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生态英雄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生态英雄”选取 10 张年度最具代表的环保面孔,展现中国环保的现状及将来。

2013年中国生态英雄。
早在 1864 年,经济乐观主义盛行的年代,环保先驱乔治·帕金斯·马什便已将“人”看作自然和谐的干扰者,指明人对自然的过度开发,终将反噬人类自身。他在其足称伟大的环保著作《人与自然》中,将地球比作一座房子,“甚至到现在,我们还在为得到取暖和煮汤的燃料而劈开我们住所的地板、壁板、门和窗框,在缓慢而稳妥的科学进步提倡一种更好的经济制度之前,地球已经等不及了”。如果我们仍想在这个星球居住下去,改变势在必行。但在更好的经济制度出现以前,对环境的保护应从何处开始?
2013 年“中国生态英雄”的专题策划,是想在这样的时代节点中,选取 10 张年度最具代表的环保面孔,通过呈现他们正为之努力的工作,展现中国环保的现状及将来。他们中的一些人博闻强识,利用自己的远见和才智,或引入国外更先进些的经验,努力将之纳入当下中国环境难题的解决方案中,或构想出某种开创性的发明或模式,让一些环境困局柳暗花明。
比如发起影像生物调查的徐健、藏区雪豹守护者尹杭、发明湿垃圾“拧干机”的黄小山、还有能“3 秒速干湿雨伞”的廖志丰;他们中也有人质朴无华,如南加,却因为一颗守卫家园的心,付出 20 年时间在青海湖种草退沙;他们中有一些看起来只是关注生活中极细小的方面,比如一碗稻米、一件旧衣,但当你深入了解,便会发现,在一碗稻米和一件旧衣背后,刘尚文或张娜,在各自领域都开拓了一种绝无仅有的可持续模式;也有心怀“理想国”的解焱,“狙击”不完备的环境保护法,联合同道草拟法案,捍卫中国生态底线。在当下中国兴起的这些民间环保力量中,除了本国力量外,甚至还有些外国友人,扎根中国,希望自己的环保理想在此处被实践、被发扬。
他们做的事各不相同,但引领的开创性精神却大致相同:他们立足不同领域,却都在思索如何用今日的模式去沟通未来。也许,他们会失败,但难说不会有那么一两个,成长为改变世界的那块拼图。而所谓英雄,不正是能将我们带入更好生活的那一类人么?
自然摄影师徐健:中国“影像生物多样性”拓荒者
工作中的徐健。2012 年,IBE 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和SEE 基金会合作,开启了三江源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
这五年,徐健踏遍了梅里雪山、老君山、西双版纳、四川石渠、雅鲁藏布大峡谷等 30 个地区。
2008 年,贵州省务川县,他们发现极微物种“务川臭蛙”的新分布区。
2009 年,云南梅里雪山,他们记录到丽纹攀蜥新亚种。
2010 年,云南老君山,他发现中国特有物种白点鹛的新栖息地。
2011 年,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他发现墨脱缺翅虫的新分布区。
2012 年长江源,2013 年黄河源,2014 年澜沧江源,目前,团队正在与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和 SEE 基金会合作,就上述项目通过拍摄调查,以填补三江源区保护本底的数据空缺。
阅读全文,点击查看。
卖米人刘尚文:可持续的食物运动
刘尚文站在向阳村的五星丝苗稻田中,他在这个村引进了“参与式保障认证”的方式种植生态稻米。
8 月上旬,广州东山庙前西街。
闷热而充满生活气息的街道,与摩天楼宇里的冷气世界形成鲜明对比。这里是东山老城区的一条寻常小街,藏身龟岗至河浦路一带的老式民居里。这一带曾是旧时富贵人家聚集居住之地,旧时广州所谓“西关小姐,东山少爷”,东山就是出少爷的地方。如今少爷遗风不再,只留下些建筑风格中西合璧的小洋楼和诸如寺贝通津、恤孤院路这样标记历史痕迹的街巷地名,让人浮想联翩。
从东山口地铁站钻出来,穿过灰白色的路面、泛黄的繁体字招牌、年代久远的洋楼,在庙前西街中段,东山百货大楼附近,有一幢并不起眼的两层半小楼。楼外的矮墙上钉着一块崭新的大理石铭牌:“毛泽东旧居遗址”。1925 年至 1926 年,毛泽东曾在此居住。其间,他曾担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创办了《政治周报》,并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毛泽东和夫人杨开慧住二楼,萧楚女和沈雁冰住一楼。
去年,广州环保创业者刘尚文和其他三家小公司把二层合租了下来,其中一间 18 平方米的屋子,成了天地人禾消费协作社的办公地点。
天地人禾消费协作社是“广州市禾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别称,由刘尚文和好友姜伟洪于 2011 年年底筹办。刘尚文把天地人禾定位为“社会企业”,致力让消费者吃上健康美味的放心米,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让农民获得受尊重的收入,避免长期接触化肥农药。
在广州以北 200 多公里的连山县向阳村,他承包下了 100 亩地,与当地 18 位农民签订了合作协议:你用有机方式种植,并接受我的监管;我确保你每季收入提高 50% 以上。
“做环保以后,经常有朋友问我:哪里可以买到放心的大米和蔬菜?其实很多农民都知道农药化肥不好,但因为有机种植的产量低且卖不出去,大多无法坚持有机种植。结果是‘三输’:消费者吃不上放心的食物,农村环境被破坏,农民收入很低、且健康受损。我希望创造一种‘三赢’的可能。”刘尚文把自己正在做的事,称作“可持续的食物运动”。
阅读全文,点击查看。
设计师张娜:“再造衣银行”创始人
张娜和她设计的“再造衣”。
2004 年,北京女孩张娜从法国进修时装设计后回到上海定居。4 年后,她创立了自己的服装品牌 FAKE NATOO。2010 年,张娜创办了“再造衣银行”(RECLOTHING BANK)。短短几年时间,她成为时下上海炙手可热的新锐设计师。
“一不小心,开启了一场旧衣的奇幻漂流。”张娜说,做“再造衣”的初衷,是出于迷恋旧物的爱好。在张娜看来,旧衣是关于设计和情感的事。目前购买“再造衣”的消费者,多是出于一种对旧事物的情怀。“好像回到小时候,和妈妈一起到裁缝店,一件旧衣服经过缝缝补补,焕然一新。”
阅读全文,点击查看。
绿房子项目创办人黄小山:“拧干”厨余垃圾的资深律师
黄小山收集来的垃圾堆了满满一屋,黄小山爬上“垃圾山”,让摄影师拍照。
白框眼镜、花裤子、头发两边剃光,顶上一丛高高耸起,染得像一朵鸡冠花。初见黄小山,很难把眼前的这个潮人跟环保人士联系在一起。在他的脸上,没有愤世嫉俗和苦大仇深,反倒是整天嘻嘻哈哈的。
柴静采访黄小山后,在博客《混子公民》中写:“见面时还是被他鲜红的裤子给震了一下,上身是鹦哥绿的毛衣,外头套一件蜡黄色羽绒服,这个 49 岁的男人转了下身:怎么样?像红灯笼吗?”
他是一个懂得享受生活的有钱人,喜欢住别墅,开“林肯领航者”越野,喜欢打高尔夫、养狗、染发、穿成花蝴蝶。这样一位潮人,却在 2009 年 7 月和垃圾扯上关系。
阅读全文,点击查看。
前通信工程师廖志丰:与塑料伞袋的斗争
廖志丰在他的工作室里掀开研发中的机器面板。
8 月 8 日,廖志丰起了个大早,告别妻子和女儿,步行 7 分钟,来到位于广州江泰路地铁站附近的联星创意中心。
这是一栋老旧的办公楼,大大小小的摄影工作室分布其间,客户多是当地的淘宝店主。这栋楼的周围便是一个方圆 1 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商品市场,从微型风扇到汽车轴承,玩具批发到五金卫浴,应有尽有。
廖志丰每天都要从这些店铺门前穿过,他在联星创意中心租了一间 30 多平米的工作室,专门研制“折叠伞离心除水机”。这种机器只需 3 秒就可以将折叠伞上 95% 的雨水甩干,你甚至没来得及眨眼。廖志丰希望能够推广他的发明,减少雨天使用塑料伞袋带来的环境污染。
阅读全文,点击查看。
牧民南加:青海湖畔的 环保“愚公”
青海湖畔,南加正在为一只受伤的天鹅做检查。
早上 5 点出发,6 点钟“看望”保护区里的普氏原羚,8 点半开始在青海湖边捡垃圾,晚上 10 点左右开始巡护治沙区,直到夜黑更深。这便是南加一天。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南加重复了 20 年。“人一生能干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那是多么好。”对于这20年来的环保工作,南加自己这样评价。
南加住在位于青海共和县倒淌河镇梅雅村里,村子距离青海湖东岸仅 4 公里。青海湖号称中国最美湖泊,一向有着“高原明珠”的美誉,然而,随着生无理性的开发和过度放牧,草原逐渐退化成沙丘,珍稀野生动物在减少,垃圾逐渐包围了青海湖,并逐日威胁着这片土地上的一切生灵。
阅读全文,点击查看。
学者解焱:中国生态安全底线捍卫者
解焱在国家动物博物馆接受《外滩画报》拍摄、采访。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庞大队伍中,有这样一位特别的学者,她的办公室就在国家动物博物馆东北面,两者遥遥相望。
她叫解焱,46 岁,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自然保护立法研究组总协调,被许多同行称为中国《自然遗产保护法》的“狙击手”从此,再也没有退路。
阅读全文,点击查看。
雪豹守护者尹杭:“人兽冲突” 破解者
尹杭在年保玉则地区白玉寺门前(摄影/周杰)。
从小喜爱动物的尹杭在大学毕业后加入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中心的一个雪豹保护项目,来到青海。2010 年 1 月,她首次跟随项目团队进入青海玉树的囊谦、治多地区进行调研。第一次进山,就见到了雪豹,尹杭觉得自己足够幸运。
第一次见到雪豹,是在它藏身的山洞里。项目团队分成了两个小组分头寻找雪豹的痕迹。另外一组沿着雪豹的排泄物和爪痕找到了山洞,赶紧让当地的一位牧民去通知尹杭所在的小组。花了 3 个小时,尹杭和同伴才到达洞口。
洞口很小,只够尹杭探半个身子进去。她调了调手电的位置,雪豹侧身躺在角落里,通体蓬松的灰白色皮毛,有点泛黄,身上散布着圆环状的黑色花纹,正呼呼大睡,身体有节律地起伏着。“当时其实一点儿也不害怕,只是非常好奇,想看看它到底长什么样子。因为错过了这一次,可能以后都不会再见到。”
阅读全文,点击查看。
香格里拉农场创始人沙莎·马利克:在香格里拉养蜜蜂
沙莎和她在香格里拉推广的方形养蜂箱。
沙莎·马利克的父亲马励和·马利克曾任联合国驻华协调代表。
2003 年,沙莎和妹妹艾丽娅第一次踏上香格里拉的土地,就被那里的壮阔美景深深震撼。巍峨的雪山环抱广阔的草地,美丽的动物和植物广布这片土地,同样让他们印象深刻的,还有当地藏民漂亮的服饰和淳朴的笑脸。
不过,他们也亲眼见到山区农民的艰辛:大多数家庭年收入仅 300 美元,一些家庭的孩子没钱上学,只能留在家里,跟着父母一起上山挖松茸,采集冬虫夏草,贴补家用。
2008 年,毕业于纽约大学和英国中央圣马丁学院的大姐沙莎,和剑桥大学经济学硕士毕业的妹妹艾丽娅决定放弃美国舒适的生活,来到香格里拉,创办一家社会企业,贴补当地农民的生活。弟弟马三飞后来也加入进来,主要负责推广滴灌系统,解决香格里拉等地区的农场干旱问题。目前,一家以色列公司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负责设计和安装这一系统。
阅读全文,点击查看。
香港单车同盟主席马丁·特纳:改变香港的单车梦
正在向香港市民宣传骑行好处的马丁·特纳。
7 月 29 日,香港单车同盟主席马丁·特纳和他的队友像往常一样,在香港维多利亚港的钟楼前集合,开始了超过三个小时的海滨长廊骑行活动。为了能在香港顺利骑单车,他们已经争取了十年。“我们讨厌汽车。”马丁认为这是对推行单车作为交通工具最为简单直接的解释。
创立于 2003 年的香港单车同盟,十年来从未举办过任何单车比赛或类似的竞技活动,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推行单车骑行中,以“提升香港的空气质量”和“减少交通噪音污染”。这个小型非营利组织目前只有五到六个主要领导者和 15 至 20 个核心成员,其中多为律师、教师和设计师。在缺乏稳定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他们举办的各种骑行活动为他们赢得了两千多名支持者。
与欧洲、北美甚至中国内地不同,在以商业繁荣和交通发达而著称的香港,单车并没有获得香港政府和交通部门的认可,作为正式的交通工具在马路上穿行。香港政府和当地市民更多地将单车看作是一种旅游、休闲、娱乐和运动的工具。“他们甚至多年以来从未考虑过把单车列入交通规划之中,这样做简直是将骑行置于非常可笑的处境。”马丁说。
阅读全文,点击查看。