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3002 次
  • 编辑次数: 4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5-11-06
土土
土土
发短消息
土土
土土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维基百科永久保障基金
维基百科永久保障基金
维基百科15年
维基百科15年
水军入侵维基百科
水军入侵维基百科
维基百科词条破500万
维基百科词条破500万
维基百科衰退
维基百科衰退
维基百科捐款人
维基百科捐款人
2012维基百科点阅率
2012维基百科点阅率
维基百科发展瓶颈
维基百科发展瓶颈
维基百科创始人大婚
维基百科创始人大婚
维基百科流量分析
维基百科流量分析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水军入侵维基百科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维基百科号称“每个人的百科全书”,网民查阅网站收录的词条时,可予以编辑和补充。网站创始人认为,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内容客观公正。然而,随着这个网站的影响力日益扩大,越来越多“水军”混迹其中。他们是收了钱的有偿写手,假扮热心读者修改词条,偷偷把客户的广告软文塞进维基百科中。

  维基百科旗帜鲜明地反对有偿编辑,但这种行为却愈演愈烈。一些大企业或个人专门聘请公关公司,注册维基账号修改内容。一家名为“维基公关”的公司曾大规模雇用水军,开设数百个账号,在维基百科上散布有利客户的虚假信息,最终遭维基“封号”。

http://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15/1104/205c4fc7007a866.jpg

  去年夏天,维基更新用户条款,严禁有偿编辑,但水军却从未消失。一家名为“阳光萨克斯”的公关公司两个月前还在为客户编辑维基页面,例如:在前超模娜奥米·坎贝尔词条下,抹去业界对其近期饶舌专辑的负面评论等等。

  水军入侵损毁维基百科的可信度,进一步削弱网站的编辑力量。维基百科有数万名志愿编辑,负责网站每个月的内容更新。随着网站日益成长,维护其正常运转的志愿编辑团队却逐渐萎缩。市场对“合格”维基水军的需求却很旺盛。因为,不少写手仍以公关软文套路出牌,所写内容直接被维基拒绝。

  一份报告显示,2008年至2013年期间,专注医疗话题的维基编辑减少四成。由于资深编辑态度严苛,维基百科吸引的新用户越来越少。更有研究显示,由于更多网民以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登录维基百科,参与网站编辑的难度增大,进一步削弱维基编辑的力量。

目录

水军入侵 维基百科正面临一场临信任危机编辑本段回目录

继2013年经历了“马甲”黑幕后,维基百科再一次对水军宣战。维基百科最近在进行一项针对可疑编辑和水军账号的调查,他们已经屏蔽了超过250个水军账号,试图借此减少软文条目。目前维基百科拥有5亿读者,Alexa流量排名全球第六。近年来,这家只靠捐赠的非营利机构饱受“水军”的困扰。水军入侵 维基百科正面临一场临信任危机

维基百科号称“每个人的百科全书”,网民可以查阅网站收录的词条解释,同时也可以进行编辑和补充。网站创始人认为,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内容客观公正。在国内,百度在2006年模仿维基百科推出了百度百科。百度百科虽然在词条的数量上多于维基百科,但词条的质量、中立性、版权方面比不上后者。

然而,随着维基百科的影响力日益扩大,越来越多“水军”混迹其中。他们是收了钱的有偿写手,假扮热心读者修改词条,偷偷把客户的广告软文塞进其中。尽管维基百科旗帜鲜明地反对有偿编辑,但这种行为却屡禁不止,近年来更是愈演愈烈。

维基百科上一次对公关和水军宣战,是在2013年。当时网站的资深编辑DocTree申请对一家叫做CyberSafe的公司进行调查,揭开了维基百科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马甲水军黑幕。

事实上,这起事件源于一次普通的举报。CyberSafe公司总部位于英格兰密德萨斯镇,主营高科技的数字加密相关技术。这家公司几乎没有什么名气,但他们在维基百科上有一个专属的词条。一般来说,一个维基百科词条一定得具备“知名度”,即这个主体必须曾经被信源(新闻机构或出版社)报道过。后来,这个词条被人举报了,面临着遭到删除的命运。

尽管CyberSafe词条上的疑点非常明显,但在公开讨论中却有不少账号为其竭力辩护,这引起了DocTree的注意。DocTree怀疑,这些账户都是一个人的马甲,于是,他向维基百科管理员提出了调查申请,水军黑幕也因此被揭开。

后来,根据维基百科的调查,共有323个账号被确认为马甲,另外还有84个账号存疑。而且,这些账号都出自同一个马甲网络,已经在维基百科上进行过900多次词条创建或编辑了。这是维基百科迄今发现的最大规模的网络马甲。

其实,维基百科上的词条编辑已经成了一门明码标价的生意。以Wiki-PR为例,这家公关公司为客户在维基百科上建一个词条的收费标准是500到1000美元,之后每个月还会收取50美元的维护费。作为回报,Wiki-PR承诺,将根据公司动态对词条进行及时更新,如果词条被删除,他们会重新帮客户建立词条。另外,如果一个客户达不到维基百科的“知名度”准入标准,Wiki-PR也会帮忙生成一些文章。

事实上,这些早已成了美国公关界公开的秘密。爱德曼数字(爱德曼国际公关公司的线上分部)高级副总裁Phil Geers在接受采访时就曾大方表示,目前公关行业的新关注重点应该是维基百科,所有公司都应该针对维基百科进行专门的公关。

面对泛滥的水军,维基百科能够应对的办法并不多,大多只能通过封号来遏制。它曾对Wiki-PR等一系列公关公司进行封号,还专门更新用户条款,严禁有偿编辑。然而,最后收效甚微,公关公司依旧我行我素,水军也没有消失。

现在,水军的入侵给维基百科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不但损害了网站的可信度,还削弱网站的编辑力量。

目前,维基百科有数万名志愿编辑,负责网站每个月的内容更新。但不少编辑抱怨,为杜绝公关类型的编辑请求,他们每天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在网上“巡逻”,尤其是那些关于明星、个人和公司的词条。

更令人忧心的是,在诱惑面前,一些优秀的编辑甚至改旗易帜,投入水军之流。此前就有自称在维基百科做到行政官级别的自由撰稿人在网上招揽生意。这个级别的编辑在维基百科拥有不少“特权”,目前只有大约600名用户达到此级别。

可以预见,长期以往,维基百科的可信度必然会下降,这个网站正面临一场信任危机。

过去,维基百科标榜“自由的百科全书”,如今,这份“自由”却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让研究开始于维基百科,但切莫终止于此,这家公司一直所提倡的似乎正在远去。

网络乌托邦在水军围攻中挣扎编辑本段回目录

危机中的维基百科危机中的维基百科

  “水”淹维基

  古老的通天塔只是传说,而维基百科的奇迹,只要按一下回车就能目睹。

  这个完全依靠志愿者奉献时间搭建的网上百科全书,一开始曾被传统辞书出版商讥笑为满是涂鸦的“公共厕所”,如今却已拥有了数千万个条目,200多个独立运作的语言版本,浏览量一度雄踞全球第五位。

  如今,这个网络乌托邦却在“水军”的围攻中苦苦挣扎。无孔不入的商业力量不会放过任何一片世外桃源,明码标价的编辑和篡改让维基百科的公正客观受到了严峻考验。

  通天塔成为一片废墟。那么,奇迹般的维基百科,最后能否幸存?

  危机笼罩维基

  维基百科所秉持的中立性和可验证性的条目创建原则正在不断遭受考验。对于一家长期依靠捐赠、Alexa流量排名全球第六的非营利机构来说,如何从这个局面中逃脱出来是它们的当务之急。

  记者|金 姬

  许多人都知道“内事不觉问度娘,外事不决问谷哥”,而维基百科(Wikipedia),则是更多资深人士的选择。这个自由、免费、内容开放的网络百科全书拥有上千万条目,近三百种独立运作的语言版本,超过十万的积极贡献者长期参与编辑,浏览量一度雄踞全球第五位。

  人们喜欢维基百科,很重要的原因是它被视作“客观中立”的典范。谁能想到,维基百科实际上正遭遇网络水军的侵扰,大量条目被“嵌入”有水分的内容,陷入了一场关系名誉甚至生存的危机。

  这些水军可能受雇于投放软文的公关公司,也可能是怀有个人目的的马甲账号。今年10月21日,负责筹集资金以维持维基百科服务器和软件运转的维基媒体基金会(Wikimedia Foundation)执行理事苏·加德纳(Sue Gardner)发表声明,宣称“英文维基百科上存在数百个马甲账号,利用编辑的特权修改其产品或服务的相关信息描述。为了保护信息的中立性,维基百科决定删掉250多个用户账号。”

  危机仍在继续,维基何去何从?

  最大的网络水军:Wiki-PR

  今年10月8日,一家名为The Daily Dot的美国新闻网站首先报道了维基百科向水军宣战的来龙去脉。

  网名DocTree的维基百科编辑是一位鸟类极客,他在维基百科上花了大量时间编辑鸟类学相关的词条。去年8月,他发现一家位于英格兰主营高科技数字加密技术的公司CyberSafe竟然也和鸟类学相关,于是开始关注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

  维基百科上有这家公司的词条,而此前已经有人指出这个页面应该被删除。一个维基百科词条被删除的原因有许多,最常见的就是缺乏“知名度”(notability),但这个理由的标准很宽泛。通常来说,一个主体曾被可信赖的信源(最好是老牌的新闻机构或出版社)报道过,那么就能给它创建一个维基百科词条了。

  乍一看,CyberSafe符合维基百科词条标准。每一个事实点都有若干标注,显示引用自多个新闻机构。但点开标注里的那些链接,DocTree发现没有一篇文章是跟CyberSafe直接相关,讲的都是网络信息安全,而不是CyberSafe这家公司。很显然,创建这一词条的人知道大多数人不会看附注上的链接。

  更奇怪的是,尽管CyberSafe符合删除的标准,但是不少维基编辑跳出来为其辩护,而这些人的编辑历史要么空白一片,要么就是编辑过一些跟CyberSafe差不多的词条——不出名的小公司和小人物。在DocTree看来,这些编辑的内容似乎出自同一人之手。

  于是,DocTree希望维基百科对5个可疑账号进行调查,由此揭开了维基百科12年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水军面纱。

  维基媒体基金会利用CheckUser这一工具,初步确认5个账号确实是同一个人的马甲,而这背后是一张无形的水军网络。维基百科希望通过页面上的浏览路径记录挨个追踪到它们的行迹。整个调查从2012年8月14日延续到2013年9月20日。CheckUser最终给可疑账号打上标签,“已确认”、“技术上难以判断”、“很可能”或是“证据不足”。

  截至今年9月,共有323个账号被确认为马甲,另外84个账号存疑,它们来自50多个真实的网络用户,曾在维基百科上进行过900多词条创建或编辑,而这些,都出自同一个水军网络。

  所有马甲账号都有这样的共性:大多数编辑页面是关于公司或者活着的人物;内容都是正面宣传;引用内容的出处往往来自谁都可以供稿的网站。

  马甲账号的幕后黑手是一家名为Wiki-PR的公司。根据维基社区新闻网Signpost报道,这家公司创立于2011年2月,注册地在旧金山,办公室则在得克萨斯州,有25名全职员工,还有很多远程工作的自由职业者。公司官网上宣称可以把你需要的软文翻译成270种语言,植入维基百科的各个版本。公司配有实时修改软件,也能经常改变IP地址。

  成立初期,Wiki-PR的报价是每个词条500美元,现在则是2000美元。如要保证长时间在维基百科上存在,每月另收99美元的维护费。2年多来,Wiki-PR至少创立修改了12000个词条。其中有2000个客户的名字虽然只在维基百科被提及而没有任何新闻报道和广告宣传,每位客户平均因此得到的回报就相当于400万美元;如果保证每月维护,每个月还可以有20万美元的回报。

  今年11月19日,维基媒体基金会委托硅谷律所Cooley LLP向Wiki-PR发去律师函,要求停止所有马甲账户和付费编辑行为,否则将对该公司提出法律诉讼。

  维基百科修正小组

  大家都知道维基百科是一部自由的网上百科全书,但很多人并不清楚,这里的“自由”并不是指免费、言论自由等,而是指任何人可以编辑。这也给恶意编辑留下后门,虽然维基百科要求每个编辑附上可供查询的可靠来源,并不包含编辑的个人意见,那些有问题的内容最终将被删除,但容许问题文字存在的时间差,已经足够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乐开了花。

  根据Signpost报道,过去7年,大规模付费上维基百科的现象不断发生。2006年,格利高里·柯斯(Gregory Kohs)创立的MyWikiBiz公司因为报价49-99美元编辑维基百科,被英文维基仲裁委员会发现,维基百科创始人之一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亲自封了此人的账号。后来,柯斯联合其他看不惯维基百科的人创立一个揭发维基百科“不齿行径”的网站 “维基百科修正小组”(Wikipediocracy),把维基百科描述为一个贪婪扩张的帝国机构,不断给维基百科找茬挑错。

  有人也许会认为柯斯的说法过于极端。不过,维基百科“人人都是编辑”的原则,不仅滋生了水军,也的确成为个别卑鄙小人铲除异己的网络武器。

  今年5月,在线新闻网站Salon的作者安德鲁·莱纳德(Andrew Leonard)撰文指出:“维基百科是互联网王冠上的一颗明珠,是一项了不起的集体成就,也是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一步。维基百科希望建成一个始终处于更新状态的人类知识宝库,这个宝库是由下而上按照众包方式自发建立的,人们参加编写是出于热爱,不索取报酬,但也无需通过资格审查。只要你创建一个账户,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在莱纳德看来,维基百科的内容是可以被心怀怨恨和嫉妒、试图报复的人随意篡改的。他揭露了维基百科上一个名为Qworty用户,其实是美国作家罗伯特·克拉克·扬(Robert Clark Young),对维基百科进行过13000次修改,以自己喜好来恶意篡改作家同行的词条。

  今年1月27日凌晨时分, Qworty对已故作家巴里·汉纳(Barry Hannah)的百科页面做了14处修改。汉纳是美国南部一位广受好评的作家,偏爱哥特风格和荒诞文学。Qworty删除了含有汉纳作品节选的段落,移除了20个相关访谈、讣告和回忆录的链接,还删掉了汉纳所获文学奖项的列表。

  其中有两处修改尤为显眼。在“汉纳在密西西比大学教授了28年的创意写作课程,同时也是文学硕士项目的带头人……”这句话中,Qworty删去了后半句“是学生眼中的一位好导师”。他还将汉纳的死因由“自然死亡”改成了“酗酒”。但是汉纳的讣告上写明他死于心脏病,并且在去世前几年已经戒酒,滴酒不沾;数不胜数的追悼也印证了他生前作为导师的良好声誉。

  今年4月,女作家阿曼达·菲利帕奇(Amanda Filipacchi)相关的维基百科页面也遭到Qworty的“报复性编辑”。此前菲利帕奇在《纽约时报》社论版上发表文章,指责如今在线百科的文字带有性别歧视色彩,引发Qworty不满。

  按照维基百科的说法,“报复性编辑”是指出于愤怒对百科页面加以改动,以达到惩戒对手的目的。按照维基百科社群的通行标准,这属于不当行为;但考虑到维基百科恪守匿名原则,并且其组织结构中的权力比较分散,这样的行为很难彻底杜绝。

  在维基百科创始人之一吉米·威尔士的讨论页面上,几位编辑争辩说Qworty在菲利帕奇事件中的举动是完全合理的。就算他偶尔做过头,过火的行为也会引起大众关注,藉此修正问题本身。他们认为,这正是维基百科的运行机制。每当公众关注落到维基百科上某一个此前少有人知的冷门领域,往往就会有一大群编辑涌上来清理整顿,对词条进行修改,直到合乎标准。正是通过这样无止尽的更迭,维基百科才能够最终实现自我修正。

  不久之后,同为维基百科编辑和“维基百科修正小组”编辑的几个人经过数周调查,找到了Qworty的真身:1999年发表小说《其中之一》(One of the Guys)的作者罗伯特·克拉克·扬,此人长期在暗中编辑自己的维基百科页面——多次自我美化,而对同行打击报复。当被第一次指认时,扬表示对编辑维基百科一无所知,也从来没注册过账号,一副电脑白痴的样子。但莱纳德和其他维基人找了一系列证据,发现扬和汉纳“结梁子”是在2001年田纳西州的一次作家座谈会上,当时与会者对扬的作品评价不高。

  “维基百科修正小组”对扬个人页面上的全部修改进行了反复检查,发现这一页面的创建和早期编辑工作(这个时候距离Qworty在2007年的出场还有很久)有很多都是由众多的一次性马甲完成的——一次性马甲就是注册后仅进行过几次编辑便弃置不用的维基账号。

  大部分马甲的IP地址在加利福尼亚州,这正是扬的故乡以及现在居住地。有三个马甲背后的真实用户都被明确证实与Qworty相同——在维基百科上,这种行为是严格禁止的。

  “维基百科修正小组”成员安德烈亚斯·科尔贝(Andreas Kolbe)指出:“维基百科允许对当代人的生平事迹做匿名修改,这不啻是把人的名誉放到赌桌上。七年多前我饱含热情地加入维基百科,但后来我发现实际撰写过程很不负责任、令人不安。这个网站还跻身十大网站之列,因此我认为应该让公众了解维基百科上每天发生的究竟是什么。”

  扬最终承认自己就是Qworty,并表示:“维基百科是一部伟大的后现代小说。它不是真相。”

  在莱纳德的文章发表后,维基百科的自动修正机制开始投入运行。Qworty被无限期屏蔽,禁止编辑维基百科页面;针对他此前的编辑历史,维基百科也展开了各类调查。

  编辑“错误”如影随形

  无论是编辑出于商业目的还是个人喜好,维基百科的错误率高于传统的百科全书,虽然维基百科广为阅读的词条中的错误会被迅速纠正,可在其他词条中的错误信息就可能保留很长时间。

  约翰·赛根特勒(John Seigenthaler)以前是肯尼迪总统的弟弟、美国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的助手,也是《今日美国》(USA Today)创立时的编辑部主任。2005年秋,他发现维基百科的一个网页说他是1968年枪杀罗伯特·肯尼迪的嫌犯。这一错误指控被发表4个多月后,相关词条终于得到了修正。吉米·威尔士承认词条写得太快来不及审阅,随后宣布了一项政策,没有注册的用户将不能够再创建词条。但维基百科的注册是免费的,立即生效,并且不需要个人信息。

  对维基百科批评猛烈的人还有共同创建人拉里·桑格(Larry Sanger),互联网泡沫破裂时他被威尔士解雇。在桑格看来,如果维基百科不进行洗心革面的改变,像赛根特勒事件这样的丑闻就不可避免。

  2006年,马萨诸塞州众议员马蒂·米汉(Marty Meehan)的助手把维基百科提到他做议员不会超过4届的竞选承诺删除了,当时他正在第7届任期。威尔士也修改过关于他自己简介的网页,删除了提到桑格在创建维基百科时的作用这一内容。

  2006年,桑格发起了Citizendium,这是一部维基式的百科全书,“专家做少许监管”,撰稿人使用真实姓名,意在与维基百科竞争。

http://d7.sina.com.cn/pfpghc2/201510/28/b5901431f9c948a09e428ba33c8acdb9.jpg

  维基也在不断完善。借助“维基扫描”(WikiScanner)这一交叉参考撰稿人网络地址的软件,维基百科发现埃克森美孚、百事和微软等公司的电脑被用来删除有关这些公司的词条中的不利信息。2010年,维基百科仲裁委员会禁止所有山达基教会(Church of Scientology)拥有的IP地址进行编辑,因为这个教会的追随者和批评者之间进行了多年的争议和欺骗性的编辑。

  维基百科尝试着把更多权力集中在所谓“管理员”手中,这些维基百科的编辑可以对经常受到人为操纵的网页进行删除和恢复操作,或者把网页锁定一段时间防止进一步的编辑。这些改变给某些词条带来了一定的稳定性。不过,维基百科的讨论板充斥着对词条没有正当理由就被锁定的抱怨;而且似乎并没有一套机制确保管理员们除了维基百科的方式和规则之外能懂更多的东西。

  目前维基百科拥有5亿读者,而他们所秉持的中立性和可验证性的条目创建原则正在不断遭受考验。对于一家长期依靠捐赠、Alexa流量排名全球第六的非营利机构来说,如何从这个局面中逃脱出来是它们的当务之急。

  维基:问题虽多,仍在努力

  内容有误的词条或者不怀好意的编辑从维基百科诞生的那天起就存在,但是大多数编辑都在努力净化这片网络热土。

  记者|金 姬

  11月20日,为维基百科提供资金、法律、技术和基础设施支持的维基媒体基金会(WMF)的执行理事苏·加德纳(Sue Gardner)委托基金会发言人、全球事务传播经理马修·罗斯(Matthew Roth)回复了《新民周刊》的提问。

  46岁的加德纳曾是一名加拿大媒体人,2007年开始掌管维基媒体基金会。她今年3月27日突然宣布退意已决,等找到合适的接班人就转而投身其他项目。据悉,最可能的离职时间就是今年底。她表示:“即便维基百科存在许多问题,维基百科依旧是网络公民免费的游乐场,永远不会消失。”

  《新民周刊》:针对Wiki-PR公司的反水军大战,目前进展到哪一步了?

  WMF:我们昨天(11月19日)委托律师给Wiki-PR公司CEO(首席执行官)乔丹·弗兰齐(Jordan French)发了一封律师信,要求对方停止和取消一切修改维基百科词条的行为,否则就要法庭见了。

  《新民周刊》:维基社区新闻网Signpost曾报道,美国在线旅游服务商Priceline.com和美国跨媒体集团维亚康姆(Viacom)都是Wiki-PR的客户,以及一些硅谷公司。就你们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哪些企业牵涉到这次反水军调查?

  WMF:很抱歉,我们不能透露。维基百科非常讲究保护用户隐私,哪怕是严重违反游戏规则的用户。

  《新民周刊》:这是不是维基百科成立12年以来面对的最大规模的马甲账号网络调查?

  WMF:从查处的马甲账号数量来说,这次规模是最大的。

  但我们还在查一个网名Bambifan101的人,迄今为止涉及236个存疑账号和249个确认账号。Bambifan101是来自美国南部的跨危机破坏者,从2008年10月至今一直在多种语言版本的维基百科上捣乱,主要针对迪斯尼公司的作品词条,加入无意义文字或替换成无关内容。至于是纯粹恶作剧还是另有商业企图,我们还不能完全确定。

  《新民周刊》:和2001年初创时相比,或者和加德纳2007年加入维基媒体基金会相比,今天的维基百科是否在处理马甲账号和网络水军方面有些力不从心?

  WMF:不能这么说,但现在的任务的确愈加艰巨。

  维基百科现在每个月有5亿独立访客,使之成为全球第五大网站。你知道吗,维基百科现在有287种语言版本,一共含有3000万词条,而遍布全球的志愿编辑大概只有8万人,这意味着每个人平均要兼顾375个词条。虽然我们已经设置了一些软件可以自动识别可疑账号和词条内容,但这只是初步筛查,而我们的编辑绝大多数都是志愿免费提供服务的,不可能要求他们时时刻刻处理。事实上,活跃编辑人数,自2007年起已经缩水超过1/3,并且仍在萎缩。这也让我们在2010年制定的5年计划,注定在2015年将难以实现既定目标。

  尽管活跃编者数量下降了,但是新增的词条数量和词条长度却增加了。这意味着,留下来的志愿者更愿意多做些事。2011 年WMF问卷调查显示,要想成为活跃编者就必须满足一定量的志愿编辑时间。调查的 5200 人中,有 50% 的人每天花 1 小时来编纂词条,有 20% 的人每天花 3 个小时以上来编辑维基百科。在加德纳女士看来,这很有趣,维基人出现了多干活的趋势。

  《新民周刊》:现在曝光的反水军行动主要集中在英文页面,这一隐患是否也在其他语言版本普遍存在?

  WMF:维基百科虽然有诸多语言版本,英文页面的比重最大也最为详细,大概有440 万条内容,每个月大约有 100 亿次的访问量。当用户在 Google 或者用 Siri 问问题的时候,维基百科总是第一时间出来把答案直白地告诉用户。

  内容有误的词条或者不怀好意的编辑从维基百科诞生的那天起就存在,但是大多数编辑都在努力净化这片网络热土。无论是哪个语言版本,词条内容都会被维基人所讨论。有问题的内容会被标注或修正,可疑账号也会被警告。我们一些比较热门的语言版本还有仲裁委员会,目的是解决争端,做出强制的解决方案,例如封掉某个用户账号。

  《新民周刊》:加德纳女士为何会在今年3月突然提出辞职?

  WMF:加德纳女士在今年3月27日给WMF群发邮件,宣布准备离开执行董事这个位置,基于两个原因:维基已经足够强大;互联网发展形势不妙。

  2001 年,维基百科诞生,维基百科并非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2000年从商人转型的互联网创业者威尔士和刚毕业的哲学博士桑格,共同创办了 Nupedia 这个由专家提供内容的免费百科全书。但是一年之后,Nupedia 只有 21个词条。于是两人转变思路,创办了维基百科,让所有人都可以来创建、编辑百科条目,新词条数量迅速增加。

  当他们看到人们热情地参与到百科条目的编纂过程中了来,威尔士和桑格很快就把维基百科当成了主营业务。2002 年年底,维基百科已经有超过 2 万条以 18 种语言编写的百科条目,增速惊人。2003 年,威尔士成立了维基媒体基金会,负责筹款和日常管理。

  在加德纳女士2007年加入维基前,WMF只有3名全职工作人员,现在则有174人。6年来,WMF为维基募集的资金已从每年的400万美元增长至4600万美元。

  加德纳女士认为多年来互联网环境正在恶化。2011年10月,意大利语维基百科以关站形式抗议意大利政府试图以立法形式限制网络自由。去年1月,因为对美国国会准备表决的SOPA/PIPA(《禁止网络盗版法》/《保护知识产权法案》)进行抗议,英文维基关闭一天。今年,CISPA(《互联网情报分享与保护法案》)又来了。维基百科不断受到政府和企业团体审查。想要改变的加德纳女士选择离开。

  《新民周刊》:据悉,在今年9月的一次告别演说中,加德纳女士抱怨基金会把太多的资金花费在与增进维基质量无关的部门上,情况很严重。获得捐助的人,正是那些负责资金使用的人,而这会导致互相包庇、内幕交易和其他腐败行为。

  总部位于旧金山的WMF,还有 40 个独立的海外分会。表面上它们用当地化的方式推广维基百科。但在加德纳女士看来,这些机构对维基百科的贡献到底有多大是很难说清楚的。去年,WMF的预算委员会向外支付了 565万美元,占 89% 的大部分资金流向了这些附属机构。请问WMF对此有何评论?

  WMF:加德纳女士对于她在WMF的工作一直很自豪,在离开前仍然对WMF赞赏有加。她坚信 WMF 正在改进,并向好的方向发展,随着这种发展,WMF的性质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如果您对维基的财政状况仍有疑问,可以到我们网站查看各财年的报告。

  《新民周刊》:虽然WMF的最高管理者是一位女性,但是维基百科的性别问题十分明显。据说加德纳2007年去中国台湾第一次参加维基年会时,她惊讶地发现400名参与者中只有11人是女性,而其中只有一人有孩子。

  据悉,维基百科的义务编辑中九成都是男人,在以他们为主的编辑圈子下,词条中对计算机游戏和情色女星着墨过多,而女性文学的条目却乏善可陈。

  这一现象有所改善了吗?

  WMF:今年在中国香港召开的维基年会上,性别鸿沟和缺少女性编辑志愿者一个热门话题。

  加德纳女士认为维基百科男性多的原因是女性休闲时间有限,而且她们更倾向于参与社交活动而不是坐在电脑前编辑维基百科条目。女性视技术为完成任务的工具,并不认为技术本身很有趣。

  中文“维客”有话说

  细心的网友会发现,如果内地某家企业出现丑闻,中文维基立刻会进行条目更新。

  记者|金 姬

  当很多“维基人”在感叹英文维基的反水军行动时,中文维基却有些波澜不惊。中文维基有注册成员超过155万人,但活跃编辑只有6600多人,管理员84人。

  在中文维基现有的73.6万条目中,软文的生存空间非常有限。维基百科中文版第一个条目的书写者、中文维基第一位管理员苑明理(网名mountain)对《新民周刊》表示:“如果商业宣传的手法明显,直接会被社群屏蔽。而隐蔽的手法,中文维基不多。因为中国人接触维基并不容易,企业没必要雇马甲到维基上发软文,因为这样做影响力不大,可能更适合国内在线百科。”

  《新民周刊》发现,中文维基的条目争议往往和书写者所在地有关,有时会上演激烈的政治和文化的交锋。从中文维基上的语言设置就能看出端倪:网站从11年前的简体繁体到现在五种版本——大陆简体、台湾正体、香港繁体、澳门繁体和马新简体。而英文维基并不区分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此外,中文维基还设有其他独立运作的方言版本,包括闽南语、粤语、文言文、吴语、闽东语、赣语及客家语维基百科等。

  中文维基也面临和其他语言版本维基百科同样的困境:在庞大的志愿者群体中,老编辑在离开,新编辑补充不上来。简而言之,就是编辑数量当年少而精,现在大而博,活跃编辑的流失,使得志愿者们对条目修改及审核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中文维基的诞生

  和大多数人一样,苑明理是从媒体报道上才知道英文维基的反水军调查的。在他看来,这只是维基百科的一种自我修复罢了,没必要大惊小怪。“恶意编辑的问题,在维基百科创立之初就已存在。人工管理总有失误,也不可能完全杜绝。维基百科的魅力,正是在于没有人或部门来决定某个条目应该怎么写。”

  苑明理和维基百科结缘是在2002年9月底,当时正在北京大学读硕士的他检索英文资料时,发现google老是指向同一个网站Wikipedia。“我觉得很有趣,心想这我也能编啊,于是就开始了。”一经注册,苑明理就拥有了维基百科的“编辑”权,这活儿并不轻松。

  早在2001年5月,中文维基就与其他12种主要语言维基百科计划同时成立,但它并不支持中文输入。当时中文维基百科的页面上全是一些测试文字,没有真正的内容。“我当时和网上认识的一个新加坡小伙,都觉得维基百科很有趣,所以就一起做了汉化。因为软件已经很成熟了,所以整个过程只用了几天时间。”

  2002年10月24日,苑明理撰写了第一个具有中文内容的维基百科主页。维基百科总部发现了这个微小但意义深远的变化。3天后,美国方面对中文维基百科的后台程序升级,成为支持中文输入的版本。

  不久,网名Formulax的中文编辑也加入进来,和苑明理一起做了站点的翻译工作。11月17日,当界面的翻译工作告一段落时,苑明理翻译了英文条目Computer Science并粘贴上去,“计算机科学”成为了第一条实质性的中文维基条目。 2003年10 月,中文维基的13个管理员投票决定正式中文名,其中有9人选择了苑明理的提议:“维基百科”。

  论战是家常便饭

  “早期中文维基的管理者贡献良多。”苑明理回忆。他们贡献的不止是中文条目,更在于及时将中文维基解决争端、协调众声的机制和规则建立起来。国内习惯地把维基百科的参与者翻译成“维客”,而中文维基的参与者更愿意称自己为“维基人”,这个略带自豪感和满足感的称号更多地意味着一个共同写作的群体。维基人习惯于在存在争议的词条上注明“此章节的中立性有争议”,以示对资料使用者的提醒。

  据苑明理回忆,有时他甚至声称要因此退出维基项目。与大部分争吵的原因不同,对内容的讨论主要围绕中立原则,只不过各方对“中立”的理解不同。维基百科的条目就是在这样严格得近乎苛刻的审查中诞生。“维基百科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规则之下的众声喧哗,直到共识。”苑明理总结道。

  2004年,Dictioner在“南京大学”条目中称该校:“科学名世,人文誉远”,并加入上百位知名南大校友名单;又以柳诒徵的《五百年前南京之国立大学》、《南朝太学考》等文献为据,加上了“源自公元258年的南朝太学”的描述。

  这番举动在社群里引发许多维基人的批评。“条目中的溢美之词太多了。维基本身只中立地陈述事实,不参与评价。如果需要加入主观性的评判,可以使用类似‘有观点认为……’的表达方式,并且注意多方观点的平衡表达”。甚至连南大学生也看不下去:“连太学和国子监都扯上了,简直寻根成癖了。那是南京历史,不是南大历史。”

  Dictioner和他的支持者们则不依不饶地回应:“南京大学的学生未必对南大了解够多……寻根癖是很好的事情,尤其百科全书,更需要这种精神。”至今,“源自南京太学”的介绍仍停留于该页面,但争论仍未结束。

  两岸三地的维基人也经常在意识形态上产生分歧。今年4月,一个条目引发了部分用户的激烈争论,内容是关于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对共产党发起的一场“围剿”行动,台湾用户批评认为内容偏向中国大陆。今年8月又爆发了有关香港身份的情绪化讨论。由于香港公民持有的香港护照可以免签进入多个国家,这和受到限制的中国护照形成强烈对比。一些内地编辑坚持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作为香港人的国籍标志。对此,有些香港编辑感到很不满。

  在中文维基中,争议最大的管理员是时昭(网名shizhao)。他作为中文维基中编辑次数最多的人之一颇受尊重,却因处事不周而从2007年开始遭遇罢免提案。香港地区的维基百科管理员认为时昭对政治性内容的审核过于严苛,前后共进行了七轮针对他管理员身份的罢免案。维基百科的阅读栏里,保留着每次罢免时正反双方的辩论理由和当事人的陈述,此事直到2011年才告一段落,最终支持罢免196票,反对205票。

  “后来大家觉得罢免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了,重要的是维护编辑的原则,而不是通过自己的政治观去左右编辑内容,这种民主实践,我觉得它是华人地区史无前例的。”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毛向辉说,“维基从来没有政治密室,这也是我们喜欢它的地方。”

  这种争议也体现在中文维基的语言显示上。中文维基百科2002年创立的时候只有两个版本——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然后两个网站合并了。不过,早期的编辑很快发现,新的网站受困于语言分歧引发的问题。中文维基百科2004年试图通过引进语言转换软件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是维基百科上唯一使用语言转换软件的网站。

  今天,中文维基百科网站有五种语言设置。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全球事务传播经理马修·罗斯(Matthew Roth)表示,无论使用哪种语言,争论都是维基百科的本质。“这个软件还可以看作维基中立原则的一个体现,基于这一原则,它将不同政治体制的编辑聚集在一起,允许他们之间开展卓有成效的讨论和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维基媒体基金会在海外有40个分支机构,香港地区有一个,中国内地却没有。虽然在浏览来源数据上,内地超过香港,居于第二位,但是在中文编辑来源中,香港超过内地,仅次于台湾地区。

  用善意化解恶意

  由于维基百科的错误修正是由无数个电脑前互不相识的维基人人工监控并完成的,因此每一处错误可能很快被修复,也可能会被搁置几个月的时间。

  有时问题会很麻烦,比如Yaohua2000对中文维基的大规模攻击。Yaohua2000曾是中文维基天文学条目的主要贡献者。2004年3月,他在编辑条目“木星冰月轨道器”时更改了条目的规范字体,并在文末署名。这些举动违反了维基百科的编辑规则,在管理员提出质疑后,Yaohua2000仍大面积复制这一做法。

  2004年4月起,Yaohua2000使用机器人在中文维基百科中大量添加没有意义的条目,对年份、干支等词条进行更改,并在文章中添加“Would you like some piggies to eat?”(你想吃些猪崽儿吗?)等奇怪的文字。毫无疑问,面对这样的破坏,管理员们运用了他们所拥有的最大权限——封禁Yaohua2000的账户。

  然而这次破坏所造成的漏洞过于巨大,修复起来十分耗时。令人称奇的是,几乎全世界的维基百科管理员在得知消息后,都自发前来,帮助删除。维基百科的创始人之一吉米·威尔士在2004年5月建立的中文维基用户主页上,写着一句简单的介绍:I am here to help with the vandalbot, if I can。(我来这里帮助修复机器人所造成的野蛮破坏,如果办得到的话。)不久后,维基媒体基金会为管理员们追加设计了“批量删除”的功能,以防备类似的大规模攻击。

  2004年底,苑明理解禁了Yaohua2000。2005年到2006年,Yaohua2000再次对中文维基百科发起了破坏行动。这次他注册了多个用户名,通过技术手段制造恐慌、破坏词条、攻击他人。纵使如此,当Yaohua2000在2007年以原用户名重新登录维基百科,并停止了破坏行为时,一些维基人仍对他表示欢迎。

  实施破坏的人并不少,名为“影武者”的用户曾更换763个账号,不屈不挠地破坏维基百科。但苑明理对此颇显乐观:“整体看来维基用户还是善意者多,否则这个计划不能运行。”

  当志愿者慢慢老去

  中文维基走得并不顺,其他诸多网上“百科”开始占领内地市场。在注意力就是资源的互联网,苑明理对这种蚕食并不太在意。“维基百科不会死,一些在线百科或不尊重版权,随意拷贝媒体内容,或没有真正创作和学习的乐趣,对维基百科不会形成真正威胁。”

  细心的网友会发现,如果内地某家企业出现丑闻,中文维基立刻会进行条目更新,而其他所谓的“百科”不但内容更新慢,而且大多文字更像从企业官网复制粘贴的结果。不要忘了,维基百科没有任何形式的广告及营业收入,完全依靠捐赠来维持,社群编辑都是志愿者,用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做着没有经济回报的事,却比那些拥有大量付费员工的在线百科公司做得更好更专业。为什么?维基百科中文版最早期的参与者和管理员之一时昭认为,“国内的在线百科绝大多数没有形成一个社群,这一点对维基百科而言恰恰是非常重要的。”

  今年初,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无意间发现有人在中文维基百科建立了他爷爷严春阳的条目,随手浏览了创建者“stevenliuyi先生”的“功绩”,让他惊叹不已:“中文维基百科的705583篇条目中,有16500篇条目是你创建的,这需要多大的努力!请问你是怎么做到的?”

  据悉,“stevenliuyi先生”本名刘翊,去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车辆工程专业,今年刚赴美深造。刘翊近10年来都是中文维基百科的忠实用户,但直到2010年1月8日才开始参与编辑条目,真正成了一名“维基人”。据悉,“维基人”赞成分享亲身经历的生活经验、知道的实用知识,反对发布照抄照搬的网上内容、垃圾信息和其他违法内容。他认为自己很多时候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去年底,有人在知乎网上提问:“大牛们怎样搜集资料?”小刘洋洋洒洒回复了3000多字, 坦承这1.65万条目中,九成都与专业没啥关系,自己几乎一直都在搜集感兴趣的不同领域的资料。他总结,兴趣是促使他乐此不疲持续创编的原因。

  刘翊向《新民周刊》透露,“每天或多或少总会上一会儿维基百科,忙的时候可能只是花十几二十分钟到处看看也不写东西,空的时候有时一天会在上面写好几个小时条目。虽说编辑本身是无偿的,但其实我自己从中是能学到很多新东西的,有时候我写条目也是在巩固我自己的知识,所以还是有动力的。”

  去年11月2日,中文维基百科的条目数首次达到60万,刘翊由“同行”民意推选,负责设计了纪念LOGO,以此呼吁更多人参与到维基百科计划中来。到美国后,需要适应那边学习生活的刘翊在线编辑频率比原先低了不少。像他这样因为时间不够而降低“志愿贡献时间”的编辑不在少数。苑明理最近一年几乎不参与编辑工作,“毕竟我有两个孩子,工作又忙”。

  不可否认,长期让用户无偿贡献,这是非常困难的。就拿每日一微博或者每日一博客来说,能坚持三五年甚至更久的人也是微乎其微,任何厌倦、懈怠的情绪,都有可能让用户流失,“有个新东西更好玩了”,用户在互联网上快速变换的节奏,用户在互联网上行为的转变,让维基百科的活跃编辑正在流失。

  在苑明理看来,经过12年的发展,维基百科基本上无所不包,编辑发挥的余地有限。只有出现新名词时可能需要编辑的大量投入,大多领域只是精益求精的小修小补而已。“做好社群建设,让新老有接替,这其实是维基媒体基金会最大的挑战。”

  链接:

  一、Wiki

  Wiki一词源于夏威夷语wee kee wee kee,意为“快点快点”。1995年,美国人沃德·坎宁安(Ward Cunningham)开发了这种在Web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的社群协作式写作技术,起名Wiki。

  二、此“维基”非彼“维基”

  2010年,维基百科在其网站首页及各网页,通过文字链形式注明:维基百科与阿桑奇在2006年创立的维基解密(WikiLeaks)不存在任何关系。外界认为,两者相同之处在于,使用了 Wiki用户界面和网站技术,运营资金均来自捐赠。

  三、维基百科之最

  1第一个维基百科编辑:吉米·威尔士,维基百科的创始人之一,2001年1月15日他在维基百科的首页上写下“世界,你好”。

  2第一家报道维基百科的媒体:英国卡迪夫的《威尔士星期日报》,在2001年8月26日向民众介绍了这个在线的免费百科全书。

  3被编辑次数最多的条目: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同时,仅2010年就有450万人浏览过有关他的维基百科页面。

  4最多产的编辑:英国斯坦福德的理查德·法恩伯勒,他总共在英文维基上完成了75万次的条目编辑。

  网络乌托邦之路

  《大英百科全书》前主编迈克·亨利公开嘲讽维基百科犹如“公共厕所”:“看上去肮脏,用的时候要多加小心;就算看着干净,也是令人产生错误的安全感”。而维基人相信的是“更多的眼睛发现更多的错误”。

  记者|金 姬

  作为一种平民主义的知识生产方式,一种完全开放的知识传播方式,维基百科对传统的知识生产和传播体系提出了挑战。

  维基百科的创立宗旨就是:“用世界上每一种语言免费传递一部完整而全面的百科全书,即使最贫穷和最受压迫的人也能轻松查阅。”经过12年的努力,维基百科做到了——登记用户3200万人,被3.65亿名网民使用,是全世界最大的无广告网站。

  维基百科并不是唯一的网上百科全书。2000年,吉米·威尔士(维基百科的创始人之一)和拉里·桑格创立了“新百科”(Nupedia)。他们列了知名学者的花名册,设置了7道编校程序细细把关,每个编写者还必须传真自己的学位证书验明正身——18个月的努力和25万美元只换来了21个词条。威尔士意识到“新百科”需要一个网站来提供内容,这个网站需要有更高的开放度,吸引更多的撰稿人,任何访客都可以在这个新网站随意写东西。这一概念并不新鲜,Everything2就是这样一种关联式数据库,允许任何人发表文章,但谁也不能编辑别人的文章。

  像《大英百科全书》那样的精英在互联网上也是铩羽而归。1999年10月20日,价值1250美元的32卷本《大英百科全书》全部上网,供人们免费查询与下载,但这一模式只维持了2年。由于网络广告发展艰难,《大英百科全书》宣布向个人用户收取60美元的年费。而微软的Encarta,曾被视为对传统百科全书最大的数字威胁,因为它存在于光盘里,随着新电脑免费赠送。等到威尔士在2001年1月15日正式推出维基百科后,其他在线百科全书都成了浮云。

  对于维基百科的运作模式,最大的问题来自对其权威性的质疑。众所周知,正式出版的百科全书,是需要由各个领域的权威人士,花费许多功夫来完成的。18世纪,法国大学者狄德罗网罗了启蒙时代184位学者专家以30年时间编印完成全世界第一套现代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及专业知识百科全书》。而到了维基百科时代,传统百科全书“专家书写”的权力被下放到了每一个网民身上。这如同一块任何人都可以上去涂抹和修改的黑板。

  2004年,《大英百科全书》前主编迈克·亨利公开嘲讽维基百科犹如“公共厕所”:“看上去肮脏,用的时候要多加小心;就算看着干净,也是令人产生错误的安全感”。威尔士不以为然,因为他坚信多数维基人是善意的,而且网站也会加强管理。维基百科的思想是“更多的眼睛发现更多的错误”,当每个人都可以修改那些他认为不正确的东西的时候,不同观点的彼此冲突和妥协最后就会指向一种最大限度的全面客观。

  此外,维基的技术还保证了每次修改的历史记录都会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当读者去搜索一个条目时,他可以看到对这个条目不同的解释方式,最终选择哪一个完全交给读者自己判断。中文维基第一个管理员苑明理指出,维基没有最终的正确条目,它永远都是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中的,参与的人越多就会越完善。

  在水军侵袭、活跃编辑流失的今天,像维基百科这样的网络乌托邦还能维持多久?“维基百科不会迅速消亡,下一个十年至少还会存在。”苑明理告诉《新民周刊》,维基百科还在做各种有意思的探索,如2年前启动的维基数据计划,把维基百科里积累的知识更精细化,变成固定格式,可以让不同语言版本中共享。“人工整理数据后,可以将来用于机器的智能计算。我觉得维基百科将是重要的一个数据来源。”

  苑明理强调,维基百科的一大优点就是所有数据皆可下载,真正贯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民治思想。“即便维基百科消亡了,它某个时期的历史数据会永远存在于地球上,这些知识是大家贡献的,也为全人类所有,这一点不会改变。”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水军入侵维基百科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