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8308 次
  • 编辑次数: 2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4-10-03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Snap上市
Snap上市
社交媒体政治传播功能
社交媒体政治传播功能
真实版《逃离德黑兰》
真实版《逃离德黑兰》
社交媒体文化症候
社交媒体文化症候
微信十条绑住自媒体
微信十条绑住自媒体
职业社交网站之争
职业社交网站之争
全球女性网民社交智慧
全球女性网民社交智慧
2014年社交媒体五大预言
2014年社交媒体五大预言
社交媒体实况转播叙利亚战争
社交媒体实况转播叙利亚战争
家谱社交
家谱社交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社交媒体文化症候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社交媒体文化症候编辑本段回目录

社交媒体:终极孤独症候群

  为何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炮制”一个虚拟的自己?

  新媒体时代如何充斥着感性的表象的“亢奋”?

  电子媒介怎样避免文化工业的同质化?

  能否从“朋友圈”中夺回精神生活的自觉?

  毋庸置疑,当下是一个速度被解放的时代。旅行的时间被极大缩短,空间被压缩成一个“地球村”,虽然60亿人口的村落无论如何也算不上小,但是大卫·哈维称之为“时空压缩”的事实却悄无声息地发生在我们身边。其中最具震撼性的,既不是我们引以为傲的高铁,也不是超音速飞机,而是正在24小时不间断以光速传播的网络信息。

  如果按照英国文化批评家雷蒙·威廉斯的说法,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最能表征我们这个时代的,可能就是伴随着互联网的成熟而诞生的社交媒体文化了。去年英国上映了一部反思科技的迷你剧《黑镜》,其中一集讲述的是妻子在丈夫阿什死去之后,通过收集阿什在网络社交媒体上留下的各种零零落落的痕迹,再造了一个虚拟的丈夫并与之相守相依的故事。这是个幻想故事,但现实生活中,“我来了,我看见了,我走了”,上传一张照片,添两个表情,发几句牢骚,有太多沉溺于微信、微博的年轻人忙于在社交媒体上“炮制”自己生存过的痕迹,俨然是在再造一个虚拟的自己。买了个名牌手提包,听了场演唱会,自然会乐意告诉好友自己过得很好,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哪怕感冒、发烧、流鼻涕,也能配着一张病恹恹的图片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奔驰,换来一片天南海北的安慰与关心。社会理论家们常说现代的人是孤独的、个体化的、原子状的,然而现在,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诞生,在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中穴居的人类仿佛终于找到了一种弥补方式:分享。让朋友与你一起快乐,让亲友陪伴你一起痛苦,时间和空间原本难以弥补的沟壑似乎已被巨大的科技成就填满。

  但是,年轻人置身旁的家人于不顾,窥视着天南海北各色人等的隐秘生活,这种所谓的“社交”也在引起越来越多的焦虑。“朋友圈”是否让“朋友”变了味,虚拟世界是否在重新定义“社交”,“低头族”们被手机改变了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已经是今天的大众文化研究者绕不过去的了。作为时代文化重要表征的社交媒体,究竟表征出我们时代怎样的文化隐忧?

  首先,从个体层面看,社交媒体文化重塑了当代社会个体的认知模式,人们对日常生活的感知越来越碎片化,深度内省变得越来越困难。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日益多样和影响力的显著增长,上班族们在上班途中、工作间歇、回家路上几乎可以“随意赋形”,在虚拟的世界里不停地流动,屏幕上的游戏、阅读、社交等多重任务循环往复,由此带来了当代年轻人认知模式的转型,美国学者海勒斯将之总结为从“深度注意”向“亢奋注意”的转变。“亢奋注意”的特点就在于不停地通过光影声色刺激大脑,使之兴奋,而不是像传统的阅读那样更倾向于涵泳沉潜的深度反省。来自于朋友圈的巨大信息洪流,看似在分享着各种各样的新鲜内容,事实上却停留在一个人生存的破碎表象上,这一点正是由“亢奋注意”的特点决定的。那些抓人眼球的图片和耸人听闻的标题,被法国学者维利里奥称为“感性表象的工业”,也许正如他所言,当代人正沉浸在一种“电光学的拜物教”中,人们被一种宗教似的迷狂所裹挟,投身于电子文化的繁荣景观难以自拔。

  其次,从人际交往层面看,虚拟空间中的人际关系逐渐烙上了消费社会和工具理性的双重印迹,缺乏真实的体温。今天虚拟的社交文化实际上是消费社会与移动终端结合之后的衍生品。你到了一家不错的餐厅,给自己拍下一张享用佳肴的照片分享到朋友圈,一个免费的广告就此诞生。然而,社交媒体中疯转的“郭美美”们,却并不仅仅只是广告,它让我们看见了网络社交媒体沦落为“炫耀消费”温床的危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向着畸形攀比的趋势恶性进化,同时不断挑逗着消费社会高速发展的神经。正如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所说,消费社会的一员既是消费者,也是商品的推销者,但更重要的是,“消费社会的成员本身就是消费品”。最终,人们在虚拟空间中的自我消费换来了一片嘘寒问暖,只不过是以简短文字或表情符号的形式。这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人际交往的成本,点个赞就完成了一次对朋友的问候!这种模式适应并且加速了当代社会效率至上、工具理性万岁的趋势,缺乏温情的问候最终累积为无声的哀悼:每一个用符号来问候的朋友只是符号般的虚幻存在。

  再次,从社会文化层面看,基于社交媒体的新型文化带有文化工业与生俱来的缺陷,即分享内容的严重同质化。于是,虚拟的朋友圈会不停复制自身群体的固有习性,社会区隔因此更加固化。人们在网络社交媒体上所乐于分享的大多数内容都不是那些被时间洗礼过的文化经典,相反,越深沉的内容越不利于分享,越是喧哗的控诉越能引起骚动。人们分享内容的深度与作为载体的手机一样越变越薄。《江南Style》《狐狸叫》《小苹果》等内容在社交媒体上的风行让我们见识了文化工业深不见底的流行漩涡。在批评家阿多诺看来,这些流行的内容不过是文化工业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互联网为这种同质化产品提供了最廉价的温床,接受成本低,参与的门槛更低,乐曲强烈的节奏配上各种起舞的恶搞视频,就可以势如破竹地流行起来。也正是拜这种媚俗产品的流行所赐,经典的生存空间才会被逐渐蚕食。

  曾经,我们寄予电子媒介的诞生以开创性的意义和活力。从羊皮纸到印刷术再到成本低廉的口袋书,公众阅读水平伴随着阅读载体的普及而得到提高,与之一同水涨船高的自然是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认知能力。由此不难预期,数字时代电子媒介将为知识文化的普及带来多么大的效应。谷歌图书拥有堪比地球上任何图书馆藏书的海量扫描文件,虚拟艺术博物馆贮藏着从拉斐尔到德库宁的大量艺术品影像,但是,现在要想触动这类高雅内容的分享按钮,需要朋友圈成员都具有较高的文化资本,换句话说,需要你的圈子足够“高端”。因此社交媒体逐渐出现了布尔迪厄所谓的社会区隔,有文化的人会不断分享高质量的内容,而缺乏文化资本的人则会不断被掏空,成为文化工业的牺牲品,从而加剧社会阶层难以上下流动的状况。

  虚拟世界中的这些文化症候未尝不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反映。若是整个社会都穿上了永远停不下来的红舞鞋,人们没有享受和学习高雅文化的时间,没有进行真实的面对面交流的条件,没有对自身精神生活的自觉与自省,如何能从眼花缭乱的朋友圈中找到一方自己的净土?一个能虔诚地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人会去享用一碗过目即忘的心灵鸡汤吗?总之,得让人们见到海若,他们才会坚定脱离河伯的决心。

  无论未来会如何发展,我始终相信,肤浅在任何时代都没有成为文化表征的资格。

  作者简介

  李三达,任职于湖南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文化研究。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社交媒体文化症候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