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2553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3-13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英国中部华人会
英国中部华人会
IEEE
IEEE
中国计算机学会
中国计算机学会
新野学生联盟
新野学生联盟
中国散文诗学会
中国散文诗学会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
卡文迪许实验室
卡文迪许实验室
高良润
高良润
科学岛
科学岛
姚建华
姚建华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大气物理研究所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原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现有职工342人,其中科技人员282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进入知识创新工程223人,研究员57人,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94人,中级科技人员131人。大气所是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后流动站建站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国家毕业生就业重点保证单位。现有在学博士生219人,硕士生137人,博士后22人。

目录

[显示全部]

研究所概况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大气物理研究所主要研究大气中各种运动和物理化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其与周围环境(四大圈层)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研究在青藏高原、热带太平洋和中国复杂陆面作用下的东亚天气气候和环境的变化机理、预测理论及其探测方法,以建立“东亚气候系统”和“季风环境系统”的理论体系及遥感观测体系,发展新的探测和试验手段,为天气、气候和环境的监测、预测和控制提供理论和方法。创新三期确立的重点发展的六大学科领域方向是:东亚季风系统动力学;地球系统模式发展和气候预测理论;亚洲季风环境变化集成研究与有序人类活动;大气化学、大气环境变化及其预测理论;中层大气物理化学过程、气候环境遥感理论;高影响天气物理、动力与可预报性理论。

大气物理研究所科研部门包括:大气科学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中层大气与全球环境探测实验室、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实验室、季风系统研究中心、灾害性气候研究与预测中心、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大气分中心。另外还设有信息科学中心。目前,大气物理所拥有IBMP690的高性能并行计算机、联想深腾1800、SGIORIGIN300服务器、SGIorigin2000超级计算服务器一台、SGIorigin3400超级计算服务器二台、一座用于研究城市大气污染和大气边界层物理研究的高达325米的气象铁塔及边界层遥感探测系统和中层大气探测系统等设备。

2007年度,大气物理研究所在研项目及课题共计185项,结题项目及课题65项。在研项目中,主持国家973项目2项,承担973课题及专题13项、国家863课题及专题12项、“十一五”支撑课题及专题9项、奥运攻关课题及专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项,其中基金重大项目课题1项、重点项目及课题8项、杰青5项,杰青B3项,国际重大合作3项,面上及其它项目60项;公益行业气象专项主持项目3项,参与项目6项;中科院项目及课题30项,其中院创新项目群1项,重大方向项目课题3项,院创新方向项目及课题10项、创新团队项目1项。此外,还承担了军工、部委及地方委托等课题30多项。

2007年,大气物理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工作进展顺利,科研工作取得若干重要进展,吴国雄院士主持的“海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副热带高压和中国气候的影响”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淮河流域能量与水份循环和气象水文预报”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还有一项成果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参与的“雷电物理过程及其探测和防护研究”项目获甘肃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授权专利2项。全年共发表科技论文540篇,出版论著5部,其中SCI(E)收录论文249篇,EI收录论文17篇,国内核心期刊收录论文273篇,SCI(E)收录论文较2006年的225篇增加了24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稳步增加,影响力进一步增强。王自发研究员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石广玉研究员获得日本气象学会2007年度“藤原”奖,陆日宇研究员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范可博士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等等,另外还有一批科研、管理人员和研究生等荣获了各类奖项。

2007年,大气物理研究所国际化建设向纵深发展。“中俄大气物理联合实验室(CRLAP)”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路甬祥院长访俄时,为联合实验室在俄方挂牌。与比利时高空大气物理研究所以及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中尺度气象研究所分别签订了合作协议。共举办了9个重要国际性学术会议,主要有“第十三届国际大气电学会议”、“第十届国际统计气候学会议”等。与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德国挪威法国比利时等国家进行的国际合作项目10多项,进展顺利,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季风亚洲区域集成研究的全球变化国际计划(MAIRS)已经具备了一定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国际组织任职方面,吴国雄院士当选国际IAMAS主席,这是国际IAMAS成立七十多年来第一位来自亚洲的主席。符淙斌院士当选太平洋科学协会新一届主席。全年外宾来访544人次,派员出访312人次。

大气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刊物有: 《大气科学》 (中、英文版)、 《大气科学进展》 (AAS)(英文版)和《气候与环境研究》(中文版),《大气和海洋科学快报》(AOSL)(英文双月刊)。其中《大气科学进展》被SCI收录,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别资助。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太平洋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中国气象学会动力气象学委员会、大气环境学委员会、统计气象学委员会挂靠在大气物理研究所。

历任所长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竺可桢(1890-1974)

著名气象学家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8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首任所长

赵九章(1907-1968)

著名气象学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0年至1966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

顾震潮(1920-1976)

著名气象学家

1973年至1976年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所长

叶笃正(1916.2-)

著名气象学家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78年至1981年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所长

陶诗言(1919.7-)

著名气象学家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1年至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代所长

曾庆存(1935.5-)

著名气象学家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4年至1993年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所长

洪钟祥(1937.3-)

著名大气物理学家

2001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1993年至1997年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所长

王明星(1944.1-)

著名大气化学家

1997年至2001年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所长

机构设置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历史沿革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开始规模较小,直至1949年,研究人员尚不足3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气象和地球物理科学研究工作得到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由于发展的需要,合并组成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对外称地球物理和气象研究所)。经过十多年的迅速发展和壮大,又经过一个增值过程,1966年分成四个研究所,于是有了包括整个大气科学各分支的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大气物理研究所是中国最早从事现代自然科学研究的八个研究所之一,也是中国气象事业的雏形。首任所长是竺可桢,他为创办气象研究所和创建中国的气象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时气象研究所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有“全国气象人才摇篮”之称,著名的气象科学家赵九章、涂长望、卢沃、叶笃正、顾震潮和陶诗言等,都在气象研究所学习和工作过。赵九章是气象研究所的第二任所长,是中国第一位将数学、物理和流体力学原理引进气象学中的学者。全国解放前夕,他顶住国民党当局胁迫,团结全所同仁坚决拒迁台湾,使气象所留在大陆,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月,由气象、地磁和地震等部分科研机构合并组建成地球物理研究所,对外称地球物理和气象研究所(InstituteofGeophysicsandMeteorology),成为当时中国科学院13个研究所之一。所属气象研究室由前气象研究所人员组成。赵九章任所长、卫一清任党委书记,分别从美国和瑞典回国投身中国气象事业的叶笃正和顾震潮担任气象研究室的主任。在赵九章所长领导下,叶笃正、顾震潮、陶诗言和杨健初(音)等老一辈科学家对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50年,叶笃正代表赵九章与气象局共同领导筹建了“联合天气预报中心”(顾震潮任主任、陶诗言任副主任)和“联合天气资料中心”(先后有张宝堃、杨健初(音)任主任、朱岗昆任副主任),建立了中国气象分析预报业务;以后他们又对东亚大气环流、东亚季风气候和寒潮进行了系统研究;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开创大气运动的适应理论和数值天气预报研究;开辟了云雾物理试验及云和降水物理研究;发展了中小尺度动力学和大气探测研究。经过10年的发展,气象研究室的研究队伍和技术力量有所壮大,成为当时国内大气科学研究中心。

1966年根据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中国科学院决定气象研究室从地球物理所分出,成立大气物理研究所,下设五个研究室:雷电物理研究室,云物理研究室,中小尺度动力学研究室,大尺度大气动力学研究室和低纬度气象研究室。

1972年大气所恢复了党组织的生活。院党组任命张成梅为党委书记。翌年又任命顾震潮为所长。

“文革”动乱的10年间,广大科技人员出于对发展大气科学的责任感,排除干扰,在曲折中前进,使研究所在基本建设、探测仪器研制及科研工作的某些领域仍取得一定进展。如1973年开始建设位于河北省香河县城关的大气综合观测试验站,以后该站成为中国第一个平流层高空气球观测基地。1976年又开始建设325米高的气象观测塔,1979年正式投入使用,为城市大气环境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1975年建成了TQ-6百万次计算机房。

大气所在“文革”期间还承担了10多项军事科研任务,如中国核弹发射的气象保障任务,核污染扩散观测,激光雷达、激光测云仪和激光武器的研制及与高空飞行有关的气象问题研究,战时天气预报等。陶诗言和顾震潮因圆满完成核试验气象保障任务而分别荣立一等功。此外在探测设备的研制方面填补了中国不少空白。1966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雷达,1969年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自动卫星云图接收设备,1974年试制成功单点声雷达测温系统,1975年底完成超声风速温度仪的研制任务并做出了样机。与此同时,研究工作也取得了进展,如开展了中国大气污染研究,卫星气象研究,青藏高原气象考察等;数值天气预报研究获重大进展;在大气遥感理论研究中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

1976年以后,先后有叶笃正、曾庆存、洪钟祥和王明星任所长,杨晓峰、索天桥、赵同庄、任丽新和吴北婴任党委书记。

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大气所有18项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获奖项目研究内容覆盖大气动力学、云物理学和云动力学、数值天气预报、大气污染、卫星气象、大气遥感、高山科学考察和中国暴雨等方面。叶笃正、陶诗言和曾庆存等还获大会先进个人称号。

1978年起,大气所恢复了招收研究生制度、职称晋升考核制度等,科研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此后,叶笃正所长又提出大气所气象和大气物理的发展方向,主持制定出大气所科研发展规划(草案),其中包括战略设想、八年规划和三年计划,为大气所今后10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1984年起,大气所伴随着祖国的脚步进入了蓬蓬勃勃的改革发展时代,经历了科技体制的重大变革。根据改革形势和大气所发展要求以及世界大气科学的发展趋势,曾庆存所长主持制定了“大气所办所方针和改革设想”,使全所的职工真正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从1993年开始,为了适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气所在洪钟祥所长领导下,制定了大气所结构调整方案和“九五”以及2010年科技发展纲要,积极稳妥地进行了科研结构调整,准确定位,明确目标。1997年大气所成为中国科学院认定试点所。

1997年7月份,王明星所长主持大气所工作,提出12项任期目标,明确提出要在2010年前把大气所建设成具有国际水平的、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大气科学综合研究中心。1999年7月院党组批准大气所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方案,在院党组和有关业务局的领导下,大气所从科学目标凝练、组织落实、结构调整、创新运行机制建立、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经费管理使用等各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展开,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2001年8月,新一届所领导班子上任,王会军研究员出任常务副所长,主持工作。与此同时,大气物理所知识创新工程全面推进阶段的工作开始,并将重点开展现代科学研究所的体制建设、文化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园区建设及相关的配套改革,努力把大气物理所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具有现代化运行体制的研究所,为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以及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经过几届所领导及数代科学家们和全所职工的艰苦创业,大气物理所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研究队伍逐步壮大,已成为国内大气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为中国大气科学事业的发展、进步,为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

2005年5月,王会军研究员担任大气所所长。2006年,大气所开始全面部署知识创新工程三期工作。

大气所是大气科学的综合性研究单位,主要研究大气运动和大气中各种物理、化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其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发展新的探测和试验手段,为天气、气候和环境的监测、预报和控制提供理论和方法,有五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是叶笃正、陶诗言、曾庆存、黄荣辉和吴国雄,研究员54人。研究所有三个开放实验室,它们是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APC)、中层大气和地球环境探测开放实验室(LAGEO);三个中心,它们是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RRC.TEA)、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ICCES)、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CDRCAS);一个支撑系统,它们是计算与信息科学中心;另有研究生部和博士后流动站等。

开放实验室的建立是大气所加强和优化基础研究若干领域中的科技力量并与国际接轨建立区域性研究机构的非常重要的一步。LASG经过10余年的努力连续四次在国家评议中获得优秀,成为中国最优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得到国内外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界的赞扬。

三个研究中心的前两个是与国际组织和国家协作成立的,它提高了中国和大气所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现在它们已成为国际公认的优秀中心。

大气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授予硕士、博士学位及首批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之一。近20年来大气所一贯重视培养高水平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目前拥有博士生指导教师29名。1978—1998年间我所共招收博士生228名,硕士生334名。现已毕业获得博士学位的有93名,硕士生264名。1985年大气所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1987—1998年间共接收41名博士后流动人员。大气所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大气科学领域的高级优秀科技人才。1996年被评为科学院首批十个重点博士生培养基地之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大气所在中国短期数值预报模式的研制、大气环流数值模拟、大气动力学和地球流体力学、中小尺度动力学及灾害性天气预报和减灾研究、青藏高原气象学及地球三极大气科学研究、卫星气象学、季风、中国暴雨、长期天气过程和气候学、大气遥感理论、雷达气象、云和降水物理学及人工影响天气、大气化学和大气污染、大气边界层物理和中层大气物理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以及双波长雷达辐射计系统、VHF雷达、水汽和云水的微波遥感辐射计、声雷达、激光雷达、高空科学气球及北京气象塔自动遥测系统等设备方面的研制工作,均取得了重大成果,有130多项成果获国家、科学院和省部级奖励,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多项。院一等奖12项,正式发表论文1100多篇,出版专著20多部,在大气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和为国防、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大气科学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气所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已与国际科技界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合作关系,同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科技交往,每年邀请和派出的科研人员约300人次。以围绕国家、中国科学院的重大项目的开展和高级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为主,分别与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意大利、日本和韩国等签定了国际合作协议,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研究。

大气所是中国大气科学基础研究的最高学术研究机构,聚集了一批科技英才,代表中国大气科学基础研究的水平。“创新”和“国家需要”是大气物理所立足的根本。从建国初期东亚大气环流和季风理论研究,五十年代云物理研究的开拓及数值天气预报和方法的提出,六十年代空气污染气象学的发展,七十年代卫星气象学、大气遥感理论和大气探测技术研究的开展和应用,八十年代的气候数值模拟和预测研究,到九十年代的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和自然控制论的创,大气所科学家们以其特有的科学洞察力,高瞻远瞩,始终抓住创新和高起点这两个关键问题,这是大气所基础研究长期保持高水平的主要原因,也是大气所能不断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动力所在。

为把大气所建成高水平的国际大气科学研究中心,近期研究所将以预测理论为主攻方向,跟踪大气科学与大气环境、中层大气和中小尺度动力学等前沿学科,为灾害性天气预报、气候预报和环境污染服务,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委员会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学科方向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方向:

研究大气中各种运动和物理化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其与周围环境(四大圈层)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研究在青藏高原、热带太平洋和我国复杂陆面作用下的东亚天气气候和环境的变化机理、预测理论及其探测方法,以建立“东亚气候系统”和“季风环境系统”的理论体系及遥感观测体系,发展新的探测和试验手段,为天气气候和环境的监测、预测和控制提供理论和方法。

重点学科领域:

针对国家重大需求目标以及国际大气科学发展前沿,研究所将优化调整优先领域的布局动态,进一步凝练重点学科领域为以下六个方面:

(1)东亚季风系统动力学研究;

(2)地球系统模式发展和气候预测理论研究;

(3)亚洲季风环境变化集成研究与有序人类活动研究;

(4)大气化学、大气环境变化及其预测理论研究;

(5)中层大气物理化学过程、气候环境遥感理论研究研究;

(6)高影响天气物理、动力与可预报性理论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

(1)东亚季风系统变异与圈层间相互作用;东亚区典型下垫面能量和水分循环研究;不同纬度之间大气环流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东亚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大气季节内振荡与中国季风降水。

(2)地球系统各分量模式研发及数值模拟;地球系统耦合模式的建立、评估和应用;资料同化、可预报性及其气候预测系统的建立;短期气候预测理论与方法。

(3)亚洲区域气候-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地球系统区域模式的研制和模拟;全球变化的区域影响、突变及其物理机制;亚洲区域季风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贡献和适应。

(4)大气中化学过程的观测和模拟;陆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C、N循环;非均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湍流理论;城市大气污染物来源和形成机制研究;大气污染预报模式和优化控制理论。

(5)中层大气过程对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作用;中层大气动力、辐射和化学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研究;云-气溶胶-辐射相互作用研究,东亚典型区域性云系宏微观特征的云气候学;大气遥感数据的同化技术及其在气候模式和空气质量监测与预报模式的应用。

(6)强风暴及中小尺度系统的理论、观测、诊断及预测研究;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可预报性、数值预报模式、资料同化及应用研究;云降水物理及人工影响天气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相关词条编辑本段回目录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