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总量今年超越美国?编辑本段回目录
自从1872年以来,美国就取代了英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将在2019年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不过,根据世界银行和IMF数据推算,中国将在“今年”赶超美国。
世界银行周二公布了旗下国际比较计划(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 2011,ICP2001)调查结果,其显示,中国在2011年全年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美国的近9成。
通常来说,各国GDP之间的比较均通过既定汇率的转换进行互相对比,不过这显然存在问题。汇率牵扯因素颇多,利率环境,货币政策和国际收支状况都左右两国之间的汇率。因此,ICP所采用的比较方法是通过“购买力平价(PPP)”实现两国经济总量的对比。
那么购买力平价是什么呢?据维基百科,购买力平价又称相对购买力指标,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在贸易理论中,其又被称为“理论汇率”。
比如,以2011年年末为基准,当时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在6.3左右,而ICP报告中所给出的购买力平价汇率,也就是所谓“理论汇率”为3.506。
从ICP报告中获悉的数据显示,以该机构的计算方式,中国2011年全年支出13.4959万亿美元,美国全年支出15.5338万亿美元。但如果按照市场汇率,2012年全年中国经济总量仅为8.2万亿美元,美国则为16.2万亿美元。
在上一轮ICP调查(ICP-2005)时,中国2005年全年支出仅仅占到美国的一半。然而由于人民币对美元“PPP”的变化,以及期间中国经济刺激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按照ICP计算,2011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美国的87%。
更有趣的是,由于ICP 2011调查数据显然是依照2011年全球经济的基础计算,而现在已经2014年了,这三年中中美经济又在演绎着什么变化呢?
如果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中美经济的预期,在2011年至2014年期间,中国经济将增长24%,而美国仅仅增长7.6%。如果忽略支出结构以及通胀程度的变化,那么2014年全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超出美国0.12%。
不过,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从某种程度上说“并不靠谱”。
早在2011华盛顿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阿文德·萨勃拉曼尼亚就发布过类似报告,其中就显示,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最新搜集的经济数据,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早在2010年中国经济规模就超过了美国。2010年中国经济规模为14.8万亿美元,高于美国的14.6万亿美元。
经济学人:中国今年或超美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编辑本段回目录

【经济学人:中国今年或超美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经济学家比较全球商品和服务,进行购买力平价PPP调整,并对2011年联合国发布的199个国家生活居住数据进行研究,认为目前中国购买力高于此前2005年进行的评估,数据提高20%,之前预测中国2019年超过美国,现在认为2014年底中国有望超过美国。译:龚蕾
外媒激辩"中国经济今年超美"论:人均排名靠后编辑本段回目录
资料图片:2013年,广西南宁市城市交通道路不断优化改善,这是南宁中心路段之一的竹溪立交桥(2013年12月1日摄)。
参考消息网5月2日报道 英媒称,根据世界银行“国际比较项目”的最新评估数据计算,中国在今年晚些时候就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将美国从这个自1872年以来一直雄踞的霸主地位上拉下马。
人均排名靠后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4月30日报道称,这比先前所有的预测都早了几年,并且体现出中国经济目前对全球其他地方的重要性大大增加。
报道称,自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全球增长作出约四分之一的贡献,鉴于中国的经济规模已变得如此巨大,因此即便在其发展减速时,其作出的贡献依旧可能会增加。但普通中国公民的生活水平依旧远远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就更不用说是西方了。
据报道,在这一最新评估数据公布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称,中国经济按人均购买力平价计算排名第93位,仅仅领先于土库曼斯坦和阿尔巴尼亚,但大大落后于利比亚、阿塞拜疆和苏里南。这意味着,平均而言,中国13.6亿人未来数十年中不可能赶上西方的生活水平。
报道称,过去30年中国大部分人的平均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增长带来的好处的分配非常不均衡。今天,中国的不平等的严重程度要远大于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缩影的美国。中国社会服务水平与普及程度,如卫生、养老金和失业救济,远低于美国,甚至不如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
报道说,在中国拥挤的大城市,普通百姓往往会问这样的问题,如果他们呼吸不到干净的空气,喝不到清洁的水,如果看病买房会让他们倾家荡产,那么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又有什么用。
数据或有失真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4月30日报道称,中国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基础性数据的质量。地方官员经常夸大增长数字,以便增加提升的机会,由此使这些数据失真扭曲。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4月30日刊登题为《中国GDP数据注水》的报道称,世界银行基于购买力平价得出的新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GDP已赶上美国。学者杰里米·华莱士即将发表在《英国政治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认为,中国的GDP统计数据不大可靠。
报道称,中国在对经济增长数据动手脚方面有着强烈的动机。中央一些官员也许想继续获得公众的支持,而他们的下属则想继续得到上司的青睐。这导致中国官员会经常面临虚报增长数据的压力。华莱士认为,由于电力和消费数据受到的关注较少,因此不大可能遭窜改。这让人们在中国可能会在何种情况下操纵经济增长数据方面有一些迹象可循。
据报道,在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2008年9月破产后,中国全国范围的电力和GDP统计数据出现了明显的不一致。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有官员为提振对中国经济的信心而窜改了外界密切关注的GDP数据,同时在报告外界关注较少的电力数据时,采取了实事求是的做法。
报道称,通过探究GDP和电力数据以及消费模式之间的关系,有可能发现不一致现象。根据华莱士的理论,在中国地方官员出现调整的时期,尤其可能出现这种现象,因为即将离任的官员想要获得升迁,而将要接任的官员则希望立刻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世行结论存疑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4月30日报道称,真像许多媒体报道的那样,中国经济规模今年要赶超美国吗?不尽然。
据报道,这一重磅新闻源自世行一份关注全球经济购买力平价的新报告。但计算GDP的标准方法不用购买力平价来换算是有道理的:中国不能根据购买力平价来购买导弹、军舰、苹果手机以及德国汽车。他们必须按当前的汇率来付款。正因为如此,在比较各国的经济实力时,汇率被认为更加重要。
报道称,标准的GDP算法将汇率的因素考虑在内。拿中国来说,它仍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的GDP不足美国GDP的一半。所以,无需烦恼:美国仍是全球第一。至少眼下如此。
日本外交学者网站5月1日发文称,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可能在今年较晚时候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然而,如果用名义GDP推算,2011年美国经济是中国经济的两倍,北京大幅落后华盛顿。
文章称,中国经济根据一种正式的衡量标准将成为世界第一,这样的新闻是大事件,但它究竟有多重要,仍有待观察。
文章指出,有趣的是,世行的“国际比较项目”称,中国国家统计局对该项目2011年调查“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某些方面持保留态度,它并不赞成把调查结果作为官方数据”。所以尽管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消息见诸世界各地主流国际刊物,但中国官方媒体大都缄默不语。
程振伟:“全球最大经济体”是捧杀中国经济编辑本段回目录
世界银行(World Bank)4月3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正处于失去全球最大经济体地位的边缘,今年其经济规模很可能落在中国之后。如果真是这样,这一超越则要比人们普遍预期的来得更早。自1872年超越英国以来,美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经济体。国国家统计局“并不认可将其作为官方统计结果。”报告中有这样一行:中国国家统计局对本报告采用的方法论的某些方面持保留意见。(5月2日人民网)
经过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一路猛追,现已跻身全球最大经济体之一,如果不出意外,“全球最大经济体”的帽子戴实只是时间问题。但世界银行称2014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国家统计局不认可,相信大多国民也不相信,因为我们现在还真没有世界第一的样子,说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经济体”,不客气的说,是在捧杀中国经济。
世界银行公布中国经济数据,当然依据中国官方统计,那么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怎么说?今年两会期间,马建堂说:“有些地方存在着或多或少的GDP崇拜,为了扩大GDP总量,不计消耗、不计对环境的损害,个别地方甚至弄虚作假,我作为国家统计局局长最憎恨”。每年地方GDP总和大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总量,背后的GDP冲动原因早已不是秘密。不管怎么样,我国的GDP总量统计有水分,水分到底有多大,要弄清楚就像人口统计一样,需要巨量的细致工作。
有水分的GDP不能说明问题,而且现在的GDP结构不合理,内容不健康。如果花点时间在国内走一走,你会发现差不多所有地方的经济支柱都是房地产,房子已经盖了那么多,相信房地产本身以及上下游产业贡献的GDP份额巨大,但三四线城市现有房屋入住率极低。更糟糕的是,还有大量房屋在新建,大量的房屋存量对未来居民消费的损伤也是巨大的,而我国正致力把拉动经济增长落地到刺激消费。房地产过度增长意味着接下来长时间的行业萧条,房地产对消费的杀伤会让未来GDP增长乏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民企占中国经济总产值的60%左右,而国企占40%左右。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崛起,和国企在互联网经济上的少有作为,国企在GDP中的比例会继续下滑。我国国企多靠垄断资源,市场化尚未充分发育,就现有体制而言,国企的创新性和可持续增长空间有限,在某些领域国企正在退出领地,比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受到QQ、微信的冲击,它们在通信市场上的份额正在萎缩。至于民企,由于人力成本的快速攀升,民企特别是实体经济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中小民企受困资金成本高,其生存环境难言乐观,而且作为中国经济的希望,众多民企老板都有移民打算。
这两年表现最好的是互联网经济,然而中国互联网公司最大的不足是创新不够。而且已经形成一些既得利益公司,这些公司不求营建开放活力的互联网经济空间,而是专营垄断并购,导致前些年一批有活力的公司要么被挤出要么被并购,而阿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大鳄大量并购后的整合能力受考验。互联网经济对中国GDP增长的持续贡献前途不明,更可悲的是,中国尚未出现有世界影响力的互联网公司。
今天,李克强总理表示,若短期刺激经济今后日子更难过,本届政府就是要挤去经济总量中的泡沫,在真正把经济泡沫挤掉之前,说什么中国已成“全球最大经济体”都是捧杀中经济,在经济结构和质量得到有效治理之前,沉迷于“全球最大经济体”的虚假繁荣只会让我们迷失道路。按李克强总理的设计,挤掉经济泡沫后的GDP增长表现如何,才能决定中国能否加冕“全球最大经济体”,乃至能否成为“全球最强经济体”。
稿源:荆楚网
作者:程振伟
中国痛恨“全球最大经济体”头衔编辑本段回目录
最新统计报告显示,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然而,中国为了阻止这份报告,整整忙活了一年。
世界银行赞助的国际比较项目(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发表了最新研究报告,称若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将在今年取代美国,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该报告援引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中美经济的预测数据:在2011年至2014年期间,中国经济将增长24%,而美国将仅仅增长7.6%。结论是:如果忽略支出结构以及通胀程度的变化,那么2014年全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超出美国0.12%。
上述数据是对货币在不同国家的购买力的最权威估计,为IMF等大多数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机构所采用。这是自2005年以来该数据首次更新。购买力平价被认为是比较经济体规模的最佳方法,能反应真实的生活成本。
然而,中国对此权威报告相当排斥。据英国《金融时报》援引帮助整理这份报告的知情人消息称,为阻止被冠以如此名号,中国已为此抗争了整整一年。
据该报告消息,中国国家统计局“并不认可将其作为官方统计结果。”报告中有这样一行:中国国家统计局对本报告采用的方法论的某些方面持保留意见。
“一年前,中国和相关组织还为此发生了激烈争辩。中国不希望这样的统计数据被公之于众,不希望成为NO.1。他们对该统计结果将给中美两国带来的影响力感到忧虑。”这位知情人还称:“他们(中国)软硬兼施,闹了整整一年。中国痛恨这个数据。”
该文章还称,“若以人均基础来计算,中国仍然属于贫困国家。因此,他们并不愿意被推上国际舞台——至少目前不乐意。”一位服务于中国高层决策者的顾问说。
以当前汇率和经济增长率预测值角度看,若扣除物价因素按实值计算,中国可能在十年左右赶超美国。但即便预测成真,考虑到中国13.6亿的庞大人口,从人均角度测算中国仍是贫穷国家。
根据世行的这份报告,假如以人均购买力计算,那么中国仅排在全球第99位,而美国排在第1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