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电子昨天公告,其控股股东恒生集团17名自然人股东已与浙江融信签署《股权购买协议》。马云控股的浙江融信拟以现金方式受让恒生电子的控股股东杭州恒生电子集团有限公司100%的股份,合计交易总金额约为32.99亿元人民币,交易完成后,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将成为恒生电子的实际控制人。
浙江融信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目前从事的主要业务是提供行政支持及风险管理相关的后台支持服务,马云持有浙江融信约99.14%股份,其余股份为谢世煌持有。
公告还披露,浙江融信没有于未来12个月内改变恒生电子主营业务或进行重大调整的计划,“公司将一如既往为广大的金融机构与投资者提供优质的金融IT产品与服务。”
2014年1月,恒生电子公告了关于核心员工入股“创新业务子公司”的办法。公告中还提到,如子公司满足独立上市的条件,则可以考虑子公司实施独立上市的计划。长江证券研究报告指出,成立“创新业务子公司”并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表明恒生对互联网金融新业务的战略定位已清晰,方便未来引入相关人才。
阿里小微金服集团并不包含在阿里巴巴集团此次赴美IPO资产当中。在阿里入股天弘基金时,就有分析认为,浙江阿里(支付宝)可能有意借壳内蒙君正,此番收购外界又猜想马云曲线控股恒生意在借壳。
“浙江融信及其实际控制人马云先生进行本次交易并非以借壳上市或注入资产为目的,在未来12个月内,没有将其名下资产和业务注入公司的计划。”昨天公告中明确提到,“除马云先生在阿里巴巴集团担任董事会主席之外,浙江融信与阿里巴巴集团并无股权或控制或被控制关系。”
关于市场传闻的“金融大数据是否会泄露”问题,恒生电子还表示:只是向金融机构提供金融IT软件,软件交付后由客户自行运营与管理,公司与公司的技术、维护、工程人员不可能获取、更加不可能泄露金融客户的数据。
与“阿里系”关系密切
从披露的资料来看,今后,“阿里系”与恒生的确将有“亲密”的联系。分析人士称,其很有可能成为筹建中的阿里小微金服集团的重要拼图。
除阿里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阿里集团创始人之一谢世煌在浙江融信担任执行董事、监事,现任阿里集团副总裁、小微金融首席风险官胡晓明还在浙江融信任职总经理。他于2005年加盟支付宝,2010年前后带领阿里切入小额贷款业务。
2013年10月,支付宝母公司浙江阿里宣布出资11.8亿元认购天弘基金的注册资本,持有后者股本的51%,成为控股股东。通过余额宝,天弘基金一举成为规模最大的公募基金公司。
正如支付宝被浙江阿里所控制,浙江融信已实现对恒生电子的控股。未来,更多金融资源都有可能被纳入阿里小微金融体系中。
关于马云收购恒生电子的几个关键问题编辑本段回目录
本文是来自微信公众号【信海光微天下】的原创文章。
恒生电子前晚发布公告,恒生电子接到公司控股股东恒生集团的书面通知,浙江融信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融信)拟以现金方式受让恒生集团100%的股份,合计交易总金额约为32.99亿元人民币。本次交易完成后,浙江融信将通过恒生集团持有恒生电子20.62%的股份。信息显示,马云持有浙江融信99.1365%股份,谢世煌持有浙江融信0.8635%的股份。交易完成后,马云将成为恒生电子的实际控制人。
仔细分析这份公告,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小细节,就是专门澄清两件事,一是本次收购恒生集团股份的主体是浙江融信,是自然人马云控股的内资有限责任公司。除马云在阿里巴巴集团担任董事会主席之外,浙江融信与阿里巴巴集团并无股权或控制或被控制关系。二是,浙江融信及其实际控制人马云先生进行本次交易并非以借壳上市或注入资产为目的。
这其实是在很直白的表明,马云收购恒生电子与正在酝酿中的IPO没有关系,也就是与以电商为主的阿里巴巴集团没有关系。按一般推测,收购恒生后的浙江融信应该与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关系密切,属于马云布局互联网金融的一步棋。阿里小微金服也并不在阿里的IPO计划之内。
有两个问题或会被问到:如果是马云个人收购恒生电子,33亿元的巨资从何而来?为什么是浙江融信而不是其他马云个人控制的公司执行收购。
关于马云的资金来源其实很简单,以马云的信誉与身家,通过个人融资即可轻易解决,公告“本次权益变动的资金来源”一节有显示,浙江融信的控股股东于2014年3月28日认缴浙江融信新增注册资本人民币165,595.936万元,并承诺于本次收购的交易价款支付期限届满前足额缴纳出资,以便及时为浙江融信提供本次收购所需资金。另外,宁波银行和民生银行分别向浙江融信确定提供不超过人民币170,000万元的信贷资金用于支付本次收购价款的意向,贷款利率不超过7%,以所收购股份质押。
因为,浙江融信与阿里集团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等马云名下很多关联公司本来就存在业务往来,收购后双方又都是置于马云控制下,业务更加会有保障,可想而知,马云的这次融资收购几乎不会存在任何资金风险。
至于为何是浙江融信而非阿里集团或其他公司,则与马云的一贯风格有关。去年曾有媒体调查报道,马云旗下不为公众所知的子公司及关联公司可能多达200家以上。其存在各有各的目的,但终极目的仍是为实现利益最大化服务。阿里小微金服都有去阿里化的趋势,这些新购并的业务一步到位,从出生就与阿里不沾关系也很好理解。
而从恒生电子公告竭力撇清与阿里集团关系方面看,或许又是因为一家独立的公司更容易摆脱预期中潜在的麻烦。
这些麻烦在公告中亦可看到,比如辟谣“大数据问题”,恒生电子称“只是向金融机构提供金融 IT软件,软件交付后由客户自行运营与管理,公司与公司的技术、维护、工程人员不可能获取、更加不可能泄露金融客户的数据,金融数据的储存与产权完全归客户控制与所有”。这等于承认外界存在类似的担心。
而在金融圈内,则流传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阿里收购恒生电子”这样标题的文章,有基金界人士担忧,由于恒生电子在多个金融细分行业的IT系统都占有相当高的市场份额,在一些领域甚至处于绝对垄断的市场地位,非常担心“阿里巴巴对于商业利益的追逐很有可能会导致金融机构的数据外泄”。“以马云当前膨胀的心态、阿里巴巴的垄断地位以及狂热的利益追逐思维,一旦收购成功,将给金融业带来巨大的不利影响,给金融机构的数据安全性将带来巨大的威胁”。这些疑惑都不利于融信未来的业务拓展。
以“性恶论”的视角去揣测马云收购恒生电子后一定会作恶,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这甚至不必着意反驳。但反过来看,却能够凸显出马云在恒生电子中看重的价值,无论是行善还是作恶,大数据都在那里。收购恒生电子,至少为阿里金融未来“合法地”利用大数据冲击券商、基金业留下了入口。
马云收购恒生电子另外一个目的是为阿里金融平台再加一条腿,阿里金融服务的对象之前主要有两类,一是面向支付宝用户,提供信用支付;二是面向企业,提供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即阿里小贷);现在则可以再增加一项金融IT服务。客观说,恒生电子虽然在国内基金、证券、保险、信托等领域干得不错,但在核心金融领域,比如银行业的IT服务主要还是外资垄断,占了近千亿市场规模的很大部分,这都是融信版恒生的未来拓展空间。
以这个思路推测,一家恒生电子实力甚至还不够,未来马云应该还会在金融IT服务领域继续出手,包括并购。
马云踩到垄断红线了吗?编辑本段回目录
马云收购恒生,一个引起大家关注的问题是: 到底是否涉嫌违反《反垄断法》。
这也是业内人士普遍担心的问题,恒生电子几乎是传统金融机构最大的IT供应商。恒生电子的客户包括证券、基金、银行、保险等诸多领域,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为其核心服务对象。根据恒生电子2012年年报,公司在基金、证券、保险(放心保)、信托资管领域核心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93%、80%、90%、75%。
恒生电子也在其公告披露收购案需取得商务部审批。
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专家、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授时建中对记者分析说,如果企业在公告中专门提到了反垄断主张,并提到需要报商务部审批,我们就应该假定其了解《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但是目前,从数据上看,似乎并不支持申报的门槛。
目前商务部主要负责经营者集中类的反垄断审查。这方面,主要是依据2008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下称《规定》)。
第三条 经营者集中达到下列标准之一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
(一)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全球范围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
(二)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2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
营业额的计算,应当考虑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特殊行业、领域的实际情况,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按照这个标准,恒生电子和浙江融信都达不到需要申报的标准。恒生一年营业额才10多亿。浙江融信只有2000多万。
关于可能形成的市场垄断问题,恒生电子在公告中解释称,国内金融业应用软件及服务的市场是充分竞争市场,集中度不高,且市场进入壁垒较低,公告还依据“在金融业务创新的推动下,新涌现的竞争对手在一些细分产品市场已经获得了优势”。
恒生同时表示,“浙江融信及其关联方并不从事和恒生电子核心业务相竞争的业务,和公司目前也不存在上下游的关系。因此,本次收购并不会在金融业应用软件和相关IT服务这一市场内产生限制竞争的效果”。
恒生电子还在公告中对市场关注的金融大数据问题予以回应。恒生电子表示,公司只是向金融机构提供金融IT软件,软件交付后由客户自行运营与管理,公司不可能获取更无可能泄露金融客户的数据,金融数据的储存与产权完全归客户控制与所有。
2013年11月27日,“阿里云”宣布将整合阿里巴巴旗下各方面资源推出阿里“金融云”服务。该服务在“阿里云”内被称为“聚宝盆”项目。“金融云”服务旨在为银行、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提供IT资源和互联网运维服务。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bc1a2d0102etj1.html?tj=t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