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校校门 |
校徽编辑本段回目录
![]() |
校徽 |
校训编辑本段回目录
明德精学
校训
主体内在的素质、操行和境界;
弘扬光大崇高思想情操和道德修养,精晓学业,
传承民族文化之优长,兼容世界优秀文化,
树优良学风、校风。
笃行致强
主体的行动、追求和目标;追求真知和理想,
潜心探索、身体力行,
跻身强校之列,实现强国之梦,
使伟岩中华以文明进步之强势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学校概况编辑本段回目录
![]() |
教学楼 |
辽宁大学发端于1948年11月东北人民政府在沈阳建立的商业专门学校,建校之初即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58年9月15日,东北财经学院、沈阳师范学院和沈阳俄文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辽宁大学,朱德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
1978年,学校被辽宁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1984年,被省政府确定为辽宁省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试点学校;1997年7月,学校通过211工程主管部门预审,成为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1998年学校被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联合授予1993-1998年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称号,并于2001年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4年5月,学校正式启用占地1403亩的蒲河校区,解决了长期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2005年9月,学校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评价。
历史沿革编辑本段回目录
![]() |
教学楼 |
辽宁大学的前身三院校
原沈阳师范学院(1951.5-1958.8)
东北财经学院(1952.11-1958.8)
沈阳俄文专科学校(1950.11-1958.8)
辽宁大学的建立和曲折发展(1958.9-1966.5)
辽宁大学的建立(1958)
“十年动乱”时期的辽宁大学(1966.5-1976.10)
传达《5.16 通知》,发动“文化大革命
辽宁大学的恢复,发展与改革(1976.10-1987.12)
院系设置编辑本段回目录
学校设有18个学院,即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亚澳商学院、新华国际商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广播影视学院、本山艺术学院、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法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轻型产业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外国留学生院、人文科技自考培训学院;有5个院级系,即数学系、物理系、生命科学系、环境科学系、制药工程系。
师资力量编辑本段回目录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174人,其中教授187人,副教授396人,博士生导师4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3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模范教师1人,中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霍英东教师基金奖获得者4人。目前,生师比为15.80,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60人,在读博士123人,具有硕士学位的560人。
专业设置编辑本段回目录
学校现有58个本科专业;110个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MBA(工商管理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和JM(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点;包括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在内,有3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世界经济和国民经济学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设有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比较经济体制研究中心。学校有11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科研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学校有现在校学生近25000人,其中本科生近20000人,研究生近3500人,外国留学生500人,其他各类学生1000人。
对外交流编辑本段回目录
![]() |
办公楼 |
科研研究编辑本段回目录
![]() |
教学楼 |
学科建设编辑本段回目录
![]() |
辽宁大学 |
辽宁大学是1958年由东北财经学院、原沈阳师范学院、沈阳俄文专科学校合并而成的,是辽宁省唯一的地方综合性大学。
建校初期,辽宁大学曾为纯文纯理性质的学校。在原有基础上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目前辽宁大学已经成为经济类学科优势明显、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整体实力较强、理工学科发展迅速的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省属综合大学。经济类学科优势明显。辽宁大学经济类学科基础稳固,发展起点较高,具有较强的实力。目前,已拥有8个硕士点、1个MBA(工商管理硕士)授权点、5个博士点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西方经济学与世界经济两个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实力,在国内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在全国地方院校中,辽宁大学经济类学科的博士点数量居首位,即使在国内综合性重点大学中也位于前列。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整体实力较强。辽宁大学人大社会科学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学术传统悠久,研究特色鲜明,综合实力较强。特别是文艺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哲学入中国近现代史等学科,不仅在辽宁省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中地位显赫,而且在国内学术界也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和发言权。此外,清史研究资料比较完备,中国民俗文化研究颇具影响,哲学的应用研究成果显著,日本文史研究起步较早,韩国学研究势头良好,从而构成了人文科研的鲜明特点。
理工类学科
理工类学科发展迅速。辽宁大学的理工类学科过去基础相对薄弱,但经过近40年的努力,特别是建校后由各著名大学来校工作的一批骨干教师的辛勤耕耘,已经建成了结构比较合理的理工科学科体系。某些学科,如无机化学、原子分子物理、计算机软件、基础力学等,已居于省内前列,在中国也较有影响。近几年来,为了适应辽宁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批新兴的应用学科,如通信工程、材料化学、生物技术、环境生态学等,正在蓬勃发展。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相互支持、协同发展,已成为辽宁大学理工类学科的重要特点。应用研究61人注目。辽宁大学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既注重学术研究的深度开掘,又强调学术研究的实际价值,把学科建设与为辽宁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整体进步服务的科研定位结合起来,从而在应用性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如宋则行教授主持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效益》,张今声教授主持的《2000年的沈阳》,戴天民教授主持的‘辽宁省经济、科技、社会系统长期发展趋势总体模型,董厚德教授主持的‘辽宁省植被调查和植被图,王树人教授主持的“电解铝生产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戴伯勋教授主持的《老工业基地的新生》,程伟教授主持的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等课题,均是应用研究中突出的成果实例。
二、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
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建设,特别是重点学科建设,乃是学校教学、科研水平提高的核心环节,也是提高学校综合学术实力的基本保证。学科建设作为一项对学校发展影响重大的系统工程,事关学校发展的大局,必须作为一项基本的任务抓实抓好。为此,学校在近几年的学科建设工作中逐步明确了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确立了学科发展的基本原则,经过严格评选,确定了西方经济学等15个校级重点学科,并自筹资金对这些学科和校级重点扶植学科进行了重点投入。学校在对重点学科的总体布局进行论证后,对各个学科的发展趋向、研究目标和学术带头人及学术梯队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辽宁大学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
根据辽宁大学建设与发展的总体思路,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立足辽宁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特色突出、整体水平较高的学科体系;加强对现有省级重点学科的建设,实现国家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大力建设校级重点学科与重点扶植学科,使其中大部分成为省级重点学科;以此全面推动学校学科的建设,达到整体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从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出发,“九五”期间学校重点建设学科规划首先是将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按照国家级标准进行建设,力争进入国家重点学科行列。西方经济学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前沿性课题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已是省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宋则行教授,是国内外知名的经济学家。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发展势头良好。世界经济在某些国家或区域的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学术带头人金明善教授、冯舜华教授、程伟教授在国内’享有盛誉。
学校将继续加强对现有省级重点学科的建设,使之更快地发展。省级重点学科包括文艺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近现代史和无机化学。学校将采取各种措施力争“九五”期间使这些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实现在经济学科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和理科方面博士点零的突破。学校还将重点建设企业管理、国民经济管理这两个省级重点扶植学科,使之尽快达到省级重点学科的水平。学校将上述学科作为“211工程”立项的学科重点建设,予以重点投资。学校还将自筹资金对校级重点学科,包括国际金融、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学、分析化学、原子分子物理、计算机软件、有机化学学科进行重点建设,使其全部或大部分成为省级(或相当水平)重点学科,以带动学校学科的整体发展。
根据学科总体目标的要求,在“九五”期间使学校国家级(或相当水平)重点学科达到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达到7-9个,省级重点学科达到8一10个。到2010年前,国家级的重点学科力争达到4-6个,并努力使现有的校级重点学科绝大部分都成为省级重点学科。
依据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学校还将组建学科间相互渗透、综合发展的学科群,进而带动全校各学科的全面建设和整体推进。从学校学科的现状、辽宁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拟建经济理论与应用学科群、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科群、中外文化与大众传播学科群、法与政治研究学科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群、信息科学与工程学科群、环境洽生命科学与工程学科群等7大学科群,以充分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进一步提高为辽宁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实力。
三、学科建设的基本措施
l、强化学科建设的领导和管理。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来抓,制订并贯彻、落实学校学科建设规划的具体管理制度,对有关学科发展的重大问题做出决策,并对各学科建设措施的实施状况予以监督。
2、加强学术队伍的建设。学科建设的关键是学术队伍的建设,这就必须大力培养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形成学术骨干群体,加强学术队伍的继续教育,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学位,为其从事国内外讲学或研修提供便利,重点引进急需学科的高级人才。
3、抓好重点学科建设。学校将在政策上、经费上、人才的引进上给予重点建设学科必要的扶持,创造条件使其尽快上水平,上台阶,并多渠道筹集经费,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4、加强重点建设学科的对外交流。学校将在同国内重点大学同类学科,以及同国外大学及学术研究机构的交流中,对重点建设学科予以倾斜,使之在学术信息、学术研究与学术前沿课题等方面与国内外领先水平保持同步或部分超前。要积极开辟多种途径,安排重点建设学科的骨干教师到国外进修。力争多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提高重点建设学科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
5、设立学科研究的专项基金。为保证重点建设学科多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学校拟设立专项基金,以保证重点建设学科的科研成果及时间世,并尽快地应用于实践。
辽宁大学公交线路编辑本段回目录
【沈阳浦河校区】114路 236路 255路 338路 382路 393路
【沈阳崇山校区】116路 205路 210路 215路 236路 242路 252路 260路 299路 381路 382路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1] 辽宁大学 http://www.lnu.edu.cn/
[2] 辽宁大学贴吧 http://www.syid.cn/Bar.Asp?board_id=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