方语文学系,准备当外交官。次年又转入法律学系,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1847年因不满学校教育,辍学回到家乡雅斯纳亚·波里亚纳。他在自己的庄园里试图改善农民处境,未获成功。1851年随长兄赴高加索,当了一名志愿兵,后又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托尔斯泰从50年代开始创作。早期作品主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1851—1857)、军事小说集《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6)、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以及赴西欧旅行时写下的小说《琉森》又译《卢塞恩》(1857)等。60年代初,他的创作进入高潮,除完成中篇小说《哥萨克》(1853—1863)等作品外,还创作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1866—1869)。70年代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这两部作品使他赢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在长期精神探索的基础上,完成了世界观的激变,与本阶级决裂,转向宗法农民一边。这时他加强了对专制制度的批判,但又进行“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的说教。80年代以后,托尔斯泰仍不断有杰作问世。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此外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哈泽·穆拉特》(1904)、《舞会之后》(1911)、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活尸》(1911)等。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还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晚年的托尔斯泰始终为自己的思想情绪与农民有距离而深感痛苦,为自己的家庭生活与农民有巨大差距而十分不安,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1月10日离家出走,途中患肺炎,20日病逝于阿斯塔波沃车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重要作品:

《幼年》《少年》《青年》 《一个地主的早晨》 《安娜·卡列尼娜》 《克莱采奏鸣曲》
《哥萨克》 《琉森》 《哈泽·穆拉特》 《战争与和平》
《忏悔录》 《魔鬼》 《黑暗的势力》 《教育的果实》
《三死》 《家庭幸福》  《复活》 《舞会之后》

内容梗概编辑本段回目录

《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剧照
 安娜·卡列尼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公爵已经有五个孩子,仍和英国家庭女教师恋爱,因此和妻子多丽闹翻,安娜从彼得堡乘车到莫斯科去在莫斯科为哥嫂调解,在车站认识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渥伦斯基毕业于贵族军官学校,后涉足于莫斯科社交界,以其翩翩风度得到了多丽的妹妹吉提的垂青,但他只与她调情,并无意与她结婚。而深爱着吉提的康斯坦丁·列文也从乡下来到莫斯科,他打算向吉提求婚。但早倾心于渥伦斯基的吉提却拒绝了他的求婚,她正想象着与渥伦斯基将来的幸福生活。渥伦斯基是一个身体强壮的、黝黑的男子,有着一副和蔼、漂亮而又异常沉静和果断的面孔。他的整个容貌和风采,令许多贵族小姐倾心。

在他看到安娜的一刹那,那刻被安娜所俘虏,他在薛杰巴斯大林基公爵家的舞会上,向安娜大献殷勤。而吉提精心打扮想象着渥伦斯基要正式向她求婚,在吉提眼里,安娜·卡列尼娜是那样的出众:“她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带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的,在舞会上……”提发现渥伦斯基和安娜异常地亲热,这使她感到很苦闷。安娜不愿看到吉提痛苦,劝慰了兄嫂一番,便回彼得堡去了。随后渥伦斯基也来到彼得堡,开始对安娜的热烈的追求,他参加一切能见到安娜的舞会和宴会,从而引起上流社会的流言蜚语。起初,安娜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不久渥伦斯大林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

安娜的丈夫亚历山大·卡列宁其貌不扬,在官场中却是个地位显赫的人物,是一个“完全醉心于功名”的人物。他根本不懂什么是倾心相爱的情感,他认为:他和安娜的结合是神的意志。他责备妻子行为有失检点,要她注意社会性的舆论,明白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对儿女的责任。他并不在乎妻子和别人相好,“而是别人注意到才使他不安”。

有一天,安娜与丈夫卡列宁一起去看一场盛大的赛马会,比赛中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了下来,安娜情不自禁地大声惊叫,卡列宁认为安娜有失检点,迫使她提前退场。安娜无法忍受丈夫的虚伪与自私“我爱他……我憎恶你……”。卡列宁考虑了决斗但又怕死;离婚又损名誉,考虑再三最后决定“不能因为一个下贱的女人犯了罪的缘故使自己不幸”,于是他要安娜维持表面的夫妻关系。

安娜已怀了渥伦斯基的孩子,在她分娩时,由于产褥热而感染重病,拍电报给到边远省份去调查的卡列宁,卡列宁匆匆赶回,但心里希望妻子早点死掉,安娜在昏迷中呼唤卡列宁的名字,请求他与渥伦斯基和好,卡列宁深受感动,原谅了她和渥伦斯基。

由于卡列宁的令人吃惊的宽厚,渥伦斯基感到自己是那么的卑劣、渺小。安娜的爱情和自己的前途又是那么的渺茫,绝望、羞耻、负罪感使他举起了手枪自杀,但没有死。死而复生的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更加炽热,渥伦斯基带着安娜离开了彼得堡,他们到国外旅行去了。在奥勃朗斯基家的宴会上,列文与吉提彼此消除了隔阂,互相爱慕。不久他们结婚了,婚后他们回到列文的农庄,吉提亲自掌管家务,列文撰写农业改革的论文,他们生活很幸福美满。旅行了三个月,安娜感到无比的幸福,便她却以名誉和儿子为代价。归国后,她没有回家,而是住在旅馆里,由于思念儿子,在儿子谢辽沙生日那天,偷偷去看他,天真无邪的谢辽沙不放妈妈走,他含着泪说:“再没有比你更好的人了。”

他们返回彼得堡,遭到冷遇,旧日的亲戚朋友拒绝与安娜往来,使她感到屈辱和痛苦。渥伦斯基被重新踏入社交界的欲望和舆论的压力所压倒,与安娜分居,尽量避免与她单独见面,这使安娜感到很难过,她责问道:“我们还相爱不相爱?别人我们用不着顾虑。”

在一次晚会上,安娜受到卡尔塔索夫夫人的公开羞辱,回来后渥伦斯基却抱怨她,不该不听劝告去参加晚会。于是他们搬到渥伦斯基的田地庄上居住。渥伦斯基要安娜和卡列宁正式离婚,但她又担心儿子将来会看不起她。3个月过去了,离婚仍无消息。

渥伦斯基对安娜越来越冷淡了,他常常上俱乐部去,把安娜一个人扔在家里,安娜要求渥伦斯基说明:假如他不再爱她,也请他老实说出来,渥伦斯基大为恼火。一次,渥伦斯基到他母亲那儿处理事务,安娜问他的母亲是否要为他说亲,他要安娜不要诽谤他尊敬的母亲,安娜认识到渥伦斯基的虚伪,因为他并不爱他的母亲。大吵之后,渥伦斯基愤然离去,她觉得一切都完了,安娜准备自己坐火车去找他,她想象着渥伦斯基现在正和他母亲及他喜欢的小姐谈心,她回想起这段生活,明白了自己是一个被侮辱、被抛弃的人,她跑到车站,在候车室里接到了渥伦斯基的来信,说他10点钟才能回来,她决心“不让你折磨我了”,她倒在疾驰而过的车轮下。

卡列宁参加了安娜的葬礼,并把安娜生的女儿带走了。渥伦斯基受到良心的谴责,他志愿参军去塞尔维亚土耳其作战,但愿求得一死。

内容分析编辑本段回目录

《安娜·卡列尼娜》
青年托尔斯泰
在世界文学的巍巍群山中,堪与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这几座高峰比肩而立的俄国作家当首推列夫·托尔斯泰。托尔斯泰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博学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展现的社会画面之广阔,蕴含的思想之丰饶,融会的艺术语言、哲学、历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学等各种知识之广博,常常令人望洋兴叹。《安娜·卡列尼娜》是他的一部既美不胜收而又博大精深的巨制。

巨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使得这部巨著一发表便引起巨大社会反响。托尔斯泰并没有简单地写一个男女私通的故事,而是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由此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写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1877年,小说首版发行。据同代人称,它不啻是引起了“一场真正的社会大爆炸”,它的各个章节都引起了整个社会的“跷足”注视,及无休无止的“议论、推崇、非难和争吵,仿佛事情关涉到每个人最切身的问题”。

但不久,社会就公认它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它所达到的高度是俄国文学从未达到过的。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兴奋地评论道:"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他甚至称托尔斯泰为"艺术之神"。而书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则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这个资产阶级妇女解放的先锋,以自己的方式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真诚的爱情,虽然由于制度的桎梏,她的悲剧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但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

《安娜·卡列尼娜》的构思始于1870年,而到1873年托尔斯泰才开始动笔。这是他一生中精神困顿的时期。最初,托尔斯泰是想写一个上流社会已婚妇女失足的故事,但随着写作的深入,原来的构思不断被修改。小说的初步创作不过仅用了短短的50天时间便得以完成,然而托尔斯泰很不满意,他又花费了数十倍的时间来不断修正,前后经过12次大的改动,迟至4年之后才正式出版。这时,小说废弃的手稿高达1米多!“全部都应当改写,再改写”,这是托尔斯泰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显然,一部《安娜·卡列尼娜》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改出来的。

正是在作者近乎苛刻的追求中,小说的重心有了巨大的转移,安娜由最初构思中的"失了足的女人"(她趣味恶劣、卖弄风情,品行不端),变成了一个品格高雅、敢于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的"叛女"形象,从而成为世界文学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

《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小说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首次成功地采用了两条平行线索互相对照、相辅相成的"拱门式"结构,并在心理描写上细致入微、精妙绝伦。小说中那大段的人物内心独白,无疑都是现实主义描写的典范。

创作背景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托尔斯泰创作《安娜·卡列尼娜》时期的信件、日记和报纸摘录

《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和妻子
托尔斯泰和妻子
【TulskieGubernskieVedomosti的新闻信息】

(图拉省新闻——1872)

1月4日晚7时,一名精心着装的不明女子,来到KrapivenskUyezd的莫斯科-库尔斯克铁路一线的亚森基(Yasenki)火车站,走上铁轨,当7号运货列车经过时,她划了个十字,便扑到火车下的铁轨上,被火车切成两段。此事故正调查中。

【托尔斯泰夫人致T.A.库明斯卡娅——1873.3.19】

昨天列沃奇卡出乎意料地突然开始写一部关于当代生活的小说。小说的主题是一位不忠的妻子和由此产生的整个戏剧性事件。

【托尔斯泰夫人日记——1873.3.19】

昨晚L.突然对我说:“我已经写了一张半纸,我相信它是好的。”我没太在意这些话,心想这里说的还是描绘彼得大帝时代的另一个尝试。但不久我发现他已经开始写一部关于家庭生活的现代小说。很奇怪他开始得那么突然。

【致尼?尼?斯特拉霍夫——1873.3.25】

这个冬天我把所有的工作时间几乎都花费在彼得上——就是说,我在唤回那个时代的精神——突然地,在一个星期前,我妻子从楼下给我拿来《别尔金小说集》 。工作过后,我随手捡起普希金的这卷书,而这似乎是我第七次把整本书读完,一如以往。我没有力量把自己从中拉回来,彷佛我是第一次读它。但这还不是全部;他似乎解答了我所有的疑问。不仅之前我从未对普希金如此感兴趣,而且似乎从未有任何东西引起我如此的兴趣。 《射击》《埃及之夜》 《上尉的女儿》 !其中有一个片断——“客人们齐聚在避暑别墅里。”不知不觉地、出乎意料地,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它为什么、将怎样产生,我构思人物和事件。我跟着继续下去,接着当然是我开始改变这个故事;突然间它形成了,那么美丽那么明朗,转化为一部我现在已完成略稿的小说。这是一部异常有生气、热烈而完整的小说。我非常喜欢它,如果上帝赐予我健康,两个星期内就可以准备就绪。它和我这整整一年以来为之殚精竭力的一切东西毫无共通之处。

【致尼?尼?斯特拉霍夫——1873.5.11】

我在写一部与彼得一世无关的小说。我已经写了一个多月并完成了一个略稿。这是我生命中第一部真正攫住我心灵的小说。我完全被它卷走了。尽管如此,这个春天我对哲学问题很有兴趣。在一封未寄给你的信中,我给你写了关于这部小说东西,这个想法怎么出乎我的意愿跑到我头脑中来,感谢神圣的普希金,我偶然捡起他的书来读,并且一直怀着崭新的热情把他通读。

【致尼?尼?斯特拉霍夫——1873.8.24】

你写信告诉我你现在盼望着我用更严肃的风格写些东西,类似于我写一本启蒙读本的尝试。我不得不羞愧地向你坦白,我正在改写并且给那部小说写结尾,关于这部小说我给你写过,它是以可能是最随意的不严肃的风格写成的。这部小说令我高兴得跳起来,而现在我还不能完成它。我生怕它会以糟糕的面貌出现;即是说,你不会喜欢它。

【致尼?尼?斯特拉霍夫——1874.2.13】

我非常忙,工作很多。我很高兴很久前给你写信时,我还没有开始出版我的小说。我无力以任何其他方式画上一个圆圈,除非完成它,然后改正一开始的错误。直到现在我才接近完成我的圆圈,我正在反复修改。此前我从未写了这么多却不向任何人朗读其中的任何一部分,甚至没告诉任何人关于它的任何一部分,而我感到很糟,就像在给某人朗读它。我对工作、改写、润色最后的草稿感到厌倦了,我希望有人会赞扬我,我可以不再工作。我不知道它好不好。我很少以这样的角度看东西,我喜欢这一切。但我已经写作并润色了那么多,圆圈几近完成了,我已经对改写感到那么的厌倦,从现在起往后两周,我要去莫斯科,把它交给卡特科夫的印刷商。

【致M.N.卡特科夫——1875.2中旬】

在最后一章我不能稍微改动任何东西。“活生生的现实主义,”正如你说的,是我唯一的工具,因为我不能运用哀婉或反思。而且这就是整部小说所立足的地方之一。如果它错了,那一切都错了。

【尼?尼?斯特拉霍夫的来信——1875.3.21】

尼?尼?斯特拉霍夫函告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所激起的“兴奋”“还没有减退”,而“第二部分”取得比第一部分还要巨大的成功。

评论繁杂多样,我无法逐一报告。他们谴责你在对吉娣的检查和诱惑场景中的愤世嫉俗;但更有才智的人,譬如N.亚?达尼列夫斯基,表现出热烈的感情,真的对你的谦虚表示出热烈的感情。诱惑的一切细节都被省略了,故事开始于感觉到羞愧和悔恨的时刻。今晚我听到一个很有见地的评论:你具有如此巨大的客观性,以致你的对人物的道德审判令人恐惧。这样看来《战争与和平》更容易理解也更简单。那当然是正确的。

【托尔斯泰与画家卡拉姆斯科伊一起散步时的谈话】

《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故居
托尔斯泰故居
卡:但你的小说怎样呢,列夫?尼古拉耶维奇?

托:我不知道。有一样东西是确定的。安娜将走向死亡——报应要降到她身上。她要以自己的方式重新思考生命。

卡:人应该怎样思考?

托:人应该靠信仰生活,连同他的母乳一同吮吸它,而不掺进心灵的傲慢。

卡:你的意思是,要相信教会?

托:瞧,天空澄明了。它一片淡蓝。人必须相信上方的一片淡蓝是一个坚实的穹顶。否则他就会信奉革命。

【阿?阿?费特致托尔斯泰——1876.3.26】

甚至在《卡列尼娜》中也有些沉闷的章节。人们会对我说:它们对整体的连结是必要的。但我要说:这可不关我的事。但我的确知道整体和细节是高克拉的黄金。在某些歌剧中有一种不带伴奏音乐的三重唱。三个声音(在《罗伯特》里)各唱各的旋律,结果令人的灵魂直想在云霄飞驰。在生病女人的床边,安娜?卡列尼娜,他的丈夫和渥伦斯基就唱出这样的三重唱。怎样的内容!怎样的力量!我确信你自己只在拥有清澈灵感的时刻才达到这样的高度。每个人都感到这部小说是对我们生活的整个情形的一个严厉、诚实的判决,从农民到公爵的牛肉。人们感觉到有一双跟他们生来就盲的鼠目结构不同的锐眼从上方注视着他们。他们认为是确定不移的、荣耀无比的、善好的、值得欲求的、卓越的、令人羡慕的东西,被写成是愚蠢的、粗俗的、无意义的、荒谬的。

【托尔斯泰致尼?尼?斯特拉霍夫——1876.4.23】

如果要我口述我心里想通过我的小说表达出来的所有东西,那就不得不把我写过的同一小说全部再写一遍。如果目光短浅的评论家以为我仅仅是想描写我喜欢的东西,渥伦斯基怎样就餐,安娜的肩膀什么样,他们就弄错了。

在一切东西中,在我所写的几乎一切东西中,引导我的是出于把相联系的诸种想法汇到一处的需要,以实现自我表达。但每个用言语来表达其自身的想法失去了意义,当它不再处于我们在其中发现它的联系中而被单独挑出来时就变得极其低劣。这种联系不是建立在一个想法的基础上,我以为,而是建立在另一种基础上,若想用言语以任何直接的方式来表现那种联系的本质是不可能的,但间接地却有可能,用言语描绘形象、行为、情形。对我来说最明显的证据之一就是渥伦斯基企图自杀,这是你所喜欢的。对我而言此前从未如此清晰。有关渥伦斯基在见到那位丈夫后如何接受他的角色的那一章写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开始修改它而且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但却十分确定的是,渥伦斯基着手开枪自杀。现在看来接下来发生什么事,不过是器官上的必然。

【托尔斯泰夫人日记——187611.20】

L.N.刚才跟我说起他创作小说的想法是怎么来的:“我坐在楼下的书房里,观察着我的长袍袖口上一条非常漂亮的绸边。我思索着人们怎样想到去发明所有那些点缀的图案和装饰,那里存在着一整个世界:女人赖以为生的女人的工作、时尚和观念。所有那些东西一定非常悦人,而且我明白女人会喜欢这样,为此而忙碌。当然,我的思想立即转到安娜身上,而那一连串思想突然间就给了我整整一章的内容。安娜被剥夺了所有这一切欢乐,不能过女人方面的生活,因为她是孤独的。所有的女人都离弃了她,没有人跟她谈论构成日常的、纯粹的女性职业的一切。

【托尔斯泰夫人日记——1877.3.2】

L.N.昨天走到书桌旁,指着手稿说:“啊,但愿尽快完成这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着手新工作!现在我的想法是清晰的。想要一部作品好,你就得喜欢它的基本思想。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我喜欢家庭的思想。在《战争与和平》里我喜欢人民的思想,那是由于1812年战争的缘故;现在我很清楚,在我的新作品中,我会喜欢作为主导力量意义上的俄国人民的思想。”

S.A.拉辛斯基致托尔斯泰——1878.1.6】

说两句关于《安娜?卡列尼娜》的话——这无疑是你最好的作品。先前的部分的影响减少了,不是因为它比其他部分要弱些(相反,它充满深度和精妙),而是因为整部小说结构上的一个基本的缺陷。这本书不符合建筑学原理。两个毫无联系的主题在小说中并行发展,而且他们发展得很出色。我多么欣赏列文和安娜?卡列尼娜的相识。你必定会同意这是小说中最好的插曲之一。在这里机遇呈现自身,把故事的所有线索绑在一起,并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结论。但这不是你想要的。上帝与你同在。尽管如此,《安娜?卡列尼娜》依然是当代最好的小说,你依然是当代首屈一指的作家。

人物形象编辑本段回目录

安娜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
安娜
《安娜·卡列尼娜》是由两条主要的平行线索和一条联结性次要线索结构而成的,整体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安排下来”的那个时代在政治、经济、道德、心理等方面的矛盾。小说通过安娜——卡列宁——渥伦斯基线索展示了封建主义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的沦丧;通过列文——吉提线索描绘出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农村后,地主经济面临危机的情景,揭示出作者执着地探求出路的痛苦心情。而道丽——奥勃朗斯基这一次要线索巧妙地联结两条主线,在家庭思想上三条线索相互对应、参照,勾勒出三种不同类型的家庭模式和生活方式。作者以这种建筑学而自豪,圆拱将两座大厦联结得天衣无缝,“使人觉察不出什么地方是拱顶”。
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

安娜第一次出现时的音容笑貌令人难以忘怀:她姿态端丽、温雅,一双浓密的睫毛掩映下的眼睛中“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的脸上流露……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在眼神和微笑中显现出来。在这幅出色的肖像中展现了安娜的精神美,也提示我们去探究她的生活之谜。安娜父母早逝,在姑母包办下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大官僚卡列宁。婚后在宗法思想支配下她曾安于天命,只是把全部感情寄托在儿子身上。渥伦斯基唤醒了她晚熟的爱情。她渴望自由而大胆地爱,不愿像别特西公爵夫人那样在家宴上公开接待情人;也不愿接受丈夫的建议仍然保持表面的夫妻关系,偷偷与情人往来;终于冲出家庭与渥伦斯基结合,公然与整个上流社会对抗。从此安娜失去了一个贵族妇女在社交界的一切地位和权利,除了渥伦斯基的爱,她一无所有,因此,她热烈而执着地献身于这种爱。确实,在国外,在渥伦斯基的庄园里,安娜曾体验过短暂的“不可原谅的幸福”。她丢弃母亲的天职,但内心无法平息因失去爱子而产生的悲伤;她想昂起骄傲的头,宣称她是幸福的女人,但却摆脱不掉有罪的妻子的意识。她的灵魂一直受到折磨。而孤注一掷的、囿于自我的对渥伦斯基的爱又不可能得到相应的感情反响,安娜绝望了,她在临终前满含怨愤地喊出:“一切全是虚伪、全是谎言、全是欺骗、全是罪恶。”

安娜的形象在作家创作过程中有过极大变化:从一个低级趣味的失足女人改写成真诚、严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女性。托尔斯泰通过安娜的爱情、家庭悲剧寄寓了他对当时动荡的俄国社会中人的命运和伦理道德准则的思考。作家歌颂人的生命力,赞扬人性的合理要求;同时,他又坚决否定一切政治、社会活动(包括妇女解放运动)对改善人们命运的作用,强调母亲——妇女天职的重要性。作家世界观的矛盾构成安娜形象的复杂性。一百多年来各国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台、银幕、荧光屏。安娜形象一直激动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读者,这正说明安娜形象的艺术生命力是不朽的。

列文

列文则是托尔斯泰式主人公中自传性特别强的一个人物,他在托尔斯泰的创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他身上艺术地再现了作家世界观激变前夕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感受,从结构安排来看,列文的幸福家庭与安娜的不幸家庭互为对照,但从思想探索来看,列文婚后却产生了精神危机,他为贵族阶级自甘败落而忧心忡忡。他研究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制定“不流血的革命”方案,探讨人生的目的,但却毫无出路。罗曼·罗兰指出,列文不仅体现了托尔斯泰看待事物的既保守又民主的观点,而且“列文和吉提的恋爱,他俩婚后的头几年生活,就是作家自己家庭生活回忆的搬演。同样,列文哥哥之死也是托尔斯泰的哥哥德米特里之死的痛苦追忆”。而作品的尾声“则是作者本人趋向精神革命的过渡”。

主题思想编辑本段回目录

《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画像
托尔斯泰画像
关于列夫·托尔斯泰马原有一个说法,他认为托尔斯泰是小说史上争议最少的作家。这里所说的争议最少,指的是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就是说,你可以喜欢或不喜欢托尔斯泰的作品,但似乎无人能够否认他作为一位杰出思想家和第一流小说家的地位。

《安娜·卡列尼娜》在列夫·托尔斯泰的所有作品中,是写得最好的。《战争与和平》也许更波澜壮阔、更雄伟、更有气势,但它不如《安娜·卡列尼娜》那么纯粹、那么完美。顺便说一句,列夫·托尔斯泰并不是一个出色的文体家,但他的文体的精美与和谐无与伦比,这并非来自作者对小说修辞、技巧、叙述方式的刻意追求,而仅仅源于艺术上的直觉。

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中,列夫·托尔斯泰塑造了许多在文学史上光芒四射的人物:安娜、渥伦斯基、吉提、列文、卡列宁、奥布浪斯基公爵……在这些人物中,惟一一个在生活中左右逢源,带有点喜剧色彩的就是奥布浪斯基公爵,其他的人物无不与死亡主题有关。如果我们简单地归纳一下,这部作品主要写了两个故事:其一,是安娜与渥伦斯基从相识、热恋到毁灭的过程,以及围绕这一进程的所有社会关系的纠葛,其二是列文的故事以及他在宗教意义上的展开个人思考。

正如那句著名的开场白所显示的一样,作者对现实的思考是以家庭婚姻为基本单位而展开的,至少涉及到了四种婚姻或爱情答案:卡列宁夫妇,安娜和渥伦斯基,奥布浪斯基夫妇,列文与吉提。每一个答案都意味着罪恶和灾难。安娜是惟一经历了两种不同婚姻(爱情)形式的人物。在作者所赋予的安娜的性格中,我以为激情和活力是其基本的内涵,正是这种压抑不住的活力使美貌纯洁的吉提相形见绌;正是这种被唤醒的激情使她与卡列宁的婚姻、甚至彼得堡习以为常的社交生活、甚至包括孩子谢辽沙都黯然失色。

与这种激情与活力相伴而来的是不顾一切的勇气。当小说中写到渥伦斯基在赛马会上摔下马来,安娜因失声大叫而暴露了"奸情"之时,对丈夫说出下面这段话是需要一点勇气的,“我爱他,我是他的情妇……随你高兴怎么样把我处置吧。”托尔斯泰对这种激情真是太熟悉了,我们不妨想一想《战争与和平》中的娜塔莎,《复活》中的卡秋莎,还有蛰伏于作者心中的那头强壮的熊--它的咆哮声一直困扰着列夫·托尔斯泰。

马丁·杜伽尔曾认为,托尔斯泰是最具洞察力的作家,他的目光十分锐利,能够穿透生活的壁垒而发现隐含其中的"真实"。但我却倾向于认为,从根本上来说,托尔斯泰是一个图解自我观念的作家,不管是早期还是晚期作品,主题上的联系十分清晰,尤其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两部巨著,其中的人物、情节、主题多有雷同之处,他的观念的疆域并不宽广,他的素材也不丰富,但这并不妨碍托尔斯泰的伟大,正如塞万提斯的狭隘主题并不妨碍《堂吉诃德》的伟大一样。小说的真实来自他的智慧,敏感而浩瀚的心灵,而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诚实。维特根斯坦在读完《哈泽·穆拉特》以后曾感慨地说:“他(托尔斯泰)是一个真正的人,他有权写作。”

影视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安娜·卡列尼娜》作为一部传世经典,曾五度被改编成电影,嘉宝、费雯丽等女星都曾饰演过安娜这一形象。

《安娜·卡列尼娜》电影海报
电影海报
片名:《安娜卡列尼娜》ANNAKARENINA

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1997年4月4日出品

制片人:布鲁斯·达维(BruceDavey)。

导演:柏纳德罗斯(BernardRose)

主演:苏菲·玛索(SophieMarceau)

西恩·宾(SeanBean)

艾尔菲·摩里纳(AlfredMolina)

莎丝琪·亚威克曼(SaskiaWickham)

剧情介绍

十九世纪俄罗斯的上流社会里,高层首长卡列宁之妻安娜(苏菲玛索饰)艳冠群芳,在火车上她邂逅了风流倜傥的伯爵渥伦斯基(西恩·宾饰)。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二人产生了真爱,在当时社会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地私奔,他们的爱情悲剧就此展开。

虽然安娜勇敢地告诉自己的丈夫一切实情,希望能离婚,但看重社会地位的卡列宁(詹姆斯福克斯饰),难以忍受夺妻的耻辱,以安娜最心爱的儿子做威胁,拒绝和安娜离婚并逼她放弃儿子。此刻,安娜已离家与渥伦斯基同居,怀了他的孩子,却不幸流产,得了后遗症,又对酒与药物有了依赖性,经过重重困难波折后,安娜的精神压力变得非常大。后来,渥伦斯基承受不了社会压力开始对她表示冷淡,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而现在所谓真挚自由的爱情也开始要被遗弃,她内心无法获得满足和平衡。

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色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飞驰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绝望的爱情与生命,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后的结果由安娜独立承担,留下了无限悲伤。

剧中的苏菲·玛索

《安娜·卡列尼娜》
苏菲版安娜剧照
《安娜·卡列尼娜》作为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传世名作,曾五度被改编成电影。葛丽泰·嘉宝费雯丽都曾经出演过莎翁笔下这位悲剧女主角的形象,尤其是葛丽泰·嘉宝的安娜形象更深刻留在人们记忆中,这位好莱坞银幕“女神”创造的安娜形象成为不可逾越的世纪神话。

而这一次,苏菲·玛索的表演诚然出色,然后和嘉宝相比仍相形见绌。可能外形上就比较吃亏,具有东方特质的苏菲看起来实在不像一个俄国人。其次,剧本本身的一些局限,减轻了苏菲塑造的安娜的悲剧性,着力在安娜的情欲上着墨,这样一来,也限制了苏菲挖掘角色的深度。当然,人都有失手的时候,更何况,众多客观原因之下,苏菲的表演仍具可观性,苏菲在片中的表演,可谓不得不失。

影片看点
《安娜·卡列尼娜》五度被改编成电影,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女主角安娜的美丽芳姿和惊世爱情。本片是最新版本,而且请来法国首席美人苏菲·玛索扮演安娜。

相对于传统文学中的《安娜·卡列尼娜》,影片淡化了安娜所处的周围世界对她的有形无形的束缚,而是把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描述安娜与渥伦斯基一段惊世婚外孽情。本片导演贝纳·罗斯是拍宫廷感情片高手,他的《不朽情真》 (又译做《永远的爱人》 )讲述贝多芬一生情史,以优美的风格获得一致好评。

影片全部在俄罗斯实地拍摄,场景宏大,19世纪俄罗斯上流社会奢华的生活场面以及美人靓衫,都给人以视觉上的直观美感,让令人心动的安娜被所有精美细节烘托着,讲述一个凄美无限的动人爱情故事。

影响评价编辑本段回目录

《安娜·卡列尼娜》一经发表,就被社会公认为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它所达到的高度是俄国文学从未达到过的。100多年来,《安娜·卡列尼娜》的巨大成功不断地得到人们的肯定与高度推崇,它的成就和影响无疑是空前的。它把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最高峰,树起了一面高耸入云的丰碑。另一方面,人们又把《安娜·卡列尼娜》当做俄国19世纪现实的教科书。正是通过它,许多人了解到了俄国19世纪70年代的社会现实。俄国后来的民主主义革命者对社会的攻击便是从这里开始的。俄国革命的领导人列宁曾反复阅读过《安娜·卡列尼娜》,以至把封皮都弄得起皱了。他说:“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作品里能提出这么多重大的问题,能达到这样大的艺术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兴奋地评论道:“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他甚至称托尔斯泰为“艺术之神”。而书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则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

100多年来各国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台、银幕、荧光屏。安娜形象一直激动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读者,这正说明安娜形象的艺术生命力是不朽的。

相关词条编辑本段回目录

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             批判现实主义                      俄国文学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安娜·卡列尼娜》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