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8795 次
  • 编辑次数: 5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8-24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电子边疆艺术
电子边疆艺术
赛伯经典电影
赛伯经典电影
虚拟社区传播研究述略
虚拟社区传播研究述略
读图时代的文化危机
读图时代的文化危机
网络数字节
网络数字节
拷贝教
拷贝教
警察淘宝体
警察淘宝体
开放无线网运动
开放无线网运动
好莱坞的科技公司新题材
好莱坞的科技公司新题材
网络“客文化”
网络“客文化”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赛博格(cyborg,电子人,又译机械化人、改造人、生化人)是指一种混合了有机体与机械体的人类。通常这样做的目的是借由人工科技来增加或强化生物体的能力。

目录

[显示全部]

名称来源和特征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Project Cyborg Project Cyborg

英文cyborg是cybernetic organism的结合,实际上表示了任何混合了有机体与无机体的生物,而不单只有人而已。

这个名词的普及化是由于曼菲德·E·克莱恩斯Manfred E. Clynes)与内森·S·克莱恩Nathan S. Kline)在1960年使用来称呼他们想像中的一种人类,这些人类经过强化之后能够在地球以外的环境中生存。之所以会提出这种概念,是出自于他们觉得当人类开始进行航天的新领域时,某种人类与机械之间的亲密关系将成为必要。作为一个生理仪器(physiological instrumentation)与电子资料处理系统(electronic data-processing system)的设计师,克莱恩斯是纽约罗克兰州立医院(Rockland State Hospital)动态模拟研究室(Dynamic Simulation Laboratory)的首席研究科学家。

根据这个词的某些定义来看,人类对即使是最基础的科技所带有的那种思维与物质方面的依赖,早已经让我们都变成改造人了。在一个普通案例里,一个配带有心律调整器的人可能会被认为是改造人,因为他/她如果失去了那个机械的部份就无法生存下去。而在一个比较极端的案例里,衣物就可以被视为是一种机械化的皮肤;我们借由建构出一些原本在那些环境中不存在的事物,让我们能够在差异极大的各种环境中生存下去。便条簿可以被视为一种基础的记忆补充物。而火的控制以及农业也可以被视为是一种为了符合我们的消化过程而进行的改良,这让两者间的分界更糢糊了。不过大部分的定义都只考虑那些在工业革命之后才可能出现的科技,尤其是存在于人体之内的。

因为其定义可能包括了某些使用了生物组织和基因的仿生人和生物电脑,所以在定义上有争论的余地,最明显就是未来战士中,T系列既有部分被认为是改造人,另一部分是完全机械的仿生人,可是在故事世界都一律被视为机器人。反之在攻壳机动队中,有很多完全义体人只有脑部的有机部分是人类,但不只是坚持自己是人类,而且还要坚持脑部本来的国藉和身分认同,并且在故事中被一般人认可和各国在法律上合符其对本国国民的定义。

创造“Cyborg”词汇 编辑本段回目录

电子人(cyborg),一个用cybernetics(控制论)和organism(生物体)结合而成的单词,在1960年由Manfred Clynes创造,它用来描述人工提高人类的生物学能力,以在恶劣的环境中存活。开始,电子人指的是靠机械装置维持生命的人,比如依靠氧气罐,人工心脏或胰岛素。随后几年,此术语产生了更多的意思,描述依靠技术的人类,在这种情况下,电子人用来刻画某个依靠电脑完成他们日常工作的人。

(图)两位创建者合影两位创建者合影

Cyborg的概念可追溯至1948年,由美国著名的数理逻辑学家维纳(Norbert Wiener 1894-1964)所提出的控制论(cybernetics)开始。控制论研究人类与计算机的相互作用。而Cyborg一词是1960年则由美国太空总署的科学家Manfred Clynes与Nathan Kline率先提出,Cyborg即是cyb(ernetic)神经机械学+org(anism)有机体的合成,即人机混合体。与Cyborg相关的科技技术,主要为基因工程、人工智能等。然而,在网络传播时代,Cyborg词汇里的人机混合的机器概念,在技术意义上已经被计算机连线、尤其是互联网所覆盖。Cyb不应该只看成cybernetic这一狭隘概念的简写,而应该视为cyber这个前缀词的同一语;正如赛博空间cyberspace今天被视为网际空间一样,Cyborg也随着语言的进化而产生了“赛博人”(网际人)的直接意义——类似于Netizen(网络公民,或网民)一词的含义。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1991年,社会学家哈拉威(Harraway,D.)所发表的著名的A Cyborg Manifesto才可视之为“赛博人宣言”。这个宣言实际上就是在宣布”赛博人”作为合理的人类属性的真实的和正式的存在。“赛博人宣言”阐述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信仰:网际人类采取的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生活。他们回避地理邻居,却喜欢虚拟社区。他们不喜欢(大多也不善于)面对面的交谈,而乐于在计算机界面上的交流。他们不愿去传统办公室而热衷于虚拟办公室。他们不遵守居住社区的规范,却是模范网民。他们不去商场,而喜欢网上购物。

Cyborg详解编辑本段回目录

Cyborg是一个诞生于学术界的词,它是“Cybernetic Organism”的缩写,按照字面意思来说,可以翻译成自动化生物体,但这个翻译并不准确。一般,现在在科幻、大众文化、科技领域,它都是指一类同时有着人和机器人特征,但是以人类特征主导的人机混合物。进一步地解释说,Cyborg是指一类身体某些部分被机器所取代的人,但是人最关键的神经系统,比如大脑和脊髓被保留,这是关键,假如不保留神经系统,哪就是另外一个概念了,我们在下文中也会阐述。Cyborg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我们之前说过,机器人之所以很难被定义,是因为牵涉到一个“何之为人”的哲学概念,这个模糊性的概念在人与机器人这两个对立概念中很难划分出一条清晰的分界线,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个“何之为人”的概念也一直在被更改之中,所以,可以说,各个时代对于机器人的定义是不同的。而现在,人和机器人这两个对立概念同时存在于Cyborg这一个矛盾共同体之中,这令Cyborg这个概念的定义也复杂化了,而且,随着时代发展,也有着不同的解释,因此,很难为其找到一个恰当的中文译名,以有的几个中文译名也都很难解释清楚,所以我们接下来还是直接使用英文来指代它。

(图)Manfred ClynesManfred Clynes

由于CYB-这个前缀,机器人、科幻、科学技术、乃至现在的数码产品消费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也牵涉我们接下来需要介绍的另外一个概念Cyberpunk。因此在深入探讨Cyborg之前,我们先来解释一下CYB-这个前缀的由来。CYB-这个前缀来自自动化控制学,它由“Cybernetics(自动控制理论)”派生而来,是由自动化控制论的鼻祖诺伯特·卫纳(Norbert Wiener)参考希腊语“kubernetes”所创,“kubernetes”在希腊语中原意为“导航员”或者“驾驶员”,因此,在起初的定义中,它他主要指的是统领机械运转的自动控制核心,它也是“A.I.(人工智能)”概念的始祖,当机械体足够复杂到成为机械人的程度时候,自动控制核心也就成了“A.I.(人工智能)”。但因为这个概念在形成之后,又不断地在科幻、文化、艺术、商业领域被引用和引申,其内涵被不断地补充和修饰,所以,如今我们所看到的“Cybernetics”实际上包涵着机器人、自动化、通讯、计算机、生化人、智能等等诸多主题,而原本的意思“自动化控制核心”则随着自动控制对象的逐渐复杂化而被“A.I.(人工智能)”所取代。所以,根据以上解释,CYB-这个前缀主要包涵的意思可以分为机械和智能两个主要的大类,其中,智能部分的最终引申为“A.I.(人工智能)”,而机械部分则最终被引申为“cybertron”,也就是智能化的机器。Cyborg则建立在第二个引申意上,在其基础上加入“Organism(有机体)”的概念,强调一种钢铁与肉体的结合的产物,一种集两种对立矛盾于一身的统一体。

Cyborg相当年轻,关于这个词的由来,我们在本文的上半部分已经初步地解释过。他源自1960年发表的美国航天医学空军学校的两位学者Manfred lynesNathan Kline的研究结果。两位学者中Clynes是生理仪器和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者,Kline则是临床精神病学的医师。两位不同领域学者共同定义了Cyborg这个概念,在最初的设计构想中,Cyborg被寄予希望透过辅助机械以增强人类的生存能力,以期达到克服外层空间环境的要求,而且是一种能够进行“自我调节的”人机系统。因此,在一开始的定义中,Cyborg就拥有了自己最明确的特性——它就是指整合有机的和人工的系统于一身的物体。尽管,诸如器官移植、义肢辅助、缺陷弥补乃至整形美容在随后的年代中都已经开始在使用Cyborg这个概念,但作为一个比较学术化的词,在其诞生之后的较长的一段岁月里并没有为大众所熟知。真正把Cyborg这个概念推广给大众的时间是在1971年,归功于David Rorvik所著的小说《当人成为机器时》(As Man Becomes Machine: The Evolution of the Cyborg),才使Cyborg这一概念为世人所熟悉。这是一本科普性质的小说,作者本身是一位学者,站在一堆学术化资料的基础上对Cyborg这个概念进行了一番浅显化的阐述,并在一定程度上预见了几十年内Cyborg可以期望的发展。由于这本科普小说的原因,公众开始对Cyborg这个概念熟悉起来,并不断地补充各种新的想法和概念,最终使它成为了一个相当流行的字眼。

(图)Manfred ClynesManfred Clynes

但是,尽管没有使用Cyborg这个定义,但是在科幻小说之类的幻想文艺作品中,类似的存在可以追溯得很早,因为科幻小说本身具有一定的科技前瞻性嘛,因而这个领域的发展其实并非在Cyborg定义之后,而是在Cyborg这个字眼开始流行之后开始使用它。其实,历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Frankenstein)就是一本
Cyborg题材的科幻小说,疯狂的瑞士科学家Henry Frankenstein的这个在手术台上利用死尸和机械装备的怪物被认为是文艺作品中最初出现的Cyborg。而1923年E.V. Odle所著的科幻小说《发条人》则从另外一个角度阐述了Cyborg的可能,他从人类自身的逐渐机械化出发描绘了未来的一个令人担忧的可怕图景。它描述了在未来,人们的大脑被植入发条时钟用来控制和规范整个人的行为(当时,电脑的概念尚未建立起来)。而之后,随着Cyborg概念逐渐流行化,越来越多的文艺作品开始喜欢选择Cyborg为题材,其中包括很多我们较为熟悉的科幻、动漫、游戏作品。比如著名科幻电影《机械战警》(RoboCop)、《终结者》(Terminater)、士郎正宗原著押井守导演的著名动漫作品
《攻壳机动队》(スカイパーフェク)、木村幸人的著名作品《铳梦》等等,这些作品中的Cyborg往往可以归结为两个支配性的特征——拥有超越普通人的强劲肉体和强大而细致的机械控制能力,也就是说Cyborg是利用机械大大地加强人类的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这不妨可以看作文艺作品中对于Cyborg的一种主流观点。

现实中的Cyborg诞生于半个世纪前的纽约若克兰德州立医院,是一只尾巴被植入一个可以精确地控制注射化学药品的微型渗透泵的试验小白鼠,注射的药物根据小白鼠的多钟生理参数而进行精确的改变,之后这种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器官移植等现代医学手术之中。尽管十分简陋,但是它确实符合学术上对于Cyborg的定义——一个半生物半机械的生命体。作为现代科技和军方的梦想,Cyborg的实际运用与研发一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科幻文学里的使用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女性主义者丹娜·海勒威Donna Haraway)的论述里,改造人变成了一种寻找出打破自然/文化界线之方法的隐喻。她示范说期望把这两者分离是如何变得越来越困难,并试图利用这种界线上的混淆来创造一种新的政治行动路线。这种思想被称为改造人理论(cyborg theory)。(要注意的是,在海勒威的论述中,cyborg实际上指的是一种介于有机体/机械的生命体,以“改造人”来翻译并不准确,无法完整表达出海勒威原文中的义涵。)

《改造人》是一本由马汀·凯丁(Martin Caidin)在1972年出版的科幻小说,后来被改编成1970年代的电视系列剧《无敌金刚》(The Six Million Dollar Man)。

有本书名叫《改造人:在可穿式电脑年代中的数位命运与人类可能性》(Cyborg: Digital destiny and human possibility in the age of the wearable computer)由达伯戴出版社(Doubleday)于2001年出版。该书的某些观点后来被收入35厘米纪录片《Cyberman》中。

(图)Donna Haraway and CayenneDonna Haraway and Cayenne

影剧中的改造人例子
达斯·维德(Darth Vader)
博格人(Borg)
机器战警(Robocop)
史帝夫·曼(Steve Mann)
凯文·瓦威克(Kevin Warwick
生化鼠(Ratbot)
人造人009(Cyborg 009)
无敌金刚(The Six Million Dollar Man)
电脑机器人(Cyberman)
幪面超人(Masked Rider)
再造人卡辛(CASSHERN)
赛隆人(Cylons)
佛朗基(Franky)

人物介绍编辑本段回目录

迈克尔.考罗斯特

  你能发现这幅图中的电子人吗?没错,你正看的就是他!他叫迈克尔·考罗斯特

他生时几乎全聋,现在通过耳蜗植入技术已经具备了一定听力。在科幻作品中,电子人往往都是千人一面--要么是维护公平的超人、要么是电子杀手,要么是超级警察。其实电子人已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了,他们看起来与正常人一模一样。

这一趋势还将持续下去,一些升级换代的电子人会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或三十年代投入市场,如助听器助视器、新陈代谢促进器、人造骨骼人造肌肉人造器官,甚至会有不易被人发现的在皮下植入的电子脑。

科学术语编辑本段回目录


  电子人是人与机器的结合。这不是一个科幻概念,英国著名控制论专家凯文·沃里克(Kevin Warwick)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了相关试验。由于他大胆地将电脑芯片植入身体,也因此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电子人”。沃里克的研究招来骂声一片,但他并未停止自己的研究,而且断言:“我们人类可以进化成电子人——部分是人,部分是机器。”

  沃里克预言,如果控制论进一步发展下去,那么它将用红外雷达帮助盲人“看”东西,通过超声波让耳聋的人“听”到声音。他甚至担心,如果人不与机器合二为一的话,人类可能会在未来变成一种较低等的生命。所以,应该从现在开始做一件事情,防止这一结果的出现。

生物脑机器人离我们还有多远?编辑本段回目录

来源:《科技日报》

   日前,英国科学家们开发出由人工培养的神经元所控制的机器人,其研制目标是为更好地了解脑部情况、影响脑部的疾病以及促使脑混乱的原因。

  其实,最近一些年,一些具有大胆设计思想的科学家就致力于生物脑与机器人的融合:往人身上植入芯片,换机器手臂,意念控制机器,这些想法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这些研究究竟有何意义,生物脑真的能控制机器人?未来生物脑和机器人真能融为一体吗?

  ———事件回放——— “鼠脑”机器人诞生

  今年8月,从英国雷丁大学的一个多学科研究小组传出了惊人的消息:他们研发出一个由老鼠脑组织控制的机器人,一个叫“米特·戈登”的小家伙。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用活体脑组织控制的机器人。

  戈登其貌不扬,长得像一个带有两个轮子的红绿色小方盒。它在一张餐桌大小的场地上时而前进,时而折返,看起来比路边卖的电动玩具汽车还要粗糙。但是在它的“脑”里却有数十万个从老鼠胚胎中提取出的神经元。除此之外,戈登身上并没有安装微型电脑等其他控制设备,这让它不同于以往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用电极实现脑与机器连接

  这样的机器人是如何诞生的呢?

  首先,研究人员从老鼠胚胎中取出专用神经细胞,并用酶清洗分离后,将它们放到一种含有粉红色营养液和抗生素的培养基中。再把培养基放在长宽均为8厘米、由60个电极组成的多电极列阵(MEA)上,电极和脑切片相连,像是一块特别大的CPU。这样,脑就与机器连接起来,每个电极都可以捕捉神经元的电信号,也能向神经元放出电刺激,从而驱动机器人的车轮运转。

  科学家们监测到,大约24小时内,戈登的神经元开始伸出触突,相邻的神经元彼此试探,建立起传递信息的连接。5天以后,科学家们看到这些神经元会自发地放电。这些是神经元的特性,只要没有被杀死,在任何能存活的环境下,它们都会进行这种“交流”。

  机器人“聪明”能自学

  运动试验开始,安装在戈登身体四面的感应器仿佛它的感觉器官一样开始工作了。戈登靠近了目标,它的大脑明显接受到感应器传来的刺激,大脑发出了电极信号,这些信号经由蓝牙无线电与“身体”进行沟通。一旦戈登撞到了墙壁,被“撞痛”的电子刺激能让它记住目标的位置,下次就可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真是个能自学的“聪明”家伙!

“鼠脑”机器人

  但是戈登的学习历程需要数十天时间,如何让老鼠脑的神经元在戈登的机械身体里长久存活?我们知道,在神经生物学实验用的多电极阵列中,神经元只能存活几个小时,之后它们便因缺乏营养而凋亡。

  沃里克当然做到了。他将营养液源源不断地输入到多电极阵列中,就像脑血管像大脑中输送氧气和养料一样。这样,切片中的脑细胞能够存活上好几个月。当然,由于神经元有生命,连接上多电极阵列后,它只好被放置在恒温箱中保存。

  ———微型大脑———从鼠脑窥视人类记忆之谜

  尽管这是机器人研究领域一项充满意义的成果,然而,凯文·沃里克等科研人员创造戈登的初衷却是想弄清楚“大脑究竟是如何进行记忆”的。他们希望通过这个去除了负责视觉、听觉、嗅觉等功能区域的“微缩版大脑”,探明记忆的作用过程。因为多电极阵列的电极信号摆在面前,研究起来要比面对一只动物容易多了。

  “从某种程度上讲,戈登首次实现了机器人的学习能力。”机器人研究小组的负责人、戈登的设计者之一、英国雷丁大学系统工程学院教授凯文·沃里克说,它能够掌握研究人员事先没有设计过的动作。

  对于老鼠脑与机器人结合的意义,中国人工智能协会理事长钟义信教授认为,它作为“人脑—计算机界面研究的一种,其目的更在于探索生物组织如何能够与非生命物质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系统,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  (本报记者朱芙蓉)

  ———专家分析———

  第一个“赛博格”编辑本段回目录

  沃里克教授可谓“科学怪人”,他的研究兴趣在于如何把人和机器连起来。不但如此,他更勇敢地用自己的身体做起了实验。按照他的说法,从1998年起,他就在自己的手臂中植入了一块芯片,从此以后可以用意念直接控制机械手臂,甚至能通过互联网遥控千里之外的机械手抓握一颗葡萄。2002年他写了一本著名的书,叫《我,半机械人》(I,Cyborg)。Cyborg这个名字至今还有许多不同的翻译,有的译为改造人、生化人、自动控制人,有的就直接译成“赛博格”。它指的是这样一种人类,他们身体上不可缺少的某些部分,已经换成了机器零件,沃里克教授自称是世界上第一个“赛博格”。

  神经疾病的佳音

  沃里克的老鼠脑机器人研究并不是为了创造出能统治人类的机器,而更倾向于弄清一些至今无法破解的科学问题。

  我们知道,人类的一些神经系统退化疾病如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症,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我们试图弄清楚大脑物质内部发生了什么,直接影响了人类的健康。”沃里克说。他希望能够借此研究对阿兹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等神经疾病有进一步的了解。

  人脑并不比鼠脑强

  沃里克用鼠脑做实验,而不是人脑。不仅现在不用,将来也不会用,即使有志愿者愿意为科研献出脑。当然,这不仅是出于科研伦理的考虑,而是人脑在这个研究中并不比鼠脑强,即便用了人脑也不会有任何区别。

  “人脑神经元与鼠脑神经元没有本质差别。”复旦大学研究学习与记忆的专家李葆明教授说。因为神经元的工作原理都是一样的,都是通过突触传递电信号,电刺激让神经元突触之间形成连接,于是戈登学会了各种动作。

  ■新闻缘起

  日前,英国科学家们开发出由人工培养的神经元所控制的机器人。英格兰雷丁大学多学科小组负责该项研究。这个机器人的生物大脑由人工培养的神经元组成,这些神经元被放置在一个多电极阵列(MEA)中。

  研究人员现正在努力让机器人适应不同的信号,学习如何运动到预定位置。希望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见证当机器人再次进入一个熟悉的区域时,记忆如何出现在大脑中。

  ■相关新闻

  我国“动物机器人”研究取得初步成功编辑本段回目录

  是动物,还是机器人?小白鼠的头上插着“芯片帽子”,“听从”人的指令,向左转,向右转,向前进。这一幕发生在山东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的实验室里。自动化工作者和生理学工作者通力合作,“动物机器人”项目取得了初步成功。

  当年,一部《舒克贝塔历险记》风靡全国的时候,许多孩子记住了那两只会开飞机会开坦克还能开飞碟的小老鼠。如今,在科学家的实验室里,小老鼠头戴芯片帽子,就能按照人的指令完成简单的动作。

  为什么要研制“动物机器人”?舒克贝塔之所以“本领高强”,“小”给它们带来了很多便利,可以深入人进不去的地方,做人完不成的事情。所以,微型机器人的研究,在整个机器人研究领域里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什么是“动物机器人”?简单地讲,所谓动物机器人,就是用人工电信号控制动物的神经系统,实现人给动物预定的动作和行为。使动物变成“机器人式”的动物。头上插着芯片的小老鼠就能接受人工电信号对神经系统的控制,实现人类预定的动作,例如左转、右转和前进。

  动物机器人研究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要靠自动化工作者和生理学工作者的通力合作。要在实验鼠的脑子里植入几根微电极,用它们将计算机产生的具有一定规律的电信号,施加到鼠脑里具有特定功能的神经核团。然后,在这些电信号的控制之下,神经核团就能控制实验鼠的运动了———例如转向和前进。

论文:Cyborg、Cyborg Society&Global Brain编辑本段回目录

作    者: 苏健华
日    期: 2004.8.5
来    源: E-soc Journal 第10期

    信息时代是有关人类未来的一种流行的科技传说。[i]
    创新是由人们的想象而来,在电影与小说的创造了无数的科技想象;今日,科技的发展让人们美梦成真;无论是机械科技、网络科技、生化科技都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向前推进,藉由科技的补强,人类的能力已比从前增加许多,一个新的概念Cyborg也因应而生,Cyborg概念虽源起于人类个体,但随着所谓的虚拟入侵,因特网与整个社会的结合,使得Cyborg的概念似乎可以引申至整个人类社会,亦可用来说明与预测人类世界的现在及未来;以下便从Cyborg、Cyborg Society以及Global Brain等概念来逐步讨论科技发展对个人、社会与未来的影响、冲击。

Cyborg-a hybrid of machine and organism
    Cyborg这个名词是Manfred Clynes与Nathan Kline于1960年所提出,指的是采用辅助的器械,来增强人类克服环境的能力。[ii]而在传统的讨论上,通常就是指整合有机的和人工的系统于一生物体上;如同cyborg的始祖,1950年代后期一只实验室中的白老鼠[iii],当时实验者在老鼠的身体中移殖一个可以精确地注射控制化学药品微小的渗透帮浦。而当我们将它运用到人类身上,从光学运用的眼镜、补缀器材(假牙、义肢)的使用,一直到较为精细的人工器官的移植;诸如此类,原本的「人」都将演变成一「cyborg」。而在电影或是电视影集中更有如同机器战警、魔鬼终结者…等各种不同程度人类与机械合体的角色想象,因此cyborg的中译名词就有将其译为「生化机器人」、「机械有机体」或是「人—机器」;这些译名其实都代表了科技器械已经而且将持续增强人类的能力。
科技上的修补已经开始将我们从身体的限制中「解放」出来,而且可能性是无穷的。….在我们下一代的一生之中,将人类的神经系统直接连上计算机,让人类的意识下载(download)到随取内存(RAM, random access memory)之上,以某种人工的状态保存下来,这些都是可能的。在可预见的未来,自然与科技间的那条界限—将被抹灭。[iv]
    然而,Donna Haraway在针对女性议题进行努力之时,也采用cyborg这个概念,并且提出「cyborg宣言」(A Cyborg Manifesto)[v],其中她将cyborg视于突破界限的综合个体,包括人类与动物(human and animal)、人类与机器(human and machine)、自然的与非自然的(physical and non-physicaltranslation)、空间的界限(between spaces)[vi]。以当今的科技运用来说,Haraway所指称的综合体的确快要或是已经来到这个世界上;生化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可藉由动物来产生人类的器官,也就是人类与动物的关系起了变化,甚至于产生界限的模糊,谁能保证将来受精卵的培育场所不会是猪的子宫呢?!再者,由于科技带来的便利,人们对人工辅助器材的依赖日增;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已具自行复制的能力,虚拟人物也可能具有思考的能力;此时cyborg可能就更像是诸多中译之中的「动物机器人」或是「动物-人-机器」;但是无论如何,还是没有任何的译名可以代表这一全新的概念,或许就暂时将它称为「赛伯格」吧!
    对人机合体而言,内在与外在的的界限将成为松动的一条线,自己与他人的差异随时可以重新建构,差别将变成暂时性的。[vii]
    如同引言所述,由于许多人类与其它物种的界限会有所模糊,个体的特质也可能随意变动;此时,对于科技的想象不免再度产生;是不是在不久的将来,人们身上的所有「零件」都将可以替换?人们的记忆都将可以被「format」?思考速度以及思考内容也将随「中央处理器」与「应用软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那么,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在这个时代又代表些什么呢?

Cyborg society
1、Cyborg society的意涵:
    Cyborg society可能代表两种意义[viii];其一是指社会中住着cyborg的公民,其二就是指整个社会结构就是cyborg。现今的社会已经可以称得上是Cyborg Society了,因为广义来说,一些增强生活功能的辅助器材,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社会所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而这样的情况就已符合前者的定义。然而,在这部分我们所要讨论的则是其第二项定义,也就是将这个概念由个人身上延伸到整个社会结构上。
    Cyborg society的人机界面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增强与替代、侵入的机器接口、一统。[ix]

i、增强与替代(Augmentation and Replacement)
  与个体Cyborg同样的,在一开始一切的发明与创新都是为了功能的增强,电报、电话的发明,逐渐地替代了人们长久以来用以维持远距情谊的书信;电视媒体的发明使得人们的视野能够无远弗届,达到”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计算机的发展经由真空管、超大型计算机一直到个人计算机的发明使得一些复杂的运算得以快速达成,计算机成了最佳的计算和数据处理的工具。这些个别的发明都将人类人际、讯息取得、知识…等需求的达成,有了更快、更广、更好的方式。
ii 、侵入的机器界面(Invasive Machine Interfaces)
  增强与替代通常是片段的与部分的,但是当迈入这一个阶段,其影响将会是全面的、整合的;因特网的发明之后,世界掀起一股网络热潮,没有人感忽视,没有人愿意被抛在后面,所有增强与替代的发明都朝向网络生活,此时,因特网与我们的社会结构进行整合,所有正式与非正式的沟通互动人际关系与生活都将网络化或称之虚拟化,虚拟公司、虚拟商店、虚拟货币…等,都在实际的生活中被运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说:虚拟入侵真实,虚拟不再只是虚拟。
iii 、一统(Unification) 
  一统,或许有人会认为第二阶段部分,所有事物都朝向因特网的发展,就已达成所谓一统的阶段;但是,其实这样还不足以称之为一统,一统应该还包括了精神或是文化层面的部分,乐观者可以说它将带来更新、更好的世界,悲观者将有可能将其视为更加冰冷的宰制。

    简言之,Cyborg Society的发展即是从达成方式的革新,进而到整体量的改变,最后将可能会是整体本质的变革。

2、虚拟城市

    在此,将提出Cyborg society的具体例子—虚拟赫尔辛基(Virtual Helsinki ):
所谓的虚拟城市,其实就是想要透过宽频网络的相关技术,在网络上建立一个完整城市的复制版,让部份的城市生活可以在这个虚空间上以零距离的方式来进行。「虚拟赫尔辛基计划(Helsinki Arena 2000)」[x]便是企图朝向此一理想的具体实现。
    「虚拟赫尔辛基计划(Helsinki Arena 2000)」是隶属于一个更大规模的网络发展计划[「单一欧洲讯息城市(Infocity)」[xi]计划中的一部份,从1997年1月1日开始执行第一期的发展计划,它企图透过政府、民间企业以及其它组织的共同努力,利用3D虚拟实境技术在网络上建立一个完全虚拟的赫尔辛基,藉以提供现实世界中的赫尔辛基居民人们可以透过因特网相互沟通。
    整个虚拟城市计划企图透过3D技术「虚拟标记语言」Virtual Reality Modelling Language (VRML)),打造一个完全虚拟的立体网络城市空间,各种忙碌的城市活动都可以在这个虚空间中举行,包括文化活动、购物或者是开会等等。人们可以透过网络在虚拟的赫尔辛基的街道上活动、拜访朋友,或者是透过影像电话来彼此联系。所以如果这个计划普遍实施,可以预见它将使现实生活中的赫尔辛基的居民生活方式大为改变,以后各种现实城市生活中的参观活动、排队洽公或是办公活动都可以改由透过家里的计算机与网络系统来完成。
    除此之外,虚拟城市计划发起人Risto Linturi提出,因为人类可能极不希望将芯片植入自己的脑中,所以同样的芯片就以植入行动电话来取代,行动电话将是十分重要的工具,行动电话具备一组 ID,所以行动电话的ID就代表身分,可以利用它打开大门,不需要钥匙和门铃装置。当身在超级市场的时候,你可以透过大哥大屏幕看到家中冰箱食物的剩余状况,然后马上就知道你该购买哪些东西,在购买时,还可以利用行动电话联机银行直接付费,不需要现金,信用卡当然更不需要。
    当然若将虚拟城市的建构以及个体芯片的运用作结合,无论是任何生活所需的活动,都可同时在实体街道或是虚拟都市中进行选择,或是整合运用。这是一个趋势,是许多高科技发展国家的共同努力方向,就前述的单一欧洲讯息城市计划中就已包含了曼彻斯特、巴塞隆纳、赫尔辛基、维也纳…等国家,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类似计划。在理想的虚拟城市中,网络如同街道般连接着每一个人们所能前往的任何地方,虚拟即是真实,真实生活亦因虚拟通路而更加便利;此时,虚拟赫尔辛基目标的达成,可以说Cyborg society已经正式迈入「侵入的机器接口」(Invasive Machine Interfaces)阶段。
    因特网是一种工具、一种媒介,在Cyborg society中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然而对于未来的展望来说,应当不在于去建设因特网的基础架构以及技术的进步,而是如何去使用它,或是如何去建立使用它的价值:让这个社会活起来,也就是让网络成为社会的血脉。

Global brain
    If society is viewed as a super-organism , communication networks play the role of its brain .[xii]
    社会有机体的概念发源甚早,从史宾塞到涂尔干,都将社会视为如同生物一般的有机体,尤其是涂尔干于《社会分工论》中所提出有机连带的概念,当社会分化至极为复杂的程度,藉由连结产生集体意识,而使得社会外在于个人,形成先于个人而运作的有机体。在视讯媒体的发明之后,曾经有人提出地球有机体或是超级有机体的说法,其将整个地球视为如人体一般,其中电视媒体即如同人类的眼睛,广播媒体就如同耳朵,然而地球上的各项连结都是维持有机体生存的重要器官;这样的比喻虽然不错,但也仅只能比喻为不具学习思考能力的低等生物罢了,因为此有机体缺少了「脑」。
    然而「全球脑」乃是Peter Russell于其1983年出版著作(The Global Brain)中所提出,认为经由科技的发展,电讯线路、光纤、卫星…等,可将地球的各个部分连结起来,并且认为由一百亿个个体的连结,地球整体将可视为一个如人类有机体所拥有的「脑」。[xiii] 然而,根据Nielsen//NetRatings表示:在第一次的全球网络人口普查中,超过20个不同国家里,共有接近3亿的网络人口。[xiv]经由计算机因特网短期倍增的扩张速度,达到百亿连结的时日不远;若以脑的模拟来说,因特网的互动、思考(运算)以及记忆(储存)等特性,似乎更甚于Peter Russell当初所采用的电话与视讯媒体的想象。
    网络具有强大的记忆储存能力已在数据的多元性与丰富性中可以得到证实,但是它所连结的还仅是几个主要的网页储存空间的服务器;前些时日受到全球瞩目的Napster便是将所有网络上个人用户计算机中所储存的mp3档案作集结,整个网络真正的达到个体间的连结,更加符合集体记忆的精神。
    积沙成塔的概念也已经受到世人的重视,虽然计算机芯片体积的缩小以及运算速度的发展仍旧快速,但是终究会有其限制,端对端运算的架构将可开拓出另一条出路;英特尔于8月22日在加州圣荷西(San Jose)第七届开发者论坛(IDF)中表露其对推动端对端运算(peer-to-peer computing)网络基础建设的强烈企图,并认为这将是第三波的网络革命。[xv]端对端运算架构最大特点是网络资源共享,包括档案共享、因特网群组与分布式运算等,此架构可集结许多客户端间的运算资源,以达成复杂的工作,而不再需要client-server架构网络功能强大的服务器,也可说是「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
    包含了以上的记忆与运算功能,可以说是具备了类似脑的条件;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已正式朝自我修正与自我复制的方向努力,假以时日,计算机的代理程序将能自我管理与运作,因此若配合上为了人类便利性所设计的代理程序,全球脑可望真正的活起来。
    看了以上的介绍,似乎将全球脑的生命性视为科技发展的成果。其实不然;以麦克鲁汉(M.McLuhan)所说的「媒介即讯息」来看,媒介本身对整个社会、的建构会有相当程度的影响。而当然更重要的是网络间流动的「讯息」;上述的诸多条件与科技的发展讨论,为的就是「讯息的处理」,若是地球的网络连结以及人工智能的结合使得整个因特网具有外在于人类,而能独立思考与记忆,并且能够传承与修正的特性,全球脑才能算是完整。
目前信息科技发展,虽还不致于马上建构完成具备智力的全球脑,但此一发展趋势已是不可逆转的了。布兰德斯大学研究团体已经发展出可以自行设计、按照「物竞天择」法则,创造并复制「适者生存」的机器人,尤有甚者,被创造出来的机器人仍能将生存特性传给下一代,改变了人们对机器的看法。电子书的设计人员已考量让内键百科全书与字典的电子书具备自行建构内文与批注间超级链接关系的智能索引功能。事实上,人类与机械间的界限日益模糊,类似CYBERORG的观念与想法日渐增加,全球脑的时代终将在可预见的未来到临。[xvi]
    科技的发展与网络的扩张,对于人类来说是忧喜参半,喜的是经由科技与网络的发展,全球脑可代替人类的思考以及从事许多生活事务,人们的生活将更加便利与丰富。但是另一方面,人类为取得这样的便利性,必须牺牲部分的个体差异,以使个体间流通的讯息能够「兼容」,并且提供足够的讯息给代理程序;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一点一点的失去自我,而全球脑对人类的掌控也随时间一步步的加强,甚至于到最后个人的意义就仅剩一组代号或是一片芯片;届时,人们所塑造出来的信息网,似乎渐渐固着、成型、不可控制,所有生活条件都受到这外在于人类的体制所制约,而成了网住所有人类的「铁的牢笼」。[xvii]

小结
    因特网发展,将会类似资本主义扩张一般,逐步将各地区不同的文化与人类活动纳入到其所建构出来的「地球村」中。十六世纪到二十世纪,若说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与扩展的世纪;此后,若说是网络世纪并不为过,网络地球村的整合速度将比资本主义的扩张还要快速。科技及网络的发展是不可逆的趋势,生活在现代的个人没有人有能力去对抗这个潮流:
    网络空间系统的发展与扩张,将根本改变我们对物理空间、认同和社区的定义。它现在已经可以同时连接地球上各个地方的人们。不久的将来,连触觉也是可能的。回馈技术将提供直达你神经系统的碰触幻觉,和真实物体的感觉没有分别。物理性的、真实的呈现是任人选择的,有时甚至是一种装模作样的表现。而且,削减了物理性的自我之后,我们也会这么处理社区;人类的演化亦将迈入新的境界,和身体分离之后,移植到计算机上的心灵能够实现我们想象的内容,我们可以在其自身行为准则的电子生成空间中相会,最终,我们将至于人类物种演化的完全境界。[xviii]
    人类本身与社会都将经由增强与替代进而不自觉或说是心甘情愿地受人机界面的入侵;进而「演化」为一全新的物种及社会结构,社会是由人们集体创造出来,并且外在于人,并对个人产生限制。涂尔干于《社会学方法论》书中提到:
    凡百「动作状态」,有定或无定,是由外界的强制力而使个人感受的;又或是一种强制力,普遍地存在于团体间,且有他固有的存在性,压迫个人,而使个人感受的,叫做社会现象。[xix]
    在今后,因特网所生成的全球脑将是人类与现代社会所共同创造出来的,它同样产生会支配与控制的力量,而其支配的范围不仅是个体,在之前由人类所创造出来的社会都将在其控制之内;或许,骇客任务影片中头戴大脑联结器以产生幻象与人来往的茧化式生活会是未来人类的生活描写吧?!;记得有人说过,科幻小说与电影写的就是未来的历史。
    信息社会的发展是必然与快速的,若依此脉络来发展,传统社会学在未来是信息社会学中的一章并不令人意外,但值得令现代人担心的是,在这一人们、计算机、网络间共同创造的「智力整体」[xx]的世界中,「人」是否还有能力与资格来替社会进行评论。
    我们是Cyborg;Cyborg不是「人」;所以,我们不是「人」!
·【参考文献】
  [i] 赖晓黎(2000), 〈信息的共享与交换-黑客文化的历史、场景与社会意涵〉,台湾大学社会所博士论文。
[ii] 〈The Bady and Technology II Cyborgs〉(http://www.wsu.edu/~fa331/cyborg.html),2000/8/21。
[iii] Hari Kunzru(1997),〈You Are Cyborg〉(http://www.wired.com/wired/archive//5.02/ffharaway.html?person=donna_haraway&topic_set=wiredpeople),2000/10/16。
[iv] 马克.史洛卡(Mark Slouka)(1998),《虚拟入侵-网际空间与科技对现实之冲击》,张义东译,台北:远流,页24。
[v] Donna Haraway, "A Cyborg Manifesto: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alist-Feminism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in Simians, Cyborgs and Women: 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 (New York; Routledge, 1991), pp.149-181.或见(http://www.stanford.edu/dept/HPS/Haraway/CyborgManifesto.html
[vi] http://www.wsu.edu/~fa331/cyborg.html),2000/8/01。
[vii] 米契尔(William J.Mitchell)(1998)〈人机合体公民〉,《位城市》,陈瑞清译,台北:天下文化。
[viii] 〈What is a Cyborg Society〉(http://www.rpi.edu/~tellec/fit/main.html),2000/8/21。
[ix] 〈Cyborg Societies : The Human / Computer Interface〉(http://www.rpi.edu/~tellec/fit/hci.html),2000/8/21。
[x] arenanet(http://www.arenanet.fi/index.html),2000/8/6。
[xi] Infocity(http://www.infocities.eu.int/),2000/8/6。
[xii] Francis Heylighen & Johan Bollen ,〈The World-Wide Web as a Super-Brain : from metaphor to model〉,(http://pespmc1.vub.ac.be/papers/WWWsuperBRAIN.html),2000/7/5。
[xiii] Peter Russell(1995),〈The Global Brain…An Over View〉(http://21net.com/online/russell.htm),2000/10/8。The Global Brain Concept(http://www.santafe.edu/~gmk/MFGB/node14.html),2000/11/7。
[xiv] 〈世界网络人口数接近三亿人〉(http://news.kimo.com.tw/2000/09/13/technology/zdnet/602585.html),2000/9/13。
[xv] 〈英特尔网络革命睡狮醒〉(http://news.kimo.com.tw/2000/08/24/technology/digi/556206.html),2000/8/24。
[xvi] 翟本瑞, 〈虚拟社会学的虚拟社会基础〉,「第二届社会科学理论与本土化研讨会」论文,2000年10月6-7日,嘉义:南华大学。
[xvii] 韦伯(Max Weber),《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台北:唐山。
[xviii]马克.史洛卡(Mark Slouka)(1998),《虚拟入侵-网际空间与科技对现实之冲击》,张义东译,台北:远流,页25。
[xix] 涂尔干(Emile Durkheim), 《社会学方法论》,许德衍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xx] M. Brooks, "New Scientist: Global Brain," (http://www.newscientist.com/nl/0624/global.html),2000/ 9/19。引自翟本瑞, 〈虚拟社会学的虚拟社会基础〉,「第二届社会科学理论与本土化研讨会」论文,2000年10月6-7日,嘉义:南华大学。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zh.wikipedia.org/wiki/生化人
Manfred E. Clynes, and Nathan S. Kline, (1960) "Cyborgs and Space," Astronautics, September, pp. 26-27 and 74-75; reprinted in Gray, Mentor, and Figueroa-Sarriera, eds., The Cyborg Handbook,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pp. 29-34. (hardback: ISBN 0415908485; paperback: ISBN 0415908493)
Cyborg: Digital destiny and human possibility in the age of the wearable computer, (2001), Steve Mann with Hal Niedzviecki, ISBN 0385658257 (A paperback version also exists, ISBN 0385658265)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电子人 机器人 Cyborg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赛博格,Cyborg,生化人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