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沃德在曝光“棱镜案”之前之后曾与爱德华斯诺登在香港一起渡过了十一天,所以,他是最具权威的“斯诺登案发言人”。在讲话中,他详细客观地描述了他对29岁的斯诺登在见面前与会面后的迥异印象(当然和美国大媒体和电视新闻的描述大相径庭)。他还明确地转述了斯诺登本人在做出这一“震惊世界”的选择时的动机和心理准备。此案在被世界媒体炒翻天的时候,他和斯诺登一起看电视上的各种报道。他说,斯诺登从未流露出丝毫的恐惧与焦躁。
在中美等国的所谓“主流媒体”的误导下,人们关心最多的似乎是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谍战”或“谁丢了面子、占了便宜”等等,忽视了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中心问题:新闻报道的立场、本质和勇气。他还一一击破了美国极力维护政府的媒体对斯诺登和他本人的攻击和诋毁。
我个人认为“斯诺登案”跟中国没什么关系(阿桑奇在厄瓜多尔领馆避难也不代表厄瓜多尔是“维基解密”的幕后策划者。)所以,斯诺登选择在香港与格林沃德见面并不说明他首先要给中共政府“加分”!格林沃德的发言里没有提及除美国之外的任何一国,因为奥巴马政府和他国的“外交战”不是斯诺登和他本人所关心的。至于一些媒体对于中美、美俄大国之间的“博弈”不过是这个事件的“副产品”。
在视频的前半部,格林沃德对美国传媒的腐败和不透明的抨击博得了连续不断的掌声和共鸣。他诙谐地将一些根本不配做新闻工作的记者比喻为“电视演员在电视里扮演记者的角色”并极其明确地说明了他自己在这事件中所报的立场、动机和期许。他还转达了《卫报》的立场,就是不会被强大的、来自美国的压力所威胁,将继续报道他们认为重要的、必须曝光于世的新闻和黑箱操作。
在大约第39分时,格林沃德又有新的曝光。他提到了即将出版的更多斯诺登“泄密”的内容,比如“美国国安”每天可搜集公民10亿电话信息等。
"But what we're really talking about here is a localized system that prevents any form of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from taking place without its being stored and monitored by the National Security Agency," Greenwald continued. "It doesn't mean that they're listening to every call, it means they're storing every call and have the capability to listen to them at any time, and it does mean that they're collecting millions upon millions upon millions of our phone and email records."
格林沃德的话语中没有丝毫的愤世嫉俗和对“政府”庞大、神秘机器和权力的畏惧和绝望。他重复到:“勇气是极具传染性的!”
如果您还不了解格林沃德,如果您真正关心这个事件的深层含义,他的发言是不得错过的,原因很简单:他是当事人之一。甚至可以说,没有格林沃德,就不会有“斯诺登事件”。
格林沃德离开《卫报》 曾帮斯诺登揭秘美监控门编辑本段回目录
格林沃德在一项声明中表示,他积极评价了与《卫报》的合作关系,称之为“非常富有成果和充实”。
与此同时,格林沃德还称,将继续从事记者职业,但未透露具体细节。
就格林沃德,《卫报》评价称,他是一名“卓越的”记者,并祝福他在以后的职业生涯取得成功。
期待格林沃德的下一击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您所知,我将离开卫报,和皮埃尔·奥米迪亚(美国数码大亨)等开创一家全新媒体机构。正如我此前所言,离开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但面对这个梦幻创业机会,我无法拒绝。我们还不知道新机构的确切上线时间,但其他都可以确认:我不会消失太久,比如好几个月之类。新网站很快将就绪上线。”这是笔者一直密切追踪的美国记者格伦·格林沃德,在其上月31日刊于英国《卫报》的告别专栏开场白。
格林沃德是谁?如果还没听过他的名字,那您可就“OUT ”了。您一定没少瞧过斯诺登和他踢爆的“棱镜门”的热闹吧,如果说斯诺登是对抗强权政府踢爆惊天秘密的告密英雄,那么,格林沃德就是把斯诺登推上时代英雄榜的最大媒体推手。因为5个多月前率先踢爆美国国安局(NSA)窃听监控丑闻,并在其后源源不断地爆料,格林沃德一炮而红,被《纽约时报》大牌专栏作家柯恩封为“全球同代人中的最牛记者”。
无论以哪种标准衡量,格林沃德过去8年的人生经历,都堪称我们这个时代的传奇:作为曾在纽约吃过牢饭的失意年轻律师,2005年他去到巴西,在里约热内卢的大山丛林里找到一处栖身所,养了一群搜救犬,开了一个博客,在网上持续谴责NSA的非法窃听行为。15个月以前,受聘《卫报》撰写“安全与自由”专栏,无疑是其人生最大转折点。从事后揭秘的内幕来看,斯诺登在潜逃香港期间,曾和包括格林沃德在内的多名记者有过接触,长期关注安全事务造就的职业敏感,让格林沃德第一个飞往香港,赢得告密者的全部信任。格林沃德由此登上媒体生涯的巅峰——成为“棱镜门”事件的头号报道者。
在告别专栏中,格林沃德如此写道:踢爆NSA监听秘密并不容易,但报道全程始终让我情绪亢奋,充满职业成就感,这是我投身新闻业的初衷所在,也是从事新闻的高峰体验。格林沃德在接受采访时坦承,报道最紧张最忙碌的那段日子,他每晚只睡5个小时,仅有的放松是和他养的10只狗“在泥里打滚”。
当然,记者格林沃德爆得大名之时,也并非没有批评之声。比如,就有业内人士质疑其垄断信源,守着斯诺登提供的超级新闻富矿,却不愿与其他记者甚至是《卫报》内部的同事协作,刻意拉长报道战线,以马拉松式的报道策略,持续吸引注意力,收获个人声名。对此,格林沃德的辩护是,维基解密从拿到曼宁提供的美国大量外交电报,到和媒体机构合作报料,其间同样经过了漫长的资料梳理期。
笔者以为,如此批评未必公允,但破解格林沃德的成功密码,其奉职《卫报》的经历至关重要。事实是,惟有《卫报》这样的传统纸媒,才能为格林沃德的高峰体验创造可能。而吸引斯诺登的,也正是传统纸媒的公信力与职业判断力。设想一下,格林沃德如果是在自己的博客爆料,还会有今时今日的轰动效应吗?并非巧合的是,维基解密的阿桑奇当初爆料,不也是选择与《纽约时报》及《卫报》这两家纸媒合作?
格林沃德爆得大名之余,也并非没有代价。其在巴西的同性同友,在伦敦登机返国时被英国警方以莫须有的罪名扣留,而现居巴西的大记者曾自叹,一旦回到美国随时面临被捕,甚至连他住在佛罗里达州的母亲都在抱怨,“要是我临终前还是见不到你怎么办?”
格林沃德口中无法拒绝的媒体创业机会,是硅谷大亨、eBay创始人奥米迪亚带来的——大亨承诺投资2.5亿美元支持格林沃德领衔的在线出版物。格林沃德这样解释规划中的新媒体机构的两大任务:以自由名义抗击“后9·11时代”的“监控政府”及其全面的数据收集;以“一种激进的、与政治和企业势力相对抗的立场”复兴新闻精神。
祝格林沃德好运,在我们这个时代,媒体的传奇需要延续。
获奖编辑本段回目录
2014 Pulitzer Prize for Public Service
2013 George Polk Award
2013 EFF Pioneer Award for coverage and analysis of the 2013 mass surveillance disclosures
2010 Online Journalism Award for Best Commentary
2009 Izzy Award for independent journalism
著作编辑本段回目录
2014 No Place to Hide: Edward Snowden, the NSA, and the U.S. Surveillance State. Metropolitan Books (Div. of Henry Holt and Company), ISBN 1-6277-9073-X (10). ISBN 978-1-62779-073-4 (13).
2011 With Liberty and Justice for Some: How the Law Is Used to Destroy Equality and Protect the Powerful. Metropolitan Books (Div. of Henry Holt and Company), ISBN 0-8050-9205-6 (10). ISBN 978-0-8050-9205-9 (13).
2008 Great American Hypocrites: Toppling the Big Myths of Republican Politics. New York: Random House, ISBN 0-307-40802-7 (10). ISBN 978-0-307-40802-0 (13). (Also available as an E-book.)
2007 A Tragic Legacy: How a Good vs. Evil Mentality Destroyed the Bush Presidency. New York: Crown (Div. of Random House) ISBN 0-307-35419-9 (10). ISBN 978-0-307-35419-8 (13). (Hardback ed.) Three Rivers Press, 2008. ISBN 0-307-35428-8 (10). ISBN 978-0-307-35428-0 (13). (Paperback ed.)
2006 How Would a Patriot Act? Defending American Values From A President Run Amok. San Francisco: Working Assets (Distrib. by Publishers Group West), ISBN 0-9779440-0-X (10). ISBN 978-0-9779440-0-2 (13).
相关链接编辑本段回目录
- Glenn Greenwald on Twitter
- The Intercept - Greenwald's current journalism venture
- "Glenn Greenwald" – previous column at The Guardian
- "Glenn Greenwald" – previous column and blog hosted on Salon.com
- Unclaimed Territory – previous personal blog hosted on Blogspot.com
- Glenn Greenwald appearances on Democracy Now!
- Appearances on C-SPAN
- Glenn Greenwald at the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en.wikipedia.org/wiki/Glenn_Greenwa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